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363年,东晋十六国时代中期。在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一户非常贫寒的人家内,出生了一个小男孩。 说起来,这户人家虽然很穷,但家世却很显赫。这家人的祖上名叫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弟弟。在汉朝的时候,这家人祖上也是很显赫的。可惜汉朝灭亡之后,天下先后经历了混乱的三国时代,以及接下来的西晋和东晋十六国,这家人就彻底衰败了。 而且,西晋灭亡之后,很多北地士族衣冠南渡,这家人也是如此。在南逃的过程当中,他们家基本上没带什么钱财。所以到了南方之后,家里就彻底穷了。 在这个小男孩出生的这一天,他的母亲因为生产的时候家里太穷,生产环境太差,没过多久便因病去世。而小男孩出生之后,他的父亲则是因为请不起乳母,一度想过要放弃他。后来多亏了邻居家有个大婶,恰好在哺乳期,把小男孩带在自己身边抚养,这才让小男孩活了下来。 因为小男孩家里太穷,按照当时的习惯,他的父亲就给他起了一个不太好听的小名,叫做‘寄奴’。当然,后世更熟悉的,还是他的另一个名字,刘裕。 刘裕出生的时候,所有人都只是单纯觉得,他只是一个苦孩子而已。但却没有人能预料到,小男孩出生的这一天,将会是一个朝代的开始。 这个朝代,叫做刘宋王朝。 刘宋王朝的故事,就是从刘裕的出生开始的。 刘裕出生的时候,正是东晋十六国时代中期。当时东晋这边,世家大族林立,几个大世家几乎架空了皇帝。东晋名义上虽然是由司马家统治,但实际上却是有下面的各大世家自治。而且就在刘裕出生的时候,当时的东晋中央,正在被大权臣桓温控制,皇帝彻底被架空。 与此同时,在中原北方,前秦、前燕、代、前凉等几个政权,各自割据一方。不过,刘裕出生的时候,前秦已经传到了苻坚的手上,并且开始逐渐崛起。 在刘裕逐渐长大的过程当中,北方的前秦开始不断壮大,继而统一了整个北方。在刘裕20岁那年,苻坚指挥前秦大军,挥师南下,号称投鞭断流,打算一战灭了整个东晋。但结果。倾国南下的前秦,最终却被东晋以少胜多,彻底击溃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结束后,苻坚逃回北方,两年后被部下反叛所杀。同时,随着淝水之战战败,前秦彻底崩溃。整个北方,再次陷入了分裂。 至于东晋这边,打赢了淝水之战以后,司马家的皇帝难得硬气了一次,皇帝司马曜掌握了不少实权,成了整个东晋历史上最有实权的一个皇帝。但结果,就在司马曜刚刚打算收拢权力的时候,却因为酒后失言,被自己的一个宠妃用被子给闷死了,死得极其窝囊。 司马曜死后,东晋皇帝再次被架空,再次变成了那种世家大族自治的局面。 以上这些,就是刘裕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经历的完整历史。但遗憾的是,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刘裕连个次要人物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个背景板。据后世史学家分析,苻坚打淝水之战的时候,刘裕可能正忙着在家乡的牌桌上赌钱。 出身底层的刘裕,早年的经历其实并不是什么励志故事。因为家境贫寒,刘裕早年没读过多少书,稍微长大一些之后,便不得不靠着编草鞋养活自己。刘裕早年的故事,和三国时代的那位刘皇叔很像。都是出身贫苦,都是以编草鞋为生的。但不同的是,刘裕多了一个兴趣爱好,那就是赌博。 据说刘据青年时代,特别喜欢一种赌博,而且是赌一种棋类游戏。这种棋类游戏,据说有点像现代的飞行棋。刘裕特别喜欢赌棋,而且经常赌得倾家荡产。除此之外,据说刘裕的个人武力值很强,所以年轻的时候,经常打架斗殴,成了家乡一霸。 不过,刘裕早年虽然有点不务正业,但后来好歹还是娶了媳妇。这主要得归功于他爹,因为他爹后来倒是很上进,当上了东晋的郡功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刘裕虽然不务正业,但还是娶了他爹同事的女儿,名叫臧爱亲,俩人还生了个女儿,叫刘兴弟。 对于刘裕本人来说,结婚生孩子这件事,当然是一件喜事。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刘裕当时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未来将会直接决定中国历史的走向。 后世很多历史上学家曾经笑谈,如果当时刘裕生的是个男孩,那后来或许就没有南北朝了,刘宋政权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 就这样,在荒废了二十多年以后,随着刘裕成家生子,刘裕似乎开始觉醒了,终于决定去外边闯一闯,干一番事业。后来,刘裕直接投身军伍,成了北府军内部一个将军身边的司马。 刘宋政权的历史,其实就是从刘裕参军这一刻开始的。 进入军队之后的刘裕,仿佛一下子就开窍了,直接打通了任督二脉,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舞台。当时恰好东晋已经到了王朝末期,因为世家大族林立,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东晋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而接下来,刘裕便率领东晋军队,镇压农民军。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当中,刘裕身先士卒,每战必亲临战场,而且杀得比谁都狠。就这样,短短三年时间里,刘裕转战江南,硬是把农民军打得走投无路。就连农民军的首领孙恩,都被逼得跳海自尽了。 因为有着平定农民军的功劳,刘裕迅速升迁,逐渐成了东晋内部的实权派将领。恰在此时,东晋中央因为镇压农民军,损失惨重,这就让地方上的那些世家大族看到了机会。地方军阀桓玄,直接率兵入京,控制了京城,后来更是直接逼迫司马家禅位,自己做了皇帝,后世史称桓玄之乱。 桓玄掌权之后,刘裕见到桓玄势大,所以就暂时臣服于桓玄。而接下来,因为当时东晋的农民起义还没有被彻底平定,所以桓玄就只能派刘裕再次出击,去平定农民军。在平定农民军的过程当中,刘裕不断联系自己的老战友们,准备寻找机会起兵,反抗桓玄。 公元404年2月,也就是桓玄刚刚称帝两个多月以后,刘裕在京口地区起兵。令人意外的是,刘裕刚刚起兵,便得到了四方相应。不光很多刘裕的老战友起兵响应,就连很多世家大族,也纷纷开始响应。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很复杂。主要是因为对于当时的南方士族来说,他们更希望司马家在位,因为这样对他们分裂自治有帮助。而桓玄做皇帝,对他们自身的利益是不利的,所以他们才会起兵帮刘裕。 总之,最终刘裕在大家的帮助下,一口气打回了建康,消灭了桓玄领导的势力,并且迎回了之前被桓玄废黜的晋安帝。如此一来,刘裕自然就成了东晋内部最大的权臣。 客观来说,刚刚掌权的刘裕,或许还只是想着做一代贤臣,辅佐东晋王朝称霸崛起。所以接下来,刘裕掌权之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压制地方世家,清理桓玄一族的余部。经过四年的努力后,整个东晋政权,瞬间肃然一清。以往那种中央被架空,地方世家大族自治的局面,终于被扼制住了。 此后,刘裕又开始率军北伐。在东晋的历史上,从东晋开国,一直到东晋灭亡,东晋其实进行过很多次北伐。比如祖逖、庾亮、桓温等人,都曾经主导过北伐行动。但结果,他们的北伐,全都因为东晋内部的各大世家掣肘,最后失败了。 唯有刘裕这次不用,因为在北伐之前,刘裕已经大力压制过东晋内部的世家。而且刘裕出身底层,没有家族的拖累,受到其他世家的掣肘更小。 如此一来,刘裕的北伐,自然是最有效果的一次。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刘裕灭南燕,占领江淮地区;镇压农民军余部,攻取岭南地区;平刘毅,彻底控制了刘毅手中的荆州地区;西征巴蜀,灭亡谯蜀政权,直接把整个蜀地都收入囊中。 总之,经过八年的努力之后,刘裕彻底统一了南方。在整个东晋历史上,就数东晋即将灭亡之前,地盘最大,这无疑是一个很讽刺的事情。 而统一南方之后,刘裕又开始挥师攻入关中,直接灭了后秦。公元417年,刘裕已经控制了关中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并且占领了潼关。而且同时还控制了关中区域的重要通道潼关,并且在潼关以东,拿下了洛阳地区。 此时的东晋,距离真正统一中原,其实已经很近了。一旦占领了整个关中,东晋便彻底在北方扎下了根。接下来只要不断找机会,趁着北方那些割据政权,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进攻,就可以彻底统一北方了。而且,当时北方并不是由一个政权统一,而是由好几个政权统治。这种情况下,只要再给刘裕几年时间,刘裕统一中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过,在不断征战的过程当中,刘裕也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真正对他北伐形成最大阻碍的,其实并不是北方的那些割据政权,而是东晋内部的那些世家大族。东晋因为历史上的那些特殊原因,导致东晋从开国的那天开始,就出现了司马家与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 而对于这些南方的大世家来说,刘裕北伐成功,这其实并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局面。因为一旦刘裕北伐成功,刘裕就会在东晋政权内部,彻底一家独大,会严重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不管是之前祖逖、桓温等人北伐,还是刘裕进行北伐,这些世家大族其实暗地里都在使绊子。 除此之外,东晋的司马家皇族,也让刘裕非常心寒。司马家虽然是皇族,但对东晋的控制却非常有限,而且腐败无能。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当中,改变着刘裕。如果说,当年在京口起义的时候,刘裕还有着一腔报国热血,想要做一个纯臣。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刘裕早已经有了改朝换代的想法。因为他知道,只要东晋还在,那些世家大族还在掣肘自己,自己就很难真正让国家强大起来。而且,膨胀的权力欲望,也让刘裕对皇位无比向往。 原本按照刘裕的计划,他想先成功北伐,统一中原之后,再篡取司马家的皇位。但是,刘穆之的去世,却彻底打断了他的计划。 对于刘裕来说,刘穆之是他的左膀右臂。每次刘裕率兵北伐的时候,都是刘穆之帮他坐镇京城,居中调度,并且监视那些世家大族,以防他们从背后掣肘刘裕。但刘穆之死后,刘裕却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够替代刘穆之的位置,继续帮他盯着后方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如果刘穆之不行,那为什么刘裕不让自己的儿子负责呢?刘裕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坐镇中枢,然后自己带兵继续北伐。 真实的原因在于,当时刘裕的儿子,年龄太小了。 刘裕未发迹的时候,虽然有一个原配妻子臧爱亲。但是臧爱亲只是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并没有给他生下一个儿子。虽然现代讲究男女平等,但是在刘裕那个时代,儿子和女儿,差别真的挺大的。有了这个女儿之后,刘裕就开始投身军伍,此后的十多年里,刘裕一直忙着各种斗争,也没时间回家和媳妇生孩子。 所以,刘裕生下第一个儿子刘义符,那已经是他攻取岭南的时候了。等到刘穆之去世的时候,年龄最大的刘义符,此时也才只有13岁而已,根本就无法承担坐镇后方的任务。 于是,在刘穆之死后,刘裕被迫撤兵。同时,因为关中地区尚未被彻底平定,刘裕便留下了自己的二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但问题是,刘义真当时只有12岁。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算他爹给他留下了一大堆猛将,他又怎么可能独自守住整个长安呢? 所以,就在刘裕撤兵之后不久,留守长安的官员,便发生了内讧,北方的赫连勃勃趁势南下,长安得而复失,关中地区也就此脱离了刘裕的控制。 这对刘裕北伐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此后的刘宋政权,再想攻入关中,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与此同时,回到南方的刘裕,开始抓紧时间准备篡权。此时的刘裕,已经基本控制了整个东晋。就算是那些世家大族,也不可能阻止刘裕篡位了。 所以接下来,公元418年,刘裕担任相国,并且加赐九锡。同时,刘裕废晋安帝,改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皇帝,这就是晋恭帝。 又过了一年之后,随着篡位的流程逐渐结束,刘裕正式逼迫司马德文禅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就这样,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政权,就此开国了。 但是说实话,刘裕建立刘宋政权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过要开启一个南北朝,而是真的想要彻底统一中原。以当时的刘宋政权来说,确实也完全有能力,彻底统一天下。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刘裕篡位之后,仅仅只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刘裕就去世了。而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刘裕也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所以抓紧时间做了很多事情。 首先,为了防止自己去世之后,那些世家大族再为司马家复国,刘裕直接下令,在整个刘宋政权内部,对司马家斩尽杀绝。这其实也不能怪刘裕,毕竟当年桓玄篡位的时候,刘裕就曾经利用过这一点,最终干翻了桓玄。 此外,刘裕还大幅限制那些世家大族的权力,直接剥夺了他们豢养私军的资格,所有军权收归中央。并且大力裁撤荆州地区的官员编制,强化中央集权。 如此一来,刘家虽然是出身底层,没什么家族力量支持,但总算也能控制住局面,不会被那些世家大族彻底架空了。 其次,刘裕又整顿户籍,严禁那些世家大族藏匿人口。这个改变,更是从经济上打击了那些世家,进一步限制了南方大族的权力。 另外,刘裕还降低税赋,营造出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让刘宋政权迅速恢复国力。 等到做完了这些之后,刘裕对于南方的控制,已经更上一层楼,不用担心那些世家大族再造反了。所以,两年多以后,公元422年,刘裕计划再次北伐,去打一下北方正在逐步崛起的北魏。 但可惜的是,还没等刘裕出发,刘裕就病重了。 此后,刘裕不得不抓紧时间,布置死后的事情。在他的布置下,老大刘义符被扶上位。但同时,因为刘义符年龄比较小,直接也没接受过什么帝王培训。所以刘裕不得不让徐羡之、傅亮、谢晦以及檀道济这四个人,在他死后辅政。 做完了这些之后,公元422年五月,刘裕终于病逝,彻底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就是刘裕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被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也被称为“南朝第一帝”。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便于同年病逝,终年五十九。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著有《兵法要略》一卷,今佚。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为政举措4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本名:刘裕别称:刘下邳、寄奴、宋武帝字号:字德舆所处时代:南朝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丹徒县京口里出生时间:363年4月16日去世时间:422年6月26日主要作品:《兵法要略》主要成就:统一南方,北伐中原,改革弊政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年号:永初籍贯:彭城县绥舆里在位时间: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 人物生平2 刘裕祖籍彭城县绥舆里,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他的家族在早年随晋室南渡,长居京口。刘裕于晋哀帝兴宁元年三月壬寅日(363年4月16日)出生,其时家境贫苦,母亲更因分娩后疾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只因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养育刘裕,才得以活下来。刘裕长大后,为人雄杰,气度宏大,身高七尺六寸,风神奇伟,不拘生活小节,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据载刘裕早年因家境过于贫寒,落魄到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有时为补济家用而去赌博樗蒲。由于一向贫穷,遭乡里贱视,当时的人多不能赏识他。不过,刘裕才能出众,且有大志,当时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谧就十分敬重他,更曾向他说:“你应当会成为一代英雄。”参见:晋安之乱刘裕后从军,成为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孙恩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朝野震惊。晋廷忙派卫将军谢琰 为政举措3 刘裕从掌权起,到代晋称帝,对当时积弊已久的政治屡做整顿。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续行“土断”,抑制兼并参见:义熙土断门阀士族兼并土地的行为令百姓流离失所,无法保护其产业。刘裕掌权后,一改东晋以来坐视兼并的规管,重订规管并展示公众,大大抑制了门阀豪强的兼并行为。及至处死了藏匿一千多名脱离户籍逃亡者的虞亮(会稽虞氏),连会稽内史的司马休之也遭免官。刘裕又禁止门阀豪强私占山泽的行为,还削夺世族以及皇室的私产,以此来资济人民。刁氏一族向来富有,奴客亦多,在其宗族被诛灭时,刘裕亦将刁家的资产都分发给人民,让人们按己力取用,赈济当时处于饥荒及战乱中的人民。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将临沂、湖熟原属皇后所有,用来资助其化妆品开销的田地分配给穷人。即位为帝后,他更遣使巡行四方,举善旌贤,访问民间疾苦。义熙土断是刘裕最有影响的政绩,它打击了东晋豪强士族势力,缓和了阶级矛盾,减轻了百姓负担,改善了社会政治状况,重建 人物评价4 刘裕“奋起寒微”,以寒门庶族身份,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寒人掌权的局面。在刘裕入朝执政到称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矫晋时弊政,加强集权,铲除分裂割据势力,努力发展经济。刘裕先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谯纵、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西蜀、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林邑国全境归附。使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尽归一统。刘裕北伐取得的成就不容磨灭,后来关中虽复失,但河南、山东、淮北已划入南朝版图。将南朝的防线推进到了潼关、黄河一线,保障了江淮流域。后来的宋魏间战争,多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使长江流域得到较为长期的安静,为“元嘉之治”的出现提供了北部疆域屏障。同时,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