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的邀请作答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 根据标题‘开中药需不需要处方权’,是份很难回答的话题,考虑可能与您的生活圈有关,所以为您做答,答案能不能让您满意,仅为参考吧: 自古到今,开中药的人与吃中药的人是“人鬼”两重天的较量,要嘛药“克”病;要嘛药“克”人。就算是今天开中药的处方人,也要具备法定业内人员或民医被大众一致认可,依赖并好评的“民间医者”来开处方。 这是个“人命关天”、“治病救人”为目的的行业。也是业务水平、职业操守要求最高的行业。医院制度严刻;就算是民间医者,不是出类拔萃久经临床经验的高手,也不好随意开方。 就算让开方,也要深懂专业(中医药的诊断、病理分析、八纲辨证、对古方的运用和开发性应用、随症灵活变通、药性运用、病性变化中的药物最佳搭配、对症施药的缺味易药、服药预后反应,告之患者的病感变化判断等等)。 患者的“认可程度和愈后效果”,才是您从单味小方应用逐步深入验证临床的程序。 不要认为“古方”很灵验,只要会全盘“照抄”就是“医者”,这古方是古代医者n多个药方中,对症(那时天地人和)最好的“处方”。 不同的环境因素,就会产生不同的“病原体”,如病毒的不断“裂变”等等。再好的“处方”也不能满足所有变化万千的“病变的物理需求”。 我们都知道,现代病的“抗药性”是不是很明显的举证。 所以,无论中医西医,只要是能治愈疾病的“方”,就是最好的“处方”。 处方权只是法制社会,对医学临床领域的一种“职业规范”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保护”。 就算是持有医师执业证书的业内“庸医”,只能算滥竽充数,徒有虚名罢了!试问ta敢开和会开处方吗? 处方权给医界资质高深医者的职业“权利”;是真才实学的产物叫“处方”!处方“权”不是某个人利益垄断的权力;处方权是业内的尊严;处方权是国家民族维护健康的无尚权利! 为何处方药需要处方才能购买? 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6月11日审议通过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并于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证、剂型及给药途径不同,《办法》将药品分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处方药大多具有如下特点: 1毒性或副作用较大,患者自行用药容易引发不良反应风险。比如用于抗凝的华法林,用量过大可引发出血风险,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监测INR,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2特殊管理药品。比如用于镇痛的麻醉药品吗啡或镇静催眠的精神药品地西泮(俗称安定)都容易成瘾,需要由医师使用专用处方开具(麻醉药品使用红处方,精神药品使用绿处方)。 3上市不久的新药。由于药品上市时间较短,应用人群有限,药品的不良反应未被充分观察发现。比如抗菌药物替加环素对于一些常见耐药菌效果较好,为了避免细菌耐药,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将其列为特殊级抗菌药物,不但需要医师处方,而且需要相关科室(呼吸科、危重医学科、药剂科等)医师会诊后方可应用。 4一些专科药。比如治疗心律失常的胺碘酮,由于该药含有碘,可能引起甲状腺相关疾病,并且可导致肺纤维化,因此,应用前需要做甲状腺功能、胸片等相关检查。 5注射剂大多为处方药。由于注射剂应用专业性强而且风险较高,故需要医师处方,并且在医疗机构应用,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处方药大多毒性、成瘾性、耐药性较大,患者自行应用风险较大,因此,需要医师处方开具,并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避免出现药物不良事件。
大多数人都知道吃蔬菜对身体好,但又有几个人能坚持每天吃足够多的蔬菜呢?近日,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一项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5的英国人能按照营养师的推荐,每天吃够五大类蔬菜水果。这项调查让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专家感到十分担忧,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已经成为英国人健康饮食上的“拦路虎”。那中国人吃蔬菜的情况又如何?为此,《生命时报》联合新浪网及搜狐网健康频道,发起一项“蔬菜,你吃够量了吗”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95.3%的人每天吃蔬菜不够5种,而且类别单一。 九成国人蔬菜吃太少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陈阿姨每天早上都会到早市买菜。土豆、茄子、黄瓜、白菜这些她擅长做的,成了他们一家七口人餐桌上的常见菜。陈阿姨说,除了早餐,午饭和晚饭她基本会做两三种蔬菜,供全家人吃。“我觉得全家人每天吃一两斤蔬菜就足够了,再说很多蔬菜都不知道怎么做,常吃的也就那几种。”另外一位家有小孙子的马大爷,则一直将肉和蔬菜一起炒,“孩子不爱单独吃蔬菜,只好这样搭配着炒。”问及每天吃多少蔬菜,马大爷说:“蔬菜不到一斤,孩子爱吃肉,所以肉尽量多。” // 几乎所有国人都会像陈阿姨和马大爷一样,每餐都吃蔬菜,但《生命时报》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人平均每天吃蔬菜的种类不足5种。在参与调查的3757人中,平均每天吃1—3种蔬菜的人占到86%,但吃5种及以上的人仅占4.7%。在蔬菜种类选择上,白菜类、茄果类、瓜类和薯芋类最受欢迎,西红柿、黄瓜、土豆、白菜、茄子等是吃得最多的蔬菜。在烹调方法上,炒菜最为常用,占到了65.38%。 “不管是调查数据,还是从我观察身边人吃蔬菜的情况,都能得出一个结论,国人吃蔬菜还是太少,特别是长江以北的地区。”广西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力平教授表示,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我国每人每天应吃200—400克水果和300—500克蔬菜,但很多人不仅没有吃够数量,种类上也很不丰富。马力平说,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种植类型和气候等原因,人们接触到的蔬菜种类比北方地区多,选择也就更多;长江以北地区,比如山西,不少地方还处在只以土豆、红薯等当蔬菜的阶段,绿叶菜非常少见。 据记者了解,不仅在中国,蔬菜摄入量低已经是全球性问题。自1988年开始,美国人的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就一路走低。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孩子的蔬果摄入量远低于10年前;英国人的蔬菜消费量相对于60年前下降了三成;近10年间,意大利民众的蔬菜平均摄入量降低了9%;就连以饮食健康著称的日本,蔬菜摄入量在近30年也不升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