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史上
吕后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后 吕后被抓后为何没有和项羽有绯闻-趣历史网

吕后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后 吕后被抓后为何没有和项羽有绯闻-趣历史网

  对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与历史上第一个皇后吕后没绯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但是女人当政,把男权社会掌控在手中的现象也是频繁出现。如武则天乃中国历史第一个女皇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操控晚清几十年,直接把晚清拖垮。  在中国古代开创女人当政的历史上,也应该是西汉初年的吕后。吕后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后,丈夫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吕后,又名吕雉,乃刘邦的结发妻子,在刘邦还是一个落魄草民的时候,吕雉的父亲就看中了刘邦有福相,于是就由指腹为婚让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并且为刘邦生育了一男一女,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女儿就是鲁元公主。在刘邦登基之后,吕后也算是苦尽甘来,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位皇后,然后幕后掌控西汉政权十五年,开创了女人当政的先河。  吕后被项羽俘虏的由来  吕后是项羽的老婆,但在楚汉之争著名的彭城之战中,项羽以三万兵力打败了刘邦的56万军队。当时,刘邦狼狈而逃,在路上遇到走散的儿子孝惠帝与女儿鲁元公主,最后带着一双儿女成功摆脱了楚军的追击。可是,他的老爸刘太公与老婆吕雉就全部落入到项羽的手中。  项羽得到了刘邦这两个亲人为人质,可谓是高兴之际。一个是刘邦的老爸,一个是刘邦的老婆,都是亲上加亲的人,乃是与刘邦谈判重要的筹码。之后,吕后在项羽的阵营中待了两年,在这长达两年的时间内,一直都令后来人想入非非。难道项羽与刘邦真的没发生过什么故事吗?一男一女在一起,两人真的没绯闻吗?  要知道,在历史上只要名人的妻子被俘虏的时候,都会产生各种传说。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曾经是魏豹的侍妾,自然后人都流传汉文帝是魏豹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也一直是明史的悬案,有些人认为是俘虏元顺帝的妃子,有些人也说朱棣是元顺帝的儿子。又如秦始皇传说也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等等,这一类的野史可谓是举不胜举。  但吕雉曾经被项羽俘虏过,为什么却没有留下什么瓜田李下的绯闻呢?翻遍了历史典籍,也看没有项羽与吕后绯闻的故事,不是说项羽,就是项羽爱人妻的故事都没有。这给人觉得都是不可思议。  要知道,古代战争都是英雄爱美人,打赢一方都喜欢俘虏敌方的女人为老婆。如曹操是著名的人妻控,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妇尹氏、吕布的部将秦宜禄都被曹操霸占为后宫。又如李世民霸占了自己的弟媳,李元吉的老婆。包括刘邦好色在历史也是有名,但项羽却没有这样嗜好。  吕后与匈奴王的故事  实际上,我们想象如果项羽愿意,吕后也是非常高兴。记得匈奴王单于也曾经给吕后写过一封信:  你的丈夫刘邦时候,您一个人过着孤独生活。而我,恰巧也死了老婆,过着独居生活。我想,我们两个人都是寂寞无比的人。现在,不如用我所用于的(自身),代替您所无的(丈夫),不知道如何?希望你回复。  当时,吕后就回复道:  要不是我年老色衰,就应该亲自侍候大王了。可是,我现在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只能找汉朝最美丽的公主,代替老身伺候你了。  所以,根据吕后冷静机灵理性的人,如果项羽要霸占她,她也觉得更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是,楚霸王对吕后就是没兴趣。  我们来分析项羽对吕后不心动的原因所在  第一,吕后本身原因。  男人迷恋美女,是因为美女出色漂亮,自然才会好色。但可能吕后本身也不是出众的美女,自然也不会有绯闻故事发生。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吕后出生在公元前241年,比刘邦小十六岁,比项羽大十岁。当被项羽俘虏为阶下囚的时候,吕后是35岁。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候,吕后这个年龄是女人当奶奶的年龄。何况,吕后也生过两个孩子,可以想象无论身材还是相貌,都是很一般,美貌妖艳这些词都配不上,肯定是人老珠黄,再加上年龄悬殊,正直二十多岁壮年的项羽可能根本看不上。  二 项羽性格不会做这一种事  项羽是一个兼具霸王气概与妇人之仁,散发贵族气质的人。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潜意识都有一种遵守道德底线的江湖侠气与贵族气质,宁可天下人负他,他也不会做无正义的事情。他知道,如果对俘虏霸占、侮辱与杀害,手下将领都不服气,并且也被天下人嗤笑。尤其是项羽与刘邦也曾经是结拜兄弟,兄弟的妻子是不可欺负的,这个道德底线项羽都是有的!  所以,项羽一直到死都没想过霸占吕后,也没有杀刘邦家人泄愤的想法。他本质也是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原本有很多敢杀刘邦的机会,却都顾念毫无实用价值的结拜之情放过了他。所以,他自然也不会打刘邦老婆的主意。  三 政治筹码问题  项羽也知道吕后是对付刘邦的一个筹码。吕后是刘邦的老婆,如果有什么三长两短也不好对刘邦交代。所以,吕后的政治价值也远远大于“食用”价值。  四 项羽有绝世美女  根据《史记》记载,项羽身高八尺有余,汉书记载为八尺二寸,合约1.8942米,可以看到如巨人一样,差不多一米九,在古代绝对也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帅哥。而且,项羽也有多才多艺的绝世美女虞姬,对于他来说是足够了,没必要再继续找小三沾花惹草。而且,史书对吕后相貌记载都没用过美貌的词语,估计相貌平平,项羽是根本看不上。  五 吕后有心计  可能吕后有心计,城府深,合不了项羽的胃口。吕后是很有政治野心与计谋的女人,在鸿沟议和后,吕后被放回来,刘邦却喜爱戚夫人,吕后像被打入冷宫,不受刘邦待见。刘邦去世后,吕后像变了一个人,心狠手辣,残忍地处决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项羽可能也觉得城府深的吕后,没有多才多艺的虞姬与浪漫情调,自然是更加疏远吕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5
前秦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是如何灭亡的?-趣历史网

前秦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是如何灭亡的?-趣历史网

  前秦是氐族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建元六年(370年)前秦灭前燕,扫清了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建元七年(371年)灭仇池,建元十二年(376年)灭前凉、代,统一北方,成为十六国里唯一统一北方的政权。那么前秦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呢  一,前秦建立  350年东晋封氐族首领符洪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不久他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标志着前秦政权的建立。同年符洪遇害身亡,其子符健即位。皇始元年(351年)符健夺取关中,定都长安,自称天王、大单于,封弟苻雄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雍州刺史。皇始二年(352年),符健称帝,与东晋决裂。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前秦,进逼长安,驻军灞上。薛珍劝桓温一鼓作气,拿下长安,但桓温志骄意满,希望前秦自己崩溃。符健采取坚壁清野之策,使得晋军缺粮,最后桓温粮尽,被迫撤军。符健专心政事,善待百姓,休养生息,尊崇儒学,为前秦的兴盛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统一北方  皇始五年(355年),符健病逝,子符生即位。符生为人残暴,擅杀大臣,引起苻坚等人的不满。永兴元年(357年),苻坚杀死符生,自立为帝。苻坚重用王猛等贤才、打压豪强、崇尚节俭、重视农业、休养生息,使得前秦国力大增,为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建元三年(367年),符生诸弟作乱,向前燕求援,但前燕太傅慕容评目光短浅,见死不救。最终苻坚平定叛乱,前燕错失了灭亡前秦的时机。建元五年(369年),桓温北伐前燕,屡战屡胜。前燕急忙向前秦求救,苻坚派兵支援前燕,击退桓温。战后慕容评排挤名将慕容垂,导致慕容垂投降前秦,苻坚于是派王猛,邓羌、慕容垂讨伐前燕。建元六年(370年),前秦灭前燕,建元七年(371年)灭仇池,建元十二年(376年)灭前凉、代,统一北方。  三,淝水之战  建元十一年(375年),王猛病逝,临终劝苻坚徐图东晋。但苻坚统一北方后,信心膨胀,急于消灭东晋,一统天下。苻坚与群臣商议伐晋事宜,群臣多数认为东晋君臣和睦,有长江天险,不可轻易征伐;唯有慕容垂认为秦强晋弱,可以一鼓作气灭了东晋,苻坚大喜,坚定了灭晋之心。  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调集八十多万大军南征,企图一战消灭东晋。秦军在初期进展顺利,占领东晋大片地区,与晋军在淝水对峙。苻坚派降将朱序去劝降晋军将领谢石,但朱序将前秦虚实全部告诉谢石,劝他速战速决。谢石采纳,派人要求秦军后撤,让晋军过河决战。秦军想趁晋军半渡而击之,于是答应。结果朱序在秦军中散布大败谣言,秦军大乱,晋军趁此进攻,秦军惨败。淝水之战的失败使前秦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埋下了前秦灭亡的祸根。  四,前秦覆灭  淝水之战后投降前秦的各国贵族纷纷反叛,北方陷入分裂,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建元二十一年(385年),苻坚被叛将姚苌杀死,子符丕在晋阳继位。太安二年(386年),符丕率军攻打洛阳,结果被晋将冯斩杀。不久符丕的堂侄符登继任前秦皇帝。符登与姚苌争夺关陇,双方激战惨烈,互有胜负。太初九年(394年),姚苌死去,符登率大军讨伐后秦,结果兵败被杀。不久符登子符崇继任前秦皇帝,但很快符崇被杀,前秦灭亡。  总的来说前秦是十六国里实力最强大的政权,一统北方,对东晋占据绝对优势。但由于内部根基不稳,急于消灭东晋,使得淝水之战惨败,元气大伤,最终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5
桓楚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是如何灭亡的?-趣历史网

桓楚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是如何灭亡的?-趣历史网

  楚国,是东晋时期桓玄建立的政权,史界称之为桓楚。 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元兴二年(403年),东晋权臣桓玄强迫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政权。但桓楚仅存在半年,就被刘裕消灭。那么桓楚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呢  一,桓温奠基  永和元年(345年),东晋朝廷任命桓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永和二年(346年),桓温见成汉国势衰落,请求出兵讨伐。永和三年(347年),东晋朝廷命桓温讨伐成汉,晋军屡战屡胜,消灭成汉,朝廷于是封桓温为征西大将军、临贺郡公。立足荆州与消灭成汉使桓温的实力与威望大增,为他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前秦,初期进展顺利,直逼长安。但由于桓温骄傲轻敌,使得此次北伐功败垂成。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二次北伐,收复洛阳。桓温请求朝廷迁都洛阳,以掌握东晋朝廷。但由于士族集团的反对而失败。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北伐前燕,由于轻敌,晋军惨败。此次北伐的失败使得桓温的威望遭受沉重打击,延缓了桓温篡位的进程。  北伐前燕失败后,桓温企图通过废立君主恢复声望。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立司马昱为帝,排除异己,独揽朝政。咸安二年(372年),在位不到一年的司马昱去世,子司马曜即位。桓温暗示司马曜让位,但在谢安等人的拖延下,桓温病重而亡,篡位的企图失败。桓温虽然篡位失败,但刺激了其子桓玄以后篡位的野心。  二,经营荆州  宁康元年(373年),桓温病死后由其弟桓冲继任兄位,控制荆州。东晋朝廷封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江豫三州军事、扬豫二州刺史,来安抚桓氏家族。桓冲忠于东晋,不与谢安争权,保障了东晋的稳定,使得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转危为安。太元九年(384年),桓冲病逝,侄桓石民接管荆州,东晋朝廷任命他为荆州刺史,安抚桓家。桓石民与其叔桓冲一样很有才能,深得荆州百姓的拥护。  太元十四年(389年),桓石民病逝,东晋朝廷任命王忱为荆州刺史,以削弱桓氏的实力。桓玄凭借桓家的势力,不把王忱放在眼里。王忱于是压制桓玄,使其有所忌惮。太元十七年(392年),王忱病逝,殷仲堪接任荆州刺史。殷仲堪畏惧桓家势力,与桓玄交好。桓玄为了借助殷仲堪的势力崛起,于是投靠殷仲堪。桓石民死后王忱接任荆州刺史,使桓氏的威望减弱,但桓玄凭借桓家的势力与利用殷仲堪又使桓家重新崛起。  三,夺取荆州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司马曜去世,晋安帝即位,司马道子执掌朝政。司马道子重用王国宝,使得朝局混乱,引起了青兖二州刺史王恭的不满。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起兵讨伐王国宝,殷仲堪、桓玄支持,迫使司马道子诛杀王国宝。  隆安二年(398年),司马道子忌惮王恭、殷仲堪,图谋削弱二人的势力,王恭、殷仲堪于是再次兴兵讨伐。殷仲堪派桓玄与杨佺期领兵,沿江东下勤王。不久王恭兵败被杀,因此桓玄与杨佺期退军。殷仲堪、桓玄、杨佺期三人之间互相猜忌,再加上东晋朝廷挑拨离间,使得三人内斗。隆安三年(399年),桓玄率军消灭殷仲堪、杨佺期,夺取荆州,成为荆州刺史,为以后篡位奠定了基础。  四,桓楚兴亡  隆安三年(399年),东晋爆发孙恩之乱,桓玄想要趁机勤王,被司马元显(司马道子之子)拒绝。孙恩之乱沉重打击东晋的统治,给桓玄篡位以可乘之机。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宣布讨伐桓玄,桓玄于是顺江东下,逼近建康。桓玄击败司马元显,控制晋安帝,担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徐州刺史,控制了东晋朝廷。  元兴二年(403年),晋安帝封桓玄为楚王。十二月桓玄强迫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桓玄称帝后骄奢淫逸,沉迷享乐,奴役百姓,使得天怒人怨,桓楚统治基础薄弱。元兴三年(404年)三月,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刘裕率军屡战屡胜,逼近建康,桓玄不敌,逃回江陵。桓玄逃亡途中,人心离散,6月被部下杀死,桓楚灭亡。桓玄死后,桓楚残余势力继续对抗东晋,都被东晋消灭。  总的来说东晋皇权衰弱,世族势力强大,给桓玄篡位以可乘之机。但桓玄篡位后沉迷酒色,奴役百姓,导致了桓楚的迅速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4
后蜀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政权?最后是什么结局?-趣历史网

后蜀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政权?最后是什么结局?-趣历史网

  后蜀,又称孟蜀,是五代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立的政权,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后唐灭前蜀后,派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管理蜀地。但不久后唐内乱,实力衰弱,孟知祥趁机消灭董璋,吞并东川,建立后蜀,对抗后唐。那么后蜀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呢  一,前往巴蜀  孟知祥少年时投靠晋王李克用,李克用于是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孟知祥,让他担任左教练使。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子李存勖继任晋王,封孟知祥为中门使。因为此前有多位中门使因罪被杀,孟知祥十分害怕,向李存勖请辞,推荐郭崇韬为中门使,李存勖同意。郭崇韬感激孟知祥的推荐之恩,让他担任马步军都虞候。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称帝,建后唐,灭后梁,封孟知祥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派郭崇韬、康延孝、董璋讨伐前蜀,后唐军屡战屡胜,消灭前蜀。因为郭崇韬的举荐,李存勖任命孟知祥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董璋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治理前蜀故地。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听信谗言,杀害郭崇韬。康延孝害怕被杀,起兵反叛,孟知祥联合董璋,将他消灭。  二,割据巴蜀  同光四年(926年),郭崇韬义侄郭从谦发动兴教门之变,杀死李存勖,替郭崇韬报仇。李存勖沉迷酒色,乱杀贤臣,最后自己身死族灭,后唐也实力大损,埋下了后蜀独立的祸根。孟知祥秘密训练士卒,有了自立为王的野心。枢密使安重诲怀疑孟知祥有异心,派客省使李严为监军,监督孟知祥。孟知祥十分不满,派人杀死李严,后唐明宗不敢追究。  孟知祥派人到太原接家属来蜀,行至凤翔,被凤翔节度使李从曮扣押。后唐明宗为了安抚孟知祥,命李从曮放人,将他的家属护送到成都。此后孟知祥多次违背后唐明宗的命令,后唐明宗也拿他没办法,这使得孟知祥割据自立的野心更加坚定。天成四年(929年),后唐明宗命孟知祥献钱百万,但他只给一半。安重诲借机将东川、西川都一分为二,以削弱孟知祥与董璋的实力。孟董二人于是联盟,结为儿女亲家,迫使后唐朝廷收回成命。  三,建立后蜀  长兴元年(930年),董璋起兵反叛,孟知祥举兵响应。后唐明宗大怒,封天雄军节度使石敬塘为都招讨使,讨伐董璋、孟知祥。初期石敬瑭进展顺利,击败董璋,进兵剑门。担由于道路艰险使得粮草运输艰难,后唐军因此粮草不足,孟知祥趁机击败后唐军,迫使石敬塘撤军。后唐明宗听信谗言,诛杀安重诲,派人招抚孟知祥。  孟知祥见安重诲已死,因此劝董璋一起向后唐明宗请罪。董璋拒绝,怀疑孟知祥出卖自己,派兵讨伐,二人因此交恶。孟知祥派兵消灭董璋,吞并东川,在拥有两川之地后,他反而没有向后唐明宗请罪。后唐明宗则极力安抚孟知祥,封他为蜀王、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行成都尹、剑南东西两川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长兴四年(933年),后唐明宗病死,次年孟知祥就称帝,建立后蜀。  四,北宋灭蜀  应顺元年(934年),孟知祥在位不到一年就病死,子孟昶即位。孟昶在位初期,大权落在李仁罕、张业等元老大臣手中,他们骄横不法,强取豪夺。孟昶于是诛杀李仁罕,让张业担任宰相。张业严刑峻法,使得百姓痛恨。孟昶于是诛杀张业,得以亲政,他重用贤臣,励精图治,趁中原大乱夺取关中,使得后蜀国力增强。孟昶在位后期,沉迷酒色,崇尚奢华,使得后蜀实力减弱。广政十八年(955年),后周伐后蜀,夺取关中。孟昶于是联络北汉、南唐,共同抗拒后周。广政二十七年(964年),北宋讨伐后蜀,孟昶派王昭远、赵彦韬抵抗。王昭远骄傲轻敌,只会纸上谈兵,因此惨败。宋军于是进逼成都,孟昶出城投降,后蜀灭亡。  总的来说后蜀与前蜀都是五代时割据巴蜀的政权,都是由于第一代君主励精图治,得以建立。但由于第一代君主忙于立足蜀地,疏于教育儿子,都使得第二代君主沉迷酒色导致灭亡。由此可见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让孩子远离不好的东西,健康成长,培养孩子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4
历史上皇太极到底有多痴情?-趣历史网

历史上皇太极到底有多痴情?-趣历史网

  皇太极,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 庙号太宗,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皇太极为了海兰珠从此不再打仗,因为海兰珠死了,皇太极恨不得放下万里江山,跟着海兰珠去死。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痴情,超越了生死。  皇太极爱上了老姑娘  海兰珠嫁给皇太极时26岁,那时候女人十四五岁就结婚令其。海兰珠的妹妹,后来的孝庄皇太后12岁就嫁给了皇太极。  海兰珠嫁给皇太极前,是否嫁过人,没有史料记载。不过,海兰珠作为科尔沁公主不可能到了年龄还不嫁人。  权当海兰珠是老姑娘。可是有那么多豆蔻年华小女孩,皇太极完全可以找其他年轻漂亮的小姑娘。  皇太极娶海兰珠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真的爱海兰珠,不管她是老女人。  皇太极为了海兰珠不惜伤害布木布泰。  布木布泰就是俗称的大玉儿,她嫁给皇太极当侧福晋,除了嫡福晋占据第二的位置。  可是海兰珠嫁给皇太极后,皇太极的心里只有海兰珠一人。分封后宫时,皇太极封入宫仅一年的海兰珠为关雎宫宸妃。这是除皇后以外,最尊贵的妃子。大玉儿居次西宫,在一后四妃中,居末位。  因宠爱海兰珠,而宠海兰珠生的孩子。  史载海兰珠贤淑文静。皇太极和海兰珠非常恩爱。  1637年七月,海兰珠诞下皇子,皇太极喜不自胜。婴儿出生第八天,皇太极便传命文武群臣聚集皇宫大政殿,颁布诏谕。  平时皇帝都在崇政殿办公,大政殿是有重大活动时,才启用的宫殿。皇太极在大政殿宣布八皇子诞生,可见皇太极对这个儿子的重视程度。  皇太极还宣布大赦天下。他宣布,除十恶不赦者外,其他罪犯一概赦免。皇太极宣布因八皇子降生大赦天下,也含视其为继承人之意。  海兰珠宠冠后宫的同时,她的儿子也因母亲而获得哥哥们没有的尊贵。  海兰珠病重,皇太极抛下百万大军,日夜兼程看望海兰珠。  海兰珠的儿子两岁时 夭折了。  海兰珠因此郁郁寡欢,身体越来越差。  1641年九月,皇太极正在松锦前线,指挥作战。  得知宸妃患病的消息,皇太极不顾战事紧急,扔下大军,快马加鞭回盛京看望海兰珠。  可惜还未赶到盛京,噩耗已至……  5天5夜,皇太极跑死了5匹战马。  海兰珠死后,身经百战的铁汉皇太极不断痛哭,身体垮掉  皇太极扶棺大哭,不吃不喝,最后昏死过去。《清史稿》记载:“上恸甚”!  皇太极连哭七天,从此这位身体健壮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减食,常常“圣躬违和”。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皇太极说:“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皇太极觉得自己是应天而生,安邦定国,抚世安民的人,证明能能因为一个女人而黯然神伤?真是太不应该了”,他发誓不再思念海兰珠。  可是情感不受理智控制,史书多次记载“上大恸!”  海兰珠的墓在蒲河边上,皇太极打猎时,特意绕道去海兰珠墓前痛哭一场。  当年十月初二日,他对诸王及他们的妻子儿女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  皇太极给海兰珠的尊荣是原配妻子的荣耀  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无以复加。  第一,给了海兰珠元妃的殊荣。  元妃一般是指原配夫人。皇太极的元妃是额亦都的女儿钮钴禄氏,但是他却追封海兰珠为“敏惠恭和元妃”。  皇太极的皇后哲哲不是皇太极的原配。  皇太极封海兰珠为元妃,是无视原配钮钴禄氏,无视皇后哲哲。暗喻海兰珠是他皇太极唯一的,真正的,最爱的唯一妻子。  第二,海兰珠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用制书的形式追封的妃子。  皇帝发的命令文书有“诏书”和“制书”等形式,其主要区别是“命为制,令为诏”。  “制书”一般是皇帝颁布重大的制度时使用,受众是文武百官,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  “诏书”一般是皇帝颁布关于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的命令时使用,受众一般是具体的某个人或团体,可以是百官也可以是百姓,有时重大政事需昭告天下的,也要使用诏书。“诏书”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  清朝的皇帝每逢祭祀天地行礼,须有制辞即制书,以誓於百官。  清朝皇帝在位期间迎娶皇后,举行大婚礼。也用制书。  但是纵观大清朝,以制书形式追封妃子的,唯独海兰珠一人。追封海兰珠的制书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写成。  第三,根据清朝的祖制,妃子死后一般没有谥号,即使是皇贵妃死后也只有两个字谥号,但是海兰珠却有“敏惠恭和”四个字的谥号。  第四,海兰珠的丧礼被上升到国丧  1642年元旦,国家应该举行庆典,可是因为海兰珠死了,庆典取消。  凡是有宴饮、歌舞取乐者一律罢黜。有的甚至被削爵、黜宗籍、幽禁。  海兰珠死后两年,皇太极追随而去  海兰珠死后,皇太极因思念悲伤过度,身体垮了,他无心政务,发布过大赦令,减少工作量。  1643年2月,皇太极下令给海兰珠下葬,表示:“朕哀痛至极”!  同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  开疆拓土的皇太极,英雄无比,却是一个情种。他与海兰珠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令人神往。  皇太极没想到,他的儿子福临和他一样也是一个情种,为了董鄂妃放弃了大好江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4
都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历史上马谡死因是什么-趣历史网

都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历史上马谡死因是什么-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马谡死亡之谜,是被诸葛亮处死,还是死在狱中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桥段,然而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捆起来杀了吗?《三国志》中关于马谡的死,有几处自相矛盾的记载,让人很难抓住真相,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三国志》中马谡之死的记载  1、《马良传》中记载,“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马谡失街亭,士卒离散,诸葛亮无奈退军,马谡下狱之后“物故”,诸葛亮为之流泪。  这段记载的关键在于“物故”。“物故”是什么意思,有人翻译成病死。《汉书·苏武传》载“前人以降及物故,分随武还者九人。”注:“物故谓死也。”至今日本仍旧有“物故”一词,特指去世,可见“物故”的意思就是死亡,囊括各种死因。  既然这样,那么也就是说马谡本传中马谡是死在了狱中,至于是自杀、病死或者赐死等等都有可能。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说马谡曾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信,让诸葛亮不要为难,杀了自己。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祭拜,赡养马谡遗孤。  2、《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则和《三国演义》中的说法相同:“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这里的记载就比较简略,诸葛亮“戮”马谡。  3、《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中的记载,“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封亭侯。”王平是街亭之战中唯一一个没有受处分,反而得到奖赏的将领,从他的传记中看,诸葛亮不仅诛杀了马谡,还杀了张休、李盛。  4、《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这段记载让马谡之死更显得迷雾重重。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居然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让他回了成都。  以上各处记载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迷惑,马谡是死在狱中,还是被诸葛亮处死,抑或是马谡真的逃跑了?其实关于马谡之死,只有《三国志》中有记载,所以陈寿肯定是清楚来龙去脉的,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真相到底是什么  第一种观点。有人指出,其实这几处记载并不矛盾,而是可以串联起来:马谡失街亭,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知情不报,事泄后被免官。马谡最终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了。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比较合理,而且也解释了陈寿看似“自相矛盾”的各处记载。但其实却有一点让人想不通,马谡既然曾写信给诸葛亮让他按照军纪处死自己,他怎么会畏罪潜逃呢?  第二种观点。有人认为马谡的“逃亡”并不是畏罪潜逃,而是在街亭之战中身为主将自己逃走了,所以才有“士卒离散”,才有王平“收合诸营遗迸”。而向朗作为丞相长史,知道马谡临阵逃跑没有及时禀告,所以才被免官。  我个人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虽然陈寿没有明说,但王平传清晰地表达了这一事实。街亭大败后,士兵众尽星散,只有王平部下千人,鸣锣敲锣,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相逼,于是王平一一收拾了各营散兵,率军而还。  所以,事情其实应该是这个样子的,马谡守街亭,没有听从诸葛亮的部署,自作主张上山驻守。导致被张郃围困,结果马谡突围自己逃跑,扔下军队不管,王平收拾败军撤回汉中。回到汉中后,诸葛亮下令处死马谡、李盛等将领,结果马谡死在了狱中。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3
崔护是什么人?他在历史上有何传说?-趣历史网

崔护是什么人?他在历史上有何传说?-趣历史网

  人面桃花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最早出自于唐·孟棨《本事诗·情感》。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便是一首撩妹诗。而且凭借这首诗,心上人起死回生,成就一段佳话。“人面桃花”的故事不是悲剧是喜剧。  崔护这位书生,才貌双全。参加科举考试结束后,他觉得考得很理想,自以为可以金榜题名。清明那天,他独自去都城南面游玩,一路上春和景明,草长莺飞,莺燕啁鸣,崔护只顾欣赏美景,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庄园。  这里花木扶疏,桃花灼灼,可是四周非常寂静,仿佛无人居住。  崔护又渴又累,便想进门休息一下,讨口水喝。敲了很久的门,才有一个美丽的姑娘从门缝隙偷偷往外看。崔护说:"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姑娘进屋端来了水,打开门,令崔护坐。姑娘身姿绰约,面若三春之桃,她倚靠着桃树,悄悄的、含情脉脉地看着崔护。  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  回到京城后,崔护便想等到金榜题名之时,再去看这位如桃花般鲜艳明媚的女孩。可是事与愿违,崔护落第。崔护无颜面对姑娘,于是回家苦读。  崔护肝肠寸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年清明日,崔护再次想起了那位明眸皓齿的姑娘。“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此去经年,良辰美景虚设,院子、花草、桃花依旧,可是院门“已扃锁之”,姑娘不知去了哪里。  物是人非,崔护愁肠百结,百感交集。难道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失去彼此吗?  崔护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就是流传后世的《题都城南庄》。  崔护的一个“笑”字,令多少多情少女哭损残年!  爱情有起死回生之效,崔护撩妹成功  崔护回去后,依然放不下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他再次前往都城南,寻找姑娘。  这次大门没锁,崔护听到院子里有哭声,崔护扣门询问。  原来,姑娘读书识字,去年与崔护一别后,姑娘对那位翩翩少年郎思念不已。前几天出门访客,回来后,见在左扉有字。姑娘读后,以为再也见不到崔护了,“遂绝食数日而死”。  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崔护大恸,哭着对姑娘说,崔护来了!须臾,姑娘睁开了眼睛。老父大喜,将姑娘许配给崔护。  崔护讨水,偶遇美娇娘,从此情根深种;崔护题诗,娶了中意妻。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崔护一句"某在斯!"令姑娘起死回生。  婚后,崔护夜来读书,有红袖添香,学业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试,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  家有贤妻,夫不做恶事。崔护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读过《题都城南庄》,心里酸酸的,以为作者错过了一段好姻缘,错过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好姑娘;以为作者与姑娘就这样天涯海角再难见面。没想到,崔护不死心,再次寻访姑娘,故事翻转,爱情有起死回生之效。有情人终成眷属。  撩妹在于真心真意,如果崔护是一个薄情郎,他题诗后,再也不去寻找姑娘。那么,他们今生今世都不会相见,徒留奈何!有多少人一边“执手相看泪眼”,一边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而是一转头,便头也不回地登舟远行。崔护不死心,他再次去找姑娘,并用真情感动上苍,才能收获爱情和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2
历史上诸葛亮与黄氏之间的感情怎么样?有何故事?-趣历史网

历史上诸葛亮与黄氏之间的感情怎么样?有何故事?-趣历史网

  黄月英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性色彩的女子,“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诸葛亮的外貌,《三国志有记载:“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三国演义》也有记载:“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总之,诸葛亮绝对是当世风流倜傥、相貌英俊、温文儒雅的大帅哥。   黄月英的外貌,是来自于她父亲黄承彦的描述:“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不仅其父说其丑,在诸葛亮娶黄月英时,乡人也多嘲笑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可见,诸葛亮和黄月英,一个帅一个丑。但是,最终他们居然结为夫妻。说起来,这该让年轻漂亮的姑娘们多不服气啊。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在风行三妻四妾的古代,诸葛亮居然从没闹出过什么花边新闻,就只有黄月英一个夫人。这就让漂亮姑娘更不服气了!  那么,诸葛亮为何会娶黄月英,又为何一生对黄月英忠贞不渝呢?  诸葛亮本是徐州琅琊郡人,出身于官吏之家,幼年父母双亡,于是跟随叔父诸葛玄投奔了荆州刺史刘表。  外来户诸葛亮年少有志,才学出众,常自比管仲、乐毅。  时人多认为他狂傲,对他多瞧不起,倒是襄阳名士黄承彦、庞德公等人对他的才华颇为欣赏,与他相交甚欢。  诸葛亮16岁时,正是英姿勃发的翩翩美少年,黄承彦主动找到他,表示“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黄承彦的意思是说,听说你要找媳妇,我家有个丑姑娘,黄头发黑皮肤,但她的才华和你很般配。  诸葛亮听闻黄月英才华堪比自己,也不计较美丑,便欣然答应。  随后,诸葛亮按婚嫁的习俗,上门求亲。  不曾想告辞时,黄月英落落大方地送了他一把扇子。  诸葛亮不解其意。  黄月英便说,刚才看你和父亲谈天下事时,说到雄心壮志,你便眉飞色舞。说到曹操孙权等人,你又满脸忧愁。我送你一把扇子,就是给你遮面。  诸葛亮恍然大悟,才知道黄月英是想告诉他,男子大丈夫做事要沉得住气,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则,容易被人看破,还如何能成就大业呢!  初次见面,诸葛亮便被黄月英的聪慧所折服,因此满心欢喜。  从此诸葛亮扇不离手。每当心烦气燥时,他便轻摇羽毛扇,渐渐改了往昔的浮躁,愈发胸有成竹,胜算在握。  娶娇妻易,娶聪明妻难。  诸葛亮娶妻,又遇到麻烦了。  原来,黄月英不光熟读经史,才艺出众,她还会发明创造。  诸葛亮曾见过她做的木狗、木人,不仅行动自如,还能帮人做事,因此诸葛亮引以为奇,常常端详揣摩,学习她的技巧。  待结婚前一月,黄月英竟委托黄承彦向诸葛亮提出,结婚当日,她一不坐轿,二不骑马,三不乘船。  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新娘想走路?  按习俗,新娘出嫁当天,脚不落地,那么也就意味着不能走路了。  诸葛亮绞尽脑汁,好歹才做出木牛流马,然后带着书童坐着这件新奇的玩艺去接亲。  当时,乡人早就听说黄月英的接亲要求了,所以大家都非常好奇,不知道诸葛亮用什么来接亲。因此一大早,十里八乡的人,都陆续来到黄家,等着看诸葛亮接新娘子。  大家看着这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东西,都围上去看来看去,谁都不知道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因此,众人愈发觉得诸葛亮不光才高八斗,聪明更非一般人可比。  在阵阵夸赞中,诸葛亮心里颇为惭愧,因为他做的木牛流马,是根据黄月英平时做的木狗、木人的原理改造所得。  因此,诸葛亮对黄月英的才学智慧愈发钦佩。  婚后,诸葛亮才发现,黄月英不光才学了得,她的家世也不得了。  她的父亲黄承彦是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鼎鼎大名的蔡瑁是她的舅舅。另外,她的小姨,也就是蔡瑁的姐姐,嫁给了荆州刺史刘表。  除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以外,黄承彦还是荆州名流圈里德高望重的人。  这一切对外来户诸葛亮来说,不光能给他施展抱负的舞台,还能使他名声在外。  正是如此,才有了后面“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然,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他本是德行高尚的君子,因此他不光忠于蜀汉大业,还一直对远在家中抚育幼子、操劳家务的黄月英也忠贞不二。  如此,世间姑娘怎不妒忌黄月英呢?所以经过代代相传,本生得不算太丑的黄月英,最后竟荣登中国古代四大丑女排行榜。  不过,又怎么样呢?虽然说,黄月英和诸葛亮婚后的生活,没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然而,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2
历史上西魏的政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是怎么灭亡的?-趣历史网

历史上西魏的政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是怎么灭亡的?-趣历史网

  历史上西魏的皇帝个个苦命,都是被人操控的傀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西魏的政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是怎么灭亡的?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北魏末年,都城发生了一件很离谱的事情。当时,太后为了控制政权,居然将亲生儿子元诩毒死,另立幼主元钊。  柱国大将军尔朱荣认为机会来了,他打着为皇帝报仇的旗号进军都城,他还找了一个外援,这个外援就是长乐王元子攸。他许诺,若是自己兵变成功,元子攸就是皇帝。  尔朱荣击败北魏军队以后,将太后和元钊一起投入黄河之中,他假意奉元子攸为主,实际上却在他们举行典礼时将北魏宗室都给杀掉了。  因为杀掉的人太多,尔朱荣甚至不敢和元子攸同时待在洛阳,为了维持局势,他将自己的亲戚放在洛阳,然而洛阳局势依然不稳。  尽管元子攸是被尔朱荣扶上皇位的,可他做梦都想杀了尔朱荣。有一天,元子攸宣尔朱荣进京,尽管元子攸只是傀儡,可他毕竟是皇帝,尔朱荣不敢不从,尔朱荣进京,元子攸突然暴起,将尔朱荣杀死,可他无力处理尔朱荣余党,很快被尔朱荣的亲戚给锁了起来。  可这个时候,尔朱氏已经把洛阳弄得一团糟,大家都非常恨他们。于是,晋州刺史高欢趁机起兵,杀掉了尔朱氏及其党羽。532年,高欢立元修为帝,为了摆脱高欢的控制,元修逃到长安,投奔了宇文泰。  可元修没有想到,宇文泰也把他当作傀儡,当傀儡不听话的时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第二年,宇文泰就杀死了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西魏建立。一年前,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东西魏对立的局面就此形成。  悲催的西魏皇帝  从西魏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立西魏政权只能是一个傀儡政权,元氏是名义上的皇帝,而实权则掌握在宇文泰手中。也不是没有人想要夺回权力,奈何都没能成功。第一个有此尝试的人是元修,而他还生活在西魏建立之前。只不过他只露出一点苗头就被宇文泰杀了。  真正将这一切付诸行动的是元宝炬的长子元钦。公元553年11月,尚书元列试图谋杀宇文泰结果反倒被文泰给反杀在宇文泰杀掉元烈之后,元钦感到非常愤怒。他认为大臣的生死都不能自主,这个皇帝不当也罢,于是他决定杀死宇文泰。  由于元氏宗族已经被杀死大半,留下来的元氏宗族。大多数都贪生怕死,他们并不赞同元钦杀死宇文泰的做法。  再加上宇文泰手握重权很快这件事情就被泄露出。泄露以后,宇文泰废掉元钦,并且给了他一杯毒酒。当时,皇后正好是宇文泰的女儿,但是她拒绝了父亲的好意和自己的丈夫一起被杀。  元钦失败以后,这些大臣们就更加不敢胡来了,西魏成了宇文泰一个人的天下。宇文泰说东、没人敢说西。  会不会还有人出头鸟语文才吃好也不在意,如果再有人反抗那再换一个就算毕竟当个名义上的傀儡皇帝合作刀下鬼四个人都知道应该怎么选。  强盛的西魏政权  虽然,宇文泰用尽手段,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不得不说,宇文泰还是有一点本事的。一开始的时候,西魏实力不如东魏,宇文泰一直致力于统一北方。  在邙山之战失败之后,语文他很明显地意识到光凭鲜卑族已经不足以支撑西魏越来越大的战争消耗,所以为了西魏的强盛,宇文泰做了一个决定。他要把汉族士兵吸收到军队中来。  他开启了所谓八柱国十二将军制度,在十二将军当中,首次出现了汉人的身影,李远,杨忠等人成为西魏最高层次军中掌权者,关陇集团在此时已经初露峥嵘。其中,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是北周皇后,隋朝皇后以及唐高祖李渊之母。  而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李炳也去世了。继承爵位的,正是唐高祖李渊。所以,西魏政权也许没有存在很长时间,却成为隋唐大一统的基础。  在宇文泰实行八柱国十二将军制度之后,一大批汉人将领和士兵成为西魏政权的中流砥柱。开放了汉人士兵通过军功晋升的通道,所以在宇文泰的治理下西魏的国力很快就超过了东魏。  除了军事改革以外,宇文泰还进行了思想改革,在思想方面,宇文泰引入儒家思想,要求官员学习孔子仁义忠信的品德。  在用人方面,宇文泰主张不顾门第,唯才是举。无论是寒门才子,还是敌方降将,宇文泰都能任用。如李弼原是敌人帐下都督,柳敏原是东魏官员,这些人都得到了任用。  在法律方面,宇文泰改变了原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只要有人犯法,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亲戚,宇文泰一样不放过,王世超就是这样被处死的。这样一来,保证了法律的权威性。  在宇文泰改革之后,西魏越来越强盛,尽管在宇文泰的铁血手段之下,元氏宗室已经剩不了多少人了。元氏皇族更是成了任他摆弄的傀儡,可是西魏确实越来越强。  对于元氏一族来说,宇文泰不是一个好大臣,他明明是大臣,却做了君主才能做的事情。对百姓来说,宇文泰是一个好统治者,他为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开放了晋升通道,是一位缓和民族矛盾的高手。  元钦死后,元廊即位,为了讨好宇文泰,他最终恢复了拓跋姓氏。公元556年,宇文泰死去。公元557年,元廊被迫禅位,宇文觉取代了他的位置,成为北周开国皇帝。  西魏其实是一个过渡政权,也是一个傀儡政权。他是北魏和北周之间的一个过渡政权,在此期间,所有元氏皇族都是宇文泰的傀儡。元氏皇帝生活非常悲惨,但凡有一点不顺宇文泰的意思,宇文泰就会把皇帝杀掉,重新再换一个。  虽然,无论是元修还是元钦都在在位期间表达了想要重新夺回权力的愿望,可前面尔朱氏之乱,朝廷实在是损失惨重,能活着的宗室本来就不多,再加上宇文泰家族手握重权,所以最终没有成功。  西魏同时也是一个强盛的政权,在宇文泰统治下,西魏可以说是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尤其是八柱国十二将军制度,为后来隋唐大一统局面创造了基础。  尽管如此,恐怕元氏家族宁愿不做皇帝,也不想要这烫手的皇位,大概所有元氏宗室都要日夜祷祝:愿以后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  西魏政权持续时间很短,在历史上却很重要,因为西魏政权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理论主张,才让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渐渐消失,寒门子弟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世事无常,贵族也会经历兴起和灭亡。寒门子弟有时也会超越贵族。  西魏宇文泰改革,是宇文泰在邙山之战后,痛定思痛进行的一场改革。它让西魏变得强大。宇文泰的用人政策,更是奠定了隋唐科举制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1
三国正史上,关羽在东吴的地位怎么样?-趣历史网

三国正史上,关羽在东吴的地位怎么样?-趣历史网

  关羽,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武将以一人之威震慑全场的情节。  如《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写道:  且说孔明偶来江边,闻说玄德来此与都督相会,吃了一惊,急入中军帐窃看动静。只见周瑜面有杀气,两边壁衣中密排刀斧手。孔明大惊曰:“似此如之奈何?”回视玄德,谈笑自若;却见玄德背后一人,按剑而立,乃云长也。孔明喜曰:“吾主无危矣。”遂不复入,仍回身至江边等候。周瑜与玄德饮宴,酒行数巡,瑜起身把盏,猛见云长按剑立于玄德背后,忙问何人。玄德曰:“吾弟关云长也。”瑜惊曰:“非向日斩颜良、文丑者乎?”玄德曰:“然也。”瑜大惊,汗流满背,便斟酒与云长把盏。  周瑜本来想干掉或抓住刘备,却因关羽的震慑,被迫取消了行动。诸葛亮也是因为看到关羽跟刘备在一起,就放心了。  这显然是要拔高关羽的威慑力,即使在敌人的地盘上,也能以一己之力,让人不敢轻举妄动。  再如《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中写道:  孔明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因见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  这次说的是赵云,在东吴的地盘,他仅仅一个人,再带着一把剑,就能让所有的东吴武将忌惮不已,足见子龙将军之威。  类似场景,在小说中比比皆是。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就是通过大量类似上述的情节,特别突出顶级武将的威风和个人能力,似乎,一人就能挡千军万马。  因为《三国演义》中对蜀汉政权的重点描述,所以,在书中对蜀汉五虎上将的类似描述最多。  这到底是小说家言,如果历史上的关羽、赵云、张飞等五虎上将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刘备也不用辛辛苦苦打江山了,派他们带着符节到处招降就是。  以关羽为例,他是《三国演义》中重点美化的历史人物之一。  在书中,他能带着几十个人,就大摇大摆穿州过县,沿途大杀四方,能凭借名声让人跪地投降,如周仓。也能单刀赴会,让鲁肃等东吴众将敢怒而不敢言。  但在历史上,关羽还真没有这么大的威慑力,即使他被曹魏群臣誉为蜀汉唯一的名将:“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关羽最终的败亡,可以说是败于东吴之手,他也死于东吴之手。  在东吴谋夺荆州的过程中,东吴众将跟关羽有过多次明的暗的交锋。  而东吴众将的表现,可以说是视关羽如无物,绝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关羽站在一旁就能吓唬住周瑜,就能吓唬住鲁肃。  在孙权袭取荆州之前,为麻痹关羽,孙权本人对关羽倒是极尽谦恭之态,先是想跟关羽联姻,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又主动恳求派兵相助。  当然,这种态度只是表象,东吴众将也都清楚,孙权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消灭或赶走关羽,拿到荆州。  因此,东吴众将的心态,没有害怕关羽之说。  他们想的都是如何干掉关羽,如何通过关羽为东吴立下大功,好为自己的战绩增添浓厚的一笔,让关羽成为自己升官发财的筹码。  其中,比较轻视关羽的大有人在,如甘宁、鲁肃、吕蒙这三位,就是其中的典型。  先说甘宁,这位在历史上有过真实的“百骑袭曹营”战绩的猛将,从未把关羽放在眼中。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甘宁随同鲁肃在益阳跟关羽统帅的大军隔江对峙。  甘宁当时就跟鲁肃请战,说我只要500军士,就能对付关羽,让他听到我的声音,就绝不敢过江。  而关羽也果如甘宁所说,听到甘宁到来,就放弃了过江决战的打算,《三国志·甘宁传》中记载: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到,关羽的名头没能唬住人,他自己反而被甘宁唬住了。  再来说鲁肃,小说描述的老实人,他直面关羽时的表现。  甘宁吓唬住关羽后没几天,在历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场景中,鲁肃指责得关羽无语以对,绝没有老实人应有的唯唯诺诺,《三国志·鲁肃传》中记载:  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当然,或许关羽武力过得去,讲大道理讲不过书读得更多的鲁肃,所以看起来有些狼狈。  但也能看出,鲁肃在直面关羽时,是没有害怕一说的,他是东吴大都督,要保证东吴的尊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出来,鲁肃对关羽的轻视。  关羽是名震天下的武将,鲁肃是文士出身,他就敢站在带着刀的关羽面前,对其大加指责,还让关羽不敢动手。  关羽的名声和强悍的武力,对鲁肃免疫。  最后说吕蒙,这位自鲁肃死后,就接管了直面关羽的东吴防区,后来成为东吴大都督,他就一直死盯着关羽,时刻就想干掉他。  吕蒙热衷于干掉关羽,首先是为了急孙权之所急,孙权想要荆州,他这个大都督当然要为主公分忧。  其次,干掉关羽,抢夺关羽镇守的地盘,也是用战绩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大都督最有效的办法。  有这样的心态,吕蒙当然不会害怕关羽,反而时不时劝说孙权早点下手。《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  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与关羽分土接境......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通篇其实就表达了两个观点,其一是劝说孙权,趁着我们这些不怕关羽的战将还在,赶紧的干掉他。  其二是孙权想先打南边的徐州,吕蒙表示,曹操不好打,干掉关羽比较容易:“不如取羽”,赶紧下决心吧。  孙权被吕蒙说服了,吕蒙也开始准备他人生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经过精心策划,和陆逊联手,趁着关羽北伐樊城、襄阳之际,一举偷袭荆州成功,关羽也在狼狈的逃亡路上,被吴将擒获、斩杀。  从上述历史真实记载中,可以知道,小说中威风八面的关二爷,在历史上的威慑力真不大。  东吴的众将士中,鲁肃还稍微讲点规矩,甘宁、吕蒙等纯粹的武将,都没把关羽放在眼里。  在他们眼里,关羽不是那个“威震华夏”的统帅,而是给他们积累战功的靶子。  也是,没有这些不惧曹魏,不惧蜀汉,更不惧关羽的武将们,东吴又如何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武将建功立业,到底是要在战场上用实际战绩说话,而不是被对方的名声吓到。  不止是东吴,曹操那边,敢于挑战关羽的,也有很多,徐晃、乐进、文聘等,都有过战胜关羽的记录。  对于蜀汉来说,关羽当然是第一名将,在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关羽也确实混出了名头,也有相应的战绩,不过,越是战绩高的,恐怕越是别人渴望战胜的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0
真实历史上的王朗是怎样的?他真的“厚颜无耻”吗?-趣历史网

真实历史上的王朗是怎样的?他真的“厚颜无耻”吗?-趣历史网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很多人对于诸葛亮骂王朗这段剧情,应该都有很深刻的印象。  诸葛亮与王朗在阵前,诸葛亮用一大段话把王朗批得体无完肤。而王朗却对此并无招架之力,只是不断重复着‘诸葛村夫’这四个字。最终,王朗被诸葛亮的这番话,活活气死于阵前,沦为笑柄。  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王朗其实并没有被诸葛亮骂死。真实的王朗,其实是东汉末年一位极为有名的经学大家,死后以文臣之身封侯,还得以配享庙庭。更为有趣的是,他孙女后来嫁给了司马昭,生下了晋武帝司马炎。  王朗本名王严,师从东汉太尉杨赐。杨赐是当时的儒学大家,三国时期被曹操干掉的那个杨修,就是他的亲孙子。在杨赐的门下,王朗虚心好学,很快就学业有成,之后被拜为郎中,任菑丘县长。后来,杨赐去世的时候,王朗还曾特意为了给杨赐守孝,辞官不做,一时称为美谈。  从这件事也看得出来,王朗是个人品相当不错的人。为了给老师守孝,放弃自己的官位,这种事情,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的。  如果王朗出生在一个太平世道的话,凭借自己的学问,应该会很容易身居高位。但可惜的是,他恰好遇上了一个乱的不能更乱的时代。  杨赐去世于公元185年,同一年,王朗辞官不做,去给杨赐守孝。在杨赐去世的一年之前,东汉刚刚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在杨赐去世四年之后,汉灵帝病逝,同年董卓入京,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帷幕。  等到王朗给杨赐守孝结束,重新可以做官的时候,已经是天下大乱的局面了。  不过,因为王朗的才学,确实极为出色。在给杨赐守孝结束之后,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看中,举荐其为茂才,先是被拜为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  王朗在会稽郡担任太守期间,治政贤明,颇受当地百姓爱戴。但是,百姓的爱戴,并不能让王朗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当中,脱颖而出。王朗在会稽郡担任太守这几年,恰好是董卓身死之后,北方群雄纷纷独立,争相扩大自己地盘的这段时间。  四年之后,已经横扫江东之地的孙策,率军进攻会稽郡。面对孙策的到来,王朗虽然也曾尽力抵抗,但终究不敌。最终,王朗被孙策所擒获。  对于王朗,孙策是很欣赏的,很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效力,曾多次让人去劝说王朗投降。奈何王朗是个喜欢坚持自我的读书人,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报效于皇帝,自然不愿为孙策效力。最后没办法,孙策既不能招揽他,也不能直接杀了他,落得一个擅杀人才的骂名,所以就只能将王朗给流放了。  在被流放的这段时间里,王朗虽然日子过得很惨,但却依然坚守心中的道义,收容亲友旧属。  王朗这样的人,肯定不是什么绝世枭雄,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好人。  就这样,王朗被流放几年之后,随着孙策被刺杀,江东地区再次陷入了混乱当中。恰好此时,曹操刚刚打赢了官渡之战,成为北方的新一代霸主。曹操早已听说王朗的贤名,于是便派人秘密前往江东,去征召王朗。  面对曹操的征召,王朗二话没说,直接就答应了下来。或许在当时的王朗眼里,此时的曹操,是拥护汉献帝的大忠臣,所以才甘愿为曹操效力。不过,虽然王朗答应了曹操的征召,但怎么去也是个问题。当时江东虽然混乱,但孙家肯定不可能允许王朗这种人才随便外流,跑到曹操那边去做官。  就这样,王朗接下来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终于离开江东,辗转来到许都。  到了许都之后,曹操对于王朗的到来,十分重视。直接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  此后的十几年里,王朗历任少府、奉常、大理,主抓刑狱方面的工作。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王位。曹丕上位后,将王朗升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行称帝。曹丕称帝后,改封御史大夫为司空,进封王朗为乐平乡侯。  公元227年,曹丕去世,曹叡登基。曹叡登基后,王朗升任为司徒,改封为兰陵侯。次年,王朗病逝,因功配享曹操庙庭。  至于王朗为何会留下被诸葛亮‘骂死’的笑话,这恐怕就要归咎于演义小说的杜撰了。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倒是确实对得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在公元228年,也就是王朗去世这一年。不过,在正史上,并没有王朗随军出征的记载,所以王朗自然也就不可能被‘骂死’于阵前了。  王朗死后,又过了三年,他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当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嫁给司马昭之后,王元姬陆续生下了司马炎、司马攸、司马兆等数子。晋国开国后,王元姬被尊为太后,四年之后病逝,与司马昭合葬于崇阳陵。  从当时双方的家世来看,这桩婚事倒也相配。但是谁又能想到,仅仅几十年之后,司马家就反手干掉了曹家,开创了晋朝呢?  王朗的一生,早年颇为曲折,但晚年则相对顺遂。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朗算是三国时代的最终赢家之一了。至于被诸葛亮骂死阵前这件事,其实只是后世演义小说的杜撰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0
历史上的关羽是什么样的 关羽有没有被过誉了-趣历史网

历史上的关羽是什么样的 关羽有没有被过誉了-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历史上的关羽,是否被过誉了,真实的关羽到底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不谈《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关公在华人文化中的地位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被树立起来的。以正史为依据,评价一位名将的唯一标准就是战绩。特别是在战略层面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关羽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战绩。  襄樊战役,前期高歌猛进,水淹七军,后期被偷袭败亡,丢了荆州。威震华夏更多的是一种修辞,真有威震华夏的本事,怎么不能帮君主一统天下。  举个例子,你是老板,你手下有个非常牛的营销总监坐镇你最核心的业务区域。业绩做的不错,有一次他在区域内大胆变革,整顿渠道,重新确定产品序列的销售策略,初期卖的挺好,后来在两家主要竞争对手的联合反击下,一败涂地,导致核心区域市场份额尽失。搞得你公司整体陷入困境。这种手下,你会把他当人才?  首先,谁人不知道诸如吴起、韩信、卫青、霍去病这些名将比关羽更有功绩?可后人供奉关公,并不是因为他的功绩。  世人所追崇的是他身上超越时代的“忠义”二字。  东汉末年春秋战国之风尚存,士人的第一追求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当时的思想下,臣子忠于君主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君主要对臣子有礼,要给臣子提供实现志向的环境,否则臣子对于君主就不必忠心。此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一种双方平等的合作关系。  吴起身为卫国人先后投身鲁国、魏国、楚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孔子周游列国来传播自己的思想;韩信在项羽麾下不受重用,转投刘邦立下丰功伟业。  汉末三国,朝廷已是破败不堪,诸侯割据,处于一个封建制度反动的时期,士人不忠于皇帝,只忠于有能力的诸侯。关羽却是当时的一个异类,因为他无条件忠于刘备,忠于汉室(刘备打出的旗号就是光复汉室)。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被曹操击败,仓皇出逃投奔袁绍,关羽被俘,成为曹操的座上宾。曹操对于关羽可谓是礼遇有加,未曾建功便封为偏将军,阵斩颜良之后,更是直接加爵为候。曹操的国士之礼也不能抹灭关羽对刘备的忠心,斩颜良报恩后他挂印而去,回到当时丧家犬般的刘备麾下。此等行径可谓忠义两全!从古至今,能做到像关公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威震华夏后的兵败身死,更是给这份忠义添了一份悲壮的浪漫主义色彩。  之后朝代更迭,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央集权压过封建制,最高统治者对于臣子的“忠”便有了更高的要求。君臣关系由双方平等的合作关系向着臣子无条件忠于皇帝的方向推进。  关羽就是皇帝给臣子们树立的一个标杆  追捧关羽的潜台词就是:你们都要无条件地忠于我(皇帝),像关羽一样的人跟我吃香喝辣,做不到的人哪凉快哪待着去。这种追捧与关羽的功绩是关系不大的,因为对最高统治者而言,臣子的排在第一的品质从来都不是“能力”,而是“忠诚”。  时至今日,关公已然位列仙班,在新时代关公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老板拜关公希望员工能够忠于公司;黑道大哥拜关公希望小弟能替自己挡刀;百姓拜关公希望忠义勇武的关老爷能多多保佑。  至于关公的形象,真的是被《三国演义》树立起来的吗?我认为这样说是本末倒置的。三国演义成书时间在元末明初,而关羽在北宋末年便已被追封公爵,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明令拜关公,并立关帝庙。不是《三国演义》影响舆论,而是环境、舆论为此书提供了创作、流传的土壤。  再说“威震华夏”,很多人之所以感到这个词有些夸张,是因为当今“华夏”一词涵盖的范围远比汉末三国时期要广。当时的华夏仅泛指以长安、洛阳一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太祖将伐刘表,问(荀)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荀彧此话说在曹操进军荆州前,当时的曹操刚刚统一北方,可见当时的“华夏”与现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襄樊之战,关羽之势令曹操动了迁都的心思,说一句“威震华夏”真的不过分。最后以开头所说的销售总监举例,这个销售总监能力出众,为公司开拓了大半的市场,但是他时刻想着跳槽,甚至找准机会还要自立山头,您说这样的员工老板想要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09
历史上的梁惠王是如何得罪亚圣孟子的?-趣历史网

历史上的梁惠王是如何得罪亚圣孟子的?-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孟子被称为亚圣,推崇仁义之道,但是对一国之君来说,这种道理实在是过于空洞了,那么历史上的梁惠王是如何不给孟子面子的?孟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有一次,亚圣孟子跑去面见梁惠王姬,对方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赶过来,是不是要来给我的国家带来某些利益啊?”  对此,孟子表示:“大王你为什么刚见面就要谈论利益呢?一个国家不能光考虑利益问题,还要看是否符合仁义?”  “如果大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士大夫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家?普通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己?”  “上上下下若都这般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就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了!”  “一个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大国,将来能够杀死其国君的必定是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士大夫。”  “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中等国家,将来能够杀死其国君的,必定是拥有一百辆战车的士大夫。”  “无论是在一万辆战车的国家中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士大夫;还是在一千辆战车中拥有一百辆战车的士大夫。他们的实力虽然相比于整个国家而言,算不上很强大。”  “但假如这些士大夫跟大王你一样,利字当前,仁字在后的话,那么他肯定是会想方设法地夺走国君所拥有的一切。”  “一个重视‘仁’的人,是不会抛弃自己的至亲的,一个重视‘义’的人是不会怠慢自己的君主的!”  “所以大王啊!你只需重视仁义就好了,何必去谈论利益呢?”  梁惠王是魏国的第三任君主,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魏国是战国七雄的第一率先称霸的,在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任君主的努力下,魏国率先进行深度变革,迅速富国强兵起来,往西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往北灭掉了中山国,南边的楚国和东边的齐国也连连被其击败,俨然成为了战国第一强,如果再加把劲的话,说不定日后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会是大魏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交到魏惠王的手中,却活生生地被其给败光了。先是在桂林和马陵两场战斗中,被齐国击败,折损了大将庞涓。后又被经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夺走了河西之地,南边的楚国也不在把魏国放在眼里,魏国丧失了第一强国的地位。  所以,当孟子前来魏国面见魏惠王的时候,魏惠王才十分迫切地希望孟子能够为国家带来有利的事情。  魏惠王口中所说的有利于国家的事情,自然指的是富国强兵,让魏国再度雄起,这一点孟子自然也是知道。  孟子向来是十分重视仁义,而轻视利益的,义利之辩是其思想的核心。你梁惠王开门第一句话,就急不可耐地谈论利益,孟子心里肯定是不乐意的。  而且梁惠王将孟子称呼为“叟”,也就是老先生的意思,这对于孟子这样一个富有文化和名气的人,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称呼。可见梁惠王根本就没有把孟子太放在眼里,没有把孟子当作一位值得倾听教诲的老师。  孟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梁惠王的这种态度就意味着其依旧沉迷在称王称霸,这样充满世俗味的想法中。  孟子向来对富国强兵不是太感兴趣,土地、金钱这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小利,只有恪守仁义这样的大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才是一个长远的利益。  孟子通过十分典型的推论法,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副,人人都像你这般只追求利,而不看着义的话,整个国家会是怎样惨烈的图景。  孟子的推论,气势夺人,把梁惠王说得哑口无言,在此论战中败下阵来。但梁惠王最终也只是面服心不服,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在魏国境内,推行孟子所心心念念的仁政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08
南唐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是如何灭亡的?-趣历史网

南唐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是如何灭亡的?-趣历史网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南唐是十国里面最强大的政权,经济发达,文化兴盛,消灭闽、马楚,强盛一时。但是由于君主穷兵黩武,政策失误,使得南唐走向衰落。那么南唐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呢  一,控制杨吴  李昪自幼丧父,在淮南一带流浪,后被杨行密看中,收为义子。但杨行密诸子排挤李昪,他于是转投徐温帐下,认徐温为义父,改名为徐知诰。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割据淮南的杨吴成为独立政权。由于杨吴君主杨渥重用亲信,排挤元老重臣,引起大将徐温的不满。不久徐温发动政变,囚禁杨渥,控制了杨吴。天祐五年(908年),徐温处死杨渥,立其弟杨隆演为杨吴君主。  徐知诰因为足智多谋,很受义父徐温赏识,出任升州刺史。他在升州任上勤政爱民,施行仁政,使得升州府库充实,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受到徐温称赞。徐温长子徐知训胡作非为,欺压杨吴群臣,引起朱瑾的不满。天佑十五年(918年),朱瑾杀徐知训后自尽,徐温见长子被杀,其余诸子年幼,不得已立义子徐知诰为继承人。徐知诰招纳贤才,广施仁政,收买人心,使得民心归附,为以后篡吴建唐打下根基。  二,南唐建立  顺义七年(927年)徐温病终,部下徐玠劝他立亲生儿子为接班人取代徐知诰。徐温同意,命次子徐知询取代徐知诰。结果徐知询未到金陵,徐温就病死。徐玠于是投靠徐知诰,帮他牢牢控制了杨吴。徐知询到达金陵,见徐知诰势力强大,自己无力抗衡,只得作罢。徐知诰成为杨吴权臣后不久就拥立杨吴君主杨溥为帝,同中原政权对抗。杨溥则封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后又加封为齐王。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强迫杨溥退位,自立为帝,建立大齐,改元昇元,追尊义父徐温为皇帝。昇元二年(938年),徐知诰自称唐朝皇室后裔,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昇在位时以保境安民为主,与吴越和好,使得南唐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十国里面最强大的政权。昇元七年(943年),李昇病逝,子李璟成为南唐皇帝。  三,对抗中原  李璟在位时摒弃元老重臣,重用冯延巳等奸臣,穷兵黩武,一方面使南唐的领土得到扩张,也使南唐国力受损。保大二年(944年),闽国发生内乱,李璟趁机派查文徽、臧循攻闽。查文徽率军节节取胜,闽王王延政投降,闽国灭亡。李璟为了巩固对闽地的控制,封闽国旧将李仁达为福州节度使、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不久李仁达、留从效与南唐发生冲突,背叛南唐,投靠吴越。吴越趁机夺取闽地,并联合李仁达、留从效,击败南唐,使南唐没有完全控制闽国故地。  保大九年(951年),马楚发生内乱,李璟趁机派边镐攻打马楚。楚王马希崇投降,马楚灭亡,李璟封边镐为湖南节度使,管理马楚故地。由于南唐在楚地加收重税,引起楚人不满。保大十年(952年),马楚旧将武平军节度使刘言趁机起兵反抗南唐,击败边镐,恢复了对楚地的控制。  四,宋伐南唐  保大十三年(955年),后周大举讨伐南唐,吴越、荆南等割据政权亦出兵帮助后周。后周军节节胜利,尽取南唐淮北之地。此后后周又多次派兵讨伐南唐,尽夺南唐江北之地,迫使李璟放弃帝号,向后周称臣。后周攻南唐之战,使得南唐遭到沉重打击,自此走向衰落。  建隆二年(961年),李璟畏惧北宋强大的实力,迁都南昌。不久李璟病死,子李煜继位,还都金陵。李煜醉心诗词艺术,为人奢侈,不理朝政,埋下了南唐灭亡的祸根。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因为李煜不肯入朝,派大将曹彬讨伐南唐。曹彬率军屡战屡胜,包围金陵。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克金陵,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南唐是十国里面最强大的政权,消灭闽、马楚,领土大增。但由于南唐治理当地失误,导致闽、马楚旧臣的迅速反叛,使得南唐扩张的领土迅速得而复失,空耗军力,走向衰落。后周又多次讨伐南唐,使得南唐更加衰弱,最终被北宋消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04
相声段子(中国相声史上十大经典段子)

相声段子(中国相声史上十大经典段子)

一、侯宝林、郭全宝《醉酒》,虽说是的小段,却让你知道什么叫百听不厌。 二、马三立《逗你玩》,马老爷子的代表作,听起来絮絮叨叨,却让你感觉亲切、开心。 三、刘宝瑞《珍珠翡翠白玉汤》,刘宝瑞过世几十年了,后世能达到他的水平的单口相声几乎没有。 四、姜昆、唐杰忠《虎口遐想》,把一个小人物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五、侯宝林、郭全宝《夜行记》,解放后新派相声的开山之作。 六、马季等《五官争功》,作为群口相声的代表入选。 七、姜昆、李文华《如此照相》,让人在笑声中勾起对当年的荒唐岁月的回忆。 八、郭德纲、于谦《西征梦》!想当年,郭德纲还未出名前,《西征梦》以非著名相声演员的著名段子,作为当代相声代表入选。 九、李金斗、陈涌泉《武松打虎》,以此为代表的80年代相声,曾让已经走下坡路的相声又火了两年。 十、冯巩、牛群《小偷公司》,曾经的黄金搭档,现在冯巩说的不知道还算不算相声,牛群早就不干了。 除此之外,苏文茂的《扔靴子》、《歪批三国》、高英培、范振玉的《钓鱼》、马三立的《白事会》、刘宝瑞的《连升三级》、马季的《百吹图》、《宇宙香烟》、姜昆的《特大新闻》等等,都是脍炙人口、堪称经典的好段子。 以上排序不分优与良,不足之处,敬请网友原谅! 坐在收音机旁,聆听大师们精彩的相声段子,是上世纪60、70后人们的温馨、美好的记忆! 只可惜,好听的相声段子越来越少了! 相关阅读:歌坛史 盘点靠一首歌支撑门面的十位歌星

资讯百科 2022-11-03
历史上的李林甫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奸是忠?-趣历史网

历史上的李林甫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奸是忠?-趣历史网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长平王李叔良曾孙。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提到李林甫这个人,很多人可能下意识就会想到‘口蜜腹剑’这个成语。的确,历史上真实的李林甫,确实不是什么好人,算是一个有名的大奸臣。  当政十九年,在位期间为了排斥异己,打压政敌,做了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恰好间接引发了后来的安史之乱。甚至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很大一部分责任,就在李林甫身上。  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了。  李林甫姓李,他的这个李,确实是皇族李家的那个李。李林甫的太爷爷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俩人是一个爷爷。李渊他爹是老三,而李叔良他爹是老六。唐朝开国之后,李叔良获封长平郡王。  不过,在受封长平郡王仅仅四年之后,李叔良就在驻守北方的时候,死在了突厥人手里。后来唐朝统一天下之后,长平郡王这一脉,虽然没有衰落,但也没有出什么太过出彩的人物,只能算是宗室当中,较为普通的一脉。  三代之后,就到了李林甫那一代。  李林甫出生的那一年,恰好赶上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去世之后,作为太后的武则天把控了大权。先立李显为帝,然后又废了李显,改立李旦为帝。李旦登基后,完全就是个傀儡皇帝。后来武则天干脆就废了李旦,直接自己登基,做了一代女皇。  武则天掌权的那些年,对于李家宗室的打压,可谓是不遗余力。不过好在,李林甫只是个皇族偏支,他们这一脉又没什么权势,所以武则天也懒得搭理他们这一脉。这反倒是让李林甫他们家幸存了下来。  总之,李林甫的少年时代,唐朝的政局是乱得一塌糊涂。李林甫虽然是宗室,但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好像也不大可能有太大的发展。  不过,到了李林甫23岁的时候,情况开始出现转机了。  这一年,一场神龙政变,让武则天彻底失去了大权,只能还位于太子李显。李显二次登基,皇位再次回到了李家的手里。这对于李林甫来说,显然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武家才是真正的皇族,李林甫这种李家的远房偏支,就已经不再是皇族了。而李显再次即位之后,李林甫就又成了皇族。  这次转机,让李林甫得以顺利入仕,入千牛卫为官。  在千牛卫干了几年之后,李林甫又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重要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先天政变。  简单来说,就是李显二次即位后,性格依然怯懦,所有大权由李显的皇后韦氏把持。韦氏把持大权后,也想像武则天一样,做另一位女皇帝,所以后来便毒杀了李显,想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李重茂为帝。就在李重茂刚刚登基之后不久,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便暗中勾结禁军发动了政变,入宫诛杀了韦氏,然后拥立自己的老爹李旦为帝。  先天政变发生的时候,李林甫并没有参加。但是,他的舅舅姜皎参加了,而且还是先天政变当中,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所以,先天政变后,姜皎自然被李隆基信任。后来李隆基即位之后,姜皎自然也就成了李隆基的宠臣,在朝堂上一时间权势煊赫。  姜皎上位之后,对于自己喜欢的外甥李林甫,自然也是大力扶持。所以,接下来的几年当中,李林甫迅速升迁,一路升至国子司业,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副部长。  但是,到了开元十年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问题。在这一年,李林甫的舅舅姜皎,因为犯了事情被贬官流放了。不过耗子啊,此时的李林甫,也算是唐朝高级官员,翅膀算是足够硬了。就算是没有舅舅的庇护,同样可以过得很好。  从开元十年开始,李林甫再往后的道路,真的就只能靠自己了。因为到了他这个高度,除了皇帝本人之外,不管是宗室的身份,还是他那个被流放的舅舅,都已经无法再为他提供任何帮助了。  不过,李林甫到底还是有本事的。接下来的几年里,单凭自己的本事,依然混得如鱼得水。李林甫深知自己背景有限,所以积极巴结唐玄宗的后宫。后来更是攀上了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这条线,得到了武惠妃的支持。  在武惠妃的支持下,李林甫后来又先后历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林甫还通过自己的情人,巴结上了高力士。在武惠妃和高力士的支持下,李林甫凭借自己的手腕,最后终于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受封黄门侍郎。  两年之后,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李林甫终于成为了唐朝的宰相,和裴耀卿、张九龄一起,并肩成为大唐官场上权力最大的三人。  这一年,是开元二十三年,李林甫53岁,李隆基51岁。  其实在李林甫成为宰相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林甫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努力巴结上官,交好后宫和宦官,为了上位拼尽一切。但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其实有很多很多,倒也算不上什么。而且李林甫为政多年,其实也推行过一些好政策,为唐朝的繁荣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那为啥在后来的历史上,李林甫成了被人唾弃的坏人呢?  答案就在于他当上宰相之后,为了巩固自身权位所做的一系列事情。  李林甫虽然当上了宰相,但当时和他并列为宰相的,还有张九龄、裴耀卿这两人。而且这俩人比他资格更老,在朝中权势更大。以李林甫的性格,自然要打压这两人,和这两人争权。  恰好在这个时候,后宫出事了。  后宫那边,其实倒也不是出了什么大事。简单来说,就是武惠妃想要做皇后,然后想要唐玄宗立她生的儿子做太子。但问题是,当时唐玄宗已经立了一个太子,而且风评很好。不过,在武惠妃强大的枕头风攻势下,唐玄宗还是松了口,决定先试探一下大臣们的口风。  当唐玄宗透露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同为宰相的张九龄,坚决表示反对。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再加上武惠妃本来就是李林甫在宫中的靠山,所以这场斗争开始后,李林甫直接站队到武惠妃那边去,帮助武惠妃夺嫡。  最终,李林甫和武惠妃经过一番谋划,让唐玄宗误以为张九龄、裴耀卿两人结党。大臣结党这件事,在历朝历代都是最被皇帝所忌惮的。所以,当唐玄宗生出这个念头之后,很快就直接罢免了两人。在这两人被罢免之后,李林甫就成了唯一的宰相。  于此同时,李林甫也在积极配合武惠妃。武惠妃随后又布了一个局,佯装宫中有贼人进入,让太子李瑛,以及同样与她作对的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三人,带兵入宫救驾。而等到三人带兵入宫之后,武惠妃则否认自己曾向他们求救,并且坚称这三人是带兵进宫杀自己的。  这下子,唐玄宗忍不了了。  虽然是儿子,但带兵入宫这种事情,本就是大忌。再加上武惠妃和李林甫从旁诋毁,唐玄宗顿时勃然大怒,直接将三人贬为庶人,后来又直接赐死。  一日,杀三王。  天下皆惊。  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林甫显然出力极大。而最终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势,成了唯一的宰相。但作为代价,原本优秀的三位皇子,却全都被他构陷致死了。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事其实影响真的很大。因为这三位皇子,都算是相对出色。而这三人死后,尤其是太子被赐死,对于当时唐朝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后来唐玄宗也没立武惠妃的儿子做太子,而是改立另一个儿子李亨为太子。再之后,李亨当了几十年的窝囊太子,直到安史之乱以后,才登基为帝。  一日杀三王,这算是李林甫所做的第一件坏事。  第二件坏事,则是打压同僚,重用藩将。  唐朝是个相对崇尚武力的时代,所以比较讲究‘出将入相’。所谓出将入相,就是指如果在外边打仗打得特别好,战功显赫的话,可以有机会被调到中枢来担任宰相。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但是对于李林甫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如果真的是那种顶级人才,在边疆特别能打,然后返回京城做宰相的话,肯定会和他争权。而且这样的人,自身才能都很强,也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威胁。  所以,李林甫最后就憋出了一个坏招。  任用边疆民族的人做将军。  因为在当时的文化环境当中,边疆民族,一般会被认为缺少文化。这种看法其实也不一定就是错的,毕竟唐朝那会儿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很多边疆民族的人,确实可能连书都没读过。这样的人,打仗是有可能打赢的,但是你要让他会中枢担任宰相,打理朝政,确实不太现实。而当时的李林甫,就是钻了这样一个空子,大范围的任用藩将。如此一来,藩将就算战功再怎么显赫,也不可能进入中枢做宰相,威胁他的地位。  从李林甫自身来说,这一招真的很好使。武将那边,都是藩将,无法入朝为相。而文官体系这边,他是老大,可以随意打压下面的后起之秀。就算非得提拔一个宰相,他也可以选个性格懦弱的,同样无法和自己争权。  但从唐朝的大局来说,这招就太致命了。  因为唐玄宗上位后,本来就已经进行了军制改革,大幅提升边疆将领的权力。不但赋予他们长时间领兵的权力,还推行节度使的管理制度,给了边疆将领财权和治政权。在边疆地区,当地的将领已经相当于是一方诸侯。而在这种情况下,李林甫又开始大范围任用藩将。如此一来,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条件之下,安禄山登场了。而且,除了安禄山之外,比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也都纷纷登场。  后世很多人曾好奇,为什么唐玄宗时期,一半以上的将军都是少数民族。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出在这儿了。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全怨李林甫,也和当时唐朝的文化有关。因为当时唐朝实在是太强,很多中原人根本就不愿意去边疆打仗,所以只能用边疆民族。但不管怎么说,唐玄宗在位后期,藩将大面积掌权的局面,李林甫要负主要责任。  李林甫的这一招,固然维护了他自身的权位,但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同样是为了维护自身权位,李林甫还大肆打压文官集团内部的人才,提拔一堆庸才上位。尤其是杀三王之后,唐玄宗并没有立武惠妃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李亨为太子。李林甫因为自己曾反对李亨做太子,害怕李亨将来即位后打压自己,所以坚决和太子一党进行斗争。所有支持太子的官员,都在他的打压范围之内。  被他这么一搞之后,原本开元年间清明的政治生态环境,被搞得一塌糊涂。到了天宝年间之后,唐朝的吏治已经相当腐败,出现了一大堆问题。后来安禄山起兵之后,能够一路快速攻城掠地,其实也和当时的吏治腐败有一定的关系。  正是因为做了这些事情,李林甫才会被后世骂作是奸相,成为后世唾弃的存在。不过,后来李林甫确实也遭了报应。在他为相后期,被杨国忠诬陷有谋反之意,唐玄宗虽然没有因此治罪,但也逐渐疏远了李林甫。在这种被疏远打压的抑郁当中,李林甫去世。而在他去世之后,杨国忠依然不放过他,设局坐实了李林甫谋反的事情。  事发的时候,李林甫已死,但还没有下葬。唐玄宗当即下令,剥夺他的一切荣誉,并且将他的家人后辈,全部流放岭南。就连李林甫本人,也被唐玄宗下令劈了棺材,扒了朝服,重新以庶人的礼节下葬。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得好死了。  李林甫的结局,虽然也算得上是遭了报应,但他留给唐朝的祸患,却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消散。李林甫去世后,仅仅只过了两年时间,安史之乱便爆发了。唐朝自此由盛转衰,无数人因此丧命,流连失所。  这样的李林甫,背上千古骂名,真的是一点都不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03
<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