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疾病,而肺癌又是中国人最常的的一种癌症,肺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长期吸烟导致的,二手烟也会导致肺癌,曾经就有报道沈阳一个家庭,因为男主人烟瘾很大,长期吸烟,导致全家好几个人得上癌症的案例,因为吸烟会导致癌症这个是非常确切的,所以不少人开始戒烟,但是有人发现戒烟后也得了癌症,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很多人戒烟后得了肺癌? 有人抽了一辈子烟,平安无事,但戒烟之后没多久却发现得了肺癌。于是,人们就认为是戒烟打破了身体与烟之间的平衡,由此诱发了肺癌。两者之间的联系有科学依据吗? 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夏廷毅主任解释说,戒烟后发现肺癌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而已。对吸烟者来说,肺癌的发生需要内外因。外因是吸烟的时间和数量,如果一个人每天抽20支烟,抽了20年,这个人的吸烟指数就是400。而大于400的人,肺癌的风险就高很多。 而一般决定戒烟的大多是“老烟枪”,考虑到上年龄了才痛下决心戒烟,而此时其吸烟指数已超越400,而且大多也年过半百,这就是内因。此时也是身体免疫力下降的时候,肺癌就会挑这个时候发生,不管他戒烟与否,到这时风险是一样的,戒烟带来的益处还来不及体现时,他就发病了。 所以,戒烟越早越好,最好是不抽。如果抽烟,家族里又有肺癌的病人,这就更是高危人群了。高危人群最好每年一次体检。 呼吸吸进雾霾会导致肺癌吗 雾霾天气是否致癌?先得从什么是雾霾说起! 二氧化硫、碳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部分,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而在可吸入颗粒物中,那些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就叫做PM2.5,也叫细颗粒物。 研究认为,人类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内因,可以说是“主谋”。空气污染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遇到浮尘矿物质凝结核后会迅速包裹,形成混合颗粒,再遇到较大的空气相对湿度后,就会很快发生吸湿增长,颗粒的粒径增长2倍至3倍,消光系数增加8倍至9倍,也就是能见度下降为原来的八分之一至九分之一。通俗地讲,空气中原本存在的较小颗粒的污染物遭遇水汽后变成人们肉眼可见的大颗粒物,随即发生灰霾事件。 雾霾目前能确定会引发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 雾霾对人体健康比较显著的影响是加重呼吸道疾病。毛友生主任医师介绍道,目前主要是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等。这是因为灰霾的悬浮物质会刺激呼吸道,另外细菌、病毒会黏附在PM2.5的小颗粒上,进入呼吸道,诱发感染。 同时,灰霾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因为心衰的病人,在呼吸道受到刺激的时候,会引起呼吸困难或气促,加重心衰。另外,雾天肌肉较紧张,易出现肌肉劳损。雾霾天由于紫外线照射不足,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易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等现象,还可能导致缺钙。 雾霾是否致癌?争论焦点只因没有直接数据证明 雾霾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加起初并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关注,直到肺癌被牵扯进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委员就曾在公开场合说过““雾霾比‘二手烟’对人肺部造成的损伤更加严重,很可能取代吸烟成为肺癌头号致病杀手。人每次呼吸往肺部深处吸入大约50万个微粒,但是在雾霾天气中,比这个多100倍。”之后钟南山院士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道“雾霾目前看来比SARS更可怕,灰霾不光是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脑血管、神经系统都有影响,北京十年来肺癌增加了6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应该说空气污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这一片讨伐雾霾的浪潮中,“打假名人”方舟子却针对钟院士的观点进行了反驳,“钟院士的这个说法犯了三个错误。”首先,他质疑钟南山关于肺癌患病率增加的数据;其次,他质疑钟南山雾霾导致肺癌的说法;最后,他称即使能确定雾霾与肺癌的关系,病因是10年前或更早就有了。 两方的观点各有支持者,而毛友生主任医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雾霾致癌理论上是成立的,因为雾霾里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包括工业生产排放的有害气体、城市汽车尾气污染、建筑粉尘、这些物质形成一些细微颗粒,其内含有上述排放气体和粉尘中的有害成分,其中有些是致癌物质,长期吸入这些雾霾气体是有害的。 毛友生主任医师继续说道,“目前并不是没有办法证明雾霾与肺癌的因果关系,只需要调查城市与周边空气质量好的郊区即可得出大概结论。但是这种项目需要时间较长,可能需要10-20年的时间来长期观察两个大的对列才能得出结论。但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等10-20年后才来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呢?显然不可能。” 雾霾导致肺癌并非空穴来风 关于雾霾是否致癌,业百科weixinnc.com在收集国外论文报道中发现,意大利学者研究发现,苔藓是一种对空气污染非常敏感的生物,常用来进行相关实验。他们对意大利东北部威尼托区苔藓的不同种类和分布,与当地人口死亡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苔藓变异同当地男性的肺癌有很相似的诱因,都与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灰尘有联系,且苔藓死亡率高的地区,也是肺癌发病率高的地区。 此外研究人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接触PM10以下的颗粒可增加男性患肺癌的危险。特别是PM2.5及更小的颗粒对人的影响更大。 » 为什么很多人戒烟后得了肺癌 呼吸吸进雾霾会导致肺癌吗
做瑜伽时呼吸稍慢些 一般的做瑜伽时,呼吸的要比一般的运动要慢一些,这样可以是人体细胞尽可能多呼吸到氧气和排除废气,而且尽量的用腹部呼吸,因为可以增大呼吸量,对于训练也是有帮助的。
虾的呼吸器官是鳃,虾的鳃位于其头胸部的两侧,并被甲壳所覆盖。虾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节肢甲壳类动物,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在食用的时候最好是将其鳃、肠等都摘除。 虾的呼吸器官 虾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南极红虾、青虾、河虾、草虾、对虾、明虾、龙虾等。 虾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钙、镁、铁、磷等矿物元素。 虾按照出产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海虾和淡水虾,海虾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甘草"的美称。
在水中呼吸时不容易呛水的方式是用嘴吸气,用鼻呼气。这种呼吸技巧是需要练习的,吸气的时候一定要张大嘴巴用力吸气,气要吸足。用鼻子吸气容易呛水,还可能造成窒息,所以不可用鼻子来吸气。 在水中能睁开眼睛吗 在水中是可以睁开眼睛的,但在多数情况下,人的眼睛碰到水后会不自觉地把眼睛闭上。 如果想要在水里看得清,建议佩戴护目镜,因为人的眼睛是一个非常脆弱的部位,水里的细菌可能会导致炎症。 在水中能够长时间睁开眼睛的人大多是专业游泳运动员或潜水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建议不要在水下长时间睁眼。
蚯蚓是利用体壁来呼吸的。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渗入体壁,在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除。 蚯蚓如何呼吸 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32℃以上停止生长,40℃以上死亡。蚯蚓生存的最适温度为20-27℃左右。
阶段一、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4[H]为4NADH)。阶段二、反应场所:线粒体基质。阶段三、反应场所:线粒体内膜。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阶段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 (2ATP)(20[H]为16NADH和NADPH)。 阶段三反应式: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 (24[H]为10×2NADH和2×FADH2)。 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是: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最多38个ATP,一般是29-30个ATP)。
带呼吸阀的kn95口罩能防病毒。kn95口罩可以防护空气中的非油性颗粒物、粉尘、病毒等物质,过滤效率大于等于95%,呼吸阀在吸气时是关闭的,在呼气时是打开的,可以让口罩内的气体快速流通。 带呼吸阀的kn95口罩能防病毒吗 带呼吸阀的kn95口罩虽然可以防止病毒进入呼吸道,但口罩内部对于呼出的气体没有过滤作用,只有单向保护作用。 如果是确诊新冠病毒患者或者是无症状感染者,最好不要佩戴带呼吸阀的kn95口罩,因为患者呼气时,呼出的病毒会传播到空气中,起不到防护效果。 日常生活中,佩戴带有呼吸阀的kn95口罩,完好的情况下建议6个小时以内更换,最长最好不要超过8个小时。
kn95带呼吸阀和不带的防护效果都差不多,但不带呼吸阀的使用安全性更高,带呼吸阀的kn95口罩透气性更好,可以将口罩内的气体及时排出去,舒适性比较高,但这类口罩只能保护戴口罩的人。 kn95带呼吸阀和不带的区别 kn95是中国标准的口罩,是我们国家对于具有颗粒物过滤效率的一类口罩,kn95口罩和n95口罩从颗粒物过滤效率来说,实际上是一样的。 一般的情况下,kn95口罩主要用作工业防护,它的呼吸阀就是为了在工业污染较强的环境下可以进行换气,一般会在空气质量稍好的地方打开。 N95型口罩是NIOSH认证的9种颗粒物防护口罩中的一种,N95不是特定的产品名称,只要符合N95标准,并且通过NIOSH审查的产品就可以称为N95型口罩。
带呼吸阀的口罩和不带呼吸阀的口罩的区别有呼吸顺畅的区别、适用时间的区别、价格高低的区别。带呼吸阀的口罩在呼吸时相对会顺畅一些,不带呼吸阀的口罩在呼吸时会比较闷热,口罩内还容易产生水蒸气。 带呼吸阀的口罩和不带的有什么区别 带呼吸阀的口罩主要应用于工业防尘和防雾霾,并不适用于医疗机构。 不带呼吸阀的口罩适用于短时间内的佩戴,如出门购物、买菜等。 带呼吸阀的口罩的价格会相对昂贵一些。
呼吸阀式口罩的呼气阀是单向阀门,排气时由于没有过滤层,如果具有传染性的人佩戴了带呼吸阀的口罩,周围人群仍然存在有可能被传染的风险。出于他人的安全考虑,上飞机不得佩戴呼吸阀口罩。 口罩 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有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病毒等物质的作用,用纱布或纸等材料做成。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分为三层,最外层是阻水层,中间是过滤层,内层是吸湿层。吸湿层可以吸收口鼻呼出的潮湿气体,保持口罩干燥。 先将口罩弧度预留层展开,通过耳带把口罩固定在脸部,将口、鼻、下颌完全包住,再捏紧鼻梁上方的金属条,使其紧贴鼻梁,最后调整下巴部位。
游泳时用口鼻呼吸 游泳时用口鼻呼吸,但不同的游泳姿势,呼吸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自由泳时,需要在人的侧脸伸出水面时,将口鼻露出进行换气。蛙泳时,需要在头部伸出水面时,深吸一口气储存在口腔内,再慢慢往里吸。
“猪血是清肺的,可以把你肺里面的灰尘垃圾都清理掉,要多吃点,尤其是女孩子,还可以补血呢……”每次吃猪血,老妈必定要唠叨猪血清肺的“功效”,很多人都深信不疑。 一、猪血真的能清肺吗?猪血能清肺这种说法,是源于猪血经过消化道消化之后,会形成黑色的粪便。于是有的人就以为,粪便变黑,说明肺里的灰尘等脏东西都排出来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谣言就产生了。首先,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是经过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后,再形成排泄物排出体外的,与呼吸道根本没关系。而且雾霾天,我们吸进肺里的大量悬浮颗粒里,大部分会随着鼻涕、喷嚏、咳嗽等排出体外。真正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的PM2.5,携带有大量的苯并芘、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会到达肺泡,再进一步通过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入血,危害身体健康,仅通过猪血根本没办法将其排出体外。那么,吃了猪血之后,为什么会排出黑色的粪便呢?是因为猪血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在经过肠道时,大部分的铁元素会被吸收。没被吸收的部分,会经过胃酸和肠道细菌的作用,与硫化物结合成黑色的硫化亚铁。所以,吃了猪血之后排出的黑色粪便,与肺里的脏东西风马牛不相及。当然,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里的大量有害物质,吃点清肺润肺的食物也没那么容易就能清除。二、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猪红那么,吃猪血有用吗?当然有!猪血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镁、锌、铁、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多种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成分。尤其是铁元素,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以及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疾病。猪血中含有的多磷脂,可以增加乙酰胆碱量,减缓衰老,提高人脑的记忆力,降低患老年痴呆的风险。猪血还有可以预防肿瘤,研究证明猪血中含有创伤激素,可以剥离受损细胞,抑制癌细胞产生。猪血的好处还有很多,不过,却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猪血。比如:1、高血压、高胆固醇、冠心病患者,因为猪血中的胆固醇含量比较高,吃了容易加重病情。2、胃病患者、腹泻患者,会加重胃肠道负担。3、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食用猪血会影响医生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量和性质的判断。此外,还要注意猪血不可以与黄豆、海带同食。猪血与黄豆同食,容易引起气滞。猪血与海带同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猪血也不能吃太多,否则可能造成铁中毒。而且猪血中还含有猪机体的代谢废物,食用过量也会给身体带来负担。三、清肺难,但养肺容易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雾霾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让我们的呼入大量有毒气体,严重危害肺部健康。同时,我国又是吸烟大国,烟民将近3亿,吸烟对肺部的损伤就更大了。如果平时工作生活压力大,情绪长期紧张焦虑,对肺也不好……所以,一些比较在乎健康的人开始主张清肺,通过食用各种清肺食物来达到养肺目的,但是效果却微乎其微,有时候反而还吃出了毛病。其实,清肺不等同于养肺,要想通过食物达到清肺的目的很难,但是养肺却很容易。停止吸烟,远离二手烟,减少肺部损伤;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学会心理调节,保持愉快的心情;有规律地运动,锻炼肺活量;不要熬夜,养成健康的作息时间;经常深呼吸,帮助清理呼吸道。肺部保养很重要,我国是肺癌大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300多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于恶性肿瘤首位。所以,关注肺部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肺部疾病,是预防肺癌的有效手段。对于普通人来说,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的就是从饮食、运动、情志等几个大方面去保养肺部。不过,千万要注意,在进行饮食养肺的时候,学会分辨哪些是真的可以养肺的食物,哪些是谣言,以免落入养肺误区,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互动:怎么判断肺好不好?参考资料[1]《猪血木耳可洗肺? 专家表示“不靠谱”》.石家庄日报 .2015-12-25 // [2]《养肺就是养皮肤 专家支招教你补肺》.生命时报 .2016-03-28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春季冷暖交替频繁,正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容易急性发作的时节,之所以这些疾病迁延不愈,经常是由于老痰去除不了。所以“去老痰”可谓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关键。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海带,就具有去老痰的功效。海带在中药学里的学名叫昆布,最早记载于2千多年前的中药典籍《本草别录》中。书中记载海带性味咸寒,归肝、胃、肾经,可以消痰软坚、利水。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治疗,可做成海带糖浆或凉拌海带,坚持食用,老痰去,则诱因去,效果甚好。 // 海带糖浆做法:海带1斤,生姜45克,红糖适量。海带、生姜洗净后剁碎,加适量水,等煮沸后加入适量红糖,边熬边搅,直至黏稠为止,出锅放凉,置于密封瓶中。每日三次,每次两勺(大约15毫升),十天为一个疗程。 (责任编辑:王健淇)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6日报道,瑞士洛桑大学的学者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一项新研究成果表明:吃大量果蔬可防止哮喘。 研究团队给一群老鼠喂食了低膳食纤维含量的饮食之后,它们的肺部会对尘螨产生炎症反应;而被喂食了含有丰富果胶的果蔬食物的老鼠,患上过敏性气道疾病的可能性降低了。研究人员认为从细胞机制控制哮喘的这项研究结论也适用于人类。 // 用于防治便秘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改变肠道细菌的构成。一旦摄入膳食纤维,人体就会产生一种名为短链脂肪酸的代谢产物,它进入血液后就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包括肺部)免疫细胞的发育。因此,采用饮食干预策略不仅能治疗肠道疾病,还可控制呼吸道炎症性疾病。
参芪山药粥 材料 党参、黄芪各15克,山药半斤,糯米50克。 做法 把党参、黄芪洗净,加5碗水煮约一小时,捞去药渣,再放入切片山药与糯米,熬煮约30分钟。 功效 有助于补肺、健脾、益气,改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便溏腹泻等症状。 杏仁川贝百合粥 材料 杏仁、百合各30克,川贝15克,糯米50克。 做法 把杏仁、川贝、百合洗净,加适量水煮约1小时,捞去药渣,再放入糯米,煮约30分钟。 功效 可降气、润肺,止咳,改善咳嗽有痰、胸闷少气、口干舌燥等症状。 滋阴银耳粥 // 材料 沙参3克,山药250克,玉竹、麦冬各12克,红豆15克,白木耳8克。 做法 把沙参、玉竹和麦冬放入药袋中,加适量水熬煮约40分,汤汁备用。之后将红豆放入锅内,加水浸泡一小时,开大火煮滚,转为小火,煮10分钟后,熄火焖约一小时。药汤开大火,加入红豆、山药、白木耳及适量糖,煮滚后转为小火,熄火后焖约20分钟。 功效 可滋阴清热,益气养血,改善疲倦少气、干咳少痰、口干舌燥、烦热多汗、排便干结等症状。
疫情当前,人们谨记“少出门,少聚集,戴口罩,讲卫生……”,对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饮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自各省纷纷调降省级应急响应级别以来,被“关”在家许久的人们内心早已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想要和小伙伴们“搓一顿”! 但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小细节——与人用餐时,准备一副公筷公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就提出,“不分餐,在疾病前面,就是裸奔”。简而言之,不分餐、不使用公筷,就是给疾病提供传播的机会。 不论是和家人吃饭还是在外聚餐,你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口水会随着筷子接触到菜品,你一筷,我一筷,就容易产生传播。 “公筷制”、“分餐制”将成为餐桌新风尚? 疫情期间,因聚餐引发感染的新闻屡见不鲜,南京家庭聚餐导致9人感染,4月份哈尔滨也因聚餐导致89人被感染,甚至还有隔桌聚餐也被感染的病例,目前疫情虽然在部分地区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松懈。 江苏省泰州市出台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并指出公勺公筷应该在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来取、夹菜的勺子和筷子,让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还从筷子长短、颜色、标识等方面对公筷的制作提出要求。 不仅仅江苏,还有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杭州市等都纷纷发出倡议书,建议市民居家或外出就餐使用公勺公筷,养成科学健康的进食习惯,让“公筷制”、“分餐制”成为餐桌上的新风尚。 聚餐时不用公筷,到底有多可怕?实验告诉你! 聚餐时,不使用公筷公勺,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11位专家,为此专门去餐厅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小组选择了一家餐馆,点了六道菜家常菜,并将每份菜都分成2份,一份使用公筷,一份不使用公筷,还有一道作为空白对照。 工作人员对餐前餐后的菜品采集了19份样本。实验结果得出:“非公筷”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那组,甚至还有高出10多倍的。不使用公筷看似没有什么问题,其实它隐藏着很多疾病。 图片来源: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 1.幽门螺旋杆菌 一是会传播幽门螺旋杆菌,它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子之一,胃癌的发生也与之有关。在节假日期间,市民黄女士和不同的亲朋好友进行聚餐,发现不对劲后去医院检查,却发现一家三口都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2.甲肝、戊肝、带状疱疹等传播 就餐中,不使用公筷,也会让携带甲肝、戊肝的人群,有机会传播到一起用餐的人中。 3.引发呼吸道传染病传播 人在打喷嚏时,一次可以喷出10万个唾液飞沫,而这些飞沫以每小时145千米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当你就餐时,有人打了喷嚏,可想而知,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几率也会加大。 公筷分离病毒,分不开爱! 最后提倡大家积极使用“公筷公勺”,在保护他人的同时也保护自己。“公筷”将病毒与我们分离,却分不开我们的爱! 虽然刚开始使用公筷会有诸多不适,但是只要养成习惯,将会多一份安全、多一份健康、多一份文明。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在餐桌上先备一双“公筷”开始吧。 今日互动:你家里会用公筷吗? 参考资料 [1]《聚餐不用公筷有多可怕!?11位疾控专家点了6道菜,专门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健康时报.2024-05-05 [2]《让使用公筷成为文明风尚》.央视网.2024-04-10 [3]《使用公筷公勺是卫生也是关爱》.光明日报.2024-03-17 [4]《广州启动“公筷公勺行动” 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广州日报.2024-04-2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 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业百科weixinnc.com】公众号,回复您遇到的健康问题,即有专家为您免费解答。 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