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是如何镇压回鹘的?有没有成功呢?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宰相掘罗勿正率兵在外征战,恐被株连,以马300匹贿赂沙陀酋长朱邪赤心,借沙陀兵共攻彰信可汗。彰信战败自杀,国人立(厂盍)馺特勒为可汗。时草原发生疾疫,遇大雪,羊马多死,回鹘遂衰。开成五年(840年)秋,回鹘别将句录莫贺为彰信复仇,引黠戛斯骑兵10万进攻掘罗勿,大败其众,杀掘罗勿和馺可汗,焚烧可汗牙帐,回鹘诸部四散逃亡。可汗弟咀没斯和宰相赤心、仆固、特勒那颉啜各率其众抵天德军(治大同川,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驻地,请求归附内地,十月,天德军使奏报回鹘兵侵逼西受降城(今内蒙河套地区),连绵60里,不见其尾,边民恐惧不安。李炎乃诏命振武节度使刘沔屯兵云迦关。 南迁回鹘分为两支,一支是牙帐附近的13个部落拥立王子乌希特勒为乌介可汗,南保错子山。另一支由可汗兄弟嗢没斯等及其相赤心、仆固、特勤那颉啜等统率。两支南迁回鹘共二十七个部落,多达三十万人。南迁回鹘内部除彰信可汗之叔乌介特勒(后被立为可汗),尚有宰相八人,将军八人,尚书两人,彰信可汗的弟弟嗢没斯(史书上未记载彰信可汗有儿子,而回鹘汗国晚期大多是兄终弟及,因此嗢没斯很可能是汗位继承人),可汗姊一人,回鹘公主一人。而西迁的一支只有宰相一人,可汗外甥庞特勤一人。九月,唐廷诏命河东、振武军队严加防范,并给乌介谷米2万斛,助其度荒。十一月,回鹘乌介可汗带兵劫杀了送唐太和公主南归的达干等人,把公主作为人质,向南穿过戈壁,屯兵天德军境上。乌介可汗又派人上表唐廷,提出暂借振武军一城居住。十二月,李炎命右金吾大将军王会等人前往慰问,赈济米2万斛,委婉拒绝其借城要求。不久回鹘再次奏请赈济粮食,要求寻回被吐谷浑、党项掠夺的人口,并再次请借振武城。李炎诏谕城不能借,其他可以应接处理。为防备回鹘突然入侵,李炎命刘沔为河东节度使,金吾上将军李忠顺为振武节度使。三月,回鹘咀没斯诱杀了内部劲敌赤心和仆固。那颉啜收留赤心之众7000帐向东逃去,侵掠唐边。四月,咀没斯率特勒、宰相等2200余人归顺唐廷,被任命为左金吾大将军、怀化郡王。那颉啜率其部至幽州境,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奉密诏讨击回鹘,遣其弟张仲至率兵3万迎战,大破回鹘军,全部收降其7000帐。张仲武杀戮收擒近九万回鹘人,那颉啜逃遁,后被乌介可汗擒获斩杀。挟战胜余威,张仲武派大将石公绪兵进契丹、奚两部,尽杀回纥监使八百余人,从而恢复了唐王朝对两个部落民族的管辖。 乌介可汗虽势力衰微,但仍号称有兵10万。牙帐设在河东大同军以北的阊门山。八月,乌介可汗率兵南下,突然进入大同川,掠夺杂居在河东的戎狄各族牛马数万头,转战至云州城下,云州刺史张献节闭城自守。李炎征发各地屯兵进屯太原和振武军、天德军等地,待来春再出兵驱逐回鹘。九月,李炎命刘沔兼任招抚回鹘使,张仲武为东面招抚回鹘使。各道兵马集结于太原,刘沔率兵屯防雁门关。乌介可汗兵临振武,刘沔遣麟州刺史石雄率前锋袭击回鹘牙帐,乌介可汗惊慌失措,弃辎重逃走。石雄率兵追击,在杀胡山大胜。回鹘兵被斩首万人,收降2万余人,乌介向东北方向逃去,归附黑车子族,其溃散部队3万多人向卢龙镇投降。三年后,乌介可汗被黠戛斯追击时,被部下所杀。回鹘汗国自此衰散四迸,再也不成气候。此后,唐北部边境一直安定了三十多年。 会昌年间,黠戛斯也向唐称臣,唐朝也重新控制了奚,契丹等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新唐书·本纪·卷八·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记载:“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讳忱,宪宗第十三子也。母曰孝明皇太后郑氏。始封光王。性严重寡言,宫中或以为不惠。会昌六年,武宗疾大渐,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立光王为皇太叔。三月甲子, 即皇帝位于柩前。四月乙亥,始听政。尊母为皇太后。”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李忱并非是唐武宗之子,为什么能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李忱,唐朝第十七位皇帝,为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即唐武宗李炎的叔叔)。当时,唐武宗李炎共生有五子,分别是长子李峻(杞王)、次子李岘(益王)、三子李岐(兖王)、四子李峄(德王)、五子李嵯(昌王),但为何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唐宣宗李忱呢? 这要从唐肃宗时期说起,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唐肃宗被当时的大宦官李辅国(唐玄宗开创了宦官随军队监军的先例,自此宦官便染指了军权。)拥立为皇帝,之后唐肃宗便将朝政交给李辅国处理。等到唐德宗即位之后,俱文珍开始执掌朝廷大权,一生历经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三朝,甚至还在永贞革新期间废掉唐顺宗,另立太子李纯为帝。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皇子想要成为皇帝,宦官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而唐宣宗李忱之所以能成为宦官们扶持的对象,就是因为李忱表现得如他们所愿一样,非常容易控制。《新唐书》评宣宗:“性严重寡言,宫中或以为不惠。” 《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记载:“帝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历大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巨游处,未尝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剧,谓之“光叔”。武宗气豪,尤不为礼。” 所以,当时以马元贽为首的宦官认为唐宣宗李忱较易控制,就以武宗诸子嗣年幼为由,矫诏立其为皇太叔。《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有云:“会昌六年三月一日,武宗疾笃,遗诏立为皇太叔,权勾当军国政事。”好在,李忱未登基之前,其实一直在隐忍,“决断庶务,人方见其隐德焉”。 而即位之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他规定,凡是节度使有罪,监军(由宦官充任)连坐。);对外则是收复了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 故司马光评:宣宗少历艰难,长年践祚,人之情伪,靡不周知。尽心民事,精勤治道,赏简而当,罚严而必,故方内乐业,殊俗顺轨,求诸汉世,其孝宣之流亚欤。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龙门石窟在盛唐得到快速发展,但从唐武宗后走向衰落,那么当年的唐武宗都做了哪些事情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末以及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石窟创作逐渐衰落,而金元之间的战争,彻底结束了它辉煌的创作历史。至此,它作为被万人敬仰的古迹历史才刚刚开始。由于佛教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以及佛道之争等原因,造成了“三武一宗”四次灭佛运动,龙门石窟由此遭受重创。 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 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 唐武宗继位后,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他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的唯一办法。这是武宗决心灭佛的主要原因。 唐武宗即位后,武宗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而赵归真因曾遭京师诸僧的诮谤,常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宋高僧传》卷十七),这时便利用武宗对道教的偏信,于宫中“每对,必排毁释氏”(《佛祖历代通载》)。他向武宗荐引了道士邓元起、刘玄靖等人,以声气相求,同谋毁佛,加强了唐武宗灭佛的决心。 会昌三年(843)四月,朝廷“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会昌四年三月,以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而“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佛教史上,佛教曾经发生过4次比较大的劫难,遭受到了官方的打压,这就是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好乐无荒。也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其中有三次是发生在国家并没有大一统的时期,所以,就影响力来说肯定是发生在大一统的唐朝时期,唐武宗灭佛,对佛教的打击较大。 那么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呢?现在研究的结果一般认为,灭佛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经济问题。要知道出家人不一定真的是清心寡欲的出家。 武则天时期,曾经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但是,这也造成了佛教中出现了奢侈的现象。狄仁杰曾经上书写道: 到唐中宗时,大臣们也曾经说过,建造寺庙“大则耗费百十万,小则尚用三五万余,略记都用资材,动辄千万以上”。还有人说:现在,普天之下,修改的寺庙不计其数,一座寺庙,就赶上皇上一座皇宫了。如果说全天下的财产一共有10分,那么佛教徒们就但有七八分。 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在社会矛盾中,佛教与世俗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扩大。唐德宗时就有大臣,直接说:现在天下的和尚们,都不用自己工作,不用自己织布,就有的吃有的穿,而且还经常散布一些危言险语,愚弄百姓,而且直接说,这些不劳而获的僧人们简直是“人害”! 在中国古代小农社会中,十分流行的一种言论就是:“一夫不耕,人受其饥,一女不织,人受其寒。”这些和尚们不仅不生产,还要靠别人养活着,不是“人害”是什么。 所以到了唐武宗继位之后,非常愤怒的喊出:“穷吾天下,佛也!” 另外,唐武宗灭佛也有充分的政治理由。儒家学说向来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儒家重视,现实的人生,重视社会的组织和实在的人际关系,儒家要求人从自己开始修身齐家治国,然后平天下,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家庭,和国家之中找到适当的位置,做好一颗螺丝钉,为国家的富强和天下太平,作出努力的贡献。同时如家还认为生死是自然现象,对于死,敬而远之即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生儿育女,天经地义,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得以延续。但是佛教一直强调人生是痛苦的,而人生活的社会则是痛苦的海,只有出家脱离现实社会,才能成佛,同时认为,因果报应,轮回转世,重死而轻生。因此,这两种学说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 而统治者们,确实发现了这一点,尤其是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统治阶层。他们都认为佛教所宣传的思想是不忠不孝,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另外,还有大量的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内部人士也转而崇信佛教,严重挑衅了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权威性。尤其是脑海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唐武宗。唐武宗一直主张儒家思想才是治国的根本,只有用儒家思想抵制佛教,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政治问题也是唐武宗灭佛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唐武宗,不信佛,而信道教。唐武宗是一个很虔诚的道教徒。而唐武宗身旁的道士们又对灭佛仪式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