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宣怀
伍秉鉴与盛宣怀:两位商业巨头的财富之争

伍秉鉴与盛宣怀:两位商业巨头的财富之争

  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伍秉鉴和盛宣怀无疑是两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商业帝国遍布全国,财富无数。然而,关于他们两人谁更有钱的问题,却一直众说纷纭。那么,伍秉鉴和盛宣怀到底多有钱呢?他们之间的财富差距又是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伍秉鉴。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被誉为“中国煤炭大王”。他的财富主要来自于煤炭业和铁路业。据历史记载,伍秉鉴的财富在最高峰时期达到了数千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惊人的,足以让他成为全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再来看看盛宣怀。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银行家和企业家,被誉为“中国银行业的奠基人”。他的财富主要来自于银行业和铁路业。据历史记载,盛宣怀的财富在最高峰时期也达到了数千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同样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惊人的,足以让他成为全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伍秉鉴和盛宣怀的财富似乎是相当的。然而,如果我们从他们的财富来源来看,就会发现一些不同。伍秉鉴的财富主要来自于实体经济,而盛宣怀的财富则主要来自于金融业。在那个时期,金融业的盈利能力要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盛宣怀的财富可能会比伍秉鉴稍微多一些。  总的来说,伍秉鉴和盛宣怀都是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的巨富。他们的财富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商业才能,也体现了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虽然我们无法确定他们两人谁更有钱,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财富故事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15
盛宣怀,是盛宣怀害死了胡雪岩吗?

盛宣怀,是盛宣怀害死了胡雪岩吗?

盛宣怀什么时候害死胡雪岩了盛宣怀? 这完全是野史胡说八道。 野史里所说盛宣怀斗垮胡雪岩的三招全是子虚乌有。 第一招窃听,盛宣怀主管的民用电报线,只有天津到上海一条,信息节点也不过上述7个地方,更重要的是,启用要到1881年11月之后;而根据1881年《申报》的新闻报道,胡雪岩早在6月就开始了他庞大的生丝收购计划。 另外,胡雪岩的生丝收购计划非常庞大,一直持续到1883年,要知道在外商给李鸿章的信件里,上海整个生丝出口在1882年只有5万包,而胡雪岩当时已经囤积了14000包,几乎占了全年生丝出口的1/3,在清朝那么落后的环境里,胡雪岩的计划可能保密吗?或者说有必要保密吗? 再说盛宣怀第二招,所谓“坑”胡雪岩。 盛宣怀哪里有那么大的本事,让洋行都听他的? 事实上洋行非但没有共同约定不找胡雪岩买生丝,相反,还是求着胡雪岩卖生丝。 1882年9月,上海市场每包一级生丝的价格已经涨到17先令4便士,超过伦敦交易所的价格16先令3便士,出现严重的倒挂。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1883年,当生丝紧缺的怡和洋行负责人帕特森与胡雪岩接触时,胡雪岩在4月份和8月份竟拒绝了两次。帕特森在洋行内部通信中描述胡雪岩的状态是: “自信心甚强,因为本季丝收极歉。” 即使到了胡雪岩生意破产前夕,他卖给怡和洋行的2000包生丝,也依然定价为380两,这可是一个高价。 即使最后胡雪岩清仓大甩卖,成交单价也在为362.5两,这个价格比他两个月前卖给怡和洋行的价格只低了17.5两。 此外,据《怡和档案》记载,上海阜康雪记钱庄在1883年11月资金吃紧时,曾从汇丰银行拆借到10万两白银以维持钱庄周转。 那么胡雪岩真正生意垮台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的《申报》也给出了答案。 1883年11月4日的《申报》报道说: 中国之创办公司,不过近年来有之,前此未之闻也。然自创有公司,而中国之场面愈阔,中国之市面愈疲。即如上海一区,目下倒账之多,连年叠见。论者莫不纷纷然,咸以为公司股份之为害。窃谓:其所以为害者,在乎股份票之各相买卖,无异空盘。 原来,当时中国兴起了一股造铁路、开煤矿、兴轮船的热潮,相关的股份公司纷纷建立。由于这些股份公司的股票可以上市买卖,所以市面上出现了资金大搬家现象,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恶果随之而来,《申报》说:从1882年开始,“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就此在股市中蒸发。坏账、呆账由此而大量出现,经济形势就此恶化。《申报》说:1883年,“沪上市面自夏秋以来,日见衰落之象,至冬间则更疲敝。亏倒之行号、店铺,日有所闻。讼案累累,不能清结。”(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雪岩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用在了囤积物资(生丝)上,应该说还算是明智之举。毕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生丝还能够及时变成现银的。但是,胡雪岩钱庄的资金远不止这囤丝的480万两白银,更多的资金当时应该都放贷在外。当猛烈的金融风暴降临后,这些放贷在外的大量资金往往就成了无法收回的坏账、呆账。一旦遭遇挤兑风潮,自然就难以招架。这应该是胡雪岩破败的真正原因。 结论:1883年,起源于上海的金融风暴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沿海各地众多商铺、钱庄纷纷倒下。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也不过是其中一枚被推倒的骨牌罢了。 注释: 《胡雪岩破败的真正原因》,作者:张学勤,原载于《浙江档案》2011年第6期

资讯百科 2022-05-27
盛宣怀,清朝亡国的罪魁祸首是盛宣怀吗?

盛宣怀,清朝亡国的罪魁祸首是盛宣怀吗?

一国之亡盛宣怀?从个人来说,能够有资格亡一国的人,只有皇权(包括后宫、太监)、摄政、丞相、掌握政局的人或对政局有重大影响的人,其他个人是没有资格的。针对晚清来说,连同治、光绪都没有这个资格,盛宣怀就更不用说了。李鸿章是罪魁祸首还算可以,因为他对政局有重大影响。而李鸿章的决定可以自己出,盛宣怀的决定得需要别人同意。 这和明亡类似,包括许多人恨得牙齿吱吱直响的所谓“八大皇商”的小晋商都没那么大的能力。盛宣怀在“清亡”顶多算点燃了导火索的人。但是,这个导火索没人(皇族内阁)让他去点,他也没那么大权力去敢点。 (1)盛宣怀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巧取国有资产的一生、是贪腐的一生,他所建立的所谓功劳只是他贪腐、坏国的附产品 盛宣怀的一生就是在李鸿章的袒护下不断掏空洋务企业、拿着清政府和全国商人的钱创造地企业,不断地装入自己腰包的一生。虽然他掏钱兴建了十多所大学、几十家洋务企业、数家图书馆,到现在也有很多人吹捧他,称其为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怀现金就高达1160多万两白银,房地产折银2000多万两,股票折银近千万两,还有各种典当行和商业公司。1908年以后,盛宣怀不断地趁“晚清改革”的机会,将清政府控制、商人运营的企业变成自己控制的公司,再加上政治地位不断地逃税偷税,由此积攒了数千万白银。 皇族内阁 (2)盛宣怀将铁路收归国有点燃了“清亡”的导火索 川汉铁路东起湖北汉口埠经湖北宜昌、四川奉节、重庆到成都。这条铁路是时任四川总督锡良在1903年提出兴建的,直到1909年11月才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12月组建董事局。这条铁路完全是四川地方政府以中央政府为信誉担保,向整个四川官绅集团招股骗钱的阴谋。表面上是商办,其实还是官办。 1910年,清政府为了筹集剿杀各地起义的资金向四国银行借款,1911年5月9日,邮传大臣盛宣怀在请示了“皇族内阁”后宣布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许多四川有钱人、稍有钱的老百姓,因为信任清廷的承诺、四川地方政府的承诺,投了很多钱自然不会放弃利益。由此,“保路运动”(遍及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爆发。“立宪派”趁此机会领导了这次起义。而稍后的“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也是经“保路运动”地激发,使得“湖北新军”在接受了四个多月的浸染后毅然起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盛宣怀点燃了“清亡”的导火索。 盛宣怀和胡雪岩,谁更厉害? 我觉着盛宣怀更厉害。 盛宣怀,字杏荪,1844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的官宦世家。早年他曾辅佐父亲治理湖北(其父盛康曾任湖北布政使),当时汉口已是通商口岸,洋行林立,洋货齐聚,盛宣怀耳濡目染,事事研求,对于西方先进技术有着直观和真切的了解,并慨然以匡时济世为己任。 翻开他的生平,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竟然创下了11项中国No.1: ①1872年,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今招商局集团,旗下拥有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上市公司); ②187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勘矿企业——湖北开采煤铁总局; ③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电信企业——天津电报局; ④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内河航运企业——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 ⑤1895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 ⑥1896年,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 ⑦1896年,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 ⑧1897年,创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⑨1904年,创办万国红十字会(今中国红十字会); ⑩1908年,创办中国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⑪1910年,创办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纵观盛宣怀的一生,他是一个争议颇多之人,即使在当时慈禧对他也是又爱又恨,一方面对他主导的“东南互保”恨之入骨,另一方面却又为他给朝廷带来大量财富而宠幸有加。他心怀实业救国之志,所做之事对推动中国工商业的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他最终也没能挽救大清帝国覆灭的命运。 真真的是一个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资讯百科 2022-05-27
盛宣怀后人,盛宣怀为什么一定要掰倒胡雪岩?

盛宣怀后人,盛宣怀为什么一定要掰倒胡雪岩?

“倒左先倒胡”,“一山不容二虎”,这就是盛宣怀为什么一定要掰倒胡雪岩,短短两句话,囊括政治盛宣怀后人、商业两个方面。 盘点清末历史人物,就不得不提当时两个著名“红顶商人”,一个是胡雪岩,另一个就是盛宣怀;这两个堪称传奇的人物,都是富可敌国的巨商大贾。 但是二人素来不和,因为他们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雪岩的后台是左宗棠,而盛宣怀依靠的是李鸿章。 在政治上,李鸿章和左宗棠一直都是立场对立,两人有着极深而复杂的矛盾。左宗棠是主战派,李鸿章是主和派。清末时候,李鸿章签订不少的条约,左宗棠对此十分憎恨和厌恶。 在这种立场完全对立的情况下,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胡雪岩和盛宣怀自然也是斗得你死我活。 左宗棠出兵征战,其军饷基本上都是靠胡雪岩想办法筹集。李鸿章当然不高兴,所以为了削弱左宗棠系的势力,“倒左先倒胡”便成为了李鸿章和盛宣怀的首要策略。 所以从政治上讲,盛宣怀和胡雪岩的斗争是必然发生的。 其次,一山不容二虎。盛宣怀和胡雪岩都是清末商业巨头,扳倒了胡雪岩,整块蛋糕不就都姓了盛吗? 所以从商业上讲,盛宣怀扳倒胡雪岩也是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从政治和商业两个方面上讲,盛宣怀都要扳倒胡雪岩。 纵观历史,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已经似乎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这在我们今天的职场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时也提醒着我们的为人处世。 “以古之道,御今之有,读懂历史,玩转职场”——青梅煮史 如何评价民国才女盛爱颐? 提及旧上海的百乐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上海富商巨贾的销金窟。达官显贵的的天上人间,有远东第一乐府之说。这个旧上海最大的夜总会舞场的最大股东和实际拥有者就是民国时期第一传奇女子,上海两大女富豪之一的盛爱颐。盛爱颐。生于1900年,江苏人,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清末民初第一富豪盛宣怀的七女儿。素有七公主之说。盛爱颐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她精通英文,是唯一遗传了盛宣怀经商头脑的孩子,完全遗传了盛宣怀优秀基因。盛爱颐不仅外表俊美超群。内在更是风华绝代。性格也是桀骜不驯,一生历经波澜而最终归于平和。 提及盛爱颐就不得不说,关于清末民初第一富豪盛宣怀去世后,子女家产分割案,即有中国第一件女权案的遗产案,盛爱颐就此展现出来的能力与才干让世人倾慕不已。如果盛宣怀地下有知,大概会有你为何偏偏是个女子啊,吾子如猪狗也的感慨。那么盛家有多少钱呢?盛宣怀共有七个媳妇,八子八女。盛爱颐的母亲是盛宣怀第二任正妻,盛宣怀在1916年去世的时候留下的1349万两银元。在1927年秋天,盛爱颐母亲去世,遗产的划分按照以前的规矩,一半归盛氏义庄,剩下一半再由孩子们分。这样本来也不错。但盛家老四早已败家,成为赌棍的盛老四分得的遗产只够填赌债,他就想把义庄的钱总计700多万两白银子归为己有。他在分钱的时候还没算上老七老八两个小姐身上。心高气傲的盛爱颐自然不服气,按照民国的法律条陈,未出嫁的女子也有继承权。但盛老四不同意,也没把七公主当回事,盛爱颐虽养在深闺,却是高等学府毕业。一纸状书将盛老四告上法庭。这是中国第一例女权胜诉案,七公主分得先人的遗产五十万元。连同盛七公主的胆识和气概一起被载入了史册。 另外一件最值得遗憾的事情,就是盛爱颐与宋子文的倾情之恋了,有人说,没有结合的恋情叫爱情,结合的恋情叫婚姻。宋家和盛家原本就相识,都是豪门巨富,但当时是盛家高于宋家,宋子文是盛爱颐家庭教师。宋子文哈弗毕业,风度翩翩,也算帅哥一枚。颇得盛爱颐好感和青睐。而当时的的二姐宋庆龄更是赫赫有名的孙中山夫人,宋家俨然已经隐隐成为权贵之家了、如果成就这一段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姻缘,绝对是强强联合。可惜的是,盛爱颐的母亲庄老夫人不同意。由于宋家是传教士出身,盛家是簪缨世家,盛宣怀也曾官拜太子太保,位列三公,宋子文这样的家世是入不了庄老夫人的眼。这部青春爱情片剧被掐断了,盛老夫人拒绝了宋子文的求亲,这也说明了老夫人的眼光不行。但宋子文却深深地爱上了盛爱颐,又加上受欧美文化熏陶,追女孩这事儿上不扭捏,他给七公主写情书,盛爱颐也偷偷和宋子文见面,我们的七公主盛爱颐已经深坠情网。而此时的孙中山希望宋子文前去广州开创事业。宋子文希望盛爱颐与他私奔。但深受传统礼教教育的盛爱颐没有同意,而是对宋子文说:“我在这里一直等你回来”,二人的恋情就此完结。 当后来盛爱颐得知宋子文和他人喜结良缘。27岁的盛爱颐大病一场。宋子文当得盛爱颐闺阁苦等的这份深情,震动不已,他与妻子张乐怡膝下的三个女儿,分别叫作琼颐、曼颐、瑞颐,单这个颐字中的情分就引人遐思。在1932年,已经32岁的七小姐和庄夫人的内侄庄铸九结了婚。但宋子文一直关心着盛爱颐,而我们七公主却始终回避不见面,1946年盛老四的儿子盛毓度是 汉奸关进牢里(父子一个德行),盛毓度媳妇便跑到姑姑盛爱颐面前苦苦哀求,盛爱颐虽然和哥哥打官司争产,骨肉亲情却不曾断了,一向心高气傲的盛七小姐迫不得已地给当时已经是行政院院长的初恋情人宋子文打了个电话。第二天盛毓度就释放了。这也让盛七公主感慨万千。 当1947年宋子文前往美国的时候,求助大姐宋庆龄唯一的一件事件,就是照顾好盛爱颐。宋庆龄没有辜负弟弟嘱托,盛爱颐平静而美好地生活在上海波澜不惊。女儿庄元贞成为著名的工艺美术师,儿子庄元端的文革后在宋家后人的帮助下赴美国发展。而闻名上海滩才女,传奇女子盛爱颐一直到1983年才去世,没有任何挫折与苦难。1983年去世。终年83岁。一代名媛就此落幕。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资讯百科 2022-05-16
盛宣怀简介

盛宣怀简介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死后归葬江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功绩4思想主张5人物评价6家庭成员7后世纪念8人物轶事9艺术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盛宣怀所处时代:晚清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江苏常州出生日期:1844年11月4日(清道光二十四年)逝世日期:1916年4月27日(中华民国五年)主要作品:《愚斋存稿》《常州先哲遗书》《经世文续集》等主要成就:创办轮船招商局字号: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官职:邮传部尚书(大臣)(从一品) 人物生平2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1月4日),盛宣怀出生于清末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龙溪(今常州市钟楼区五星乡盛家湾村)。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军将至常州,盛宣怀随父母逃往江阴长泾镇,再逃至盐城。时盛康任湖北粮道,派人接到湖北。清同治元年(1862年),盛宣怀与董氏结婚。盛康任湖北盐法道,四川与淮北互争引地,长期相持不下,盛宣怀建议川、淮并行,难题得以解决。盛康益勉以有用之学。当时先后担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严树森都是经世派著名人物,军务、吏治严明整饬,冠行于各行省,盛宣怀耳濡目染,事事研求,也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生平事功基于此矣”。清同治五年(1866年),盛宣怀与二弟一起回武进县应童子试,双双入泮,补县学生。清同治六年(1867年),祖父盛隆去世,盛康扶柩回籍。盛宣怀乡试落第。盛康家居守制,一意为惇宗睦族之事,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盛宣怀也都参与规划。清同治九年(1870年) 主要功绩3 发展航运1872年,盛宣怀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采纳,李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公司之一),这是盛办理轮船航运的开始。同年拟定中国第一个集商资商办的《轮船招商章程》。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始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情系电报1879年,盛宣怀建议李建立电报事业,李采纳之,又命盛督办。1880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从此进入电讯业。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委任盛建立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1883年,盛宣怀督理天津海关,他挪用海关钱粮来资济电报事业,混淆各个部门的经费,因此受到处分,但因多方说情未被降职。督办纺织1892年起,盛宣怀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1894年,开办华盛 思想主张4 东南互保1900年,盛宣怀任正三品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盛反对清朝一开始支持义和拳的做法,命令各地电报局将清廷召集拳民的诏旨扣压,只给各地总督看,他同时电告各总督让他们不要服从这个命令。在他的联系下,长江流域和苏杭的督抚们与列强签定了《东南互保条约》。从此中国地方行政体系开始与中央的命令脱离。这是军阀时代的开始,可以说盛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盛当时主张与列强议和,李鸿章入京进行和谈时请他同行,北京也宣他入京,但他觉得北京的政治太不可靠,因此推脱不肯奉诏入京。盛宣怀所管理的许多事业如电报、矿业、海关、铁路等是北京清廷的主要收入,因此北京对他奈何不得,反而褒奖他保护了长江流域的和平,加他为太子太保。慈禧太后发褒奖令给予盛宣怀。《东南互保条约》的签定,让大清帝国彻底地无力回天,是埋下民初军阀割据局面的导火索。李下逢源1870年,盛宣怀开始在陕西协助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防剿”回民起义,实际担 人物评价5 盛宣怀为不可少之人。(慈禧太后评价)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李鸿章评价)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张之洞评价)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孙中山评价)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鲁迅评价——出自其《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评价)当世论公(盛宣怀)政绩者,曰轮船、铁路、邮电,而公实以学校作根砥。(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唐文治曾给盛宣怀这样评价) 家庭成员6 盛家虽也可谓是书香门第,但祖父两人都比较注重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孩子的“学历”教育抓得不是很紧,盛宣怀有时随父亲居住官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时回到老家盛氏府第,攻读经书,接受传统教育,其间,他也并非心无旁骛,而是经常参与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等具体事务的规划。盛宣怀先后共有七房妻妾,生有八子八女,成为清末民初一支颇为庞大的家族体系。他的后代,绝大多数人都吃老太爷留下的家业,成为一事无成的纨绔子弟。却也不乏热衷于实业,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延续着这个百年家族的未完传奇。盛宣怀的儿女们各自与豪门联姻,互相依附,富上加贵,成为清末民初一支颇为庞大的家族体系,可谓近代上海滩最大的豪门显贵。盛宣怀的祖父盛隆,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进士出身,当过布政使,与李鸿章有交。盛宣怀是六兄弟之长。大弟,盛寯怀(1849-1872,椒荪),候选郎中。二弟,盛星怀(1872-1894,薇 后世纪念7 盛宣怀故居盛宣怀机构盛宣怀书籍盛宣怀档案盛宣怀宗谱常州盛宣怀故旧盛宣怀故旧址在常州市鲜鱼巷,为常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后因鲜鱼巷盛宣怀故居被拆,经省文管部门核准批复,1992年由市政府发文重新公布青果巷盛宅(即大马元巷盛宅,该盛宅原有7进,大门在青果巷,西靠大马元巷,后因兴建长安大厦,前4进房屋被拆,大门改在了西侧,所以现称大马元巷盛宅)为盛宣怀故居。大马元巷盛宣怀故居门口的那块1987年的文保单位石碑其实就是当时鲜鱼巷盛宣怀故居被拆后搬过去的。苏州盛宣怀故居盛宣怀故居位于苏州阊门内天库前,可转让土地面积562平米,建筑面积345平米,其中有一个楼厅、二个小花厅、有一个后花园150平米、前花园60余平米。该故居原是盛宣怀小妾居所,民国初年翻修过,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盛宣怀研究会盛宣怀研究会于1997年6月18日成立,是常州市综合性的历史文化研究团体,承担着挖掘资源、宣传常州、打造常州名 人物轶事8 斗倒胡雪岩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的后台是左宗棠,盛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与李有极深的矛盾。这就是胡、盛争斗的缘由。盛宣怀采用直击要害的手段,使胡雪岩的财富大厦在短时间内倒塌。胡雪岩每年都要囤积大量生丝,以此垄断生丝市场,控制生丝价格。盛宣怀通过掌握胡雪岩买卖生丝的情况,大量收购,再向胡雪岩客户群大量出售。同时,收买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让他们不买胡雪岩的生丝,致使胡雪岩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胡雪岩向汇丰银行借了650万两银子,定了7年期限,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次年,他又向汇丰借了400万两银子,合计有1000万两了。这两笔贷款,都以各省协饷作担保。这时,胡雪岩历年为左宗棠行军打仗所筹借的80万两借款已到期,这笔款虽是帮朝廷借的,但签合同的是胡雪岩,外国银行只管向胡雪岩要钱。这笔借款每年由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照理说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 艺术形象9 影片名称影片类别出版方出版时间《盛宣怀》传记片江苏亚细亚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10年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