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真相
乳酸菌饮料有六大问题 揭秘背后真相

乳酸菌饮料有六大问题 揭秘背后真相

  受访专家:   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 王丁棉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 毅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 云无心  调查时间:7月30日~8月17日  调查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万惠商场内超市、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沃尔玛超市,北京市通州区八里桥乐天玛特超市、北京市平谷区国泰商场内超市  调查品牌:养乐多、蒙牛、伊利、光明、君乐宝、味全等 调查目的:科学研究发现,益生菌有助平衡肠道菌群,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在很多人看来,乳酸菌饮料是补充益生菌的好途径。然而,专家指出,乳酸菌饮料行业存在很多问题,消费者亟需了解真相。  问题一:大多数喝下一瓶,糖摄入量就超标  朱毅指出,饮料包装上印有营养成分表,其中每百毫升饮料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几乎就可理解为每百毫升饮料的含糖量。记者阅读多个品牌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营养成分表发现,这类饮料普遍高糖。比如,养乐多每百毫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15.7克,是记者调查产品中含糖量最高的;味全原味活性乳酸菌饮料每百毫升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5.1克,换算下来,喝下这瓶净含量为435毫升的饮料,相当于摄入约66克糖,是世界卫生组织每日推荐糖摄入量25克的两倍多。“活性乳酸菌饮料必须加点糖,作为维持活菌活力的养料,”朱毅表示,但很多企业大量加糖的目的在于,打造酸甜可口的诱人味道,让消费者一喝难忘。 市面上还存在号称“低糖”的活性乳酸菌饮料,比如伊利“每益添”原味活性乳酸菌饮料每百毫升含糖量为5克。朱毅指出,低糖饮料虽加糖较少,但如果因此而多喝,也容易导致糖摄入超标。记者换算发现,喝下一瓶这种饮料,摄入的糖并不少,高达17.5克。  问题二:“0脂肪”不代表没热量  记者发现,有一类乳酸菌饮料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0脂肪”字样,比如光明“植物活力”芦荟味活性乳酸菌饮料,并宣称能“体验与众不同的轻盈、舒畅”。不少消费者表示,“0脂肪”让他们想到这类饮料有助减肥。但记者阅读营养标签发现,每百毫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低,高达14.5克。云无心告诉记者,是否利于减肥取决于热量,而不是脂肪含量。这类饮料普遍高糖,热量不低,喝两大瓶差不多就相当于一位女士吃一顿晚饭的热量,不利于减肥。这样宣传虽不违法,但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问题三:菌种太花哨未必好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乳酸菌饮料常用的菌种有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等。当下一些企业为突出产品特点,对菌种名称的标示五花八门,十分混乱,如“B益畅菌”、“B+100益生菌”等说法。对于这些花哨的菌种,王丁棉表示,别说老百姓看不懂,专家乍一看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云无心告诉记者,不同菌种对健康的影响的确不同,但现在很多菌种科学家都没搞清楚,普通消费者没必要为了花哨的菌种名称而选购某个产品。  王丁棉指出,还有的产品声称含有多种乳酸菌,但如果含多种乳酸菌,每种的数量并不平均,可能不好区分哪种起主导作用。另外,具体饮用效果还取决于菌种之间的共生能力,因此含的菌种越多并不代表产品越好。  问题四:含菌数不是唯一指标  内含多少活菌是很多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宣传重点。记者查阅几款产品的食品标签发现,有的产品写着1×106cfu/ml(每毫升样品中含菌量),有的是1×108cfu/ml,有的是3×108cfu/ml。云无心表示,如产品内含同种乳酸菌,活菌数高的当然比低的好,但乳酸菌若是不同种类,仅仅比较活菌数就不见得有意义,因为不同种类乳酸菌对人体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数量不同。 朱毅指出,一般来说,活菌数只有达到107,甚至是108以上才能保证足够活性。所以在选购时,一定要挑选标注活菌数在107以上的商品。  问题五:活菌型常温下售卖,保健价值低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活性乳酸菌饮料经常大搞促销,超市乳品冷柜的近一半空间已被这类饮料占据。即使这样,空间还不够用,很多这类饮料像积木一样被堆成“小山”,抢占冷柜周围的纵向空间。不过,一些产品已几乎接触不到冷气,手感温度近于常温,未能达到包装上要求的2℃~6℃贮存条件。朝阳区万惠商场一名超市促销人员告诉记者,为了省电,有些超市晚上会把冷柜关掉,第二天一早再打开,顾客以为买到符合冷藏条件的这类饮料,却不知实情。王丁棉表示,活性乳酸菌饮料比较“娇气”,产销过程中如达不到冷藏条件,活性乳酸菌很快就会死亡,活菌数量迅速下降后,产品保健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8月2日,记者在平谷区国泰百货商场门口看到,伊利“每益添”活性乳酸菌饮料正在30℃的室外环境中做促销,购买者络绎不绝。记者向伊利“每益添”活性乳酸菌品牌服务热线反映,对方称,公司规定产品需在冷藏条件下销售,常温销售绝对不行,将把这一情况转告销售部门。当记者询问公司是否有监督机制时,对方表示不太清楚。几天后,记者接到该品牌销售人员回电,对方说,将马上勒令超市改善,但据他称,很多超市冷柜的制冷功能较差,即使放进冷柜,如产品位于最外侧,也达不到规定贮存条件。  除了冷链不够完善,在朱毅看来,国家标准过低也是问题之一。国家标准规定,出厂3天内,产品乳酸菌含量必须高于106个/毫升,与不低于107个/毫升的国际标准相差悬殊。国家标准还规定,在销售时只要有活菌检出即可,没有具体要求某个时间段内的确切含量,不能保证保健功能。朱毅呼吁,应尽快完善有关国家标准,让消费者喝得安心。  问题六:杀菌型放冷柜,涉嫌误导  8月17日,记者在朝阳区大望路沃尔玛超市冷藏柜里看到一种杀菌型乳酸菌饮料———喜乐,其产品性状、包装和活性乳酸菌饮料非常类似,如果不阅读食品标签很难分辨。  王丁棉告诉记者,为延长保质期,杀菌型乳酸菌饮料在出厂前经过杀菌,所含乳酸菌已被杀死,常温下保存即可。这类产品中虽还存在微生物代谢物,但相关研究太少,保健功效就要打个问号。  记者发现,虽然杀菌型产品常温保存即可,但有些超市会把它们放在冷柜中。王丁棉直言:“这种行为属于打擦边球,涉嫌欺骗消费者。”很多杀菌型产品还故意在食品标签中标注“冷藏后口感更佳”,不知其中猫腻的消费者便会糊里糊涂地买了杀菌型产品。为区分两者,建议大家在选购时认真阅读食品标签。  如何正确认识乳酸菌饮料 //   乳酸菌饮料也是饮料。活性乳酸菌饮料虽有一定保健价值,如调节肠道菌群,但它含糖量太高,且没有商家宣传的那么多功效,仍属于甜饮料,大家应尽量少喝。如果特别爱喝,每天应控制在100毫升左右。  生产日期越近越好。活性乳酸菌饮料关键要看一个“活”字。产品一旦走下生产线,活性乳酸菌就会逐步衰减,低温冷藏可有效延缓其死亡速度,但不能完全阻止,放置时间越长,活菌数量越少。因此,尽量选购冷柜内保存的产品,且生产日期越近越好。如看到超市在常温下促销活性乳酸菌饮料,最好果断放弃购买。  不能替代牛奶和酸奶。值得提醒的是,在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含量上,乳酸菌饮料无法和牛奶、酸奶相比,不能替代它们。消费者特别是如果孩子过量饮用,易造成肥胖、龋齿等问题。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以及正服用抗生素的人最好不要饮用。

健康饮食 2021-08-27
每天都要喝一小杯酒,这样对身体有益吗?真相你可能难以接受

每天都要喝一小杯酒,这样对身体有益吗?真相你可能难以接受

中国人有多爱喝酒? 据腾讯发布的《蓝皮书》估计,2024年,中国酒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500亿美元,约占全球的一半。而且相比起其他酒类,白酒显然更受中国人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每年可以喝掉300亿公斤白酒,聚会、婚宴、年会等场合上,总少不了白酒的身影。对于白酒,酒友的心目中有一条“鄙视链”,他们认为高度酒比低度酒更好,每日小酌二三两比偶尔喝醉酒更健康。一、高度白酒和低度白酒,有何区别?很多人对白酒的第一印象是度数很高,入口后整条食管火辣辣的。其实白酒也有高度、低度之分,那这两种有何区别呢?高度酒一定更好吗?1、工艺区别相比较于低度酒,高度酒的生产过程相对容易,成本也比较低,因为低度酒要在已蒸馏好的高度酒的基础上进行降低酒精度的处理,所以工艺程序会更加复杂。2、口感区别口感是很多酒友比较重视的一点,而高度酒的微量成分含量更丰富,比如酯、醛、酸等,因此口感会相对醇厚一些。一般来说,52°以上的白酒,其香气更足、酒味更醇厚、余韵更绵长。但对一些人来说,低度酒口感绵柔、雅致也算是一种优势。3、度数越高,危害越大虽然高度酒在口感上更好一些,但也不能多喝。多项研究都证实,长期过量喝酒可提升咽喉癌、食管癌、肝癌、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患病几率。此外,过量喝酒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肝肾疾病、损伤大脑、骨质疏松等多种问题。饮酒的度数越高,摄入的酒精就越多,对身体的伤害也越大。由上可见,高度酒和低度酒各有优缺点,但不管哪种,其实喝多了对健康都是不利的。二、偶尔大醉和每天小酌,哪个更伤身体?大量喝酒不健康,那是不是每天少喝一点,尽量避免喝醉,就会更健康?其实不然。从2009年开始,研究人员对韩国977万余人进行长达12年的追踪,其中9.7%和6.9%的参与者为中度、重度饮酒者。随访至到2017年,最终分析发现几个重要结论:1、经常喝小酒的人,新发房颤的风险明显大于偶尔喝大酒的人;2、每天喝酒的人,新发房颤的风险比每周喝2次酒的人高41.2%;3、每次饮酒的饮酒量与新发房颤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只有1次酒精量超过112g时,新发房颤风险增加。图:每周饮酒次数与新发房颤风险的关系所以,别再为喝酒找借口了,即使每天只喝一点,实际上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所以,该戒酒时就得戒酒。三、辟谣:这些解酒方法不靠谱而说到解酒,很多人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尤其是以下这几种。·葛根水《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名医著作中,都曾对解酒方药有过记载,但单独具有解酒功能的中药品种很少,比如葛根泡水的解酒作用就很有限。葛根中的大豆苷和异黄酮需要复杂的提纯技术才能获得足够的有效剂量,而单纯泡水达不到这个效果。·蜂蜜水有研究表明,酒后喝点蜂蜜水可以稍微缓解酒精对胃粘膜造成的损害,可能对肝脏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没有任何证据证实它可促进酒精的代谢速度,自然达不到解酒的效果。·浓茶“浓茶解酒”不知是何时传出的谣言。在很早以前,《本草纲目》就有记载:酒后饮茶伤肾,腰腿坠重,膀胱冷痛。可见中医理论也不认可“浓茶解酒”,酒后喝浓茶反而伤身。现代研究证实,酒后喝浓茶会刺激胃酸分泌,进一步加重对胃粘膜的刺激。茶叶中的咖啡因还会产生与酒精类似的兴奋作用,导致心跳加速、加重心脏负担,对身体不利。其实严格来说,市面上并没有一种真正的“解酒产品”,想要不那么容易醉,最有效的办法是下面几个。方法1:多喝水喝酒时或喝酒后,多喝一些水,可以稀释血液的酒精浓度,并加快酒精代谢、从肾脏排出的速度,也能降低酒精带来的伤害。方法2:多吃菜喝酒前可以多吃菜,包括高蛋白食物和蔬菜,这样既可以延缓胃排空,减慢酒精吸收,还可以形成一道“防护膜”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减少酒精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作用。方法3:不喝酒不喝酒是最直接有效的“解酒”方法,建议聚餐时以茶代酒、以饮料代酒,从源头直接切除酒精的影响,自然就不需要解酒。喝酒对健康不利,不管你是少喝还是多喝,是高度酒还是低度酒,都建议不喝。如果实在要喝,注意掌握好方法,减少喝酒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参考资料:[1]国人每年喝掉300亿公斤酒 最易引发5种癌.生命时报. 2016-01-18 // [2]常喝小酒危害更大!韩国近千万人研究称:喝酒频率与房颤最相关.中国循环杂志.2019-10-18[3]辟谣 | 浓茶解酒?不怕你喝多,就怕你多喝!.广东药监 .2017-08-09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疾病调理 2021-08-27
不粘锅致癌?究竟是不粘锅还是铁锅好?医生告诉你真相

不粘锅致癌?究竟是不粘锅还是铁锅好?医生告诉你真相

锅碗瓢盆是每家每户都离不开的厨具,对于家庭主妇来说,选对一口锅,犹如选对了一个好老公。 而曾经很流行的不粘锅,解决了不少家庭主妇炒菜粘锅,洗半天也洗不掉污渍的问题。但是,最近有传言说不粘锅涂层会致癌,特别是经过高温加热之后,会会发出致癌物,人吃了之后有损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癌症。这是真的吗?不粘锅致癌?央视来辟谣央视《生活圈》栏目曾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应,邀请专家进行实验,我们来看一下究竟是怎么回事。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如今市面上的不粘锅种类多,有质不粘锅、铝制不粘锅、不锈钢不粘锅、合金钢不粘锅等,而且价格不一,便宜一点的几十块,贵的则要上千块。受访群众表示:自己之所以选择用不粘锅,是因为炒菜的时候不会粘锅底,能够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而且比较容易清洗。但是,经过质量抽检发现,部分不粘锅不符合国家标准QB—T2421。在抽检的产品中,有35%的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不粘层厚度以及化学指标。专家表示,不粘锅的涂层叫特氟龙,主要是聚四氟乙烯材料,属于化学惰性材料。这种涂层由于润滑性好,摩擦系数低,因此常被用在不粘锅等厨具上。误食少量不粘锅涂层会被人体排泄,对健康无害。不过,如果遇到高温,这种不粘锅涂层所含的聚四氟乙烯会分解氟光气,对肺部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肺气肿的发生。通常,不粘锅涂层的变性温度是260℃,分解温度是350℃,当温度达到350℃以上时才会分解出氟光气。在烹饪时,只要注意不干烧不粘锅,一般不会达到分解温度,正常烹饪即可。图源:网络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不粘锅涂层本身不会致癌,只有温度达到350℃以上时,涂层才会分解出有害物质,伴随着食物的摄入,影响身体健康。使用不粘锅的,这些细节你留意过吗?·注意保养。第一次使用不粘锅时,要把上面贴的商品标签撕去,然后冲洗干净,并涂上一层食用油保养。不粘锅保养得好,挥发有毒物质的几率也就会相对降低。·切忌干烧不粘锅。前面讲过,当到达一定的温度时,不粘锅涂层会分解对肺部有刺激作用的物质,损害肺部健康。烹饪前,先在不粘锅里倒入适量的食用油,以防止涂层因高温脱落。采用大火烹煮时,锅内必须有食物或水。·放凉后再清洗。炒完菜之后不要马上清洗不粘锅,很多人习惯炒完菜之后就洗锅,这是不对的,要等不粘锅的温度降下来之后再进行清洗。炒完菜之后不粘锅还处于高温的状态,如果遇到冷水,很容易因热胀冷缩而造成锅身和涂层分离。·工具要选对。使用不粘锅炒菜时,应选择耐热尼龙、塑料或木制的锅铲,防止损害不粘锅表面,增加有害物质分解的风险。此外,清洗不粘锅时,不要选择钢丝球等太硬的清洁工具,否则会损伤涂层。·注意存放方式。不粘锅不用的时候,要擦干存放,避免污渍残留在锅内,以延长不粘锅的使用寿命,防止额外的损害。补充:铁锅和不锈钢锅,哪种更健康?有人认为,既然不粘锅那么多注意事项,使用时还要时刻担心是否有有害物质分解,那铁锅、不锈钢锅总行了吧?诶诶先别下结论,小九为大家简单对比一下:1号选手:铁锅其实,铁锅是最安全的。从烹饪的角度来说,铁锅炒菜更好吃,保温和密封性更好;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铁锅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引起化学反应,而且不会造成污染。铁锅最主要的缺点,就是比较容易生锈了。不过,如果日常注重对锅的保养,铁锅也可以用很长一段时间。2号选手:不锈钢锅不锈钢锅的价格比铁锅贵,因为它比普通钢锅耐用,而且耐腐蚀性好,不容易生锈。有的人担心不锈钢锅会分解重金属锰,引起帕金森病。其实这完全不用担心,我国对不锈钢制品的锰含量有严格规定,前提是购买合格的产品。其实,说来说去,不同锅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同时购入多种不同材料的锅,用于不同的烹饪方式。最后,还要提醒一点,不管用的是什么材质的锅,都要讲究健康的烹饪方式,少煎炸烤,多炒煮蒸,这样既能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又能降低锅因高温分解出有害物质的风险。评论说说:你家用的是啥锅?参考资料: // [1]《专家称不粘锅很怕高温油炸 铁锅丑点却安全》.武汉晚报.2013-01-08[2]《漱口杯、铁锅、加湿器、水龙头等生活污垢也可致癌》.中新网.2013-01-05[3]《老人适合用砂锅烧菜 饮食要做到十个“宜”》.人民网 .2019-05-14

厨房窍门 2021-08-07
鲜为人知的4个鸡肉真相

鲜为人知的4个鸡肉真相

  其实,在鸡皮和鸡肉之间有一层薄膜,它在保持肉质水分的同时也防止了脂肪的外溢。因此,如有必要,应该在烹饪后才将鸡肉去皮,这样不仅可减少脂肪摄入,还保证了鸡肉味道的鲜美。   鸡肉是很多人最喜爱的肉类之一,大家很难抵挡白斩鸡、三黄鸡、香辣炸鸡等鸡肉食物的诱惑,但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对于鸡肉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说法亟需更正:   真相1——其实鸡胸肉比鸡腿肉更健康?   研究表明,鸡胸肉所含脂肪和卡路里的确低于鸡腿肉,而去皮的鸡腿肉所含脂肪量也低于其他肉,如牛羊肉。另外,鸡腿肉含有大量铁质而口感更美味,因此受到许多家庭的喜爱。   真相2——为了减少脂肪和卡路里的摄入,在烹饪鸡肉前要去皮?   其实,在鸡皮和鸡肉之间有一层薄膜,它在保持肉质水分的同时也防止了脂肪的外溢。因此,如有必要,应该在烹饪后才将鸡肉去皮,这样不仅可减少脂肪摄入,还保证了鸡肉味道的鲜美。   真相3——黄毛鸡比浅毛鸡含有更多的脂肪?   实际上,鸡身上不同颜色的羽毛是由于品种不同或喂养的饲料不同造成的。而鸡的羽毛颜色并不影响鸡的营养价值、口感、鲜嫩度或脂肪的含量。 //   真相4——鸡骨周围发黑说明熟鸡肉已经变质?   烹饪鸡肉时,黑色的营养色素会从鸡骨头中渗出,这是因为其中含铁,可以安全食用。 (实习编辑:张曼)

食材选购 2021-08-05
嘴馋的真相:整天老想吃这些东西,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嘴馋的真相:整天老想吃这些东西,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这些年来,我们也算是看过了不少食品制作的黑幕,比如5毛辣条和泡椒凤爪,然而很多人仍旧拒绝不了它们的诱惑,一年半载总要吃上一两次。就好像明知重辣重咸,不利于身体健康,我们偶尔也会对这类食物有着强烈的欲望。     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饮食欲望,可以有两种解释:  1、只是嘴馋了,想吃还需要理由吗?你且犹豫着,蓉儿先吃为敬。  2、过度渴求,可能是身体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亦或是某类病症的先兆。  如果你自幼饮食清淡,并且没有发生地理环境的变化,而某一时间突然偏好与之相反的口味,或强烈渴求某种单一的饮食元素,这种不正常的欲望,确实可能是健康问题的信号。  1、嗜水——缺水,糖尿病  ①缺水  当我们完成锻炼,或者较长一段时间没喝水的时候,就会对水产生明显的渴望。这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你明明一直在喝水,渴意和尿意持续袭来,就要小心是糖尿病找上门了。  ②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有这些症状,得去医院检查下血糖,及早预防。  2、嗜盐——缺钠,阿狄森氏病  ①缺盐(钠)  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极其小。  首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2月发布的最新摄盐标准,建议成人每天摄盐量为5克。其中已经包括了生活中其他食品的“隐形盐”,比如零食、腌制品等等。不怕缺盐,就怕摄盐过多,引起高血压等问题。  当然,不排除真有这样(缺钠)的情况。缺钠的可能性有两种:  一是由于生病或者其他不得已原因,近期饮食非常清淡,摄入的盐分不足;二是你进行了一场剧烈运动或是长时间的劳作,流失了大量水分和盐分,急需补点钠离子,来调节体液平衡。  如果真是这种情况,可以先不急着看医生,适量增加盐的摄入,观察一阵子。但是好几天还存在对盐的“欲求”的话,就得跟医生确认下真相了。  ②阿狄森氏病  强烈地渴望盐,可以指向阿狄森氏病。阿狄森氏病,一般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即原发性肾上腺功能不足,是肾上腺无法分泌足够的皮质醇所引发的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不同脏腑的疾病,可以产生偏食某种味道的食物。如肝病嗜酸,脾病嗜甜,肺病嗜辛辣,肾病嗜咸。所以,特别偏重于食咸味,就可能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导致。  如果你正在经历此病的其他症状,比如全身皮肤色素加深,肌肉无力,食欲不振,经常头晕目弦等。八成是病了,得赶紧去看医生,不然可能危及生命。  3、嗜冰——缺铁  像现在这样的炎炎夏日,整个人都恨不得扑进冰箱里,想吃些冰凉消暑的食物,简直不能太正常。但如果大冬天的也没来由很想吃冰,或是无意识咀嚼饮料里的冰块,就有问题了。  这里就不得不说下「食冰癖」了。它是异食癖的一种,是指强迫性吃冰和其他冷冻食物。常见于女性和孕妇,据美国疾控中心统计,大约有2%的成年男性和16%的16-19岁的女性有这种嗜好。  嗜冰确切的病因,目前医学上还不太清楚,但若合并有头晕、喘气、心悸等症状,就要留意是否为缺铁性贫血所造成的异食症。  4、嗜黑巧克力——缺镁或维生素B不足  ①缺镁  不是因为巧克力美味而强烈想吃它,可能是人体在表示:我们需要镁。大约有80%的人被认为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中缺乏镁。  其实富含镁的食物不单黑巧克力,许多深色绿叶蔬菜以及坚果、鱼、大豆和鳄梨也富含此元素,但我们通常不会渴望吃这些东西,因为它们缺乏糖和咖啡因。  《每日记录》网站营养中心的营养学家肖娜·威尔金森表示,对付这种渴望最好的方式就是吃黑巧克力,一块只含有145卡路里的黑巧克力,能提供给你一整天所需的镁含量。  ②维生素B不足  老想吃巧克力的另一种原因,可能是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的信号。B族维生素能帮助人体进行新陈代谢,一旦缺乏,人容易感到疲劳、情绪低落。  而黑巧克力富含多酚抗氧化剂,食用能使大脑产生血清胺,帮助心情放松。此外,它还具有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健康等作用。  5、嗜炸薯条——缺乏omega - 3 //   你渴望脂肪,可能意味着你的身体缺乏ω-3脂肪酸,这方面炸薯条肯定可以满足你。不过,即便是真心地想要脂肪,也不建议通过多吃炸薯条来补充。像鲑鱼、鳄梨、坚果、橄榄油等食物也富含omega - 3,我们完全可以在它们身上获得健康的脂肪。  但如果你对炸薯条有失控的欲望,那一定要和医生谈谈。因为爱吃炸薯条,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饮食文化 2021-08-03
市民买到"鱼中鱼" 揭秘鱼腹内暗藏小鱼的真相!

市民买到"鱼中鱼" 揭秘鱼腹内暗藏小鱼的真相!

  曾经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新闻,浙江绍兴的一位市民从菜市场购买了十条豆腐鱼,在清理鱼内脏的时候,出现了意外惊喜。   他发现购买的这十条鱼中有五条鱼肚子里还有小鱼,有的甚至不止一条,最多的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四条小鱼。  这位市民回忆起买鱼时的情景,当时他掂了掂鱼身,感觉鱼很肥,肚子鼓鼓的,没想到拿回家后,发现了“鱼中鱼”。 他表示,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感觉非常奇特。  那么这神奇的“鱼中鱼”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来揭秘一下真相!  说到“鱼中鱼”,我们不得不说一下鱼的摄食方式。鱼的摄食方式和陆地上生活的各种动物都不相同,总体来说有两种主要的摄食方法:  1、吸入法。这是鱼类最常见的摄食方法,当鱼遇到个体大小合适或呈散碎、游离状态的鱼饵时,会用力吸一口水,食物随着水进入鱼的嘴里,水从鳃里排出去。  2、捕食法。这种摄食方法一般是性情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具有攻击性,游动能力强,牙齿锋利而发达,具有较强的杀伤力。简单来说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类鱼常常在发现前方有摄食的对象时,用极快的速度冲上前去,一口就把对方咬死或咬伤,然后从容地吞而食之。这类鱼在海洋中有签鱼、狗鱼、哲罗鱼、编鱼、带鱼等;淡水中有马纹鱼、给鱼、乌艘等。  而绍兴市民买的这种豆腐鱼 (学名:龙头鱼 )属于肉食类鱼类,它们以小鱼、小虾、底栖动物为食。 有研究表明,它们还存在严重的吃同类的现象。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绍兴市民遇到的“大鱼套小鱼”的现象,是大鱼“活吞”小鱼产生的结果。 //   鱼肚子里的小鱼能吃吗?  建议最好不要吃。因为小鱼是从大鱼的肚子里取出的,和鱼内脏亲密接触,鱼内脏本身不是特别干净,有一定的污秽之物甚至还有毒素,所以可能会污染到小鱼。最重要的是,小鱼打理起来并不方便,忙忙活活好一阵,吃到嘴里没!肉!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食材选购 2021-07-28
常吃大蒜可以抗癌?权威发布4大防癌建议,告诉你抗癌的真相

常吃大蒜可以抗癌?权威发布4大防癌建议,告诉你抗癌的真相

你都听说过哪些“抗癌偏方”?大蒜、红薯叶、秋葵是其中的常客,家里老人可能还会道听途说,买来一些其他的“抗癌神药”。 今天,九叔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些东西到底有多大的抗癌用处。01 红薯叶红薯叶是一些地区的常见食品,有的用来熬粥,有的用来炒菜或者炖汤。而它的净化血液、抗癌的功效,近些年在网上流传开来的,以至于一些红薯叶卖到了每公斤50块。可事实上,即便是在长寿之乡巴马,当地食药监局工作人员也表示,吃红薯叶是本地多年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并不是冲着它抗癌才吃的,而且以前也没听说过红薯叶具有抗癌长寿的功效。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系主任孙桂菊表示,红薯叶中花青素的成分多,具有保健功能,但是否抗癌,需要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佐证,因此网上传的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02 大蒜“大蒜抗癌”的说法也流传很久了,相关来源是在一些实验中,从大蒜中提取出了某些具有抑制癌症的活性物质,于是,大众就想当然地把“大蒜抗癌”和“大蒜杀菌”联系到了一起。可事实上,大蒜提取物和大蒜是两码事,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联。提取物通常在大蒜中的含量很少,吃蒜不但不会有任何抗癌效果,吃多了还可能刺激肠胃,闹出胃病来。03 秋葵这些年,秋葵的“抗癌功效”也被传得神乎其菜,它的外貌长得有棱有角,而且吃起来口感黏糊,这赋予了它一股神秘的色彩,很多人冲着它的功效拼命吃。可事实上,没有任何医学证据证明秋葵有抗癌的功效。秋葵的成分也就是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等,和我们日常吃的蔬菜没有任何区别,当菜吃没问题,但当成“抗癌偏方”吃,你就被忽悠了。一个事实:没有任何食物能抗癌很多抗癌的食物的炒作,要么是一些商家出于营销目的,要么是大众不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而被蒙蔽。相关研究中,在某些食物中的确可以提取出一些抗癌成分,但大家都知道,“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这些物质要达到足够的剂量才能发挥效果。而食物中的抗癌成分含量很低,单纯地从食物中获取,想达到抗癌目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美国癌症协会的防癌指南指出,在医学上,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维生素补充剂、矿物质补充剂、橄榄油、菜子油、大蒜、绿茶等有防癌作用,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防癌抗癌的食物。如果听信某些谣言而长期偏饮偏食,反而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单一营养素摄入过量等问题。卫健委:真正的防癌方法,被你忽略了世卫组织明确定义,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想真正预防癌症,要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为提高群众防癌意识,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癌症防治核心信息》。首先在生活上,通过戒烟、控制体重、加强运动、合理膳食、控酒、避免心理压力等改变,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其次要远离一些致癌因素。癌症是自身细胞的变异反应,不具有传染性,但一些致癌病毒和细菌是具有传染性的,比如乙肝病毒、人乳头瘤病毒、EB病毒、幽门螺杆菌等。生活中,除了要预防交叉感染之外,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再者,规范化的体检能够发现早期的癌症。建立体检意识,能在早期对癌症进行有效干预,而癌症早期治疗,其治愈率和生存率都很高。目前的技术可以在早期发现大多数癌症,再根据检查结果来选择合适的体检间隔时间。此外,还要根据发病风险因素,来进行个性化和专业化的体检。最后,要关注癌症出现后身体的各种危险信号。身体某些部位出现疼痛或肿块,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乏力和食欲不振等表现;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咳嗽痰中带血,黏膜或者皮肤有久治不愈的溃疡,皮肤上的痣短期内颜色改变或者加深等。只有密切注意身体发出的各项信号,及时到医院诊治,才是提高治愈和生存的关键。参考资料:[1]中国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浙江省癌症中心,2019.4.3 // [2]辟谣 | 红薯叶抗癌?别信,“神奇功效”其实是吹出来的.四川省药品监管局,2018.7.21[3]国家卫健委疾控局,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防治八条核心信息[J]. 健康指南:中老年, 2018(10):48-49.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疾病调理 2021-07-28
辟谣:痛风高尿酸不能吃西红柿等酸味食物?医生告诉你真相

辟谣:痛风高尿酸不能吃西红柿等酸味食物?医生告诉你真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种的“富贵病”也开始肆意横行,而高尿酸便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听到尿酸高就以为不能再吃带有酸性的食物,比如西红柿、柠檬、酸奶等等,就连高尿酸患者也深以为然。事实上,高尿酸真的不能碰酸味食物吗?一、痛风到底能不能吃西红柿等酸性食物?痛风患者,是由于体内嘌呤物质的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者排出减少了。西红柿本身是低嘌呤食物,每百克的含量是4.3毫克。因此痛风患者食用西红柿,并不会导致体内嘌呤物质的增加。 人体尿酸的代谢有一个平衡度,若是摄入过量维生素,将会抑制尿酸的排泄,从这个角度看,西红柿中富含维生素C,吃西红柿确实可能会导致尿酸排泄发生紊乱。但事实上,抛开剂量说危害都不严谨,正常食用西红柿并不会导致体内维生素C过量,毕竟每百克中只有14毫克,要达到1000毫克的摄入剂量,这在一天之内根本达不到。所以说,痛风患者正常的食用西红柿,并不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尿酸是食物中的嘌呤被分解后产生的垃圾物质,对人体没有用,必须得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人体承载尿酸的量为1200毫克,不过事实上人体每天产生的尿酸只有700毫克,三分之二的量是靠着肾脏代谢的,其余三分之一的量靠肠道以及汗腺排出。健康的成年人,尿酸就维持在合理的水平范围内。而人体内的嘌呤事实上也有两种来源,其中内源性的嘌呤占到了80%,约600毫克,是身体合成或者核酸降解产生的。外源性的嘌呤就是我们的日常饮食了,占到了20%。嘌呤代谢产生了尿酸,而食物在人体内分解吸收后又会导致嘌呤。人体内的尿酸,和食物的酸味其实没有直接关系,食物的酸碱性,并非是靠字面上的酸来界定的。换句话说,带酸字的食物,并不一定含嘌呤高。二、尿酸偏高,4种食物是大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提防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就能有效防止尿酸增高。每百克食物中,嘌呤含量达到150到1000毫克的食物是动物内脏、肉脯、肉汁、沙丁鱼、耗。所以如果是痛风患者,平时就要杜绝食用这几类食物。嘌呤含量在50到150毫克之间的,是各种肉类、鱼类、菠菜、豌豆、扁豆以及海产品。这些食物的嘌呤含量较高,少量食用不会有什么危害。少于15毫克的低嘌呤食物,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瓜果、奶制品、谷物类以及蛋类了。嘌呤含量低,人们可以正常食用。除了忌口嘌呤含量高的食物之外,尿酸高的患者第二忌口是精米白面,精米白面钾含量低于粗粮,尿酸高的人吃,不利于尿酸的排出,还会加重炎症。第三忌口是甜品饮料。饮料,尤其是那些含糖量高的清凉饮料,会促进内源性尿酸,而且也会加重痛风的风险。所以一定不能喝。第四忌口就是酒。饮酒之后,肾脏排泄尿酸的功能会受影响,而且酒还会过分促进嘌呤的分解,从而促使尿酸在体内积累升高,引发高尿酸症。注意忌口之外,缓解尿酸的食物不妨多吃。三、降尿酸,牢记这3点饮食上,尿酸高的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猕猴桃、酸枣和番石榴,此外,含糖量比较低的苹果和梨也可以多吃,但含糖量高的龙眼、葡萄等水果,能不吃就不吃。而在奶制品中,低脂奶和脱脂奶有助于降低尿酸。此外,小米、糙米、燕麦之类的杂粮,嘌呤含量并不高,多吃也能有助于尿酸的排出。尿酸高的人,要多喝白开水,充足的饮水量,可以保证三分之二的尿酸通过肾脏排泄出去,每天要保证1500~2000毫升的饮水量。此外,痛风患者要戒酒,尤其是啤酒,它的嘌呤含量比较高。食物辅助降尿酸之外,如果症状缓解不明显,可以借助于药物。临床上,没有出现痛风症状的患者,尿酸的含量超过420μmol/L并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就需要吃药了。如果是痛风患者,尿酸含量大于360μmol/L就得吃药。若是严重的患者,超过300μmol/L就得药物治疗了。总的来说,控制尿酸的平衡,从饮食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合理的膳食,并不会导致体内嘌呤的大幅波动,因此健康的人群,做到不偏食不挑食、膳食均衡就是关键。互动:高尿酸的症状有哪些?参考资料[1]《痛风患者不能吃酸性水果 这五种水果不妨经常食用》.人民网.2019.2.13 // [2]《80%尿酸是身体“生产”的!超标的人跟着这份指南做就够了》.生命时报.2019.2.19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疾病调理 2021-07-28
鸡蛋被称为“理想的营养库”,癌症患者能吃吗?医生道出真相

鸡蛋被称为“理想的营养库”,癌症患者能吃吗?医生道出真相

自从林艾患上癌症,鸡蛋就成了他的“禁区”。以前无蛋不欢的他从此再没碰过鸡蛋。 即便如此,林艾的肿瘤还是复发了。他生气地问医生:“我很注意饮食,鸡蛋也不吃了,为什么还会复发?”“复发的原因有很多,饮食只是一方面。而且你的情况不用禁食鸡蛋啊。”医生徐徐地说。鸡蛋是一种防癌抗癌佳品鸡蛋因营养、口味俱佳,且价格便宜,一直是食物届的物美价廉的代表。不久前,《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认为,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吃一个鸡蛋,相比于完全不吃鸡蛋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低。不仅于此,国内外许多医学研究还认为,鸡蛋中富含B族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分解和氧化人体内的致癌物质,有助于防癌、抗癌。癌症患者不能吃发物?你可能想多了虽然鸡蛋一直被认为是食物届的优秀生,却有些网友说癌症患者不可以吃鸡蛋,而且给出的理由都大同小异,即认为鸡蛋是发物,癌症患者吃了之后会让肿瘤长得更快,或者治好了也会复发。鸡蛋到底是不是发物?是发物。发物的说法来自于中医,现代医学并没有发物的说法。指的是有刺激性的,营养丰富的食物,病人食用后会诱发或加重原发疾病的一类食物。中医将发物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鸡、蛋。这里食物中含有异体蛋白,食用后容易过敏。第二类是鱼、虾、蟹等海鲜,这类食物中含有组织胺,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机体变态反应。第三类是刺激性食物,主要指的是酒精、葱姜蒜等调味品,食用后可能使病情加重。即便是发物,那癌症患者就不能吃了吗?那倒未必。如果说癌症患者不能吃发物,那等于说上面列举的种种食物,癌症患者就都要避而远之,那急需营养的癌症患者还能吃些什么?显然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况且,医学研究中也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癌症患者吃了发物就会加重病情,导致癌症恶化或加速复发。所以,癌症患者并不需要对所谓发物过于忌惮,放心吃就是了。尤其癌症患者的食谱最注重多样化和优质,因为需要营养来改善身体状况,支持癌症治疗。所以像鸡蛋、鱼这种优质蛋白质自然更不应该摒弃。只需注意一点,均衡摄入,不宜过多即可。患上癌症,真正该忌口的是这几种食物理论上讲,癌症患者并没有什么绝对不能吃的食物。不过,对于一些可能影响病情的食物,癌症患者还是有必要适当忌忌口。第一,已证实的致癌物不能吃。高盐食品、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和霉变食物这些已被证实有致癌可能的食物,癌症患者自然也要尽量避免,以免加重病情。第二,一些激素含量较高的动物性食物不宜吃,比如猪头肉、公鸡肉、老鹅肉等。第三,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酒类等),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海虾、海蟹等)要少吃;另外,消化道肿瘤患者,要避免进食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病情。其实很多癌症患者因为各种症状以及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的影响,本就食欲不佳,难以正常进食,所以能吃得下,保证营养供应已经很不错了,过分忌口才真的不利于病情恢复。参考资料:1 什么是“发物”,生病到底能不能吃?.澎湃新闻.2019年11月2日 // 2 肿瘤病人吃些啥?专家:别盲目忌口.新民晚报.2017年4月15日3 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中国国家卫计委.2017年8月1日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疾病调理 2021-07-28
感冒喝鸡汤会加重病情?真相竟然是这样

感冒喝鸡汤会加重病情?真相竟然是这样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家里老人和孩子已经闭关两个月了,在这两个月里,家里人都特别注意身体,哪怕一点点轻微的感冒症状也会特别紧张。但是不幸的,前段时间家里还是有人感冒了,还好只是普通感冒。但因为这次感冒,另一个问题又引起了我的注意——感冒能不能喝鸡汤。   在小时候,只要我感冒了,鸡蛋和鸡肉是不能吃的,鸡汤更是不能吃的,因为“鸡汤会让感冒加重”。感冒不能喝鸡汤,这是我妈妈从小就告诉我的,我也一直执行得挺好。但随着我长大,自己的知识面也扩大了,开始对这种说法保持怀疑态度,但因为感冒喝不喝鸡汤其实对我影响不大,因此也没太在意。  这次家里人感冒,老人家又提出了“感冒了千万不能喝鸡汤”,于是当天那位感冒者就只能艳羡地看着我们喝美味的鸡汤了。  感冒能不能喝鸡汤?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其实不少研究都表明,感冒了喝点鸡汤是有好处的。有研究发现,鸡汤可以缓解感冒期间的头疼、胸闷等流感症状,能够抑制人体内的炎症以及黏液的过量产生,有助于缓解鼻腔的堵塞和喉咙的疼痛感,咳嗽的次数也会相对减少。还有研究表明,鸡汤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有助于对抵抗感冒病毒。  从营养学分析来看,鸡汤在炖煮过程中,鸡肉中的可溶性含氮物(如氨基酸、小肽、肌酸、肉碱、肌醇等)溶出比较多,它们容易消化吸收,不会增加人体负担。此外,还会溶出鸡肉中的钾元素和多种B族维生素,这些都是对身体恢复有利的营养素。  从中医来讲,鸡汤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益五脏、健脾胃、强筋骨的功效,感冒了喝点鸡汤也是有好处的。 //   此外,感冒时喝点热乎乎的汤,对改善鼻咽部的血液循环,缓解鼻塞,减轻喉咙痛都是有用的。  综上,感冒了其实是可以喝鸡汤的,不过在喝鸡汤时要注意撇掉浮油,少放盐,清淡的饮食更有利于恢复。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疾病调理 2021-07-28
晚饭太饱胃会被撑大,坚持不吃胃会越饿越小,是真相还是谣言?

晚饭太饱胃会被撑大,坚持不吃胃会越饿越小,是真相还是谣言?

冬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 面对冬天热腾腾的火锅,身高170,体重138的赵女士(化名)决定节食减肥,让自己的身材“回春”。根据她从网上学到的“理论”,这样有助于她的胃变小:“吃太多,胃会被撑大。少吃几顿,饿着饿着胃就变小了,饭量就会变小。”的确,生活中很多人也发现,节食之后人的胃口确实会减小,难道我们的胃真的会越饿越小?一、节食后食欲降低,是胃被饿小了吗?从生理的角度看,胃确实具有弹性。胃是由多层肌肉组成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消化食物,收缩性由外层的肌肉控制。不吃饭的时候,胃处于一种相对收缩的状态,空腹情况下,胃的容量是50到100毫升。吃饭的时候,胃的容量则可以扩展到1200到1600毫升,要是再多吃一点就可以达到2000毫升了。当然,胃的容量也是有限度的,在继续吃下去,可能就会“撑破”了。图源:科普中国食物一旦消化完成,胃就恢复到收缩状态。有的人觉得自己节食后食欲下降,以为这是胃变小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胃不管你吃还是不吃,它的容积是不变的。控制饥饿感的是大脑发出的各种指令,吃多少是大脑皮质的神经系统在做调节,所以,不管你是拼命吃还是拼命节食,胃的容积都不会变。二、身高170的女性/男性,体重多少才正常?吃多吃少对体重有直接的影响,而体重又直接影响到人的外观,由此现代人天天在美食和赘肉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1.BMI1997年,世卫组织制定了身体质量指数(BMI),它的计算公式是:身体质量指数(BMI) = 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比如,小明体重是60公斤,他的身高是1.70米,那么他的BMI就是 60 ÷(1.70 × 1.70)= 20.76。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BMI≥25是超重,25>BMI≥30是肥胖,BMI≤18.5是消瘦。按照这个标准,身高1.7米的人,体重超过72公斤就是超重,超过86公斤就是肥胖。不过现实是,这个标准过于简单粗暴,同样70公斤的体重,有的人是肌肉和骨骼,而有的人是脂肪,因此,我们还要从其他标准来判断。2.体脂含量从体脂的角度来看,同样都是1.7米,86公斤的运动员身上都是肌肉,而70公斤的女生,假如她平时没有运动锻炼的话,身上可能有很大部分的脂肪。体重有肌肉的重量,也有脂肪的重量,脂肪÷总体重 = 体脂率。按照标准,男性比较健康的体脂率是10%~20%,女性是18%~28%,男性在20%~25%之间属于轻度肥胖,超过25%则属于肥胖。女性在28%~33%之间属于轻度肥胖,超过33%则是肥胖。3.体型除此之外,按照体型也可以判断肥胖。根据脂肪在身体上的分布,可以分为腹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简单来说就是肚子肥胖和屁股肥胖,这种情况在女性的身上比较多见。苹果型身材的女性,腰围只要超过85cm就可以考虑是肥胖了,这容易产生代谢紊乱,进一步诱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另一种就是周围型肥胖,脂肪主要集中在臀部和大腿周围,形状像梨,又被称为梨形肥胖,相比之下,这类肥胖对身体代谢的影响比较小。因此综合来看,单看体重并不能完全说明身体是否肥胖或者正常,需要结合体脂以及体型,才能最终判定,综合对比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至于从健康体重的角度来看的话,合理的膳食结构,才是保证体重正常的关键。延伸:为什么有些人吃不胖?有人狂吃不胖,有人喝凉水都长肉,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人会不会发胖,有40%到70%的概率取决于每个人的基因。基因不但能够影响人们的食欲和胃口大小,同样影响人体热量的燃烧速度,这种先天因素后天难以改变。既然基因无法改变,那我们就要另辟蹊径了。我们都知道早上吃好,午饭吃饱,晚上吃少,可很多人并不知道,白天时身体能有效控制热量,而在夜里,身体不太容易消化脂肪和糖分,所以晚饭最好在七点以前就吃完,以免热量的堆积。狂吃不胖的另一种原因,就是在某些疾病的情况下,比如甲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身体代谢加快,患者越吃可能越瘦。这种情况不值得羡慕,患者得赶紧就医,否则可能会进展为甲亢性心脏病。此外,胖和瘦不同的群体,其肠道内微生物的数量、种类也不同,而保持健康和均衡的饮食,是维持肠道微生物多样化的关键,不挑食、膳食均衡很重要。参考资料:[1]体重正常型肥胖,说的是你吗?,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24.5.21 // [2]胃真的会越撑越大,越饿越小?万万没想到,真相竟是…,科普中国,2024.1.3[3]为什么会有人“吃不胖”!剑桥大学带你解读吃不胖的秘密,ZERO实验室,2019-07-30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饮食文化 2021-07-28
糖真的会导致儿童多动症吗?

糖真的会导致儿童多动症吗?

     如果是孩子们的聚会,一般会给他们提供一些蛋糕和汽水。并且,孩子们玩的很疯,在你知道之前,他们可能会从墙上跳下来,对不对?不完全是。虽然许多家长坚持认为,糖使他们的孩子多动,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  甜蜜的真相  “糖会引发多动症的说法是基于1970年中期的一个单项的研究,其中一名医生从一个孩子的饮食去掉了糖,孩子的行为改善。” 纽约市爱因斯坦艾伯特医学院儿科副教授Keith-Thomas Ayoob说。从那时起,很多更大规模的研究已经在进行,但是没有人发现,糖会导致多动症。而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家长们更倾向于认为他们的孩子在吃了糖后会过度活跃。在一项研究中,父母被要求在孩子食用含糖饮料后评价他们孩子的性味过度活跃程度。事实上,饮料是无糖的。而不明就里的家长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更活跃的,  正确认识孩子多动 //   你可能认为你的孩子在他或她的生日聚会上表现活跃,是因为吃了很多甜食,但实际上你的孩子的行为是有线索可寻的,那是因为与朋友玩游戏而兴奋了起来。专家说,在指责是因为糖果使得你的孩子多动或者有不好的行为之前,你应该先把你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做一个正确的判断。一些研究甚至说,糖可以实际上有一个安定人心的作用,因为它会产生一种叫做血清素的化学物质,这有助于让身体状态保持良好的感觉。  关于糖的认识  抛开多动症不说,你应该关注孩子的吃糖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孩子们吃了很多含糖的食物后,他们几乎没有胃口去吃他们成长中需要的健康食品,如水果,蔬菜,全谷类,瘦肉蛋白和低脂乳制品等等。虽然你不必完全限制甜的东西(有点平衡教育和节制),你可以有方法的供应糖分。例如,可以尝试用香蕉和低脂巧克力牛奶代替饼干和牛奶。或者一小碗冰淇淋或者是加有新鲜浆果的冰冻酸奶。这样一来,孩子们一方面吃到了甜点,另一方面还有营养。

健康饮食 2021-07-28
乙肝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真相揭秘

乙肝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真相揭秘

某些广告宣称通过检测乙肝病毒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针对乙肝病毒DNA数值多少,开展以自制中草药制剂为主的所谓转阴治疗,称这种治疗就是“基因治疗”,这是绝对错误的,这是对乙肝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的曲解,由于这些广告套用了先进的科学术语,因而具有一定的诱惑性和欺骗性。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乙肝基因检测和乙肝基因治疗呢?      1什么是乙肝病毒的基因检测是通过一种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即PCR检测方法),检测出存在于体内极其微量的乙肝病毒DNA基因的一种新的检验方法。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核心成分,是病毒复制的发动机,通常乙肝病毒基因组只有约3.000核苷酸(nt)、32拷贝大小,分子量为(16~20)×105。使用一般的生化和免疫技术,根本无法检测到这样微量的物质,只有通过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对核酸分子进行扩增,扩增倍数可以达到109,从而检测出极微量的病毒。      2乙肝病毒基因检测有什么意义PCR检测方法如果使用得当、技术过关,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的特点。如果患者抽血化验乙肝病毒DNA为阳性,这是乙肝病毒感染并复制的直接证据,乙肝病毒DNA不仅能够定性,也可以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出外周血中乙肝病毒DNA的具体数量,分析患者血中乙肝病毒DNA数量的多少,可以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强弱,同时也能评价和监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若要达到这样要求的程度,必须首先取决于实验结果的高度准确性和统一性。有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大小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滴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滴度越高,传染性越强。不少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效,往往首先通过检测乙肝病毒DNA的滴度反映出来,如果治疗前滴度较高,治疗后,滴度逐渐下降,甚至转阴,说明治疗有效。另外检测乙肝病毒DNA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乙肝阳性患者的漏诊,以往献血或体检筛选乙肝患者,通常只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乙肝病毒五项指标(俗称“两对半”),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阴性,一般就可以排除乙肝诊断,现在研究发现,许多表面抗原阴性的异型乙肝并不少见,不少乙肝患者虽然只表现为乙肝抗体(如核心抗体、e抗体等)为阳性,但是肝功能反复异常,这些人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DNA往往为阳性,这些人也是乙肝现症感染者。      3由于目前技术有限,质量控制标准难以统一,乙肝病毒基因的检测数值不能用以说明治疗效果,更不能用以解释病情的轻重如果实验条件一致,试剂质量保证,各项质量控制标准一致,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的结果可以用来解释病毒复制情况、传染性大小和治疗效果,但是从目前技术条件看,尚无法做到全国统一质量控制标准,目前的乙肝病毒DNA定量每个医院、每个单位的数值都不一样,数值之间没有可比性,每一个患者每天的定量检查,数值都在变化之中,根本无法以此来说明疗效好坏。乙肝病毒DNA阳性与否、数值高低与否,都与病情轻重无关,不少肝硬化、甚至于肝癌患者的乙肝病毒DNA检测都为阴性,而病情已是十分严重。      4由于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存在诸多问题,卫生部早在1998年已下文暂停PCR临床检测,硬性和随便开展乙肝病毒基因检测属于违规行为使用先进的PCR及斑点杂交技术检测病毒或细菌的确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越是精密和先进的东西,要求的实验条件就越高,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就越大,开展PCR检测方法受到实验环境、试剂质量、实验器材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一些地方不具备实验条件,环境污染、试剂质量有问题、技术人员素质差,这样可能造成不少假阳性,形成冤假错案;也可能造成假阴性,而形成漏网之鱼。因此PCR检测方法尚不能做到普及和大众化,要注意由于检验误差带来的负面作用,更要注意有人利用这些技术,谋取经济利益。1998年以前,各地出现不少利用PCR方法检测性病的广告,这项不太成熟的技术,被大量盗用,给当时的性病治疗带来了不少的混乱,因此国家卫生部果断决定,终止PCR方法在临床上的使用。卫医发(1998)第9号文发出《关于暂停临床基因扩增(PCR)检验的通知》,该《通知》指出:试剂质量良莠不齐,加上实验室设置不规范,人员缺乏基本培训,造成临床检验结果混乱,增加了患者负担,资源浪费严重,而暂停使用。目前也只有部分三级甲等医院经过严格审批后,可以使用PCR检测技术,但是也不作为常规临床检测,数值只供医师参考。毫无疑义,现今大量的诊所、小医院使用PCR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并未获得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盲目、无节制地开展乙肝病毒基因检测属于违规的错误行为。      5针对乙肝病毒DNA转阴的治疗就是所谓的“基因治疗”吗这是绝对错误的,针对乙肝病DNA的转阴治疗,属于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与乙肝的“基因治疗”风马牛不相及,乙肝病毒DNA转阴可以提示病毒复制的一个环节受到打击和抑制,并非乙肝病毒被消灭,乙肝病毒仍有可能通过其他环节和途径进行复制,不少的病人检查乙肝病毒DNA已转阴,但是病毒复制依然进行,病情也在加重,可见仅仅根据乙肝病毒DNA的转阴来判断治疗效果是不可取的。      6什么才是真正的乙肝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用正常或野生型基因校正或置换致病因子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治疗方法。它是指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以后与宿主细胞内的基因发生整合,成为宿主细胞遗传物质的一部分,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起到治疗作用。基因治疗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灭活和基因疫苗等五大策略,基因灭活和基因疫苗是阻断和抑制乙肝病毒基因复制和表达的重要手段。基因治疗的条件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得,靶细胞的选择以及将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基因转移的高效手段,基因治疗的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准备,受体细胞的培养,载体选择,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等。目前乙肝的基因治疗尚处于实验室和临床前期阶段,目的基因的制备、载体的选择、导入技术等都需在高技术条件、精密实验室中进行和完成,这些是诊所和个体医院根本无法实现的。      (1)核酶,它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中的核糖核酸酶,目前正在试用于抑制基因的表达和病毒复制,体外研究表明它对于乙肝病毒DNA有一定抑制作用。      (2)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它可以特异地与乙肝病毒核糖核酸结合,从而导致病毒核糖核酸翻译停止或降解。      (3)干扰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干扰蛋白,目的是特异地干扰病毒蛋白功能,阻止病毒蛋白合成。目前乙肝的基因治疗远未达到正式投放市场,推广使用的程度。      7.乙肝的基因治疗尚处于实验阶段,根本没有正式投入临床使用乙肝基因治疗构思合理,是未来乙肝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迄今为止,它还处于试验和研制阶段,距离成功投入临床使用,尚有一段路程要走。      8.为什么乙肝“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风靡一时各种标示乙肝“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的广告都是想借用这些时髦的科学术语,获取经济利益。PCR方法由于实验和设备要求高,化验经费要比乙肝“两对半”检测贵得多,一次检验费在200元左右,一些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单位,降低成本,仓促上马,开展该项技术检测,目的是看中了其较高的经济利益。另外,擎起“基因检测”的大旗,戴上先进科学的高帽,更具有欺骗和诱惑性,使广大患者纷纷花钱尝试。检测病毒基因的真实目的还是为了卖药,因为,乙肝病毒DNA一旦阳性,患者心中焦急,治疗的愿望更加迫切,这时医院正好推荐所谓的“基因治疗”,推销药物,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乙肝 2021-07-20
韭菜可以壮阳吗-让专家告诉你真相

韭菜可以壮阳吗-让专家告诉你真相

韭菜,是原产我国的古老蔬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食材。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一年365天都可以吃到新鲜的韭菜。尤其是“韭菜鸡蛋饺子”,“韭菜炒鸡蛋”,“韭菜炒香干”,最受大众喜欢,特别对于男性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很多人都认为韭菜是是可以壮阳的,所以又管韭菜叫“壮阳草”。 韭菜是否能壮阳 要当“神药”总得有点独家成分吧!根据研究,韭菜含有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还有矿物质钙,钾和磷;里面的胡萝卜素也有很多,仅次于胡萝卜,比大蒜多。此外,还含有锌元素和膳食纤维。 对于韭菜,最特别的自然是“神奇”的物质—锌,这也是目前“韭菜壮阳论”大力宣传的科学依据。很不巧,我查阅《中国食物成分表》;据资料显示,韭菜的锌含量相当低。每100克韭菜的含锌量只有0.25毫克,且不说同等重量生蚝的71毫克含锌量,就连西兰花0.46毫克含锌量都远比韭菜高;同时,菌类含锌居高的茶树菇含锌量为8.38毫克,坚果类最高的南瓜籽为7.77毫克,当然还有堪称壮阳菜的“芦笋”,其含锌量近为0.24毫克。如果真要用锌来壮大雄性功能,那不如吃一小把南瓜子,或来点茶树菇配菜;省得去吞大盘的烤韭菜。其实锌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雄性器官的正常发育,并维持精子的活性,同时可以提高生体免疫力;至于男士想借助它作为提升雄性威风,恐怕有些勉强。 除了锌以外,壮阳的传说还强调了韭菜中含有的丰富的营养—维生素C;当然,这些物质都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VC是强抗氧化剂,增强免疫力,清除体内自由基,还有美容作用。不过它们实在是跟男性性功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要靠韭菜来提供这类营养素就更不不占优势,相比大白菜维生素C的含量(8毫克/100克),都比韭菜(2毫克/100克)的高。 甚至连膳食纤维也被拉进了“助性”元素当中。同类蔬菜韭菜里含膳食纤维的确不低,每100克含3.3克,但次于“空心菜”的4.0克,甜脆荷兰豆的7.6克。膳食纤维和壮阳更是毫无瓜葛;但有利于食物的消化,降低胆固醇,预防结肠癌,预防肥胖和减肥的作用。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膳食纤维,成人每人每日摄入量为30克为宜,过多的食用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是因为膳食纤维可与钙,铁,锌等结合,随之排出,从而营养这些元素的吸收。所以别听说韭菜含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减肥,降胆固醇就多吃。希望大家有个正确的认识,还是要适量食用。 其次,我们要注意;烤韭菜的过程不但损失营养,同时高油脂,高盐,还有各种调料;都不利健康,要解馋可以吃一点;平时还是建议做馅包饺子或炒着吃,例如清炒,韭菜鸡蛋,香干韭菜,韭菜虾仁等,它们都是翻炒极熟的食物,而且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各类物质相互促进吸收,提高食物的利用率。 四种天然壮阳食物 1、枸杞子 枸杞味甘,性平,具有很好的滋阴补肝肾、益精明目、和血润燥、泽肤悦颜等功效,可以说是提高男女性功能的健康良药。吃枸杞子主要把握的就是一个量,一般来讲,一天吃一把就够了,像吃葡萄干那样嚼着吃就行。 2、黑芝麻糊 《本草经疏》中记载:“芝麻,气味和平,不寒不热,补肝肾之佳谷也。”所以选择黑芝麻糊补肾很相宜。而肾主髓,补肾可益髓、健脑,所以对于肾虚易健忘、头脑昏沉的男性来说,多吃“黑芝麻糊”更能增强大脑的活力。 3、栗子 栗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肾三经,能养胃健脾、壮阳补肾、活血止血,适用肾虚所致的腰酸膝软、肢体不遂、小便频数、折伤肿痛等症。因而,肾虚者不妨多吃板栗。《本草纲目》称其有“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日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4、蜂蜜 天然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雄性生殖细胞,其中含有一种内分泌素,和人体垂体激素相仿,有明显活跃性腺的生物活性。另外,天然蜂蜜中的糖极易被人体吸收,对精液的形成十分有益。在土耳其、以色列和许多阿拉伯国家,用芝麻和蜂蜜调制的赫瓦糖,是典型的壮阳食品;古巴比伦的妇女用它来增加性吸引力,并恢复男人性爱后的精力。

婚姻两性 2021-07-08
揭秘黄瓜内有弓形虫的真相 黄瓜去农药残留好办法

揭秘黄瓜内有弓形虫的真相 黄瓜去农药残留好办法

一则关于“黄瓜内有弓形虫”的视频被纷纷转发,视频显示有人从显微镜中观察黄瓜的汁液,发现其中有较多的弓形虫,还称这种寄生虫在260摄氏度的高温下也杀灭不掉,而且还告诉大家只有补充矿物质硒元素才可以抵抗它们。消息一出,引起了众多人的恐慌,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快和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一起来揭秘真相! 黄瓜等蔬果中含有“弓形虫”吗? 弓形虫,又叫“三尸虫”,是一种常见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危害较大,一旦进入身体,很容易伴随着血液循坏进入身体各个部位,然后破坏身体的免疫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弓形虫是一种仅存在于动物体中的寄生虫,和蔬果(植物)并没有什么联系。 从根本上来讲,弓形虫并不会感染植物,所以和黄瓜并没有什么联系。 存在最大的可能就是黄瓜通过被弓形虫污染的水被“附着沾染”,但和“感染”并不是一个概念,弓形虫根本不会进入黄瓜果实,仅仅是在表面存在。 换而言之,就算表皮真存在弓形虫,经过流水适当清洗也完全可以去除,根本没有视频中说的那样吓人。并且,100摄氏度的高温足以将其杀掉,并不是视频中所说的那样260℃都杀不死。 硒元素可以治疗弓形虫疾病? 矿物质硒属于一种人体必需矿物质元素,对于人体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它和防治弓形虫病之间存在关系,所以并不可信。 显微镜下看到的“乱动”的东西是什么? 观看这则视频,其中的确出现了显微镜下能动的东西,这是什么情况? 其实,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黄瓜中的细胞碎片在进行正常的活动,生物学当中称之为“布朗运动”,看起来很像是小虫子在乱动。 如何挑选黄瓜? 1、看“刺”辨新鲜。 通过观察黄瓜的“刺”可以适当区分其新鲜度,一般新鲜的黄瓜表皮带刺,轻轻触摸就会脱落;如果无刺(没有受到外界机械损伤的情况下)或者较为稀疏且果实软烂,则证明此黄瓜不太新鲜。 2、识外形分口感。 果实较直、细长均匀的黄瓜相对口感鲜嫩,水分较大;挑选之时建议不去选择果实粗大且空洞的黄瓜,这样的黄瓜通常口感不佳,味道干涩且无水。 几个黄瓜去农药残留的办法 1、去皮。黄瓜的农药残留大部分在黄瓜皮中,所以去皮是减少农药残留最好的方法。 2、苏打水。取少量食用碱稀释成水溶液,将黄瓜清洗浸泡5分钟。 3、清水。将黄瓜放清水中浸泡5到10分钟后。 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感染? 1、保证饮食卫生。 生活中,在处理食材时要做到“生熟分开”,肉类与菜类要分开对待,菜刀和案板要“专属使用”,生熟器具分开放置,避免交叉污染。 另外,拒绝食用没有加热完全的肉类、不靠谱的奶类(未经过消毒)以及生蛋;购买肉类请选择靠谱、安全、正规的超市和市场。 食用蔬果必须洗净,而且要注意用“流水冲洗”,避免食用被弓形虫附着表面的果实。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勤更换衣服,保证个人和家居卫生,避免被弓形虫(寄生虫)侵袭。 3、养猫(动物)需谨慎。 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科学拒绝弓形虫。 首先,最好将动物养在室内,避免在外摄食;其次,请不要喂养没有熟透的食物。另外,做好清洁工作,经常适当消毒,避免因为养动物感染弓形虫。

安全知识 2020-01-03 13:34:30  
带你揭秘无痛分娩的真相 无痛分娩减少胎儿缺氧危险

带你揭秘无痛分娩的真相 无痛分娩减少胎儿缺氧危险

无痛分娩在医学上称之为分娩阵痛,是用某些方法使分娩时的疼痛减轻。分娩阵痛,可以让孕妈不再经历疼痛的折磨,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和产后的疲倦,让他们能够在第一产程中积蓄能量,在宫口开全时集中能量生产。下面跟随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了解一下吧! 分娩时感到的巨大疼痛,主要是来源于宫缩(子宫肌肉的阵发性收缩,使子宫肌纤维拉长或撕裂,子宫血管受压,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刺激了神经末梢),和生产时疼痛(胎儿通过产道时压迫产道,造成子宫颈、阴道及会阴的损伤、牵拉而产生疼痛),总体来说,疼痛是神经末梢收集刺激信号,沿腰骶部神经传递至脊髓,再上传到大脑痛觉中枢,大脑经过快速、复杂的分析和整合,最终形成疼痛的感觉。 无痛分娩到底是如何做到“镇痛”的? 这个通路上的任何一个点出问题,痛觉都会受影响。 分娩镇痛就是干预“信号传导”,将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自然大脑感受到的痛感就降低了。 人体的神经传导线路十分精密,所以这种拦截和干预,需要专业麻醉医生的深度参与。为了保证安全,无痛分娩前还需要进行充分评估,以确定实施分娩镇痛的合适时机以及是否可以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只有确定产妇已经进入了产程,才可以考虑“打无痛”。 无痛分娩是真的一点儿都不痛吗? 不是。前期的宫缩疼痛,产妇们还是躲避不掉的,但通常早期的疼痛并不剧烈,多数产妇都能很好耐受。而且镇痛并非麻醉,镇痛是利用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尽最大可能降低痛感,将生产时的疼痛控制在可以忍受的程度之内,同时保留肌肉的力量,使宝宝能够顺利娩出。 如果要想丝毫不痛,估计只有全麻下的剖宫产才能做到,一闭眼一睁眼,娃出来了,但这种选择无论对妈妈还是宝宝,创伤和风险都要大得多。无痛分娩是对妈妈和宝宝都影响很小,同时风险也相对低的成熟技术。 无痛分娩虽然在中国应用并不广泛,但是它在国外已经应用得很普遍了,准妈妈可以放心应用无痛分娩,这是一项简便易行、安全成熟的技术。 1、安全 无痛分娩采用椎管内阻滞,医生在产妇的腰部硬膜外腔放置导管,镇痛泵中麻醉药的浓度相当于剖宫产的1/5~1/10,即淡淡的麻药,是很安全的。 有非常详尽的研究证实,椎管内镇痛对产妇和胎儿是安全的。无痛分娩时用药剂量极低,只是剖宫产手术的1/5~1/10,因此进入母体血液、通过胎盘的机率微乎其微,对胎儿几乎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当人体感到严重疼痛的时候,会释放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这种物质对产妇和胎儿都有不利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液和氧气供应都可能受到影响。所以,无痛分娩还能减少胎儿缺氧的危险。 2、方便 由于麻醉药的浓度很低,几乎不影响产妇的运动功能,因此在医生的允许下产妇可以下床活动;此外,产妇可以根据疼痛的程度自我控制给药,真正做到个体化,因此很方便。 3、药效持久 大约在给药10分钟后,产妇就感觉不到宫缩的强烈阵痛了,能感觉到的疼痛就好似是来月经时轻微的腹痛。给一次药,药效大约持续一个半小时,甚至更长,待有了疼痛感觉后产妇应用镇痛泵继续给药,自控控制镇痛,如此反复,直至分娩结束。 4、适合人群广 大多数产妇都适合于无痛分娩,但是如果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药物过敏、腰部有外伤史等疾病,产妇应向医生咨询,由医生来决定是否可以进行无痛分娩。 5、不用进手术室 无痛分娩的全过程是由麻醉医生和妇产科医生合作完成的,正常的无痛分娩在产房中即可进行,无需进手术室操作。

孕妇健康 2019-09-05 15:11:34  
<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