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扈三娘武艺高强,为何上梁山后排名还没手下败将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扈三娘是梁山好汉在征战祝家庄出现的一位女将,她出身优渥,而且长得十分美貌。本应该是一个大家闺秀的角色,可她偏偏武功了得,江湖人称“一丈青”。她的哥哥是飞天虎扈成,两人配合默契十足,作战时被人们称为“日月双刀”。那么扈三娘到底有多厉害呢? 梁山许多好汉都不是她的对手,其中欧鹏、王英在祝家庄之战中,还被她打败,成为了俘虏。王英在与扈三娘对战的时候,看她是个女子,不仅十分轻敌,还想占扈三娘的便宜,没想到被扈三娘打得落花流水。不过后来扈三娘在追击宋江的时候,先是遇到了李逵,她知道自己不是李逵的对手,便返路而逃,没想到被林冲撞见,结果直接被林冲拿下了。 宋江把扈三娘抓住后,派人把她送回了梁山泊,很多因此误以为宋江要把她娶回家。没想到宋江不但没有迎娶扈三娘,而且还把扈三娘许配给了王英。要知道,王英可是五短身材,之前还想占扈三娘的便宜,扈三娘嫁给他真的委屈了。 后来扈三娘便随着宋江一起征战,并被宋江收做义妹。之后更是立下了不少战功,在征田虎时,直接活捉了对方的将领卢元显。可是,这么厉害的扈三娘在梁山的一百零八好汉之中,只排到五十九位。她曾经打败的欧鹏第四十八位,王英第五十八位,位置都比她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其实结合时代背景就可以知道,古代的女子地位比男子低,所以《水浒传》的作者在写这本书时,也一直秉持了这个思想。换现代女性是扈三娘这个性格,首先肯定不可能会和王英在一起的,但作者这么写了,且没有任何解释。说明在古代人的思想里,就算扈三娘这样的人,也只不过是个女子,结局也只会委曲求全。如果按作者这个思想,扈三娘的排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自然排名会在王英之后,她的排名不是按实力排的,而是按她的丈夫实力排的。 最后,扈三娘又是怎么死的呢?有一次梁山好汉征方腊,一开始梁山好汉还是占上风的,一连打败了“吊客神”范畴和“杭州二十四将”之一温克让,可是后来,王英抵挡不过对方将领郑彪,就在命悬一击的时候,扈三娘前来帮助自己的丈夫,结果被郑彪的一块镀金铜砖给打死了。 《水浒传》里的扈三娘“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直至现在都让人津津乐道。但是她的一生也是极其无奈的,终究没能安定下来,令人嘘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苏轼 〔宋代〕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译文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浴池洗浴,因有些感想,之后就开玩笑似地写下了这《如梦令》词。这个词牌是唐庄宗创制的,原名《忆仙姿》,因为嫌名字不雅,所以改为《如梦令》。大概是唐庄宗创作的词最后的句子是“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于是拿过来把它作为词牌名。 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仔细看这两个东西在我身上都没有。我告诉擦背的人,劳您整天挥手动肘了。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我的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赏析 此词表面上是写作者因没有水垢而受到擦背人的重揩而不满,实质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洁,受贬是蒙冤的。全词关键是佛家术语“无垢”,比喻一切本来清净,虽意出禅偈,形象不甚优美,却自有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此词小序有两层意思:一是写这首词的起因,二是对于词牌“如梦令”来历的介绍。词的正文反映的是:申辩、不满和请求。 此词字面上可以概括出如下几个方面:一,作者强调自身是洁净的,没有污垢;二,自身洁净的人还是被人动手除垢;三,擦背去垢的人,出手太重;四,表达不满和请求:对身体洁净的人不该出此重手。 事实上,苏轼是一个爱干净的人,喜欢经常洗浴,而这经常洗浴就不只是为了除垢了,而是为了健康身体和愉悦心情,这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次在泗州的公共浴池里遇到了一个擦背特别用力的人,把他的身体弄痛了,他就戏言地表达了不满,而且还讲了理由。这样的生活趣事,作者随后开玩笑似地写成了词。在深层表达上,这样写的结果,超出了这件事情的本来意思,丰富了内涵,隐含了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不公平待遇。对于一个蒙冤受贬、被当事者欲置之死地,而皇帝让调离这个贬地的文人来说,一个“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的人,一个正在被皇帝起用的过渡期的人,显然不仅仅是写这次洗浴。此词明显有这样的意思:不该对身体洁净的人重手去垢,是没有必要的、可笑的。这自然引人联想到苏轼蒙冤贬往黄州的情景、联想到古今社会上的人生。这些都不只是一次洗浴、一次简单的戏作所能解释得了的。而这些,也是词人“戏作”的丰富内涵中的重要一面。 此词关键在于“无垢”二字,是佛家常用术语,比喻一切本来清净。一般以词说法,了无余蕴。而此词虽意出禅偈,形象不优美,亦无甚诗意,却自有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苏轼调任汝州的途中,时苏轼在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苏轼当年49岁,这一年是他的人生走向高峰的转折年。作者在调任途中,当时应该是已意识到自己将被神宗皇帝重新起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何曾(199年—278年),原名瑞谏,又名谏,字颖考,曹魏太仆何夔之子,西晋大臣,开国元勋。何曾少年袭封父爵阳武亭侯,魏明帝时为平原侯,何曾为文学。明帝即位,擢散骑侍郎、典农中郎将,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得人。颇为时人称颂,之后投靠司马氏集团,受到重用,历任司隶校尉、尚书、征北将军、司徒等职,封爵朗陵侯。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即位,拜何曾为晋丞相,加侍中,何曾则积极为司马炎策划代魏建晋的行动,因此,晋朝建立后,何曾拜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进封为朗陵公。朝会之时,何曾享受坐车佩剑的特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深受荣宠。不久便因年老履求逊位,但是不被允许,公元278年(咸宁四年),何曾去世,终年八十岁。博士秦秀以何曾奢侈无度为理由请求谥曰缪丑,司马炎未采纳,下诏谥曰孝,太康末年,其子太宰何劭上表改谥为元。(概述内图片来源:)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评价4个人作品5趣事典故6亲属成员 基本资料1 本名:何曾别称:何瑞谏、何谏字号:字颖考所处时代:三国→西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199年去世时间:278年主要成就:西晋开国元勋官职:太傅、司徒爵位:朗陵公谥号:孝→元籍贯:陈郡阳夏 人物生平2 何曾的父亲何夔,在曹魏官至太仆,封阳武亭侯。何曾少年袭封阳武亭侯爵位,好学博闻,与同郡人袁侃齐名。魏明帝曹叡还是平原侯时,以何曾为文学掾。黄初七年(226年)曹叡即位后,何曾经多次升迁为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曾向曹叡上疏请求整顿地方官吏,以安百姓。不久,迁为散骑常侍。景初二年(238年),大将军司马懿将伐辽东,何曾向曹叡上疏请求派遣监军或副将同行,以防意外。曹叡没有接受这个意见。后来,补任河内太守,在任期间素有威严的称誉。后征入朝中,作侍中。母亲去世时,何曾离职守丧。嘉平年间(249年—254年),何曾担任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倚仗权势,作威作福,巧取豪夺,朝野人士都惧怕他,无人敢言。何曾上奏朝廷,弹劾尹模,受到朝中大臣的称赞。当时曹爽专权,司马懿以病为由不涉朝政,何曾也称病引退。曹爽被杀,他才起来履行公事。魏帝被废黜,何曾也参与了谋划。当时,步兵校尉阮籍自负有才,行为放 人物评价3 何曾是当时世族的代表人物。其生活过于奢侈,在西晋时已受到批评。其外表宽厚而内心多忌刻,例如在征辟了曾批评自己奢侈的刘享后,屡屡对他施加杖刑。其表面以名教自重,实则先抛弃曹魏投靠司马,后在晋朝也建树寥寥,反而卑躬屈膝,党附贾充,被认为“不忠”;有观点认为其标榜名教,不过是附和司马氏,以满足自身利益。何曾也有为人称道的事迹,如在曹魏末年敢于弹劾校事尹模,又如他让自己的主簿程咸上书要求修改刑法、于家族连坐时豁免已出已嫁的妇女;他也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预见到了西晋的迅速覆亡。《晋书》还称其孝顺,与妻子也相敬如宾。但总体上看,何曾的建树和品德不足以与其禄位相称。刘毅:何曾侈忲无度。司马炎:①侍中、太尉何曾,立德高峻,执心忠亮,博物洽闻,明识弘达,翼佐先皇,勋庸显著。②太傅明朗高亮,执心弘毅,可谓旧德老成,国之宗臣者也。而高尚其事,屡辞禄位。傅玄:①内尽其心以事其亲,外崇礼让以接天下。②荀、何,君子之宗 个人作品4 何曾注有《食疏》。南齐时豫章王萧嶷宴请宾客,问虞悰宴席如何,虞悰引用何曾的《食疏》说:“可惜没有《食疏》里面记载的黄颔啊。” 趣事典故5 何曾性极孝,闺房私事也很严谨,从少年至成年,不追求声色享受。年老之后,与妻子相见,总是衣冠整齐,相待如宾。自己南面而坐,妻子北面再拜,然后上酒,饮酒罢即出去。一年中,如此见面应酬不过两三次。司隶校尉傅玄曾经撰文称赞何曾与荀顗的孝行。何曾尚奢豪,求华侈。其厨房所制作的馔肴,胜过王侯帝戚之家。晋帝每次举办宫廷盛宴,何曾都不食用太官烹制的馔肴,认为它们不如自己家制的味美,无法下咽。晋帝亦不恼怒,反而特许他自带家厨烹制的菜肴。何曾特别讲究馔肴的味道,不惜花众多的金钱与精力,孜孜以求美食。他每天用于饮食的钱财超过万金,即便如此,仍然感到味道不佳,说无下箸处。喜好饮食本无可厚非,但苛求美味,以至极度奢侈,是不可取的。在当时就有人弹劾其侈奢无度,只因晋帝以为他是重臣而未问。后世则亦以他为奢侈的典型,加以批评。何曾表面宽厚但内心容妒嫉和憎恨人,如都官从事刘享曾上奏何曾的奢侈行为,但司马炎都以他是朝中重臣而不 亲属成员6 何夔,字叔龙,太仆,封阳武亭侯。何劭,嫡嗣子,司徒、太宰。《晋纪》作何邵。何遵,庶长子,何劭庶兄,官至太仆。何岐,何劭之子,嗣子。何嵩,何遵之子,著作郎。何绥,何遵之子,尚书,被东海王司马越杀害。何机,何遵之子,邹平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