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故事内容: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南郭先先是哪个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寓言故事《滥竽充数》里的主人公。 出处: 《晋书·刘寔传》:推贤之风不立,滥举之法不改,则南郭先生之徒盈于朝矣。滥竽充数的故事寓意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糊弄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寓意:①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②讽刺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森林里有棵大树,树上住着乌鸦。树下有个洞,洞里住着一只狐狸。这一天,小狐狸洞中的食物都吃光了,便要外出觅食去。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块肉。狐狸馋的直流口水。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没有回答。 狐狸陪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对乌鸦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后,乌鸦还是无动于衷。狐狸左思右想,摇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和您比起来,可就差得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乌鸦听了狐狸的话,非常得意,心里美滋滋的就唱了起来。“哇”乌鸦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只留下乌鸦在那里“歌唱”。
从前,在一口井里住着一只青蛙,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有一天,一只大海龟来到井口,青蛙就对海龟夸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快乐。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 这一口井都属于我一个人的,欢迎你下来做客。”海龟听了青蛙的话,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海龟问青蛙:“你见过大海吗?”青蛙回答道:“大海有我的井大吗?”海龟说道:“海的广大,何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青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的呆在哪了,再也没话可说了。
《伊索寓言》最早的3个汉译本,主要采用汇辑和模仿,也有创作 Earliest 3 Chinese Versions of Aesop’s Fables 《伊索寓言》最早的汉译本,书名《况义》。第二个汉译本,书名《意拾喻言》。第三个汉译本,书名《海国妙喻》。这是3个最早成集出版的书籍,在此之前,有散在故事在民间传播,自利玛窦来中国开始,至今已有400多年。 最早的汉译本《况义》,是由一个名字叫金尼阁 (Nicolas Trigault,1577-1629) 的法国(当时由西班牙统治)传教士口授,中国文人张赓记录整理,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在西安出版发行。全书未提及伊索的名字,共有寓言38篇,其中有两篇是柳宗元(唐代文人,773-819)所创作的中国寓言,还有好多篇来源不明。况,指“比方”,如“以古况今”;义,指“寓意”。 况,指“比方”,如“以古况今”;义,指“寓意”。 第二个汉译本是《意拾喻言》,又叫《意拾蒙引》,是最早的《伊索寓言》中英文对照本,由英国人汤姆·罗伯特(Thom Robert 1807-1846 ),和一位中国的“蒙昧先生” (Mun Mooy Seen-Shang)共同翻译。意拾,是用粤语音译的伊索的名字,即第一个伊索的汉译名。此书署名“蒙昧先生著,门人懒惰生编译”,于1840年由广学会(基督教在中国的出版机构)刊印,收录寓言81篇。这本书有一个序言,叫《意拾喻言小引》,第一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意拾(Aesop)的人生和作品概况。 意拾,是用粤语音译的伊索的名字,即第一个伊索的汉译名。 第三个汉译本是《海国妙喻》,1888年由天津时报馆刊印,署名“(希)伊所布著,张赤山译”,这里的伊所布是伊索的第二个汉译名。正文之前有张赤山写的《序》,介绍寓言对人们的教诲作用,伊索其人及寓言的影响力,《海国妙喻》的成书过程。正文之后是剑锋写的《书后》,主要是对张赤山的赞誉。全书共70篇寓言,其中36篇直接来自《意拾喻言》,很少改动,也有大幅改写者。其余34篇,有的是对其它伊索寓言的改写,有的是来自欧洲其它国家的寓言,还有的是中国文人的模仿和原创作品。 第三个汉译本是《海国妙喻》
教育教学十五论 摘 要:以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为出发点,阐释十五个基本观点和基本理念,包括兴趣论、习惯论、善恶论、阅读论、弹簧论、方法论、励志论、重复论、风气论、评价论、尖子论、坚持论、夸奖论、平等论和多一点论。教育教学是最复杂的艺术,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我们具备了这些基本的理念,在实践中继续细化、提高、拓展,在教育教学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教育理念;生本教学;核心素养 教育教学十五论是我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念,我的教育行为、教学活动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和拓展。 1.兴趣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必须先激发兴趣,兴趣发生则学习发生,有兴趣才乐学不疲,废寝忘食亦不知疲倦。没有兴趣和求知欲,就会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厌学厌世情绪随之产生。除了对学业的兴趣,还要努力发现和培养孩子的课外特长。一个人及早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就及早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学生学习兴趣和老师有很大关系,老师的学识、修养、教育教学态度、授课方法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老师要在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上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能够幸福地阅读、作文,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老师要有大语文教育观,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注重听、说、读、写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2.习惯论。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养成性格。有人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比如离开座位后把凳子主动放到课桌下,每天坚持检查、评比、表扬和批评,21天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自觉把凳子放好。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知识在于积累。语文学习必须多读多背多写,没有捷径可走,“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方能薄发,初中语文学习必须养成阅读、查词典、摘抄、背诵、练字、观察、思考、写作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做一个系统的规划,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到习惯养成的检查、评比中来,时间一长,效果自现。这里面的很多习惯,比如阅读、练字、写作的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 3.善恶论。每个人本性中都有善有恶,善言善行唤醒善,恶言恶行唤醒恶。爱需要爱来唤醒。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儿童游戏要既不流于卑鄙,又不致劳累,也不内涵萎靡的情调。”儿童经常看到的是善,他就会学会善;他经常看到的是恶,他就学会了恶。教育就应该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儿童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有样学样,什么样的家长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到了学校,老师就是学生的样子,学生就是老师的影子。中小学时期的学生尚不辨善恶,有的学生甚至对“恶”的行为(比如撒谎、欺侮同学)会有更强的好奇心、倾向性和模仿性。幼儿会对“屎”“尿”“屁”一类的词语感兴趣,感到有趣和好笑;中学生会故意地学说“靠”“切”“死”等词语。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还会对“江湖义气”“校园暴力”感兴趣,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越对什么感兴趣。反面教材往往不会让学生吸取教训,反而让他们学会了怎样做坏事。所以,我的建议是加强正面的引导,多用好的言行去影响他,多用好的文章去感化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品德的教育是最高的教育艺术。 4.阅读论。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行动,读什么书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不仅是作文的基础,也是各科学习的基础。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文章医治的是思想上的疾病。善于学习者,必要养成善于阅读的习惯。教育教学者要引导学生阅读,班级要建立图书角,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教育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家庭要有书柜,要经常带领孩子逛书店,订阅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床头、茶几要随手摆放书籍。很多家长、校长和老师都知道阅读的好处,可就是不肯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特别是自由阅读的时间,他们觉得读一本书还没有做几道题拿分快。那些从早晨5点30分排到晚上11点30分的时间表,有多少时间是给孩子阅读的呢? 5.弹簧论。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平凡和平庸都算不上褒义词,但懒惰正使很多人走向平凡和平庸,而且他们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所以,学习还是需要有人逼一逼的,人只有在被逼的时候才具备更多才能。“严师出高徒”,教育学生也是一种斗争,我进敌退,我退敌进。严格要求,督促他们去努力实现伸一伸手能够得着的目标。 6.方法论。做事是有方法的,学习也是有方法的,正确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拆字法是一个记生难字的方法,如“赢”字,可以拆成“亡口月贝凡”,一下就记住了,而且终生不忘。英语单词很难记,运用一定的方法就可以牢牢记住。如“window(窗户)”这个单词,你可以用以下的顺口溜记住它,“w在两头,indo在里头,汉语意思是窗户,英语发音念[‘w?nd??]”;“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氢1,氧16,大意要记住;12碳,14氮,钠的质量23”化学老师教给我们的顺口溜,也让我们很容易记住了繁杂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量。所以,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师要善于总结教育教学中的方法,要善于学习别人的教育教学方法。 7.励志论。卢梭提倡自然教育,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但玩耍中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过度的玩耍还会荒废学业。孩子的见识有限,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理想的树立需要长辈和老师去不断引导和激励,励志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利用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养成向目标坚持不懈的各种习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然,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好尺度问题,励志教育也一样,傅雷说:“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8.重复论。重复是学习之母。 每一支华丽的舞蹈,都来自无数次的训练;每一次精彩的投篮,都经历过无数次篮球和地板的撞击。你看到别人的成绩,却没看到他曾一次次跌倒又爬起。天赋异禀者毕竟是少数,相对于不费力的成功,更了不起的是那些自知微小,却不曾放弃点滴努力的人。科比·布莱恩特成为美国职业篮球巨星,靠的不仅是天赋,更是“凌晨四点”(每天凌晨四点准时到球馆练球)和“666魔鬼训练”(每周6天、每天6个小时、每次6个阶段)。只有反复学习才会熟能生巧,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个重复的过程,字体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悦目,古诗古文和名句经典需要反复摘抄记诵才能入“腹”成“华”。作文需要反复训练和修改方可熟能生巧。再有才华的人不去反复写作,也不会写出像样的作品。 9.风气论。学习是有风气的,家有家风,校有校风,班有班风。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都会受到风气的影响。在什么样的环境风气里,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应着力培养学习的风气、上进的风气、善良的风气、互帮互助的风气、节俭的风气、爱劳动的风气等。好的学校和班级会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校园和班级充满活力,形成浓厚的学风。 10.评价论。人做事是希望得到评价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结果,不要干不干一个样,学不学一个样。每节课有每节课的评价,每个周有每个周的评价,每个月有每个月的评价,每个学期有每个学期的评价。课堂有课堂的评价,作业有作业的评价,活动有活动的评价。评价要讲制度、讲规则,评价的制度规则要提前制定,要民主。要建立评价的长效机制。 11.尖子论。培养学霸,至少一个。不要耽误了班里能考清华的那一个,也让这一个成为班级的榜样和标杆。如果你带的班级足够好,也要让其中的几个更加出类拔萃,清华、北大不是问题,就再培养几个哈佛、剑桥和牛津;如果你带的班级足够差,也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其中的佼佼者,名校无望,也要加油。有一句话时下很流行,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它实现了呢! 12.坚持论。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不多。如果你能坚持20年,你一定会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怕的就是得过且过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猴掰玉米是大家都熟知的寓言故事,很多人往往就是那个得了西瓜丢了玉米、追了兔子丢了西瓜、最后一无所获的猴子。那些看上去简单易学的东西,比如弹琴,比如唱歌,我们浅尝辄止只会学得它的皮毛,任何一门学问的精进都需要付出常人不能付出的努力,都需要付出常人不能坚持的坚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把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每天甩臂三百下。学生认为这么简单的事人人都能做到。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起谁坚持了这项运动,有九成多学生举起了手。两个月后,他再提问,坚持下来的只有八成。一年后,他又问及,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便是后来同样著名的柏拉图。人生就像旅行,就像爬山,坚持到底的人往往能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我们不排除某个个别的暴发户,从小成绩不如你的人却做了老板,但从社会的整体看,还是更高的学历有更多的自由和收入。自由就是他具备了选择工作的能力和资本。老师教育学生要带领他们养成坚持的习惯,老师自己也要坚持自己的成长。 13.夸奖论。对于学生成长不要吝惜你的夸奖,照着你期待的样子夸奖他,他就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这个大骗子就是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语言是有能量、有意义的,正向、正能量语言能给人带来信念及力量,生命就会向你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自信心是一个人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不断地批评和打击会让一个人对自己失去希望,破罐子破摔,就什么也不在乎了。 14.平等论。我们生而平等,不要因为他的成绩、长相、性格和家庭背景而特别喜欢哪一个,特别讨厌哪一个,这是做老师的一个基本准则。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有智力、努力、兴趣、环境、老师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都能学好,也就没有人与人的差异了,分数的排名也必然有先有后。社会的金字塔既需要塔顶的那块砖,也少不了众多的底层的那些砖。如果学生个个勤奋好学,个个遵规守纪,还要班主任做什么呢?恰恰是那些成绩差的、调皮的、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家庭环境不好的才更需要老师的真心关爱,需要老师耐心地长久地持续地关爱。我们与学生也应该是平等的,我们的职业就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服务、保护和支持。孩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不要以为学生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即使这个孩子真的去擦皮鞋,能擦好皮鞋,那也是有出息的。这个社会只有主席、总理、学者,那肯定也是玩不转的。 15.多一点论。有一句话说,人与人的差异在8小时以外。如果总想着比别人多做一点,你就会多一点成功的机会。有人拿这两个数学算式说明这个道理,1.01的365次方是37.7834343,0.99的365次方是0.0255179645,这就是多努力一点和少努力一点的差距,叫“1.01和0.99法则”。为什么天赋不如你的人反而获得了成功,那是因为他们向着他们的目标做出了行动,每天多努力了那么一点点。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很多时候不是缺少机遇,而是缺少能胜任机遇的才能。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努力多一点,当老师的也只有每天努力多一点,才有机会成为名师,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社会筛选名人和庸人的条件就是看你的上进心和多的那一点努力。 教育教学是最复杂的艺术,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一切都要从实践出发,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我们具备了这些基本的理念,在实践中继续细化、提高、拓展,还有很多复杂、细致的工作要做,努力在教育教学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寓言〕 一种另有比喻寄托意义的故事寓言。其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寓体, 即故事情节; 二是本体, 即比喻寄托意义(点明或不点明)。既有故事情节、 又有比喻寄托, 是寓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根据前者, 可以把寓言跟一般比喻、 咏物诗、禽言诗、抒情言志文章等区别开来;根据后者, 可以把寓言跟故事、小说、历史等叙事文体区别开来。 〔寓言分类〕 寓言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从寓体类型可分为:①人物故事, 包括以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笑话为题材的寓言;②拟人故事, 包括以动物、植物、 无生物、 天象等为主角的拟人化寓言故事。 二、 从本体意义可分为: 讽刺的寓言,说理的寓言; 亦可按具体内容分为哲理的、政治的、社会的、修养的等类型。 三、从寓体和本体的关系可分为:1比况型寓言, 此种寓言是比喻的高级形态。其特点是为了把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以物喻人, 以小喻大,以古喻今, 以近喻远, 以具体喻抽象。 大多数寓言特别是说理寓言属此类型。②谐隐型寓言。有的寓言旨在讽刺社会, 但不敢直说以免触犯权贵和世人, 于是把本意隐含在故事之中,或用诙谐的形式说出来,便是谐隐型寓言。 不少讽刺寓言,特别是诙谐寓言属此类型。谐隐与比喻目的不同(一个为了隐藏真意,闪烁其词,一个为了显示道理,使人明白),但效果往往一致, 不易绝对区分。③象征型寓言, 此种寓言采用象征手法写成。寓体中的人、 物、 情节皆有象征意义。比喻性形象本身无独立意义, 象征性形象本身具有独立意义而又能发射出其他意义。 如《玫瑰传奇》、《天路历程》、《后西游记》等皆用象征手法表明寓意。此类寓言对小说、戏剧影响巨大。寓言与其他文体结合则产生寓言诗(包括长篇叙事诗)、寓言小说、寓言戏剧等。 〔萨迪〕 (1208~1292) 波斯著名穆斯林诗人。代表作为训世故事诗集《果园》与《蔷薇园》。 其中有不少寓意隽永的寓言诗。如《果园》中的“一颗雨滴”,《蔷薇园》中的“谎言与直言”、“罹难知安乐”、“国王付盐钱”、“知足常乐”、“温驯骆驼”等。 萨迪生于设拉子一个下层宗教人士家庭,1291年12月卒于同地。早年在家乡求学。14岁丧父,后到巴格达内扎米耶书院研读文学和经学。 同时开始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写作抒情诗。后因不堪忍受神学院对思想的束缚而辍学离开巴格达。蒙古军入侵,他以伊斯兰教达尔维什(游方者)的身份,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游历生涯,沿途布道讲学,足迹遍及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印度、阿富汗和中国新疆等亚非地区。 他做过苦工,被十字军俘虏服过苦役,还多次朝觐麦加天房。这些经历使他开阔了视野,了解了社会,积累掌握了许多民族文学的精华,为后半生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飘泊生涯结束,他一直蛰居故乡设拉子,潜心写作。 萨迪最有名的作品是《果园》和《蔷薇园》。 《果园》是他结束漫游返回故乡后的第一部作品,写成于1257年,最初以《萨迪集》问世。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大至治国安邦的方针策略、道德修养的准则规范,小到待人接物的礼节及生活起居经验,还涉及到天文、鬼神、哲学、历史、伦理、医学、兵法等方面的问题,应有尽有。 全书160个故事所描写的多是帝王、圣哲、教徒、云游者的生活,既有历史人物故事,又有诗人漫游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在对这些事件的评判中,诗人表现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爱憎情感,充满对善良 、纯洁、赤诚、正义、光明与真理的礼赞,堪称是萨迪的理想国。 《蔷薇园》用无韵散文、韵文并间有短诗写成,题材和《果园》相仿。包括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论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教育的功效、论交往之道,共8卷。全书运用娓娓动听的叙述与以事喻理的教谕,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果园》和《蔷薇园》大量引用了民间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许多名言至今仍交口传颂。 书中的散文尾韵自然,对仗工整。书中的诗用词平易,句式简练。作品中明白晓畅、清新自然、质朴流畅的语言,数百年来始终是波斯文学的典范。 萨迪十三世纪初出生于波斯(今伊朗)的设拉子,青年时代在巴格达求学,受着波斯和阿拉伯文化的熏陶。不久,蒙古人入侵中亚,萨迪被迫背井离乡,作为一名行脚僧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到过埃及、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印度,甚至到过我国的喀什噶尔。在旅途中目睹侵略者的掳掠烧杀,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他对苦难中的人民充满同情。到了十三世纪中叶,侵略者被打退后他回到故乡安定下来。这时他已五十多岁了,他深悔自己虚度了许多时光。他深居简出,过着沉思默想的生活。 一位友人时常来访,他虽然婉言谢绝,家人也将实情相告:他已执意选择了沉默,决心在余年里缄口不语。然而来者是患难之交,多年挚友,他还是接待了老友,并且在花园里散步。一天,见这位友人离开时用衣襟兜满了蔷薇、风信子和紫苏,打算带回城里,萨迪就说:“你知道这些鲜花总要凋谢,花园的许诺并不可靠;哲人有言:‘不长久的东西不值得留恋’。 ”朋友叹道:“那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萨迪答应创作一部《花园》,使秋风不能凋谢它的绿叶;使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新春的欢乐变成秋天的萧条: 萨迪对朋友说道:“托盘里的花儿能够鲜艳几时?不知摘采我园中花叶哪一枝。那些花朵五六天就会枯萎,可我的花园却永远春光明媚。 ”听了这番话,朋友倒出了衣襟里的花朵,抓住萨迪的衣襟:“君子言而有信!”萨迪遵守诺言,于1258年完成了《花园》。 由于《果园》和《蔷薇园(花园)》都是采用了语言的写作手法,所以后来世人把它们当做是《萨迪寓言》。 。
1寓言、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 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 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 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 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2、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 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 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 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曹冲趴在曹操耳边,叽叽喳喳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 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 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3、以愚困智 北宋时,有个叫徐铉的人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一次,江南选派徐铉进京纳贡。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中众人都因没有徐铉的学问大,怕被他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 宰相也委实感到有些棘手,只得奏请宋太祖定夺。宋太祖深知徐铉的学问和为人,便传旨要求呈上一份不识字的殿侍名单。宋太祖看了一眼名单,用笔随便一点,说:“此人可以。” 众大臣颇感惊讶,皇上怎么会派一个如此愚笨的人去陪同满腹经纶的徐铉呢?被点名的殿侍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被糊里糊涂地派到了江南。 当这位殿侍陪伴徐铉上路后,从渡江开始,徐铉便妙语连珠、语惊四座,令同船的人叹服不已,惟独陪同他的这位殿侍默不作声,除了点头应是,其他的时候一言不发。 徐铉好生奇怪,不知这人学问深浅,便饶有兴致地与他攀谈,卖弄自己的学问,满以为这样会使对方感到自惭形秽。 谁知殿侍仍旧点头称是,既不发表意见,也不回答问题。这样一连几天,徐铉深感没趣,傲气渐失,只好乖乖地随殿侍来到京城。 4、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 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 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5、亡羊补牢 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 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1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杯弓蛇影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向左转|向右转 2、门可罗雀 汉朝廷尉翟公的府第总是车来轿往,热闹非凡。翟公自身还养了一些门客,皇帝听信谗言把翟公的官职撤了。平时那些称兄道弟的纷纷改变态度。门客也各走东西,门前非常冷清,鸟雀飞舞,张网就能捕捉到。后来他官复原职就不与他们往来。 3、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4、饮鸩止渴 东汉时期州郡长官宋光为人正直,秉公办案,得罪了皇亲国戚,被诬陷入狱,他的外甥霍决定为舅舅伸冤,就在申辩信中写道:“宋光不会冒死去篡改诏书,那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大将军梁商看中霍的才识就亲自向皇帝汇报救了宋光。 5、刎颈之交 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的派遣,带和氏璧出使秦国,而能完璧归赵,被赵王重用,拜为上卿。武将廉颇受不了,多次想找蔺相如的茬,蔺相如以国事为重避免了矛盾。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后来成为刎颈之交。
中国较著名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亡羊补牢》、《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其它寓言集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等。 寓言故事有哪些 寓言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寓言故事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体现在简单的故事中。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