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三国鼎立。这一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多种历史原因的交织。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探讨东汉末年为何能三国鼎立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 1. 皇权衰弱:东汉末年,皇权逐渐衰弱,皇帝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力。宦官、外戚、官僚等势力纷纷崛起,争权夺利,导致政治腐败严重。这使得中央集权制度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 2. 士族门阀的崛起:东汉末年,士族门阀逐渐崛起,他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地方影响力。这些士族门阀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招兵买马,建立起自己的私人武装。这使得地方割据势力更加强大,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原因 1. 土地兼并:东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这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改变现状的途径,纷纷投身于割据一方的事业。 2. 商业繁荣:东汉末年,虽然政治动荡,但商业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这使得一些商人也开始涉足政治,为割据一方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军事原因 1. 兵制改革:东汉末年,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外部威胁,朝廷进行了一系列兵制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军队实力得到了提升,但也导致了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加剧。这使得一些军阀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 2. 战争频繁: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各地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不断发动战争。这使得国家分裂的局面愈发严重,为三国鼎立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现象,是多种历史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腐败、士族门阀的崛起、土地兼并、商业繁荣、兵制改革以及战争频繁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待到后期三国鼎立之时,为什么曹操可以占了天下十分之八?这主要是因为魏国面积虽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国力要大幅度领先其它两国,土地的利用效率更高,人口也更多。所谓天下,不仅仅是一个地域面积概念,而是人口、兵力、经济实力的总和数据。 (一)东汉天下共分十三州,曹魏势力覆盖十一州 东汉时期,州是最大的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当时天下共被分为十三个州,魏国的势力居然覆盖了其中的十一个州。 其中,兖州、青州是曹操起兵之地;曹操击败吕布,夺得徐州;击败袁绍,夺得幽州、冀州、并州;击败马腾、马超父子,夺得凉州、雍州(司隶);击败袁术,夺得豫州。这九个州的全境都被魏国占领,此外,魏国的领土还占据了荆州的一半和一小部分扬州,势力共计覆盖了十一个州。 而蜀国和吴国的势力就比较小了,吴国共计占据三个州,分别是荆州的一半、扬州的大部分和交州的全境。蜀国则只有益州这一个州,连最开始占据的荆州也被曹操和孙权联手夺了去。 州的数量并不能够说明国土面积的多少,但能够说明的是经济的繁荣程度和国力的强盛与否。三国之间的国土面积差不多,是因为蜀国的益州和吴国的扬州、交州面积都比较大,而魏国的几个州面积普遍比较小。但魏国的这些州都处在中原腹地,地势平坦,耕地较多,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这也让魏国的势力更加强大。 (二)魏国人口数量大,比蜀国、吴国的总和还要多 此外,在人口对比上,三国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据有关史料记载,魏蜀吴三国大致人口数为:263年,邓艾灭蜀,刘禅交出的户籍资料是: “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兵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280年,晋朝灭掉孙吴,吴国的户籍资料是: “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而263年时,曹魏的人口资料是: “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简单算一下,魏国人口443万,蜀国人口为108万,吴国人口为256万。也就是说,魏国人口占三国全部人口的55%,另外两国加在一块,人口也抵不上魏国。 战争时期,人口至关重要。人口的数量决定了经济的繁荣程度,更直接影响了兵员的数量。魏国的兵力要多于蜀国和吴国,尤其是随着三国领土稳定之后,专心发展经济,使得其它两国与魏国的人口差距与日俱增。这也就造成了三国后期,魏国动不动就二三十万人出征,而蜀国和吴国想要凑齐十万精兵都很困难。 总而言之,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国土面积相差不多,但是魏国的土地处于中原腹地,位置更佳,经济更繁荣,人口的密度也要更大,这也让魏国的国力大幅度领先于蜀国和吴国。 所以,如果从三国国力的角度上分析,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占据了十分之八,还真是所言非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汉末年,只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笑到了最后,建立了魏、蜀、吴三国。既然是三国鼎立的时代,为什么没人尊东吴为正统??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详细说说。 三代禅让 在古代的改朝换代之际,一个政权如果想被称为正统的话,那就只能走两条路,一条就是禅让,通过和平手段让前任皇帝主动让出皇权,另一条就是造反,通过暴力方式从前任统治者手中争夺政权。 无论是走哪一条路,新兴政权都必须有足够的舆论基础。在这一方面,曹魏做得就十分出色,早在魏国还没有建立的时候,曹操就牢牢抓住了东汉末年的一个预言:“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 也就是说,取代汉朝的应该是“涂高”,那什么是“涂高”呢?曹魏集团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涂者途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为魏,魏当代汉。” 总而言之,“涂高”就是魏,也就是说,魏国应该代替汉朝,成为新的天下之主,曹操将自己称为魏王,曹丕将国号定为魏国,这什么意思够明显了吧! 做好了舆论铺垫之后,曹家父子就开始了长期的创维准备工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大义名分,随后南征北战收复中原,牢牢占据了北方的大片地盘。 自古以来,各个朝代都定都北方,百姓天生对北方的政权抱有信任,曹魏因此得到了民心。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曹丕就以“三代禅让”的名义,强迫当时在位的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他。 汉献帝多年以来一直处于曹家父子的压迫之下手中,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权利,曹丕让他让位,他哪里能够拒绝? 不过曹丕为了后世的史书评论,做这事儿也没有做的太绝,强迫汉献帝让位的事都是让群臣露面的,他自己表现的反而十分谦逊,老老实实的走完了三请三让的过程之后,才宣布以魏代汉,登上了皇位。 从继位手续来讲,曹丕的所作所为毫无破绽,完全符合禅让的条件,魏国也成为了最名正言顺的正统政权,至于汉献帝让位是否被强迫的?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历史上就没有几个皇帝的禅位是心甘情愿的。 讨伐不臣 曹魏集团将自己包装得如此正统,死对头蜀汉自然也不甘示弱,蜀国虽然没有汉献帝这么个金字招牌,但是蜀国的国君刘备也是汉室承认的宗室成员,拥有匡扶天下甚至是继承汉朝皇位的权力。 从这个方面来讲,蜀汉的正统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不同于曹魏、东吴这两个新兴势力,承袭了汉朝国号的蜀汉是个真假参半的老牌势力,汉朝天下八百年,无论是士族还是百姓都早已将其当成了唯一的正统。 蜀汉打出了“延续汉朝,匡扶正统”的名义之后,天下之人无不踊跃,蜀汉因此拥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在汉献帝禅位之后,汉朝宣布灭亡,蜀汉随之就成为了天下眼中的正统,占据了道德高地和舆论基础,刘备和诸葛亮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时机。 他们对曹魏和东吴大加批判,斥其为乱臣贼子,尤其是接受禅让的曹魏,那更是犯上作乱窃居正统。针对曹魏篡位所凭借的“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言论,蜀汉这边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 汉朝天下延续了八百多年,连王莽作乱也没能将其结束,理应是气数绵长,永享天下,曹魏今如只不过是“窃居神器”,迟早要遭受天谴。 至于替天行道讨伐不臣的,自然是承袭了汉朝正统的蜀汉了,这个观点得到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支持,所以蜀汉的正统性一直为许多人所承认,直到今天也有人将其作为正统。 非是正统 说完了曹魏两国为何被称为正统之后,再来说说东吴为什么一直没被尊为正统,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东吴的创建者小霸王孙策的名声不怎么好,他和父亲孙坚原本都是逆贼袁术的部下,在汉朝灭亡之时,孙坚不思报国,还私藏了无意中找到的传国玉玺,结果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也让孙策不得不远赴江东组建势力。 孙坚的所作所为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忘恩负义,这自然也影响到了东吴在百姓们心中的形象,孙策建立东吴之后,主动向汉朝称臣,这才挽回了东吴一部分口碑。 然而这也让东吴和汉朝组成了板上钉钉的君臣关系,东吴日后立国就是犯上作乱。除此之外,孙权的反复无常也是东吴为人所诟病的一大原因。 在曹操发兵攻打东吴时,他联合蜀汉的刘备一起发动了赤壁之战,这才保住了东吴江山,可后来他为了夺取荆州,公然背弃了孙刘联盟,转而和曹魏结盟,还击杀了素有忠义之名的关羽,这让天下人对其大失所望。 如果东吴之后跟着曹魏一条路走到黑的话也就算了,可孙权前脚才向曹魏称臣,后脚就登基为帝,这无疑是在叛离了旧主汉朝之后又叛离了新主曹魏,典型的二五仔操作,如此反复无常之国,怎能让天下人敬佩? 三国之中,曹魏打的是三代禅让的幌子,虽然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是受了威胁,但从名分上来讲,他的政权就是正统; 蜀国刘备是汉朝宗室,天生占据着大义,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的政权也是正统,只有东吴既无名分又无手续,怎怪后世之人不尊其为正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感兴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曹操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赤壁之战遗址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昆山国鼎商贸有限公司是一家互联网营销电子商务公司。专为公司会员提供优质、实用、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公司组建优秀的服务销售团队。公司坐落于江苏昆山市城南高铁站附近国鼎;凭借优势互联网广告资源,资深的网络营销经验,专业销售团队培养,实现了员工均月收入10000元以上,公司秉承一个信念 只有培养员工,让员工收入不断提高 才能实现人财双赢, 公司以新颖高效的网络广告购物模式,完善的销售体系,快速、安全、宽覆盖的物流网络,优质的客户服务,以诚信的态度,真诚的对待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公司员工。公司推崇仁、爱 制度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以人为本,让每一位员工工作中快乐、快乐中工作。凭借创于智,赢于诚的企业文化,让激情四射的你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拥有更多的晋升机会!
万国鼎,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首届主任,终生致力于农史资料汇集和整理,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研究。他主持汇集和整理、分类辑成的中国农史资料共613册,4000余万字,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农史刊物《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在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颇具影响。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履历3献身农史事业4主要贡献5个人成就6待人处事7个人经历8主要论著 基本资料1 中文名:万国鼎别名:孟周(字)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省武进县小新桥乡出生日期:1897年12月26日逝世日期:1963年11月15日职业:农史学家毕业院校:金陵大学农林科主要成就:创办我国农史研究机构代表作品:《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田制史》,《区田法的研究》 人物履历2 万国鼎(1897年—1963年),字孟周,1897年12月26日,在江苏省武进县小新桥乡出生。父亲营农经商,母亲料理家事。母舅奚九如,前清秀才,进过江南水师学堂,清末在乡间倡办学校,民国初年就提倡机器灌溉,创办常州厚生机器制造厂(现为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抽水机等。万国鼎在少年、青年时代,在读书学习和思想方面受到其母舅的影响很大,1915年6月,他在江苏省常州中学毕业后,原先欲报考上海南洋公学电机科,希望做实业家、发明家,后决定投考金陵大学农林科,希望能在学问中有所作为,做一名学者。1916—1920年,万国鼎先生就读于金陵大学,不仅认真钻研现代农业科学,也注重文史课程,学习成绩优良,在校期间就发表文章数篇。曾任金陵大学农林学会会长、《金陵光》编辑、学生自治会主席、五四运动议事部副主席、南京学生会金大学生代表等。1920年,万国鼎先生留校担任助教,协助钱天鹤教授进行蚕桑教学研究推广工作,1 献身农史事业3 万国鼎,江苏省武进人。1897年12月26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父亲营农经商,母亲操劳家务教育子女,万国鼎在母舅(前清秀才)的熏陶下,自幼就勤学好问。幼年时期,先后在武进北乡小新桥私塾和小学读书,1910年7月小学毕业,同年考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1915年6月中学毕业,同年考人上海大同学院,后因战乱辍学。由于他生在乡村,从小就喜爱农业,1916年9月重新考入金陵大学农科。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学习农科专业课以外,还选修了一些文史课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校时期,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过金大农林学会会长,《金陵光》编辑,学生自治会主席,“五四”运动议事部副主席,南京学生会大学生代表。1920年金大毕业,留校任助教,协助钱天鹤教授进行蚕桑试验、推广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翌年,经钱天鹤介绍到上海美国丝商设立的生丝检验所(当时称万国检验所)任技师,后因兴趣不合而辞职。1922年6月,被上 主要贡献4 搜集农史资料我国丰富的农业遗产,见于文字记载的除历代农书外,还散见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类书、方志、笔记、小说以及上古的甲骨文、金文、图像、遗存及考古发现文物、农谚和民间传说等。但历来都缺少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万国鼎十分重视农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他几十年来为搜集资料,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早在20年代供职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时,就开始搜集整理农业图书资料,并计划辑录成集,合编为《先农集成》,后因多种原因未能实现,但他利用了金大农业图书研究部丰富的农业图书资料,从浩如烟海的农业古籍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了37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并分类辑成《中国农史资料》456册。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后,万国鼎继续将精力倾注于农史资料的搜集。1956—1959年间,他组织室内部分同志,从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100多个文史单位,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 个人成就5 万国鼎一方面重视农史资料的搜集,同时又积极开展农史研究,所以他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早在20年代,为了检索资料方便,他就以其渊博的知识,坚实的文史基础,先后编写了《新桥字典》、《中西对照历史纪年图表》、《中国历史纪年表》等工具书,其中《中国历史纪年表》一书,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并受到学术界的好评。30年代初,他又翻译出版了美国人格刺斯编著的《欧美农业史》一书,这是中国首次介绍欧美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对中国人重视自己国家农业的历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他在资源委员会任职期间,曾对江苏省句容县进行了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调查,并对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省进行了一般性的农业资源和农业行政考察。收集了许多有关土地田赋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撰写了《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对于中国农业的历史,万国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既作综合的研究,也作专题的研究,且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先后发表了许多论文 待人处事6 万国鼎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品德,也是为人乐道的。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进行工资调整,由于长时间工资未动,再加原来工资都较低,很希望自己能增加工资,但由于有一定的限额,不可能普遍都加,万国鼎为了减少矛盾,有利于工调工作的开展,就主动提出把加给自己的一级工资让给别人。另外,该室有一位从外地调来的同志,一直未能转正,后来又要下放,一家人两地生活有困难,万国鼎就从自己的工资中,每月拿出40元,帮助他们,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他不仅生活上乐于助人,在业务上也很少计较个人得失。为了搞好《齐民要术》一书的校释,他把自己通过多方努力搜集的乾、嘉以来许多学者对《齐民要术》进行校勘、整理,世所罕见的珍藏稿本,全部交给《齐民要术》的校释者,对“齐民要术”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还十分关心青年人的业务成长,万国鼎对青年人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热情具体的帮助,从怎样选择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怎样收集研究分 个人经历7 1897年12月26日 出生于江苏武进县小新桥乡。1920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农科。1921年 任上海美国丝商生丝检验所技师。1922年 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1924年 任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主任。1932年 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专员,金陵大学兼任教授。1937年 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地政系主任。1951年 任河南省农林厅农教处和计划室专员。1953年 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1954年 任南京农学院农经系教授、农史组主任。1955年 任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1963年11月25日 病故于江苏南京。 主要论著8 1 万国鼎.改进我国蚕业刍议.1920年1月.2 万国鼎.说蚁.科学5(7),1920年7月.3 万国鼎.机会世界.科学5(12),1920年12月.4 万国鼎.我国蚕业概况.商务印书馆,1921年.5 万国鼎.蚕业史.中华农学会会报(蚕业),1921年3月.6 万国鼎.蚕业考.中华农学会会报(蚕业),1921年.7 万国鼎.中国蚕业书籍考.农林新报,1924年9月10期.8 万国鼎.新桥字典.中华书局,1926年.9 万国鼎.农业书版解题.农林新报,1926年138期.10 万国鼎.泽榖农书解题.农林新报,1926年5月.11 万国鼎.中西对照历史纪年图表.商务印书馆,1927年.12 万国鼎.土地改良法.商务印书馆,1928年.13 万国鼎.古今图书集成考略.商务印书馆,1928年2卷2期.14 万国鼎.古农书概论.农林新报(63),1928年133期.15 万国鼎.《齐民要术》解题.“
李国鼎(1910—2001) ,中国近代政治家兼经济学家,“中华民国”科技教父、总统府资政、被誉为“台湾经济成长奇迹见证人”。出生于南京,祖籍徽州婺源李坑村。1930年李国鼎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南京大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1934年参加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英考试,获他所在考场数学第一名,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著名的凯文迪许实验室深造。1937年回国,旋即投笔从戎,投身抗日,参加防空照测和钢铁生产。1948年赴台湾,相继担任台湾经济、财政、科技发展等部门重要职务,推动加工出口区、科学工业园区等项建设,倡导信息、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发展,是台湾经济起飞的主要规划者、决策者和实施者之一,被誉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建筑师”和“科技之父”。现台北故居已规划成为李国鼎故居,供世人怀念其对国家的伟大贡献。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家庭成员4生平年表5膺获荣誉6任职经历7人物著作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国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南京出生日期:1910年1月28日逝世日期:2001年5月31日职业:政治家、经济学家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主要成就:“中华民国”科技教父 台湾经济成长奇迹见证人 台湾“经济发展的建筑师”祖籍:徽州婺源李坑村 人物简介2 李国鼎(1910年1月28日—2001年5月31日),中国近代政治家兼经济学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徽州婺源李坑村。 家庭成员3 父亲李白楼,母亲刘氏。兄李小缘,目录学家。夫人宋竞雄,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外孙何泌(何邺侯),南京化工厂厂志编写者,对厂有特殊贡献。 生平年表4 1921年1月李国鼎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学校。1923年入南京钟英中学,1926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数学系,旋即转入物理系。1930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1930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钟南中学、金陵女子大学。1934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留学。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毅然返国,曾任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技正,并参加防空照测部队及战时钢铁生产工作。1937年12月在汉口与宋竞雄女士结婚。1948年至台,曾任台湾造船公司总经理、美援会秘书长、经济部长、财政部长、总统府资政等。1953年,李国鼎被任命为台湾“经济安定委员会”委员。1993年6月,应世界银行、国家体改委和财政部之邀,李国鼎回到大陆,并会见了江泽民主席。1995年,李国鼎返回母校,被南大聘为名誉教授及校友总会的负责人。2001年5月,病逝于台大医院。20世纪90年代以后,李国鼎先生多次回访母校南京 膺获荣誉5 李国鼎先生的功业,受到全世界的尊敬。1968年,位于菲律宾的麦格塞塞基金会授予「麦格塞塞政府服务奖」(RamonMagsaysayAward)。1991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荣膺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荣誉院士。1997年,设於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设计与流程科学协会」设立「李国鼎杰出经济社会制度设计奖」。美国史丹福大学设立「李国鼎经济发展讲座」、「李国鼎生物医药讲座」、「李国鼎工程讲座」、「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美国哈佛大学设立「李国鼎讲座」、「李国鼎先生经济社会卫生发展中心」。 任职经历6 国立金陵女子大学文理院教师国立武汉大学教授防空学校照测总队修理所所长资源委员会资渝炼钢厂工务组主任中央造船公司筹备处副主任台湾造船公司副总经理台湾造船公司总经理行政院经济安定委员会工业委员会专任委员美援会秘书长经济部工矿计划联系组召集人工业发展投资研究小组召集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及副主任委员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行政院揪记建设委员会委员行政院应用科技研究发展小组召集人总统府资政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委员行政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委员 人物著作7 “台湾动态经济成长之经验”(英文)(1976年,台北)“台湾经济之变革”(英文)(1988年,伦敦)“台湾发展成功背后的政策演进”(英文)(1988年,第一版,美国);第二版增加四章(1995年,新加坡)“台湾快速发展之经验”(中文)(1978年,台北)“台湾经济快速成长的经验” 李国鼎(正中书局1978)“我国经济发展策略总论”(中文)(与陈木在君合著)(1987年,台北)“工作与信仰─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中文)李国鼎(天下文化出版1987)“经验与信仰”(中文)李国鼎(天下文化出版1991)“我的台湾经验” (中文)李国鼎(天下文化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