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们国家号称是“衣冠上国”无端嫁得金龟婿,自古以来对于服装等级的讲究十分严苛,按照身份等不同在服装的样式、装饰方面,都有区分,古时候的鱼袋,就是用于证明身份的东西。 唐朝的时候,将鱼袋作为朝廷官员身份的象征,正五品开始,才能够佩戴鱼袋,按照材质与图案的不同,分成金鱼袋、银鱼袋与普通的鱼袋,没有一定品阶,是不能佩戴的。 历朝历代,都有极其严格的章服制度,穿戴都需要符合相关的制度,不能逾越。 帝王以下,百官诸卿的衣服,都要按照规矩配定颜色、图案,不能乱来。 唐高宗时期,对于章服有了全新的规矩,当时给五品与以上的官员赐予鱼袋象征身份,其实鱼袋这玩意儿,在隋朝的时候就已出现,只不过那时比较随意,并非有硬性规矩。 唐朝建立之后,沿袭了很多的隋朝规定,比方说“鱼符”。 早期的鱼符是用木头或者金银铜铁之类制成,是鱼的样子,因此被称作鱼符。 当时的鱼符分成两片,里面刻着姓名、职位甚至俸禄等等,十分详细,而将鱼符装起来的袋子就被称作是鱼袋,从高宗永徽二年开始正式由朝廷集中颁发。 唐朝正五品与以上品阶,才能够佩戴鱼袋,有金鱼袋、银鱼袋和普通鱼袋。 武周时期,有不少人将鱼袋改成了龟袋,因为传说中的玄武就是龟,以此暗喻“武”。 五品、四品都穿着绯红色的官服,佩戴银鱼袋,而三品与以上的品阶,穿着紫色衣服,佩戴着金鱼袋,初入宫廷的时候都要检查,以验明正身,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在大量的典籍还有唐代诗歌之中,对于鱼袋都有所描述,鱼袋就是盛放鱼符的袋子。 而到了宋朝的时候,鱼袋里面已没有鱼符,直接将图案绣在袋子上面。 唐朝时期的鱼袋,就是用来分明身份的物品,不同品阶的朝廷大臣,佩戴的鱼袋也都是不一样的,当时的人并不会将鱼符直接戴在身上,所以都用小袋子装起来。
 
            有名的有几个—— 1唐朝仕女图、周昉唐代绘《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2、顾恺之魏晋绘《洛神赋图》,该作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3、唐寅明代画家,文学家。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秋风纨扇图 王蜀宫妓图 唐代的簪花仕女是什么人? 《簪花仕女图》是一幅非常有分寸感的色情画,记录了唐代后宫美女勾引诱惑皇上的一幕色情戏。这样的画绝对不能轻易流传到宫外,只能默默地藏于九重深处,这也是这幅鼎鼎大名的画作却鲜在历史上被人提及的原因。 这幅画描绘的其实是一项后宫竞美争宠的活动:中国古代皇帝都有三宫六院,嫔妃成群,皇帝可以每晚选择不同的妃子共度良宵。但是嫔妃太多,选不过来怎么办呢? 唐代皇帝为了显示公平,就在每年的春夏之交,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让宫女们都用某种花装扮好,熏满花的香味。 皇帝来了,对宫女们放出一只蛱蝶(特别大的蝴蝶)。蛱蝶落在哪个宫女身上,当晚皇帝就跟她过夜。如果她幸运地怀孕,生了皇子,自然母以子贵,身价百倍。 从画面上看,这幅画带有明确又优雅的色情意味:这件作品用工笔重彩的手法,描绘了五位雍容华贵的宫女、一位拿着扇子的侍女。 最左边的一个宫女手里拿着一只蛱蝶,她就是那年最幸运的宫女。 对于后宫嫔妃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所有宫女为了这一天都做足了充分准备。她们团花锦簇、仪态万方,头戴各种花:芍药、海棠、荷花、蔷薇、牡丹等,每一个宫女头上的花朵都不重样。 宫女们的衣服都点金缀银,细致描绘了各种花纹,外面套的是一件半透明的衣服,可以清楚看到她们的香肩。 中国古代,女性的美在于“酥手”和“香肩”,手臂和肩膀是体现性感的地方,这两个部位在画中都展露无疑。 她们里面的衣服是一件抹胸,性感地露出了胸脯的上半截。这种衣服叫“亵衣”,只有在后宫面对皇帝时才穿,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暧昧意味。 这幅画从主题到色彩和服饰都散发着性感之美。这是一幅非常有分寸的色情画,记录了后宫美女勾引诱惑皇上的一幕色情戏。 这样的画绝对不能轻易流传到宫外,只能默默深藏于宫中。 番外:唐灭亡后,此画在私人藏家手中默默流传,一直不为外人所知。 这张画最后进入清宫收藏,后来的鉴定家断章取义,起名“簪花”。 其实,唐代的“扑蝶图”更像《簪花仕女图》的同类异本,“扑蝶图”描述的就是宫女们在特定日子去扑蝶,争取得到皇上的宠幸。 这项宫中竞美争宠的活动什么时候消失了呢? 答案就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专一钟情于杨贵妃,万千宠爱集一身,一年一度的扑蝶竞宠活动自然就消失了。 参考资料:《中国美术50讲》
 
            中国早在唐朝以前就有了饮茶的习惯,但到了唐朝年间饮茶方式有了大的改变,形成了重要的茶文化,但到了现代以后,人们对唐朝饮茶方法已经相当陌生,为了让大家对唐代的茶文化多一些了解,今天我就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唐代饮茶方法 唐代主要饮茶方法介绍 1、备茶 在唐代的茶文化中,茶叶的加工工艺与现代茶叶不同,唐代的茶叶主要是茶饼,它在经过灸烤和蒸制以及研压以后才能用来泡水喝,而且在那个时期,茶叶的灸烤需要分多次进行,烤好以后制成茶饼,最后才能制成茶末。 2、备炭 在唐代饮茶时,被炭也是重要的一步,被烫主要用来煎水,它是煎水的重要燃料,这时一定要选择优质木炭,最好是那种硬柴而且无异味儿的木炭,那些带有油腥味或者富含油脂的木柴,是不能用来煮水煎茶的。 3、备水 唐代饮茶时,对水的要求也很重要,在监察以前,一定要选择水质上乘的水来煮,他们煮开以后才能用来煎茶。在唐代的时候,人们煮茶多用山中水,江中水以及井下水,山中水也就是山中出现了天然山泉水,它水质较软,用它煮茶,最能让茶叶散发出它的香醇滋味。 4、煎茶 在唐代年间人们泡茶,多以煎茶为主,在煎茶时要先把水放在锅中煮沸,在水刚刚煮沸时可以加少量食用盐,在它沸腾如泉涌时,可以取出适量,在它三次沸腾以后才能把茶叶入锅,这时要保持水的温度平衡,让茶叶均匀受热,等茶汤变色,闻到浓郁茶香时,把取出的开水加入到锅中,再过一分钟取出里面的茶汤就能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