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问斩”,也被称为“秋决”,主要是指古代执行死刑时,除谋反等罪大恶极之人,多集中于秋冬季节进行。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秋决”其实早在西周时期便已经开始出现,并于西汉形成制度,后为历代王朝所延续。那么,古代为何要选择秋后处决犯人呢?其实这与古人的思想观念、劳作规律和死刑核准制度息息相关。 思想观念:出于对上天的敬畏,维护君权神授的思想 古代“秋决”制度的出现,最早便是源于古人对上天的敬畏,因而人们认为人类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而自先秦以来,历代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则借助百姓对上天的敬畏,来维护君权神授的思想,即天子是上天之子,是上天派来管理天下的,因而其行为自然也要遵循天时。 在古人看来,春夏乃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代表了新生和成长;而秋冬则是草木凋零的季节,代表着肃杀。因此,古人便将处决犯人的时间放在了秋冬季节,《礼记·月令》中便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的记载,可见从西周时期开始,便已经有了秋天处决犯人的习俗。 到了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结合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创造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进一步明确了“天赋皇权”这个概念。同时,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因此皇帝应当在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因为秋冬之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 而随着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思想便也开始被广泛接受,再加上新儒家思想中的“君权神授”概念有助于皇权统治,因而又被历朝历代所沿用。于是,秋冬行刑的制度,便在后世王朝得到了延续。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时朝廷便重申,“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也正是自此之后,“秋冬行刑”开始被载入律令而得以制度化,例如唐、宋律例便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十恶”重罪前四条)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也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需在秋季处决。 劳作规律:秋冬季节相对清闲,利于发挥警示作用 秋冬行刑除了顺应天时之外,与古代的农业生产规律同样密不可分。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可以说是历代王朝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是直接影响王朝稳定的重大事项,因此古代很多制度都直接受制于农业生产规律。 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带有典型的奴隶制色彩,在世卿世禄制下,各级贵族牢牢占据着统治地位,他们即是土地的实际拥有者,同时也是负责管理百姓的官吏。即使如此,由于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这些贵族即使处于管理层,也时常要进行劳作,只有在农闲时才有空余时间来处理政务。 在长江流域被开发以前,尤其是先秦时期,古人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而正如《荀子·王制》的记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规律,主要便是春夏农忙、秋冬农闲。因此,那些贵族们,也只有在秋冬农闲时,才有时间去处理政务,审判、处决犯人。 此外,古代处决犯人不仅往往选择公开处决,而且通常选择在菜市口这类人流密集处行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为了让百姓观刑,从而充分起到警示作用。这有利于让百姓对刑律产生敬畏,从而使得地方相对安定,同时也能彰显出朝廷的威望。 于是,将行刑日期选定在秋冬农闲时期,自然更有利于让百姓们观刑,毕竟农忙时节大家都忙着农耕,就算想看热闹也没有那个时间。而如果选在冬季的话,天气又太过寒冷,百姓们又不大愿意出门。 因此,将行刑日期定在秋季,是完全符合古代的农业生产规律的,这一点应当是“秋决”制度能够延续至唐宋时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核准制度:古代受限于交通落后,死刑核准耗费时间较长 在两汉和魏晋时期,地方官员除非遇到重大案件或者罪犯为两千石以上高级官员,对于一般的案件是直接拥有最终处决权的,不必上报朝廷予以核准。而到了南北朝的北魏时期,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对死刑案件加强管理,规定所有死刑案件在执行之前,必须经过两道手续,即“死刑复审”和“死刑复奏”。 所谓死刑复审,便是指对拟定判处死刑的案件,在审理完结之后要上报朝廷,由朝廷进行复审认定,并报请皇帝核准同意。《魏书·刑罚志》有载“死者,部案奏闻。以死者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词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谳报,乃施行”。到隋唐时期,死刑案件的终审权开始正式收归朝廷,并被后世王朝所沿用,不同之处只在于复审的衙门不同。隋唐时期主要由大理寺负责审核,再报刑部进行复审;两宋则由提刑司复审。 明清时期,开始正式将死刑分为“立决”和“秋决”两种,但都必须经过中央朝廷的复审,并提交皇帝核准。明朝时期,仍有大理寺和刑部负责复审,并在明英宗后增加了朝审制度,即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三品以上官员,在霜降后十日共同审核京畿附近的死刑案件;清朝则在明朝的基础上增加了秋审制度,即由各部长官在每年八月中旬对各省上报的死刑案件进行复审。 所谓死刑复奏,是指对已经判定的死刑案件,在行刑前奏请皇帝批准执行,这也被称为“勾决”,而只有经过皇帝勾决的罪犯才可以执行死刑。《魏书·刑罚志》有载,“诸州国之大辟,皆光谳报,乃施行”。隋朝则规定,死刑执行之前,需要奏请皇帝核准三次,这被称为“三复奏”。唐朝则在“三复奏”之外,规定对京师死刑案件进行“五复奏”,至于谋反等大罪则实行“一复奏”。 到宋朝时,曾短暂恢复“三复奏”规定,后为防止拖延行刑日期,又固定只对京师地区死刑案件实行“一复奏”,而各地死刑案件则不必复奏。明朝时期,则规定不论地方和京师,一律实行“三复奏”。清朝则从顺治十年(1653年)起规定,凡是朝审案件一律实行“三复奏”,秋审案件则不必执行。而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则又规定对秋审案件也实行“三复奏”,乾隆皇帝则因死刑复奏案件实在太多,于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诏令对朝审案件实行三复奏,秋审案件一律改为“一复奏”。 如上,对于地方的死刑案件,在审理完成和执行死刑之前,均要经过朝廷和皇帝的审核与批准,而由于古代交通较为落后,从地方案件呈送朝廷,再由朝廷审核后发回地方,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秋决”制度无疑解决了这个难题,地方官员不仅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也便于朝廷集中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秋决”制度最早源于古人对上天的敬畏,又因符合古代农业生产规律,有利于皇权统治而得以延续,再加上后世的“死刑复审”和“死刑复奏”制度,使得秋决制度得以贯穿这个封建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提问略显不够专业,一支满编20000多人的建制部队番号怎么“处决”呢?应该是部队被“消灭”或者是该师官兵被“集体处决”野战师。二战时期的德国党卫队制服上,右领章不是“SS”而是一个骷髅的,一定只属于两个单位,一是“普通党卫队”的集中营看守部队,又称骷髅总队;一是“武装党卫队”的骷髅作战师,在苏德战场让苏军吃尽苦头的野蛮力量,该师的早期雏型就是从骷髅部队中抽调官兵组成的。 (西奥多。艾克) 1936年是希特勒权力基本巩固的时期,在他的支持和纵容下,希姆莱的党卫队除去情报和治安力量之外,已经有了两个比较明确的军事组织,也是后来武装党卫队的胚胎,其中一个是包含了“领袖警卫旗队”的特别机动部队,大约有3000余人,另一个就是臭名昭著的党卫队骷髅总队,当时大约有6500余人,任务是管理越建越多的纳粹集中营。所以应该注意到,《辛德勒名单》里的那个集中营司令哥特上尉,也是右领章骷髅标志,而不是“SS”。 特殊的“工种”使骷髅总队的党卫队成员大多是十足的变态和恶魔,他们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强夺犯人的钱财,被外界称为“恶棍部队”,这样的兵员素质组建的部队,其战斗作风和思想行为可想而知。骷髅总队的指挥官是西奥多。艾克,当他1933年被希姆莱任命为总队长时,加入纳粹党仅仅五年光景,主要原因是在清洗冲锋队的“长刀之夜”中表现出色,罗姆就是被艾克和副官亲手枪决的。 (集中营骷髅部队) 成为骷髅总队长不到一个星期,艾克的军衔便晋升为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少将),在他的领导下骷髅部队人数迅速膨胀。1939年10月艾克奉命组建“骷髅”作战师,与特别机动部队扩编而成的“帝国师”和便衣警察组成的“警察师”一起,成为武装党卫队最早的三个野战师,艾克亲自出任师长。 艾克曾经对他的部下说过:“要冷酷无情的对待我们的敌人,以不辜负我们的骷髅徽章”,骷髅部队的右侧领章不是党卫军传统的“SS”,而就是一个骷髅标志,袖标最后也改为骷髅标志,因此他们的军装上要比其他党卫军部队多两个骷髅徽章。骷髅师和警察师最初没有参加1940年的法国战役,他们由于组建时间较短,被留在德国担任战役预备队。 (艾克师长在东线战场) 西欧战役的第二阶段“骷髅师”加入战局,一出手就在法国的勒帕劳迪斯地区犯下了第一次战争暴行,当时担任阻击的英军“第二皇家诺福克连”100余名官兵被迫投降,骷髅师对他们进行搜身后,用两挺机枪的交叉火力进行了屠杀,然后又用刺刀进行第二轮杀戮,最终只有两人因为压在尸体堆下幸存,这样的暴行几乎与亚洲的日本军队类同。 “骷髅师”在组建之初是摩托化部队,之后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被强化为装甲掷弹兵师(机械化师),一直到1943年10月才改编为真正的装甲师,其正式番号应该为“武装党卫队第3装甲师”,俗称“骷髅师”,因此许多文章将其过早定义为装甲师以及称为什么“第三骷髅装甲师”的称谓都是不专业的。而骷髅师的成名之战,就是从1941年9月到1942年4月的德米扬斯克战役。 (骷髅师炮兵营长) 这是德军在进攻莫斯科失败后撤退并转入防御时期的一次恶战,苏联红军在反攻中也试图用德国人的侧翼包抄战法,20多万苏军将“南方集团军群”的12万德军包围在德米扬斯克地区准备加以围歼,然而以骷髅师为骨干的德军拼死抵抗,最终成功突围,在历时将近半年的大战中骷髅师伤亡了12625人,有战斗力的兵员只剩下9669人,全师作战人员数量减员一半多。 但这次战役也让骷髅师赢得了战场上的荣誉,所有的骷髅师成员都被授予“德米扬斯克战役纪念臂章”,骷髅师从此成为东线战场令苏军最头痛的几支党卫军部队之一,也是希特勒从此大力扩编武装党卫军的借口。首任师长艾克晋升为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结果在1943年2月26日乘坐轻型侦察机考察战场时,被苏军击落而毙命,骷髅师的士气因此受到严重打击,但仍然是东线的“救火部队”。 (艾克与希姆莱等在一起) 然而骷髅师的本性难移,在东线战场他们继续大肆屠杀战俘和杀害平民,也是1944年镇压华沙起义的罪魁祸首,成为东西方盟军共同厌恶的党卫军部队。1945年“骷髅”师在“中央集团军群”编成内在匈牙利与苏军苦战,被击败后逃往奥地利于5月9日向美军投降,这几乎是党卫军野战部队战争末期的共同选择,然而苏联人忘不掉他们,在朱可夫的强烈要求下,骷髅师残余官兵被移交苏军方面。 苏联军队首先是关押然后是审判,大部分幸存官兵都被苏军处决,骷髅师末任师长党卫队旅队长贝克尔被判处服苦役25年,在他服刑期间,有传言说他准备了一枚手榴弹要炸开围墙逃跑,因此苏联人先下手为强,于1952年5月28日将其绞死,至此,这支“恶棍部队”也就彻底灰飞烟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