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大臣们为什么不同意唐太宗李世民把弟弟的房子给儿子住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共生有三个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唐太宗继位之后,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地位本来很稳固。但是从贞观十年开始,李承乾的地位开始动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弟弟、魏王李泰的崛起。 李泰从小“聪敏绝伦”,史称“宠冠诸王”。成年后的李泰更是才华横溢,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唐太宗本就希望未来的大唐皇帝能以“文”为主,而此时残疾的太子李承乾却越来越沉迷于武事,因此唐太宗的心理天平开始倾向李泰。 从贞观十年开始,李泰的魏王府先是在每年得到的经费上超过了李承乾的东宫。之后为了李泰编书的需要,唐太宗特许李泰开设“文学馆”招揽人才,还特许身体较胖的李泰可以乘辇出入皇宫,而瘸了一条腿的太子李承乾却依然只能步行。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令要魏王李泰入住自己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原来居住的武德殿。这个决定引发了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大臣的反对,最终有所醒悟的唐太宗让李泰搬出了武德殿。那么大臣们为什么不同意唐太宗李世民把弟弟的房子给儿子住? 首先,武德殿位于皇帝所住的太极宫以东,再往东才是太子所住的东宫,而皇宫以东的方向在唐朝有代表太子的含义。如果让魏王李泰入住武德殿,就会令很多人以为唐太宗这是要把魏王李泰提升到与太子李承乾相等的地位。 其次,当年隋文帝杨坚是在武德殿废黜了太子杨勇,唐高祖让李元吉入住武德殿也是为了制衡入住承乾殿的李世民。而后来唐玄宗刚继位的时候,也是在武德殿处理朝政。可以说武德殿是当时唐朝除了皇宫和东宫外,政治含义最大的宫殿,无异于“第二东宫”。 最后,齐王李元吉当年是在入住武德殿之后开始全面加入“太子之争”。如今唐太宗李世民也让李泰入住武德殿,那在有些人看来这就是唐太宗鼓励李泰“夺嫡”的表现。这只能主张李泰的不臣之心与“太子之争”的进一步激化。 因此唐太宗让自己的儿子李泰住到自己的弟弟李元吉的旧居武德殿,只能让当时已经非常激烈、难以解决的“太子之争”进一步恶化,这也是魏征这些大臣坚决反对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对褚遂良所留的遗言有什么特殊含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千古帝范”唐太宗李世民波澜壮阔的一生走到了尽头。五月己巳日(7月10日),自制大限将至的唐太宗李世民将太子李治(唐高宗)、长孙无忌、褚遂良三人召到病榻之前,做出了最后的政治遗嘱。 首先,唐太宗先跟长孙无忌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意思是唐太宗正式托孤于长孙无忌,将此后的朝廷大权基本都交给了他,并告诉长孙无忌太子李治为人老实孝顺,要好好地辅佐劝导。 之后,唐太宗又跟太子李治说:“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意思是有长孙无忌。褚遂良在,你就不用担心天下的事了。唐太宗前两句遗言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在当时的朝局下甚至可以称为“官样文章”。但唐太宗最后一句遗言却有特殊的含义。 最后,唐太宗跟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意思是长孙无忌一直对我忠心不二,我得到天下,主要是靠了他的贡献。我死之后,你褚遂良不要让小人离间了皇帝李治和长孙无忌的关系。 根据兵法上有关“离间计”的解释: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易经》上对于“离间”则有“比之自内,不自失也”的说法。综合来讲,只有内部本身已经出现了问题,才会出现被外人离间的可能。 从对褚遂良的遗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李治与长孙无忌的君臣关系以后肯定会发生问题。再结合之前唐太宗“太子仁孝”和“汝勿忧天下”这两句遗言来看,唐太宗认为如果未来的君臣关系出现问题,主要责任应该是长孙无忌的。 因此唐太宗给褚遂良留下的遗言其实是希望褚遂良能够充当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在李治与长孙无忌的君臣关系出现问题时进行调解。只是当时李治和长孙无忌都在场,不好把话说得太明白的唐太宗只能这样暗示褚遂良。 可惜的是褚遂良没有听懂唐太宗的暗示,而是误认为唐太宗是要他不惜一切代价保护长孙无忌。结果在后来的“废王立武”事件中,褚遂良与唐高宗激烈对抗,不仅没有发挥调节着的作用,反而先把自己变成了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侯君集公开说自己要谋反,唐太宗为什么没有做任何处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谋反”是古代史上最严重的罪名,乃是“十恶不赦”之首。绝大部分皇帝都不会放过“谋反”之人,甚至很多情况下都是“宁可枉杀三千,也绝不放过一个”。“谋反”也是古代政治斗争中最常用的消灭政敌的罪名,历史上不知多少都因此而死。 贞观十七年(643年),工部尚书张亮改任洛州(今河南洛阳)都督,到负责官员调动的吏部辞行。结果吏部尚书侯君集跟张亮说:“是谁排挤的你呀?”张亮觉得这话很奇怪,就顺口答道:“当然是你排挤的我,还会有别人吗!” 没想到侯君集说道:“我为大唐平定一国(高昌),结果反而惹怒了天子,什么赏赐都没给我!”接着侯君集跟张亮说道:“我郁闷好久了,你能不能谋反。你要谋反的话,我肯定跟着你一块反!” 张亮马上把侯君集跟唐太宗报告。可唐太宗却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凌烟阁功臣),他跟你说的这些话又没别人听见,如果派人调查的话,他肯定不承认,调查不出结果来。”于是便把此事压了下来,照常对待侯君集。 侯君集既然已经公开宣称自己要谋反,那么唐太宗为什么没有做任何处置呢? 首先,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定高昌,立了大功。但由于侯君集私自发配无辜之人、贪污高昌的珍宝并纵容手下士兵在高昌抢掠,因此班师后被论罪下狱。不过唐太宗念在侯君集立了大功,没几天就让侯君集出狱并官复原职。 虽然官复原职,但侯君集毕竟犯了罪,赏赐升官自然是没了。按理来说唐太宗做的算是有理有据、仁至义尽,可侯君集却觉得皇帝对自己不公,整天是牢骚满腹。唐太宗对侯君集的性格很了解,认为“谋反之言”也是一种牢骚,所以没在意。 其次,在贞观十七年(643年)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已经完全公开了。侯君集与太子阵营走得很近,而张亮则倾向于魏王阵营。张亮的这次告发不排除是有意要打击政敌,所以唐太宗才没有做任何处置。 但可惜的是,唐太宗的数次手下留情并没有让侯君集迷途知返。就在几个月后,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泄,侯君集被查出直接参与了谋反计划,最终还是难逃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高祖李渊去世时,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罕见地没有哭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的著名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算是第一“爱哭鬼”。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几乎每年都要大哭几次,比《三国演义》的刘备频率高多了,而某些人则认为唐太宗爱哭是“虚伪”。 不过实际上唐太宗李世民爱哭固然有非纯粹感情的因素在内,但基本每次大哭都是真情流露而不是虚伪。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最应该大哭的场合,唐太宗李世民恰恰没有流出眼泪。 贞观九年(635年),唐朝开国皇帝、太上皇李渊去世。唐太宗为父亲举行了重大葬礼并按照礼法守孝,将朝廷的日常事务委托给太子李承乾处理,这个过程在礼法上几乎没有错误。 但从李渊去世到最后下葬,爱哭的唐太宗竟然没有哭过一次。而在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却哭地死去活来,以至于魏征当面讽刺唐太宗是“只哭媳妇不哭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从李渊曾经的爱子逐渐成长为对皇权产生巨大威胁的军功集团领袖。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随之发生变化,李渊对李世民的猜忌越来越重,使用很多手段进行遏制。 因此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内部政敌不是自己的大哥李建成而是父亲李渊,这也最终引发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之后,李渊虽然退为无权的太上皇,却依然时不时地给李世民添堵。 正因如此,唐太宗与李渊的父子关系在贞观时期非常微妙。登基后的唐太宗不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而挣个所谓的“孝道”虚名,所以在李渊去世时,唐太宗李世民罕见地没有哭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征伐高昌的战争胜利后,唐太宗为什么没有赏赐统帅侯君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吏部尚书、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数万大军征伐高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名将侯君集认为自己立下如此大功,肯定能得到巨大赏赐乃至升迁宰相。 可是在高昌之战后,唐太宗让侯君集原职不动,没有给他赏赐。侯君集因此心生怨念,加入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计划。那么一向有功必赏的唐太宗为什么没有赏赐立下大功的侯君集呢? 征伐高昌之前,魏征就评价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唐太宗也有意将侯君集培养成为李靖隐退后的唐军第一人。征伐高昌是李靖隐退后的唐朝第一场大规模战争,任命侯君集为统帅可见唐太宗对他的期望。 因此唐太宗对侯君集征伐高昌的要求不只是军事胜利,还要看他有没有成为宰相的德行。但班师回朝后,有人揭发侯君集在征伐高昌的战争中却犯下了滥罚无辜、将高昌财宝据为己有、纵容士卒抢掠等等罪行。 唐朝司法部门经过调查后发现侯君集所犯罪行基本属实,将侯君集逮捕入狱。不过唐太宗觉得侯君集的功劳可以“将功抵罪”,下令其特赦出狱。只是这么一来,唐太宗自然不会再赏赐侯君集了。 唐太宗这么对待侯君集已经是相当宽大了,如果侯君集此后安守本分的话,唐太宗很可能在风头过后重新赏赐侯君集,乃至让侯君集出任宰相。在攻灭东突厥后,遭到弹劾的李靖就是如此。 可惜的是,侯君集却没有理解唐太宗的苦心,反而是经常口出怨言,甚至鼓动其他大臣谋反。而唐太宗念在侯君集的功劳上都没有追究,还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将侯君集列入凌烟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在唐太宗去世后,李世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李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大约从西周时期开始,避讳成为中国古代很常见的事情,直到清朝灭亡。而皇帝的名字是肯定避讳的,哪怕是死后追谥的皇帝。比如唐太宗的曾祖父叫李虎(唐太祖),导致唐朝人不用“虎”字而称“大虫”。 但唐太宗登基后下令:“世”和“民”两个字都不用避讳,只不允许“世民”连用(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因为“世民”连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所以唐太宗实际上取消了与自己名字有关的避讳。 因此李世勣在贞观时期根本不要改名,取消避讳也是唐太宗的善政。然而唐太宗去世后,继位的唐高宗为了显示自己对父亲的“孝心”,下令此后“世”和“民”两个单字都要避讳,观世音就在此时改成了“观音”。 于是李世勣也改成了“李勣”,后来的唐朝史书也将“李勣”记载为正式的名字。实际上“李勣”这个名字用了二十年,而“李世勣”这个名字则用了三十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治被立为太子时,唐太宗说了一句预示长孙无忌悲剧的话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大舅子、凌烟阁第一功臣,在唐高宗初期更是大权独揽。但长孙无忌的人生却以悲剧收场,最终被逼自杀。而李治(唐高宗)被立为太子时,唐太宗说的一句话就预示长孙无忌的悲剧。 大约从贞观十四年(640年)开始,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之间爆发了夺嫡之争,最终导致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承乾被废后,李治突然以“黑马”的姿态出来与李泰争夺太子之位。 不过与李泰相比,身为嫡三子的李治在礼法上处于劣势,威望和能力更是远远不及。但之前一直在太子之争中神隐的长孙无忌却突然出来坚定地支持李治当太子,也是李治成为太子之争“黑马”的主要原因。 长孙无忌替李治争太子的方法是两个:一是利用李泰的失误和李治表现出来的仁厚,让唐太宗以为让李泰继位后会杀戮自己的兄弟。要知道“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最大的心理阴影,绝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 二是长孙无忌清楚唐太宗担心李治的能力和性格不足以承担皇帝的责任,便摆出一副坚定支持李治到底的架势。既然有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首的贤臣辅佐理政,李治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差点也没什么。 圣明烛照的唐太宗早看出长孙无忌如此坚定支持李治是有特殊目标的,因为只有李治当皇帝才能让长孙无忌成为托孤的权臣。不过长孙无忌争太子的方法确实影响了唐太宗的想法,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当着长孙无忌的面跟李治说:“汝舅许汝也,汝宜拜谢”。这句话表明唐太宗很清楚长孙无忌可能当权臣,在之后几年布置了保险措施,在长孙无忌踩红线后要了他的政治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太宗的皇子们在贞观中后期为什么爆发了“太子之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武德九年(626年),刚刚登基的唐太宗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当时李承乾年仅八岁,唐太宗的嫡次子李泰还不到六岁,嫡三子李治(唐高宗)更是还没有出生,朝廷自然不存在什么“太子之争”的问题。 贞观八年(634年),李承乾元服成人,开始参与处理朝政。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唐太宗按照礼法守孝居丧,命令太子李承乾监国。而李承乾在监国期间表现很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此后唐太宗每次离开长安都让李承乾监国,太子之位看上去是稳如泰山。但是大约在贞观十三年(639年)的时候,李承乾因足疾而残废了一条腿。这让李承乾大受打击,他的行为此后也趋于叛逆和乖戾。 由于各种原因,李承乾的叛逆没有及时得到劝导和纠正,这让唐太宗对他越来越不满。与此同时,李承乾的同母弟弟魏王李泰却凭借出色的文学才华崭露头角,声名大振,越来越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宠爱。 根据史料记载分析,唐太宗其实直到最后都没想真的换太子。但李承乾屡教不改的降分表现让唐太宗非常难受,给予李泰过分的宠爱。唐太宗这样做一方面是发泄苦闷,一方面想以此警示李承乾迷途知返。 然而唐太宗的做法误导了一大批朝臣,纷纷将宝押在李泰身上。于是朝廷上形成了以李泰为中心的“魏王党”,挑起了志在推翻李承乾的“太子之争”。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承乾与李泰之争基本公开化。 虽然“太子之争”已经发生,但“魏王党”的实力远不及当年的秦王府,唐太宗也没想真的废除李承乾。可是李承乾却在压力之下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过度夸大了李泰的威胁,进而选择了过于激进的应对措施。 于是李承乾暗中制定了谋反计划,准备在太子之位不保时启用。不幸的是,李承乾的谋反计划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提前泄露。这么一来就算是唐太宗也保不住李承乾了,将太子李承乾贬为庶人并流放。 李承乾被废很大程度上是压力下过度反应的结果,不是李泰足以取代哥哥。因此李承乾被废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李泰大臣立刻形成了全力支持晋王李治的“晋王党”,唐太宗也因李承乾被废而警惕李泰。 于是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下,李泰最终败给了之前几乎没有威胁的弟弟李治(唐高宗),贞观“太子之争”至此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玄武门之变”后,起兵造反的李建成旧部为什么只有罗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获胜后的李世民原谅了所有原太子和齐王的旧部,其中优秀的人才还被提拔重用,不少人后来都出将入相。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还是有一个李建成的旧部在贞观初年死于非命,他就是在贞观元年(627年)公开起兵造反的罗艺(李艺)。那么在“玄武门之变”后,起兵造反的李建成旧部为什么只有罗艺一个人呢? “玄武门之变”爆发时,罗艺爵封燕郡王,出任关中十二军之一的天节将军,率领数万精兵驻守泾州(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可见罗艺不想为李建成报仇,否则完全可以趁李世民地位不稳之机起兵造反。 李世民登基为唐太宗后,任命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但与此同时,唐太宗为了减轻百姓负担而进行大规模军改,关中十二军的编制被取消,导致罗艺这个天节将军当不成了。 唐太宗随后推行“削减封王(削减消耗国家巨额财政的滥封郡王)”,而燕郡王就是被削减的郡王之一。唐太宗取消关中十二军和推行“削减封王”的目标都是利国利民,同样损害了不少原秦王府成员的利益。 可是罗艺却认为取消关中十二军和推行“削减封王”是唐太宗对他这个李建成旧部的打击报复,贪欲与恐惧最终变成了反心。于是罗艺便起兵造反,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被几个地方官和自己的部下轻易平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薛家将》,清代如莲居士所著小说,是以讲述薛仁贵及其子孙们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长篇小说和评书。《薛家将》与《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本书包括几个部分,分别叙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的故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薛丁山征西》是清朝佚名著作,秦方点校的小说作品。该书采用章回体形式,讲述了唐代薛丁山的故事。 第42回 唐太宗世民归天 高宗帝御驾征西 再言长安城中贞观天子,在宫中想起元帅薛仁贵父子征西,屡有捷报,夺了许多关寨,惟处处有异人挡住,不能一旦平复,望他得胜班师,君臣相会,朕才放心。天子思想,身倚龙床 ,朦胧睡去,梦中出了皇宫,只见文武上前接驾。天子一看,原来是秦叔宝、尉迟恭、罗成、马三保等,都说道:“陛下乃紫薇星君降世,今将复位,臣等文武两班合当随侍,况左相星、右相星、白虎星俱已归原位,请陛下登殿设朝。”天子听了文武之言,随了秦叔宝等,来到云霞之内,见有一座宝殿。秦叔宝、尉迟恭奏说:“此乃陛下北极紫薇殿。”只见左相星、右相星、白虎星,俯伏朝门接驾。太宗天子传旨平身,三人谢恩。天子龙目一看,原来是左相魏征,右相军师徐茂公,白虎星乃是征西元帅薛仁贵。太宗进了宝殿,诸臣朝驾,分立两班。天子叫声:“薛王兄,朕命你征伐西番,未曾班师,为何也在这里?”仁贵上前俯伏奏道:“求王恕罪,臣兵到白虎关前,乃大数难逃,另差别将领兵去哈米国。谢恩万岁万万岁。” 太宗听到大数难逃四字,不觉大惊,忽听景陽钟响,猛然惊醒。天子睁开龙目一看,并不见两班文武,原来睡在龙床 上,想起梦中之言,心想,难道寡人天命要绝了?梦中之事,不可深信,只听得五更三点,驾临早朝,文武朝见已毕。天子说:“众卿有事启奏,无事退班。” 降旨未了,班中闪出一位大臣,红袍金带,足登乌靴,头戴乌纱帽,抱笏当中奏道:“臣钦天监监正李云开,有事启奏陛下。臣昨夜司天文台夜观星象,见西方一星,其大如斗,坠于番地,应在白虎位下。随后见北极垣中,二小一大,三颗明星落地,主朝中大臣归位。”太宗听奏,一发心惊。又有黄门官捧本进朝,俯伏金阶呈上。天官接了放在龙案之上。天子龙目观看,原来是左相魏征、军师徐茂公均已亡故,其子上本。天子见了两本,龙目中滔滔泪下,他二臣许多功劳,正好享福,为何一齐归天,朕心好不伤感,传旨内监,钦赐御葬。王太监领旨前去。 黄门官奏说:“臣启陛下,今有鲁国公程咬金由西番回国,入朝见驾,现在午门,未蒙宣召,不敢擅入。”天子想起三更之梦,魏征、徐茂公已应了,老将回朝,元帅肯定性命难保。传旨上殿,咬金俯伏金阶,二十四拜。天子说:“程王兄平身。”宣上金殿,赐坐问道:“程王兄西番归国,可知薛元帅何日班师?”咬金听了,眼中泪下,奏道:“征西薛仁贵,兵打白虎关,被番将杨藩使妖法用陰兵围住白虎山,其子丁山兴兵救父,同老臣一齐上山,谁想见一白虎,丁山放箭射死。啊呀万岁,原来这白虎就是元帅真形。望吾主速定丁山之罪,虽是无心,其罪不小。”天子听说仁贵身死,哭倒在龙床 之上,说道:“寡人亏你征东十大功劳,西番未平,良将先丧,叫寡人好不痛心也,如何是好?”哭得心伤,口吐鲜血,吓得两班文武内侍飞报太子李治。李治惊得魂不在身,来到龙廷,扶住父王,传旨退班回宫。交 三更之后,太宗驾崩。传旨先将哀诏颁行,各官穿白开丧,三月二十七日行孝。 然后新君登位,文武尽穿大红吉服,分立两旁。只听得东边打起龙凤鼓,西边打起景陽钟,一派奏乐之声 。前面三十二名太监,一声吆喝:“新君临殿。”后拥二十四名宫娥彩女,随侍龙驾,两把龙凤宫扇分开,来到龙案,身登宝位,珠帘放下。只见底下文武朝见,山呼已毕。李治大喜说:“诸卿平身。”众臣谢恩起身,分立两旁。即传旨:改元年号唐高宗皇帝,国号永徽。天子先颁喜诏,通行天下,立王氏娘娘为正宫,立李显太子为东宫。这忙非止一日,天子就把龙袖一甩,驾退回宫,珠帘高卷,群臣各散。 次日天子临朝,传旨百官,俱加一级。天下犯罪人等,已结与未结的,尽皆恩赦,内有十恶不赦。钦赐功臣筵宴已毕,就召魏旭见驾,山呼万岁。天子开言道:“魏征乃先主辅弼,朕不负功臣之子,封卿大夫左丞相之职,恩赐蟒袍纱帽。”魏旭封了左丞相,驾前谢恩。又宣徐梁见驾,徐梁上殿朝见,天子道:“卿父为国运筹,致一统江 山,其功不小,封卿袭父军师之职,恩赐锦袍玉带。”文武恩封已毕,天子对咬金说:“老王伯,元帅身丧西番,进退两难,朕今同王伯御驾征西,征讨叛逆。”传旨命东宫、魏旭监国,咬金为前队,兵马出了长安,一路滔滔,晓行夜宿,非止一日,出了玉门 关,一路上俱有文武迎送,百姓香花灯烛,好不热闹,不觉来到寒江 关。 再言樊梨花母子,孤孤凄凄苦度衙中,梨花早已晓得仁贵身死,程老将军出关经过,明日御驾亲来征讨,丁山难逃杀父之罪,待我做成御状告他。我善晓陰陽,丁山不该命绝,且惩治他一番,叫他情愿心服。且将杀父休妻两个罪写明,扮做村庄妇人,告他一状便了。 次日辰牌时候,只见旌旗耀日,前队藤牌兵,后队短刀兵。步兵多带弓箭,马兵手执长槍,四队雄兵过去,全副銮驾,两班文武,都骑高马,队队分开,文官紫袍金带,武将金甲金盔;御林军保护着天子,朝廷身骑龙驹,马前许多太监。程千岁随了天子,看看相近关前。樊夫人同梨花抢出叫屈。天子听得,便问两边军士,关前何人叫屈,即速捉来。军士领旨,将二人捉住,来到驾前。二人手执御状,俯伏在地,口称冤屈。天子想,此是西番外国之女,有甚冤枉,前来叫屈?如今要把西番化服,理当准状。传旨取状纸过来。太监领旨,就把状纸送上。天子龙目一看,说:“原是西番才女告状。”阅过一遍,便将状纸交 咬金,说道:“老王伯必知其情。”咬金接来一看,奏道:“樊梨花不但有才,而且有智,真是国家柱石。她献关招亲,果然丁山不是。老臣为媒,丁山三次休弃。望君主准状究明。”天子听了,说:“赐御平身。”龙目一看,樊梨花果然容貌超群,忙开金口道:“你母子情节,程王伯父已一一奏明,朕已深悉其情,准你状纸泄恨便了。”樊梨花同母谢恩已毕,朝廷进关,一直西行。 樊家母子回转衙门。夫人说:“儿啊,难得大唐天子准了状纸,又亏老千岁在旁,代我母子说明冤屈。此番圣驾到了白虎关,定把丁山问罪,令他请罪,你可放心,夫妻得以完聚。”小姐听了,叫声:“母亲,冤亲把我三次羞辱,要报他三次之仇,磨难他一番,方泄昔日仇恨。”老夫人说:“女儿,你们后生家,偏有许多委屈。据我做娘的看起来,还要三思。”小姐说:“母亲,若不将他磨难一番,焉肯服我。”夫人说:“女儿言之有理。”再言天子行到白虎关前,薛夫人率领众将接驾,自陈一本。本上不过说射死因由,求王判断。天子看了,吩咐将丁山绑来见驾。军士领旨,将丁山捆住,俯伏阶前。天子见了丁山,心中大怒,传旨午时三刻,碎剐凌迟。军士领旨,专等午时三刻开刀,这把丁山魂灵吓散。 不知生死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反对唐高宗学习父亲唐太宗的广开言路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唐太宗被称为“千古帝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广开言路、积极纳谏。从唐太宗之后,几乎所有皇帝都以唐太宗为纳谏的榜样(虽然大部分学得不怎么样),唐太宗之子唐高宗也是如此。 在登基不久后,唐高宗下令百官上书言事以广开言路。让人奇怪的是,唐高宗的舅舅兼首席托孤大臣长孙无忌却反对阻扰唐高宗学习父亲唐太宗搞广开言路,搞得唐高宗有点郁闷。这又是为什么呢? 唐高宗登基后不久,山西一带发生了多次地震灾害,造成数千人死伤。山西地区是唐朝的“龙兴之地”,也是李治当晋王时的封地。按照古代的“天人感应”,唐高宗自然觉得山西的地震是“上天预警”。 唐高宗便向自己的亲信宰相张行成请教山西地震的问题,而张行成认为:山西地震是上天警告现在的朝廷出现了问题,不是女谒用事就是大臣阴谋。于是唐高宗下令广开言路,指出朝廷的重大问题。 山西地震发生的时候,武则天还在感业寺里当尼姑,因此张行成的观点就是朝廷现在有“大臣阴谋”的问题,唐高宗也认同张行成的观点。而最符合“大臣阴谋”的人当然是代皇帝控制朝政的长孙无忌。 正因如此,唐高宗广开言路的主要目的就是动员官员揭发长孙无忌,从而削弱长孙无忌的权力,而长孙无忌自然反对。由于长孙无忌实力强,广开言路也就不了了之,唐高宗在这次甥舅斗法中落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东吴霸主孙权与唐太宗李世民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东吴霸主孙权与唐太宗李世民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孙权与李世民都是排行第二,孙权上有兄长孙策,下有弟弟孙翊、孙匡、孙朗;而李世民则是上有兄长李建成,下有弟弟李玄霸、李元吉、李智云等等。《江表传》记载:“坚为下邳丞时,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 其次,虽说孙权继承江东基业是因为兄长孙策被刺杀身亡,但要知道孙策也是有儿子在世的,但他并没有让儿子继承。有点不同的是,李世民杀了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之后,才继承皇位的。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另外,孙权与李世民称帝之后,同样都是封大儿子(即嫡长子)为太子,但又极为宠爱另一个儿子,如鲁王孙霸、魏王李泰。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东吴出现“二宫之争”与唐朝出现“太子谋反”。而且也让东吴名臣陆逊遭到孙权斥责,忧愤逝世;唐朝名将侯君集坐罪处死,家人流放岭南。《三国志》:“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旧唐书·侯君集传》:“及承乾事发,君集被收,楚石又诣阙告其事。” 最后,当东吴霸主孙权病逝后,皇帝并不是鲁王孙霸,而是由幼子孙亮即位,辅政大臣诸葛恪被孙峻等人所杀;而唐太宗病逝后,同样不是之前被宠爱的魏王即位,而是晋王李治,并且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被时任中书令的许敬宗诬陷谋反,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帝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发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并除名,流于岭外。” 程祁评价:“太宗举兵五年,定海内,率天下于仁寿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而已。任于仇雠,起于疏远,委之以政,责之以功,谏无不从,谋无不获。且太宗之才,固非天下之所及,然而不以此骄天下之士,惴惴然常若有所不逮,此所以能为千百年之基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唐太宗为何能成就唐朝盛世?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唐朝共有289年的历史,在这短短数百年的历史中,却创造了古往今来的大唐盛世。这既要归功于唐朝所处的时代,是封建制度成熟的时期,也要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为唐朝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改革朝政,鼓励大臣从谏如流,创立了唐朝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对于唐朝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李世民个人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广纳贤才,爱护忠臣;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的至高统治者,李世民能虚心接受大臣们提出的意见,善于包容他人。 关心下属 李绩,原名徐世绩,后人称他为徐茂公,因为能掐会算,人们又叫他“半仙军师”。这个称呼并无夸大,历史上的徐茂公,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隋朝末年,徐茂公看到了隋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断言天下必将大乱,年少的他毅然参加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后与翟让一同加入李密领导的军队。 此后,瓦岗军迅速强大。由于翟让和李密二人不合,翟让被李密所杀,军心涣散,李密率领的军队也被王世充打败。不得已情况下,李密率领剩下的士兵和徐茂公一起归降于李唐。徐茂公一开始对李密归顺唐朝还是有所顾忌的。但唐太宗慧眼识珠,觉得徐茂公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对徐茂公委以重任。 有一次,徐茂公突然染上恶疾,听说需要用龙须做药引子才能治好。古代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健在时是不能剪头发和胡须的,不然就是对父母的大不敬。更别说是天下的皇帝,一丝一毫都是不能受损伤的。但唐太宗爱惜徐茂公的才能,认定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二话没说,亲自将自己的胡须剪下来,给徐茂公治病。徐茂公感恩戴德,此后与唐太宗的关系更加亲密,一心辅佐唐太宗。 知人善用 徐茂公自归顺李唐后,功勋显著,可以说是功高盖主。唐太宗非常善于管理大臣,并且了解每位大臣的性格特点。在他晚年的时候,就告诫李治,徐茂公因为太过忠义,并且李治对他也没什么恩惠,所以,以后如果轮到他来管理朝政,恐怕是收服不了徐茂公的。 于是,唐太宗想出一个对策。他先是将徐茂公贬到很远的外县,当李治上位时,他让李治立即恢复徐茂公的官职,委以重用。之后,徐茂公也一直深受李治的恩宠。而徐茂公也如李世民所预料的那样,一生尽忠唐朝,帮助唐朝开疆扩土,平定四方,被称为唐朝的捍卫者。 深明大义 唐太宗能成为一位明君,还在于他的深明大义。因此,深受大臣的钦佩和信任,心甘情愿追随效忠。 尉迟恭,唐太宗时期又一位忠臣义士。为人忠厚,性格直爽。在一次朝廷盛宴上,李道宗与尉迟恭发生口角,尉迟恭性格暴烈,不顾在场的唐太宗,直接把李道宗打了一顿。李道宗是唐太宗的宗亲,打了李道宗,就相当于打了唐太宗。但唐太宗深知尉迟恭的性格,相信他的为人处世,因此只是提醒尉迟恭,并没有治罪于他,并且还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中,以表彰他为唐朝立下的汗马功劳。 纵观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在位统治期间,对待人才:广纳贤才,爱护忠臣,虚心包容,才使得很多名人贤才誓死效忠于他,才成就了大唐盛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唐贞观年间,在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之下,朝廷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选拔推荐活动。由于这个活动规模声势宏大,就有人打算浑水摸鱼。太宗听说有人谎报官阶和资历,就命谎报的人自首并警告说,如果不自首,一经查出,便处以死刑。 过了不久,有一个谎报资历且不自首的人被抓了。唐太宗将他交给大理寺处理,大理寺根据国家的法律,将这个人判处了流放。 太宗听说这件事以后,就把大理寺少卿戴胄找了过来,问他:“你应该知道我当初下的诏书上说,不自首的人处死刑。现在,你判处他为流放,这不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说话不算数吗?” 戴胄回答说:“要是陛下当时就杀了他,那是陛下的事。但是,现在你既然已经把他交给大理寺处理了,我就不能违背法律。” 太宗问戴胄:“那么,你自己遵守了国家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 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于天下的保证,国家的信用才是最大的信用。您所说的话,只是当时凭着一时的喜怒讲出来的。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后来知道不能这样,才将他送给大理寺按照法律处置。这正是您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结果。我觉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贵,因此很值得珍惜。” 听了戴胄的这番话,太宗说:“在我认识有误的地方,你能够纠正我,我非常感谢你。”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改变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太宗的历史故事。 贞观七年(655年),宫中发生了一桩丑闻。有个叫杨誉的好色之徒,行为放荡不羁,竟然在皇宫禁地追逐、挑逗宫女。 这件“逐婢”丑闻事涉皇亲国戚(杨誉的女儿是唐太宗第六子的妃子),所以影响极其恶劣。消息一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哗然。都官郎中薛仁方闻讯后,将杨誉扣留起来查问,准备依法处置。 此案尚未来得及裁决,担任皇帝侍卫保镖的杨誉之子却出来发难了。他不但不为杨誉所为感到羞耻,反而为其大诉冤屈,向唐太宗告状说:“因为我父亲是皇家亲戚,薛仁方才故意节外生枝,把他老人家扣留起来,又迟迟不做决断,这是在拖延时间,有意刁难皇上啊。” 跟皇家过不去,这还了得?唐太宗听了他的话,大怒说;“薛仁方不可容也!”当即下旨打他一百杖,解除公职。 对唐太宗要惩处薛仁方的做法,魏征实在看不过去,进言说:“城墙下的狐狸和土地庙里的老鼠,虽然都是微小的动物,只因它们倚仗巢穴做掩护,除掉它们尚且不易,更何况那些世家贵戚,自古以来就难于治理,以致东汉、西晋以来外戚专权,发展到朝廷不能驾驭的严重地步……” 魏征的话无疑给唐太宗敲了一记警钟:皇帝要管好身边人,以防他们像“城狐社鼠”那样成为朝廷的祸害。接下来,魏征据法力辩,说薛仁方既然是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执行法纪,怎么可以因此对他滥施刑罚,助长外戚的私欲呢?皇帝这样放纵皇亲,此例一开,就会招来各种事端,将来后悔莫及,要改变也就困难了…… 唐太宗听了这些话,内心有所触动,决定赦免薛仁方。但是,薛仁方拘禁皇亲未及时上奏,也是专权作势,虽不宜治以重罪,也应稍加惩处。于是,他命人打了薛仁方20大棍才算完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共有3个儿子当了,太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李治是李唐皇位第三顺位继承人,那为啥李承乾没能继位?深受唐太宗喜爱的青雀李泰也没能继位?原因很简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先说一个很深沉的问题: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因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得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皇位,太子李建成不仅丢掉了皇位,自己也身死,妻儿都没能保全,这些都是表面影响。深层次的影响却是李唐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由此受到践踏,李世民通过残酷的手段告诉后继的皇子们,皇位不是天授,皇位可以通过不择手段夺取。无论你是否是太子,甚至无论是否你是男儿身,只要你能灭掉档在你前面的人,你就是皇帝。这是很不好的影响,所以李唐多次出现宫廷政变,甚至出现女皇武则天、太平公主弄权等与封建礼教悖逆的情况。以上是唐朝皇位争夺的大背景。 2、李承乾是嫡长子,年仅8岁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也是把他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凌烟阁的名臣轮流去东宫辅导李承乾,随着年岁渐长,李承乾出现叛逆期,与李世民也有了隔阂。反观四子李泰因为才华横溢,修编《括地志》,深受李世民溺爱,按照惯例皇子成年后需要离开京城就藩,李世民却将李泰留在京城,加上李世民夺位的影响,李泰开始对皇位有野心。多重情况下,李承乾感觉自己危机重重,叔叔李建成血淋淋的案例让人毛骨悚然,于是李承乾开始铤而走险,先是密谋刺杀李泰,失败后孤注一掷,率兵逼宫。想必此时李世民体会到了玄武门之变时李渊的心情了。最后逼供失败,李世民也舍不得杀了李承乾,于是李承乾被流放。 3、太子李承乾被废,按理说顶太子位的应该是李泰。可是体会到了儿子自相残杀的痛楚,也可能是感受到了李唐皇位传承的危险,李世民必须要拨乱反正,他让李泰外出就藩,就是要告诉世人,皇位不能谋取,不能僭越。于是唯一的嫡子,最小最无害的李治躺着成了皇帝。 做银行支行行长是一种什么体验? 银行支行长工作首先要讲政治、懂政策、守规矩、敢担当。 银行的基层支行长们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虽然叫行长,但是心里的酸楚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为了业绩考核,他们要整天在外奔波,一条街、一个村、一个小区的走,一个客户一个客户的拜访,周六日基本也休息不了多少次; 为了业绩要策划实施各种活动,更主要的是很多时候要自己垫付费用,最后费用不一定能挣回来,这里涨上去了,那里可能掉下来,上面看的是整体; 为了客户,他们还需要提供很多的非金融服务,当然这也是银行业态变化的必然方向; 为了不良贷款清收,每天早上堵被窝、中午晚上堵饭桌,带着开水、方便面、馒头,甚至有的还得带着帐篷; 银行会议多,培训多,一周大小会议和培训都有五六次,往返于本部和支行。 等等等 支行长很辛苦,不容易,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