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兆骞
顾贞观与吴兆骞最后为何不愉快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顾贞观与吴兆骞最后为何不愉快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顾贞观与吴兆骞,两位明朝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友谊堪称一段佳话。然而,历史上却鲜有关于他们友谊的美满结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最后的不愉快呢?  一、背景介绍  顾贞观,字子修,号东篱,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吴兆骞,字子长,号东篱,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两人均为明末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二、友谊的开始  顾贞观与吴兆骞的友谊始于明末崇祯年间。当时,两人同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共同参加了一场诗会。在诗会上,两人一见如故,结为了好友。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三、友谊的发展  顾贞观与吴兆骞的友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他们共同游历名山大川,互相切磋诗词歌赋。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友谊愈发深厚。然而,好景不长,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给他们的友谊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四、政治风波  明朝末年,政治风云变幻莫测。顾贞观与吴兆骞都因忠于国家而被卷入了政治斗争。顾贞观因为支持东林党人,而遭到了阉党的打压;吴兆骞则因为支持太子,而被权臣所忌惮。在这场政治风波中,两人的友谊受到了严重的考验。  五、友谊的破裂  在政治风波中,顾贞观与吴兆骞的立场越来越明显。顾贞观坚决支持东林党人,而吴兆骞则坚定地支持太子。这种立场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友谊逐渐破裂。最终,他们在一次宴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从此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  六、结语  顾贞观与吴兆骞的友谊,曾经是一段佳话。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最终还是因为立场的差异而走向了不愉快的结局。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无常,以及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无奈。然而,尽管他们的友谊已经破裂,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8-17
顾贞观为了救吴兆骞的词,最终结果是什么?

顾贞观为了救吴兆骞的词,最终结果是什么?

  顾贞观与吴兆骞,两位明朝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友谊堪称一段佳话。然而,历史上却鲜有关于他们友谊的美满结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最后的不愉快呢?本文将以顾贞观为了救吴兆骞的词为核心,探讨这段友谊的背后故事。  一、背景介绍  顾贞观,字子修,号东篱,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吴兆骞,字子长,号东篱,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两人均为明末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二、友谊的开始  顾贞观与吴兆骞的友谊始于明末崇祯年间。当时,两人同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共同参加了一场诗会。在诗会上,两人一见如故,结为了好友。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三、友谊的发展  顾贞观与吴兆骞的友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他们共同游历名山大川,互相切磋诗词歌赋。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友谊愈发深厚。然而,好景不长,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给他们的友谊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四、政治风波  明朝末年,政治风云变幻莫测。顾贞观与吴兆骞都因忠于国家而被卷入了政治斗争。顾贞观因为支持东林党人,而遭到了阉党的打压;吴兆骞则因为支持太子,而被权臣所忌惮。在这场政治风波中,两人的友谊受到了严重的考验。  五、顾贞观的词,救不了吴兆骞的命运  在政治风波中,顾贞观为了救吴兆骞,曾写下了一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吴兆骞的关爱之情,以及对他命运的忧虑。然而,这首词却无法改变吴兆骞的命运。最终,吴兆骞因为支持太子而被权臣所害,结束了他的生命。  六、结语  顾贞观与吴兆骞的友谊,曾经是一段佳话。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最终还是因为立场的差异而走向了不愉快的结局。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无常,以及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无奈。然而,尽管他们的友谊已经破裂,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8-17
顾贞观纳兰性德吴兆骞友情如何?分别是怎么相识的?

顾贞观纳兰性德吴兆骞友情如何?分别是怎么相识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文人墨客,他们之间的友情更是传颂千古。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友情佳话,那就是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顾贞观、清朝著名诗人纳兰性德和清朝著名文学家吴兆骞之间的深厚友谊。  一、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相识  顾贞观(1587-1664),字子修,号东篱,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才情横溢,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诗中之龙”。而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清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才情出众,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清初四大才子”之一。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相识,要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两人都是文学界的佼佼者,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为知己。他们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互相切磋,共同进步。正是这段深厚的友谊,为他们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纳兰性德与吴兆骞的相识  吴兆骞(1628-1694),字湘云,清朝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才情出众,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清初四大才子”之一。而纳兰性德与吴兆骞的相识,要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两人都是文学界的佼佼者,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为知己。他们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互相切磋,共同进步。正是这段深厚的友谊,为他们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三、三人之间的友情佳话  顾贞观、纳兰性德与吴兆骞三人之间的友情,可谓是跨越时空的佳话。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守望相助。他们的友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彼此的关爱与尊敬。例如,纳兰性德曾在《金缕曲》中赞美顾贞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顾贞观也曾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赞美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些赞美之词,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结语  顾贞观、纳兰性德与吴兆骞三人之间的友情,是一段跨越时空的佳话。他们的友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用心去感受那份深厚的友谊。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份美好的友情,让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8-17
吴兆骞和顾贞观的矛盾是什么?又是怎么化解的?

吴兆骞和顾贞观的矛盾是什么?又是怎么化解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佳话。其中,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吴兆骞与清朝著名诗人顾贞观之间的矛盾,便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佳话。本文将以吴兆骞和顾贞观的矛盾为核心,通过真实资料,为您展现这段文学佳话的曲折。  一、吴兆骞与顾贞观的相识  吴兆骞(1628-1689),字湘云,号鹿门,江苏无锡人,清朝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才情横溢,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清初四大才子”之一。而顾贞观(1587-1664),字子修,号东篱,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才情出众,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诗中之龙”。  两人在明末清初因共同的文学兴趣而结为知己。当时,吴兆骞曾拜访顾贞观,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好友。然而,这段友谊并没有持续太久。  二、吴兆骞与顾贞观的矛盾  1. 文学观念的差异  吴兆骞与顾贞观在文学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吴兆骞主张文学要追求个性,强调诗歌的真实感;而顾贞观则认为文学应该遵循传统的规范,强调诗歌的形式美。这种观念的差异使得两人在创作上产生了分歧,也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2. 政治立场的不合  吴兆骞与顾贞观在政治立场上也有很大的分歧。吴兆骞是明末抗清的遗民,他曾参与反清复明的活动;而顾贞观则是清朝的官员,他忠诚于清朝政权。这种政治立场的不合使得两人在政治观点上产生了隔阂,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三、吴兆骞与顾贞观的矛盾化解  尽管吴兆骞与顾贞观之间存在着矛盾,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并未因此而破裂。在后来的日子里,两人都曾试图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例如,吴兆骞曾在一首诗中写道:“鹿门回首已天涯,犹忆当年共醉花。”表达了他对顾贞观的怀念之情。而顾贞观也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江南江北两相望,何时重把酒言欢。”表达了他对吴兆骞的思念之意。  四、结语  吴兆骞与顾贞观的矛盾,是一段充满曲折的文学佳话。尽管他们在文学观念和政治立场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始终没有改变。这段佳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可以跨越种种障碍的,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就一定能够收获那份珍贵的情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8-17
吴兆骞简介

吴兆骞简介

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音[chá]),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得以赎还。归后三年而卒。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著有《秋笳集》。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简介3文学成就4特殊境遇5人物年表6代表作品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吴兆骞别名:汉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苏州出生日期:1631逝世日期:1684职业:清初诗人代表作品:秋笳集 生平简介2 吴兆骞,于明崇祯四年(1631)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一个官宦之家,七世祖为孝子吴璋,叔祖为明末抗清将领吴易。兆骞少时颖异不凡,九岁即能作《胆赋》,十岁写《京都赋》,见者惊异。博涉文籍,《今世说》言:“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后随父宦游楚地四年,因张献忠起义,奉母归里。兆骞性情简傲,不拘礼法,在塾中见人所脱帽,辄窃取溺之。其师计青辚责问,则曰:“居俗人头,何如盛溺?”计青辚叹曰:“此子异时必有盛名,然当不免于祸。”及长,与兄兆宽、兆宫并称“延陵三凤”,或又合幼弟兆宜,号为“吴四君”。顺治六年(1649),宋德宜等结慎交社,兆骞兄弟为之眉目,自此益狂放。社事盛时,尝对汪琬引古人语云:“江东无我,卿当独秀”,以故人颇嫉妒之。顺治十年(1653),江浙文社数次大会于虎丘、鸳湖,兆骞与吴伟业等前辈耆宿即席唱和,有踔厉腾越之概,四座倾动,因与宜兴陈维崧、华亭彭师度博得“江左三凤凰”之目,而与 文学成就3 吴兆骞著述甚多,然屡丁颠沛,存者无多,子吴桭臣所刊《秋笳集》诗文八卷,殆未及十之一二。今人王孟白辑有《吴兆骞集》。兆骞既身系清初文士痛史,一言一动,牵涉诸多层面人士之肺腑,其自身文章诗赋,亦能备一代之才。诗远绍七子,近则瓣香陈子龙、吴伟业,而能自立帜,出塞后“胡笳羌管,独奏边音”,所作尤工,而以七言歌行最具代表性,为“梅村体”重要传人。后人以为《秋笳》一集“悲凉抑塞,真有崩云裂石之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倘以老杜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兆骞诗天赋特高,风骨遒上。” 特殊境遇4 吴兆骞与宁古塔文人才子的特殊境遇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宁安与海林就是当年“宁古塔”的所在地。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当他们历经了人生的浩劫,生活进入常态,文化意识顽强复苏之后,这片相对蛮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佛学家函可传授佛法,教授农耕和商贾;杨越传播耕作技术,并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而早在南宋时期,具有“宋代苏武”之称的南宋名臣洪皓,在出使东北,被金人扣留的时候,已经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在宁古塔众多的流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 人物年表5 明崇祯四年 辛未(1631) 一岁十一月某日,兆骞生。父吴晋锡,母李氏,为晋锡侧室。徐釚《南州草堂集》卷二十九《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吴晋锡《半生自纪》。崇祯十一年 戊寅(1638) 八岁是年前后,入塾就读。塾师为计名。汪琬《说铃》、胡思敬《九朝新语》。崇祯十二年 己卯(1639) 九岁作《胆赋》数千馀言,见者惊异。翁广平《松陵四子传·吴汉槎传》,见《秋笳馀韵》附录,转引自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流人吴兆骞年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少时简傲,不拘礼法,不谐于俗。同学无不被其狎侮,尝溺人所脱巾冠,其师计名惩之。汪琬《说铃》、胡思敬《九朝新语》。崇祯十六年 癸未(1643)十三岁自吴江入楚,途中写有《金陵》等六诗,为兄兆宽所激赏。《吴兆骞集·秋笳前集》卷五。是年作赋,始命题为《出塞赋》,兆宽以为谶语。《吴江诗粹》卷二十。清顺治六年 己丑(1649) 十九岁冬,宋德宜、宋实颖、彭珑等发起慎 代表作品6 【长白山】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迥临泛海曙,独峙大荒秋。白雪横千嶂,青天泻二流。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出关】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喧喧驿骑尘。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云阴不散黄龙雪,柳色初开紫塞春。姜女石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帐夜】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夜行】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黑林】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秋夜师次松花江大将军以牙兵先济窃于道旁寓目即成口号示同观诸子】落日千骑大野平,回涛百丈棹歌行。江深不动鼋鼍窟,塞迥先驱骠骑营。火照铁衣分万幕,霜寒金柝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