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指来源于肝脏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等,其中绝大多数是慢性乙肝病毒长期感染(持续复制)、长期进行性病变经肝纤维化、肝硬化所谓慢性肝炎“三部曲”演变而来的。 乙肝病毒感染的致癌因素是仅次于烟草的第二位。80%以上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大量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研究表明,乙肝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原发性肝细胞癌高发地区也是乙肝病毒高流行地区,并且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极为常见。在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检出率为80%,而且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有时不足以反映肝细胞癌患者体内的病毒状态。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患者亦大都存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肝内也可能存在其他病毒。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母亲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可达71%,而父亲为18.5%;非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仅为14%,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可能在婴儿期就感染了乙肝病毒。从乙肝病毒感染发展成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时间大约需要50多年。而近年来在我国从临床治疗患者看,有年轻化趋势,在美国,有关资料表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肝细胞癌年发生率男性为287/10万,女性为63/10万。在我国台湾省,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肝细胞癌年发生率为3.0%,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年发生率为3.5%~8.2%,肝硬化时间越长,其肝细胞癌发生率也越高。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害性是非乙肝病毒感染者的200~300倍。在我国为14.6/10万~46/10万,是世界之最高,其中江苏启东和广西隆安为全国最高。 在多数情况下,乙肝病毒感染致肝细胞癌经过上述“三部曲”过程。少数情况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可以不经过肝硬化这一阶段而发展成原发性肝细胞癌。就临床所见,大多数肝癌患者既往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我国有关专家报道了世界上肝癌手术切除最大系列,2051例中,84.2%伴有肝硬化和慢性肝炎。另有报道,在我国所统计的500例肝癌中,合并肝硬化的为423例(84.6%),合并肝纤维化的为51例(10.2%),26例(5.2%)肝组织无特殊病变。肝癌和肝硬化两组年龄曲线基本平行,高峰分别在40~50岁和30~40岁,肝硬化组平均年龄较肝癌组只早6~7岁。目前,临床报道在肝硬化中发生肝癌者为15%~25%,一般为20%左右,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中发生肝癌者仅为0.2%,在肝硬化中肝癌发生率较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高出100倍以上,由此可见,大多数肝癌是在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不但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支持,还有大量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两者的关系。绝大多数肝癌细胞中有乙肝病毒基因(HBVDNA)。 我国肝癌病例绝大多数是由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而来,因此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发展“三步曲”之说。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1/3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病人可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要想阻断肝癌的产生与发展,重点在源头。也就是说,应把防治重点放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上。 预防肝癌与预防其他的癌症一样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肝癌的一级预防 肝癌的一级预防是指对肝癌本身的预防,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可能不发生肝癌,所以肝癌的一级预防是以预防慢性肝炎、肝硬化向肝癌发展为目标。它通过行政与法律手段,干预卫生环境污染;进行健康教育,普及防癌知识,使人们自觉接受卫生措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致癌危险因素,如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菌等真菌感染、饮用污染的水等。 1.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乙肝、丙肝、丁肝病毒是人们公认的致癌微生物。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策略就是前面介绍的在全国实施新生儿、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等。乙肝疫苗的使用实践证明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由于丙肝病毒的易变性,当前还不能制备成疫苗。我国绝大多数丙肝来源于输血感染,因此预防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把好输血及血液制品途径关及医疗器械的消毒关。 2.黄曲霉菌感染的预防黄曲霉素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乙肝病毒感染在肝癌致病上有协同作用。因此,乙肝患者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吃霉变食品特别是发霉的花生、玉米、白薯干。 (2)不宜食用腐败变质的动物油、植物油,因为腐败变质的油脂内含有丙二醛,它能形成聚合物,与人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生反应,使之结构改变而癌变。 (3)花生油、棉籽油也不宜久贮,购买时注意保质期。 (4)忌酒、少吃熏烤、油炸食品及腌菜、泡菜等。 (5)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硒、锌)及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 3.饮用水污染的预防在肝癌高发区的池塘水中,存在着致癌物质;饮用池塘水可引起儿童周围血淋巴细胞损伤,长期饮用并食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对淋巴细胞损伤有协同作用。 4.积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必须及时、适宜地进行抗病毒、抗肝纤维化和保肝等正规治疗。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正确及时使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免疫调节剂、肝细胞膜保护药等,可以延缓甚至阻断肝癌发生。 5.保持心态平衡肝炎、肝硬化患者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境,不急不躁,不怒不暴,劳逸结合,综合营养,心态平衡。 我国权威机构提出,肝癌的一级预防归纳起来在于“防霉、防水、防肝炎”。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专家认为,积极进行一级预防,控制致癌因素,降低发病率,做好这项工作大约可预防1/3的肝癌病例发生。 (二)肝癌的二级预防 肝癌的二级预防是指肝癌一旦形成,如何早期处理,防止发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肝癌病人能尽早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达到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的目的。对于肝炎患者来说,二级预防更为重要,这项工作做好了,可明显降低肝癌的发病率。目前,对早期发现的肝癌可以采取切除、介入、肝移植等方法治疗,成功率都比较高。但是晚期肝癌,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治疗,疗效都不太理想。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到医院就诊的肝癌病人,早期的仅占0.4%,晚期的占52.6%(其中43.3%初诊时已发现腹水),仅23.2%的病人可行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仅2.6%。经二级预防后早期发现的亚临床肝癌可占25%~44.7%,手术切除率达53.8%,5年的生存率提高到20.6%(肝癌早期发现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72.9%)。 肝癌的高危人群(二级预防对象)为:30~59岁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与有慢性乙肝、丙肝或肝炎肝硬化病人,以及有肝病家族史者。对肝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甲胎蛋白(AFP)检查,并辅以B超检查等,每年至少进行1次,并建立有关检查档案,动态观察检查结果,如甲胎蛋白升高伴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值的3~5倍,要注意肝癌的可能,特别要注意甲胎蛋白滴度持续上升,因为这类患者随访1年内,8.5%~27.3%被诊断为肝癌。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甲胎蛋白检查,是目前早期诊断肝癌的最好方法,可在症状出现前6~12个月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