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著作4学术活动5人物轶事6人物影响7人物评价8家庭关系9人物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冯友兰外文名:Fung Yulan别名:芝生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出生日期:1895年12月4日逝世日期:1990年11月26日职业:教授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主要成就:《中国哲学简史》代表作品:贞元六书,中国哲学简史荣誉:现代新儒家纪念馆:唐河县冯友兰纪念馆 人物生平2 1895年124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1902年,冯友兰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冯母吴清芝身上。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书经》、《易经》和《左传》。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因课程较为轻松,冯友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唐河,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1910年,遵其母嘱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预科。1911年春,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今河南大学)中学班。暑期回唐河,与吴太夫人之侄女吴淑贞结婚。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 主要著作3 出版年份书名出版社民国15年人生哲学商务印书馆民国19年人生哲学商务印书馆民国20年中国哲学史神州国光社民国21年宋明道学中理学心学二派之不同国立清华大学民国22年一种人生观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中国哲学史补商务印书馆民国27年新理学第一版商务印书馆民国28年新理学商务印书馆民国28年新事论商务印书馆民国29年新理学商务印书馆1941年新世训,一名生活方法新论开明书店民国32年新理学,第三版商务印书馆民国32年新原人商务印书馆民国33年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43年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开明书店民国34年新原人商务印书馆民国34年中国哲学小史商务印书馆民国34年新原道,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商务印书馆民国35年新原道,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商务印书馆民国35年新知言商务印书馆民国37年新知言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58年中国 学术活动4 综观冯友兰解放后的学术活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60年代。在自我批判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他开始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里回忆说:“当时正在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是怎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我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努力运用,写了《中国哲学史新编》,出版到第二册,十年浩劫就开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在这一时期,整个学术界都被一种僵化、教条的学术空气所笼罩,哲学史研究由于其与政治过于紧密的关系更是如此。一部丰富多彩的哲学史被简化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并被图式化地定为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冯友兰身处其时,亦颇受这种氛围的影响。第二阶段:70年代,代表作为《论孔丘》。其时写了《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及《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篇文章在《北大学报》上发表。不久,《光明日报》《北京日 人物轶事5 与毛泽东的书信交往1949年10月1日,冯友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的开国盛典,并聆听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1949年10月5日,冯友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在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正错误, ……我计划于五年之内,如政协共同纲领所指示的,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将我在二十年前所写的《中国哲学史》,重新写过,作为一个新编。诚如你所说的,我们不但要知道中国的今天,还要知道中国的昨日。”毛主席虽然开国前后日理万机,但很快给冯友兰写了回信。“友兰先生:十月五日来函已悉。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此复。敬颂教祺!毛泽东十月十三日。”收到毛泽东回信的冯友兰有两点很意外的感受:其一是,“我不料毛泽东的回信来得如此之快 人物影响6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对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他的《中国哲学史》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1990年7月,冯友兰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全部完成。冯友兰说这部书“不仅是过去的历史的叙述,而是未来的哲学的营养。这部中国哲学史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基础,在中国哲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是一座里程碑。他高度提炼总结了两个观点,一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 人物评价7 季羡林:芝生先生走过了95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95岁几乎等于一个世纪。自从公元建立后,至今还不到二十个世纪。芝生先生活了公元的二十分之一,时间够长的了。他一生经历了清代、民国、洪宪、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一直迎来了解放。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然而芝生先生以他那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们可以说他是晚节善终,大节不亏。他走了一条中国老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道路。在他身上,我们是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的。胡适:“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右者”。朴槿惠: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李慎之:“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国人因为 家庭关系8 父亲:冯台异,曾做过晚清知县。母亲:吴清芝。妻子:任载坤,字叔明,河南新蔡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年二月廿二日(1894年3月28日),时年21岁,正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弟弟:冯景兰是一位地质学家。妹妹:冯沅君是一代才女,现代作家、学者。冯沅君没有子女。堂妹:冯让兰是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的夫人。外孙女:冯钰,现TOM在线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长女冯钟琏: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是北京31中优秀的语文教师,1975年去世了。长子冯钟辽:辽西南联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成家立业,是锅炉专家。次女冯钟璞(宗璞):中国知名作家。次子冯钟越:中国航天工业部主任工程师,飞机强度专家,惜天不假年,赍志以终时才51岁。 人物纪念9 清华大学纪念冯友兰座谈会2005年12月6日,为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冯友兰与清华大学文学院——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新斋104会议室召开。冯友兰先生女儿、著名作家冯钟璞女士,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女士,冯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中科院院士唐稚松教授,副校长谢维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前任院长胡显章教授等近30位清华文学院老校友与会,深情缅怀冯友兰先生。回顾冯友兰先生在清华担任了18年文学院院长。他延聘学者,奖掖人才,以“释古“观点、以生命做事的精神,带出了一股学术新风,为清华文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追思他的最高贵的爱国精神。继承发扬他的宝贵精神财富。纪念文章张岱年:《哲人其萎遗范永存——沉痛悼念冯友兰先生》、《冯先生“贞元六书”的历史意义》、《深切悼念冯友兰先生》、《怀念冯友兰先生——为纪念冯友兰诞辰100周年而作》、《怀念冯友兰先生》。冯友兰文库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