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碌磕砸碾盘——实打实(石) 驴粪蛋——面面光 驴啃脖子——工变工 雀头炒碟子——尽嘴没肉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千物 老鼠跌到面囤里——翻白眼咧 门神老了——不捉鬼 二百五脑(杠)棒棒——疙兴兴打晃晃 马跑哩,兔窜哩——各有各的打算哩 蚂蚂蚱蚱吃大腿——自吃自 蚂蚁尿在书木——识(湿)不了几个字 尿脬(音“pao”)打人不疼——臊气难闻 荞麦皮打浆子——自不然(粘) 扫帚顶门——叉叉多 骑着骆驼赶着鸡——高的高来低的低 三张麻纸糊的个驴脑(头)——好大的面子 三个钱买的个蛤蟆——越看越鳖 杀猪杀屁股——另一把起手 送人的听门——丢了一个截的人 卖豆芽不拿称——冒抓 棒槌挑牙——不嫌夯口 脱裤放屁——多费一层手续 秃子脑(头)上的虱虱——明摆着 六月挽黑豆——凑空哩 拦羊打酸枣——捎带 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 一碗水倒地——揽不起了 枣核改板——没两句(锯) 狗尿石板——渗也不渗(藐视) 猫咬猪尿脬(音“pao”)——空喜一场 狗看星宿——不识个稠稀 投灶里打喷嚏——寻灰哩 狐子戴毡帽——假装善人 花椒喂牲口——不是好料 萝卜拌豆芽——粗细不匀 麻袋绣花——底子太差 炭猫子砸腿——小事一宗 秤锤碰碌砖——硬对硬 土地爷穿黄袍——由人做造 黑脑抻打官司——三八两勺 淘米筛子做锅盖——眼眼太多 合流咀家办事哩——有的直当有哩 头上害疮脚把把流脓——坏透了 哈巴戴串铃——假充大牲灵 哈巴啥本三字经——假充斯文 蛤蟆上了花椒树——蹄蹄爪爪全麻咧 黄连树上挂苦胆——苦得没法说 桶箍打得环一一还是个还(环)(指努力白费,状况没改变) 提上夜壶坐大堂——脏官 歪嘴子吹喇叭——偏偏的遇上个端端的 五百钱担两头——前后二百五 黑老鸦啄簸箕——罢罢罢(叭) 碗大汤宽——捞不住一根面 外甥哭妗子——记起一阵子 新挖的茅坑——香三天 戏场的婆姨——有主哩 鞋帮子做帽沿——高升了 膝盖上钉掌一一离题(蹄)太远 西瓜掉在油缸里——油头滑脑 光屁股断(撵)狼——胆大不识羞 月尽看黄历——没日子啦 阎王爷的芝麻饼——鬼点子不少 一槍打得个苍蝇——不够火药钱 背锅锅(驼背)睡在墓屹堆上——不知脚手高低 苍蝇跌在尿罐里——还当飘洋过海! 尖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了嘴上的亏 秃女子的梳头盒——摆设 鸡爪爪烩豆腐——没大油水 三岁卖和铬,九岁卖灌肠——久惯捞长
汇总了一些老北京的土话,这些词,这些字,是不是很有意思?欢迎留言补充歪儿! 言语(yányu):招呼,回答,开口。 雁么虎:指的是蝙蝠。 捯饬(dáochì):修饰,打扮。 腿儿着:溜达。 搓火儿(kuǎi):生气,憋气。 抽不冷:指的是突如其来的意思。 掉金豆子:意味着掉眼泪。 变着方儿:想方设法(偏贬义)。 捅娄子:惹出事了。 这程子:指的是这些日子。 眼力见儿:指的是懂眼色。 发小儿: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 撒癔症:没睡醒,夜间到处乱逛。 底儿掉:揭老底儿。 打狼:人多,这一帮人打狼的似的。 裹乱:添乱、捣乱。 闷得儿蜜:指的是独自享受。 借光儿:麻烦人行个方便,让一下路。 大发:指的是过量,过了。 打水漂儿:指的是钱白花了。 哪一出儿:指的是对方不按套路出牌。 打奔儿:指的是说话停顿。 二把刀:指某项工作中技术不高的人。 盖了帽儿:是一种称赞,表示好极了。 摔咧子:指的是给别人脸色看。 吊腰子:指的是一种松散的态度。 打联联:指的是在一起瞎混。 塔儿哄:指的是马马虎虎过日子的人。 蔫不唧:指的是精神萎靡不振。 炸了庙:指的是突然惊愕,急眼的意思。 念秧儿:在一旁做暗示性的念叨。 点补:指吃一些零食。 就手儿:顺便的意思。 上赶着:特别积极主动的追着。 杵(chǔ)窝子:意思是上不得台面。 褃(kèn)节儿:指的是关键时刻。 扽(dèn):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 熥(tēng):把已经熟了的食物再加热。 皴(cūn):皮肤上积存的泥垢。 绰(chāo):匆忙中抓起来。 趿(tā):拖着鞋子。 薅(hāo):泛指拔去,揪。 苶(nié):发呆,一吃饱了就发苶。 尥(liào):后腿向后踢,尥蹶子了。 憷(chù):含有害怕或畏缩之意。 剋(kēi):打人或严厉的训斥。 酘(tóu):有肥皂的衣服在清水漂洗。 剌(lá):划破,拨开。 擤(xǐng):捏住鼻子,用气排出鼻涕。 呲(cī):申斥,斥责。 潲(shào):雨斜落下来,洒水。 㧟(kuǎi):抓,搔。擓痒痒。 夹(gā)腋下:夹肢窝。 雀(qiǎo):北京人叫麻雀的俗名。 齁(hōu):非常,食物太甜或太咸。 汆(cuān):烹调方法,白菜汆丸子。 掫(zhōu):从一侧或一端托起重物。 擀( gǎn):用棍棒碾轧。 忒(tuī):太、特别的意思。 (cèi):打碎。(卒瓦)怎么打出来? 生活明朗,未来可期!我是美心bj,欢迎加关注、点赞、评论,谢谢您的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