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 一个基层公务员 还有两年就退休了 他有个愿望 退休之后 买辆房车 带着老婆 走遍全国1866个县 车还没买 装备已经买不少了 折叠桌椅 帐篷 卡式炉 锅碗瓢盆 运动相机 口袋相机 等等等等 家里阳台被他占了一大半 最近要买无人机 老婆没答应 老婆说 啥时候出发 啥时候买 又不是稀缺物品 还年年更新换代 急什么急 为什么要走遍中国1866个县呢? 他说 大城市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吧 高楼大厦 车水马龙 人潮涌动 观一知十 可小城镇的风土人情却会各有不同 一些在大城市里逐渐消失的民俗 民风 会在这样的地方得以保存 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民族餐食 民族服装 民族文化等等 都是他特别向往的 希望去探寻的 他老婆却觉他在画大饼 家里老人都年愈80 孩子还没结婚生孩子 能说走就走吗?不过心里还是挺期待的 1866个得走几年啊?! 康师傅能成行吗?
众所周知秦国有白起,赵国有李牧,但其实在战国七雄中,燕国才是资历最老的诸侯国。那么燕国有哪些名将?战绩如何?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乐毅 首先,如果说白起是秦国的第一名将,那么,乐毅无疑是燕国的武将之首。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赵国曾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赵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之后,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昭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之战中,乐毅率领燕国、韩国、魏国、赵国、秦国等五国大军击败巅峰时的齐国,这可谓是一战成名。在济西之战后,乐毅率领燕军攻克了齐国70多座城池,差一点就彻底灭掉了齐国。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即位。因为被燕惠王猜忌,乐毅只能从齐国的战场离开。乐毅投奔赵国后,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自此之后,乐毅就在赵国终老了。 二、骑劫 其次,就骑劫来说。公元前279年,燕惠王派遣骑劫取代乐毅,担任燕国大军的主帅。不过,如同赵国的赵括一样,骑劫这位将领初登战场后,也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这一年,齐国大将田单与骑劫交战,田单设计骗过了燕军,并且凭借即墨的兵力,以火牛阵击败燕国大军。在这场大战中,骑劫战死沙场,田单继续追逐燕国败兵,从而成功收复了被燕国占据的城池。此战之后,燕国逐渐走向了下坡路。 三、剧辛 再者,剧辛是赵国人。虽然出生在赵国,不过,剧辛最终则是为燕国效力。早在赵武灵王时期,剧辛在赵国担任将领。但是,因为得知燕昭王下诏求贤的消息,所以剧辛这位将领离开赵国,前往燕国。在此之后,剧辛和乐毅等人一起辅佐燕昭王变法,帮助燕国走向了强大。并且,在乐毅离开后,剧辛更加受到重用。 公元前243年,此时的赵国因为和秦国已经爆发了多次大战,所以是元气大伤。特别是在廉颇也离开赵国后,剧辛认为赵国已经是无人可用,可以趁机出兵进攻。不过,剧辛在率领燕军攻打赵国时,因为轻敌冒进,结果被赵国将领庞煖击败。此战,不仅剧辛被杀,还连带着损失了数万燕国大军,这给本就衰落的燕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四、秦开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赵国要和北方的匈奴相较量,比如赵国大将李牧,就因为多次击败匈奴而成名。与此相对应的是,燕国则是要和东胡一较高下。其中,就秦开这位将领,出自鲁国秦氏。战国时期,秦开离开鲁国,前往燕国。 因为通晓东胡的风俗特征,所以,在燕昭王即位后,秦开被赋予击败东胡的重任。到了公元前300年,秦开率领燕国大军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此战,秦开帮助燕国获得了大片的疆域。在此基础上,燕国得以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修筑燕长城。由此,对于燕国的崛起,秦开这位将领可谓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乐乘 最后,乐乘,生卒年不详,与乐毅、乐间父子同族。乐乘本是燕国将领。公元前256年,乐乘击败秦国将领王龁。公元前251年,乐乘率领燕军攻打赵国,结果燕军大败,乐乘遭赵军俘虏,于是投靠赵国,赵孝成王封其为武襄君。 公元前250年,乐乘与廉颇率军围攻燕国,燕国以重礼求和。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后,赵悼襄王即位。赵悼襄王听信谗言,派乐乘代替廉颇掌兵。廉颇因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而廉颇流亡到魏国。乐乘之后事迹不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秦灭赵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攻灭兼并山东六国,统一中原后才建立起大一统的秦王朝。而关于秦始皇攻灭六国的顺序,除了韩、赵、魏、楚、燕、齐的主流说法之外,还有一种说法的顺序为韩、魏、楚、燕、赵、齐,从两种秦灭六国的顺序中可以发现,唯一发生顺序变化的就只有赵国。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秦军攻克赵都邯郸,俘虏赵国君主赵幽缪王迁之后,赵王迁的兄长,也就是赵悼襄王偃的长子公子嘉却在邯郸城破前,及时率领一些宗室贵族和大臣们逃到了赵国北部的代地,也就是赵国名将李牧前半生一直镇守,防御匈奴的北疆地区。 之后公子嘉在一众宗室贵族和大夫们拥立下,自立为王,并率领北部代地的军民继续抵抗秦军兵锋,史称为“赵代王嘉”。故而秦军攻占赵都邯郸后,只能算是基本灭亡了赵国(公元前228年),只有完全扫除赵国境内的残余势力,才算是彻底灭亡了赵国(公元前222年)。 而且韩国虽然是第一个为秦所灭的关东诸侯,但秦国开启统一六国之战后,确定的第一个进攻对象却不是韩国,而是秦始皇从出生到幼年时期遭受苦难和屈辱的赵国,加上赵国也和秦国相邻,同样符合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故而秦王嬴政亲政掌权后,就将赵国定为了第一个灭国对象。 然而秦国从公元前236年大举出兵进攻赵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30年灭韩时都未能攻灭赵国。并且秦军攻打赵国时还造成了十分惨重的伤亡,损失巨大,由于攻赵兵锋受阻,秦国被迫调整进攻对象,按照原定先近后远的战略方针,将主攻方向改为了相邻的韩国。 后来还是因赵国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秦国这才乘机一举攻克了赵都邯郸城。但赵代王嘉率领赵国北地军民一直抗秦六年后,才被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秦将王翦之子王贲攻下代地城邑,俘虏了这位自立为王的代王嘉,赵国才彻底灭亡。 那么秦灭赵之战中,为何秦国灭赵这么艰难,以至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彻底攻灭了赵国呢? 首先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就建立起一支高度机动灵活,且战力强大的骑兵部队,并在之后的对外战争中得到了印证。比如取北方游牧部落的胡人土地,迫使林胡王为赵国提供马匹,以及攻灭本国境内如鲠在喉的中山国等,为此赵国逐渐发展成为中原北方的超级强国。 走向鼎盛的赵国在国力和军事实力上一度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存在,面对有着一统中原野心的秦国,实力强大的赵国成为了山东六国中的中流砥柱,也一度成为秦国东出中原的最大阻碍。故而秦国要想消灭兼并赵国并不容易,为此自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秦国就不断出兵攻赵,其中著名的战役有华阳之战、阏与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等。 由于秦、赵两国皆是实力强大的军事强国,故而双方也是互有胜败,又由于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期较短,为此灭赵之战最终拖到了秦王嬴政即位之后。 虽然自秦、赵两国发生长平之战,在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将武安君白起埋骨长平战场后,实力从根本上削弱,元气大伤的赵国就无力再与秦国进行全方面的对抗。但由于一些原因(之前文章有详细叙述),导致秦国并未乘胜追击,一举将赵国灭亡,为此给了赵国休养生息,再度恢复国力和军事实力的机会,并安稳的延续了二十多年。 而正是这二十多年的时间,让赵国有了足够的恢复时间,不仅可以大幅提升长平、邯郸两战损耗的国力,也能补充两战中伤亡的士卒。 等秦王嬴政亲政掌权后正式对赵国发动灭国之战时,赵国已经有了中兴之势,虽然在实力还是略逊秦国一筹,但比燕、魏、韩这些同为战国七雄的诸侯要强大的多。比如赵国在与秦国发生的邯郸之战数年后,就在鄗代之战中击大破两支燕军数十万兵力,并一路追击至燕国腹地,包围了燕都蓟城,迫使燕国割城求和。 “赵使廉颇将,大破燕军于鄗,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史记》(廉颇在赵国鄗城、代地大破燕军数十万,后围攻燕都蓟城) 可见赵国在长平、邯郸之战后不久,国力就恢复了不少。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秦王嬴政发起灭赵之战时,赵国就已经恢复了不少实力,或许没有恢复到最为鼎盛时期,但也相差不大,故而秦国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攻灭兼并国力已经大幅恢复的赵国。 其次秦国未能速灭赵国,也在于赵国有能征善战的名将坐镇,比如战国四大名将之二的廉颇和李牧就是赵将。 先说廉颇,如果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中没有只闻声名,就启用阏与之战中大破秦军的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代替老成持重的廉颇为上将,主导反击秦军。那么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国即便战败,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导致四十多万赵国青壮士兵埋骨长平。 就算是付出一半的伤亡代价,赵国也能保留二十多万兵力,不至于元气大伤。那么在之后的邯郸之战中,赵国应对围攻邯郸的秦军也能游刃有余。以此可见,在当时冷兵器时代,一位用兵如神,善于实战指挥的将军对于诸侯国家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再说到赵国和燕国发生鄗代之战,廉颇就是此战的赵军统帅。在兵力上与燕军相差很大的情况下,廉颇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还是击败了趁机入侵赵国的燕军,并乘胜追击,包围了燕国王城,迫使其割地求和。以此可见,一位能征善战的名将甚至可以左右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保全国家,得以延续。 虽然秦王嬴政发起灭赵之战时,名将廉颇由于受到赵王排挤已经离开了赵国,但赵国还有一位名将李牧坐镇。若单论军事才能,紫陌个人认为李牧的综合实力要略强廉颇一筹。那么在国力大幅恢复,兵力得到补充,有名将李牧坐镇的情况下,那么秦国自然是无法轻易攻灭兼并赵国。 比如韩、魏、燕三国的国力和兵力在战国末期就不如赵国,为此基本一两次大举进攻就被秦国灭亡兼并了。而秦国攻打实力较强的楚国时,前后就用了四年时间,这还是秦国当时已经基本攻灭兼并了韩、赵、魏、燕四国,实力得到很大提升的情况下。那么赵国同样作为实力较强的诸侯,秦国要想彻底攻灭兼并自然不易。 除此之外,还有最后一个原因,当时秦国刚发起攻灭兼并六国之战,在攻打赵国时,也需要提防其余关东诸侯是否会支援赵国,甚至是乘机合纵再次攻秦。为此秦国就需要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对付其他关东诸侯,故而无法以举国之力完全投入到灭赵之战中,再加上前面两点原因,秦国无法速灭赵国也在情理之中。 为此秦国从公元前236年第一次大举发兵攻赵开始,历时8年,到公元前228年,才攻克赵都邯郸。由于赵国只剩下北部代王嘉的残余势力,秦国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其他关东诸侯身上。直到攻灭楚国,关东六国之中只剩下一个完整的齐国时,秦国这才大举发兵,剿灭燕、赵两国在辽东和代地的残余势力,而此时赵国又延续了6年时间,故而秦灭赵国之战,共计用时长达14年。 秦灭赵之战,秦国前后五次攻赵,四次大举出兵 秦王嬴政于继位九年时年满22岁,这也是历代秦王举行加冠礼年龄,意味着嬴政在这一年就要亲政掌权。之后经过系列战前准备,比如制定统一战略,调运粮草军械,征召士兵,事先打探军情等,秦王嬴政于两年后的公元前236年,率先对早年受辱的诸侯赵国发起了进攻。 秦国第一次大举进攻赵国 秦国确定将赵国作为第一个进攻目标后,就派人潜入赵、燕两国进行调拨活动,以挑起燕赵战争。待两国战事一起,秦国便以支援燕国为由,乘赵国内部空虚之际,命王翦、桓齮和杨端和分别率领一支秦军,从西、南、西北三面攻赵,重点为赵国南部,从而和燕军对赵国形成腹背受敌之势。 “赵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年),赵攻燕,取貍阳城。兵未罢,秦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拔之,取九城。幽缪王迁立。”《史记》注:多篇混合 由于准备充足,此次秦国大举攻赵比较顺利,共计攻占了赵国邺地、安阳、阏与等九座城。尤其是攻取了阻碍秦国攻赵的战略要地阏,想当初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就曾大举进攻过该地,但被赵括之父赵奢击败,损失惨重。 过后三十多年,秦国终于拔除了这个垂涎已久的战略要地,之后秦国攻赵,便能从此地西入赵国腹地,直接攻打赵都邯郸。而攻取安阳后,秦从南面攻赵都邯郸,也只有数座城邑和一条漳水阻隔。这两处要地也是秦国此次攻赵的主要战果。 不过秦国虽然大举出兵攻赵,但赵国方面也及时出动了大军顽强抵抗,为此秦军乘赵空虚之际攻取以上数城后,攻势便严重受阻,最后留下部分军队驻守已经攻取的城邑和地区后,剩余秦军撤离回国,秦国第一次攻赵落下帷幕。 由于秦国在次年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故而第二次攻赵又推后了一年。 公元前234年,秦国第二次大举发兵攻赵(李牧指挥宜安、肥之战,大破秦军) 在公元前234年,秦国再次大举攻赵,秦王嬴政命桓齮为秦军统帅,攻打赵国平阳、武城。赵国一方派扈辄率军反击,结果被桓齮歼灭十万赵军,赵军主将扈辄也战死沙场。之后桓齮便率军越过太行山,攻打赤丽、宜安两地,继而深入赵国腹地。 “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取宜安,定平阳、武城。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史记》 虽然秦军此次攻赵取得战果不小,但后期却损失惨重。赵王迁见秦军攻势紧急且凶猛,为此就赶紧命大破匈奴的边军主将李牧为上将,率领边军和内地赵军在对抗秦军。李牧率军在宜安附近的肥下与桓齮交战,最终用计大破秦军,几乎全歼,成功截击住了秦军的攻势。之后桓齮在次年率领残余军队逃还秦国,秦国第二次大举攻赵告终。 公元前232年,秦国第三次大举出兵攻打赵国(李牧在番吾击退秦军) 继第二次大举攻赵之后,秦国于明年又发起第三轮攻势,兵分两路,再次从南面进攻赵国的邺地,平阳,继而北上渡漳水攻打赵都邯郸。另一路则从太原攻打狼孟,进而向东攻打赵国的番吾要地,与南路秦军形成夹攻之势,意欲一举攻灭赵国。 “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史记》 尽管战略和想法很美好,但结果却很残酷。赵国一方再次任命李牧为主将,率领赵军反击秦军。面对秦军两路攻势,李牧先是命副将司马尚率领一部分军队在邯郸南线据守赵国南长城,拖住北上秦军,然后亲率主力在番吾要地阻止来犯秦军。 结果在李牧率军猛攻之下,太原、狼孟一路秦军大败,随后李牧回援邯郸南线。而南路漳河沿岸正欲北上攻赵的秦军见被北路南下秦军已被李牧击退,自知难以取胜,只是与李牧和副将司马尚汇合后的赵军略微接触不敌后,便不敢再战,最终两路秦军纷纷撤离退出赵境,秦国第三次大举攻赵以失败告终。 不过在宜安之战和番吾之战中,赵国同样损失惨重,已经无力再反攻、远程追击秦军,故而自番吾之战后,赵国只能退守赵都邯郸,坚守自保。同样秦国碍于赵国有用兵如神的李牧坐镇,也不敢再轻易攻赵,为此还将主攻方向改为了韩国。 公元前229年,秦国大举攻赵,攻克赵都邯郸 之后秦国经过数年休整后,于公元前229年再次大举进攻赵国,因为在灭韩同年,赵国遇到了严重的旱灾,为此严重缺粮,导致人心浮动,秦国迎来了灭赵良机,而此次大旱灾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赵大饥。秦大兴兵攻赵,王翦,端和,羌瘣围邯郸城。李牧诛。秦虏赵王迁,灭赵。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史记》 秦军在赵国发生旱灾后的次年第四次大举出兵,命王翦,杨端和,羌瘣从三面夹攻赵都邯郸。但由于赵国有能战善战的李牧坐镇,秦军多次进攻都未能取胜,双方进入相持阶段,为此秦国派人潜入邯郸,用重金买通权臣,施行反间计除掉了名将李牧。 自李牧死后,赵军将士涣散,战力大打折扣,即将解体。最终王翦率领秦军在三个月左右便攻克赵都邯郸,俘虏了赵王迁。 不过在秦军攻克邯郸时,赵王迁的兄长公子嘉及时带领宗室贵族和一众大夫等数百人逃到了赵国北部代地,自立为代王,继续对抗秦国。 公元前222年,秦国大举攻打燕国辽东,返程顺带攻灭赵国北部残余势力 赵都邯郸成为秦国邯郸郡的六年后,攻灭魏国和楚国的秦军调转兵锋,秦王嬴政大举出兵,命王翦之子王贲攻打燕王喜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一战破之,俘虏了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是岁,秦将王贲亦虏代王嘉。”《史记》 同年,王贲率领秦军返程时,一同剿灭了赵国北部代地的残余势力,俘虏了代王赵嘉。至此,立国二百五十多年的赵国彻底灭亡。 结语: 从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38年亲政掌权,于公元前236年发起灭赵战争,历经四次大举攻赵,才于8年后的公元前228年攻克了赵都邯郸。又于6年后的公元前222年,俘虏逃亡北部的赵代王嘉,为此灭赵共计历时14年。之后秦国于次年灭齐,公元前221年止,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称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屈原的死对楚国有何影响?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活跃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的历史很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当年武王伐纣的时候,楚国的先祖还只是一个南方的小部落。但就是因为在这场商周交替的历史潮流当中,楚国的先祖站队正确,选择了帮助周王室,所以成了胜利者。 因为站队正确,周朝开国之后,还给了楚国一个子爵的爵位。在周朝的五级爵位制当中,子爵虽然不是什么太大的爵位,但这却意味着,楚国自此之后,可以从一个部落变成一个诸侯国了。 正是靠着这个诸侯国的身份,此后在西周时期,楚国开始在南方不断崛起。尤其是到了西周中期,随着周王室自身达到巅峰期,周王室开始向南方扩张,讨伐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国和部落。在这个过程当中,楚国跟着周王室的步伐,占了不少便宜。 等到西周后期的时候,这时候楚国在南方已经是排得上号的大国了。到了这个时候,楚国自身力量比较强大。再加上楚国地处南方,距离周王室比较远,周王室想管也管不着。所以到了西周后期的时候,楚国已经开始逐渐独立,就连周王室也管不了楚国了。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随着一场‘烽火戏诸侯’事件的发生,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到了春秋时代之后,随着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原本就不太听话的楚国,自然更加放飞自我了。所以,在东周初期的时候,楚国在南方几乎就是跑马圈地。反正南方也没什么强大的诸侯国,而且很多地方更是完全没有人。这种状态下的楚国,想要扩张起来,自然要远比那些中原诸侯国更加容易了。 就这样,经过春秋初期的扩张之后,此时的楚国,已经成了南方的第一大国。而且,就算放眼整个中原,也是一流的强国。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国家,比如齐国晋国之外,很少有国家能够抗衡楚国。 所以,接下来的时代,就是几个强国开始争霸的历史了。 春秋中后期的历史,基本上是这样的:首先,秦晋齐楚宋郑等几个一流强国,率先脱颖而出,甩开了其他国家,逐渐开始争霸。接下来,齐国首先在齐桓公的时代称霸,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 不过,齐桓公死后,齐国很快开始内乱,国力瞬间暴跌。所以接下来,其他几个一流强国,开始争抢霸主国的宝座。在这个过程当中,晋国和楚国逐渐脱颖而出,秦国被晋国堵在了西方,齐国则是被晋国压制。宋国和郑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先后被楚国击败,沦为二流国家。 到了春秋中期之后,晋国和楚国开始了近百年的相互对峙。在这期间,晋国长时间占据上风,楚国则是长时间被压制。所以到了春秋后期的时候,晋国为了彻底击败楚国,就在楚国旁边扶持了一个吴国。而楚国为了牵制吴国,则是在吴国旁边扶持了一个越国。 因为楚国出手比较晚,吴国率先壮大了起来。此后,楚国在吴国和晋国的夹击之下,一度被吴国打到了楚国王都。后来虽然在秦国和越国的帮助下,顺利复国。但这一战,也让楚国损失惨重。同时,晋国内部又开始出现士大夫家族掌权的问题。所以到了春秋末期,基本就是以吴越两国作为主角的争霸史了。 在吴越两国争霸期间,楚国则是在养伤。之前差点被吴国打到灭国的那场战争,虽然让楚国国力大损,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楚国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恰恰是这场战争,让楚国内部重新洗牌,不至于再出现晋国那种士大夫掌权的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同为春秋老牌强国,齐国后来被田家取而代之,晋国被三家瓜分,楚国却能一直延续不断的原因。 另外,这场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让楚国国君重新抓稳大权。在这之后,重新复兴的楚国,因为很多旧贵族在之前的战争当中消失,所以出现了很多势力空白。因为这个原因,楚国接下来开始实行一种很特殊的制度。 这种制度,叫做封君制度。 所谓封君制度,就是指国王把一块领土,封给国内有功的大臣,或者自己的子孙后代。但同时,封出去的这块土地,不可世袭。一旦大臣或者国王的子孙去世,这块地盘还是要被收归国有。另外,对于封出去的这块土地,被封的大臣或者王子王孙,只有收税的权力,而没有执政的权力。 这种制度,无疑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家分晋’这种事情,在楚国再次上演。在春秋末期的时候,这套制度相对来说,要更先进一些。所以楚国才能凭借制度的优越性,重新恢复过来,甚至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进一步吞并越国,成了南方的超级大国。 但这种封君制度,同时也为后来的楚国,埋下了一个大雷。 就这样,随着楚国不断恢复,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而到了战国时期,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则是开始改变所有诸侯国的命运。 这项技术,叫做冶铁。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冶铁技术都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技术。而且不管是在哪个文明,冶铁技术的成熟,都会给社会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因为铁器锻造技术一旦成熟之后,生产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幅增加,这会导致社会开始出现方方面面的新问题。 比如,在种地这方面,以往的时代,大家基本上都是用青铜器或者木器来耕地,生产效率很低。而且相对来说,开荒的难度也更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战国之前的普通平民,宁可租种贵族的土地,也不愿意自己去开荒。因为开荒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不过,铁器开始普及之后,情况瞬间就不同了。随着铁制农具普及,大家开荒的难度迅速变低。如此一来,大家就可以开垦新的土地,而不用租种贵族的土地。这样就导致原有的井田制,彻底崩溃了。 再比如,在打仗方面,青铜的硬度远不如铁器。所以,使用铁制武器的军队,战斗力要远胜过使用青铜武器的军队。而且,铁制武器的出现,也让战争的规模和形态,逐渐开始变化。 所以,随着冶铁技术逐渐成熟,春秋战国交替的这个时代,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大变革时代。除了出了一大堆的思想家之外,各国的旧有政治制度,也无法满足生产力的进步。这样一来,各国对旧有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和变法,自然也就势在必行了。 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战国初期,从晋国之中孕育而出的魏国和韩国,首先开始变法。这两个国家,都是新出现的国家,历史包袱比较轻。所以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基本没多大阻力。反倒是那些老牌国家,国内各种利益关系根深蒂固,想要进行改革,阻力极大。 随着韩国和魏国先后变法,这两个国家开始迅速强大起来。尤其是魏国,经过变法之后,魏国瞬间成了列国之中最强的一个。当时的魏国,国土面积和人口,虽然只是当年晋国的一部分。但整体国力,却比当年最巅峰的晋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的魏国,到底强到什么程度了呢?举个例子,阴晋之战当中,魏国这边由吴起率领的五万新兵,直接正面打垮了秦国五十万主力精锐。以一当十,不但赢了,而且还是一边倒的屠杀。这样的魏国到底有多强,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这样的魏国,各国自然都开始深深羡慕,打算效法。尤其是楚国这样的老牌强国。此时经过上百年的恢复之后,早已经彻底从当年的失败当中恢复了过来。但问题是,尽管楚国恢复了过来,却依然打不过变法之后的魏国,反倒是被魏国打得节节败退。 所以,当时的楚国,整个高层都开始想要变法,希望通过变法强大起来。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楚国的国运。 这个人,就是吴起。 吴起之前本来在魏国效力,魏国变法之后,强大的军队几乎就是吴起一手缔造的。但是后来,吴起因为功劳太大,遭到魏国君臣的嫉恨,所以不得不离开魏国。而吴起离开魏国之后,很快就被楚国招揽,来到楚国工作。 吴起到了楚国之后,很快,当时在位的楚王,便将所有变法工作,都交给了吴起。因为魏国那边的变法情况吴起几乎了如指掌,而且魏国的军队,也是吴起一手缔造的。对于当时的楚国来说,实在是没人比吴起更懂变法了。 而吴起接受任命之后,也不负众望,很快就拿出了一大堆的改革方案。但是,当吴起拿出这套改革方案之后,整个楚国的高层,却瞬间哗然了。 因为吴起的这套改革方案,直接触动了楚国贵族的核心利益。按照吴起的改革方案,所有血缘关系相对较远的贵族,都要被赶到楚国边境去开荒,而且国家也不再掏钱供养他们。 吴起的这个计划,无疑是从根本上触及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但是因为当时在位的楚王,对吴起几乎堪称是毫无保留的支持。所以,这些旧贵族尽管反对,但也无可奈何,只好老老实实地去边境开荒。也正是因为老国王的支持,吴起的变法才得以顺利实施下去,楚国也得以通过吴起的变法,逐渐强大起来。 就这样,在吴起主持的变法运动下,仅仅只过了七年,楚国便迅速强大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套新的社会制度。经过变法之后的楚国,迅速强大起来,直接在正面击败了魏国。这在吴起变法之前,是绝对不敢想象的。 不过,就在吴起变法的关键时刻,楚国的老国王忽然去世了。这位老国王的去世,对楚国的国运来说,可以说几乎就是最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这位老国王去世后,新即位的楚王,对吴起又多有忌惮,不愿支持吴起。而那些旧贵族,又想着要报复吴起。 所以最终,在老国王的葬礼上,楚国的旧贵族们,突然暴起,刺杀了吴起。而吴起死后,新即位的楚王,虽然借着吴起被杀这件事,大范围清理了不少国内的旧贵族,让国内势力重新洗牌。而且,这位新楚王也知道吴起变法的好处,将吴起的很多变法成果,继承了下来。 但同时,迫于很多贵族的压力,这位新楚王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尤其是在封君制度这件事上,他不得不全面妥协。这就为后来的楚国,埋下了一个超级大雷。 除此之外,吴起进行改革的时候,因为改革触动的利益太多,再加上改革时间比较短,所以吴起并没有触碰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恰恰是古代所有改革当中,最核心的问题。任何没有触碰土地问题的改革,都只能算是进行了一半。 所以后世也有很多史学家推测,吴起当时可能也是留了后手,打算先进行容易的改革,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土地改革。但是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改革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那位老楚王忽然去世了,这就导致吴起主持的这场变法,不得不半途而废。 当然,吴起的这场变法,也不是一点成果都没有。除了没有触碰土地问题之外,在其他方面,比如军队或者社会制度等方面,吴起的改革成果基本上都被保留了下来。也正是靠吃吴起改革的这点老本,接下来楚国又强盛了几十年。 但问题是,吴起的变法,本就是一场不彻底的变法。作为食利阶层的楚国贵族,依然占据了大量社会资源不干活,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如此一来,吴起的这份功劳簿,又能被整个楚国吃多久呢? 自吴起去世之后,大约过了二十多年,秦国那边开始进行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一场很彻底的变法,直接触碰到了土地问题,确定了秦国内部的土地私有制。在这之后,秦国开始不断壮大,成为楚国新的敌人。而在吴起被杀四十多年之后,屈原就出生了。 屈原出生之前的楚国,基本上就是如此。而等到屈原出生之后,此时秦国已经彻底崛起,开始逐渐东出。与此同时,当年吴起改革的成果,也被楚国逐渐消耗殆尽了。如此一来,楚国在面对其他诸侯国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任何制度上的优势了。 就以秦国为例,秦楚两国交战的时候,秦国士兵为的是杀敌立功。因为按照秦国的制度,杀敌之后,可以从国家那里获得土地,而且土地是永久性质的。而楚国这边,楚国士兵则往往是迫于贵族的命令,不得不参战。 如此一来,双方士兵作战的动力就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也不一样了。此消彼长之下,楚国自然节节败退,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屈原逐渐长大,而后逐渐成年,走向仕途。 和普通平民不一样,屈原是真正的贵族之后。屈原的祖上也曾是楚王之子,不过那已经是春秋初期的事情了。因为屈原祖上没有继承王位,所以后来,他们家这一支就逐渐成了楚王的远房亲戚。到了屈原这一代,和当时在位的楚王之间,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了。而且屈原他们家,后来也家道中落。除了有个贵族头衔之外,基本上和平民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正是这种身份,从根本上决定了屈原的命运。因为是贵族之后,所以屈原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酷爱读书。因为家道中落,所以有机会感受平民的生活,让屈原后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平民阶层的角度去思考。 就这样,等到屈原长大之后,顺利入仕的时候,当时楚国这边正是楚怀王在位期间,而秦国那边则是秦惠王在位后期。当时的楚国,已经把几十年前吴起改革的老本,彻底吃干净了。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楚国彻底吞并了越国,国土面积大幅提升,国力越发雄厚,但国内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反观秦国那边,此时则是越来越强,国内体制焕然一新,秦国从上到下,都有着强烈的对外扩张欲望。此时的秦国,还处于上升期,楚国则是已经到了顶点,即将开始走下坡路了。 对此,当时在位的楚怀王,其实也是心知肚明。他很清楚,想要改变楚国的现状,唯一的机会,就是进行变法。 可问题是,因为吴起之前做过的一些事情,导致楚国贵族后来只要听到‘变法’这两个字,马上就会极为反感。这也是之前几十年当中,楚国一直没有进行变法的原因。不是之前几位楚王不想进行改革,而是国内阻力实在太大,大到连楚王本人,都无法改变的地步。 所以,只有等到几十年之后,等到当年被吴起发配到边疆开荒的那批老人,全都去世了之后,楚国才敢重新提变法的事情。此时的楚国贵族,对变法依然有很强的反对声音,但却不像之前两代人那么坚持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当时在位的楚怀王,才敢重新提变法这件事。而当楚怀王提出要变法之后,很多楚国旧贵族,很快就警惕了起来,生怕当年吴起变法的事情,再次发生在他们身上。所以后来,楚怀王不得不稍稍妥协,决定不再请楚国之外的人,才进行变法,而是要请楚国国内的贵族,来主持变法的相应事宜。 不过,这样一来,如果从楚国贵族内部挑选的话,又该挑谁呢?高层贵族肯定不行,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如果让他们主持变法,他们不光不会变法,反倒是会利用这个机会,尽可能为自己捞油水,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是那样的话,楚国的变法就彻底完了。 唯一的机会,就是找一个像屈原这样的底层贵族。虽然是贵族,但是因为家道中落,从小过惯了苦日子,自身有变法的动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年纪轻轻的屈原,才会被楚怀王火速提拔上去,负责楚国的变法。据史学家考证,屈原被楚怀王提拔上去的时候,最多也就三十岁左右。 三十岁左右的屈原,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自信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彻底改变整个国家,帮楚国顺利完成变法。 公元前317年,屈原被楚怀王正式任命为左徒,开始负责楚国的变法工作。但此时意气风发的屈原,却怎么也想不到,楚怀王的这个任命,会成为他日后人生悲剧的开始。 当时的屈原,虽然有楚怀王的信任,也有一腔报国的热血。但是想要完成变法这项工作,他却缺少了两项最重要的资本。 首先是变法的经验。屈原和当年的商鞅,虽然都是年纪轻轻就开始主持变法工作。但是商鞅是真正去过魏国,并且在魏国做过一段时间的官,深入了解过魏国的变法结果。所以到了秦国之后,商鞅完全可以照葫芦画瓢,直接把很多成功经验照搬到秦国。 而屈原则是完全不同,屈原从小在楚国长大,没有任何在其他国家做官的经验。所以,屈原所有的变法心得,基本上都是从书上学来的。这就注定屈原的很多经验,会过于坚硬,同时也有些不接地气。 其次,楚国因为之前有过一次变法失败的经验,导致楚国国内的贵族,对于变法的抵触力度,要远大于之前的秦国。这就导致屈原遇到的阻力,甚至要比当年的商鞅更大。 如此一来,屈原想要变法成功,自然就极为困难了。 不过,困难归困难,但屈原还是坚持了下去。而且,从楚国的历史来看,这也已经是楚国最后的变法机会了。当时秦国已经通过商鞅变法,彻底强大了起来。春秋时期的其他小国,已经被彻底兼并殆尽。战国七雄当中,此时赵国也在进行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运动。 从整个战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已经是各国最后的变法机会了。因为再之后,随着那些小国彻底被消灭,战国历史就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时代,大家开始玩合纵连横的游戏。到了这个阶段,还没有进行变法的诸侯国,已经无力再进行变法,而是要疲于应对外部的战争。 所以,屈原主持的这场变法,已经是楚国最后的机会。但这个机会,因为旧贵族的反对,再加上屈原本身的能力问题,其实只有半个而已。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就比较清楚了。 屈原开始主持变法工作之后,没过几年,就遭到了旧贵族集团的全力反对。因为屈原的改革,直接触碰到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也就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所以,在这之后,很多旧贵族开始联合诋毁屈原,楚怀王也不得不暂时罢黜了屈原的左徒之职,改任三闾大夫。 所谓三闾大夫,也就是掌管祭祀和教育的闲职。当时楚怀王的这个命令,或许也有保护屈原的意思,想要让屈原趁机将改革变法的思想,教给下面的贵族子弟。 但是接下来,没过多久,秦国就开始进攻楚国。而且在这之后,历史就进入了合纵连横的时代。作为南方最重要的大国,楚国注定无法置身事外,必须要加入到这个游戏当中。所以在这之后,楚怀王不得不把屈原叫回来,帮他应对这些合纵连横之类的事情。 这时的屈原,依然不改自己的初衷。再次上任之后,虽然无法继续负责变法工作,但屈原还是一直努力工作。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屈原一直坚持合纵,要联合三晋制衡秦国东出。但因为秦国的破坏,再加上楚国内部的矛盾,导致楚国经常摇摆不定。 就这样,在楚国摇摆不定的过程当中,秦国开始逐渐攻城略地,逐渐向东扩张。而楚国这边,屈原虽然一直在努力,但却被国内的旧贵族嫉恨。这些楚国的旧贵族,生怕屈原得势之后,会再次进行变法,所以就开始想着法的对付屈原,并且在楚怀王耳边诋毁屈原。 就这样,十多年之后,在一大堆旧贵族的诋毁之下,楚怀王不得不再次罢免屈原,并且将屈原流放。对于屈原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对于楚怀王乃至整个楚国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说到底,还是楚国内部的旧贵族势力,太过强大了。 在楚国的旧贵族当中,很大一部分贵族,其实都支持楚国联合秦国,对抗三晋,也就是所谓的连横。因为在整个春秋时代,楚国一直都和秦国交好,这才得以阻挡晋国。甚至后来楚国差点被打到亡国,也是秦国帮忙才得以复国的。所以对于很多旧贵族来说,和秦国联手,更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利益。但是屈原却坚持反对连横,主张联合三晋制衡秦国东出。 如此一来,那些旧贵族自然就更加嫉恨屈原,更不能让屈原翻身了。 就这样,到了屈原中年时期,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不光决定了屈原的命运,同时也直接深刻影响了战国历史的走向。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国诓骗,前去参加与秦昭襄王的会盟。结果,到了秦国的地盘之后,秦国忽然翻脸,直接扣下了楚怀王,将楚怀王彻底囚禁了起来。 此后,秦国以楚怀王为筹码,要挟楚国交出土地。楚国高层自然不愿意,还直接拥立了楚怀王的儿子登基,这就是楚顷襄王。至于楚怀王,则是在被秦国囚禁了三年之后,最终死在了秦国。 随着楚怀王去世,已经人到中年的屈原,就变得更加失落了。楚怀王在世的时候,屈原或许还有再度被起复的那一天。可是如今,楚怀王的儿子登基,这位新登基的楚顷襄王,之前做公子的时候,就和屈原持相反意见。如今他登基做了楚王,自然更不会用屈原了。 果不其然,楚顷襄王即位之后,屈原别说复职了,就算是之前的三闾大夫,也不能做了。在这之后,屈原更是被流放江南,直接被踢到了楚国最偏远的地方,再也无法过问朝政。 然而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屈原依然没有放弃。他依然在幻想,或许某一天楚顷襄王能够想通,意识到楚国变法的重要性,会重新重用自己。正是保证这样的信念,哪怕屈原晚年一直被流放,但在这期间,屈原依然没有彻底放弃,反倒是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篇。 真正压垮屈原的,是在屈原晚年这十几年当中,秦国的动向。 就在屈原被贬黜之后不久,秦国便开始逐步东出。在这十几年当中,秦国更是拿下了整个义渠,以及巴蜀之地。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地盘方面,楚国也比不上秦国了。此时的楚国,地盘不如秦国大,体制不如秦国先进,人口也不如秦国多。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楚王想明白了,开始支持屈原变法,也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公元前278年,秦国更是进一步东扩。这一次,秦国直接拿下了楚国的国都。而中原地区,韩魏两国也早就被秦国打残,再也无力阻挡秦国扩张的步伐。到了这个时候,屈原明白,不管自己再做什么,都已经无力回天,不可能再挽救楚国的灭亡了。 对于一个忠臣来说,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明明知道,国家快要亡了,但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 屈原不愿意看到楚国灭亡,但他又无法改变这一切。 所以最终,他只能身投汨罗江,在楚国灭亡之前,先结束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清白,可以随同汨罗江水一样,永远清白下去。 纵观屈原这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楚国之前的那些历史,导致屈原从接手变法工作的那天开始,就几乎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无疑是最残酷的。 或许,屈原一直到投江的时候,也没想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生都在努力,但最后却什么都改变不了。为什么那些楚国贵族,明知道变法的必要性,却依然要阻挠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楚国(?~前223年),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一说即前1042年~1021年 ),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时期的华夏,一切都和谜一样,有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有战士人头筑起的血腥京观、有为知己者死的士。当世界还是茹毛饮血时,华夏已诞生了野蛮的、灿烂的、可敬的文明。然而当年这一切慢慢被时间掩埋,我们今天就通过相对保存完整的华夏地理,去看一段先秦华夏的智慧。 上一篇,战胜秦国最后的希望,不是胡服骑射,而是赵武灵王的史诗级发现我们说到赵武灵王的惨死,埋葬了攻秦最佳的机会。此时的秦人积蓄数十年的战争资本终于足够雄厚,秦人即将东出,此时函谷关外是六国合纵抗秦的大局,秦人又该如何面对呢? 万乘之国,戏如小儿 公元前313年,六国合纵的首领楚怀王在郢都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秦国使者张仪。一个让后世楚人恨不生啖其肉的纵横家。 张仪正在向楚国这个敌对联盟的首领争取友谊,但真正打动楚怀王的是张仪答应秦国将向楚国献上商于地区六百里土地。这片土地位于秦国东南门武关之外,本属于楚国,后被秦人夺取,这六百里地深入楚境,让楚国一直如鲠在喉。 出于土地的渴望,楚怀王背叛了六国联盟,他干脆地与齐国断交,为什么是齐国呢?因为当年齐国孟尝君组织的六国联军攻破函谷关,让秦人体现了一会亡国之忧,秦齐有世仇,要讨好秦国以获取土地的怀王,自然将目标定在了齐国。然而事后怀王派人去咸阳接受商于之地时,张仪却闭门称病不出,可爱的怀王认为自己断交诚意不够,于是遣使去淄博的齐廷大骂齐王,导致了齐国加入到秦国阵营中。 最终发现自己被耍了的怀王,怒而兴师伐秦,结果大败葬送了八万精锐楚军,更重要的是还丢失了东汉中之地(上庸地区)。秦国吞并巴蜀后,东汉中战略地位凸显,因为楚国随时可以通过进军西汉中切断关中和巴蜀的联系。而丢失东汉中后,楚国在西部与秦国的交锋中彻底陷入守势。 更令怀王感到耻辱的是,戏弄他如小儿的张仪再次来到了他的面前,携秦军威势来找他讨要黔中之地(湖南沅陵)。这里与秦国的巴地(重庆)相邻,而秦国占领的巴蜀富庶,而楚国的黔中却贫瘠,昏聩的怀王认为这是块注定很难守住的土地,在张仪的威逼利诱之下,怀王割让了半个黔中郡。而获得黔中郡的秦人,在楚国的大后方有了一块方寸之地作为进攻支点。 更可怜的是,为了进一步孤立楚国,秦国多次与楚国和和打打,朝三暮四的楚国很快被关东五国所怨恨。而此时秦国开始了与楚国的新一轮会盟,双方约定各自的国君在边境武关商讨和平条约。 结果怀王刚到武关,就被劫持到了咸阳,客死他乡,而秦人劫持怀王的目的则是索要剩下半个黔中郡和巫郡(三峡地区),结果这次怀王硬气的拒绝了,楚国也另立新君坚定了与秦国对抗的决心。可怜楚国幅员万里的万乘之国,却被秦人戏如小儿,毫无信义的秦人让楚人恨之入骨,这也是当年楚国灭亡时,绝望的楚人依旧呐喊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原因。 东出函谷,无敌天下 此时秦国的君主已经是秦昭襄王,这是秦国最伟大的君主,他在位五十六年完成了对六国的一一削弱,只剩下统一的临门一脚给后来人。昭襄王有一套堪称中国战略巅峰的思想——远交近攻。他每次都会联合弱小的对手一起来打击一个最强大的对手,当最强者削弱后,他再选出第二强的进行打击,周而复始,让六国恒弱,秦国恒强。 此时的秦国意图打击国君新丧的楚国,最合理的进军路线就是主力从武关进入楚国的南阳盆地。但是必须保护好攻楚部队的侧翼,因为南阳盆地以北隔着伏牛山就是韩魏的地盘。唇亡齿寒的道理下,韩魏必与楚国配合,导致攻楚军队陷入被动。 为此秦国决定放下国君新丧,无力出兵的楚国,先削弱韩魏。切断韩魏以后有可能南下的路线,于是爆发了秦国统一中原的第一场决定性大战役——伊阙之战,在这里白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公元前293年,秦人针对河洛盆地(洛阳)发起了进攻,试图掌握河洛去往南阳的通道,韩魏联军阻击。而白起指挥了一场局部战争上的迂回,抄到了韩魏的后路上,并将两国联军沿伊水往远离本土的南方挤压。在伊水河谷深处,有一处叫做伊阙的山谷,这里两山并立,中间伊水穿山而过,而庞大的韩魏联军在狭小的山谷中被挤压得无法施展,被尽数歼灭,这一战秦人斩首二十四万,开启了秦人轰轰烈烈的消灭六国有生力量之路。 巴蜀跃进,郢都成赤地 公元前280年,解决侧翼问题后,秦国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开始着手解决当时最大的强国楚,这场战争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跃进。 楚国幅员辽阔,包含了现在的湖北、湖南、河南南部、安徽大部及江浙一带,而楚国的首都在郢都(湖北荆州)。郢都所在的是肥沃的江汉平原,在平原的北方是桐柏山,西方是巴山、巫山,南方是武陵山区,东部则是大平原,为楚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与粮秣。楚都所在的楚国西部群山环绕有点小关中的感觉,但是楚国这些山系普遍不高,而且山谷众多,虽有天险,但是防御点较散,不如关中四塞集中。 传统秦攻楚路线是走武关,进入南阳盆地,再翻过江汉平原北部的群山到达郢都。这条道路进军太慢,楚军很容易顶到东部的支援到达。这个时候秦国夺取巴蜀的战略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当年攻蜀的司马错已经是老将了,却依旧亲身挂帅,并兵分两路从巴蜀出发,一路奇兵从黔中出发进入洞庭湖区,扫荡郢都后方,主力为另一路沿长江而下,进攻西陵(宜昌),威胁郢都西部。这是有史记载以来第一次沿长江而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秦人攻楚对长江的利用是人类历史上对长江的重要探索之一。 在巴蜀军分为南路和西路并进的前提下,秦国北路也出武关进逼楚国,由于楚军必须分兵三路而守,而这西、南、北山系中小路众多,楚国东方兵团来援前,兵力已经顾此失彼。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崩溃了,秦国三路军汇师郢都。公元前278年,郢都陷落,而楚国东方兵团正在赶来的路上,秦人为防西楚人作乱,展开了惨烈的屠杀和大劫掠,以期彻底破坏楚国西部的有生力量,甚至连楚王的宗室陵墓都尽数烧毁。 残存的楚人将国都迁往陈(河南淮阳县),随后又迁往寿春(安徽寿县),江汉平原的失去让楚国经历了一场大出血,失去祖宗之地的西部地利后,楚国只剩下东部一片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战略地位一落千丈,楚国彻底沦落为一个虚胖的二流国家。 楚人三大恨 “戏我朝堂、囚我君王、毁我社稷”成为楚人对秦人的三大恨,相比其余五国在战场上被秦人击溃。楚国的崩溃在我们看来更加遗憾,但在楚人看来则是耻辱。在秦人的一次次戏弄和威逼利诱下,楚国被一步步的削弱,郢鄢二城的屠杀,和楚国宗室陵墓都不得以保全,这让楚人意难平。 后来在项羽立国在楚国东部,却国名西楚,就代表了他对西楚故国的感情,同时他针对秦人刻骨铭心的报复中,我们也能深刻地感受到楚人对秦人令人心悸的恨。 在削弱楚国的这场国战中,我们深刻的发现了秦人作战对迂回战术的熟练运用,秦人在这场战斗中开辟了西线和南线两条新战线,而这两条战线中的秦军时而汇合、时而又分开,他们像两条游龙,自由的在楚国西南群山各个孔道间游走,彻底撕开了楚人的防线。 从大战略上来说,巴蜀出发的西路和南路军是一个战略级别的大迂回,而从局部战场上,这两路军的游走又是战术层面的小迂回,从根本上而言,秦人在大战略和局部战术的丰富度领先楚人太多,再加之各种政治手段对楚国的削弱,这些才是楚国崩溃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场战争中,巴蜀之地对下游恐怖的压制力得以体现,长江进击路线的探索和巴蜀的大发现,让中国南方战争立体度呈质的提升,而下一次南方跃进则是三国时期吴蜀两国对南方的共同探索。 那么击溃楚国后,按照秦昭襄王的战略,又要开始寻找下一个削弱强者了,此时秦人的戈矛伸向了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强大起来的赵国,在长平秦人继续将迂回体现到了极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那些在丝绸之路周边消失的古国有哪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鄯善国,西域古国之一,国都扜泥城。东通敦煌,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东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产马、驴、驼等。本名楼兰。楼兰和鄯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以前称楼兰,以后改国名为鄯善。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共存国600多年。 在西域南道十国中,从且末国开始,便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国,故《汉书·西域传》又载:“鄯善当汉道要冲,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可见受汉文化影响很大,在城廓诸国中只有译长一职。像龟兹那样地处交通要道的国家,竟设有译长四人。 于阗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 莎车国,一作渠沙。位于于阗之西、疏勒东南。《唐书》称之为紧馆,元代称之为雅尔宥,明代称叶尔钦。今称为叶尔羌,为维吾尔自治区少数都会之一。《西域闻见录》卷二谓,‘叶尔’是地,‘羌’是宽广,回人称为叶尔奇木。 月氏国,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月为肉字的古体(氏古音读作支)。(大月氏读成dàyuèzhī)公元前5~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 身毒,是华夏文明自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之间对现代印度次大陆上之文明区域称呼的音译词。其范围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带。由于语音的历史发展、语言传播、词汇扩散,该词的音值拟测众说纷纭,即使《辞海》《辞源》等权威辞书,对这一词的注音也不尽相同。 安息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帕提亚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萨珊波斯代替。 条支,西亚古国名,在今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据说为塞琉古(塞琉西)王国国建立。 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公元前510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 楼兰古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 乌垒,古西域国名。《汉书·乌垒传》载:“乌垒,户一十,口千二百,胜兵三百。城都尉、驿长各一人。与都护府同治。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乌垒在今轮台县东北,是当时汉西域都护的治所。人口很少,但地理位置很重要,处在西域的中心。 轮台县,地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是古西域都护府所在地,314国道、南疆铁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与县境相连。距库尔勒187公里,直线距乌鲁木齐360公里。 龟兹国,是我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在这里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有名之国也。 姑墨国,分布地区为今叶尔羌河以北,天山腾格里峰以南地区,治所在今阿克苏。汉时属西域长史府。南北朝时属魏,附于龟兹。称姑墨,又称亟墨,唐时称跋禄迦,于其地置姑墨州,属龟兹都督府。 疏勒国,为西域古国,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位居西域南、北两道的交会点,古来即为东西交通的主要进出口。 康居,古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王都卑阗城。北部是游牧区,南部是农业区。南部城市较多,有五小王分治。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四大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是政策的制定者、政策执行的监督者。 中国银行是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管理。银行大致可分成中央银行、监管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这四大类。 中央银行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是发行货币、制定货币金融政策和稳定币值央行是什么银行; 监管银行也是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及风险监控,此外还国家外汇管理局,主要负责我国的外汇管理; 政策性银行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主要针对国家的重点行业和领域进行政策性扶持; 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主要经营存、贷、结算、和各种针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 四大行指的是工、农、中、建四家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银行的转换主要是指专业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转变,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转型。 国有四大银行是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1983年9月7日颁布的《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分设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主要办理工商信贷业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基本建设投资为主要业务,中国银行以涉外信贷为主,中国农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农业开发和建设,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 BOE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的职能是什么? 英格兰银行(香港稱英倫银行,英语:BankofEngland)是英国的中央银行,该银行于1694年以私营方式成立,自1931年起服从于财政部的政策并于1946年被收归国有。1997年间英格兰银行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机构,由政府全资所有但拥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英格兰银行垄断了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的纸币发行权,并且该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获得了管理全国货币政策的授权。而财政部则保留了在极端情况接管该权限的资格。它负责货币供给,印发钞票和铸造硬币,向英国政府和其他银行提供货币,管理黄金和通货储币。
交通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4大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全称,其中就没有交行,但是5大其中就有。 交通银行(全称: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08年,是中国近代以来延续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银行,也是近代中国的发钞行之一。现为中国五大国有银行之一。 扩展资料: 截至2016年末,交通银行资产规模达到人民币84,0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44%;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4.02%、12.16%和11%;平均资产回报率(ROAA)和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ROAE)分别为0.87%和12.18%;不良贷款率为1.52%。 截至2017年末,交通银行境内分行机构232家,其中省分行30家、直属分行7家、省辖行195家,在全国236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167个县或县级市共设有3,285个营业网点。 旗下全资子公司包括交银国际、交银保险和交银租赁,控股子公司包括交银基金、交银国信、交银人寿及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浙江安吉交银村镇银行、新疆石河子交银村镇银行、青岛崂山交银村镇银行。 珠海交通银行的支行全称是什么?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分行; 交通银行东风支行 交通银行斗门支行 交通银行拱北支行 交通银行西区支行 交通银行粤海路支行 交通银行景山路支行 交通银行港区支行 交通银行金鼎支行 交通银行体育中心支行 交通银行翠微支行 交通银行夏湾支行 交通银行凤凰支行 交通银行柠溪支行 交通银行人民路支行 交通银行侨光支行 交通银行吉大支行 交通银行前山支行 交通银行美景支行 交通银行香洲支行 交通银行分行营业部
一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区别、定义区别: 1、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 2、国有控股企业是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占较高比例,并且由国家实际控制的企业。包括绝对控股企业和相对控股企业。 二、控股区别: 1、国有企业,是指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 2、国有绝对控股企业是指国家资本比例大于50%(含50%)的企业,包含未经改制的国有企业。国有相对控股企业是指国家资本比例不足50%,但相对高于企业中的其他经济成分所占比例的企业(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份,但根据协议规定,由国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协议控制)。
文在寅总统即将在明年卸任,韩国各路人马蠢蠢欲动,明知“青瓦台魔咒”频频上演,仍有多位人士宣布竞选,其中就包括一位女性,即文在寅总统的亲信、前法务部长秋美爱韩国政党。 以至于在韩国政坛传出疑问,秋美爱会成为继朴槿惠总统之后的韩国第2位女总统吗? 其实,我们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毕竟现在距离韩国大选还有一段时间,谁能保证秋美爱有没有最后的关键招数? 而且,秋美爱在韩国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虽说现在秋美爱已63岁,过了花甲之年,但是她在韩国政坛以手腕强硬、性格顽强、敢打硬仗著称,有“圣女贞德一秋”的称号。 一方面秋美爱曾多次当选过韩国国会议员,政治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于2016年还当选了共同民主党的党首,在党内拥有较高的声望。 另一方面,秋美爱在朴槿惠总统执政时期,作为在野党的党首,多次组织支持者发起要求朴槿惠下台的游行,给予她极大的压力,成功促使韩国国会弹劾了朴槿惠,使得同一阵营的文在寅顺利上位。 从那以后,文在寅总统就把秋美爱当做亲密且可靠的政治盟友,对她非常信任,并委以法务部长一职。 所以秋美爱的参选,必然会获得文在寅总统的某种间接支持,相比其他候选人,秋美爱能够享受更多的行政资源。 从文在寅的角度来说,秋美爱的当选,对自己是最有利的。因为秋美爱和文在寅既是政治盟友,又是共同民主党的成员,文在寅很大程度上可以避过“青瓦台魔咒”,得以实现安全着陆。 只是基于现在韩国各位总统竞选人的情况来看,秋美爱当选的可能性比较低。 因为除了秋美爱之外,韩国宣布竞选总统的候选人还有共同民主党议员朴用镇、京畿道知事李在明、前检察总长尹锡悦、前总理丁世均、前总理李洛渊等多位政治大咖,仅仅来自文在寅所在的执政党共同民主党阵营的参选人就多达9人,还不包括无党籍人士和在野党候选人。 根据韩国民调显示,候选人中已经出现了“黑马”,他就是来自文在寅总统阵营的共同民主党的京畿道知事李在明,支持率竟然高达44.7%,在18-50岁的选民中最受青睐。 此前最被看好的、同时也是一直领跑民调的前韩国检察总长尹锡悦则被李在明赶超,支持率仅有36.7%,在60-70岁选民中占有优势。 如果从选民的年龄段来看,李在明的选民群体远远多于尹锡悦的选民群体;如果从选区来看,李在明在韩国南部的釜山、仁川等地优势明显;而尹锡悦的支持者多集中在首尔、大邱等地。 关于前法务部长秋美爱的民调,只有不到4%的支持率。 虽说,民调只是一种参考数据,但能抽象地反映出秋美爱在韩国社会中的受欢迎度。 因此,只要李在明能始终保持领先的优势,那么韩国政坛就不会出现政党轮替,尹锡悦、秋美爱等人绝不可能被选上,尤其是秋美爱与李在明、尹锡悦的差距太大,想追赶并不容易。 韩国怎么改变现在的政治格局? @悟空问答 你好!谢邀! 一、首先,韩国
推荐一个宝藏女团Mamamoo,是由金容仙(颂乐)、文星伊(玟星)、丁辉人(辉人)、安惠真(华莎)四名成员组成,四人唱功都十分出色,随便其中一个都可以solo出道铁肺歌手。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就是当初公司没有钱捧四个solo女歌手,所以就将她们四个合成一个团体出道了,这足以看出她们的唱功到底有多么出色。 最近华莎为大热韩剧《the king永远的君主》演唱ost,华沙独特的声线和音色将这首歌演绎得十分恢弘大气,每当ost响起,场景也变得更加有氛围感,和这部韩剧十分相配。 之前不久作为队长的颂乐首次solo回归,音源成绩也十分亮眼。并且作为队长的颂乐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路人缘绝佳,实力与美貌并重,未来可期。 而rap担当玟星十分有才华,队内rap词以及一些词曲她都能单独创作,在女团成员中也是少有的帅气。之前也已经完成了solo出道,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最后一位辉人,辉人的音色真的是少有,十分独特,这样的音色将她和其他人区分开来,人们很容易就注意到她。因为辉人独特的音色,很多制作人都向她抛出合作的橄榄枝,因此也创造出不少优秀的作品。 四人唱功绝佳,之前参加女团比赛节目,硬是把竞争对手圈成了粉丝。歌唱的好,舞蹈也相当出色。之前在MAMA上,队长颂乐还表演了一段高难度的钢管舞,台下的观众全程睁大眼睛很是惊讶。新歌《Hip》充满节奏感,很多人因为这首歌而去更多关注这个宝藏女团。 我是苏煜准,请多多关注我吧@苏煜准 75左右的歌星都有哪些人? 我是“随它吧随缘吧”,欢迎关注我,咱们互相关注吧。 提起1975出生的歌星,还真是不少,咱们先说歌曲产量比较多的三位。 第一个是李玟,1975年1月17日出生于中国香港,华语流行女歌手。1993年,获得《新秀歌唱大赛》亚军,代表作:《月光爱人》、《刀马旦》、《滴答滴》、《美丽的主题曲》、《第九夜》、《危险情人》等等,简直不要太多了好吧。 第二个是徐若瑄,1975年3月19日出生于中国台湾。1991年加入女子演唱组合“少女队”,后来解约单飞。代表作《大麻烦》、《台北下了雪》、《狠狠爱》、《好想你》、《不败的恋人》等等,歌曲也多的数不清。而且她还为周杰伦写了不少歌,如《可爱女人》、《龙卷风》、《开不了口》、《简单爱》等等。 第三个是胡海泉,1975年8月13日出生于辽宁沈阳, 中国内地男歌手,1998年与陈羽凡组成“羽泉”组合。代表作《最美》、《冷酷到底》、《热爱》、《没你不行》、《三十》、《朋友难当》等等。 我是“随它吧随缘吧”,欢迎关注我,互相关注吧。
本文数据以各大院校2018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为参考,但基本上还是相符的中国有多少研究生。 第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8900人) 第二,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8500) 第三,吉林大学(吉林长春)(8030) 第四,四川大学(四川成都)(7558) 第五,武汉大学(湖北武汉)(6900) 第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6600) 第七,山东大学(山东济南)(6600) 第八,郑州大学(河南郑州)(6600) 第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6400) 第十,中山大学(广东广州)(6000)
我是萨沙跨过鸭绿江歌词,我来回答。 关系是有一些的,但不大。 古代高句丽是一个王国,大体盘踞今天朝鲜半岛北方,后被大唐消灭。 高句丽灭亡,人民基本都内迁到大唐内部被融合。 在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其统治者是王建。 高丽的民族和高句丽是不同的。高丽是以新罗人为主。而高句丽人主要是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没有一个是来自于朝鲜半岛的土著。 而高丽的主题是新罗人,新罗人也是今天韩国人的祖先。新罗是由朝鲜半岛中南部五十二个部落联盟及二十九个小国,实力弱小,直到隋朝才被中原王朝所知。 但新罗人和高句丽没什么关系。 高句丽灭亡时,很少数高句丽人进入新罗,被新罗人融合。 但新罗人主体不变,不能说新罗人就是高句丽,不是一回事。 就比如部分匈奴人进入长城内,溶于汉人,你能说汉人变成了匈奴人吗?没这种道理! 另外,高丽地盘是在朝鲜半岛南方,高句丽则是盘踞朝鲜半岛北方,历史上双方的活动区域根本不交叉。 王建为了自抬身价,就套用了高句丽的名字。 毕竟当年高句丽曾经独立一段时间,同中原王朝分庭抗礼,尤其是击败过隋炀帝大军。 今天的韩国人也是一样。为了弥补自己的民族自卑感,胡乱编造历史,把高句丽认为祖宗,自认为自己是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强大民族。 药不能停啊! 汉灭朝鲜,为何比打匈奴还费劲? 这个问题有瑕疵。 汉灭朝鲜之战,虽然有点小挫折,但远远称不上“异常艰难”,更谈不上比打匈奴费劲。进攻朝鲜的部队只是汉军的偏师,并非最精锐的主力,战场指挥员也不是第一流的战将。更重要的是,没有明确陆军与海军统一指挥的问题,致使陆军与海军各自作战,互相拆台,延误战机。 下面,我来说说朝鲜之战的大略过程。 第一阶段:杨仆轻敌,首战遇挫。 朝鲜之战的诱因,是大汉使者涉何在出使朝鲜过程中,擅杀裨王;朝鲜国王卫右渠发兵辽东,击杀涉何。小小朝鲜竟敢太岁头上动土,汉武帝刘彻大怒,决定东征朝鲜。 元封二年(前109年)秋季,刘彻将全国被判死罪的囚犯赦免,编入远征军。曾在南越战场与东越战场立下战功的楼船将军杨仆,担任远征军的海军统帅,率领庞大的战船,下辖五万名士兵,从齐地出发,出渤海,直趋朝鲜。陆军统帅由左将军荀彘担任,从辽东出发,进逼浿水。 汉朝的水上力量十分强大,杨仆的海军进攻朝鲜,创下中国军事史上远距离跨海作战的先例。楼船将军杨仆立功心切,带领七千人的先头部队,率先登陆,进逼王险城(平壤),可是他确实低估了朝鲜的军事力量。朝鲜军队出城迎战,杨仆被打得大败,他的七千名士兵很快就溃散了,逃窜到山林中。杨仆发现自己快成为光杆司令了,也只好逃入山中,躲了十几天,才慢慢找回失散的部队。 陆路的进展也很不顺利,左将军荀彘率由辽东士兵为主力的汉军先锋,挺进到浿水以西,与驻守在此的朝鲜军队交战。但是师出不利,出现不少逃兵,进攻也遭遇挫折。 第二阶段:互不信任,和谈告吹 汉武帝是做两手准备的,一方面从海、陆两路压迫朝鲜,另一方面也积极谋求外交解决。在杨仆与荀彘先后吃败仗的情况下,汉朝特使卫山抵达王险城,与朝鲜国王卫右渠会晤。 卫右渠深知两国实力相差悬殊,对抗并非上策。卫山持着皇帝的信印符节前来,他马上表示愿意投降。为了谢罪,卫右渠准备了五千匹上好的马作为呈献给皇帝的礼物,同时遣朝鲜太子入中国朝见汉武帝,并派一万名官兵随行。到了浿水东岸时,左将军荀彘担心朝鲜诈降,要求朝方一万名官兵放下武器渡河,他对朝鲜太子说:“现在你们已经投降,不宜携带武器。”朝鲜太子心生狐疑,担心一旦放下武器,卫山与荀彘将利用这个机会屠杀朝鲜人,便拒绝汉方的要求。 双方在是否携带武器一事上相持不下,相互间不信任。朝鲜太子愤而返回王险城,投降一事便这样不了了之。和局不成,双方只好继续兵戎相见,在战场上一分高下了。 第三阶段:兵围王险城,两大将领相互拆台 左将军荀彘在兵力得到补充后,继续对浿水一线发动进攻,终于凭借优势兵力突破朝鲜军队的防线,挺进到首都王险城。此时,楼船将军杨仆的五万名海军士兵也完成登陆,与荀彘兵团合围王险城。 汉军的指挥中枢的缺点暴露出来了。武帝任命荀彘为远征军陆军统帅,杨仆为远征军海军统帅,相互不受对方节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挥系统,这导致了前线协同进攻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荀彘从西北方向进攻王险城,杨仆则从南面进攻。杨仆主张与朝鲜政府和谈,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他频繁派出使者进王险城,与卫右渠谈判,想抢得首功。荀彘则是主战派将领,凭借燕、代的悍兵,对王险城展开一波接一波的猛烈进攻,然而进展迟缓。荀彘屡屡要求杨仆兵团配合攻城,杨仆每次都答应了,但荀彘发起总攻时,他还是按兵不动。 杨仆之所以屡屡毁约,是因为朝鲜国王卫右渠秘密派出使者,诈称要投降。杨仆自以为胜券在握,坐等卫右渠将王险城拱手相让,好抢下朝鲜之战的首功。 其实,卫右渠根本就不打算投降,只是以派出使者,羁縻杨仆,耍了一个计谋罢了,同时还离间两位汉军主将。有一次,荀彘也派出使者,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卫右渠投降,卫右渠故意说:“我打算向杨仆将军投降。” 两位大将相互拆台,导致王险城久攻不下。 第四阶段:荀彘总揽兵权,朝鲜投降 这件事让汉武帝很不高兴。他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往朝鲜,调查两位大将失和的原因。临行前,皇帝密授公孙遂“有便宜得以从事”,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有当机立断的权力,不必事先请示朝廷。 公孙遂到了左将军荀彘军中,荀彘抱怨说:“王险城这么久攻不下来,都是因为杨仆每次到了约定总攻日期,总是按兵不动。”荀彘还认为,杨仆私下里跟卫右渠频繁往来,而卫右渠又没有投降的迹象,他怀疑杨仆有叛反的可能,并告诫公孙遂:“现在如果不把杨仆抓起来,恐怕会酿成大害。” 公孙遂听了荀彘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便以符节召楼船将军杨仆到左将军营中。杨仆刚入左将军帐中,立即将逮捕,他的五万名军队也被荀彘所吞并。 荀彘吞并了杨仆的兵团之后,实力大增,重新发动对王险城的进攻。在十万汉军的猛攻之下,王险城的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朝鲜的宰相路人以及官员韩陶、尼溪相参、王唊等私下商议,王险城已经危在旦夕,国王卫右渠又拒绝投降,这样只能是死路一条。路人、韩陶、王唊三人逃出王险城,向荀彘投降,而尼溪相参则留了下来。他试图保全王险城,避免军民更大的伤亡。 尼溪相参收买了部分王宫中的近卫军,又派出刺客潜入宫中,将国王卫右渠刺死,控制王宫,然后打开城门,向荀彘投降。至此,卫氏朝鲜灭亡。其土地被并入汉的版图,分置为四郡:乐浪郡、临屯郡、玄菟郡、真番郡。 朝鲜战争虽然打得不算艰难,却暴露出汉军的许多问题。在这场战争中,汉军缺乏统一的指挥系统,导致海/陆军统帅前线争功,相互拆台,不能协同作战。海军统帅杨仆被莫名其妙解职,战后陆军统帅荀彘被莫名其妙诛杀。汉武帝派去的使者卫山、公孙遂最终都因为办事不力被诛杀。这种混乱不清的惩罚机制,让人直呼看不懂。朝鲜之战是汉武帝时代战争的转折点,在此之后,汉军开始全面走下坡路了。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1-达贝妮 中国80后美女CEO,集美丽和智慧于一身低调系首富。有着张爱玲的才情,出版过多本书籍。又有三毛的气质,一个人周游列国,旅居美国,其感情生活一向低调而神秘,为网友所猜测。达贝妮自小学习芭蕾,以理工科高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曾经被誉为“淘宝女王”,是中国网络拍卖平台捧出的第一颗明星。担任过2003年中国小姐上海小姐,2004年上海旅游形象大使。大学毕业后在互联网领域创业,被誉为中国80后美女CEO。曾创建中国第一个视频搜索网站Pcpie,并担任CEO。之后在国外创建其个人珠宝品牌纽约Benny Da和Secret Love,以及Love by Secret Love.2013年达贝妮和香港著名奢侈品零售集团以及法国时尚教母MariaLuisa合作推出亚洲最大的奢侈品在线零售网站Sohonow和P-plus,凭借女王气场和实力被誉为中国“时尚女王”。 2-张玉珊 1974年11月8日出生于香港,曾是香港电视演员、电视节目主持,现为修身堂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张玉珊不仅是香港最年轻的上市集团主席,更是公认的美容专家,2003年公司于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张玉珊亦成为香港最年轻的上市公司主席。 3-吴艳 1981年生,现任汉鼎股份董事长、宇佑传媒董事长。2015年,吴艳身家8.6亿美元居亚洲十大年轻富豪第七名。 4-孟晚舟 出生于197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1993年加入华为,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女儿,曾做过华为的电话接线员,孟晚舟勤奋爱学,性格低调,工作期间继续进修,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历任公司国际会计部总监、华为香港公司首席财务官、账务管理部总裁、销售融资与资金管理部总裁等,现任公司CFO. 为什么欧美的首富都是犹太人? 咱们先来一起看看,欧美圈里的犹太富豪们都有哪些~1.迈克尔·布隆伯格,“世界之都”纽约的管理者,个人财富在《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名列第十。 2.马克·扎克伯格,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2017年《福布斯富豪榜》中以净资产667亿美元排名第六。(相等于马云和王健林两个人的资产总和) 3.拉里·埃里森,世界上最大数据库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老板。2016全球富豪榜中以436亿美元净资产排名第七。 4.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孚石油的掌控者。资本世界第一个超十亿富翁与全球首富,(被视为人类近代史上首富,财富总值折合今日之3000亿美元以上。)除了,个人还有家族……1.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家族的财富总和,至今是个谜。但说起“罗家”恐怕也是富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 2.摩根财团,美国十大财团之一。财富值至少有两千亿美元以上。实际上,美国犹太人600万,只占美国总人口的2.3%,但在经济、政治、学术等方面的影响力无可比拟。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一半,福布斯美国富豪排行榜前40名中有18名是犹太人,那么犹太人真的就是“财富”的代名词吗?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因1:知识改变命运。因为《圣经》等宗教因素,犹太教总是期望每一个犹太人都认识字,看得懂圣书,因此,犹太人的识字率和对教育的尊重程度都非常高。星巴克咖啡王国的 CEO(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说,他父母节衣缩食,希望送他上大学。他写道:“四年之后,我成为家族里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在舒尔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强调第一,为了未来的福祉,牺牲眼前的欢乐;第二,尊重教育的价值。 原因2:用于尝试新事物,在新中找到更新。不论在日常的工作还是学习中,我们都在被要求不断的创新。学习新的知识,并且运用更多的知识应对各种新发生的情况从而掌握更多的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求人们自身进行不断的更新。真正成长就会产生真正地改变。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很多热心的宗教信徒说自己在精神上的精进是重生,这样说让人毫不意外。要变成完全不同的人,其实没有听起来那么可怕。 原因3:高超的谈判技巧。说到谈判,你可能会想到几十种高明、有创意的出击和反击手段时,会发现防身术的例子跟这很相似。唯一的问题是,当你想到这些问题时,谈判早已结束。而自己总是在事后才猛然想起自己刚才遗漏的种种精彩回答。 谈判现场如何改善技巧?这其实大致上跟改善柔道、煎蛋和写诗技巧相同。有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学习技巧;第二步是了解技巧背后的原则以及如何运用;第三步是坚定不移地练习,不但精通这些技巧,也变成不一样的人。
全国不是31个省市直辖市,而是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个直辖市是哪四个。23个省: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台湾省。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此外还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全国有37座地铁城市 第二经济大省江苏最多 37座地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5个计划单列市;大部分的省会城市(部分规模较小的省会城市除外);苏州、东莞、无锡、常州、徐州、南通等经济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以省份计算有地铁的城市,目前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结缘地铁的城市最多。 南通成第37个建地铁城市 南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于近日获得国家批准,成为江苏第六个获批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也是中国第37个获批修建地铁的城市。 无锡等6城结缘地铁 江苏列全国首位 以省份计算,目前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结缘地铁的城市最多,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和南通共6个;广东紧随其后,共有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共4个;浙江、山东、福建、辽宁分别有2个,均为“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组合。 为何身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落后于江苏呢?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告诉记者,这与两省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有关,江苏很多城市包括徐州、南通等原来城区规模就不小,而广东的很多地级市都是在县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跟江苏没法比。 此外,江苏经济发展更为均衡也是一大重要原因。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城市的发展都比较均衡。 更多中等城市入地铁建设大军 同等人口规模地级市中,南通是第一个获批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目前包括洛阳、包头、烟台等城市都在积极准备建设轨道交通。其中,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阳正在紧密推进中。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孔令斌对记者分析,建设地铁的城市肯定会越来越多,这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规模要比一线城市小很多,但修建两三条线路还是适宜的。什么样的城市适合造地铁呢?几位专家对记者分析,相比GDP和财政收入等指标,人口规模和线路流量更为重要。 地铁造价有多高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江宇去年曾预测,预计2013~2018年中,37个城市将建设轨道交通里程3127公里,估算总投资1.86万亿元,其中所需资本金7465亿元,需要融资1.11万亿元。年均需投资3100亿元。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一些中等城市为了上马地铁,会人为“做高”线路流量等数据,但实际上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由于其对周围的辐射吸引力有限,人口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向一二线城市移动。 相比造价昂贵的地铁,一些三四线城市可以考虑修建轻轨、有轨电车或者BRT(快速公交系统),不一定非要建地铁。 在各种轨道交通方式中,地铁造价最高,从每公里造价看,有轨电车是2000万元左右,轻轨成本是2亿元,地铁成本是5亿元,而有些城市的成本会更高,兰州平均每公里造价约7.46亿元,深圳三期地铁每公里造价达9亿元。 有地铁的城市是不是一线城市? 在国内,一个城市到底是几线主要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一个一线城市必然是有庞大的人口数量及流量、充足且高薪的就业岗位等,而时间和效率对这些尤为重要,因此需要修建足够的地铁线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通行能力,这就迎合了“时间就是金钱”这一说法;但是如果说地铁是一线城市的必需,未免太过绝对,首先地铁仅是一种交通方式,存在许多替代品,公交、共享单车、个别地区还存在城内小火车等,据我所知,一些地区的地铁速度并不是很快;除此之外,一些我们熟知的城市:无锡、东莞等,它们相比同省的其他城市,在地位上存在差别,因此不能单方面认为有地铁的城市就是一线城市。 中国有哪些城市批准了轨道交通? 轻轨交通是城市交通方式的一种,是指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的交通方式,简称”轨交“,包括地铁、轻轨、快轨、有轨电车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因为它具有诸多优点,而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为迅猛的轨道交通形式。 轻轨交通是指以有轨电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行车道上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国内地已有3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共3965公里,已有53个城市开工建设轨道交通。 中国拥有轻轨的七个城市 1沈阳轻轨,目前开通三条路线 2大连轻轨。大连目前拥有有轨电车、大连人号轻轨电车、大连快轨与大连地铁,其中大连快轨与大连地铁相对于大连人号轻轨电车皆属重轨电车。 3上海轻轨,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是上海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轻轨 4重庆轻轨,重庆有两江的环抱,有起伏的地势,有双桥的相邻,更有盘旋的道路 5贵阳轻轨,贵阳轻轨1号线起自观山湖区的下麦西站,止于小孟工业园站,全长33.6千米,2018年下半年全段试运营。 6汕头轻轨1号线,预计2024年底建成通车 7长春轻轨,长春轨道交通3号线是中国内地的第一条轻轨线路,也是长春轨道交通的首条线路,一期工程于2002年开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