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擂茶源自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从选料、制作、冲泡,都别具特色。那么擂茶的工具有哪些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擂"茶的用具是擂棍和擂钵。前者取一根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等,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 擂钵 使用人口较多的地方在湘、黔、川、桂、鄂、赣等地的交界处,在湘、黔、桂三地交界处擂钵是家中必备的容器。 倒锥体,一般30~40公分高,钵口约40公分经。也有比较小的,高约10公分,钵口约8-10公分,内侧有很多由钵底向钵口呈发射状的纹路(其目的是为了更容易将内容物研磨成细小碎粒),以擂棍捣磨芝麻、豆子、生姜、茶叶等等,制作风味极佳的擂钵菜或清香爽甜的擂茶。 也可用于制作粉碎状的食物,如蒜泥等。在湖南怀化、益阳、常德,湖北恩施、利川地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可见。主要集中在湖南湘西。 安徽凤阳有一种可以捣蒜泥、大料、花椒、芝麻等的工具叫做擂钵,凤阳民间夏季最喜闻乐见最受欢迎的小菜蒜媒子(音同)是用大蒜和青红椒在擂钵里一起捣成泥状,再加入食盐、食醋、香油(芝麻油),搅拌均匀。 “擂”茶的用具是擂棍和擂钵。前者取一根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等,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清明前的山梨叶、大青叶(不分季节)、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 原料备好,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 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 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称绝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 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煮熟,连水冲入;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谢谢邀请东莞景点:广东旅游有美景之东莞,人文历史悠久,风景惊艳魅力四射!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它是从鸦片战争为开端。鸦片战争前后最为熟悉的事件莫过于虎门销烟,相信大家在中学时期学习历史都会提到的。这事件是让群情沸腾的,其历史的意义不言而喻。 虎门就是在东莞这座城市,东莞是一个外贸城市,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实,东莞的人文历史景点很丰富。小编觉得如果有爱好人文历史的朋友,你们一定不要错过这一个地方,是一个很好地体验并了解的好地方。 在中学的历史课上,我们都学到了关于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历史故事。而在鸦片战争博物馆里,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那段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尘封往事。馆内吸引小编的是,里面是用蜡像再现了从前的生活和街景,利用实物,照片,模型以及影片等,把鸦片战争描述的清晰,而又不枯燥。最让小编的心感到震撼的画面是,那一个雕像——鸦片的烟枪被一折为二,这非常有力量感。在里面的被还原细节,真的很详细,不得不让人感叹啊。我们还可以在这瞻仰林则徐先生在西方列强压迫下的慷慨大义,这些都非常有历史意义。 岭南园林在东莞也有代表之作,那里就是粤晖园。粤晖园是中国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它重现了岭南古建筑的神韵。粤晖园的中央有一条很长的东江河水道,正是它把粤晖园分为两部分,旁边都是古朴自然的建筑群,每一个建筑都是气势宏伟的。如果我们从东正门景区进去后,会看到整个粤晖园最重要的景点“百蝠晖春”,是小编最为欣赏的景点。它其实是一幅砖雕,用了许多块砖石来拼成的。它的主体是一个巨型的蝠王,另外有四只小蝠王盘旋于蝠王左右,这都预示着五福临门。小编认为这一个粤晖园的布局很精妙,杨柳依依,蕴含着清雅别致的古韵遗风。我们欣赏着荷池里的荷花和水中相互嬉戏的鲤鱼们,那感觉真的很舒适。 松山湖生态景区,是东莞的八景之首。在这里风景秀丽,湖水清澈,湖鸟轻鸣,四周峰峦环抱。当我们沐浴在习习微风下,可以享受舒适的绿水青山的滋润。松山湖的草是青草如茵,它的松湖气魄宏伟,湖水很清澈。无论是在这里徒步,还是在这里骑行,都可以享受这闲情野趣。如果大家在早晨的时候去欣赏松山湖,这里的雾烟布满了整个松山湖,宛如薄纱遮脸的少女,含羞玉立,静穆凝神,充满了神秘感。小编觉得当我们投入到这和谐大自然的怀抱当中,心放松了下来,原来的压力因为周围美丽的环境而减轻,如仙境给予我们一天的力量。 在东莞有一座观音山,相传观音菩萨来中土的时候,这里是第一个落脚处,为这难得的佛缘,这座山被世人命名为观音山。观音山林木苍翠,溪水潺潺,自然环境十分的美丽,山顶有一座观音的圣像,它是由花岗石雕塑而成的,佛像容貌庄严肃穆,令人望之心生感到肃穆。观音山山峦起伏,登高望远,令人心旷神怡。 小编觉得东莞这一座人文历史如此丰富的城市,拥有着海纳百川和厚德务实的精神。正因为这样,东莞才如此生生不息,成为照耀东莞这座城市的光芒。东莞你真的很灿烂,辉煌地绽放精彩!
北京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北京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其中较著名的有老北京十三绝等。下面跟随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了解一下吧! 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以及作零食或早点、夜霄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打滚等)。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一些老字号专营其特色品种,为仿膳饭庄的小窝窝、肉末烧饼、豌豆黄、芸豆卷,丰泽园饭庄的银丝卷,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合义斋饭馆的大灌肠,同和居的烤馒头,北京饭庄的麻茸包,大顺斋点厂的糖火烧等,其它各类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饮食摊上均有售。 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特产,由中国汉族人研制于明朝,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其中以全聚德最为出名。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 豆汁儿 豆汁儿是老北京独特的汉族小吃,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豆汁儿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北京卖豆汁儿的小店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多了,但是像德华居小店、锦馨回民豆汁儿店等生意依然和以前一样火爆。尤其是锦馨回民豆汁儿店,因为这里的豆汁儿和焦圈都有“中华名小吃”之称,都得到了原来花市火神庙“豆汁丁”的真传,十分地道,所以生意更是红火。 老北京炸酱面 炸酱面是汉族面食,老北京炸酱面在北京十分流行,而上海、广东、东北也有不同制法的炸酱面。韩国亦有炸酱面,是由华侨带入韩国,以春酱(黑豆酱)为调味料,加上洋葱、虾、肉类等。不过摆放相当精致,中间盘放面条,最中央是一撮紫色的炸酱,像一盘工艺品。炸酱面是北京富有特色的食物,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将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码备用。然后做炸酱,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黄豆制作的黄酱或甜面酱炸炒,即成炸酱。面条煮熟后,捞出,浇上炸酱,拌以菜码,即成炸酱面。也有面条捞出后用凉水浸洗再加炸酱、菜码的,称“过水面”。 豌豆黄儿 豌豆黄儿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代宫廷的豌豆黄儿,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 北京的豌豆黄儿有两种,一种是北海公园仿膳制作的所谓宫廷小吃。另一种则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出售的制作较粗糙的豌豆黄儿,这两种小吃都叫豌豆黄儿,但用料、工艺、价格有天壤之别。 北京炒肝儿 炒肝儿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之一,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名炒肝儿,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盖盖好使肠子熟透而不跑油。烂熟后切成5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 名炒肝儿,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盖盖好使肠子熟透而不跑油。烂熟后切成5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佐料是在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即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置于罐中备用。此外还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汤。原料、佐料备齐后,始制作炒杆儿。先将熟肠段放入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生肝条放入锅中,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层砸好的蒜泥即成。会仙居的炒肝儿出名后,北京四九城的小饭馆、小吃店都相继添了炒肝儿,市面上也出现了以炒肝儿为说词的俏皮话,如责骂人时说:“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讽刺互相残害的人与事则说:“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
游走历史悠久的古城如皋 游走历史悠久的古城如皋 与上海一江之隔的苏中古城如皋,始建于东晋,已有1500年历史。地名源于春秋时期贾大夫为娇妻射雉而“御以如皋”,既具浪漫色彩,又有文化底蕴。如皋拥有众多古迹名胜,最值得观赏的有建于隋代开皇年间的定慧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水绘园,以及城东、城西留存至今的古桥古屋古街巷。 定慧寺建于公元591年,寺门朝北,水环楼,楼包殿,呈回字形格局,在中国汉族地区的寺庙建筑中实属罕见。最值得称道的是,大雄宝殿内高达5.3米的如来佛塑像,以赤金贴像,红中透黄,光泽灼目。 向北10分钟路程的水绘园,则是一座记载着爱情故事的苏中园林。水绘园初为邑人冒一贯的别业,传至第四代冒辟疆时才刚刚完工,并因冒辟疆与董小宛的传奇爱情而名扬天下。冒辟疆少时以才气出名,为明末四公子之一。明亡后,绝意仕进,重整旧园,在园中构筑妙隐香林、枕烟亭、碧落庐等十多处佳境,并与董小宛隐居于此。至清代,园内洗钵池西又筑水明楼。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评价说,此楼“造型独特,别处难得一见。” 此外,如皋城内还有唐代日本谴唐使元仁法师访唐求法时的经停处遗址,城周围有内外城河旅游风光带,城南有堪称当代中国一绝的工艺丝毯博物馆。城南近郊204国道两旁,是苏中著名的花木之乡顾庄。路西侧几万平方米的花木大世界,有“十里花市”之誉,在此可选购到价廉物美的花木盆景。 出游提示: 由上海到如皋,除了几大汽车客运站有定时班车外,也可以先乘车到南通游览,然后再到如皋。从南通人民西路长途汽车站到如皋,票价12元。在如皋有宾馆几十家,节假日住宿也不紧张。标准间价格在100元至400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