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蜀汉,人才济济,文臣武将都颇有才干。说到蜀汉的武将,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这五人必定榜上有名,除去五虎上将外,蜀汉还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吴班就是其中之一。吴班是蜀汉后期的将领,数次立功,但正史上对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 吴班是衮州陈留郡人,他的父亲吴匡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属下官员,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吴懿是他的族兄。早年吴懿带着全家随刘焉入蜀,吴班也一起来到益州,后来在刘焉之子刘璋手下效力。益州争夺战中,吴懿归降刘备并得到重用。吴班早年以为人豪爽侠义著称,令刘备心生爱才之意;另一方面,家族背景也为吴班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吴班的家族成员中,有两人在蜀汉极具影响力,一位是他的堂兄吴懿。吴懿在益州争夺战中的倒戈,为刘备迅速打开局面。另一位就是吴懿的妹妹吴氏,刘备迎娶了吴氏,蜀汉建立后,吴氏又被立为皇后。有这样的家族背景,再加上自身才能出众,吴班自然成为了刘备军中的一员将领。 吴班的一生中有两场特别出色的战役,第一场是在刘备为关羽报仇的时候。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在听到关羽被东吴所杀后,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此时关羽被杀,张飞被部下暗害,黄忠病逝,赵云留守江州,蜀汉可用之才锐减。吴班与冯习被刘备任命为先锋,将战线逼近到了陆逊等人驻扎的秭归一带,为刘备大军顺利如吴境扫除了障碍。可惜后来刘备的计策失败,导致蜀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蜀汉将领先后战死。吴班则在此战中幸免于难,成为夷陵之战中为数不多得以保全的蜀汉将领。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白帝城逝世。刘禅继位后,吴班升任后将军,并受封为安乐亭侯。建兴年九(231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吴班在此战中的表现出的实力令人侧目。此次北伐,吴班以督后部的身份跟随出征,迎战的是曹魏放司马懿所率领的军队。此战,吴班、魏延和高翔在正面较量中击败司马懿,并且获得了充分的战果,斩获敌首三千,铁甲五千,角驽三千余张,逼得司马懿不得不退回保营。可惜的是,最后因为粮草不足,蜀汉大军不能再战,只得退回蜀中。回到蜀中后,吴班等人于诸葛亮共同上书刘禅,请求罢黜负责粮草运输李严。 此后,吴班逐渐升为骠骑将军,授予节符,并进封绵竹侯。至于吴班的结局,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后汉书》中记载吴班病重解甲归田,得以善终。《三国志》中最后并没有记载吴班去向,但也并非《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吴班被魏军乱箭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句老古话说的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帝王,杀起功臣来那是毫不留情,那么明朝开国将领里死得最冤的是谁?趣历史小编认为,傅友德当属第一。 傅友德祖籍在宿州(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在北方红巾军同元军激战的时候,他加入了进来,成为了刘福通部将李喜喜麾下的一名普通士兵,后来李喜喜战败了,他便跑去投奔明玉珍,在明玉珍这里不受重视,便又跑去投奔了陈友谅,但照旧还是没有什么名气。 直到遇到了朱元璋之后,他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明主,便直接过去投靠了,也老朱也一眼喜欢上了眼前这个小伙子,当即将其升为将军,给予了其充足的信任和重视。 就这样傅友德在朱元璋的手中,成功焕发出了第二春,在著名的鄱阳湖决战中,他遇到了自己的老东家陈友谅。此战是他向朱元璋表示忠诚和能力的最好时机,所以他表现得尤其神勇,在激战之中,身上多处受伤,但却依旧像个没事人似的,越发英勇作战。在后来的攻打武昌这场硬仗中,傅友德尽显英雄本色,带领数百人就强行攻城,他的勇气激励了全体将士英勇向前,成功拿下了武昌。 后来,在攻打张士诚和跟着徐达北征元朝的过程中,都依旧将这种神勇的状态给保持了下去。在后来的平蜀战役中,他更是力压了廖永忠和汤和,成为表现最好的一个。在平定云贵战役中,他更是前前后后只花了百余天而已。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傅友德,朱元璋却将其给毫不留情面地屠杀了,而其所给出的理由,仅仅是他本人曾经在洪武二十五年的这一天里,向朱元璋讨好更多的田地,被老朱狠狠地斥责了一番,认为他的俸禄并不少,为什么还非得要与民争利。 此事过后的第二年,朱元璋就将其召回京中赐死,按理说不就是想要多一些土地,你朱元璋要是觉得不好,直接拒绝就好了,犯不着因为此事直接将其诛杀呢?这里面肯定有一些深层的原因。 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自从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之后,老朱整个人的心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还健在的开国名将,基本上就只剩下蓝玉、冯胜、傅友德、汤和了。 为了保护年幼的皇太孙,朱元璋只能将这些无法掌控的武将给屠戮干净了。 所以洪武二十六年,蓝玉党案便爆发,其本人被剥皮实草; 洪武二十七年,将傅友德赐死; 洪武二十八年,将冯胜处死。 只有汤和因为告老还乡,主动交出兵权,才得以善终。 蓝玉、冯胜和傅友德这三人的死因基本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的存在威胁到皇太孙朱允炆,所以就必须由他这个爷爷给除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们都知道,关羽是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而且也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一直被我们推崇为武圣,敌方听到关羽的大名经常都会感到害怕,却不曾想,曾经有一位武将咳嗽了一声,就吓退了关羽。这足以可见这位武将的厉害,要知道在三国即便是赵云等名震三国的大将都难以让关羽面露惧色,那么这个曾经用一声咳嗽就吓退了关羽的大将又是谁呢? 关羽可是蜀汉一等一的大将,他曾经温酒斩华雄,除此以外也有过五关斩六将等战绩,从这些战绩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关羽有多么的英勇。当时曹操一直想要关羽投奔在自己的身边,我们要知道关羽是一个十分忠心的人,他跟随在刘备身边以后就从来没有对刘备产生过二心,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称赞的。那么如此将领按照常理来说,应该只有让别人害怕的份儿,为何还有人会让他感到害怕呢?上文小编所说的这个用一声咳嗽,就吓退了关羽的将领叫做甘宁,恐怕整个三国也只有甘宁一人有这种本事。 甘宁原本是刘表身边的人,后来因为黄祖不重用他,于是他又投奔到了周瑜的身边,经过周瑜的引荐,甘宁顺利的得到了孙权的重用,从此才能够在孙权身边大展手脚。当时孙权对于甘宁来说,就犹如甘宁的伯乐,孙权的礼遇让之前一直怀才不遇的甘宁心怀感激,于是便决定一定要拼了自己的性命,帮助他打仗,为他谋得一番事业,其中一战就是和关羽的对仗。 那个时候关羽已经被派去镇守荆州,而甘宁主要负责守卫益州,当时甘宁的手下只有三百人,而关羽手下的人则是他的一百倍,也就是三万人,他们两人之间的兵力十分悬殊。当时关羽决定夜晚偷袭益州,但是这个计划被东吴的人给知道了,众人商议应敌之策的时候,甘宁主动站出来请战,要去对抗关羽。 当时甘宁虽然站出来请战,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增兵五百,并且还立下了军令状,说关羽听到他的咳嗽绝对不敢渡江,如果他敢来的话我就会生擒他。我们都知道,虽然关羽十分英勇,但是他也不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在渡江之前听到了甘宁的咳嗽声后,便知道甘宁在前面埋伏着,等待着他渡江,所以他才会担心中了埋伏,便放弃了夜袭的计划。 小编认为关羽之所以撤退,其实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关羽听到了甘宁的咳嗽声后,就知道了敌人早有准备,自己贸然进攻的话就很容易中计,而且自己本来就是偷袭,既然是偷袭,最忌讳的就是提前让敌方提前知道了自己的计划,倘若在这种情况下还不撤退的话,必定不会占到半点便宜。第二个原因是,这一次作战是在水面上,要知道关羽虽然比较擅长水战,但是和东吴的人比起来他还是要更逊色一些,甘宁这个人也并不是徒有虚名,关羽之所以不愿意冒险进攻,那是因为一旦失败的话,可能连他们刚刚占据的荆州都要彻底丢失,明显利大于弊,所以关羽不得不撤退。第三,诸葛亮之前有叮嘱过关羽,如果敌方有埋伏的话就不可进攻,关羽一直以来都是很相信诸葛亮的话,所以他听到了甘宁的咳嗽便知道了,敌方早有准备,就立马带兵撤退的。而甘宁也正是因为一声咳嗽吓退了关羽,才能够让他也顺带着名扬三国。 要知道三国时期的甘宁是一个很难得的武将,但是让人感到十分可惜的是,他最终的结局并不是太好,上阵作战的时候就已经身患重病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本来应该退兵休息,但是他仍然坚持带病打仗,再加上刘备的突然带兵来袭,才会导致甘宁兵败。甘宁在失败之际,骑马逃跑的时候,被沙摩柯拿箭射死了。但是让人极为奇怪的是甘宁在被射下马以后,成堆的乌鸦趴在他的尸体上,似乎是要保护甘宁,不让他的身体受到侵犯一样,场面极为壮观。 小编认为这一次甘宁之所以能够吓退关羽,其实存在着很多客观的原因,但是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甘宁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庸才的话,即便他有埋伏,关羽也是肯定不会把他放在眼中的。要知道甘宁虽然擅长水战,但是相比关羽的话还是够逊一筹的,正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各有所长,假如这一次真的让甘宁和关羽两个人正面对敌的话,结果还不一定会是谁输谁赢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同小编一起讨论。小编码字不易,如果喜欢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关注小编,小编会经常为大家更新更好的历史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潘璋擒获关羽,并夺取了青龙偃月刀及赤兔马,而且描写了在夷陵之战被为父报仇的关兴所杀,但实际上都是虚构的小说效果。 人物生平 果敢闻名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权十五岁时任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潘璋开始跟随孙权。 潘璋天性放荡,喜欢喝酒。家中贫穷。喜欢赊账酤酒。债主上门讨债。他就说:“等我以后富贵了再还。” 孙权喜欢他,让他招募士兵,得到一百多人。于是,孙权用他为将领。因为潘璋讨伐山贼战功赫赫,故而,孙权提升潘璋为别部司马。后来又担任吴郡的集市刺奸,致使盗贼绝迹,因此为人所知。 升任豫章郡西安县长。当初刘表任荆州牧时,西安县百姓常受盗贼的骚扰。自从潘璋任西安县长以来,贼寇便不敢入境侵犯,邻县建昌又有盗贼作乱,潘璋转任建昌县令,加授武猛校尉,讨伐盗贼,一个月内就把盗贼全部平定,又召集本地的散兵游勇,得到八百多人,带领他们返回建业。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初,孙权攻打荆南,潘璋与吕蒙、孙皎、鲁肃各自率兵分道并进,到益阳与关羽对峙。最后刘备将荆州与孙权平分才平息事件。 合肥杀逃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在东吴大军包围合肥期间,张辽率800人出城奄至东吴军营,东吴诸将没有防备,陈武战死,宋谦、徐盛皆披靡败走。潘璋的身次在后方,见状,便驰马前进,亲手杀掉宋谦、徐盛军中逃跑的两名士兵,于是吴兵返还与张辽接战。孙权十分赞许潘璋。(合肥交战的3条本传,共有0句撤军,0句津北,3句合肥,并且,都被《甘宁传》带有“唯”字的名单排除在津北以外。反观,津北交战的5条本传、1条裴注,共有6句撤军,5句津北,1句津南。) 战后,潘璋被拜为偏将军,领有百校,屯于半州。 率部擒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八月,汉水流域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关羽趁机乘大船进攻,擒获于禁的数万大军。于是,关羽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于是,孙权再次派遣吕蒙、潘璋等人袭击关羽。关羽退守麦城,吴范预测关羽伪降,孙权于是派遣潘璋与朱然截断守将关羽后路,潘璋率军到达临沮后,住在夹石间,遇上关羽军队。十二月,潘璋部下司马马忠擒获关羽、关平及都督赵累等。关羽、关平在临沮地区被就地斩杀。孙权便分宜都、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潘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 夷陵之战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派马良诱降武陵夷民,让其反吴。潘璋等人合共五万人马在大都督陆逊的带领下在夷陵抵御刘备。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潘璋的部下斩杀刘备护军冯习等人。蜀汉军队损失惨重。孙权任命潘璋为平北将军、襄阳太守。刘备退守白帝城。潘璋、徐盛等人上书孙权,要求再次进攻刘备。陆逊、朱然、骆统等人表示反对。孙权在经过分析后,决定撤军请和。 火烧浮桥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丕发现孙权并非真心归服,大举攻吴。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人进攻江陵的朱然。潘璋、诸葛瑾、杨粲等人奉命解围,但没有成功。 魏将夏侯尚等围攻南郡的朱然,分前军三万人造浮桥,渡过百里洲上,诸葛瑾、杨粲合兵前往解救,但未知敌情,未能解救,而魏军每日都有士兵渡河。潘璋认为:“魏军开始时气势强盛,江水又浅,还不是时候与他们决战。”便率军到魏军上流五十里,建立水城。又砍伐数百万捆芦苇,绑成大筏,想顺水放火,烧毁浮桥。而诸葛瑾又大举进攻夏侯尚,夏侯尚等人因为久攻江陵不下而退兵。潘璋逐到备陆口防备。 黄武六年(公元227年),孙权亲自率军在石阳迎击魏军,吴军大胜,准备回师,以潘璋为断后。不过,在夜中发生乱事,敌人追击潘璋,潘璋不能抵挡,幸而朱然解救。 人物去世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任命潘璋为右将军。 潘璋为人鲁莽勇猛,禁令严明,喜好建功立业,带领人马不过几千人,但所到之处常常可以起到上万兵力的作用。 征战驻扎时,潘璋设立军中市场,其他部队没有的物品,都靠军中市场补给充实,但是他天性奢侈,晚年更加厉害。使用物品的规格超出了规限。富有的将士有的被他杀死夺走财物。多次不遵循法令,监司检举报告,孙权爱惜他的功绩而不责伺他。 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潘璋去世,孙权下令其部队交由吕岱接管。潘璋儿子潘平行为不端而被流放会稽。潘璋之妻居住在建业。孙权赐于田地房屋和免除赋役的佃户五十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治初为县吏、州从事等职,后随孙坚、孙策征战,累拜吴郡太守。孙策死后,与张昭等共尊奉孙权嗣位,为稳定江东局势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建安七年(202年),改授九真太守、行扶义将军。黄武元年(222年),封毗陵侯。朱治署理郡政时,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晚年自请屯守故鄣,以镇抚山越。黄武二年(223年),拜安国将军,配金印紫绶,改封故鄣侯,旋即返回吴郡。黄武三年(224年)病卒,年六十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治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里辟其为从事,随孙坚到处征战。 中平五年(188年),朱治被拜为司马,随军讨伐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的周朝、苏马等贼军,立有战功,孙坚表他行都尉。 初平二年(191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朱治随孙坚大破董卓于阳人,进入洛阳,被表行督军校尉,特许将领步骑,往徐州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 从平江东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朱治便辅助其子孙策,依靠于袁术。他后来知道袁术不立政务、品德,便劝孙策返回江东自立。太傅马日磾正滞留在寿春,便辟朱治为掾属,升授吴郡都尉。当时,吴景在丹杨任官,而孙策受命为袁术攻打庐江,刘繇深怕为袁术、孙策所吞并,产生误解、猜疑。但孙策的家人都在州中,朱治便派人到曲阿迎接孙策母亲及孙权等幼弟,提供养护,对孙家甚有恩惠。 兴平二年(195年),朱治从钱唐想进至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派兵抵御。两军发生战斗,许贡军大败。许贡南逃投靠山贼严白虎,朱治遂进入吴郡,代领太守事务。孙策成功平定江东。 建安二年(197年),朱治举孙策之弟孙权为孝廉。 转战江南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所伤,旋即不治身亡。朱治与张昭、周瑜等继续辅助孙权嗣位。 建安七年(202年),孙权表奏朱治任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以娄、由拳、无锡、毗陵四县为其食邑,允许其设置长吏。后参与征讨夷越,平定东南,并擒获黄巾余军陈败、万秉等。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占领荆州,威震南土,孙权之堂兄、曹操的亲家孙贲畏惧,想要送儿子到曹军处为人质。朱治听到后,向孙贲陈说安危,孙贲便不送子质。 晚年生涯 孙权视朱治为上将。孙权进封吴王后,朱治每次进见,孙权仍亲自迎接,以厚礼相待,设宴、赠予,恩泽、敬意特别多,连朱治的随从都有礼物。 黄武元年(222年),朱治被封为毗陵侯。 黄武二年(223年),孙权拜朱治为安国将军,授与金印、紫绶,徙封邑到故鄣。孙权常赞叹朱治忧心、勤于王事,令其担任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不过,朱治只愿意接受领四县的租税。但当地子弟及吴四大姓家族多到郡出仕,郡吏常常以千计,朱治统辖了数年,全部遣到王府,每次都有数百人。 每年进献,孙权都答报过厚。而当时丹杨深地,叛乱频频发生,而朱治仍觉年事而高,思恋故乡,自表到故鄣屯兵,镇抚山越。郡中的长老、朋友都到朱治家拜访,朱治任都引见,与他们共饮欢宴,乡党的人都引以为荣。朱治在故鄣居住数年后,又返回吴郡,住了三十一年。 黄武三年(224年),朱治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皎(?―219年),字叔朗,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昭义中郎将孙静第三子,武烈帝孙坚之侄,孙权堂弟。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任护军校尉,领兵二千多人,号称精锐部队。后升任都护征虏将军,接替程普都统夏口,曾随吕蒙平定荆州。219年,孙皎病死,孙权追录他的功勋,封其子孙胤为丹阳侯。 人物生平 初任校尉 孙皎初任护军校尉,领兵二千多人。当时,曹操多次出兵攻濡须。孙皎常常赶赴抵御,号称精锐。后来,孙皎升任都护征虏将军,替代程普督夏口。黄盖和孙皎哥哥孙瑜去世后,孙皎合并了他们的部队。受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封地,自己设官置吏。 轻财交友 孙皎轻财物好施舍,善于结朋交友,与诸葛瑾关系最为友好。他委任庐江人刘靖负责下属得失的处理,江夏人李允负责一般人事的安排,广陵人吴硕、河南人张梁负责军旅大事的布置,对他们倾心相待,他们都竭心尽力。 谋取民心 孙皎曾派兵伺机抓获魏国边境守将官吏及美女,让他们把这些人送到自己这儿来。然后,孙皎让这些人更换衣服并送他们回去,同时下令说:“今日所要诛讨的是曹氏,他的百姓有什么罪?自今以后,不许攻击魏国的老弱百姓。”于是,江淮地区归附他的人很多。 上疏谢罪 孙皎曾因为小事与甘宁争吵负气,有人劝说甘宁,甘宁说:“作为人臣大家是一样的,征虏将军虽是公子,但凭什么专行侮辱人呢?我服侍明主,只应尽力效劳,以报答君主厚遇,确实不能世俗般地屈从无理之人!”孙权听说此事后,写信责备孙皎说:“自从我与北方为敌,中间已有十年了,起初与北方相对立时你还年小,现在已将近三十的人。孔子有言‘三十而立’,不只是指学习五经的事。让你统率精兵,担当大任,统领诸将于千里之外,是想你如楚国任用昭奚恤一样,扬威于北部边境,不是白白地让你放纵个人意志。最近听说你与甘兴霸饮酒,因酒醉发作,侵犯了他,他请求归属吕蒙管辖。此人虽说粗鲁豪放,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然而他总还算是个大丈夫。我亲近他,并非偏爱他。我亲近爱护他,你却疏远憎恶他,你所做的常与我的作法相背离,这样可以长久吗?居家待人以敬,行事讲求简明,就可以统治百姓;以仁爱待人,能宽容大度,就可得众人拥护。对此二事都不理解,怎么能够率统大军在远地抵御敌人、解救危难呢?你日益长大,特地授予重任,上有远方瞻望期待,下有亲兵朝夕相从,怎么可以任性地大发脾气呢?人谁无过,贵在能改,应追记从前过失,深切地进行自我责备。现特意麻烦诸葛子瑜着重强调我的心意。写这封信时,我心里颇为难过,泪随笔落。”孙皎收信后,上疏表示谢罪,于是与甘宁结下深厚交情。 后来吕蒙将要袭击南郡,孙权打算命令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都督,吕蒙上疏孙权说:“如果至尊您认为征虏将军能行,就应该用他;认为我吕蒙能行,就应该用我吕蒙。过去周瑜、程普为左、右部都督,共同进攻江陵。虽说大事取决于周瑜,而程普自恃自己是沙场老将,而且都是都督,于是两人不相和睦,险些误了国家大事,这正是眼前必须引以为戒的啊!”孙权由是醒悟,向吕蒙道歉说:“让你任大都督,命孙皎为后续。”擒获关羽,平定荆州,孙皎出了大力。 去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皎去世。孙权追记他的功劳,封他的儿子孙胤为丹杨侯。孙胤死后无子,孙胤的弟弟孙晞继承了爵位,统领军队,后因有罪自杀,封地被取消。孙胤另外几个弟弟孙咨、孙弥、孙仪都作了将军,被封侯。孙咨为羽林督,孙仪为无难督。孙咨被滕胤所杀,孙仪被孙峻所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瑜(177年-215年),字仲异,吴郡富春人,孙坚之弟孙静的次子,孙权的堂兄。官至奋威将军、丹杨太守。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瑜初以恭义校尉的身份统领士兵,曾跟随周瑜、孙权等人征战,擅于安抚部下、招降纳顺。孙瑜爱读古籍,又请学者马普来为将领官员的子弟讲学,于是东吴开始设立学官。215年,孙瑜去世,时年三十九岁。 人物生平 孙瑜最初以恭义校尉的身份统领士兵,他手下的宾客、将领和士兵大多数是长江以西的人,孙瑜很虚心地安抚他们,得到他们的喜爱和信任。 建安九年(204年),孙瑜兼任丹阳太守,众人前来归附,兵力达到一万多人。后来,孙瑜又被加任为绥远将军。 建安十一年(206年),孙瑜和周瑜一起征讨麻屯和保屯,取得胜利。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攻打濡须 ,孙瑜跟随孙权到濡须抵御曹操。孙权想与曹操交战,孙瑜劝说孙权应稳重防守,孙权不听,军队果然没有获得战功。事后,孙权升任孙瑜为奋威将军,仍然掌管丹杨郡的事务,从溧阳迁到牛渚驻守。 孙瑜任用永安人饶助为襄安县县长,无锡人颜连为居巢县县长,让他们招纳庐江二郡前来投降,二人都招得一些人前来归附。济阴人马普爱好古学,孙瑜以厚礼相待,让两个郡府中将领官吏的子弟几百人都来跟随他学习,于是设立学馆,置备饮食讲堂,讲授知识。当时诸将都只专心从事军务,而孙瑜却喜好典籍,虽然在军队之中,也经常读书。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瑜去世,时年三十九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暠,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宗室,东汉末年东吴将领,孙坚之弟孙静长子。孙策死后,夺权未遂。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生平 孙暠,东吴宗室,孙静长子。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旧仇吴郡太守许贡门客杀害。各地官员都打算奔丧,因时任富春长之虞翻在富春为孙策守丧,引导当时地方官员原地守丧,避免地方空虚。孙暠时为定武中郎将,屯守乌程,整顿兵甲,欲乘时自立,遂兵向会稽。会稽地方以兵自守,等待东吴统治核心的命令。虞翻对他警告:“孙策主公英年早逝,部属应由主公之弟孙权统摄。重兵已围城固守,且我已经与同郡吏士准备以命相搏,为新主公除害。你自己权衡利害吧。”孙暠最后撤退。 孙暠这一支嫡系后代(主要指孙暠及其孙孙峻、孙綝)均为东吴宗室,亦为东吴政权之夺权者,尤以其孙峻、孙綝的影响最大。而孙静后代中孙暠这一支嫡系与其他非嫡系相比,孙静及后者对东吴有着不少功绩,而前者则对东吴造成不少损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贲(?—210年或219年),字伯阳,吴郡富春人,孙坚同母兄长孙羌之子,孙策和孙权的堂兄,东汉末年将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贲父母早死,弟弟孙辅还是婴孩,孙贲独力养育孙辅。孙贲初时为郡督邮守长,孙坚于长沙起兵,孙贲弃官跟随孙坚。孙坚后战死,孙贲统领孙坚部众扶送灵柩。后来袁术迁移到寿春,孙贲前去依附。袁绍任命会稽人周昂为九江太守,袁术大怒,派遣孙贲攻击周昂,并于阴陵击破他。袁术于是表孙贲领豫州刺史,转丹杨都尉,行征虏将军,参与讨平山越。袁术占据寿春后,扬州刺史刘繇迁至曲阿,并驱逐孙贲,孙贲惟有退还历阳。不久,袁术命孙贲与吴景联手攻击刘繇部将樊能、张英等人,未能击破。 孙策后来到江东,帮助孙贲等人击破张英、樊能,并且追击刘繇,刘繇败走豫章。建安二年(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当时孙策遣回孙贲和吴景向袁术报告。袁术任命孙贲为九江太守,孙贲不从,抛弃妻儿回到江南。孙贲到时,孙策已平定吴郡和会稽,并与孙策征伐庐江太守刘勋及江夏太守黄祖,回军时知道刘繇病死,于是又平定豫章,由孙贲领豫章太守,后来封都亭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受奉诏拜为征虏将军,继续领豫章太守。在职第十一年逝世。 人物生平 随叔起事 孙贲的父母早亡,弟弟孙辅还是个婴儿,孙贲自己独力抚养弟弟,兄弟俩的感情很深。孙贲起初担任过郡中的督邮、县长之职。中平三年(186年),孙贲的叔父孙坚在长沙举义兵起事,孙贲辞去官职跟随孙坚征战。 初平二年(191年,《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误作初平三年),袁术派孙坚出征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迎击孙坚,孙坚击败黄祖,追击黄祖渡过汉水并包围襄阳。孙坚单身匹马登上岘山,被黄祖的军士用箭射杀。孙贲率领将士投奔袁术,袁术上表推荐孙贲为豫州刺史。孙贲代领孙坚的军队,扶送孙坚的灵柩到曲阿。 四处征战 后来袁术迁徙到寿春,孙贲又去依附他。袁术的同父庶兄袁绍任用会稽人周昂为九江太守,袁绍与袁术不和睦,袁术派遣孙贲在阴陵打败周昂。袁术上表任命孙贲兼任豫州刺史,又转任丹杨都尉,代理征虏将军,讨伐平定山越。后孙贲被扬州刺史刘繇所逼迫驱逐,就带领将士兵卒回到历阳驻守。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再派孙贲与吴景共同攻击樊能、张英等人,未能取胜。等到孙坚之子、孙贲堂弟孙策东渡,援助孙贲和吴景打败张英、樊能等人,于是进击刘繇。刘繇逃往豫章。孙策派孙贲和吴景回到寿春报告袁术,正值袁术称帝,设置百官,于是任命孙贲为九江太守。孙贲不就任,抛弃妻儿返回江东。 当时孙策已平定吴郡、会稽两地,孙贲与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队凯旋,听说刘繇已经病死,于是路过平定豫章,孙策上表任命孙贲兼任豫章太守,后被封为都亭侯。 去世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破荆州,威震南土,孙贲心怀畏惧,又因为自己女儿为曹操之子曹彰之妻,便想要把自己的儿子送给曹操当人质以求自保,被朱治说服才作罢。同年,朝廷使者刘隐奉诏任命孙贲为征虏将军,继续兼任豫章太守。孙贲在任十一年去世,死后其子孙邻继承爵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辅,字国仪,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年将领,孙坚长兄孙羌次子,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之弟,孙策和孙权的堂兄。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辅襁褓中父母双亡,由兄长孙贲抚养长大。初以扬武校尉之职辅助孙策平三郡。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派孙辅驻守历阳抵御袁术,并招诱留下的百姓,纠合失散的兵卒。又随孙策讨伐陵阳,活捉祖郎等。建安四年(199年),孙辅随孙策袭击庐江太守刘勋,因功被任命为庐陵太守。后升任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孙辅后担心孙权无力保守江东,便遣使与曹操暗中来往,事情泄露后,孙权将他软禁起来。数年后去世。 人物生平 孙辅的父母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去世了,孙辅由兄长孙贲独力抚养,兄弟俩的感情很深。 孙辅最初以扬武校尉的身份辅助孙策平定三郡。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派孙辅向西驻守历阳以抵御袁术,并招诱留下的百姓,纠合失散的兵卒。孙辅又跟随孙策讨伐陵阳,活捉祖郎等。 建安四年(199年),孙辅随从孙策向西袭击庐江太守刘勋,孙辅与刘勋军交战中身先士卒,立有战功,孙策任命孙辅为庐陵太守,让他平定安抚所属县城,分别置备官员。后来孙辅升任为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 后来,孙辅担心孙权没有能力保守江东,趁孙权出行时派遣使者与曹操暗中来往。结果孙辅暗通曹操之事,被人告发,孙权回来后,假装不知道此事,与张昭共同召见孙辅,对孙辅说:“兄弟之间不愉快说出来,为什么要叫外人来呢?”孙辅否认没有此事,孙权将孙辅与曹操往来的书信拿给张昭,让张昭拿给孙辅看,孙辅惭愧的无言以对。孙权于是尽杀孙辅的近臣,削减他的部曲,将他流放到东部幽禁。数年之后,孙辅去世,孙辅的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都依次取得官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邓方(?~221年),字孔山,荆州南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随刘备入蜀,后任庲降都督,卒于任上。邓方是蜀汉第一任庲降都督,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生平 邓方是南郡人,后出仕刘备,任荆州从事。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讨伐张鲁,邓方亦随刘备入蜀。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在刘备的进攻下投降,刘备平定益州,任命邓方为犍为属国都尉。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以邓方为太守,并任命邓方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驻扎在朱提郡南昌县,出镇南中。邓方为人不重钱财,而且果敢勇武,深有威信,治下的夷人都很敬服。 章武元年(221年),邓方卒于任上。 人物评价 杨戏:“安远强志,允休允烈,轻财果壮,当难不惑,以少御多,殊方保业。” 常璩:“轻财果毅,夷汉敬其威信。” 史籍记载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恢(?~231年),字德昂,建宁郡俞元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为建宁郡督邮。刘备攻占益州后,拜为功曹书佐、主簿,迁别驾从事。蜀汉建立后,任庲降都督、交州刺史,跟随丞相诸葛亮讨平南中四郡的叛乱,立下赫赫战功,拜安汉将军,封汉兴亭侯,领建宁郡太守。作为蜀汉第二任庲降都督,战后积极调配南中物资,有效地支持了蜀汉政府的财政。建兴九年(231年),去世。 人物生平 慧识明主 李恢是建宁郡俞元县人,初出仕建宁郡为督邮。李恢的姑父爨习是建宁郡建伶县的县令,有违反法令的行为,李恢也受牵连而被免官。当时的益州郡(建宁郡前称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后才改为建宁郡)太守董和考虑到爨习是当地的豪强大姓,于是没有答应免去李恢的官职。 建安十八年(213年),董和推荐李恢到州府任职,李恢在路上的时候听闻到刘备从葭萌南向进攻刘璋的消息。李恢认为刘璋必定失败,而刘备必定会成功,于是假称自己是益州郡的使者,北上去拜见刘备。李恢在绵竹见到了刘备,刘备非常赞赏李恢,于是让李恢留在军中一起进攻雒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刘备军攻破雒城,适逢马超密信请降,刘备派遣李恢前去汉中连结马超,马超于是归顺刘备,率兵南下进攻成都,城中震怖,不久后刘璋出降。刘备取得益州,自领益州牧,任命李恢为益州功曹书佐、主簿。后来有逃亡的罪犯诬陷李恢图谋造反,执法官员拘捕了李恢,但刘备认定李恢不会谋反,洗清了李恢的冤情,并升迁李恢为益州别驾从事。 平乱建功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改元章武。同年(一说章武二年),蜀汉庲降都督邓方逝世,刘备问李恢:“谁可以接替邓方呢?”李恢回答道:“人的才能各有长短,所以孔子说‘使用人时要衡量他的才能’。而且圣明的君主在上,那么臣子就会竭尽心力,所以在攻打先零羌人的时候,赵充国说‘没有人能比得上老臣我’,臣不自量力主动申请,还望陛下明察。“表明了毛遂自荐的态度。刘备笑道:“我的本意也已经是你了。”于是以李恢为庲降都督,授予节符,领交州刺史,驻牂牁郡平夷县,出镇南中。 章武三年(223年),蜀汉皇帝刘备逝世。当时南中豪强高定在越巂郡肆意妄为,豪族雍闿在益州郡飞扬跋扈,牂柯郡郡丞朱褒也在牂柯郡造反作乱。 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南中,亲率一军从左路从成都进发,自安上县由水路攻向越巂郡;别遣李恢中路进军,从平夷出发按大道进攻益州郡;门下督马忠从右路进攻牂柯郡乱夷。 李恢孤军深入,建宁郡各县叛军相互集合成大队人马,在滇池县包围了李恢军。当时叛军的人数是汉军的几倍,而且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消息,形势非常严峻。李恢于是施计骗南夷道:“官军粮草已尽,已准备撤军回去了。我们中间有的人久离家乡,而今得到机会回来,如果不能回到北方的话,就打算与你们共同谋划大事,所以在此坦诚相告。”南夷叛军相信了李恢的话,因而对包围的防守有所懈怠。李恢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大败南夷叛军,并追逐败敌的残部,南至盘江,东到牂牁,与诸葛亮军声势相连。与此同时,汉军其余两路进军也都取得了胜利。同年秋,南中叛乱悉数平定,李恢立功最多,被封为汉兴亭侯,并加拜安汉将军。 稳定南中 平南大军胜利回师后,南夷又再次反叛,杀害朝廷守将。李恢亲自统兵前往平叛,铲尽行凶做恶的夷人,并把它们的首领迁往成都,从夷人中的叟、濮部落中征收耕牛、战马、金银以及犀牛皮作为赋税,用以充实朝廷的军用物资,使得当时蜀汉的财物开支不会缺乏。 建兴七年(229年)四月,孙权称帝,建立吴国。蜀汉朝廷派出使者与孙吴歃血为盟,达成二分天下的盟议。因当时交州属于孙吴,蜀汉朝廷因此解除了李恢交州刺史的职务,变更为建宁郡太守,并让李恢从牂牁郡平夷县返回居住在本郡,后来又迁居汉中。 建兴九年(231年),李恢逝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马忠(?-249年),本名狐笃,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安末年,马忠被推举为孝廉,任汉昌长。曾被刘备称为贤才。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任马忠为门下督。建兴三年(225年),马忠出任牂牁郡太守,讨平牂牁叛乱。后任庲降都督,剿灭豪帅刘胄叛乱。官至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历封博阳亭侯、彭乡侯。延熙十二年(249年),马忠去世。马忠是蜀汉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中期间,他稳定秩序、处事果断、威恩并立,深受百姓的爱戴。 人物生平 先主所识 马忠是巴西郡阆中县人,小时候寄养在外祖父家,姓狐名笃,后来才恢复马姓,改名为忠。出仕巴西郡为郡吏,建安末年被推举为孝廉,受任巴西郡下汉昌县县长。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东征孙吴的战争中兵败猇亭,巴西郡太守阎芝征发各县士兵来补充军队的损失,派遣马忠统领士兵前往送达。当时刘备已经撤退回到永安,见到马忠并与他交谈一番后,对尚书令刘巴说道:“我虽然失去了黄权(当时黄权被迫投降了曹魏),但又得到了狐笃,这是世上不缺乏贤才啊!” 平叛治乱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逝世。五月,太子刘禅继位,改元建兴。同年,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任命马忠为门下督。 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出兵南中,授任马忠为牂牁郡太守。当时牂牁郡郡丞朱褒在郡内作乱,马忠别领一军进攻牂牁郡,打败叛军,击杀朱褒。讨平叛乱后,马忠在郡中安抚救济百姓,并且注重体恤治理,因此很有威名和恩惠。 建兴八年(230年),丞相诸葛亮驻屯汉中,蜀汉朝廷征召马忠为丞相参军,辅助长史蒋琬处理留守相府的事务,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 建兴九年(231年)春二月,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曹魏。夏秋相交之际,阴雨绵延不断,粮食的运输接续不上,中都护李严于是派马忠和督军成藩来到诸葛亮军中说明情况,让诸葛亮退军。马忠留在军中,帮助诸葛亮管理军中的事务。 同年八月,北伐大军撤还,马忠又统军前去讨伐在汶山郡作乱的羌人。羌人于山间扼要处设置石门,并于石门上作床积放石头用以攻击,欲借此抵抗汉军的进攻。马忠以牙门将张嶷为先锋进讨,张嶷巧用使者恫吓羌人,羌人部分头目惊惧而降,余众逃窜山谷,大军趁机进攻,彻底讨平作乱的羌人。 镇守南中 建兴十一年(233年),由于庲降都督张翼执法严厉,不得南夷欢心,夷族首领刘胄于是作乱造反,诸葛亮以马忠代张翼为庲降都督,统军平叛。马忠不负使命,击杀刘胄,平定叛乱。蜀汉朝廷加封马忠为监军奋威将军,并封为博阳亭侯。讨平刘胄后不久,牂牁郡、兴古郡的獠人又起兵作乱,马忠令张嶷前往讨伐,招降其众两千余人,送往汉中用以充实蜀汉的北伐军队。 当初在章武三年(223年),建宁郡(前益州郡,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改建宁郡)叛夷杀害太守正昂,并且绑架新任太守张裔送到吴国,所以之后庲降都督一直驻扎在牂牁郡的平夷县。马忠成为庲降都督后,将治所迁到了建宁郡味县,处于汉族和夷族之间,加强对夷人的管理。 越巂郡自从建兴三年诸葛亮讨平高定叛乱之后,叟夷部落数次作乱,先后杀死太守龚禄、焦璜,从此以后越巂太守都不敢去郡里上任,只敢驻扎离越巂郡郡治邛都八百里的安上县,故越巂郡徒有其名。马忠在越巂太守张嶷的辅助下,恩威并济,剿平乱夷,迁回郡治,修缮城郭,控制盐铁资源,并重新贯通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恢复亭驿通信,使越巂郡重现旧时的秩序。因此功劳马忠被加封为安南将军,并进封彭乡侯。 延熙五年(242年),马忠回到成都朝廷,当时大司马蒋琬驻扎汉中,欲顺沔水东下袭击魏国魏兴郡和上庸郡,但朝中大臣都不赞同。朝廷于是派马忠北上汉中,向蒋琬宣布朝廷的旨意,加上当时蒋琬病患连连发作,东进之策最终没有实现。朝廷加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 延熙七年(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大军进攻汉中,大将军费祎北上御敌,留下马忠在成都,平尚书事,参与朝廷政事的谋议。费祎退敌归还后,马忠亦回到南中。 卒于任上 延熙十二年(249年),马忠在任上去世,其子马修继承爵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蜀汉末期常被认为人才凋零,导致了国家灭亡,但是事实上蜀汉末期仍有以后五虎为首的众多优秀将领,人才数量虽难与魏国抗衡,但数量绝对不算稀少,质量更可以和三国前中期名将媲美。下面就为您盘点蜀汉末期武将的佼佼者,后五虎将。 坚如磐石——王平 王平本是魏国将领,在汉中之战后投靠蜀国,降将的身份让他必须谨言慎行,与人交谈从不开玩笑,统兵打仗也是非常谨慎,从不冒进。王平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王平做他的先锋,马谡不听孔明安排,舍水上山,王平连连规劝马谡,马谡不听,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随后蜀军惨败。只有王平所领的千余人士兵鸣鼓自持,张郃怀疑王平有伏兵,不敢进攻。于是王平将四散的士兵统一起来,率领他们平安归还。战后马谡被孔明下令斩首,而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 在之后的数次北伐中,王平多次担任重要任务,防守要道,张郃等大将都不能得胜。曹爽率领10万大军攻打汉中,被王平指挥下不到3万的汉中守军击退。王平镇守的汉中,始终是魏军无法飞跃的坚墙。 万夫不当——句扶 在蜀汉末期有一位鲜为人知的猛将,堪称后蜀武勇第一人,他就是句扶。当时有句话,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说明了他在蜀汉后期的地位,他作战勇敢、忠勇宽厚,为巩固保卫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蜀汉建兴三年(225)三月,南中之战爆发,句扶与王平、马忠、张翼、关兴等蜀汉名将随诸葛亮南征,在南中之战中,句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建兴十三年(235),魏明帝曹睿亲领10万大军,兵分五路犯蜀国边境,句扶多次设计,诱魏军深入,充分利用险要地形,伏击魏军。在战场上,句扶拔马奋击,冲入敌阵,奋勇交战,斩敌无数,魏军皆畏之其骁勇强悍,争恐避之。 廖化,是后蜀的先锋大将,如我前篇所述,他是也是一位严重被低估了的将领,老而弥坚的他,始终为蜀汉奋战在第一线,北伐中击败游奕,射杀王赟,更是将司马懿逼入过险境,可惜碰上了三国时期第一大战争奇才,邓艾,任凭姜维与廖化如何使计都只能无功而返,最后只能感叹生不逢时,看着国家灭亡,郁郁而终。 张嶷,蜀汉后期的猛将,无当飞军的第二任指挥官。南方的越巂郡的南蛮曾多次反叛,杀死了多任太守,后来被任命的太守都不敢去郡里赴任,这个郡空有其名。直到张嶷被任命为太守,他带领手下前往郡中赴任,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来劝导诱使南蛮部众归降,蛮夷皆服。张嶷在郡十五年,平定当地叛乱,将破败的城池重新建设,又打通了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甚得民心。 因为长年在潮湿的南方工作,张嶷身患风湿病,只能拄着拐杖才能从病榻上起来。但是但他听闻姜维将率大军北伐的消息之后,还是强撑病体自乞率军同行。临行之前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在他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中写道:“臣当值圣明,受恩过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陨殁,辜负荣遇。天不违愿。得豫戎事。若凉州定克,臣为藩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 ”张嶷没有食言,带病与魏将徐质交战,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张嶷效忠蜀汉多年,立下赫赫战功,以六十高龄(刘备定蜀时已年满二十,推算一下的话战死时年纪已过六十)带兵出征为的只是报答刘备父子的知遇之情。张嶷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他也根本就没想回来,他想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刘备父子的厚恩,为蜀汉政权征服天下的大计再出一份力.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想去实现先主刘备和诸葛丞相进取中原,一统天下的夙愿。 北伐先锋——张翼 张翼也是一个从文转武的将军(另一个是廖化),首次执掌兵权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街亭之惨败,使蜀国实力大大受损,所以诸葛亮在这一年提拔了一大批文职官员专任领军将领,张翼就是其中之一。 但张翼刚一领兵就栽了一个大跟头。原来张翼在镇守南中之时面对当地蛮夷和豪族执法严厉,得不到当地士族和边民的拥戴。当地头领刘胄突然叛变作乱,张翼领兵讨伐。但刘胄熟悉当地地形,加上又有当地蛮族的支持,张翼久攻不下,成都朝廷不得不下诏将其召回,以马忠前来代替他的职务,以张嶷来代替他领兵平叛。这个时候部下们都认为张翼应当快马返回请罪,张翼却坚称不可因自己被惩罚而耽误国家的大事,继续毫不松懈继续统领军队,整备后勤,直到接替他的马忠抵达,他才返回成都请罪。诸葛亮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责罚于他,反而对其大加赞赏。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五出祁山,任命张翼为前军都督,兼扶风太守。从此一直负责镇守南中的张翼开始转战北方,成为了蜀军之后历次北伐的先锋大将,先后在诸葛亮和姜维的领导下,与司马懿、陈泰、郭淮、邓艾、钟会等名将对阵,他的这些对手们都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人物,但张翼在他们面前却从不落下风。 然而历次北伐,未建寸功,空耗国力,景耀六年(公元263),蜀国灭亡,姜维和张翼为了复国,投降钟会。惜!成都叛乱以失败告终,张翼也与姜维、钟会死于乱军之中。 大浪淘沙,英雄饮恨,蜀汉后期将领并非实力不济,却因外患内忧,徒耗心力,奋斗一生却迎来这样的结局,但这不能成为他们的光芒被掩盖的理由,蜀汉后五虎,英勇依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中之战,是刘备在夺取益州之后主动发起的一场战争。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对于益州来说相当重要,汉中在曹操手中,就像插进刘备心脏的一颗钉子,必须尽快地拔掉。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精兵强将尽出,最终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对方主将夏侯渊,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汉中之战夏侯渊战死,刘备损失了多少武将?专家:太丢人! 汉中之战夏侯渊战死,刘备损失了多少武将 从战略意图上来看,刘备取得了该次战争的胜利,他如愿以偿地攻占了汉中,并且斩杀了曹操当时西线的主要将领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的宗亲,是最早期跟随曹操的一批将领之一,深受曹操的信任,夏侯渊的死直接导致曹魏西线战事的崩溃。 这样看来,刘备确实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然而在夏侯渊被斩杀之前,刘备攻打汉中并不顺利,而且是屡屡受挫。在汉中之战,夏侯渊为主将,张郃协助夏侯渊。张郃是五子良将之一,一直是曹魏与蜀国大战的主将,在张郃的带领下,汉中久攻不下,并且还斩杀了刘备大将雷铜。 除了雷铜之外,还有两位大将在汉中之战中阵亡,他们是吴兰和任夔,三人都是刘璋的旧部,也都是益州当地的将领。三人的战死让刘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益州将领的支持。 当时的益州本身就尚未安定,刚刚经历了易主,民心还没有完全依附,刘备发起的这一场战争又加大了益州百姓的负担。总而言之,刘备在汉中之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过好在他达到了战略目的,夺回了益州咽喉。但是在后世的一些专家看来,刘备这一场战争打得非常丢人,发起的时机和战略指挥都非常低级,如果不是黄忠斩杀了夏侯渊,后果不堪设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遂(?-215年),原名韩约,字文约,凉州金城郡人。东汉末年军阀、将领,汉末群雄之一。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韩遂最初闻名于西州,被羌胡叛军劫持,并推举为首领,于是以诛杀宦官为名,举兵十万叛乱。先后与皇甫嵩、张温、董卓、孙坚等名将抗衡,引起天下骚动。后接受朝廷招安,拥兵割据一方长达三十余年。韩遂曾与马腾结为异姓兄弟,后来二人关系破裂。袁绍、曹操相争之际,马腾、韩遂被钟繇说服,依附于曹操。建安十六年(211年),关西诸侯共同推举韩遂为都督,起兵反叛曹操,兵败于渭南。韩遂逃奔凉州,后又为夏侯渊所败,不久后逝世(一说被杀),享年七十余岁。 人物生平 著名西州 韩遂本名韩约,字文约。光和元年(178年)九月,金城太守殷华在任上去世.,韩约因为是殷华的故吏,于是与江英等追送殷华的遗体到遐邱,刊石纪念其功勋。 中平元年(184年),韩约前往京师洛阳办理公务,大将军何进久闻其名,特与他相见,韩约劝说何进诛灭宦官,何进没有听从,韩约于是请求归还凉州。 扰动天下 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羌人北宫伯玉反叛,将时任凉州督军从事边允与凉州从事韩约劫为人质,不予放还。凉州刺史左昌派盖勋率军驻守阿阳县,叛军见阿阳县无法攻破,便转向攻打金城郡,斩杀金城郡太守陈懿,胁迫边章、韩约入伙,共推举边章为首领。边章又率军包围州治冀县,左昌向盖勋求援。盖勋率援军抵达冀县,斥责边章等人背叛朝廷。边章、韩约都说:“左昌当初要是早听您的话,派兵来救援金城郡,或许我们还能改过自新,如今罪孽深重,不能再投降了。”于是,边章等人哭泣而去,解除对冀县城包围。后又包围护羌校尉夏育所部。而边允改名为边章,韩约也在此时正式改名为韩遂。 中平二年(185年)三月, 韩遂等率领数万骑兵打着诛杀宦官的旗号入寇三辅,侵逼园陵。汉灵帝遣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及中郎将董卓征讨,都不克,而边章、韩遂等实力进一步扩大,拥有十万之众,天下为之骚动。 同年七月,皇甫嵩以无功免归。八月,朝廷再次命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为副,拜董卓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都归张温统帅。连同诸郡兵步骑共十多万人,屯驻在美阳,来保卫皇家园陵。韩遂也进兵美阳。张温、董卓与韩遂等交战,不利。 十一月,在夜晚有流星如火,长达十余丈,照亮韩遂营中,驴马都发出叫声。韩遂、边章军对都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想要退回金城。董卓听说后大喜,第二天,便与右扶风鲍鸿等合并进攻,大破韩遂、边章军,斩首数千级。韩遂等败走榆中。张温于是派周慎率军三万追击,引军包围榆中城。而韩遂、边章分兵驻守葵园峡,反而将周慎军的粮道截断。周慎感到恐慌,便丢弃辎重撤走。 中平四年(187年),韩遂杀边章及北宫伯玉、李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军包围陇西。四月,凉州刺史耿鄙率六郡兵讨伐韩遂。陇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黄衍反,与韩遂连和,耿鄙为别驾所杀。汉阳人王国,自称合众将军,都与韩遂联合,进而包围汉阳,汉阳太守傅燮战死。耿鄙的司马、扶风人马腾,也拥兵反叛,韩遂等共推王国为主,攻掠三辅地区。 中平五年(188年)十一月,王国包围陈仓,灵帝派左将军皇甫嵩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前往抵抗。 中平六年(189年)二月,王国围陈仓已八十余日,但因城池坚固,一直无法攻破。皇甫嵩趁机率军追击,大获全胜,斩首一万多级。韩遂等人共同废掉王国,胁迫前任信都县令、凉州名士阎忠担任首领,统率各部。阎忠愤恨病死,韩遂等人逐渐争权夺利,继而互相攻杀,于是势力逐渐衰弱。 一方诸侯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入长安,邀请韩遂、马腾共同策划进攻山东诸将。二人见天下大乱,也想要依靠董卓起兵。 初平三年(192年)六月,韩遂、马腾等降,率众诣长安。李傕控制下的朝廷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马腾任征西将军,驻军郿。 兴平元年(194年)三月,马腾从凉州来朝,驻扎在霸桥。但他因私事有求于李傕未得到满足而大怒,调集军队准备进攻李傕,献帝派使者调解,马腾不听。韩遂率军从金城来调解二人的纠纷,结果又与马腾联合。谏议大夫种邵、侍中马宇、左中郎将刘范策划让马腾进袭长安,自己为内应,来诛灭李傕等。 不久,马腾、韩遂率军进驻长平观,种邵等人的计划泄露,便从长安出逃到槐里。李傕派樊稠、郭汜及自己的侄子李利进攻马腾、韩遂,二人被击败,死伤一万多人。韩遂、马腾逃回凉州,樊稠率军追击。韩遂派人对樊稠说:“天下之事反覆无常难以预料,你我同乡,今天虽有些小摩擦,恐怕还会走到一起的,想和你谈一谈。”二人于是并马拉着手臂,说笑了很久。四月,李傕下诏赦免马腾等,以马腾为安狄将军,韩遂为安羌将军。二人结为异姓兄弟,甚为亲近。但后来,因部曲间的矛盾,马腾、韩遂二人成为仇敌,马腾攻韩遂,韩遂败走,又合兵还攻马腾,二人成为仇敌,韩遂杀掉了马腾的妻儿,二人连年交战。到后来曹操才派钟繇、韦端前去劝和。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上表任命钟繇为侍中、代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将后方事务委托给他,特别授予他不受制度拘束的权力。钟繇到达长安后,致信马腾、韩遂等人,为他们陈述利弊祸福,马腾、韩遂都送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朝廷为人质。 建安七年(202年),袁尚派高干、郭援率军数万,与南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进攻河东郡,并派使者与韩遂等关中诸将联合出兵,曹操派钟繇对抗,而钟繇派张既劝说马腾支持曹操。马腾派马超率精兵一万多人,连同韩遂等的军队,与钟繇合击大破郭援等。献帝拜马腾为征南将军、韩遂为征西将军,允许他们开府辟召掾属。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派张既征集马腾、韩遂等人击败了高干、张晟军,斩杀了反叛的卫固等人。 建安十四年(209年),韩遂派自己的女婿阎行前往拜谒曹操,曹操厚待阎行,上表朝廷授阎行为犍为太守。阎行趁机请让他的父亲入朝任职,阎行西还见韩遂,把曹操劝韩遂入朝的话告诉他。并趁机劝韩遂归附曹操,劝他先派一个儿子入朝作为人质。韩遂说:“暂且再观望几年!”后来就派自己的儿子与阎行的父母一起入朝。 建安十五年(210年),韩遂亲自率军,讨伐之前杀雍州刺史邯郸商而反叛的武威太守张猛,留阎行守旧营,张猛派兵向东抵御。他手下的官吏百姓畏惧韩遂,于是反而一同攻张猛,张猛登楼自焚而死。 兵败归凉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派钟繇讨张鲁。让夏侯渊等率军出河东与钟繇合兵。而马超等九部意图反叛,推举韩遂为都督。韩遂当时刚讨平张猛回师,马超便劝韩遂一同起兵。阎行劝谏韩遂,不想让他与马超联合。韩遂不听,于是向东至华阴。韩遂等人的军队十万,进军至潼关。 七月,曹操西征,与马超联军夹关对峙。曹操军驻扎在蒲阪,想要西行渡河,马超听说后对韩遂说:“可以在渭河北岸据守,不到二十天,河东粮尽,敌军自己便会走了。”但是被韩遂拒绝。曹操被马超进攻,险些无法渡河,赖帐下校尉丁斐在河岸放出大量牛马,使马超军争相追赶牛马,马超控制不住,曹操因此得以成功渡河。 九月, 曹操采取贾诩的计策,离间联军。当时,韩遂请求与曹操相见,曹操与韩遂本来是老朋友,于是,他们两人来到阵前,马头相交,在一起说了很长时间,没有说到军事,只是谈论京都的往事与老朋友们,高兴时拍手欢笑。当时,马超等部队中的关中人与胡人都来围观,前后重重叠叠,曹操笑着对他们说:“你们是想来看曹操吗?我也是一个人,并没有四只眼两张嘴,只是智谋多一些罢了。”会面结束后,马超等人问韩遂说:“曹操说了些什么?”韩遂说:“没有说什么。”马超等有了疑心。另一天,曹操又给韩遂写了一封信,信中圈改涂抹了许多地方,好象是韩遂所改的,马超等更加怀疑韩遂。曹操于是与马超等约定日期,进行会战。曹操先派轻装部队进行挑战,与马超等大战多时,才派遣精锐骑兵进行夹击,大破马超等,斩杀成宜、李堪等。韩遂、马超逃奔凉州。 枭雄暮年 建安十七年(212年)五月,曹操将韩遂子孙在京师的人全部诛杀,于是将亲自写信给阎行,说明了阎行的父亲正被关押,并威胁阎行。韩遂听说阎行的父亲还活着,想要让他一同遇害,以此来坚定阎行的意志,于是强行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阎行,阎行不得已而娶韩遂女。曹操果然怀疑阎行。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韩遂进入氐王千万部落中,占据显亲,夏侯渊想要袭取显亲,韩遂逃走。夏侯渊缴获遂韩遂军粮,追击至略阳城,留下负责监查的部将守卫辎重,自己亲率精锐步骑突袭焚毁长离羌屯,斩首颇多。听闻消息的韩遂军中羌兵纷纷回援各自的部落,韩遂不得已,果然率军来救,而与夏侯渊对阵。诸部将眼看韩遂军力庞大,非常头痛,准备扎营挖堑做持久战。夏侯渊击鼓奋击,大破韩遂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韩遂让阎行别领西平郡。阎行纠集他的部曲欲杀韩遂投降,响应夏侯渊,乘夜攻击韩遂不下。韩遂极为失意,向成公英表示自己打算从羌中撤退至蜀地,依附刘备。成公英反对,认为韩遂兴军数十年,如今虽然失败了。但是不应该丢弃自己在西州建立的威信而转投他地,向韩遂献计先躲入羌氐部落中重新招揽部众,等待机会卷土重来。韩遂从计,连同数千名追随者退走羌中,由于韩遂曾经有恩于羌人,所以得到羌人的保护。 建安二十年(215年),夏侯渊回汉中,留下阎行,韩遂结集羌胡数万兵众攻破阎行。不久,韩遂便病死,田乐、阳逵、麴演、蒋石等于是斩下韩遂头颅送于曹操(一说被部下杀害),享年七十余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