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默不语:蓝目菊的株形矮小,不引人注目。2、顽强生命:蓝目菊生命力旺盛,能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3、朝气蓬勃:蓝目菊的花形近似太阳,有着青春洋溢的花语。4、快乐幸福:可以将蓝目菊送给喜欢的人。 蓝目菊有哪些含义 1、默默无闻 你看蓝目菊每当开放之时,总是给人一种默默无闻的感觉,只是为了绽放这美好一刻,所以蓝目菊花语代表着沉默不语,希望以此来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让人们深深记住它。 2、顽强生命 蓝目菊生命力非常强,能适应各种生存环境,所以蓝目菊花语代表着顽强生命。凡是受到蓝目菊祝福而生的人,对环境和事物的适应能力很强。不管处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都能去迎接新的挑战。 3、朝气蓬勃 蓝目菊每当开花时候是那么美丽,其花朵颜色为蓝紫色,非常鲜艳美丽,所以蓝目菊花语代表着朝气蓬勃。将其送给朋友或同学,希望每天都能保持一种青春洋溢的气息,时刻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4、快乐幸福 你看蓝目菊显得那么美观大气,繁华盛景之时给人一种惊喜连连感觉,让人感到无比的愉悦,所以蓝目菊花语代表着快乐幸福。将其送给自己女朋友,希望她每天能过幸福,一直开心下去。 neiye_fyshang();
蓝目菊的花语和寓意是低调质朴、坚韧顽强等,蓝目菊原产于南非地区,通常生长在山坡或者草地上,给人一种默默无闻的含义,而且蓝目菊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能在较为贫瘠的土壤中健康生长,代表着坚韧不拔的意思。 蓝目菊有哪些含义 1、低调质朴 蓝目菊有着低调质朴的花语,蓝目菊是菊科菊属的草本植物,它原产于南非地区,多生长在密林深处或者山坡草地上,而且蓝目菊不会像其它花朵一样争奇斗艳,它总是悄无声息的开花,给人一种低调和淡然的感觉。 2、坚韧不拔 蓝目菊有着坚韧不拔的含义,蓝目菊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它较为耐旱,且蓝目菊对土壤的要求不严苛,它能在较为贫瘠的土壤中生长,给人一种坚韧不屈的感觉,可以将蓝目菊送给你的好友,希望他能像蓝目菊一样坚韧。 3、种植方法 蓝目菊的最佳种植时间是在每年春季的3月份或者秋季的9月份,因为此时的温度较高,有利于提高蓝目菊的发芽率,种植蓝目菊时,可以为其提供排水性良好的砂质壤土,而且要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使蓝目菊健康生长。 4、养护管理 养护蓝目菊时,需要将环境温度控制在15-28度之间,以免植株生长不良,而且在春秋冬季节时,要把蓝目菊放置在光线明亮处,让其接受全天候的光照,但是在夏季时期,需要为蓝目菊做好遮阴措施,以免其被晒伤。 neiye_fyshang();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见肿消 【集解】 [颂说]生于筠州。春生苗叶,茎紫色,高一二尺,叶似桑而光,面青紫赤色,采无时。 【气味】 酸,涩,有微毒。 【主治】 消痈疽肿及狗咬,捣叶贴之。 【附方】 一切肿毒。及伤寒遗毒,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用见肿消草、生白及、生白敛、土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若加金线重楼及山慈姑尤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攀倒甑(zèng) 【集解】 [颂说]生于宜州郊野,茎叶如薄荷。一名斑杖,一名接骨。[时珍说]斑杖名同虎杖,接骨名同蒴,不知是不是一类。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解利风热,烦渴狂躁,捣汁服,甚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大黄 【释名】 也称黄良、将军、火参、肤如。 【集解】 [恭说]出产于蜀中。赤茎,大叶。茎高达六七尺而且脆,味酸,可以生吃。根大如碗。 根〔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 下瘀血,血流不畅,寒热,破胸腹包块,消化不良。清洁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积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老血凝结。通女子经候,利水肿,利大小肠,贴热肿毒,小儿寒热食积,烦热蚀脓。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温瘴热疟。泻诸湿热不通,除下焦湿热,消宿食,泻心下肿块。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湿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大黄炭〔主治〕下瘀血,血流不畅,寒热,破胸腹包块,消化不良。清洁肠胃,调中化食。除痰实,肠间积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 【附方】 1. 吐血鼻血,心气不足。用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热服。下泻即验。 2. 伤寒痞满,心下满而不痛。用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泡入麻沸汤中。过一会,绞渣取汁,分二次温服。此方名大黄黄连泻心汤。 3. 热病谵狂。用大黄五两,细,炒到微红,加水煎成膏子,每服半匙,冷水送下,此方亦治伤寒发黄。 4. 腰脚风气作痛。用大黄二两,切成小块,加少许酥油炒干,不能炒焦。捣烂筛过。每服二钱,空心服,煮开过多次的姜汤送下。泻出冷脓恶物,痛即止。 5. 风热积壅。用大黄四两、牵牛子半炒半生四两,共研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白开水送下。如要微泻,每服可加十至二十丸。 6. 腹中痞块。 用大黄十两,研末,加醋三升、蜜两匙,和匀,煎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能吐泻即验。又一方:陈石灰半斤,瓦器上炒至极热,等稍冷后,加大黄末炒热一两、桂心末略炒半两,以醋调成膏,摊在布上贴患处。又一方:大黄二两、朴硝一两,共研末,以大蒜同捣成膏贴患处。 7. 脾癖疳积。用大黄末三两,加醋熬成膏,倒在瓦上日晒夜露三天;再加硫黄一两,以形如琥珀者为好、宫粉一两,一起研匀。十岁以下小孩,每服半钱,大人每服一钱半,米汤送下。忌生冷鱼肉,只吃白粥半月。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后再服。 8. 小儿诸热。用大黄煨熟、黄芩各一两,共研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至十丸,蜜汤送下。 9. 赤白浊淋。用大黄研末,每次取六分,放入破了顶的鸡蛋中,搅匀,蒸熟,空心吃下。三次见效。 10. 大便秘结。用大黄末一两、牵牛头末半两,和匀每服三钱。有心烦现象者,酒送下,无此现象者,蜜汤送下。 11. 伤寒霍乱,涎流吐逆,不能言语,牙齿动摇,喘气闷绝。用大黄、人参各半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热服即安。 12. 食后即吐。用大黄一两、甘草二钱半,加水一升,煮成半升,温服。 13. 产后血块。用大黄末一两,加头醋半升,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温醋化下。 14. 男子疝气。用大黄末调醋涂患处,药干即换。 15. 头眼昏眩。用酒炒大黄,研末,清茶送服二钱。 16. 风热牙痛。用大黄内烧存性,研末,早晚擦牙。 17. 口腔糜烂。用大黄、枯矾,等分为末,擦牙,吐涎。 18. 鼻内生疮。用生大黄、杏仁捣匀,加猪油调涂。又一方:用生大黄、黄连各一钱,麝香少许,共研末,加生油调涂。 19. 损伤瘀血。用大黄酒蒸一两、杏仁去皮三、七粒,共研细,加酒一碗,煎成六分,鸡鸣时服。至晚间有瘀血排下为验。 20. 肿毒初起。用大黄、五倍子、黄檗,等分为末,新汲水调匀涂患处。每天四至五次。 21. 痈肿热痛。用大黄研末,加醋调匀涂患处。药干即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商陆 【释名】 也称当陆、章柳、白昌、马尾、夜呼。 【集解】 [时珍说]以前的人种商陆是当成蔬菜,根、苗、茎、叶都可以蒸来吃。有的用灰汁来煮也很好。服用丹石的人吃了它更好。其中赤色与黄色两种,有毒,不可以吃。周定王在《救荒本草》里说,章柳茎干,粗细如鸡冠花干,上面微有楞线,颜色微有点紫赤。非常容易生长种植。《雷公》里面说:商陆花白色的叫白昌,仙人采摘它制成糕点,可以下酒吃。另一种叫赤昌,苗和叶都与白昌相像,不可以吃,有伤筋骨、消肾之毒。 商陆 根〔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 水肿疝气肿大,腹胀。疏通五脏,散水气,通大小肠,消各种水肿症。另可治喉痹不通,切成薄片用醋炒,涂在喉外,效果好。【附方】 1. 湿气脚软。用商陆根切成小豆大,先煮熟,再加绿豆同煮成饭,每日进食,病愈为止。 2. 水气肿满。用商陆根去皮,切成豆大颗粒,装一碗,加糯米一碗,同煮成粥,每日空心吃下。微泻为好,不得杂食。又一方:白商陆六两,取汁半合,加酒半升,看病人情况适量给服,腹泻为效。又一方:白商陆一升、羊肉六两,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和葱豉一起煨汤吃。 3. 腹中症结。用商陆根捣汁或蒸烂,摊布上,放在患处,药冷即换,昼夜不停。 4. 产后腹大、坚满,喘不能卧。用商陆根三两、大戟一两半、甘遂炒一两,共研末。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腹泻即停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狼毒 【释名】 [时珍说]观其名,知其毒矣。 【集解】 [弘景说]宕昌也出狼毒。曾说止有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故为难得。也用太山所生长的。现在所用的出自汉中及建平。云与防葵同根,但置水中沉者是狼毒,浮者是防葵。俗用亦稀,作为治疗腹内病的药耳。[保升说]根似玄参,惟浮虚者为劣也。[时珍说]狼毒出秦、晋地。现在的人往往以草 茹为之,是错误的。 根〔气味〕辛,平,有大毒。 【主治】 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杀飞鸟走兽。除胸下积僻。治痰饮瘕,亦杀鼠。合野葛纳耳中,治聋。 【附方】 1. 心腹连痛,作胀。用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梧子大。一日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从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为度。 2. 九种心痛。一虫,二蛀,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气也。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及落马坠车,瘀血中恶等症。九痛丸:用狼毒炙香,吴茱萸汤泡,巴豆去心,炒取霜,干姜炮,人参各一两,附子炮去皮三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空腹温酒下一丸。腹中冷痛,水谷阴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用狼毒三两,附子一两,旋覆花三两,捣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食前白汤下,日三服。 3. 一切虫病。用狼毒杵末,每服一钱,用饧一皂子大,砂糖少许,以水化开,卧时空腹服之,次早即下虫。 4. 干癣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用狼毒末涂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防葵 【释名】 又称房苑、梨盖、利茹。又名爵离、方盖、农果。 【集解】 [别录说]防葵生临淄川谷,及嵩高、太山、少室。三月三日采根,曝干。[普说]茎叶如葵,上黑黄。二月生根,根大如桔梗根,中红白。六月花白,七月、八月实白。三月采根。 【正误】 [弘景说]防葵现在都用建平生长的。本与狼毒同根,犹如三建,其形亦相似,但放在水中不下沉。而多年的狼毒,也不能沉。[藏器说]二物一是上品,一是下品,善恶不同,形质又别。陶氏以浮沉为别,后人因而用之,将以防葵破坚积为下晶之物,与狼毒同功。今古因循,遂无甄别,殊为谬误。 根【修治】 [斅说]凡使须拣去蚛末,用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黄精自然汁一二升拌了,土器中炒至汁尽用。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咳逆湿喑,癫痫惊邪狂走。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疗五脏虚气,小腹支满胪胀,口干,除肾邪。中火者不可服。久服主邪气惊狂。膀胱宿水,血气瘤大如碗者,悉能消散。 【发明】 [时珍说]防葵乃神农上品药。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吴普皆言其无毒;《独别录》言中火者服之,令人恍惚见鬼。 【附方】 1. 肿满洪大,防葵研末。温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瞄及小不仁为效。 2. 伤寒动气。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防葵散: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狼牙 【释名】 也称牙子、狼齿、狼子、犬牙、抱牙、支兰。 【集解】 [别录说]狼牙生淮南川谷及冤句。八月采根,晒干。[时珍说]狼牙生于建康及三辅,色白者善。 根〔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 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治浮风瘙痒,煎汁洗恶疮。杀腹脏一切虫,止赤白痢,煎服。 【附方】 1. 小便尿血。用狼牙草焙干、蚌粉炒、槐花炒、百药煎,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服,淘米水调下。 2. 妇女阴痒。用狼牙二两、蛇床子三两,煎水热洗。 3. 妇女阴蚀,阴部溃烂。用狼牙三两,加水四升煎取半升,洗患处。一天四至五次。 4. 毒蛇伤螫。用狼牙根或叶捣烂,加猪油调匀涂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地杨梅 【集解】 [藏器说]生江东湿地,苗如莎草,四五月有子,似杨梅也。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赤白痢,取茎、子煎汤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水杨梅 【释名】 又称地椒。 【集解】 [时珍说]生水边,条叶甚多,生子如杨梅状。《庚辛玉册》云:地椒一名水杨梅,多生近道阴湿处,荒田野中亦有之。丛生,苗叶似菊。茎端开黄花,实类椒而不赤。实可结伏三黄、白矾,制丹砂、粉霜。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疔疮肿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地蜈蚣草 【集解】 [时珍说]地蜈蚣草生村落田野间。左蔓伸向右边,右蔓伸向左边。叶密而对生,如蜈蚣形,穗长,人称过路蜈蚣。蔓延上树者,称为飞天蜈蚣。根、苗皆可用。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解诸毒,及大便不通,捣汁。疗痈肿,捣涂,并末服,能消毒排脓。被蜈蚣伤者,加入盐少许捣涂,或末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半边莲 【集解】 [时珍说]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只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又称急解索。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蛇虺伤,捣汁饮,以渣围涂之。又治寒购气喘,及疟疾寒热,同雄黄各二钱,捣泥,碗内覆之,待色青,以饭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盐汤下。 〔主治〕蛇虺伤,捣汁饮,以渣围涂之。又治寒购气喘,及疟疾寒热,同雄黄各二钱,捣泥,碗内覆之,待色青,以饭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盐汤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紫花地丁 【释名】 又称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集解】 [时珍说]处处都有。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普济方》中说:乡村篱落生者,夏秋开小白花,如铃儿倒垂,叶微似木香花之叶。此与紫花者相戾,恐怕是另外一种。 【气味】 苦、辛,寒,无毒。 茎、叶〔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主治】 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附方】 1. 黄疸内热。地丁末,酒服三钱。 2. 痈疽恶疮。紫花地丁,连根,同苍耳叶等分,捣烂,酒一钟,搅汁服。 3. 痈疽发背,无名诸肿,贴之如神。紫花地丁草,三伏时收,以白面和成,盐醋浸一夜贴之。一切恶疮。紫花地丁根,日干,以罐盛,烧烟对疮熏之,出黄水,取尽愈。 4. 喉痹肿痛。箭头草叶,入酱少许,研膏,点入取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鬼针草 【集解】 [藏器说]生池畔,方茎,叶有桠,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南人谓之鬼钗。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蜘蛛、蛇咬,杵汁服,并敷。涂蝎虿伤。 【附方】 割甲伤肉,不愈。鬼针草苗、鼠粘于根捣汁,和腊猪脂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古人打井饮水,为何要在井底放两只乌龟,不是迷信而是大智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往往都是他的道理的。” 相信在很多地方,都有着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习俗,比如说在新婚之际,需要叫两个小孩去新婚夫妇的床上打滚,寓意就是新婚夫妇早得贵子,即便是在如今看来有些繁文缛节,但在婚姻这种需要仪式感的一天里,尽可能需要一点难忘的记忆。 但在古代的时候,古人们打井往往都要在井底放两只乌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不少人看来这是封建迷信的表现,但直到今天却被证实,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大家都知道,水是万物之源,一个人不吃饭都可以过七天,但不喝水的话,恐怕三天都不行,而且在古代又没有高科技,因此古人们只能用原生态的办法:正如古人们打井的时候,如果想看看水里面有没有毒,那么就必须得想想办法了。 但古人们又不能研究化学知识,因此便是在井底放两只乌龟,如果几天之后这两只乌龟还活着,就说明这水是可以食用的。 反过来,就说明井底下的水是不能食用的,因为一口井往往关乎着一个村子甚至一个小镇居民的安危,这定然是不可以马虎的。 但在科学还没那么严谨的时候,乌龟一直都是被看作是延年益寿的存在,因此人们便是觉得,只要喝了养过乌龟的水,就能延年益寿,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乌龟的寿命比人类多了几十倍甚至是上了100倍。 但实际上随着时间的发展,乌龟已经越来越多次成为了试毒物,这就好比是拿着一个火把进入了山洞,路过火把摇摆不定,那就说明这个山洞一定是非常缺乏氧气的存在。 这听起来的确是有些残忍的,除了乌龟之外,人们在几百年来都找不到什么替代物,很多人提到为什么不用鱼类呢?我们都知道,一个小河里就算是再不干净,也还是有着鱼生活,这就足以表示,鱼的生命力表现还是比乌龟要顽强,但也根本就没办法看出一道水源之中究竟有没有危害人类的毒素。 当然,还有一种传说中的方法就是:四大瑞兽中的玄武的原型就是乌龟,传说是蛇跟乌龟的结合体,将被视为玄武的乌龟放在井底的时候,也是希望乌龟能够镇守井底,想来这也算得上古人们最开始的希冀了。 还有人问,为什么在放入井中的时候,一定要两只乌龟而不是一只呢?这就是因为乌龟其实是一种非常害怕孤独的动物,根据科学表明,一旦乌龟对环境造成了抵触,就想方设法离开水之中,这样一来的话,就会很大程度影响人们对水质的判断了。 直到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自来水的加工过程已经变得越来越先进了,只要稍微研究一下水中的成分,就能将材质了解个大概,而不是用动物的性命安全去看一片水域的是否安全了。 值得一说的是,化学物品问世之后,专门用水给来排毒的化合物也变得越来越多,比如次氯酸钠,还有二氧化氯,都是现实中用得非常多水解毒的物质。 总而言之,水作为人最为重要的存在,对于水我们不但要起到保护作用,还得起到遵守的作用,比如不能往大河以及大海里扔东西,这是不变的准则。 希望大家,一定在生活中要做个爱护水资源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