给HBsAg阳性妊娠妇女在妊娠第7个月(即第28周)起每月注射1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直至婴儿出生,以预防HBV母婴传播,这种方法不可取其理由。 (1)WHO未建议用此方法预防HBV母婴传播。 (2)我国卫生部也未建议用此方法预防HBV母婴传播。 (3)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用此法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4)在妊娠妇女中普遍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能导致HBV免疫逃逸株的产生。如果该免疫逃逸株在人群中传播,现在的乙肝疫苗可能无法发挥预防作用。 (5)给HBsAg阳性的母亲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能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对机体有潜在危险性。 (6)理论上讲胎盘是一道屏障,球蛋白很难透过它而传递给胎儿,也难以解释此法可预防HBV母婴传播。并且妊娠妇女乙肝病毒复制量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剂量很低,不可能产生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 (7)如果给HBsAg阳性妊娠妇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能降低血中HBV水平,那么,此法早就被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了,事实并非如此。 (8)HBV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其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可高达95%~97%。 (9)美国、欧洲和我国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均没有建议给妊娠妇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预防母婴传播。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我国部分大城市试行针对新生儿的“0、1、6”乙肝免疫计划。2002年,乙肝疫苗的接种被列入我国儿童计划免疫之列,全国新生儿全部免费接种。最新统计显示,与1993年相比,我国10岁以内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下降了1%。专家预言,随着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我国有希望由乙肝高发区变成低发区。
目前的研究提示,导致隐匿性HBV感染有下列多种可能的原因: (1)HBV基因变异:HBVDNA的变异,尤其是S区及前S区变异可影响HBV蛋白表达而导致HBsAg阴性。 (2)HBV病毒低水平复制,抗原表达量低:隐匿性HBV感染血清中HBVDNA的水平较低,临床常规酶免疫测定试剂灵敏度不能检测出,是临床诊断隐匿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 (3)HBV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不论在急性和慢性HBV感染,HBVDNA都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DNA中,HBVDNA的整合可导致病毒DNA序列重排,进而影响HBsAg表达。 (4)宿主免疫应答异常:有力的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应答是终止HBV持续感染的主要机制,但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状态下,可能无法清除低水平的病毒而出现隐匿性HBV感染。 (5)受其他病毒感染的干扰:HBV与其他嗜肝性病毒重叠感染时,可相互干扰导致HBV复制受限制而呈低水平。 (6)国产试剂的灵敏度和质量问题:在我国HBV血清学标志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可能是诊断隐匿性HBV感染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暂给出了1条解释,即S基因变异可导致隐匿性HBV感染。
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在4~10岁为第一个高峰;20~40岁是发病的第二个高峰;40岁以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 男性更容易罹患乙肝。在河南省人群中大面积抽样调查发现,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男性18.8%,女性为15.6%;而乙型肝炎显性发病男性却比女性多1倍,即在我国约3000万乙肝患者中,2/3是男性。同时临床观察也显示:急性乙型肝炎的治愈率女性比男性高,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转阳率女性高于男性,而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癌的现症患病率则又是男性多于女性。但事实上,男女在接触乙肝病毒或被乙肝病毒侵袭的机会是均等的。这种性别上的差异主要与女性体内的免疫系统有关,在她们的体内富含HLA-A8和HLA-B8两种抗原,可以使得女性在感染乙肝病毒时,迅速产生大量的保护性抗体——抗-HBs,进而保护她们免受病毒侵袭。 乙型肝炎与职业也有一定关系。据国内统计,中、小学生发病率较高;干部、工人、农民的比例相近;城镇分散居民的发病率最低。乙肝病毒可以经过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和性传播,所以血液透析和口腔科工作人员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和乙型肝炎发病率亦比普通人群高数倍。国外在同性恋者和性滥交者中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吸毒和药瘾者中亦比常人高。卖淫者、暗娼、犯人中乙肝病毒标志的阳性率在我国也达到了85%以上。当然,由于乙肝病毒也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和日常生活的接触传播,所以乙肝患者的亲属发病率较高。 我国各民族人群间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出率也各不相同,其中藏族最高为26.2%,维吾尔族最低仅为5.3%,汉族约15.3%,这提示了乙肝病毒携带可能与种族基因相关。
宿主和病毒的因素:感染时间长、年龄大、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滥用药物,思想负担过重或过于乐观,不注意护肝,纵欲劳累、酗酒等。病毒基因为C型、HBVDNA水平高、混合感染丙肝病毒、丁肝病毒或艾滋病毒。另外致癌因素有黄曲酶毒素、大量吸烟。同时合并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容易重症化。
乙型肝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有人称该病为“中国第一病”。 乙型肝炎没有特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主要与流行状况、卫生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及防治措施等有关。 一般说来,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热带地区高于温带,男性高于女性,儿童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而且各地区的人群感染率有很大不同。北美、西欧及澳大利亚为低度流行区,人群中HBsAg的阳性率仅2%~5.0%,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的阳性率为4%~6%,儿童与新生儿感染者较少见;东欧、日本、地中海地区、西南亚及独联体为中度流行区,人群中HBsAg及抗-HBc的阳性率分别为2%~7%和20%~55%,儿童和新生儿的感染较为常见;我国和东南亚国家及热带非洲为高度流行区,HBsAg和抗-HBc的阳性率分别为8%~20%和70%~95%,儿童与新生儿感染极为常见。 199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人口中约半数感染过乙肝病毒或正在感染中,有10%以上的孕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不接受乙肝疫苗的预防,则60%的新生儿在两年内可被感染上乙型肝炎。通常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6月龄时其HBsAg阳性率约40%左右;而HBsAg及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6月龄时的HBsAg阳性率达到90%以上。另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人群中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达10.34%,也就是说,我国约有1.5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几乎占全世界HBsAg阳性总数的一半,它们中的四分之一最终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炎。
按照乙型肝炎的病程长短和肝脏损害程度的不同,将乙型肝炎的发病类型大概分为以下六种: (1)急性乙型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在我国不是很常见,往往会发生在HBV感染的早期。这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不是很明晰,有时候查不出来。真正可以看到和发现的急性乙型肝炎是比较少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约95%可以痊愈。 (2)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如果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我们就称它是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较为常见,目前看来,该型的治疗比较困难。现阶段的治疗主要用抗病毒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3)重型乙型肝炎 患者患病以后发生大面积的肝细胞坏死,进而出现肝功能的衰竭。这类患者的病死率很高,在国内病死率达到70%,严重的在90%以上。所以一定要及时治疗,特别是早期治疗。 (4)乙型肝炎肝硬化 这种患者往往是慢性肝炎发展到晚期,临床发现的时候,有门静脉高压的表现。患者会有腹水、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甚至会引起出血。另外这种患者在检查的时候会发现脾脏肿大。脾脏肿大之后,脾脏组织增生,白细胞、血小板都会被脾脏组织破坏,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容易引起感染,还会造成出血。 (5)慢性HBV携带者 HBV携带者的表现是无症状、无体征,肝脏不大,脾脏也不大。检查肝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有检查乙肝五项以及HBV-DNA才会被发现。这种患者现在比较多。他们表面上和正常人一样,但实际上携带有病毒,可以传染给别人。另外他们中部分患者往往肝脏同时有病变,如果做肝脏活体检查,可以检查出程度不同的肝脏炎症病变。这种患者在一定的时候也可以转化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部分病患也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者是肝癌。 (6)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另外,还有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HBV-DNA阳性外,其余HBV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目前临床上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与HBV相关的多种标志物(HBVM),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乙肝病毒DNA(HBVDNA)等,最常用的是HBsAg、抗HBs、抗HBc、HBeAg和抗HBe5项检测,被称为乙型肝炎五项指标,也叫乙肝“两对半”检查。其临床意义也各有不同。
(1)HBsAg:是HBV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存在常伴随HBV的存在,是已感染HBV的标志。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可检测到。在感染HBV后2~6个月,当ALT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2)抗HBs:是对HBV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常在乙型肝炎恢复后期出现。此时HBsAg已转阴数月。血清中抗HBs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持续时间也越长。注射乙肝疫苗后,绝大多数的疫苗接种者出现抗HBs,故疫苗接种对人体有预防作用。 (3)HBeAg:在HBV感染后HBsAg阳性同时或其后数日可测得HBeAg。HBsAg在血内高峰期亦是HBeAg的高峰期。HBeAg阳性说明HBV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抗HBe:在HBeAg转阴后数月出现抗HBe阳性。抗HBe阳性预示患者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已显著降低。近年来发现抗HBe阳性,但HBVDNA亦为阳性者的病情迁延不愈(属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这是由于病毒前C基因的变异引起的,这类病人仍有病毒复制,预后较差。 (5)抗HBc:通常在HBsAg出现后3~5周,肝炎症状出现前即可在血清中检出抗HBc。高滴度的抗HBc阳性(IgM型)常标志HBV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低滴度的抗HBc(IgG型)表示HBV既往感染。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应了解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胆红素主要源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衰老的红细胞破解后释放出血红蛋白,进而分解出血红素,血红素被氧化分解成胆绿素,进而还原成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进入血液后被运输到肝脏,被肝脏转化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由肝脏分泌随胆汁排入肠腔,进而分解成胆素原,并进一步氧化成尿胆素,其中大部分从粪便中排出,形成粪便的颜色,小部分尿胆素进入血液后由肾脏从尿中排出,形成小便的颜色。 肝炎时肝细胞发生水肿、坏死,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分泌排泄功能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血液中的游离胆红素不能被有效清除而升高;转化胆红素的能力下降造成游离胆红素升高;肿胀的肝细胞压迫毛细胆管造成毛细胆管阻塞使部分结合胆红素排泄不畅而反流入血,造成血中的直接胆红素也升高;通过肠肝循环进入肝脏的尿胆素原通过损伤的肝脏进入血液循环,从尿中排出也增多,使得尿的颜色加深。总之,体内的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增高,把皮肤黏膜和巩膜染成黄色,形成肝细胞性黄疸。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成人患者,约7%可以出现心悸、心前区疼痛和心电图异常,以单纯心电图改变最常见。肝炎患儿年龄越小,心电图异常率越高。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T波改变、各种心律失常、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等。 慢性病毒性肝炎除了病毒、免疫复合物、胆红素血症等可引起心脏病变外,自身免疫因素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心前区痛、局限性心肌炎、心脏肥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电图有ST和T波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室性期前收缩和传导阻滞。 重型肝炎引起的心脏病变更为明显。心电图主要有低电压、T波异常、反复发作性心律失常,少数出现心跳骤停。尸解发现有心内膜和心包脏层出血、心肌细胞肿胀、心室扩张、心肌炎、心肌脂肪变性、心间质充血水肿、胶原纤维肿胀及广泛炎性细胞浸润等损害。
乙肝病毒感染的表现形式及临床意义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临床意义-----过去和现在均未感染HBV----+曾感染HBV,急性感染恢复期---++已感染(过)HBV-+---预防注射疫苗;HBV感染已康复-+-++既往感染;急性HBV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急性HBV感染已恢复+---+急性HBV感染;慢性HBsAg携带者+--++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慢性HBsAg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肝,传染性强+----急性HBV感染早期,HBsAg携带者+-+--急性HBV感染早期,传染性强--+++急性感染中期+-+++急性感染趋向恢复;慢性携带者
临床上,常常将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HBV携带者和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统称为“慢性乙肝”。目前,慢性乙肝的治疗是世界性的难题。很多慢性乙肝患者,使用了多种药物治疗,但疗效均不明显,病情总是发生反复。慢性乙肝之所以成为顽症,与乙肝病毒的结构、复制特点、感染方式、免疫特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有坚硬的蛋白质外壳,治疗乙肝的药物很难直接对病毒产生作用,必须依赖人体的免疫功能。其次,乙肝病毒的复制是在肝细胞内进行的,而治疗药物必须是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肝细胞内发挥抗病毒作用,乙肝病毒在人体肝脏以外的组织中的潜伏期平均为90~120天,因此抗病毒药物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足够的疗程、系统的治疗。第三,目前所用的抗HBV药物的作用靶位在乙肝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cccDNA水平以下,对cccDNA没有抑制和降解作用,所以不论用什么抗病毒药物,不论胞浆内的DNA受到多大的抑制,也不论用药的时间有多久,均很难清除它们。只要肝细胞内有很少量的cccDNA,当停药后,核内的cccDNA又可以再次成为病毒复制的“模型”,继续复制乙肝病毒的DNA。这样就造成了一些抗病毒药物停药后的“反跳现象”。第四,乙肝病毒在某些药物作用下,会发生病毒基因变异,产生耐药性或免疫逃避。因而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当慎重。第五,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毒可能与肝细胞的基因产生整合。一旦发生这种现象,治疗难度就会明显加大。因此,乙肝治疗必须及时。 此外,乙肝垂直传播容易形成免疫耐受。尤其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孩子出生后,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不健全,不能有效地识别乙肝病毒,从而造成乙肝病毒感染。治疗起来,更是没有很好的办法。
HBV的变异有多种,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变异如下: (1)前C区变异,有病毒复制,但HBeAg阴性,抗HBe阳性,临床上持续慢性化,对干扰素的疗效差。 (2)S基因变异:这类病人的HBsAg不能表达,故在临床检测中呈阴性。如果感染S基因变异病毒,接种疫苗预防可能无效。 (3)YMDD变异,病毒株在药物作用下,选择性变异,对拉米夫定耐药。
一般认为,乙肝病毒具有“嗜肝特性”,只在人体的肝细胞中活动。但是近年来,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科学家发现了乙肝病毒还可以流窜到人体肝脏以外的其他组织和器官,并在相应的组织细胞中复制繁殖,复制后病毒的去氧核糖核酸基因(HBV-DNA)还能融合进肝外组织细胞中去,从而使其他组织器官受累而发生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常见的有: (1)关节炎 受累关节常为单个,也可以多个,呈对称性,以肘、腕、膝关节为多见,疼痛并不剧烈,颇类似游走性风湿性关节炎。 (2)肾脏病变 比较多见。早期出现无症状蛋白尿、血尿,甚至颗粒管型,病情多变且迁延难愈,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也有自愈病例。 (3)精神神经系统病变 神经系统受累以颅神经受累为常见,还可以出现嗅觉、味觉障碍,听觉丧失,前庭功能紊乱,三叉神经感觉障碍及颜面和舌咽神经受累。极少数病例尚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末梢神经炎及格林巴利氏综合征等。急性期患者常有短暂精神改变,如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有些精神症状在恢复期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极少数者出现狂躁或高度抑郁。 (4)皮肤病变 以荨麻疹最多见,其次是红斑、斑丘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红斑性结节及猩红热样疹。 (5)心血管病变 如心肌炎、心包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前二者可能为乙肝病毒直接侵犯心血管而引起的,后者则系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引起。 (6)血液系统病变 主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溶血性贫血。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7)甲状腺功能改变 主要发生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血清蛋白结合碘、基础代谢率增高,碘吸收减少。 (8)消化系统病变 早期胃肠黏膜出现炎性改变,故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空肠内双糖酶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减少,不能耐受双糖的摄入而常有腹泻。部分患者因肝功严重损害或胆道淤阻不能充分排泌胆酸盐而出现脂肪痢。 (9)急性胰腺炎 多见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主要发生于重型肝炎患者,原因不明。非重型急性肝炎胰腺受累不明显,仅出现短暂而轻度的糖尿病。 (10)维生素缺乏症 慢性肝炎常有维生素缺乏,并由此继发钙和磷的缺乏,导致骨软化、骨骼疼痛,甚至骨折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常发生维生素A缺乏,出现眼睛发涩、视物不清和暗视适应障碍及强光闪烁后视力恢复障碍。急性肝炎病程较长者也可以发生。
肝炎解毒饮 【组成】白花蛇舌草20g 土茯苓20g 夏枯草15g 绵茵陈15g 生山栀10g黄柏10g 木通10g 田基黄20g 甘草5g 【功效】清化湿热、化解肝毒。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证属湿热内蕴者。症见胁肋胀痛,脘闷恶心,身目发黄或不黄,溲黄赤,大便黏滞或臭秽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口服。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生山栀、田基黄清热解毒;绵茵陈、黄柏、木通、土茯苓利湿清热退黄;甘草调和诸药,增加解毒功能。 【加减】症见脘闷恶心、苔白腻、脉弦滑以湿偏盛者,加藿香、苍术、泽泻;有口干、口苦、发热、苔黄、脉数以热偏盛者,加板蓝根、半枝莲、龙胆草;腹胀,便秘兼里实者,加大黄、枳实或枳壳;肝郁胁痛明显者,加川楝子、郁金。 【点评】本方不用随症加减而治疗急性肝炎无论有无黄疸者,均能获得较好疗效,体现了中医“治病求因”“辨证求同”“审因施治”的原则。急肝是由于感染湿热之邪而发病,临证时不必进行过多分型(如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等),均可以此方施治,体现了该方组方的科学性和良好的实践性。 【验案】周某,男,27岁。 患者纳差乏力,恶心厌油、尿黄10天,皮肤巩膜发黄8天,肝肋下1厘米,有压痛、叩痛,脾(-),化验:谷丙转氨酶>200单位,麝浊12单位,HBsAg(+)。1983年6月9日以急性黄疸型肝炎收入住院,中医诊断阳黄,湿热并重型。治以解毒饮及配合高渗葡萄糖加维生素C静点15天,至6月24日化验肝功能恢复正常,黄疸消失,精神纳食均明显好转,停静脉摘液,为巩固疗效,仍口服解毒饮,至7月2日复查HBsAg(-),肝功诸项结果正常,肝脾恢复正常,无压痛、叩痛,诸症消失,精神纳食如常,于7月7日以临床治愈出院,住院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