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一说为其小妾王朝云创制(苏被贬黄州之际王为改善其饮食所创))东坡居士是谁,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相传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自插手,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佑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追本溯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清楚变色龙的身体构造以及它的能力变色龙变色原理。 首先,变色龙最大的一个能力就是变色,这使它可以在任何环境进行伪装,从而可以有效躲避天敌和捕捉昆虫。科学家根据该能力研究出了变色镜。将一种可以根据光线温度和强度而变化颜色的涂料涂在玻璃上,可以用于露天野外,室内强光源工作场所等,以便于防止阳光,紫外线等对眼睛的伤害。 其次,变色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隐形。美国根据变色龙的原理研究出了隐形材料。 然后,变色龙的眼帘很厚,眼球突出,左右180°,360°视野全部可见,用于捕食猎物。科学家根据这种眼睛研发出了球状监控探头,再根据变色特征使该监控探头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而进行变色伪装,主要用于军事伪装监视。
中国古人为什么发明风筝呢?这要追溯到夏商时期,古人祭祀上苍,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风筝的由来简介。 有一位大祭司发现,为什么自己的祈求不灵验,难道咱们不够心诚吗?不是的。一定是上苍离咱们太远看不见。他每天在思考如何离上苍近点,好让他看见自己的诉求。有一天,他看见一片枯叶被一阵风卷起,高高地飞上了天。灵光一现,想到了做一片大的叶子 上面写上自己心诚的诉求,让风送给上苍。于是,他模仿叶子,用有韧性藤茎做脉络,用绢布做面做出了风筝雏形,并取名风叶。 当然,开始做的风筝百中无一能飞的,能飞的也被风吹去无影无踪,他心想需要用根细小的麻绳牵引着,这个无意的想法,使得风筝飞的更高也更稳定。 后来,纸的发明,和后人的不断改进,越飞越高像只雄鹰,于是风筝由风叶改名纸鸢,直到现在叫风筝。所以说,古人是为了给上苍写一封信而发明了风筝。 互粉必回! 风筝名称的由来及其起源是什么? (1) 风筝名称由来 风筝的名称很多,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称谓。中国古代风筝因用木头制作叫“木鸢”,后用纸糊称为“纸鸢’ 五代时期李邺将竹笛拴在纸鸢上放飞,发出“筝鸣之声”,后定名为风筝,沿袭至今。风箏是用线牵引控制,借助风力在空中飞行的人造物体。 (2) 风筝起源 第一种是斗笠说。据说古时候有一农夫正在耕作,忽然一阵狂风吹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子抓住系绳,恰巧这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舞,农夫觉得有趣,以后便经常跟村民放斗笠。第二种是树叶说,来自我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 第三种是帆船、帐篷说。中国战国时期庄子《逍遥游》中提到“列子御风”,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帆,人们受风帆和风刮帐篷的启发制造了风筝。第四种是飞鸟说。从目前的历史记载中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飞鸟的形状居多。 因而得出结论:最早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 (3) 风筝始于中国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前478〜前392)制造的。据《韩非子• 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zhu6)木为鹞(y6o),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究了 3年,终于用木头制作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墨子把他制造风箏的技术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般(也称鲁班,或鲁般)。《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喜鹊的样子,称为 “木鹊”,在空中飞翔长达3天之久。 后人普遍认为鲁班是风箏的创始人。 。
莱特兄弟,准确来说应该是,他们发明了现代飞机飞机是谁发明的。更严谨上来讲是,他们自行研制的固定翼飞机“飞行者一号”是人类史上首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持续而且受控的动力飞行。 那个历史性的一个发生在1903年12月17号,地点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的Kitty Hawk以南约四英里处的斩魔山附近。设计师分别是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和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此外他们还聘请了一位工程师查理·泰勒。 莱特兄弟虽然不是进行航空器飞行试验的第一人,但是他们首创了让固定翼飞机能受控的飞行控制系统,这也为飞行器的实用化打下了基础。这离不开莱特兄弟自小就和印刷机、自行车和其他机械打交道。他们还自制风洞进行大量的模型实验,获取了比前人更多、更精准的数据信息,从而设计出更加高效的机翼和螺旋桨。此外,他们还亲自动手打造了首台飞机发动机,他们不但是飞机的鼻祖,还是航空发动机的祖师爷。 从照片上看,飞行者一号和今天的飞机大相径庭,飞行员是头朝前的趴在机翼上操纵飞机,感觉类似于操作自行车,毕竟莱特兄弟本身就是修自行车起家。布局和现在的飞机正好相反,飞机的方向控制由臀部的摇架来实现,飞行员靠移动摇架来牵引线缆使机翼扭曲而达到飞机转向的目的。 飞行者一号可以搭载一名飞行员,全长6.43米,翼展12.29米,高2.74米,机翼面积47平方米,使用空重274千克,发动机使用一台水冷直列4缸活塞发动机,可以输出12马力的功率。放在今天,无论从任何指标来看,飞行者一号都显得非常寻常,但是它开创了一个时代。今天这架飞机摆放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莱特兄弟发明的。 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哥哥是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12日),弟弟是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机身比空气重、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机,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 1904~1905年,莱特兄弟又相继制造了“飞行者2号”和“飞行者3号”。1904年5月26日,“飞行者2号”进行了第一次试飞。1905年10月5日,“飞行者3”号进行了一次时间最长的试飞,飞了38.6千米,留空时间最长达38分钟——这说明莱特兄弟的飞机已经较好地解决了平衡和操纵问题。1906年,莱特兄弟在美国的飞机专利申请得到承认。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桃夭拼音版,先以老漁出句的方式出个单句来感觉一下“通假字”的效果 : 春光好色风游说。 这里“光”的解释是作为动词的照耀,形容词的景色和副词仅仅的意思,接着的“好”亦同,结合结尾的动词多义多音字“说”的变形组成了典型的“通假字”的句子。言归正传,回答问题。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我国特有的汉文字来自包括“甲骨文”和“象形字”两种原始文字演变直至定型后的传承。 古老的甲骨文是在商朝墓地发掘中发现的,“象形字”是传说中的仓颉造字。不论是“甲骨文”的陆续发掘, 还是仓颉持之以恒的创造,最初文字的能够使用数量是有限且粗糙的,于是就产生了理解(或使用)上的随意性表达出的效果,当这种随意能够逐渐融入文字的表达意思时,就有了“通假字”的使用。提问的“通假”指的是通用,假借的意思。“通假字”的使用分别是形似字和音似字的意会。“通假字”的使用是在形似,音似(包括声韵)形成的意会条件下,形似,音似(包括声韵)的作用产生的效果。 其意义是古代人的同音替代和同型替代主要源于最初文言文的书写困难。都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文章“压缩”格式非“文言文”莫属,而“通假字”应该是“压缩”格式的简化手段。 “通假字”的形似,音似,声韵的使用变化在古诗,词,歌。赋,曲的创作中起到的变更替换作用。在听觉上多了层美感,古人的文字创作很尊重韵律。即便当下的诗,词,歌,赋,对联的创作也有利用“通假字”和“古韵”,“今韵”的手段来改变作品的平仄韵律关系。老漁以为,作为国学文化的一部分,“通假字”的使用条件是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图片来自网络)
您好,我是陈小厨,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巧克力是什么做的。 手工巧克力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热带植物可可的果实可可豆磨成粉后,再加入糖和香料等用纯粹手工制成的。手工巧克力带有浓郁的香味,深得大家喜爱,用它可以制作出各种糖、糕点以及冰激凌等。 其实手工巧克力在家也能制作的,下面就把制作方法分享给大家: 需要准备的材料:黑巧克力、清水、玻璃碗,加热锅,模具。 1、把黑巧克力切碎放在玻璃碗中备用。 2、将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将装有巧克力的玻璃碗放在锅中慢慢加热。 3、加热时要搅拌,一边加热一边搅拌,将巧克力加热到45-50度左右,到达温度后, 拿出来继续搅拌,直至温度到27度左右。 4、再将巧克力在锅中加热溶化后,注意必须要隔水加热来融化。 5、最后准备好巧克力模具,将巧克力融化的巧克力倒入模具,倒入模具之后放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6、把巧克力从模具中倒出后可以用干净的盒子装起来来了,也可以用一些精美的包装盒装起来当做礼物送给亲朋友好友哦! 制作手工巧克力的要点: 我认为制作手工巧克力的最重要的一点呢就是要掌握好温度,温度控制在40~50度, 最好不要超过55度!其他的都蛮容易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大家是怎么做的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谢谢。 巧克力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首先必须知道,巧克力是以可可树的果实可可豆为主料加工而来的。 像玉米、烟草等很多物种一样,可可树最早种植在美洲大陆,是近代西方人“发现”了新大陆后,才向全世界传播开来的。 可可豆在新大陆被当作货币“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也发现了可可,只是对此他没有太多留心。随哥伦布探险的儿子斐迪南,到是对此有过较多的描述—— 在新西班牙洲(即今墨西哥),很多豆子被拿来当作钱币使用。土著对待这些豆子非常郑重其事:在他们搬运物品上船时,我注意到,几颗豆子掉到水里时,大家都抢着去捞,好像掉的是他们的眼珠子似的。 真正把可可豆带到欧洲的,是西班牙贪婪的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科尔特斯去新大陆探险,最初的目标是找到传说中的黄金国——阿兹台克金矿。当这个目标无法实现时,科尔特斯发现可可豆在美洲土著人那里有巨大的价值,于是他想到用种植可可树来赚钱。不久以后,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秘鲁及牙买加等地建立了种植园。直到今天,这些最初的种植园仍盛产最好的可可豆品种。 埃尔南·科尔特斯 修女想到给巧克力加糖在美洲土著人那里,可可豆的主要用途是制作称为“巧克力”的一种饮料。对于阿兹台克人而言,巧克力是聪慧之源、强力之源以及提高性能力之源泉。这种饮品被视为婚礼的必需品。据说统治者蒙特祖马每天喝50大壶巧克力,且总是在进入他的女眷的闺房前喝上一杯补充体力。 1580年,第一个巧克力加工工厂在西班牙本土建立。从那时起,巧克力开始风靡其他欧洲国家。17世纪初期,荷兰人把可可树移植到他们在爪哇及苏门答腊岛的东印度几个州。可可树便由此流传到了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岛、萨摩亚群岛和印度尼西亚。但是,可可树的种植条件十分苛刻,只有在赤道南北纬20度之间、海拔700米以下的地区才能较好地生长。 美洲土著人喝的巧克力味道很苦。考虑到西班牙人喜好甜食,修女们发明了新的食谱。她们加入糖等甜的调味料,从而使巧克力有了今天我们熟悉的味道。 如今,饮用巧克力的习惯在西班牙仍然保持着,那里仍有很多巧克力饮品店。 荷兰人的发明促成了固体巧克力1828年,一位名叫范·霍腾的荷兰化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式的水力研磨机并获得了专利。他的机器可以榨取“流体”中约50%的可可脂,然后把剩下的成分研磨成粉。他的产品被称为“荷兰可可粉”,由此很快诞生了固体巧克力。 第一条现代巧克力棒的产生应归功于约瑟夫·弗赖伊。1847年,弗赖伊发现,通过往荷兰可可粉中重新添加融化的可可脂,能够做出可塑形的糊状巧克力。 到了1868年,一家名为“吉百利”的小公司开始在英国出售盒装巧克力糖果。几年以后,另一个叫“雀巢”的公司,开发出的牛奶巧克力面市了。 在20世纪,“巧克力”一词的范围扩展到一系列人们买得起的巧克力糖果,这些糖果中添加的糖和添加剂比可可豆成分更多。 康熙喝了中国第一杯巧克力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朝档案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巧克力进入中国。 康熙皇帝因为被传教士送来的金鸡纳治好了疟疾,因此对西洋药一直充满了兴趣。1705年,罗马教皇十一世派遣使节多罗到中国传教。利用皇帝接见的机会,多罗向康熙皇帝献上一些西方的奇珍,其中一个精美的小锡盒里面装着巧克力。 康熙皇帝喝了献上的巧克力饮料后,好像没有太大感觉,只是做了这样一条批示:“言味甜苦属热,但未写有何效益,治何病,殊未尽善,着再询问”。 几天以后,手下大臣详细问过洋人,给皇帝作了禀报,说这玩意儿不是什么药品,只是日常饮料,对于拉肚子、消化不良什么的也有好处。 至于康熙后来是否喜欢上了这种饮料,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次我们就按时间顺序给你来讲解falo,空调的历史。 1848年美国佛罗里达的一位工程师John Gorrie以马、水、风为动力驱动压缩机成功制冰,1851年获得专利。 1904公众首次享受舒适性的空调,在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组织方用机械制冷的方式为密苏里州政府大楼降温,这是美国公众首次享受到人工空气调节带来的舒适。 1906“空气调节”(Air conditioning)一词问世,北卡罗来纳州的纺织厂老板Stuart W. Cramer在纺织车间除湿技术的专利申请中使用了”air conditionning”(空气调节)一词。1908年,G.B. Wilson在一本教科书内正式引入并定义了“空调”这个概念。 1928氯氟烃(CFCs)制冷剂问世,通用汽车公司的Thomas Midgley, Albert Henne 和Robert McNary为“北极”牌(Frigidaire)冰箱合成氯氟烃(chlorofluorocarbon),首次实现以不可燃的液体用作制冷剂,大大改善了空调制冷设备的安全。 1929年室内空调机进入市场,以冰箱技术为基础,1929年市场上推出了Frigidaire品牌的分体空调;1930-1931年间通用电气公司的Frank Faust进一步改进了设计,推出多款独立的室内空调机。 最初的空调、电冰箱使用氨、氯甲烷之类的有毒气体。这类气体泄露后会酿成重大事故。Thomas Midgley, Jr.在1928年发明了氯氟碳气体(chlorofluorocarbon gas), 并将其命名为氟利昂。 这种制冷剂对人类安全得多,但是对大气臭氧层有害。 氟利昂是杜邦公司CFC、HCFC或HFC类冷冻剂的商标,其中每一类冷冻剂名称还包括一个数字,以表示其成分的分子组成(例如R-11, R-12, R-22, R-134)。其中,在直接蒸发式适度冷却产品领域应用最广的R-22 HCFC制冷剂将于2010年起停止用于新生产的设备中,并于2024年彻底停止使用。
当然不只是为了纳凉。在中国,“圆”就是“团圆”,所以人们把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扇子都称为“团扇”,也称宫扇官人竹下纳凉打一字、纨扇。团扇是中国本土智慧的结晶,与人们的生活的息息相关,不仅是引风纳凉的工具,也是女子遮羞的配饰。 “翩翩公子手拿折扇,吟诗作赋,竞逐风流;大家闺秀手执团扇,半掩脸面,秋波暗送。”团扇,默默装下少男少女的情愫,在有意无意之间,道出了东方之含蓄美。 古代女子爱扇,迁客骚人亦爱咏扇,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情绪灌注在扇子中。汉代有班婕妤叹“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唐代有白居易言“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梁武帝也曾作诗:“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纵观历代的艺术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古时的娇美人,如若手执一把团扇,则气质立显。而现代的俏姑娘与团扇搭配,则会更添一丝古典美。 小小一把扇子,便能将女子的美展露无遗,这其中蕴藏着的,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巧思。 团扇自它诞生之日起,就被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意趣,团扇也被叫做合欢扇,象征团圆美满之意,这不也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爱人,对友人最美好的期盼。团扇会因为日照和主人的生活习惯慢慢变色,这种色彩的变化加入了岁月和主人的痕迹,极其自然。也变得更加富有感情和人文价值。 团扇的材质 天然植物纤维亚麻+植物根茎。亚麻纤维是一种稀有天然纤维,仅占纤维总量的1.5%由于它的天然、古老、高贵和优质,被人们称为“纤维皇后”。 亚麻纤维惊人的吸湿散湿能力,是上述卫生功能第一基础。为什么夏季穿着亚麻衣料舒服、凉爽,冬季觉得温暖?为什么亚麻装饰能调节环境?主要是因为亚麻纤维特有的运输水分的能力。 亚麻纤维享有\”天然纤维皇后\”之美誉,是天然纤维中唯一的束状纤维。能及时调节人体皮肤表层的生态温度环境,科学证明:使用亚麻制品,会使人体感到透气滑爽,体感舒服。给人以温馨、惬意似春、十分清爽,保持健康的生命活力。 团扇为什么要加入兔尾草和冬菇草? 植物花语:夏花具有绚丽繁荣的生命,它们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如奔驰、跳跃、飞翔着的生命的精灵,燃尽自己的热情和希望,以此来诠释生命的辉煌灿烂。它们的爱情故事:草长在田野,亚麻就生活在田边的浅河滩,他们两小无猜,彼此爱慕,直到生活把他们改变的面目全非,他们仍一眼认出对方,不顾一切走到了一起…… 美的风姿穿梭在人们的视线里,把时间和空间摇曳得旖旎多姿。 扇柄材质:黄竹+流苏。团扇在前,是清风徐徐,团扇在后,是情愫默默。 虽是轻罗小扇,却饱含着无限深意。每一个精巧的细节,都是一份心意 念物思人,见你安好便是幸福,颂夏安 这个夏天,手执纨扇在一片古色古香的意境中婷婷而立体验一番典雅的优美品味一种别样的情调。 内容来源:东家匠人Jansow简素的分享。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猜一猜:棉花糖机是什么人发明的?这是支付宝蚂蚁庄园小课堂今日先行公布的4月14日问题,答对即可获得一份180g饲料,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蚂蚁庄园小课堂4月14日答案吧!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早知道4月14日 1.猜一猜:棉花糖机是什么人发明的 牙医 厨师 2.正确答案:牙医 3.答案解析 威廉是一位牙医,但同时他也是个狂热的发明爱好者,因为他痴迷甜食,于是和他的好朋友糖果制造商约翰发明了第一台自动棉花糖机。 这台棉花糖机在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首次亮相,它的原理和现在也很相似,砂糖在机器中加热融化成糖浆,再通过高速旋转的离心力喷出凝结成糖丝,而且那个时候它还不叫棉花糖,之前的名字更好听叫做“仙女丝”。 蚂蚁庄园今日正确答案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早知道4月14日的答案了,正确答案是牙医,是否有帮到你们呢?还想要了解蚂蚁庄园的题目答案请别忘了关注游侠手游哦! 蚂蚁庄园 每日最新答案 小鸡宝宝考考你 支付宝蚂蚁庄园 今日小鸡庄园 2022蚂蚁庄园答案 蚂蚁新村答案 游戏APP推荐 永恒卷轴 天剑奇缘 仙侠神域 更多相关资讯攻略请关注:支付宝专题
棉花糖机是牙医还是厨师发明的?这是支付宝蚂蚁庄园小课堂今日先行公布的4月14日问题,答对即可获得一份180g饲料,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蚂蚁庄园小课堂4月14日答案吧! 棉花糖机是牙医还是厨师发明的 1.猜一猜:棉花糖机是什么人发明的 牙医 厨师 2.正确答案:牙医 3.答案解析 威廉是一位牙医,但同时他也是个狂热的发明爱好者,因为他痴迷甜食,于是和他的好朋友糖果制造商约翰发明了第一台自动棉花糖机。 这台棉花糖机在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首次亮相,它的原理和现在也很相似,砂糖在机器中加热融化成糖浆,再通过高速旋转的离心力喷出凝结成糖丝,而且那个时候它还不叫棉花糖,之前的名字更好听叫做“仙女丝”。 蚂蚁庄园今日正确答案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早知道4月14日的答案了,正确答案是牙医,是否有帮到你们呢?还想要了解蚂蚁庄园的题目答案请别忘了关注游侠手游哦! 蚂蚁庄园 每日最新答案 小鸡宝宝考考你 支付宝蚂蚁庄园 今日小鸡庄园 2022蚂蚁庄园答案 蚂蚁新村答案 游戏APP推荐 永恒卷轴 天剑奇缘 仙侠神域 更多相关资讯攻略请关注:支付宝专题
想像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 用。离开想像,人既不可能有什么预见,也不可能有什么发明。然而,想 像不等于想入非非,合理的想像本身 就包含着现实的可能性。美国的莱特 兄弟是一对富有想像力的孩子。一次, 两人在大树底下玩,抬头一看,只见一轮明月挂在树梢。 于是,两人就产 生了爬到树上去摘月亮的“奇想”。 结果,不但没有摘到月亮,反而把衣 服都钩破了。他们的爸爸见此情景, 耐心地诱导说:“月亮那么高,怎么可能在树上摘到它呢新中国第一架飞机?你们应该动脑筋 制造一种神奇的大鸟,骑上它飞到天 空去摘月亮。”兄弟俩被爸爸这么一引 导,原来虚幻的想像便向现实转化了。 从此,两个孩子废寝忘食,矢志以攻。1903年,他们根据风筝和鸟类飞行的 原理,制造成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 用内燃机做动力的飞机。12月17日, 这架命名为“飞行者号”的飞机,在 北卡罗来纳州蒂霍克沙丘上起飞了。“飞行者号”虽然在空中只飞行了 12 秒钟,航距也只有120英尺,可是, 它却第一次将人载入了天空,使人类 终于给自己插上了“翅膀”。 经过几年的改进,在巴黎举行的 一次飞行表演中,莱特兄弟的飞机竟飞行了 2小时22分13秒钟,从而赢 得了世界各国的赞扬。 第一架飞机的诞生过程是怎样的? 1783年10月15日,法国人罗齐尔首次依靠蒙哥尔费兄弟制造的热气球 离开地面并且安全返回,这一创举是人类飞天的初体验。 1891年,德国的李林塔尔制造出一架翼展5。 5米长的“大鸟”,并背着 它借助风力从高处成功飞到平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具有实际意义的滑 翔机。 不幸的是,李林塔尔在后来的试验中遇难了。 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对飞翔有着浓厚兴趣的莱特兄弟,在 改进滑翔机的平衡操纵上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探索。 1903年年末,一架装有9千瓦内燃发动机的轻型螺旋桨式飞机-一一飞行 者1号在莱特兄弟手中诞生了,这架飞机的航行时间长达1分钟,飞行距离 则达到了 255米。 这次历史上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拉开了人类机械航空时代的帷幕。 1908年9月10日,他们研制出飞行者2号” 架新型双座飞机,奥维尔。莱特驾驶着它成功地飞行了1个小时。从此,飞机作为一种新型交通 工具,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一架太阳能飞机是谁制造的? 1974年4月29日中午,在美国加利福尼 亚州里费塞德城的费拉博布机场,飞行员拉里•莫罗驾驶着自己制造的一架轻巧的太 阳能飞机“太阳高升号”腾空而起,在12米 的高度上飞越了 800米,历时一分钟后徐徐 落下。 这次飞行实现了人类多年来试图用太 阳能作为载人飞机动力的理想,在漫长的科学探索道路上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太阳高升号”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批太阳能动力飞 机中的一架,它由质地轻而且很坚固的材料制成,重量只有57千克。 该飞机具有上下两个机翼,在飞机表面上装有500个太阳能光电池,外面罩有用透明塑料制成的保护层。
您好简单又快的科学小制作,很高兴来和您交流一下,本人非常喜欢科学小发明,小的发明创造在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的同时,还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乐趣,下面来说说我曾做过的科学小创造。 1.简易电动机模型 可能大家在网络上都可以看到制作简易电动机的视频,主要材料是漆包线、曲别针、磁铁、木板和导线等。但是做出的简易电动机模型比较小,不易观察,漆包线还得要专门购置。 上图是大家常看到的直流电动机模型。我做的模型用废旧的网线代替漆包线,为了更直观的了解电机模型的运行情况,用椴木层板做了一个绕线圈曹,用桐木条做了支架,还是直接上图吧。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线圈曹中绕制的网线一定要平整无结,绕完一层,再绕另一层,平整无缝隙,这样的一个23*8.5*1.5cm的线框大概绕网线50米左右,缠好后把线圈固定好,两边甩出接线头,把它们接到线框的轴上。 需要说明的是两边的轴是直径3mm的漆包线,大概2寸长就可以,这两节轴一根半刮掉表面绝缘漆,另一根全划掉绝缘漆,这一步是制作电动机模型的关键,否则就不转。轴和架的接触位置我用易拉罐的铝皮做的触点。其余的制作任务就简单多了,我把需要注意的地方简单做了一下说明,如果有朋友喜欢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有什么科学小制作,怎么做? 小学生可以做的六个科学小实验! 1. 做测量实验,体验生活 学了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后,先估计一个鸡蛋的质量,然后用天平进行测量,看你估计的是否准确。再用天平称出10个鸡蛋的质量,算出每个鸡蛋的平均质量,与你估计的值进行比较。 2. 做惯性实验,有惊无险 在盛半杯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张硬纸片,再在纸片上放一个鸡蛋,用手把硬纸片突然弹出去,鸡蛋会安全地掉进玻璃杯。 3. 做惯性实验,判断准确 用生熟鸡蛋各一个,分别放在桌面上,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旋转,因为熟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固定,所以旋转平稳,而生鸡蛋由于惯性,摇晃不定,很快停止转动,由此可准确判断生鸡蛋熟鸡蛋。 4.做压强实验,直观明了 用手捏鸡蛋,由于鸡蛋表面各处受力均匀,受到的压强较小,鸡蛋难以捏破,可是如果我们用同一只手捏两个鸡蛋,由于鸡蛋与鸡蛋之间接触面积小,受到的压强大,很容易把鸡蛋捏破。 5.做大气压实验,妙趣横生 在瓶口比鸡蛋稍小的广口瓶瓶底铺层沙子,将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后迅速放入瓶中,待会儿将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过一会儿,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熟鸡蛋会被玻璃瓶吞进去。 6.做浮力实验,生动有趣 将一个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可以看到鸡蛋沉入水中。然后逐渐向杯中放入食盐,并不断搅拌,可以看到鸡蛋悬浮于水中任意位置。继续向杯中放入食盐,直到鸡蛋漂浮于水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鸡蛋在盐水中的三种状态。
作为老太原人,或者喜欢吃羊肉的太原人,对于头脑当然不陌生,但事实上,作为食品的头脑也并非只是太原的传统名吃,上海有一种名吃也叫头脑,与太原的头脑原料、做法、完全不同望闻问切是谁发明的。但不管怎样,提起头脑,人们总是想到太原名吃,想到傅山先生,这是因为太原的“头脑”是傅山发明的,太原头脑最有养生价值,文化底蕴也最丰厚。 据说,傅山中年丧妻之后,一直未续,侍奉于母侧。其母年迈体弱,长卧病榻。为使母亲康泰颐寿,傅山便研制了以肥羊肉、莲藕、山药、黄芪、良姜、煨面、黄酒、酒糟八种药材和食物为原料的“八珍汤”,作为老人冬季进食的早点和调补品。经过一个冬季的精心调治,他的母亲百病尽消,精神焕发,从此,“八珍汤”之名不胫而走。 傅山对吃“头脑”的季节和时间都有特殊的要求,头脑每年白露至立春上市,出售时间为寅时至卯时(凌晨三点至七点)。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种说法,一是促使就餐者进行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两得;也有人说,傅山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头脑这东西名字叫得血腥,实际却温吞的很。一大碗头脑上桌,酒药香扑鼻,奶白色的汤糊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枸杞,用勺搅一搅,还能翻到莲藕和羊肉,都已经绵软入味。不过也可能有人难以接受这个味道。有人爱,有人不爱,头脑就是这么个让人“爱憎分明”的吃食。 值得一提的是,太原比较出名头脑饭店有清和元、清聚元、认一力、粟海酒楼、鸿宾楼、鼓楼羊汤等。一般来说,一碗头脑价格18到20元。有些太原人吃头脑时,还要喝点黄酒,吃点烧麦。 望闻问切四诊法是谁发明的呢? “望闻问切”四诊法由扁鹊发明。“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根据相关史籍记载,四诊法是由扁鹊发明的,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扁鹊,对四诊法的形成与确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扁鹊在诊视疾病中,通过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他的脉搏)。这些诊断技术,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即通过望色,来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技术革命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前,印刷书籍用的是雕版印刷。这种方法是在一个固定的版中雕刻文字,然后一版一版印刷。雕刻一套书版耗时很长,工作量大,有错误也不便修改,很不方便。 活字印刷就灵活多了,它把模板中的单字解放出来,成为使用灵活的字模,一举变呆板的印刷方式为方便快捷的印刷方式。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个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根据书稿,把字模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然后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可不要小看了“字模拆出”、“再次使用”这两个小小的步骤,它正体现出了活字印刷的特征和优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发明家毕升。最初,毕升先用木头做字模,木材遇油墨会膨胀,字迹模糊不清。毕升又改用胶泥做字模,印出来的字迹非常清晰,于是,胶泥活字开始进入到印刷业当中。印刷时,工人们先准备好一块铁板,上面放松香和蜡,四周用铁框围起。根据书稿要求在框内排满活字后,把铁板放在火上烘烤,待松香和蜡熔化,再用另一块平板在上面压平。等到松香和蜡冷却凝固,块活字版就完成了。工人在上 面涂上油墨,就可以进行印刷。印过以后,把铁板放到火上烧热,松香和蜡熔化,活字就可以拆下来。 印刷当中,工人们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用来印刷,另一块板用来排字。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交替使用,印刷速度非常快。根据用字的情况,一些常用的单字往往会刻好几个,出现频率很高的“之”“也”等则会准备20多个,如果碰到冷僻生字,就随用随刻,灵活方便。 后来,人们不断对活字印刷术加以改进。 元代的王祯一反毕升不用木质字模的习惯,发明了木活字技术。他在《农书》里详细记录了使用木活字刻字、选字、排字、印刷的方法,可以说是字模材料的一次改良。此外,王祯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的方法。他制成了两幅直径约七尺的大轮盘,再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放入转盘内的格子里,一只盘内放常用字,一只盘内放不常用字。排字工人坐在两幅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使选字、排字又变得异常方便。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良、完善,活字印刷越来越灵活和便捷,印刷机出现之前,活字印刷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印刷业的主要印刷方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坦克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南斯拉夫坦克制造能力还是凑合的。 二战期间,英美援助了南斯拉夫铁托不少坦克装甲车,建立了装甲部队。 不过,南斯拉夫本来不是工业国,并没有自行研发坦克的能力。 但是,奥匈帝国统治南斯拉夫时代,还是建立了一些工厂,所以该国并不是完全没有工业底子。 不过战后南斯拉夫和苏联很快决裂,英美却将它当做同路人。 战后,美国曾援助过南斯拉夫599辆M4A3,帮助该国增加装甲力量以对付苏联。 因为该坦克很快过时,美国稍后又提供了319辆M47坦克。 在苏南决裂之前,1946年,南斯拉夫得到120辆T-34坦克 ,稍后还交付了308辆T-34坦克。 这边,苏南关系逐步好转。 苏联为了拉拢南斯拉夫,提供了800辆T-54/T-55坦克。 不过,苏联不愿意提供相关技术,南斯拉夫方面只能自行进行逆仿制。 早在T-34坦克时代,南斯拉夫有有计划的开始学习苏联坦克的技术,培养了不少技术人才。 当时南斯拉夫有不少工程师和机械工人,在1950年完成了“车辆-A”的设计和养车制造。 该坦克其实就是山寨T-34坦克,但发动机,变速器,行走机构都是自产,只有火炮还是使用苏制85毫米火炮。 随后南斯拉夫还山寨了T-54/T-55坦克,T-62坦克,但都只是停留在样车。 不过从1979年开始,苏联和南斯拉夫大为改善。 苏联破天荒的决定,对南斯拉夫进行技术支持,将外贸版T-72M的图纸和资料全部提供。 同时,苏联还进行技术指导和提供关键设备。 即便如此,在1979年来说,T-72M是相当先进的坦克,山寨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南斯拉夫花费2年时间,依靠还算不错的工业能力,尤其是坦克工业的积累,在1981年完成了初步仿制工作。 为此,南斯拉夫有140多个工厂参与其中。 到了1984年,南斯拉夫版本的T-72M开始批量生产,取名叫做“M-84”。 M-84同T-72M性能大同小异, 南斯拉夫除了自己装备T-72M以外,还大量出口。 在海湾战争之前,科威特向南斯拉夫订了200辆 T-72M。其中科威特第35装甲旅装备了70辆 T-72M,实战中证明可以有效对付伊拉克的T-62和T-55,也不亚于伊拉克的T-72。 但因为这种坦克很容易造成己方误伤,所以并没有大规模参加对伊拉克作战。 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科威特大约还有125辆,但其中一部分已经失去战斗力。 南斯拉夫自己也生产了不少T-72M。 实际上,T-72M是从1984年开始生产的,而南斯拉夫是1992年就解体了,满打满算生产了8年。 而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塞尔维亚有230多辆,克罗地亚有40辆,斯洛文尼亚有50多辆,波黑有170辆,总数有500辆。 如果加上出口科威特的,南斯拉夫至少生产了700多辆T-72M,这是数量相当多了。 一份资料中这么写:南斯拉夫对我国坦克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我国曾和该国有过较多的坦克设计交流,直接的成果就是85III式坦克,动力系统和火控都有南斯拉夫血统。
英国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研发并装备坦克的国家。在一战期间坦克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就研发并装备了坦克,并在战场上对敌人造成了相当大的震撼。 目前英国现役的主战坦克是挑战者,其技术水平和战斗力性能依然处在世界第一流的水准,可以与美国的M1A2坦克相提并论。 这款坦克的主炮是一门120毫米的滑膛炮,可以发射脱壳穿甲弹、脱壳弹、碎甲弹以及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等。副武器是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一挺7.62毫米的高射机枪. 相对而言,这款坦克的防护能力更加出色,采用了闻名世界的乔巴姆复合装甲,这款装甲的防护能力可以与美国的贫铀装甲不相上下,而且美国的M1A2坦克在研发自己的装甲的时候,也借鉴了不少这款坦克的防护装甲。 战争历史上第一辆坦克是哪个? 说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款坦克,估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马克坦克,极具标志性的菱形外表的它,也是最早被赋予“坦克”名号的武器,但事实上马克坦克并不是人类所研制使用的最古老的坦克,在马克坦克之前英国陆军还曾经掏出过另一个方案,只不过因为性能不佳惨遭废弃,它就是“小威利”坦克。为了彻底结束一战僵持不下的堑壕战,轻松越过德军的壕沟(设计目标一般在2.4米以上),英国的“陆地舟委员会”于1915年2月成立,旨在开发一款装甲车辆。在单履带、三履带和四履带开发计划全部失败后,林肯农业机械公司于当年7月获得一份“开发双履带战车”的合同,并使用7个车轮悬挂而非最初计划的7个。很快,代号为“林肯一号机”的原型车就被打造出来,并在英国陆军的试验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在英国陆军军官眼里这种神器的战车可以轻松翻越1.3米宽的壕沟,十分的奇特。不过就算如此,“林肯一号机”仍然没能达到最初的目标,即2.4米宽壕沟;宛如拖拉机一般的底盘无法承受这种战车的日常操作产生的应力,所以履带断裂、下陷甚至车轮压坏的情况都时有发生。另外,“林肯一号机”的外型绝对是丑到爆,通过加装防御性装甲,这辆战车的外观就像是一个铁盒子,远看更像是铁棺材。位于“棺材头部”的驾驶室内容纳有两名驾驶员,每一名驾驶员都有其职责分工,右驾驶员负责操控引擎和换挡,而左驾驶员则需要协调两条履带的运作,并控制两条履带的转速。坦克通过两个汽油箱为13升105马力的美国制“骑士”引擎来输出动力,位于车身后部,但平均到近17吨的“庞大棺材车身”上的话,仅能获得3.2千米/时的龟爬般速度,常人的步行速度都比坦克全速前进跑得快。可以预想到的是,这种“坦克之母”如果拉上战场,被敌人火炮瞄到绝对只有死路一条,无法躲避。“小威利”坦克(姑且将它视作坦克)的火力由1门QF 2磅炮(40毫米口径)和6挺机枪组成,但在最早期的“林肯一号机”上,想要等到2磅炮大规模交货,还需要等待半年多的时间,所以很多老照片上“林肯一号机”干脆把主炮的位置空出来,或者安上假火炮。1915年11月底,改良版的“林肯一号机”终于问世,原型车被正式赋予“小威利”的名称,起这么一个奇怪名称的原因是一名工厂工人最初认为原型车的外型十分像专案工程师沃尔特•威利中尉,随即这个称号在底层迅速被传开,以至于人们一提到这款新战车,就会想到“小威利”,英国军方干脆以此命名。但到最后,“小威利”在跨越战壕和机动性上仍然不能让人满意,更加完善的“水箱”计划也随之诞生,“小威利”就作为失败的计划惨遭废弃。不过“小威利”仍然是人类军事技术的一大进步,它也是第一款完成的坦克原型。今天你在英国多塞特郡的博文顿市郊的坦克博物馆里,仍然能够看到“小威利”的身影,但它实际上已经只是一个空壳,内部的引擎、驾驶舱等都已经被拆除,可能是因为在使用电缆拖曳车辆时造成的,并撕裂了坦克内部相对较脆弱的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