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取得天下之后,为什么宁愿重用胡惟庸,也不愿意用刘伯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由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 定鼎天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按照以前的那种惯例都打天下的那些功臣进行封赏,而徐达、李善长、刘伯温三人其实就相当于明太祖朱元璋的韩信、萧何以及张良。 然而,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却让人大跌眼镜,千百年来有这样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智囊,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贡献是不用说的。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刘伯温,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功勋卓著的大臣最后并未做到和李善长以及徐达等人平起平坐,最后朱元璋只封刘伯温一个三等“诚意伯”的爵位,从这就能够看出朱元璋并不愿意重用刘伯温。 那么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究竟是基于什么目的呢?明明有宰相之才的刘伯温不能成为宰相,反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胡惟庸? 刘伯温的傲,让朱元璋对刘伯温很是生气 在明初的政治格局之中,一开始接任宰相之位的人是李善长。 李善长这个人在当年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就等同于萧何,处理后勤政事是一把好手,所以当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李善长就成为了中书省的右丞相,左丞相是徐达,实际上大权还是在李善长手里。 但是,作为宰相来说,李善长也是有缺陷的: 第一点那就是李善长的心胸过于狭隘了,《明史》这样评价李善长: 李善长乃“外宽和”,内多忮刻' 之人 这话指的就是李善长的为人,他这个人虽然能力很强,可是为人嫉妒刻薄。 比如当年刘伯温奉命调查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贪污一案,作为李彬顶头上司的李善长不但不帮助刘伯温,反而处处刁难刘伯温,导致刘伯温办案阻力重重,最后不得不上奏朱元璋,由朱元璋出面才解决了此事。 之后两人也因此产生了积怨,李善长多次苛责刘伯温,刘伯温最后不得不选择回家避祸。 也因为李善长的这个缺陷,之后在朱元璋的暗示之下,李善长被迫辞职回家。 朱元璋本意是让刘伯温兼任,但是他又不明示,于是特地给刘伯温出了考题,让他点评三个宰相人选杨宪、汪广阳以及胡惟庸的为人。 刘伯温则认为三人都不具备宰相之才,这时候朱元璋正好借坡下驴:“看来,能当我的宰相的,只有先生你了。” 哪知道朱元璋这样暗示了,刘伯温还是高傲,认为自己嫉恶如仇,在朝中一定会得罪许多人,所以并不能担任宰相。 这句话直接就是打了朱元璋的脸,让你推荐你全都反驳了,可是让你自己担任你又不肯当,这不就是高傲吗?尤其是臣子在君王面前,也因为这件事,刘伯温在朱元璋心里印象可谓是大打折扣。 刘伯温不看好的人他硬是要用,最终胡惟庸等三人当上了宰相。 有时候太聪明也不是好事 明初的时候,朝廷有两大政治集团,一个集团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这些是当年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武将团体;另一个则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这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文士,甚至不少是元朝时期的官员。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这两个集团需要存在,但是都不能太强大,因为太强大就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 朱元璋的本质是需要刘伯温的浙东集团牵制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反之也是同理。 天下平定之后,淮西集团自诩和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因此开始为非作歹起来,这个时候朱元璋本意是要刘伯温的浙东集团出面,打压一下其中的不法分子。 可是刘伯温是何等聪明人啊,朱元璋的手段岂会看不出? 他帮助朱元璋解决了麻烦,的确可以让淮西勋贵收敛,但是这必定会引来淮西勋贵的怒火,到时候朱元璋为了平息怒火只需要收拾掉刘伯温就可以平息众怒了,而没了刘伯温的浙东集团就是一团散沙,朱元璋可以轻松拿捏了。 而也正是这个考虑,他还是拒绝了朱元璋的建议出任宰相。 对于皇帝来说,他需要臣子的聪明,可是另一方面他并不想让臣子太过聪明,如果都像刘伯温这样,那么他还怎么带这个队伍? 所以对于刘伯温,朱元璋是非常需要他的聪明才智,可是也非常忌惮他的聪明才智,也正是因为如此,刘伯温成为了明初政治之下的牺牲品,否则没有刘伯温的默许,胡惟庸真的有这么大胆子敢杀一个开国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明朝刘伯温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伯温的一生,究竟做了哪些贡献? 中国民间,一直以来,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叫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人们将刘伯温与诸葛亮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可见,刘伯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还是蛮高的。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却只给刘伯温一个小小的诚意伯,爵位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着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说:朱元璋这是刻意而为,也有人说:朱元璋这是妒忌贤能,刘伯温一生做了那么多贡献,只搞了一个伯爵,实在是太“寒碜”人了。 那么,问题来了,刘伯温一生,究竟做了哪些贡献呢? 下面,我们分三个方面,简单来聊聊刘伯温一生的贡献。 01一: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刘伯温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辅佐朱元璋平天下。 话说至正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359年,刘伯温受朱元璋礼聘,来到了朱元璋身边,为他出谋划策。 刘伯温,也十分敬业,他曾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并参与谋划平定了张士诚、陈友谅等重要大事。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刘伯温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军师,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平定了天下,此为刘伯温最大的贡献。 对此,朱元璋也坦承说刘伯温是: 吾之子房。 子房,何许人也?汉朝时期的开国功臣张良是也。张良,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当年,刘邦甚至这样评价张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朱元璋将刘伯温比作是汉朝时期的张良,可见,他对刘伯温还是比较看重的,应该与徐达、李善长他们是一个层级的才对。 只是,最终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朱元璋,还是动了一点私心,只是大加犒赏家乡的淮西兄弟,对浙东等外地功勋,保留了一手,这一点,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02二:奏请立法定制,加强中央集权 人们都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也深有此感。幸好,他有一位出色的“谋划大师”——刘伯温。 话说明朝初年,刘伯温极力奏请朱元璋,立法定制,刘伯温认为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这个思想,与现代的法治思想,不谋而合。 同时,刘伯温还奏请朱元璋设立军卫法,肃正纪纲,实行卫所制度,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这对于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来说,十分有必要。 如此看,刘伯温的确是一位出色的人才,不仅帮助了朱元璋夺得了天下,同时,也很好地辅助了朱元璋治理天下。 03三:为明初新一代文风开道提振 其实,刘伯温不仅是一位善于谋划之人,还是明朝初年,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 他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 著名的诗文有:《郁离子》和《卖柑者言》。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刘伯温的《卖柑者言》,其中,有这么一段,细细品一品,很有味道,如下: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怎么样?有点针砭时弊的味道吧? 作为与宋濂、高启并称的“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伯温,为明初新一代文风的发展,起到了开道提振的作用。 《明史》评价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其实,刘伯温的贡献,还有很多。 比如:当年我在大别山一带活动的时候,就有算命先生告诉我说:我们江相派的祖师爷,就是刘伯温。 不过,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真假难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目录 1基本资料 2刘基人物生平3刘基主要成就4刘基人物评价5刘基主要作品6刘基民间传说7刘基人物轶事8刘基史书记载9刘基家族成员10刘基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刘基别名:刘伯温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文成南田镇武阳村(旧属青田)出生日期:1311年(辛亥年)7月1日逝世日期:1375年(乙卯年)5月16日职业:军事家、政治家、道家、文学家等主要成就:明朝开国元勋 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代表作品:《郁离子》《卖柑者言》等封爵:诚意伯追赠:太师谥号:文成 刘基人物生平2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今浙江丽水),东临温州路(今浙江温州),境内多山。南田山在青田县城南一百五十里处。南田山的形势,乃是“万山之巅,独开平壤数十里,号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记》中记载说:“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 刘基主要成就3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明朝建立后,刘基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基一直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基对《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在依法治国方面刘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基认为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法律的制定 刘基人物评价4 揭傒斯:此魏征之流而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说:“元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韩杜,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明史》:“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基、濂学术醇深,文章古茂,同为一代宗工。而基则运筹帷幄,濂则从容辅导,于开国之初,敷陈王道,忠诚恪慎,卓哉佐命臣也。至溢之宣力封疆,琛之致命遂志,宏才大节,建竖伟然,洵不负弓旌之德意矣。”蔡元培:“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奥野纯:“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民间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朱元璋:“(刘基)学 刘基主要作品5 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郁离子》、《复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卖柑者言》、《活水源记》、《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春蚕》、《五月十九日大雨》、《旅兴》、《薤露歌》、《美人烧香图》、《蜀国弦》、《梁甫吟》 刘基民间传说6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 刘基人物轶事7 刘基对于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曾经在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一家书店中翻阅一本天文书,翻过一遍后竟然立即能背出来,书店的主人便要将书送给他,他却说:“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要书何用?” 刘基史书记载8 《明史·刘基传》《明史纪事本末》 刘基家族成员9 七世祖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六世祖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曾祖刘濠,在宋代做翰林掌书,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祖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父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刘基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章氏为朱元璋所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明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后因对明 刘基后世纪念10 刘基故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住此。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刘基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现留下一批明清建筑,诸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