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克罗恩病
11岁女孩每天吃两包辣条 患罕见克罗恩病

11岁女孩每天吃两包辣条 患罕见克罗恩病

  今年11岁的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女孩玲玲(化名),对校外五毛钱一袋的辣条特别钟爱,近一年多来,每天至少2袋,多则达到5、6袋。正因为如此,玲玲出现严重腹泻和腹痛,每天腹泻10多次,体重减轻20多斤,父母最初以为只是简单肠炎,多次治疗无效,近日在绵阳医院被诊断出罕见的克罗恩病。   目前,玲玲的病情得到控制已经出院。16日,医生表示,玲玲爱吃的辣条是患病的诱因,该病不易根治,玲玲今后一定要注意饮食,不可再吃刺激肠胃的垃圾食品等。  严重腹泻  每天腹泻10余次误以为是肠炎  玲玲今年刚满11岁,瘦小而文弱,肤色暗黄,身高不足1.4米,俨然8、9岁的孩子。  去年7月之前,一直跟随在广东打工的父母生活上学,那时,玲玲偶尔会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玲玲妈妈李女士都以为只是吃坏了肚子,买了点药给玲玲吃。去年7月,玲玲转校到梓潼老家的小学,但腹痛、腹泻的频率越来越高,在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玲玲多次出现腹泻不止,并且伴有腹痛,每天大便至少有4、5次。  “当时我想的就是吃坏了肚子,得了肠炎,也想到孩子还是胖乎乎的,而且小孩也不可能得什么大毛病,就没有当回事。每次就在药店买点药,吃了也能管几天。”16日,李女士说。  直到今年9月,玲玲天天腹泻不止,每天大便多则10余次,同样出现腹痛,而且不想吃东西,体重一下就瘦了20多斤。这次吓坏了李女士,急忙带着玲玲在梓潼当地医院检查治疗。  “当时医院通过检查,在大便里面查出了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等,被诊断为感染性腹泻,但是经过抗生素输液治疗后,腹泻越来越严重。”李女士说,孩子还越来越瘦,无奈转院到绵阳市第八人民医院胃肠内科治疗。  联合会诊  被诊断为罕见“克罗恩病”  16日上午,绵阳市第八人民医院胃肠内科主任左小梅介绍,玲玲入院后,医院进行了多次大便常规检查,仍然发现明显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多次大便培养均未发现菌落生长,大便细菌谱明显紊乱,相关血液炎性指标明显增高。 //   “当时检查的所有指标,并没有典型的克罗恩病症状(黏液脓血便),我们召集了医院多个科室联合会诊,经过反复讨论,认为玲玲出现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发育迟缓等症状仍然要首先考虑炎性肠病,青少年起病尤其应该警惕克罗恩病的可能。”左小梅介绍,于是,医院决定对玲玲进行肠镜检查,以便确诊,“通过肠镜检查,我们发现孩子的整个大肠上分布着多个大小不等的溃疡,经过病理活组织检查后确诊为克罗恩病。”  同时,左小梅还与炎性肠病平台外聘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苏闽教授取得联系,让张苏闽教授特地查看了患儿,认为诊断明确。明确诊断后,左小梅带领的炎性肠病团队给玲玲制订了正规的诊疗方案,通过肠内营养、气药灌肠仪灌肠及药物口服治疗后,玲玲病情很快得以控制,腹痛消失、大便次数逐渐减少,体重逐渐上升。  “克罗恩病非常罕见,不过近年来发病率增加,特别是青少年患者增加,而且,很多时候被老百姓误以为是慢性肠炎,所以就医不及时,误诊率也高。”左小梅说。

健康饮食 2021-08-27
多吃蔬菜水果有抗炎作用

多吃蔬菜水果有抗炎作用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直接影响到肠道内促炎症和抗炎症反应的平衡。除了局部免疫反应外,肠道微生物群还影响全身的免疫成分,并与越来越多的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IMIDs)有关,从糖尿病到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肠道菌群失调和相关炎症也与癌症和心脏代谢疾病有关。然而,这种关系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由于微生物在肠道中依赖饮食底物,肠道微生物组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媒介,食物通过它发挥促炎症和抗炎症的作用。例如,动物实验证明,富含饱和脂肪、糖、盐而纤维水平较低的食物通过微生物机制,如诱导T-助手17(TH17)细胞,诱发炎症和自身免疫。对小鼠和人类的其他研究表明,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成分,包括膳食乳化剂、抗菌添加剂和人工甜味剂等都可以通过增加粘液细菌和内毒素促进肠道通透性和肠道炎症。相反,大量摄入色氨酸和纤维通常会导致与结肠健康有关的免疫状态。由于微生物在饮食底物上茁壮成长,有科学家提出疑问——我们是否能滋养一个抗炎的肠道生态系统呢?为此,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系的专家调查了173个饮食因素和跨越四个队列的1425人的微生物组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饮食、肠道微生物群和它们诱导肠道炎症的功能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表在胃肠病学权威杂志Gut上。研究人员选取了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和普通人群四个队列。采用鸟枪式元基因组测序来分析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膳食摄入量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进行评估。进行了无监督的聚类,以确定饮食模式和微生物群。每个队列研究饮食和微生物特征之间的关联,然后进行荟萃分析和异质性评估。结果显示,饮食模式和微生物群之间有38个关联。此外,在对健康人和IBS、克罗恩病和UC患者的荟萃分析中,61种食物和营养素与61种微生物及249条代谢途径相关。其中,加工食品和动物源性食品始终与较高的 Firmicutes、Blautia属的Ruminococcus物种和内毒素合成途径的丰度有关。而植物性食品和鱼类则相反,它们与产生短链脂肪酸的共生菌和营养代谢途径呈正相关。 // 研究人员为此确定了与在健康和疾病中具有共同功能作用的细菌群一致相关的饮食模式。此外,特定的食物和营养素与已知的推断粘膜保护和抗炎作用的微生物种类有关。并提出了饮食影响肠道炎症反应的微生物机制,作为未来干预研究的依据。综上,植物性饮食可以起到保护肠道粘膜保护和抗炎作用。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疾病调理 2021-08-2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