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北伐(襄樊之战)中孟达,一直占据着有利位置的刘封、孟达。可以说是相距”襄樊之战”主战场路途较近的辖区,倘若刘封或孟达能搁置个人争议,放眼大局来考虑,或许历史可以改写。因为,孟达若挥师增援,会让围堵关羽的曹魏大军的形势呈现首尾相衞的局面。 但不知为何,刘封与孟达方面或许是因为内耗,或许是因为自保等种种不知的原因,未伸出援助之手增援关羽。由于”刘封、孟达”两人未兴兵增援,关羽北伐败局已定。同时,二人的私心也将一代名将”关羽”推向了死亡末路。 关羽死后,孟达为此觉得局势有些不妙,上司一旦追究起责任,作为主要领导的他一定是负有渎职罪。而”刘封”势必会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将所有的不利因素统统推卸给他。而平日里由于备受”刘封”的压制与陵暴。所以,孟达思来想去,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连夜反水。 而此时曹操已死,新的继承人,曹丕对于孟达的弃暗投明给与了高度的赞赏。孟达的送来的贺礼,让曹丕甚是高兴。曹丕在刚刚”代汉称帝”之际就摊上了这种好事,无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在军事上来说都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于是,曹丕对孟达格外照顾,又是赐金赏银又是封侯拜将。 人走夜路,第一次会胆颤心惊。但是,第二次在走,就是轻车熟路了。所以说,孟达的这一次反水,貌似理由也很充分。想当初,是刘备的疑心作怪,所以在人事安排上出现了这么一个错误。说来说去还是由于刘备的不信任,才会安排刘封”驾驭”在孟达之上。 虽说,关羽的死直接助推了孟达”反蜀降曹”的速度。 但是,站在当下的角度回顾历史来看,若是,孟达当时不离开蜀汉阵营的话,他的下场也会很惨,即使不死也会被架空权利或贬为庶人。因为感情色彩很浓的”刘皇叔”极有可能为了袒护刘封而开罪孟达。还有诸葛孔明“于公于私”也不会让孟达活得太久。所以,孟达为了自保而选择反叛也是属于一种本能的反应。 孟达归顺不久,曹丕命他为主力与徐晃、夏侯尚各自统领大军袭击刘封。双方征战数日,刘封不敌,最后败于孟达。上庸、房陵、西城三镇;母嫁子随,从此姓曹。曹丕随即将三镇管理合并为一,设立曹魏新城,并任命孟达出任第一届执政长官。接下来,孟达先后又和曹魏权臣桓阶、夏侯尚等人搭建了良好的人脉网。 所以他在降于曹魏阵营后的这段日子里还是比较惬意、比较舒坦的。回顾前半生来看,此时的孟达或许是达到了璀璨夺目的仕途高峰。 公元226年初夏,随着曹丕崩逝。司马懿临朝辅政,几位和孟达平日关系较好的夏侯尚、桓阶等人的也先后离世等因素,让孟达度日如年,忐忑不安。虽说;曹丕生前比较看好孟达,但司马懿一直坚信孟达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由于;孟达都得于曹丕的宠信,而一再相安无事。曹丕死后,孟达没有了靠山,等于彻底孤立寡与,甚是抑塞。 诸葛亮得到这一情报后,抓住有利时机,开始差人秘密鼓动孟达投诚蜀汉的策反工作,而此时,孟达也萌生此意。自然,诸葛亮”诱降”孟达;一是处于私心,二是他想通过孟达”兵不血刃”就夺回上庸、房陵、西城三镇,因为此处是“蜀汉伐魏”的战略重地。 由于双方人员与书信来往过于频繁,以至于,让司马懿的党羽”申仪”嗅觉到了这种反常的政治气味,(同时:诸葛亮为助推孟达投诚的速度,将情报故意透露给了孟达的政敌)”申仪”得知后,差人以日行千里的速度呈报于司马懿。 司马懿获悉密报后,二话不说,随即调兵遣将、日夜兼程奔袭新城。 就这样,孟达在获悉遭人检举之后,反魏立场更加坚定。随后攥写书信,差人前往蜀地向诸葛亮陈述新城的局势。同期,对当前的情况做出了剖释,他自认为,假使”司马懿”兴师城下,必须事先得到魏都方面的批准。 再说”司马仲达”此时尚在宛城(南阳),就是统兵来袭,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在这期间孟达有充足的时间加固城防,积极备战。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仅仅一周,司马仲达的雄壮之师已到新城百里开外,集结待命,等待着后续大部队的到来。第八天晨曦,司马懿的天降神兵就兵临城下了。 司马懿于城下”躬行践履”指挥八路军士攻城,攻守双方鏖战半月余。第十六日,司马懿在城内奸细的策应下攻克新城,而孟达在”城克”之后死于乱军之中。 孟达一生三进三出,没有大放异彩却背负着千古骂名。孟达的将帅之贤、卿相之才、乐毅之量,在其活着的时候,并没有释放出来,就由于人品问题而慢慢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负荆请罪讲的是赵国的上卿:蔺(lìn)相如(文将)和赵国的大将:廉颇(武将)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门客:韩勃、李廷(运用于北师大版小学教材第七单元) 上卿后来指宰相,门客指寄宿在别人家的人,多指有才华的人。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扩展资料 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主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廉颇因何要“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因完 璧归赵和渑池会有功,深得赵王器重,被拜为赵国上卿,位在大 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逢人便说:“我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 如只不过是一个舍人,出身微贱,仅凭口舌之劳,居然爬到我的 头上。今后遇见,非羞辱他一番不可。 ”有一次,蔺相如带了随 从去赴一个重要约会,在一条比较窄的街上与廉颇的车子相遇, 为避免冲突,蔺相如赶忙命车夫将车子躲避在街旁的一个小巷 里,待廉颇的车子过去后,他的车子才走出巷子重新来到街上。 蔺相如的门客们,忍不下这口怨气。蔺相如说:“我之所以避让 他,完全是以国家安危为重。 现在赵国由于有我和廉将军,秦国 才不敢对赵国轻举妄动,如果我们两人闹不团结,必然是两败倶 伤,不就给秦国以可乘之机了吗? ”这话很快传到了廉颇耳朵 里,使他大为感动,非常惭愧。于是,廉颇脱掉上衣,赤着上 身,背着荆条,亲自来到相府,在庭中跪下,向蔺相如请罪。 从 此,二人言归于好,结为团结御侮的刎颈之交。秦国得知廉颇 蔺相如将相和睦,长期不敢轻易侵犯赵国,这就为赵国赢得了大约十五年的和平时期。廉颇主动承认错误和蔺相如以国家安 危为重的宽宏大量的气度,受到人们的称赞。这段将相和的故 事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它告诉人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团结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