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仁宗
宝和公主:宋仁宗赵祯第四女,她有着怎样的经历?-趣历史网

宝和公主:宋仁宗赵祯第四女,她有着怎样的经历?-趣历史网

  宝和公主赵氏(1042年—1043年9月11日),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第四女,生母为温成皇后张氏。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庆历三年八月乙未(1043年9月6日),封宝和公主。  庆历三年八月庚子(1043年9月11日)去世,辍朝二日,追封为越国公主。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追封为秦国公主。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追封楚国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封镇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宋徽宗改公主为帝姬,宝和公主改封庄定大长帝姬。  人物生平  宝和公主,宋仁宗赵祯第四女,母为张修媛(温成皇后)。  庆历三年八月乙未(1043年9月6日),封为宝和公主。  庆历三年八月庚子(1043年9月11日)夭折,宋仁宗辍朝二日,追封女儿为越国公主。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改追封为秦国公主。  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追封楚国长公主。  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封镇国大长公主。  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庄定大长帝姬。  人物评价  宋仁宗:皇第四女,懿质自持。芳仪日至。虽越在于妙岁。已积流于惠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6-20
安寿公主:宋仁宗赵祯第三女,以母宠深得赵祯深爱-趣历史网

安寿公主:宋仁宗赵祯第三女,以母宠深得赵祯深爱-趣历史网

  安寿公主(1041年—1042年5月27日),宋仁宗第三女,母为温成皇后。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庆历二年五月癸卯(1042年5月22日),封为安寿公主。  庆历二年五月戊申(1042年5月27日)去世,追封为唐国公主,辍朝二日,以母宠,深得宋仁宗宠爱,仁宗为公主服丧,群臣于殿门外奉慰。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追封汉国公主。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追封魏国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追封邓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庄顺大长帝姬。  人物生平  安寿公主,宋仁宗第三女,母为温成皇后,同母妹宝和公主、齐国公主。康定二年(1041年)生,母温成皇后时为才人,公主以母宠深得仁宗钟爱。  庆历二年五月癸卯(1042年5月22日),封为安寿公主。  庆历二年五月戊申(1042年5月27日)去世,时年两岁,追封为唐国公主,辍朝二日,仁宗为公主成服苑中,群臣奉慰殿门外。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改追封为汉国公主。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追封为魏国长公主。  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封邓国大长公主。  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庄顺大长帝姬。  人物评价  宋仁宗:皇第三女,毓粹仙宗。储辉宝婺。方居妙岁。以就令猷。  史料索引  《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  《宋会要辑稿•帝系八》  《宋大诏令集•卷第三十六》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四》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6-20
王尧臣,怎么提高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王尧臣,怎么提高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高考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王尧臣。翻译这一块占比10分,似乎是大多数高中生的痛苦。 1.要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形成语感,跟英语一样,多读之后,就知道古文的表达方式,那么是非常有助于理解文章的。 2.要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最基础的主谓宾,定语、状语的位置和词性,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倒装句和词类活用,如果不能把握句子成分,翻译的时候也会捉襟见肘。句子成分网上太多讲解,这里不赘述。 3.翻译时瞻前顾后,画出特殊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个句子所处的环境,即陈述主体的身份、地位、环境等,有利于实在不会的词可以猜。 4.多积累。高考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这些词都是需要掌握的,不想死记硬背,那就只有多读文言文。 加油吧!高中一线语文老师的分享! 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仁宗之仁——赵祯 评论一个皇帝是否伟大,一是要看他在位时的历史功绩,主要从治国理政与经济社会发展来分析。二是要看历史的综合评价。 一、宋仁宗的治国理政海纳百川,善于纳谏。这个第一个要说的就是铁面包拯,他是第一个被百姓称为“青天”的大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角,可以说包公影响了中国千年。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了仁宗脸上,但仁宗只是用衣袖擦脸,最终还是接受了包拯的建议。有一回包拯弹劾三司使张尧佐,理由是他才能与为官平庸。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仁宗比较为难,思来想去,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7名言官与仁宗理论,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这在古代“君权神授、唯我独尊”的皇帝中绝无仅有,堪称一奇。包拯还弹劾过很多权贵,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不仅仅反映了包拯的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也深刻反映了宋仁宗仁爱宽厚知人善任,没有仁宗会有“包青天”吗?以仁治国,守成贤主。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以上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集权一体化的调节和加强的措施。从社会的改进,历史的发展来说,范仲淹倡导的改革失败了,但从加强宋朝封建专制制度来衡量,如通过官僚机构的调整,财政经济的治理,”重农桑” 、”均公田” 、” 减摇役” 、” 青苗法” 、” 免役法” 、”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 市易法” 等等,限制了兼并,扩大了财政税源,加强了中央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统治,一定程度的延长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寿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以守为主,保家卫国。仁宗采取积极地军事防守政策,保境安民。仁宗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国策,展开宋夏战争,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宋军皆有失利之处,韩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战后被贬。到定川之战,西夏分兵欲直捣关中的西夏军遭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攻占关中的战略目标就此破灭。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难支,最后两国和谈,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史称“庆历和议”,取得了近半世纪的和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仁宗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之战。次年,侬智高死于大理国,乱平。以宽为主,发展经济文化。仁宗在位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曾多次关心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初(1041)成《崇文总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嘉祐五年(1060)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选贤任能,重视人才。名臣有:范仲淹、吕夷简、包拯、韩琦、富弼、欧阳修、文彦博、王尧臣、狄青、范祥、孔道辅、余靖、胡宿、田况、王素等等。文学家有:张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尧臣、苏舜钦、苏洵、苏轼、黄庭坚等等。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蔡襄。思想家(哲学、史学、科学)有:孙奭、刘敞、胡瑗、孙复、石介、李觏、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吕大临、刘恕、刘攽、毕昇、沈括、贾宪、苏颂等等。画家有:武宗元、赵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诜等等。由于“群星璀璨”不能一一列举,请海涵。二、宋仁宗的历史评价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能使群臣与百姓,乃至邻国这样悼念的皇帝,全天下有几人?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在宋代,赞美、歌颂仁宗的人有很多。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杨万里、文天祥等等。“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所以,宋仁宗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图片来自网络)

资讯百科 2022-05-06
宋仁宗张贵妃,《清平乐》里张贵妃何时下线?

宋仁宗张贵妃,《清平乐》里张贵妃何时下线?

在《清平乐》这部剧的原著小说和电视剧当中,赵徽柔喜欢的都是梁怀吉,但是据说在小说当中,赵徽柔最后是没有和梁怀吉走到一起的,最后赵徽柔在与梁怀吉被迫分离的第八年因病离世,是郁郁而终的宋仁宗张贵妃。但是在电视剧中的结局,目前还没有播出,这个还无从得知。 据了解,赵徽柔是皇帝赵祯心爱的女儿,但是在赵祯知道自己的生母是太后当年的婢女李兰蕙的时候,为了报答恩情,就想要将自己的女儿赵徽柔嫁给李家的子孙李玮,但是当时赵徽柔心中早已是心有所属了,她喜欢的是和自己一同长大的內侍梁怀吉。 《清平乐》张贵妃下线是第56集。宋仁宗生辰的时候,张贵妃穿着华丽的衣衫出场,只不过作为贵妃她的着装并不符合她的身份,加上宋仁宗一向崇尚节俭,因此训斥了她几句,随后她提前离席,在雨中张贵妃突然想起了和官家第一次相遇的场景,雨中她翩翩起舞,只不过在回去之后,她就突然病逝了,年仅三十一岁。   电视剧《清平乐》中张妼晗是一位让人又恨又心疼的角色,从第一次见到官家她就喜欢上了他,她喜欢他仅仅因为他是赵祯,和权利没有一点关系,张妼晗的爱是很单纯的,但后来张妼晗成为了贵妃,她嫉妒皇后,也想得到更多,因此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最初单纯善良的张妼晗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张贵妃。 恃宠而骄的人在后宫中是笑不到最后的。张贵妃在宫廷宴会上的穿着犯了官家忌讳,她满头带着官家赏赐的珍珠,身上穿着华服而且是正红色,这些装扮能看出她完全不把皇后放在眼里。官家是宠爱张贵妃,但他并不愿意看到张贵妃冒犯皇后。   宴会上的官家对张贵妃很凶,直接让她去偏殿换下装扮,不要再丢人现眼了。张贵妃和官家此时已经有嫌隙了,不知道贵妃接下来会如何让官家回心转意。官家骂斥责贵妃的时候,曹皇后和徽柔公主都不敢多说话,这还是自己认识的官家和爹爹吗?   编剧在这里把宋仁宗这个人物塑造得很到位,有一种帝王的悲凉感。官家的人设是饱满复杂的,接近最真实的帝王而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仁君。帝王再仁厚毕竟是站在权力的最高处,被太多的阴谋算计包围,稍有不慎就会有腥风血雨,所以此时的官家必须要谨慎。高处不胜寒,孤寂和威仪是一个帝王无法避免的。   张贵妃的一生很凄苦,三个孩子接连都死掉了,虽然她拥有官家的宠溺,但因为自己性格跋扈加上任性,官家对自己的爱也在逐渐的远离,没有了官家的爱,张贵妃感觉很孤单,加上孩子的离开,她现在身心俱疲,在雨中跳了一段舞蹈后,耗尽了她所有的精力,随后就病逝了。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i

资讯百科 2022-03-27
宋仁宗张贵妃,如何评价《清平乐》里的张贵妃?

宋仁宗张贵妃,如何评价《清平乐》里的张贵妃?

假如宋仁宗张贵妃不早亡宋仁宗张贵妃,估计宋朝的历史要改写。 如果不是张贵妃(《清平乐》中的张妼晗)英年早逝(31岁),估计曹丹姝皇后会被废掉,皇后之位由她担任。那么宋朝的历史将会改写,曹丹姝皇后对后世宋朝的发展影响很大,而且是阻碍变法改革的主要力量。 宋英宗皇后高滔滔,是曹皇后姐姐的女儿,也是她的养女。献给宋仁宗,宋仁宗不要反而赐给了养子赵宗实,也即是后来的宋英宗,借着曹皇后的权势成为了皇后。高滔滔反对王安石变法,支持司马光,对宋朝之后的政局影响很大,改革派和守旧派两党相争不断就起始于高滔滔皇后。(张妼晗剧照) 曹丹姝和张妼晗优劣之我见。宋仁宗的后宫不缺年轻漂亮的美女,一抓一大把,随时有很多人敬献的,这也不是张妼晗的优势所在。张妼晗在一下几个方面超越了曹丹姝,而且这些优点都是曹皇后没法办到的。 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且不论曹丹姝进宫之时已经是一个二婚头,她在宫中这么多年,肚子一直不见动静,这是宋仁宗最不愿意待见她的原因。 而张妼晗受宠之后,于1040年生安寿公主、1042年生宝和公主,1045年生邓国公主,肚子非常争气,虽然没有生儿子,但也说明她能生,有机会生儿子。 一个不能生育的皇后,极有可能被废。(宋仁宗和曹皇后剧照,貌合神离) 二、后台背景之大比拼。 曹丹姝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子,根深蒂固,后台没的说。一旦有改立皇后的事情,朝中必然有一大批人反对,这就是政治势力在作怪。除了依靠宋仁宗,朝廷之上一帮大臣都指望曹皇后互为援助,这是宋仁宗讨厌曹丹姝的原因之一。 反观张妼晗的原型张贵妃的父亲是张尧封,进士出身,很早就去世了。伯父张尧佐要到蜀地做官,也不敢带着张妼晗。张妼晗的母亲只好将只有几岁的她送入宫中,在宫中有机会见到皇帝或者其他贵族,可以谋一个好丈夫。 张妼晗出身进士之家,但家道中落,没有什么政治背景,这也正是宋仁宗喜爱他的地方之一。因此,聪明美貌的张妼晗凭借一次宴会上的舞蹈就抓住了宋仁宗的心。 没有背景的宠妃有什么好处呐?这个宠妃基本上没有多少亲属做官,没有外朝官员支持,只能实心实意的依靠宋仁宗。 三、宋仁宗宠爱张妼晗也是政治谋划。 曹丹姝代表的是功臣勋旧集团,是政治联姻。这股势力太庞大,宋仁宗不得不防。仁宗朝时皇宫之内居然出现几个侍卫军队的士兵作乱,被平息之后,连个活口都没有留下。宋仁宗是像吃了苍蝇一样,始终觉得曹皇后及其势力是背后主使的,所谓的曹皇后“功劳”自然也就不赏赐了。 宠幸张妼晗其实也是为了培植朝廷中的势力,应对朝廷之中盘根错节的争斗。除了张妼晗之外,宋仁宗还宠幸了不少嫔妃。 综合来看,曹皇后的优势也是她的劣势,如果张妼晗不是早早去世,皇后之位非她莫属,宋朝的历史将会改写。(宋仁宗和张贵妃才是珠联璧合的一对夫妻,剧照) 养女养成记——宋仁宗后宫大斗法。 仁宗朝后宫之中能与曹皇后对决的也就张妼晗了,双方在后宫之中斗的不亦乐乎。宋仁宗最少宠幸了五六位“养女”,这是历史有记载的,那些没记载不知道还有多少! 一、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养女们。 北宋朝后宫嫔妃收养养女这事最早的是宋仁宗的亲生母亲李宸妃。李宸妃是皇后刘娥的侍女,生下儿子宋仁宗,但被皇后刘娥抢走了,又生了一个女儿,不过也早早故去。为了排遣宫中的寂寞,刘娥允许她收了一个养女一起生活,这是具有伦理意义上的养女。 1053年,宋仁宗将自己亲生母亲的养女过继给了原来的太子赵元喜(去世的早),也是宋仁宗的二哥做女儿,成为皇室的宗女。 李宸妃的这个做法被宋仁宗后宫的嫔妃们所效仿,但是已经失去了伦理上面的意义,成为她们为了邀宠宋仁宗的工具。宋仁宗每宠幸一个嫔妃,就有几个美女此后,长此以往,很多所谓的“养女”登堂入室,成为嫔妃。而且以前皇帝的后宫妃子也养养女,有时也敬献给宋仁宗。 收养养女在宫中这事应该是曹皇后起的头,张贵妃跟进。张贵妃的养女最有意思,宋仁宗晚期宠幸的周贵妃就是张贵妃的养女,张贵妃比她还大两岁。曹皇后收养了不少养女,譬如范观音、高滔滔等,其中高滔滔成为宋英宗的皇后。(宋仁宗怒了,直接将刚刚宠幸的范观音赶出宫去,连环画,范观音是曹皇后的养女) 二、阴盛阳衰——张贵妃赶走养女们。 宋仁宗的后宫们纷纷养养女,张贵妃一看不是个事,说不定哪天宠爱就被夺走了。于是寻找机会,赶走这些养女们,尤其是曹皇后选择的养女必须干掉。 1047年,北宋多地大旱无雨,这在那个时代是天大的事情,很多地方将会颗粒无收。古代还是讲究一些章法的,尊敬上天。宋仁宗于是和大臣们祭祀上天,求雨,但是却没有下雨。 张贵妃于是心生一计,和朝廷中的大臣串通,准备干一票大的,将宫中的那些准备邀宠的养女们全部赶走。 御史台的御史们开始了骚操作,其中王素首先提出了后宫阴盛阳衰之说,其他大臣接连跟进进谏。这下戳到了宋仁宗的痛处,自己没有儿子不就是阴盛阳衰吗!上天不下雨不也是阴盛阳衰吗! 张贵妃在宋仁宗身边吹枕头风,称“养女们”太多了,自己先做表率,把自己的养女送出宫去。这下宋仁宗感觉张贵妃真是体贴入微啊,随即同意将“养女们”都送出宫去。曹皇后身边的养女最多,自己的养女范观音刚刚侍寝,外甥女高滔滔还没有登堂入室,接着就都赶出共去了。 纵观张贵妃这一招阴盛阳衰,直接把曹皇后打趴下了。最先被送走的就是刚刚宠幸的曹皇后的养女范观音! 虽然断了后宫嫔妃敬献养女,但阻挡不了,公主、宗亲们的敬献,宋仁宗不缺美貌女人。(宋英宗皇后高滔滔剧照,曹皇后的养女兼外甥女,宋仁宗赶出宫,反对王安石变法) 三、为了生儿子,宋仁宗建“十阁”。 宋仁宗上了年纪之后,越发对后宫生儿子更加上心,不再一味追求宠幸大多数美女,而是专门设立了“十阁”。这些进入十阁的嫔妃们应该都是有过生育的后宫人员,集中宠幸她们,这样才能生儿子。 为了生儿子,宋仁宗还是经过一番细心的考量的,至于十阁之外的嫔妃们几乎得不到宠幸了。 张贵妃死后哀荣。要论谁最受宠,就要看皇帝活着而宠幸嫔妃去世的待遇了。张贵妃31岁去世,宋仁宗不顾礼仪,为她辍朝七日,并且亲自书写挽联。张贵妃临终之际要求将自己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陪葬在宋仁宗的帝陵,宋仁宗答应了。 宋仁宗还按照皇后的礼仪安葬张贵妃,让她穿着皇后的葬服下葬,去世四天之后,追封她为“温成皇后”。 历史是后人书写的,曹皇后活到了宋仁宗去世,追随她的一大批人都在朝堂之上,自然在将来史书中贬低温成皇后了!

资讯百科 2022-03-27
赵祯皇帝,赵匡胤和赵祯是什么关系?

赵祯皇帝,赵匡胤和赵祯是什么关系?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仁宗赵祯是伯祖父与侄孙子的关系,上一张世系简表就一目了然赵祯皇帝。 宋太祖篡夺了后周郭氏江山,自己本人也死的不明不白,金匮之盟、烛光斧影都是千古疑案,总之,北宋的江山就落入他三弟赵炅手中,北宋之后的帝王都是赵炅后裔。 【可怜的死因不明的二胖】 如果说后周世宗郭荣是给人作嫁衣裳,那么,赵匡胤也是为兄弟作了嫁衣裳。周世宗提拔重用赵匡胤,赵匡胤也没有杨坚和郭威所受到的迫害,却趁着恩主死后篡夺孤儿寡母的江山。 同样,赵匡胤对赵炅那也是恩重如山,关爱有加,什么事都想着亲兄弟,却不料自己死因不明,遗孀被冷待,两个儿子都非善死······真是天道好轮回看苍天饶过谁。 不晓得赵炅一系是不是被诅咒了,赵炅就生了九个儿子,疯一个,死于非命一个,早亡一个,好歹还有六个欢蹦乱跳的。到了他儿子真宗赵恒就是生一个夭折一个,直到小六子赵祯才养活了。到仁宗赵祯,游戏花丛四十年,却比他爹还惨,依旧是生一个夭折一个,到死都没养活一个儿子,只能选择赵十三做嗣子,偏偏还选择一个白眼狼出来,不是仁宗赵祯坐了四十多年江山,那赵十三又是个短命鬼,仁宗赵祯能在这大宋的宗庙蹲多久都难说,大礼议铁定会提前上演,那真宗仁宗父子只能悲催的蹲墙角了。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理性交流!谢谢!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微信公众号 猴格大人说历史 更改为 蛮大人说历史,敬请关注。 宋仁宗无子的原因是什么? 宋仁宗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四十二年,但是却没有留下一个亲生儿子,最后只能收养宗室子弟来继承皇位,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皇帝长期在位却没有子嗣,要么就是个人失去了生育能力,要么就是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干扰,比如或者皇帝长期宠信一人,或者后宫长期被一人把持,有身孕的宫嫔都遭到了伤害。但是,在宋仁宗的身上,这些情况都不存在。仁宗身边从来就不缺皇后妃嫔,也没冒出明宪宗万贵妃式的人物。所以导致他无子的原因很悲催——就是巧合而已。 仁宗总共有过十六个子女,但“运气不佳”,只有三个是儿子,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更不走运的是,三个儿子都夭折了,甚至没有一人活过三岁。 仁宗长子赵昉,生于景祐四年(1037),可惜出生当天就死了,后追封褒王。 仁宗二子赵昕,生于宝元二年(1039),也只活了半年就病死了,后追封豫王。 仁宗三子赵曦,生于庆历元年(1041),三子中算是活得最长,但也就两年多,后追封鄂王。 当三子赵曦病逝的时候,仁宗也才34岁,仁宗自己和朝臣都觉得皇帝再生育儿子应该没问题,只可惜,后宫众妃就是没人再生出皇子。到了皇祐二年(1050),京师甚至闹出了假皇子事件。说明到皇祐年间,朝野上下已经开始关注仁宗无子的问题。到了皇祐五年,终于有大臣忍不住,站出来建议仁宗收养宗室子弟,以备不患。 到了嘉祐年间,仁宗已经五十岁左右,但忽然又迎来了一波生育潮,御侍董氏和周氏又接连为仁宗生下五个孩子。只可惜,仁宗和朝臣每次都满怀期待,最终却迎来了五个公主。 嘉祐七年(1062),仁宗宣布立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为皇子,改名赵曙。 赵祯的庙号为什么是宋仁宗? 庙号,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代要纪念,就把皇帝放在家庙供奉。就像祠堂一样,放祖宗牌位的地方。 皇帝的名字不能直接称呼,就给予庙号,作为祭祀和称呼时使用。 庙号根据皇帝一生作为选择,有褒贬之意。 庙号仁宗,是给宽厚仁慈的皇帝的称呼。 赵祯一生对大臣百姓都称得上宽厚仁慈,因而庙号为仁宗。 后世对宋仁宗赵祯评价极高,认为宋仁宗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范祖禹说:“(仁宗皇帝)其事有五:畏天 、爱民、奉宗庙 、好学、纳谏。仁宗能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

资讯百科 2022-03-14
赵祯皇帝,宋仁宗赵祯真的是一位仁君吗?

赵祯皇帝,宋仁宗赵祯真的是一位仁君吗?

答:可以说赵祯皇帝,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排名第一的仁君。 谁如果要否定宋仁宗之“仁”,那么,中国古代就再也没有“仁君”之说了。 宋仁宗到底有多仁? 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上到朝臣,下到乞儿、流浪汉,无不放声大哭。 当时的情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举国哀痛。 这还不算,敌国君主契丹辽道宗耶律洪基初闻噩耗,也沉痛不已,眼泪成线儿往下流,一个劲地说:“我必须给他建一个衣冠冢,以寄哀思。” 耶律洪基说到做到,这之后,辽国历代皇帝贡奉宋仁宗一如贡奉祖宗。 明人沈德符也直呼宋仁宗之德为北宋诸帝之冠——其实,沈德符此语尚有保留,他只把比较对像局限于北宋,是担心明朝皇帝吃醋啊。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以千古一帝自居,却也老实交待,说自己有三个偶像:爷爷康熙、唐太宗和宋仁宗。 乾隆把爷爷奉为偶像,我们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那是他亲爷爷啊,而且,他和他老爹能当上帝王,都全靠这个亲爷爷啊。 乾隆把唐太宗奉为偶像,我们也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人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摆在那儿,万国来朝,被颂称为“天可汗”,不服不行。 但是,乾隆把宋仁宗奉为偶像…… 凭什么? 只能说,宋仁宗的人格魅力太伟大了。 下面说几则与宋仁宗有关的小故事,让我们充分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自古有言:蜀治则天下治,蜀乱则天下乱。 蜀中的地理位置特殊,成了反映封建王朝治乱的晴雨表。 则历朝历代帝王都对蜀中的一举一动特别上心。 蜀中有一个举人写诗给成都知府,里面有这么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老天,这绝对是一首鼓动地方割据独立的反诗。 如果这事发生在清朝,凌迟处死是免不了的了。 宋仁宗却哈哈大笑,说,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就让他做个司户参军吧。 又:宋仁宗年少时,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有个博士程琳给太后进献了一幅《武后临朝图》,意欲鼓动刘太后篡宋自立,走武则天当年的路线。也幸亏刘太后深明大义,没有做出过格行为。宋仁宗长大亲政,有人旧事重提,以此来弹劾程琳。宋仁宗只是一笑拉倒,认为这是当时的情势所逼,继续重用程琳。 还有,某天晚上,宋仁宗批阅奏章到深夜,准备回寝宫时,听到宫外面传来阵阵丝竹歌声,热闹非凡,不由大奇,问:“这是哪里的声音?”宫人答:“是外面酒楼的声音。皇上,外面这么热闹,是不是显得我们宫里太冷清了?”宋仁宗笑了笑说:“宫内冷清能换得外面老百姓热闹,这很好呀。如果我们宫里热闹,恐怕老百姓就要活得冷清了。” 再有,某天早上,宋仁宗起床时,突然向太监提到,自己一晚上都没睡好,很饿,想吃羊肉。太监奇怪地说,既然饿,为何不吩咐下人做羊肉汤吃?宋仁宗挠了挠头,说:恶例不能开呀,如果朕昨晚索要了一次,下面人就会以此为例,天天宰杀,到时候得杀多少羊呀,还是不要了。 …… 关于宋仁宗的故事还有很多,篇幅关系,就不再说下去了。 总之,宋仁宗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仁君。 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仁宗之仁——赵祯 评论一个皇帝是否伟大,一是要看他在位时的历史功绩,主要从治国理政与经济社会发展来分析。二是要看历史的综合评价。 一、宋仁宗的治国理政海纳百川,善于纳谏。这个第一个要说的就是铁面包拯,他是第一个被百姓称为“青天”的大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角,可以说包公影响了中国千年。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了仁宗脸上,但仁宗只是用衣袖擦脸,最终还是接受了包拯的建议。有一回包拯弹劾三司使张尧佐,理由是他才能与为官平庸。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仁宗比较为难,思来想去,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7名言官与仁宗理论,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这在古代“君权神授、唯我独尊”的皇帝中绝无仅有,堪称一奇。包拯还弹劾过很多权贵,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不仅仅反映了包拯的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也深刻反映了宋仁宗仁爱宽厚知人善任,没有仁宗会有“包青天”吗?以仁治国,守成贤主。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以上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集权一体化的调节和加强的措施。从社会的改进,历史的发展来说,范仲淹倡导的改革失败了,但从加强宋朝封建专制制度来衡量,如通过官僚机构的调整,财政经济的治理,”重农桑” 、”均公田” 、” 减摇役” 、” 青苗法” 、” 免役法” 、”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 市易法” 等等,限制了兼并,扩大了财政税源,加强了中央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统治,一定程度的延长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寿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以守为主,保家卫国。仁宗采取积极地军事防守政策,保境安民。仁宗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国策,展开宋夏战争,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宋军皆有失利之处,韩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战后被贬。到定川之战,西夏分兵欲直捣关中的西夏军遭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攻占关中的战略目标就此破灭。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难支,最后两国和谈,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史称“庆历和议”,取得了近半世纪的和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仁宗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之战。次年,侬智高死于大理国,乱平。以宽为主,发展经济文化。仁宗在位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曾多次关心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初(1041)成《崇文总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嘉祐五年(1060)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选贤任能,重视人才。名臣有:范仲淹、吕夷简、包拯、韩琦、富弼、欧阳修、文彦博、王尧臣、狄青、范祥、孔道辅、余靖、胡宿、田况、王素等等。文学家有:张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尧臣、苏舜钦、苏洵、苏轼、黄庭坚等等。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蔡襄。思想家(哲学、史学、科学)有:孙奭、刘敞、胡瑗、孙复、石介、李觏、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吕大临、刘恕、刘攽、毕昇、沈括、贾宪、苏颂等等。画家有:武宗元、赵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诜等等。由于“群星璀璨”不能一一列举,请海涵。二、宋仁宗的历史评价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能使群臣与百姓,乃至邻国这样悼念的皇帝,全天下有几人?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在宋代,赞美、歌颂仁宗的人有很多。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杨万里、文天祥等等。“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所以,宋仁宗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图片来自网络)

资讯百科 2022-03-14
宋仁宗的皇后是谁,宋仁宗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

宋仁宗的皇后是谁,宋仁宗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

郭皇后之所以被宋仁宗废除皇后名位,有人说是郭皇后“恃宠而骄”的结果,其实不然宋仁宗的皇后是谁。自从刘太后安排郭氏给仁宗皇帝做皇后以来,这个皇后就从来没有被“宠”过,虽然刘太后对她庇护有加,何况废除之前,刘后早已去世,一个无“宠”可“恃”的皇后,哪里有什么机会去“骄”? 宋仁宗皇后郭氏,有人称她叫郭清悟,不确定。郭氏为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其祖郭崇,五代宋初将领,官至平卢军节度使。其父郭允恭,官至崇仪副使、赏州知州,后赠侍中。 宋真宗去世后,13岁的儿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由于宋仁宗年少,宋真宗临终遗言:“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让皇后刘娥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国家大事,一切由刘太后处理。 赵祯继承皇位不久,在刘太后的主张下,选择了郭氏为宋仁宗的皇后。其实,当时备选的二人,一是郭氏,另一个是与郭氏一同进宫的张氏,后来封美人。但宋仁宗不喜欢外貌一般的郭氏,更喜欢漂亮的张氏,他想纳张氏为后,但不知什么原因,刘太后不准,所以在刘太后的包办下,郭氏成了皇后。对此事,《宋史•后妃传》有过记载:“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刘娥)难之。后(郭皇后)既立,而颇见疏。”宋仁宗对郭氏的态度,可见一斑。宋仁宗其实根本不喜欢郭后,依他的想法,早就要废掉,只是刘太后听政,凡事无法自主。 11年后,刘太后去世,24岁的宋仁宗亲政,军政大事,自己定夺,对自己的家事,自然也能作主了,因此便开始运作废除郭皇后。《宋史•后妃传》记载说:“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 宋仁宗宋政后,一切自己作主,十分宠幸尚、杨二美人,作为美人的尚氏一天对郭皇后不客气不礼貌,郭后发怒,打尚美人的耳刮子,结果美人没打到,却扫到了皇帝的颈。宋仁宗大怒,因此与太监阎文应谋划废除皇后,经过十分繁琐的朝堂程序,郭皇后最后还是被宋仁宗突破重重困难给废除了,宋仁宗让郭皇后削发为道,打入了冷宫。当然,废除郭皇后,宋仁宗也没因此纳张美人为后,在大臣的强烈要求下,他选择了宋朝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 宋仁宗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答案三个字:不喜欢。

资讯百科 2022-03-09
赵允让,宋仁宗真的是被狸猫换走了吗?

赵允让,宋仁宗真的是被狸猫换走了吗?

《狸猫换太子》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后来清嘉庆年间石玉昆所创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引用了这个故事赵允让。 故事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 因故事脍炙人口,被改编成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等各种剧种,竞相传唱;现代又多次被搬改编成电视剧上银屏,家喻户晓。 那么,宋仁宗真的如题主所问,是宋真宗的儿子吗? 首先,从故事来看。宋仁宗刚出生后,被宫女寇珠勒与宦官陈琳偷偷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 那么,八贤王是何人。八贤王是宋太祖之子赵德昭(赵德芳)。赵德昭于太平兴国四年因受宋太宗训斥,自杀而死;也就是说还没有活到宋真宗在位年间,还被宋真宗追赠太傅。赵德芳于太平兴国六年病逝,同样没有活到宋真宗在位年间。 所以说,将小太子宋仁宗送于八贤王抚养就是子虚乌有之事。 其次,从史料来看。据史料记载宋仁宗赵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其母为李宸妃,因赵恒所宠信的美人刘氏无子,便对外声称为刘氏所生。 赵受益从小一直生活在皇宫之中,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所以说,宋真宗赵恒无子也是子虚乌有,还轮不到从别的王爷处过继子嗣,更不可能从宋太祖后代中寻找继承人,除非宋太宗赵光义这脉彻底没有人了。 最后,探究真相。第一,宋真宗这脉确实子孙单薄。宋真宗本人温王赵禔、悼献太子赵祐、昌王赵祇、信王赵祉、钦王赵祈、宋仁宗赵祯6个儿子,但是除过宋仁宗赵祯外,其余5位都早亡,甚至没有成年。这对一个皇帝来说,在继承人上确实有点岌岌可危。 第二,宋仁宗赵祯确实是李宸妃所生,确认刘妃为母。刘妃是宋真宗赵恒还是襄王时所纳之妾,而且刘娥为银匠龚美之妻,最后买于赵恒。赵恒对刘娥一直很宠爱,甚至当了皇帝后,接进皇宫升为德妃;在郭皇后去世之后,又不顾刘娥出身低微,立为皇后;由于刘娥没有子女,就将宫里的一个侍女李氏(李宸妃)所生之子抱养给刘娥,直到刘娥去世后,宋仁宗赵祯才知道自己亲生母亲是何人。 第三,北宋确实有位皇帝没有继承人,只得从宗室中挑选皇位继承人。这位皇帝是宋仁宗赵祯,而不是其父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有杨王赵昉、雍王赵昕、荆王赵曦3个儿子,但都早夭,没有长大成人;最后,不得不从将濮王赵允让第13子赵宗实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即宋英宗。注意这里濮王赵允让,是宋太宗赵光义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第三子,可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 因此,不管哪朝哪代都不可能发生皇子被掉包的乌龙事件,每位皇子从怀孕到出生都有严格记录,何况像宋真宗这样子女稀少的皇帝,就更加严格了。另外宋太宗赵光义子孙一般不可能从太祖赵匡胤子孙中选取继承人,除非像宋高宗赵构这种情况,太宗一脉中无人可选。就那宋仁宗赵祯来说,将濮王赵允让之子接入皇宫后,结果豫王赵昕出生后,又将赵宗实送出宫;可惜赵昕于庆历三年早夭,而赵祯晚年无子,最终只得于嘉祐七年再次立赵宗实为皇子。

资讯百科 2022-01-28
赵允让,宋仁宗为什么不立外孙为皇帝?

赵允让,宋仁宗为什么不立外孙为皇帝?

后周太祖郭威,将皇位传给了皇后的侄子柴荣,宋仁宗宠爱女儿,为何不能将皇位传给外孙?毕竟,后周太祖郭威将皇位传给皇后的侄子,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赵允让。 宋仁宗如果传给自己的外孙,还是有血缘关系的,至少,身上还有流着赵家的血脉。把自己女儿的儿子过继,改姓,成为自己的孙子,看着似乎也可以。因为自己没有儿子的问题,宋仁宗和臣子们赌气了几十年,这样做,岂不是更解气? 一、宋仁宗为皇子头疼的那些年宋仁宗其实子女很多,但是大多很早就死去了,这可能和他们家族的遗传病有关系。毕竟无论是赵匡胤一脉,还是他弟弟赵光义一脉,对于家族遗传病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 在古代,比较讲究一个储君,何为储君?字面意思,储存的君王,太子又称储君,就相当于一个备用的皇帝,一旦皇帝驾崩,出了问题,太子马上就要登基,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 宋仁宗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也是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被称为“仁宗”的皇帝。公元1022年,少年的他登基为帝,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后来在太后和一帮朝臣的安排之下,娶了曹皇后。 朝臣们特别为宋仁宗操心,整天在他耳边嗡嗡,想让立太子,这帮臣子也太看不起人了,宋仁宗正值年轻,就一直在耳边嘟囔这些事情。可以说,关于太子的位置,困扰了宋仁宗的一生,能把他气死,他和朝臣们相互赌气。 没有办法,在朝臣的裹挟之下,宋仁宗即便是再气,可是宋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所以,还是得听从建议。 于是,在1035年将赵宗实接进了宫里,交给曹皇后抚养,赵宗实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宋仁宗是1010年出生的,1035年时,不过才25岁,朝臣们就硬要让他接别人的孩子进来,作为储君培养,难怪他要赌气呢。 不过,又过了一年多,他的妃子俞德妃就怀孕了,而且是一个男孩儿,不过事情令人十分叹息,宋仁宗的皇长子赵昉在公元1037年出生,可是出生的当天就去世了。这对于宋仁宗而言,打击不可谓不大。也许,这也是他后来十分宠爱福康公主的原因吧。 1038年,宋仁宗特别宠爱的妃子苗妃,给他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宋仁宗最为宠爱的福康公主,也是第一个行册封礼的公主。在20岁才嫁人,算是一种例外,可谓是极尽荣宠,很少有人能及得上。宋仁宗对这个女儿的宠爱,在后来可见一斑,甚至可以说,能够与天下人对着干。 福康公主出生不久后,苗妃又怀孕了,这个孩子叫赵昕,是宋仁宗的第二个儿子,1039年出生,这个孩子的出生,让宋仁宗是扬眉吐气。然后,他就将之前送给曹皇后养着的孩子赵宗实给送出宫去了,意思是我有儿子了,你呢,就不太需要了。 又过了两年,也就是1041年,宋仁宗的第三个儿子赵曦出生了,宋仁宗现在就有了两个儿子了,都还挺好。只是,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料到的。又过了两年,也就是1043年,宋仁宗的两个儿子,在这一年,同时去世。可以想象得到,对宋仁宗的打击有多大。 两个儿子死后,宋仁宗一直就再也没有生过儿子,朝臣们就又开始建议了,让宋仁宗赶紧立储君,国无储君而不安啊。宋仁宗这时的倔脾气上来了,就是不听他们的。朝臣们一直劝,宋仁宗算是同意了,但是赵宗实这哥们儿又不同意了。 其实,也可以理解赵宗实的心情,毕竟他呆在宫里面,那就是宋仁宗眼中的一根刺,证明自己没有儿子的一根刺,肯定是不受宋仁宗待见。不受皇帝待见,可以想象心情多糟糕,心里是多么的忐忑啊。不过,最后,还是在1062年立赵宗实为皇子,这位,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二、宋朝的特殊性,不能无视宗法制和家天下唐朝有武则天登基为一代女皇,甚至可以将大唐的江山直接改成他武周的天下,国号从“唐”直接就成了“周”,试问天下,又有几个人敢说什么? 宋朝之前,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取而代之的周,史称后周那个朝代。 后周太祖郭威没有儿子,他就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柴荣,柴荣是谁?我们所知道的,柴荣是郭威的义子,其实,郭威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郭威的皇后柴皇后的大侄子。人家柴荣继承了郭威的皇帝位,连姓氏都不用改。 所谓宗法制和家天下,在这两位面前,有啥用?所以宋仁宗将自己的外孙立为皇太孙也不是不可能,挑战一下宗法制嘛,再说,朱元璋就这么干过,人家都立太子,他不就立了皇太孙吗?何况,宋仁宗那么宠爱福康公主,而且,福康公主所嫁的人,也是宋仁宗母亲的家族。 但是,因为宋朝的特殊性,导致宋仁宗即便有这个心,也做不到。宋朝在建立之初,就有着自己的规矩,那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宋朝有个奇特的现象,那些士大夫经常被外放出京,但很少有被杀的。 而士大夫的观念里,宗法制和家天下的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他们不管怎么闹,都必须要维护这两个存在的东西。 所以,在他们的眼中,这大宋朝的天下,必须是赵家人来做,那么多姓赵的皇子皇孙,都是赵家的人,哪里轮得到一个“外孙”! 三、客观不允许宋仁宗有很多女儿,但大多很小的时候就死去了,根本来不及嫁人。 他最为宠爱的女儿福康公主,20岁嫁人,32岁就去世了。 就算是宋仁宗有大气魄,任何人都左右不了他,他也没有办法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外孙,因为他没有外孙。福康公主只有养子,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 写在最后的总结个人认为,宋仁宗当得起一个“仁”字,他去世后,消息传到辽国,辽国皇帝还拿出他的画像,痛哭流涕,而天下百姓也是如此,都为宋仁宗的驾崩而感到悲痛。 正因为他的仁,所以在他的年代里,才出了那么多名臣吧,范仲淹、韩琦、包拯等等。 这样一个“仁”的皇帝,对他其实很不公平,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大多都早夭,想必宋仁宗一生都十分痛苦吧。 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皇帝的权力也受到掣肘,并不能为所欲为,宗法制和家天下也是士大夫遵守的,绝对不会容许宋仁宗胡来的。何况,他没有外孙。

资讯百科 2022-01-28
宋朝的皇帝,宋朝有没有有作为的帝王?

宋朝的皇帝,宋朝有没有有作为的帝王?

宋朝除赵匡胤外,如果有所作为的皇帝,也许就算神宗了宋朝的皇帝。宋真宗搞封禅,简直演成了笑话,使后世帝王,耻与其为伍,索性不搞封禅了。 宋神宗即位,用王安石变法,熙河开边,其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是新旧两党相互倾压下,初志难达,又英年早逝,至使功亏一篑, 迨至南宋,宋高宗杀岳飞,功名俱累,也就剩孝宗了,为岳飞平反,并锐意北伐,虽然失败了,总算有个乾淳之治,不过甘做金鞑子的侄皇帝,连他自己都觉得脸红呢。 所以说两宋稍有作为的皇帝,也就勉强算个神宗吧! 你觉得宋朝最厉害的皇帝是谁? 宋朝前前后后十几位皇帝,多数乏善可陈,即便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半明半昏,后来的宋仁宗、真宗、孝宗也都是浑浑噩噩,并非什么明君英主。 作为王朝开国皇帝,自然有过人之处,但赵匡胤采取的措施,也使宋朝在面对外敌,只会屈辱苟和,最厉害的莫过于宋微宗宋钦宗两位皇帝。 宋微宗没有继位前一向喜欢花鸟诗画,偏偏让这种人当皇帝,不亡国才怪,登基后,这些优点不仅没变,还要变本加厉,著名的方腊起义就是例子。 不顾劝阻,与金人订立海上之盟,宋朝天兵天将与辽国残兵作战中,让金国人更是刮目相看,不愧是天军啊,灭辽后,金兵随即南下,宋微宗禅让皇位给钦宗。 这对父子俩,不想着如何抵抗,放着忠臣良将不用,任用旁门左道,兵临城下还在试图花钱买和平,甚至拿女人抵金银只为满足金人胃口。 靖康之变被俘虏北上,作为皇帝收到特别关照,任凭金兵羞辱,俩人真够忍辱负重,不肯以身殉国,连个女人都不如,在金国苟活十几年,凄凄惨惨。 整个宋朝,除了太年幼的,就数宋微宗宋钦宗最厉害,只要自己能活着,别的什么都不是问题,妻女被辱,百姓被屠杀又算得了什么! 宋微宗宋钦宗遭遇看着可怜,其实都是自作自受,历代亡国之君独一份。 北宋的宋仁宗是个怎样的皇帝? 宋仁宗赵祯,是宋王朝的第4位皇帝。他性格宽厚、仁慈。他在位的41年,是文化非常繁荣的时期。 总体来说,仁宗还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宋仁宗赵祯。 一、身世极富传奇色彩。宋仁宗赵祯生于1010年。当时,赵祯的其它兄弟都夭折了,所以他就成了独子,也毫无争议成为皇位的唯一继承人。 赵祯出生时,他的父亲真宗已经40多岁了。老来得子,真宗自然非常高兴,视赵祯为掌上明珠。赵祯9岁时被立为太子。 赵祯的生母是李氏,她是真宗的皇后刘氏的侍女,因被真宗偶然宠幸怀孕后生下了赵祯。 后来,在真宗的默许下,刚刚出生的赵祯就被刘皇后抱走,对外宣称是她自己生的儿子。 刘皇后对赵祯倒是视如己出,对李氏也比较厚待。后来李氏被封为宸妃,不久就病故了。刘皇后听从了大臣的建议,厚葬了李氏。 刘皇后在世时,对于赵祯的身世,知情人都守口如瓶。直到刘皇后死后,杨太妃才对赵祯讲出他的身世。得知真相的赵祯,对刘皇后非旦不记恨,反而感恩倍至。 这件事越传越离谱,清末小说《三侠五义》当中,根据赵祯的身世,写成了家喻户晓的“狸猫换太子”。 不过真实的刘皇后并不像小说中那样阴险毒辣,但是也确实很有心计。太子册立以后,真宗渐渐沉迷于丹药,对朝政完全放手,后来刘皇后逐渐独揽朝政。 1022年,真宗驾崩,13岁的赵桢即位,他就是宋仁宗。之后刘皇后一直把持朝政12年。 二、“仁义”天下。刘太后执政12年,却没有做出任何政绩。1033年3月,刘太后病逝,24岁的仁宗才开始亲政。 1039年1月,私自搞独立的西夏要求宋朝承认西夏政权,遭到了仁宗的拒绝。2月,西夏王李元昊带兵攻打宋朝。 仁宗慌得六神无主,不过主战大臣韩琦、范仲淹等带兵打退了西夏军。 1042年9月,西夏再次派出重兵侵犯宋朝,宋军惨败。西夏军一路烧杀抢掠,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仁宗只好求和。 不料李元昊根本不答应。直到1044年,辽国攻打西夏,西夏为了抗击辽国才答应了宋朝的求和,表示愿意称臣,不过同时也向宋朝索要巨额“岁赐”。 意思是我既然是你的臣子,你得每年向我赠达一些物资,以示“友好”。本应是称臣的西夏“孝敬”宋朝东西才对,没想到事情整个反了。 这年10月,宋朝与西夏达成合约,宋每年赐给西夏丝织品13万匹,白银5万两,茶叶2万斤。 看到宋好欺负,辽国也趁火打劫,在得到了跟夏差不多的待遇后,才肯罢休。 这真是人善被人欺!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宋每年给西夏和辽国的巨额财物,都转嫁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 三、热衷文化建设。仁宗热爱读书、练字。他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他的书法遒劲有力,在宋朝皇帝中堪称翘楚。 仁宗对文人非常尊重。朝廷官员中文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中,“宋六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都生活在仁宗时期。 宋代还出了中国历史上许多的名臣,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包拯、梅尧臣等。 宋词也在仁宗时期大放异彩。苏轼的豪放派与欧阳修、柳永等人的婉约派并展风采,这些在历朝历代中也是少有。 这个时期的进士沈括,是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闻名于世。中国古代的几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出现在仁宗时期。 仁宗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便于携带和流通,它的产生是货币史的一大进步,更是当时经济繁荣的体现。 四、不彻底的改革家。 仁宗善于提拔人才,但也出现了许多弊端。每届科举录取数千人,仁宗统治时期,官员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为了防御外族入侵,军队人数从真宗时期的40万增加到80多万人,公务人员增多,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仁宗又加重赋税,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等人的建议,推行改革。 不过,这些改革措施损害了贵族的利益,遭到守旧派强烈反对,又加上农民起义、蝗灾等天灾人祸。 焦头烂额的仁宗转而反对新政,将改革领袖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贬到外地。 仁宗一生无子嗣,直到1062年他才无奈地立他的堂侄为太子。之后他继续过上了舞文弄墨的日子。1063年3月仁宗病逝,终年54岁。 宋仁宗在位41年,是两宋皇帝中享国最长的。他身世坎坷,也曾迷惘,也曾因为“仁慈”,向外族低头求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捐税。 他虽然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却为各种人才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文化在他统治时期空前繁荣。 他短暂的改革没有改变宋朝衰落的趋势,却以“仁治”赢得了民心。在中国历史上,宋仁宗也算得上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资讯百科 2022-01-16
宋仁宗无子的真实原因,宋仁宗赵祯真的是一位仁君吗?

宋仁宗无子的真实原因,宋仁宗赵祯真的是一位仁君吗?

答:可以说宋仁宗无子的真实原因,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排名第一的仁君。 谁如果要否定宋仁宗之“仁”,那么,中国古代就再也没有“仁君”之说了。 宋仁宗到底有多仁? 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上到朝臣,下到乞儿、流浪汉,无不放声大哭。 当时的情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举国哀痛。 这还不算,敌国君主契丹辽道宗耶律洪基初闻噩耗,也沉痛不已,眼泪成线儿往下流,一个劲地说:“我必须给他建一个衣冠冢,以寄哀思。” 耶律洪基说到做到,这之后,辽国历代皇帝贡奉宋仁宗一如贡奉祖宗。 明人沈德符也直呼宋仁宗之德为北宋诸帝之冠——其实,沈德符此语尚有保留,他只把比较对像局限于北宋,是担心明朝皇帝吃醋啊。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以千古一帝自居,却也老实交待,说自己有三个偶像:爷爷康熙、唐太宗和宋仁宗。 乾隆把爷爷奉为偶像,我们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那是他亲爷爷啊,而且,他和他老爹能当上帝王,都全靠这个亲爷爷啊。 乾隆把唐太宗奉为偶像,我们也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人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摆在那儿,万国来朝,被颂称为“天可汗”,不服不行。 但是,乾隆把宋仁宗奉为偶像…… 凭什么? 只能说,宋仁宗的人格魅力太伟大了。 下面说几则与宋仁宗有关的小故事,让我们充分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自古有言:蜀治则天下治,蜀乱则天下乱。 蜀中的地理位置特殊,成了反映封建王朝治乱的晴雨表。 则历朝历代帝王都对蜀中的一举一动特别上心。 蜀中有一个举人写诗给成都知府,里面有这么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老天,这绝对是一首鼓动地方割据独立的反诗。 如果这事发生在清朝,凌迟处死是免不了的了。 宋仁宗却哈哈大笑,说,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就让他做个司户参军吧。 又:宋仁宗年少时,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有个博士程琳给太后进献了一幅《武后临朝图》,意欲鼓动刘太后篡宋自立,走武则天当年的路线。也幸亏刘太后深明大义,没有做出过格行为。宋仁宗长大亲政,有人旧事重提,以此来弹劾程琳。宋仁宗只是一笑拉倒,认为这是当时的情势所逼,继续重用程琳。 还有,某天晚上,宋仁宗批阅奏章到深夜,准备回寝宫时,听到宫外面传来阵阵丝竹歌声,热闹非凡,不由大奇,问:“这是哪里的声音?”宫人答:“是外面酒楼的声音。皇上,外面这么热闹,是不是显得我们宫里太冷清了?”宋仁宗笑了笑说:“宫内冷清能换得外面老百姓热闹,这很好呀。如果我们宫里热闹,恐怕老百姓就要活得冷清了。” 再有,某天早上,宋仁宗起床时,突然向太监提到,自己一晚上都没睡好,很饿,想吃羊肉。太监奇怪地说,既然饿,为何不吩咐下人做羊肉汤吃?宋仁宗挠了挠头,说:恶例不能开呀,如果朕昨晚索要了一次,下面人就会以此为例,天天宰杀,到时候得杀多少羊呀,还是不要了。 …… 关于宋仁宗的故事还有很多,篇幅关系,就不再说下去了。 总之,宋仁宗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仁君。 宋仁宗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 郭皇后之所以被宋仁宗废除皇后名位,有人说是郭皇后“恃宠而骄”的结果,其实不然。自从刘太后安排郭氏给仁宗皇帝做皇后以来,这个皇后就从来没有被“宠”过,虽然刘太后对她庇护有加,何况废除之前,刘后早已去世,一个无“宠”可“恃”的皇后,哪里有什么机会去“骄”? 宋仁宗皇后郭氏,有人称她叫郭清悟,不确定。郭氏为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其祖郭崇,五代宋初将领,官至平卢军节度使。其父郭允恭,官至崇仪副使、赏州知州,后赠侍中。 宋真宗去世后,13岁的儿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由于宋仁宗年少,宋真宗临终遗言:“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让皇后刘娥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国家大事,一切由刘太后处理。 赵祯继承皇位不久,在刘太后的主张下,选择了郭氏为宋仁宗的皇后。其实,当时备选的二人,一是郭氏,另一个是与郭氏一同进宫的张氏,后来封美人。但宋仁宗不喜欢外貌一般的郭氏,更喜欢漂亮的张氏,他想纳张氏为后,但不知什么原因,刘太后不准,所以在刘太后的包办下,郭氏成了皇后。对此事,《宋史•后妃传》有过记载:“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刘娥)难之。后(郭皇后)既立,而颇见疏。”宋仁宗对郭氏的态度,可见一斑。宋仁宗其实根本不喜欢郭后,依他的想法,早就要废掉,只是刘太后听政,凡事无法自主。 11年后,刘太后去世,24岁的宋仁宗亲政,军政大事,自己定夺,对自己的家事,自然也能作主了,因此便开始运作废除郭皇后。《宋史•后妃传》记载说:“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 宋仁宗宋政后,一切自己作主,十分宠幸尚、杨二美人,作为美人的尚氏一天对郭皇后不客气不礼貌,郭后发怒,打尚美人的耳刮子,结果美人没打到,却扫到了皇帝的颈。宋仁宗大怒,因此与太监阎文应谋划废除皇后,经过十分繁琐的朝堂程序,郭皇后最后还是被宋仁宗突破重重困难给废除了,宋仁宗让郭皇后削发为道,打入了冷宫。当然,废除郭皇后,宋仁宗也没因此纳张美人为后,在大臣的强烈要求下,他选择了宋朝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 宋仁宗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答案三个字:不喜欢。

资讯百科 2021-11-17
宋仁宗简介

宋仁宗简介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国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遏止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赵祯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目录 1基本资料 2赵祯人物生平3赵祯为政举措4赵祯艺术造诣5赵祯历史评价6赵祯轶事典故7人际关系8赵祯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本名:赵祯别名:赵受益、宋仁宗、仁祖、神文皇帝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东京开封府出生日期:1010年5月30日逝世日期:1063年4月30日主要作品:尊道赋、御制集主要成就:仁宗盛治,支持庆历新政庙号:仁宗陵墓:永昭陵在位时间: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年号: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重要事件:宋夏战争、庆历增币等相关典故:狸猫换太子 赵祯人物生平2 赵受益(后改名赵祯)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他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其母为李宸妃。因赵恒所宠信的美人刘氏(章献明肃皇后)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赵受益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形于色。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被封为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封寿春郡王,讲学于资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加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九月丁卯日(1018年10月19日),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由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以辅导赵祯。主词条:仁宗盛治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待臣僚、侍从宽厚。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 赵祯为政举措3 主词条:庆历新政赵祯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根据意见,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西北战事主词条:宋夏战争赵祯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 赵祯艺术造诣4 赵祯善书法,史称其“天纵多能,尤精书学”,尤擅飞白体,《书史会要》称“埶遒劲,可入能品”。宫殿门观,多为其飞白书题榜。当时大臣的神道碑首,也多有其题字。赵祯通晓音律,《宋史·乐志》载:“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 赵祯历史评价5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陈师锡《上徽宗论任贤去邪在于果断》: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庆历、嘉佑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苏轼:①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②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范祖禹:臣掌国史,伏睹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丰功盛德固不可得,而名言所可见者,其事有五:畏天、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仁宗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邵伯温:呜呼!虽酒酣、嫔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圣帝明王以来,天独以仁谥之也。《东坡诗话》: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周正夫:仁宗皇 赵祯轶事典故6 主词条:狸猫换太子关于赵祯的身世,清代小说《三侠五义》里有一种“狸猫换太子”的说法,认为刘氏、李氏在宋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工于心计的刘氏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氏打入冷宫,而将刘氏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氏所生之子夭折,而李氏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宋仁宗赵祯。在包拯的帮助下,赵祯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氏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赵祯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关于“赵祯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这一问题,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赵祯是李氏所生。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氏做妃子时的侍女,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嫔妃,并产下一个男婴。连丧数子的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赵祯在出生后,便在真宗的默许下 人际关系7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父亲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谥号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嫡母刘氏宋真宗皇后,曾抚养赵祯为己子,赵祯即位之初成为太后,临朝称制,被赵祯称为大娘娘。谥号章献明肃皇后。生母李氏宋真宗宸妃,世称“李宸妃”,谥号章懿皇后。养母杨氏宋真宗淑妃,曾与刘太后一同抚养赵祯,被赵祯称为小娘娘,称保庆皇太后。谥号章惠皇后。妻妾皇后郭氏即郭皇后,后被废为净妃,赵祯赐名清悟,死后追复为皇后。曹氏即曹皇后,经历仁、英、神三朝。谥号慈圣光献皇后。张氏初封美人,即张美人,被追册为皇后。张氏封贵妃,即张贵妃,追谥温成皇后。妃嫔苗氏封贵妃,即苗贵妃,谥号昭节。周氏封贵妃,即周贵妃,谥号昭淑。俞氏封才人,追赠德妃,即俞德妃。杨氏封修仪,追赠德妃,即杨德妃。冯氏封修容,追赠贤妃,即冯贤妃。董氏封充媛,追赠淑妃,即董淑妃。张氏追赠贤妃。张氏封昭容。尚氏封充仪。朱氏封充仪。连氏封婕妤。杨氏封美人。尚氏封美人。子女 赵祯后世纪念8 主词条:永昭陵赵祯去世后埋葬在永昭陵,该陵位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境内,嵩山北麓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陵园遵从风水地形堪舆学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南宋初年,永昭陵遭金兵破坏。元代时,地面建筑全部被毁。1998年,永昭陵开始获修复,现为巩义市的宋陵公园。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