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民党
国民党高级将领花名册,二战时候有哪些著名的将领?

国民党高级将领花名册,二战时候有哪些著名的将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国民党高级将领花名册、牵扯国家最多、伤亡最大的一次大战。而战争依靠的便是军人,胜败则取决于带兵打仗的将领的运筹帷幄。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5年有余,其中以苏德之间的战争最为血腥和残酷。 肥鹅的研究方向是俄罗斯,自然对这段历史中的苏联将领更为熟悉,那么接下来肥鹅将简述一下自己心目中著名的五位苏联将领。 1.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1903年10月17日 – 1976年4月26日),苏联元帅,两次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战时曾先后担任骑兵第34师师长、骑兵第5军军长、第12集团军司令员、第47集团军司令员、第18集团军司令员、第56集团军司令员和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员。骑兵第1军出身的他擅长大范围的运动战,在俄罗斯军事学院2002年评定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最有才华的33个集团军司令员里排名第4位。战后他担任过苏联国防部长。 2.伊万·达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1906年俄历6月29日—1945年2月18日)大将,两次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他是苏联在战时陨落的最耀眼的将星。他多谋善断、指挥若定,是苏联武装力量史上最年轻的大将和最年轻的方面军司令员。他对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擅长利用坦克兵团进行迂回包抄,将敌人分割合围。 3.谢尔盖·伊格纳季耶维奇·鲁坚科 (1904年10月20日—1990年7月10日),苏联空军元帅(1955年授衔),苏联英雄。1942年10月至战争结束,他担任空军第16集团军司令员,该集团军先后隶属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顿河方面军、中央方面军、白俄罗斯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期间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白俄罗斯进攻战役、华沙—波兹南进攻战役、东波美拉尼亚进攻战役和柏林战役。鲁坚科在这一系列战役中表现出了高超的组织能力。 4.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1904年8月21日——1964年10月19日),苏联元帅(1955年授衔),苏联英雄。他是一位参谋型将领,富有谋略的他曾作为南方面军司令员托尔布欣的参谋长为其出谋划策,他组织策划了南方面军的一系列战役,对战役的最终胜利功不可没。 5.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1896年9月30日——1958年4月7日),大将,苏联英雄。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最善长防守的苏联将领。战时作为领导者之一,参加了敖德萨防御战役、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役以及高加索战役。 国民党高级将领关麟征其人其事   关麟征(1905-1980) 原名志道,字雨东。陕西省户县人,1924年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关麟征在黄埔系中以“毕生穷力杀倭寇、一代名将姓字香”著称。1938年8月与倭寇第九师团遭遇瑞昌苦战,东京广播称:皇军遭遇最为强劲之敌寇。关麟征素有“关铁拳”之称,与孙连仲之“孙钢头”一时齐名。  1939年,军功赫赫的关麟征坐升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此为黄埔学生中升任集团军总司令之第一人,时年34岁。 抗战期间,关麟征因为忠实执行何应钦的命令,调任五十四军军长黄维,惹怒陈诚,就此关陈失和。关麟征某次讥讽陈诚说道:“辞公钧座是即将掌握全国事的领袖人物,不应该再封闭在土木系小圈子里,一个军长的职务都不肯放手,这不是干大事业应有的心胸啊!”陈诚听后胃溃疡发作,吐血不止,此后虽经杜聿明居中调处,但是,关陈一直水火不容,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准备发表关麟征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而被陈诚抵消,关麟征在国民党失败之后,死活不去台湾,和陈诚有直接关系。   1945年云南一二一惨案,关麟征身为警备总司令,不能推辞责任,卸任离去。蒋介石兵败大陆,关麟征退居香港,深居简出。整日以临摹于右任书法和阅读《孙子兵法》为乐趣,顾孟余组织第三势力,拉拢关麟征,关不应,蒋介石多次邀请关麟征去台,关也不应。 1975年,蒋介石病故台湾,关麟征束装就道,前往台湾吊唁,经国多次挽留,关终不应。  晚年,关麟征妹妹当选陕西省政协委员,去信转达中央的问候和请关麟征回国观光,关麟征应之。未几,1980年心脏病发作,病逝于香港,享年七十五岁,徐向前亲自发来唁电,内中称“同窗病故,哀悼不已。” 生平简述 1924年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1924年11月,任黄埔军校教导1团2营5连2排排长。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补充7团团长。 1928年7月,任11师31旅61团团长,后与师长陈诚闹翻离职。 1930年,任张治中教导2师2旅旅长。 1933年1月1日,升任25师师长。   1935年4月13日,晋升陆军少将。 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 1937年8月,升任52军军长。 1938年6月,升任32军团军团长。 1939年1月,升任31集团军副总司令。 1939年5月,调任15集团军副总司令。   1939年10月,升任15集团军总司令。 1945年3月,任陆军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官。 1945年,升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1945年10月,调任云南警备总司令,同年12月因昆明一二一惨案被撤职。 1946年任,中央军校教育长。 1947年10月,任黄埔军校校长,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任校长,是黄埔军校在大陆期间三任校长之一,同时是第一位就任校长的黄埔生。   1948年8月,任陆军副总司令。 1949年8月25日任,陆军总司令。 1949年,离开大陆去香港,并未前往台湾;盖关麟征认为台湾乃是时任台湾省主席陈诚之地盘,故不愿赴台。不过在该年关曾以军校校长的身份前往凤山视察孙立人办理的第四军官训练班。  国民政府撤台后,曾多次电邀渠赴台,均被谢绝。 1975年蒋介石病逝台湾后,关曾赴台吊唁。 ===================== 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 ,字雨东。生于1905年4月18日,陕西户县人 。国民党陆军中将。  1938年,在台儿庄血战中,负责攻击日寇的国民党部队五十二军,被当时国内外军事评论家称之为“关铁拳”,这“关”字是指时任军长的关麟征。   关麟征出身于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民之家,家境贫穷。中学时代,因故辍学,后投笔从戎。1924年到广东投考黄埔军官学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并于同年12月毕业。  1928年任国民党陆军第十一师步兵第三十一旅第六十一团团长;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1932年升任第二十五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第五十二军军长,参加台儿庄大战,重创敌军,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1939年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  1947年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49年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后居香港,深居简出,过着“稳士”式的生活。1980年7月30日病死于香港伊利莎白医院,享年75岁。著有《关麟征回忆录》等。 〖关麟征其人其居〗   1938年,在台儿庄血战中,负责攻击日寇的国民党部队五十二军被当时国内外军事评论家称之为“关铁拳”,这“关”字是指时任军长的关麟征。     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国民党陆军中将。他是陕西户县人,生于1905年4月18日。其家庭是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民之家,家境贫穷。中学时,他因家庭变故负债,中途退学。从少年时代,他便立志弃文学武,而后终于投笔从戎。1924年,他顶替一个叫吴麟征的同乡,改名关麟征,前去广东投考黄埔军官学校,经考试,成为第一期学员。  关麟征被分配到步兵科第三队,并参加了国民党,同年12月毕业。从黄埔一期毕业到1949年,他历经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他率部在长城古北口和台儿庄与日寇浴血苦战,并重创敌军。   早听说关献征在天津有旧宅,但不够确切。经过走访和搜集一些零星资料,确认关麟征旧宅位于英租界加的夫道,即现在和平区长沙路95号,由和平区房管局办公使用。  关麟征旧宅曾由其家眷常住,他也住过几次。旧宅是一处砖木结构的英格兰庭院式建筑,占地面积1608平方米,建筑面积2708平方米,有主楼、配楼、后楼各一幢。主楼朝西南,三层,立面一侧为独特的半圆形。楼内房间宽敞明亮,钢窗、菲律宾木地板、实木门,室内天花板上有方形和圆形灯光灰线,装修讲究。  一楼有客厅、饭厅、书房。佛堂位于一楼至二楼转角处,窗朝东北,房间稍暗,有二十多平方米。二楼、三楼主要是卧室和书房,房间较大。配楼为红砖清水墙,房间稍小,装修一般。主楼和后楼之间有平台相连接,后楼的房间进身较小。该处旧宅院落宽敞,院内有草坪、花坛和鱼池。  现在,配楼因破旧已拆除,建起新颖的办公楼。   1948年8月,关麟征被任命为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李宗仁担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时,他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这年秋,他便辞职,退出军界,并把一家老小送到香港居住。11月,关麟征偕夫人从成都乘飞机前往台湾。  在香港机场小憩时,他告诉同机旅伴“去探望病中的父亲,随后来台”。但此后关未去台,而是一直居住在香港。关麟征在香港,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会见新闻记者,不在报刊上发表任何言论,过着“稳士”式的生活。他“无官一身轻”,以读书、写字为乐趣;生活有规律,洁身自好,每日早睡早起,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对我国古书熟读深研,书法造诣颇深。  他的草书曾参加过香港大会堂的展出。   1972年,他在夫人、女儿的陪伴下前往美国、欧洲各地旅游,历时月余,然后返港。   关麟征虽身居香港,但他非常关心祖国,思念故乡。他从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看到祖国大陆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情况时,总感到很高兴。  1979年5月,他在大陆的妹妹关梧枝赴港探亲。在火车站,三十多年未见面的兄妹抱头痛哭,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如何说起。当关梧枝向他介绍大陆解放后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情况时,他兴致勃勃,并且经常插话说:“对!就应该这样办!”关夫人对妹妹说:“几十年来,没见过你大哥这么高兴过。  ”关麟征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政策表示赞赏。1979年底,他得知在故乡的妹妹当选为省政协委员,在给大陆友人的信中写道“梧枝妹谬获拔擢,尚望兄多多指教,使无负于政府和人民之所托,是为至盼!”他关心在大陆的黄埔同学、军界故旧。他希望早日结束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他曾对妹妹说:“我是炎黄子孙,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啊!”   1980年7月30日凌晨1点多钟,香港伊利莎白医院,一位年过古稀的昏迷老人被送进来,这位老人就是关麟征。医生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发现他胸前伤痕累累,感到惊讶。关夫人介绍说“这些伤痕是他抗日浴血奋战所伤”。  8月1日,关麟征逝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纸都登载了他逝世的消息和简历。徐向前元帅向他在香港的家属发去了唁电:“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埔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唁,诸希节哀。” 。   关麟征(1905-19800陕西户县人。1924年黄埔军校一期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导一团少尉排长。 1933年初,关麟征率二十五师参加长城外古北口抗战,他虽被敌人的枪榴弹炸伤五处,浑身血。但他仍坚持指挥全师官兵继续战斗,终于击退了敌人。  因对日作战有功,被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1936年10月被晋升为陆军中将,并获三等宝鼎勋章。 抗战中二十五师扩编为五十二军,作为主力部队参加台儿庄战役,7月率部参加武汉会战,战后任第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又率部参加长沙会战重创日军,长沙会战的主力其实也是关麟征,最后功劳却归于没有什么指挥才能的薛岳,很不公平 1940年以后部队移昆明,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年仅37岁,是中国最年轻的集团军总司令,后来很有名的杜聿明,黄维,胡涟等人都曾经是他的部下。  本来准备作为远征军主力去缅甸,因为他和陈诚的矛盾未成行,改为他的部下杜聿明 抗战结束后调任东北保安司令,又是因为和陈诚的矛盾最后改任了杜聿明,他接任了老蒋的黄埔军校校长职务,老蒋最重视黄埔军校从未放弃过,他肯把校长职务交给一个学生,充分说明关嶙征的才能。   最难能可贵的是此人思想不保守,在昆明时期经常接触美国人,当时很多将领还是崇拜德国那一套,他却对美军的战术思想很欣赏。任校长时期大量引进美军教材,从训练到战术都向美式发展但是又强调实用,他也不强迫学生必须站队列军姿,这在中国是很有勇气的举动 内战时期要求他领兵出战的呼声很高,老蒋曾经想让他接替胡宗南或者汤恩伯,关麟征坚持要求有独立指挥权不受参谋总长控制,还是因为他和陈诚的矛盾最后未成。  1948年底任陆军副总司令,1949年1月任全国陆军总司令,完全了作为一个军人能达到的最高目标和人生理想 。   关麟征(1905-1980) 原名志道,字雨东。陕西省户县人,1924年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关麟征在黄埔系中以“毕生穷力杀倭寇、一代名将姓字香”著称。1938年8月与倭寇第九师团遭遇瑞昌苦战,东京广播称:皇军遭遇最为强劲之敌寇。关麟征素有“关铁拳”之称,与孙连仲之“孙钢头”一时齐名。  1939年,军功赫赫的关麟征坐升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此为黄埔学生中升任集团军总司令之第一人,时年34岁。 抗战期间,关麟征因为忠实执行何应钦的命令,调任五十四军军长黄维,惹怒陈诚,就此关陈失和。关麟征某次讥讽陈诚说道:“辞公钧座是即将掌握全国事的领袖人物,不应该再封闭在土木系小圈子里,一个军长的职务都不肯放手,这不是干大事业应有的心胸啊!”陈诚听后胃溃疡发作,吐血不止,此后虽经杜聿明居中调处,但是,关陈一直水火不容,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准备发表关麟征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而被陈诚抵消,关麟征在国民党失败之后,死活不去台湾,和陈诚有直接关系。   1945年云南一二一惨案,关麟征身为警备总司令,不能推辞责任,卸任离去。蒋介石兵败大陆,关麟征退居香港,深居简出。整日以临摹于右任书法和阅读《孙子兵法》为乐趣,顾孟余组织第三势力,拉拢关麟征,关不应,蒋介石多次邀请关麟征去台,关也不应。 1975年,蒋介石病故台湾,关麟征束装就道,前往台湾吊唁,经国多次挽留,关终不应。  晚年,关麟征妹妹当选陕西省政协委员,去信转达中央的问候和请关麟征回国观光,关麟征应之。未几,1980年心脏病发作,病逝于香港,享年七十五岁,徐向前亲自发来唁电,内中称“同窗病故,哀悼不已。” 生平简述 1924年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1924年11月,任黄埔军校教导1团2营5连2排排长。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补充7团团长。 1928年7月,任11师31旅61团团长,后与师长陈诚闹翻离职。 1930年,任张治中教导2师2旅旅长。 1933年1月1日,升任25师师长。   1935年4月13日,晋升陆军少将。 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 1937年8月,升任52军军长。 1938年6月,升任32军团军团长。 1939年1月,升任31集团军副总司令。 1939年5月,调任15集团军副总司令。   1939年10月,升任15集团军总司令。 1945年3月,任陆军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官。 1945年,升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1945年10月,调任云南警备总司令,同年12月因昆明一二一惨案被撤职。 1946年任,中央军校教育长。 1947年10月,任黄埔军校校长,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任校长,是黄埔军校在大陆期间三任校长之一,同时是第一位就任校长的黄埔生。   1948年8月,任陆军副总司令。 1949年8月25日任,陆军总司令。 1949年,离开大陆去香港,并未前往台湾;盖关麟征认为台湾乃是时任台湾省主席陈诚之地盘,故不愿赴台。不过在该年关曾以军校校长的身份前往凤山视察孙立人办理的第四军官训练班。  国民政府撤台后,曾多次电邀渠赴台,均被谢绝。 1975年蒋介石病逝台湾后,关曾赴台吊唁。 ===================== 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 ,字雨东。生于1905年4月18日,陕西户县人 。国民党陆军中将。  1938年,在台儿庄血战中,负责攻击日寇的国民党部队五十二军,被当时国内外军事评论家称之为“关铁拳”,这“关”字是指时任军长的关麟征。   关麟征出身于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民之家,家境贫穷。中学时代,因故辍学,后投笔从戎。1924年到广东投考黄埔军官学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并于同年12月毕业。  1928年任国民党陆军第十一师步兵第三十一旅第六十一团团长;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1932年升任第二十五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第五十二军军长,参加台儿庄大战,重创敌军,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1939年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  1947年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49年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后居香港,深居简出,过着“稳士”式的生活。1980年7月30日病死于香港伊利莎白医院,享年75岁。著有《关麟征回忆录》等。 〖关麟征其人其居〗   1938年,在台儿庄血战中,负责攻击日寇的国民党部队五十二军被当时国内外军事评论家称之为“关铁拳”,这“关”字是指时任军长的关麟征。     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国民党陆军中将。他是陕西户县人,生于1905年4月18日。其家庭是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民之家,家境贫穷。中学时,他因家庭变故负债,中途退学。从少年时代,他便立志弃文学武,而后终于投笔从戎。1924年,他顶替一个叫吴麟征的同乡,改名关麟征,前去广东投考黄埔军官学校,经考试,成为第一期学员。  关麟征被分配到步兵科第三队,并参加了国民党,同年12月毕业。从黄埔一期毕业到1949年,他历经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他率部在长城古北口和台儿庄与日寇浴血苦战,并重创敌军。   早听说关献征在天津有旧宅,但不够确切。经过走访和搜集一些零星资料,确认关麟征旧宅位于英租界加的夫道,即现在和平区长沙路95号,由和平区房管局办公使用。  关麟征旧宅曾由其家眷常住,他也住过几次。旧宅是一处砖木结构的英格兰庭院式建筑,占地面积1608平方米,建筑面积2708平方米,有主楼、配楼、后楼各一幢。主楼朝西南,三层,立面一侧为独特的半圆形。楼内房间宽敞明亮,钢窗、菲律宾木地板、实木门,室内天花板上有方形和圆形灯光灰线,装修讲究。  一楼有客厅、饭厅、书房。佛堂位于一楼至二楼转角处,窗朝东北,房间稍暗,有二十多平方米。二楼、三楼主要是卧室和书房,房间较大。配楼为红砖清水墙,房间稍小,装修一般。主楼和后楼之间有平台相连接,后楼的房间进身较小。该处旧宅院落宽敞,院内有草坪、花坛和鱼池。  现在,配楼因破旧已拆除,建起新颖的办公楼。   1948年8月,关麟征被任命为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李宗仁担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时,他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这年秋,他便辞职,退出军界,并把一家老小送到香港居住。11月,关麟征偕夫人从成都乘飞机前往台湾。  在香港机场小憩时,他告诉同机旅伴“去探望病中的父亲,随后来台”。但此后关未去台,而是一直居住在香港。关麟征在香港,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会见新闻记者,不在报刊上发表任何言论,过着“稳士”式的生活。他“无官一身轻”,以读书、写字为乐趣;生活有规律,洁身自好,每日早睡早起,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对我国古书熟读深研,书法造诣颇深。  他的草书曾参加过香港大会堂的展出。   1972年,他在夫人、女儿的陪伴下前往美国、欧洲各地旅游,历时月余,然后返港。   关麟征虽身居香港,但他非常关心祖国,思念故乡。他从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看到祖国大陆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情况时,总感到很高兴。  1979年5月,他在大陆的妹妹关梧枝赴港探亲。在火车站,三十多年未见面的兄妹抱头痛哭,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如何说起。当关梧枝向他介绍大陆解放后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情况时,他兴致勃勃,并且经常插话说:“对!就应该这样办!”关夫人对妹妹说:“几十年来,没见过你大哥这么高兴过。  ”关麟征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政策表示赞赏。1979年底,他得知在故乡的妹妹当选为省政协委员,在给大陆友人的信中写道“梧枝妹谬获拔擢,尚望兄多多指教,使无负于政府和人民之所托,是为至盼!”他关心在大陆的黄埔同学、军界故旧。他希望早日结束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他曾对妹妹说:“我是炎黄子孙,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啊!”   1980年7月30日凌晨1点多钟,香港伊利莎白医院,一位年过古稀的昏迷老人被送进来,这位老人就是关麟征。医生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发现他胸前伤痕累累,感到惊讶。关夫人介绍说“这些伤痕是他抗日浴血奋战所伤”。  8月1日,关麟征逝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纸都登载了他逝世的消息和简历。徐向前元帅向他在香港的家属发去了唁电:“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埔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唁,诸希节哀。” 资料来源: 。 关之琳的祖父关麟征参加过东征陈炯明、中原大战,1932年,曾参加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不过被陈赓部队击败。“九一八事变”后,关麟征经常以“毋忘国耻,收复失地是中国军人的任务”教导部下官兵,所率部队勇敢善战,参加过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蒋介石在一次讲演会上曾赞扬:“中国军队如果都像五十二军(关麟征部)那样作战坚强,打败倭寇军队是不成问题的。”1949年后,关麟征没有去台湾而是移居香港。关麟征一直表示“我是炎黄子孙,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资讯百科 2022-06-02
战区司令员是什么级别,司令跟司令员谁的官职更大?

战区司令员是什么级别,司令跟司令员谁的官职更大?

谢谢你的邀请战区司令员是什么级别!司令和司令员实际上是一回事。正式场合,书面行文称司令员,一般场合以司令称之,如解放军团以上的编制设政治委员,除正式场合,一般以政委称之,和司令与司令员的关系雷同。 中国人民解放军级别最低的司令员是师级,即各地级市或地区的军分区司令员,如临沂军分区,扬州军分区,延安军分区,军分区司令员和野战部队的师长,一般都是大校军衔。我军现阶段最高级别的司令员是各军兵种司令员,即陆军司令员,海军司令员,空军司令员,火箭军司令员,武警司令员;和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司令员,一般都是中将身份,当然也有例外。另外各省军区,直辖市的警备区,沿海城市的水警区也设司令员,省军区、直辖市的警备区司令员,相当于野战部队军长的级别,少将军衔;水警区则和军分区一样,基本都是师级。 军队和地方相应的级别,是县团级,地师级,省军级,也就是说团长和地方的县长,师长和地级市的市长,军长和省长是一个级别;兵种和战区的司令员和上世纪地方大区制时的东北局,华东局等大行政区的书记一个级别,多年以前地方大行政区已取消。旅的级别低于师,高于团,也就是付师级。 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是谁? 1938年1月: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平汉路地区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山西地区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苏浙地区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 两广地区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津浦线地区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甘宁青地区 1938年11月: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 作战地域:河南省及安徽省一部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域:山西省及陕西省一部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域:苏南、皖南和浙江省、福建省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作战地域:广东省、广西省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区域:皖西、鄂北及豫南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域:甘肃省、宁夏省、青海省及绥远省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理) 作战地域:湖南省及鄂南、江西省一部分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 作战地域:陕西方面 1945年4月: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代), 作战地域:陕甘宁及豫西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域:晋西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域:浙南、赣东、闽北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 作战地域:鄂西北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 作战地域:鄂西、湘西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 作战地域:赣南、粤北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域:绥远、宁夏、甘肃、青海、陕西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作战地域:赣西、湘南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 作战地域:鄂豫皖边界

资讯百科 2022-05-29
关麟征,黄埔军校是1924年谁创办的?

关麟征,黄埔军校是1924年谁创办的?

1924年,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关麟征。此前已经认识到军队重要,当前正在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孙中山在苏联的支持和中共的帮助下,创办了后来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 孙中山、鲍罗廷、廖仲凯都是办校的决策者。开始考虑让晚清学霸谭延闿担任具体的筹备工作,谭延闿却推荐了自己的把兄弟蒋介石。后来决定让程潜当校长,蒋介石、李济深当副校长。蒋介石一面消极对抗,一面私下活动,找人疏通,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第一任校长。 狭义的黄埔军校是指1924年到1930年,国共合作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陆军军官学校。校址是原来的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的校舍。国共两党军队中许多著名将领都出自这一时期的学生。在此期间,校长一直是由蒋介石担任。 广义的黄埔军校一是指搬离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以后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二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创办的所有军事学校。全国各地开办的所有军校,都叫做黄埔军校的分校。在此期间,旗舰学校的校长还是蒋介石。 黄埔军校1927年从广州搬到武汉,落在汪精卫的势力范围内。宁汉合流,也就是汪精卫和蒋介石互相妥协以后,黄埔军校才从武汉搬到南京,又回到蒋介石的势力范围内。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避免沦陷,黄埔军校从南京迁徙出来,次年搬到成都。1949年底迁徙台湾。1950年在台湾的高雄复校。 黄埔军校刚创办时,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谭延闿题写的校名是“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1926年扩大教学内容,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同时由党办的学校改为国办的学校。1946年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改回原名,叫“陆军军官学校”。 从1924年到1949年的25年中,黄埔军校都是面向全国各省的学校。其间经历了两任校长,蒋介石当了23年零5个月的校长,关麟征当了2年的校长。从1949年到现在的69年中,黄埔军校成了面向台湾一省的学校,其间经历了24任校长。 黄埔军校成立初期,配备一个超豪华的领导班子阵容。除了英年早逝的几位以外,全是国共两党的中央领导。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李济深、邓演达任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担任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担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是战术总教官,恽代英是政治总教官。 因为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所以蒋介石风云际会,与近代中国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走到了一起,共同造就了功勋卓著的大批著名将领,共同书写了轰轰烈烈的历史。因为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手里才有了军队,并进一步夺取了的党政财文大权,在近半个世纪中,一直担任国民党、国民政府的最高领袖,国民革命军的最高统帅。 据说,蒋介石最喜欢国民党、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干部称呼自己为校长。 国民党中哪位将军指挥很厉害? 林彪在东北没有消灭的蒋军主要有两部分,一拨是从营口登船逃跑的刘玉章第52军,大约溜掉14000余人,另外一拨是位于锦西和葫芦岛的“东进兵团”,大约10余万人从葫芦岛港经海路撤退,比如“土木系”阙汉骞的第54军就在其中,尽管塔山战役中该军伤亡不小,但是建制还算完整。 第52军和第54军后来都成为蒋军防守上海的主力,也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手下“第一流”的作战部队,因为汤司令在长江防线的45万人马,大部分都是重建的部队,连李延年和刘汝明都成为了骨干力量,可见经营之惨淡。没办法,有作战经验的嫡系部队都在三大战役中被歼灭了,那么第52和第54军这样有一定战力的部队,可不就成为了头牌。 这两个军最后从上海也整建制溜掉了,是汤恩伯优先考虑撤退的嫡系部队,也成为老蒋逃台之初所依靠的骨干军事力量。而策划这两个军逃出东北的,正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东进兵团”最后一任指挥官杜聿明。如果不是廖耀湘犹豫不决,在杜聿明指挥下从营口逃跑的敌人数量会更多,新一军和新六军要是撤到江南,麻烦更大了。 葫芦岛的敌人逃掉,东北野战军是没有责任的,因为主力尚在沈阳地区,来不及挥师南下,但是刘玉章从营口溜掉,林彪确实是百密一疏,西柏坡电文中特别指出:“是一个不小的失着”。也就是说,当蒋军在东北败亡之际,杜聿明还算有点作为,毕竟跟林彪过招将近二年,对东野的战术习惯有一定了解。 在此之前的1948年9月,济南战役王耀武全军覆灭以后,华东蒋军的局势已是非常不利,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深知被动防御的后果之可怕,曾经拟定了集中华东蒋军主力,主动与华东野战军交战的计划。客观来说,以蒋军当时的战斗力和战术协同,杜聿明咋折腾也是打不赢的,但是这事有一个挺可怕的后果,那就是华东蒋军会提早完成战役集结。 换句话说,如果杜聿明的计划真的得以实施,则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四个兵团将在1948年10月间全部集中在徐州周围,形成一支兵力多达40余万人的重兵集团。也就不会有淮海战役打响后,粟裕集中兵力截杀黄百韬兵团的战机。因为按杜聿明的计划,黄百韬早就该到达徐州了,几十万敌人猬集在一起,华野是很难一口吃掉的。 所幸杜聿明的计划还未及实施,就被老蒋调回东北“救火”去了,而总司令刘峙那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杜聿明的作战计划束之高阁,徐州战区的蒋军仍然分散布置,直到11月初才决定向徐州集结。然而已经晚了,经过休整补充的华野大军,从北向南掩杀而来,第一箭就钉住了从新安镇西撤的黄百韬,从而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大幕。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第七兵团灰飞烟灭,第二阶段黄维第十二兵团全军覆灭,此时徐州城内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主力犹在,加上剿总直属部队和特种兵杂七杂八仍有30万之众。杜聿明心知蒋军的“徐蚌会战”已经彻底失败,他唯一能够做的,就像之前在东北一样,带着这30万残兵败将安全脱逃,保存有生力量。 为此杜聿明专程飞回南京请示老蒋,获准,同时又因为怀疑作战厅长郭汝瑰的身份,跟“国防部”玩了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就是表面上同意“国防部”的撤退计划和行军路线,向徐州东南的两淮地区“转进”,而实际拟定秘密率军沿津浦铁路两侧向徐州西南方向跑路。结果就是,郭汝瑰给西柏坡传递了一份错误的“绝密情报”。 杜聿明赶回徐州以后,再玩了个“声东击西”的把戏,也就是先安排邱清泉、李弥向徐州以东的华野主动发起攻击,佯攻一日后突然放弃徐州南逃,使华野上下对杜聿明弃城逃跑的迅速性估计不足,再加上错误情报的一些影响,差点就追不上这一大坨敌人。因为华野在南线只有三个纵队可以用来拦截,对付疯狂逃窜的敌人三个兵团,显然是力量相差悬殊的。 好在粟裕将军坚持自己的判断,没有把全部兵力置于徐州东南,再加上老蒋出尔反尔的“神助攻”,华野十一个纵队不顾疲劳穷追四天,终于截住了杜聿明。关于这些细节,电视剧《大决战》有大致的呈现,可以看出,杜聿明行事之小心和指挥之狡猾,虽然算不上如何高明,但绝非菜鸟级别,在当时的蒋军高级将领中,可谓屈指可数了。 如果杜聿明这30万人逃到江南,麻烦不是一般的大,到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起前,汤恩伯拼凑起来的只有45万兵力,自然挡不住华野和中野的百万大军。而如果敌人的兵力上升到75万人,其中还包括比较精锐的邱清泉兵团,那么加上已有的海空优势,利用长江天堑负隅顽抗,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困难一定增大。 陈官庄包围圈里面是有临时机场的,所以杜聿明确实有机会在危急深刻只身逃回南京,那么以老蒋对他的信任程度,也不会因此怪罪于他,像李弥、孙元良这样的败军之将,逃回去以后仍然重掌兵权,何况杜聿明呢?但是他最终选择跟所属部队呆在一起,直至兵败被俘,就这一层来说,杜聿明还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这一年不过44岁的杜聿明,却身患不少于四种疾病,期间还摘掉了一个肾;为官也算清廉,《大决战》中杜聿明曾经对顾祝同说郭汝瑰比他还要清廉,言外之意,自己也是个不喝兵血的军官;妻子曾经是我党党员,也没有改变他的政治信仰;就军事才能来说,之前曾有过“中等偏上”的评价,至少在黄埔一期生中得算是佼佼者。 总体而言,杜聿明应该视为另外一个阵营里比较合格的军人,出于对老蒋的愚忠,三大战役期间堪称呕心沥血满场救火,也是极其卖力的。可惜的是,他上有一个乱插手瞎指挥的校长,下有腐败成风的黄埔同僚和士气低糜的军队,在大厦将倾的时刻,个人的努力根本改变不了大局,只能是螳臂挡车,最后被碾个粉身碎骨。 电视剧《大决战》有个细节错误,淮海战役期间,正值杜母七十大寿,老蒋派小蒋专程到上海拜寿,还带去了“十万大洋”的贺仪,这是通过刘峙之口说出来的,其实小蒋带去的是十万元“金圆券”。不过也可以了,陈诚去台北草山静养,老蒋也才特批了五万元,那会金圆券还没有疯狂贬值呢。老蒋很会江湖上的这一套,于是杜聿明就“感恩戴德”继续卖命。 纵观整个大决战剧情,杜聿明作为主要角色,被描绘成一个企图力挽狂澜的“悲情将军”,比如痛心疾首苦劝卫立煌的桥段,比如在葫芦岛阻止军队炸电厂的桥段,比如央求刘峙千万不要走漏消息的桥段等等。然而实际上,在蒋家王朝和蒋军彻底失去民心、高级将领集体丧失斗志和腐败无能的情况下,杜聿明的作用真心没有剧大表现的那么大。 但是矬子里面拔大个,在老蒋焦头烂额的1948年,杜聿明应该还算是个厉害角色,比其他一帮废物的表现要好得多,事实如此。

资讯百科 2022-05-28
王仲廉,德械师的具体编制是什么?

王仲廉,德械师的具体编制是什么?

感谢邀请!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开始了整军计划。当时整编的军队编制有整编师王仲廉、整理师、调整师、新编师四种,根据《陆军改革建议书》,国民政府计划将全国陆军重新编组成60个师,称为“整编师”,其武器装备为德国进口。1934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陆军师暂行编制表》,对1933年未开始整编的军队按照2旅4团的编制进行整理,称为“整理师”。1935年由于德国武器装备没有到达中国,第一批整编的10个陆军师只是在编制方面进行了调整,故被称为“调整师”。这10个师中只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是完完全全按照德国步兵师的编制编成的,是所谓的样板师。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编,整编部队的编制被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到抗战全面爆发时,国民政府只完成了20个师的整编,其中只有第3、6、9、14、36、87、88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接受过德式的系统训练和指导。其中第36师、87师、88师这三个师被大家俗称为“德械师”。 “德械师”的叫法并不正确,实际上应该叫“德盔师”或者“调整师”更为准确。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采用2旅4团的编制,即每师下辖2个旅、1个炮兵营(装备12门75毫米克虏伯山炮)、1个战防炮连(装备4门37毫米战防炮)、1个高射炮连、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辎重营、1个特务营和师医院;每旅下辖2个团;每团下辖三个步兵营、1个迫击炮连(装备6门83毫米迫击炮)、1个小炮连(装备6门20毫米机关炮)、1个通信连、1个特务连;每营下辖三个步兵连和1个机炮连(装备6挺马克沁重机枪和2门82毫米迫击炮);每连下辖3个排;每排下辖3个班(每排装备3挺捷克式轻机枪和30支毛瑟M1924或中正式步枪);每班14人;总人数约12000人。战时每师还可以下辖两个补充团,总人数可以达到14000人。 “德盔师”营长以上军官配手枪,营长以下军官及士官配备德国的二十响驳壳枪,每个步兵连配12把驳壳枪、机枪连配35把驳壳枪、炮兵连配36把驳壳枪;班长以上的士官使用“花机关”MP18冲锋枪。除此之外,最显眼的就是使用德军的M35钢盔。 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由于连续作战,武器装备和人员损失惨重,三个“德盔师”退出了历史舞台。 国民党二战时军队的编制?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商震,下辖:第32军 军长商震(兼),骑兵第14旅 旅长张占魁 第1集团军 司令官宋哲元,下辖: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77军 军长冯治安,第181师师长石友三,第17师 师长赵寿山,骑兵第3军 军长郑大章 第68军 军长刘汝明(直属),第92军军长李仙洲(直属),第106师 师长沈克(直属),第118师 师长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 师 师长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 师长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 师长王奇峰(直属)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下辖:第3军 军长曾万钟,第9军 军长郭寄峤,第14军 军长李默庵,第93军 军长刘堪,第15军 军长刘茂恩,第17军 军长高桂滋,第19军 军长王靖国,第47军 军长李家钰,第61军 军长陈长捷,第14军团军团长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35军军长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 师长金宪章,骑兵第1军 军长赵承绶,骑兵第2军 军长何柱国, 第18集团军 总指挥朱德 第66师 师长杜春沂(直属),第71师 师长郭宗汾(直属),第33军 军长孙楚(直属),第34军 军长杨澄源(直属)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 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 军长陶广,第70军 军长李觉,第79师 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 旅长杨永清 第19集团军 司令官罗卓英,下辖:第4军军长吴奇伟,第18军 军长罗卓英(兼),第79军 军长夏楚中,第25军 军长万耀煌,第73 军 军长王东原 第23集团军 司令官唐式遵,下辖:第21军 军长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 司令官潘文华 第23军 军长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 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 旅长周志群(直属) 宁波守备 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 师长陈德法 温台守备 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 旅长李国钧 游击总司令黄绍雄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12集团军 司令官余汉谋,下辖:第62军 军长张达,第63军 军长张瑞贵,第64军 军长李汉魂,第65军 军长李振球,独立第9旅 旅 长李振良,独立第20旅 旅长陈勉吾 第8军团 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 司令陈策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 第3集团军 司令官于学忠,下辖:第51军军长于学忠(兼),第12军 军长孙桐萱,第55军军长曹福休,第56军 军长谷良民 第11集团军 司令官李品仙,下辖:第31军 军长韦云淞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廖磊,下辖:第7军 军长周祖晃,第48军 军长廖磊(兼) 第22集团军 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 军长孙震,第45军 军长邓锡侯(兼) 第24集团军 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 军长缪溦流 第27集团军 司令官杨森 第3军团 军团长庞炳勋 第59军 军长张自忠 海军陆战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第17集团军 司令官马鸿逵,下辖:第81军 军长马鸿宾,第168师 师长马鸿逵(兼),骑兵第1旅 旅长马光宗,骑兵第10旅 旅长马全忠,宁夏警备第1旅 旅长马宝琳,宁夏警备第2旅 旅长马得贵 第80军 军长孔令恂 第82军 军长马步芳 骑兵第5军 军长马步青 第191师 师长杨德亮 挺进军 司令马占山 武汉卫戍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 第2军 军长李延平,第49军 军长刘多荃,第54军 军长霍揆章,第60军 军长卢汉,第75军 军长周磊,第13师 师长吴良琛,第57师 师长施中诚,第77师 师长彭位仁,江防总司令刘兴,海军陆战队 西安行营 主任:蒋鼎文 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第11军团 军团长毛炳文,下辖:第37军 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 师长周祥初 第17军团 军团长胡宗南,下辖:第1军胡宗南(兼),第8军 军长黄杰 第21军团 军团长邓宝珊 第38军 军长孙蔚如 第46军 军长樊崧甫 第86师 师长高双成 第165师 师长鲁大昌 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 骑兵第6军 军长阎炳岳(直属) 闽绥靖公署 主任:陈仪 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 第75师 师长宋天才 第80师 师长陈琪 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长陈佩玉 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长李树棠 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长赵琳 海军陆战队第2旅 军委会直辖兵团 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 第20军团 军团长汤恩伯,下辖:第13军军长汤恩伯(兼),第52军 军长关麟征,第85军军长王仲廉 第2集团军 司令官孙连仲,下辖:第30军军长田镇南,第42军 军长冯安邦 第8集团军 司令官张发奎,下辖:第36师 师长蒋伏生,第50师 师长成光耀,第92师 师长黄国栋,第93师 师长甘丽初,第167师 师长薛蔚英 第26集团军 司令官徐源泉,下辖:第10军军长徐源泉(兼),第87军 军长刘膺古

资讯百科 2022-05-21
段云鹏(国民党军统特工)简介

段云鹏(国民党军统特工)简介

段云鹏(1904—1967),出生于河北省冀县,1928年在北平拜著名侠盗“燕子李三”为师,苦练轻身术,江湖人赐绰号“赛狸猫”。抗战期间,段云鹏混迹江湖,竟然胆大包天,潜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所在的华北派遣军官邸行窃。1946年,段云鹏加入国民党军统局,中尉军衔。1949年1月奉毛人凤之命携带炸弹刺杀北平市市长何思源,将何思源的二女儿炸死,作案后逃往台湾,同年9月段云鹏自台湾潜回大陆,搜集情报。1950年11月,段云鹏返回台湾,受到蒋介石的亲自接见,升任段云鹏为保密局上校组长。1954年9月奉毛人凤之命再次潜回大陆,刺探情报,事泄被捕,1967年10月11日被处决。 目录 1基本资料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段云鹏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省冀县出生日期:1904年逝世日期:1967年10月11日职业:国民党特务主要成就:盗窃侵华日军冈村宁次官邸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