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三
刘三吾简介

刘三吾简介

刘三吾(1313—1400),初名昆,后改如步,以字行,自号坦坦翁。湖南茶陵人。仕元为广西静江路副提举。入明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以茹瑺荐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刊定三科取士法,为御制《大诰》、《洪范注》作序。三十年主考会试,以会试多中南人,坐罪戍边。建文初召还。不久即卒。(概述图片来源:清顾沅辑《古圣贤像传略》道光十年刻本)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简介3明史文载4诗作选摘 基本资料1 本名:刘三吾所处时代:明出生地:湖南茶陵出生日期:1313年逝世日期:1400年字号:名昆 生平简介2 刘三吾,明初大臣。元延佑五年(1313)戊午正月十八亥时生,建文二年(1400)庚辰八月十七日巳时殁,葬茶陵石陂大塘坪盆形,陵墓现存。又名如孙,以字行,自号坦坦翁,系出宋楚国公之裔,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人。三吾之父平野曾任翰林学士,有《平野先生集》行世。三吾之兄刘耕孙、刘焘孙均在元朝为官,后遇寇乱被杀。三吾避寇广西,授靖江教授,后迁靖江儒学副提举。明洪武元年(1368),明兵攻克广西,于是归隐故里,潜心著述。明洪武十八年(1385),73岁的刘三吾由茹瑺举荐,“以文学应聘”入朝,授左春坊左赞誉,后迁翰林学士。因其“博览善记,应对详敏,屡承顾问,悉多称旨”,朱元璋常向他请教治国安民之道、选贤任能之策,并委以刊定典章礼制及三场取士之法的重任。其间,主纂的《存心灵》、《省躬录》、《礼制集要》、《寰宇通志》等御用典籍,深受朱元璋的赞扬。当时,朝廷征召了一批称之为“经明行修,练达时务之士”的元朝遗臣 明史文载3 刘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兄耕孙、焘孙皆仕元。耕孙,宁国路推官,死长枪贼难。焘孙,常宁州学正,死僚寇。三吾避兵广西,行省承制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明兵下广西,乃归茶陵。洪武十八年,以茹瑺荐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对称旨,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法多所刊定。三吾博学,善属文。帝制《大诰》及《洪范注》成,皆命为序。敕修《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皆总其事,赐赉甚厚。帝尝曰:“朕观奎壁间尝有黑气,今消矣,文运其兴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称朕意。”帝制诗,时令属和。尝赐以朝鲜玳瑁笔。朝参,命列侍卫前;燕享,赐坐殿中。与汪睿、朱善称“三老。”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减,往往忤意,礼遇亦渐轻。二十三年,授晋世子经,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职。降国子博士,寻还职。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 诗作选摘4 【登城感事】华表愁闻鹤语声,女墙自照月华明。在秦本有关中险,散楚其如垓下兵。百战山河唯骨在,万年壁垒为谁城。兴来不敢闲登览,只恐新亭感慨生。【与先复初州判】左身瘘痹耳仍聋,近被刀伤更怯风。亦有将军怜杜甫,岂无高弟念王通。弊庐漫枉过朝使,束帛终难强病翁。欲涉湘江采蘅杜,美人遥隔暮云中。【哭伯兄存吾推官天历庚午,进士署高城门曰:"身随下士同甘苦,誓与高城共死生。"】寸心忠厚古人流,两鬓风霜为国忧。黄甲题名前进士,白头死难古宣州。高城留得苌弘血,故友应同李黼游。弱弟自惭无气力,未能申请达宸旒。【哭从兄益吾教谕】多年大治之官去,近日哀音始得闻。蜗角祇缘争战久,鸰原遂有死生分。可怜怕道终无后,谁忆中郎所著文。想见散花洲渚上,至今犹自结愁云。【追挽海清臣全子仁两尚书】郁姑台下战多时,变起萧墙遂不支。杞子方通北门管,汉家已拔赵军旗。孤忠不遂尚书志,一死啀期圣主知。想见江东桥上路,至今犹自血淋漓。【吊邓左丞

人物百科 2021-11-06
刘三简介

刘三简介

刘三(1878年---1938年),男,原名宗,又作钟,字季平,又字江南,别署离垢,又署刘三,本清诗人龚自珍诗:“刘三真义士,愧杀读书人”意,也因行三。晚号黄叶老人,上海县华泾(今龙华乡)人。早年赴日本,入东京成城学校骑兵科。刘三与诗僧苏曼殊同为南社成员,交谊甚深。曼殊挥霍成性,常因手头金尽,陷于窘境,总是刘三倾囊相助。 目录 1基本资料 2刘季平人物生平3刘季平主要作品4刘季平成就荣誉5刘季平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刘季平别名:名钟,字季平,别字离垢,署刘三国籍:中华民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上海华泾出生日期:1878年逝世日期:1938年8月26日职业:教授,藏书家毕业院校:东京成城学校 刘季平人物生平2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初,东渡日本,入东京成城学校骑兵科学习。留日学生组“拒俄义勇队”,率先参加,后又为“军国民教育会”活跃分子。孙中山在横滨设兴中会分会,闻讯加入,从事反清革命宣传。1904年春初返国,即与军国民教育会同志秦毓鎏、费公直协同堂兄刘东海在华泾本宅办丽泽学院,并延纳海内同志朱少屏、黄炎培等讲求应用之学,文事外兼重武术,积蓄、培育反清力量。不久,因参与谋刺两江总督端方而被捕,羁押沪租界巡捕房,黄炎培多方营救,半年后获释,重赴日本。1906年后,历任江苏陆军小学、浙江陆军小学教习。辛亥革命成功后,不以早年从事革命而自矜,谢辞陈其美从政之请。1916年(民国5年)12月,赴北京,在北京大学任教,后又受聘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22年,因父丧母老,回江南任镇江敏成中学校长。后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上海持志大学,讲授国学。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任江阴要塞司令部秘书长,后 刘季平主要作品3 著有《拨灰集》、《华泾风物志》,稿已不存。留有诗200多首,1939年陆灵素整辑若干遗稿,付柳亚子审稿,佚于战火。1946年,灵素回忆再辑113首为《黄叶楼遗稿》,并请与季平深交30年的马叙伦作传,油印分赠亲友。 刘季平成就荣誉4 自幼聪慧好学,喜文史,早岁以诗文鸣于世。1907年夏,与陈去病、柳亚子、高天梅等创文学团体“神交社”。1909年南社成立,在《南社点将录》中位列第七,被称为“天雄星豹子头林冲”。季平诗含蓄精深,雍容典雅,格调高放。名句“一天风雪艺黄精”,脍炙人口。中年研汉儒汝南许慎之学,晚年好古器文物。在北京,与蔡元培、陈独秀、沈尹默等交往,切磋学术,多有唱和。书摹《石门铭》、《石门颂》,隶书功力深厚。收藏甚富,抗日战争时书斋黄叶楼遭兵燹,珍贵文物散失殆尽,据亲录的《黄叶楼典藏图书目录》,有图书2000余种、1.5万余册,近代名家墨迹、画幅及金石、题跋、碑帖80余种,为近代上海地区不可多得的藏书家。 刘季平人物评价5 季平爱国恤民,居官刚直廉洁,任监察委员,忠于职守。多所纠弹。首劾安徽省主席陈调元,闻者多为挢舌。1931年病假归里,目睹旅居上海的洋人常驰马于西郊,踩躏庄稼,县长畏葸不敢抗议。即向监察院具呈弹劾;“县长纵容外骑,不恤农功,溺职丧权,已无可讳”,并提出撤职查办案。又愤慨指陈:“大抵外人觊觎领土,其先托于盘游,追至里道周知,然后肆其蚕食,上海租界之扩充,其先例殆无不如是,是则可为太息者也。”“生平尚气谊,重然诺,与人肝胆相照,人多喜与为友。”季平不事居积,友有难,竭力资助。与苏曼殊情谊尤深,作有《怀人》诗:“饷君黄酒胡麻饭,贻我白门秋柳图。总是有情抛不得,袈裟赢得泪痕粗。”寄情诗酒,乐与友人共。继室陆灵素(1883~1957),字繁霜,青浦朱家角人,士谔幼妹,南社社员,多才多艺。尤擅昆曲。每宴客至酒酣兴浓,妇含商吐角,夫吹萧伴和,人比之为来赵明诚李清照伉俪。季平“义声布天下”,实缘清末仗义营葬邹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