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都会以为古代皇帝喜欢把修建皇陵的工匠杀掉灭口,那么古代修建皇陵的工匠最后都是怎么逃生的?其实事实就是,他们根本不必逃生。 在古代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像这种杀掉修建皇陵的工匠灭口的事是属于失去民心的事情,皇帝当然不会去做了。况且古代工匠的智慧也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在大多数时期古代给皇帝修建皇陵的工匠都是大摇大摆的从皇陵中走出来。 其实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将修建皇陵的工匠杀掉灭口的事情,但是这类事情很少发生,有史料记载的也只有秦始皇和成吉思汗干过这种事。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葬既下,或言工匠为机,臧(也就是奴隶)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这意思就是说秦始皇去世下葬后,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担心修建皇陵的人泄露皇陵的机密位置,于是秦二世就下令在秦始皇下葬后关闭地宫,把所有参与修建皇陵和下葬秦始皇的人全部锁在了地宫中,这些人最后结局当然是饿死在地宫中给秦始皇陪葬了。 同样成吉思汗铁木真死后也是如此,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时去世,他的儿子窝阔台和托雷把西夏当成了发泄对象,对西夏皇室和当地平民进行了血腥屠杀,并且窝阔台和托雷为了让成吉思汗的葬身之所得到保密,他们命令护送成吉思汗下葬的军队沿途中所有的人全部杀光,就这样别说帮成吉思汗修建皇陵的工匠,连在路上看到过蒙古军队护送成吉思汗遗体的人都被杀光了,所以成吉思汗的陵寝至今下落成谜。 历史上有记载的皇帝中也只有秦始皇和成吉思汗死后敢这么肆无忌惮的屠杀修建皇陵的工匠。 其实古代皇帝不会将修建皇陵的工匠灭口,很多是受到儒家思想的约束,汉朝之后才开始独尊儒术,秦始皇那个时期并不信奉儒家思想,而成吉思汗那个时代的蒙古人也不信奉儒家思想,所以在他们俩去世后才会出现屠戮修建皇陵的工匠事情。 而秦汉时期之后,中国的历代皇帝都信奉儒家思想,受儒家思想的约束,像随意杀戮修建皇陵的工匠这种事情属于残暴不仁的事情,肯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恶名,所以很少有皇帝会干这种事。 况且历朝历代都有专门守护皇陵的官员和军队,有这些保障在也不会担心皇陵被盗,那么也就不需要担心修建皇陵的工匠会泄密。看看历史上凡是皇陵被盗,都是王朝被终结了,在王朝交替的乱世才会出现盗挖皇陵的事情。 还有就是在古代盗挖皇陵是很严重的罪名,是要被株连九族的重罪,所以谁敢在一个王朝没有终结时就去盗挖皇陵,那得把自己家族的亲戚全都连累死。 因此在古代修筑皇陵的工匠没有大家想得那么惨,他们大多数都是可以平安无事赚一笔钱走出皇陵的。 其实古代的工匠去给皇家修建皇陵,也害怕会被皇室杀掉灭口,他们知道皇家最害怕的就是墓址被泄露出去引来盗墓贼,所以工匠们就在防盗技术上进行了技术研发,工匠们特意为了防盗研发出了从外面关闭地宫大门,却不能用人力从外面打开的技术。 这个防盗技术就在于地宫的石门上,其原理就是将墓门的门轴的上下端被制作成球状,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的相同部位被凿出一个突起的槽,门内不远的石板地面上同样也有一个槽洞。 把去世的皇帝下葬之后,负责关闭地宫大门的工匠会把一根汉白玉石条放在地面上让其慢慢倾斜,当地宫的石门关闭之后,汉白玉石条就会沿着球状轴滚动到槽内,直到最后汉白玉石条会顶住石门。 这样一来地宫的墓门在关闭之后,人力想从外面推开是根本不可能得了,也就解决了皇陵防盗问题。而这样关闭墓门的方法在古代叫作自动门,用来顶住墓门的汉白玉石条则被称为自来石。 修建皇陵的工匠们苦心孤诣研发出这种防盗技艺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要能防盗,任何人从地宫外面打不开地宫大门,那么皇家也就不用再把他们杀掉灭口了。 这个自动门和自来石的工艺在明清时期发展的最为兴盛,明清时期的皇陵基本都用了这个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日本的工匠令人惊叹的技艺,各行各业都有神乎其技般的职业技能,这些技能都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技能锻炼。那么,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有厉害呢?来看看日本工人们的日常神技能吧工匠精神的核心!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其精神内涵的概括就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具体实践,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 曾几何时,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上技校、做技工没面子”等认识误区长期存在,导致“本科生满地跑,技术工无处找”的尴尬境地。 工匠精神缺乏的原因在于: 1. 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 2. 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 3. 政府政策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还很小,造成盗版、侵权成风,比如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日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更具有工匠精神。 怎样弘扬工匠精神呢? 一是政府要发展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要完善技能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大力兴建职业院校培养高级蓝领,改善工作环境,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和收入分配政策,着力提高技能人才水平,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学习有动力、前进有方向、成长有榜样,带动更多青年选择技能成才之路,发挥人才带来的创新引领作用。 二是企业要注重创新。企业要走上国际化,让自己的产品立足世界,占据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产品上下功夫,做到精益求精,要舍得将利润投入到研发中,将产品质量做到极致,如此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三是社会要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我们媒体要将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多报道典型事例,多发扬精神的鼓舞性,同时也要鼓励民众理性消费,多考虑国货,纠正“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外国的产品就是好的这种偏差”。 最后,应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惩处力度。中国产品之所以不受器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假冒的产品太多,政府要加大最山寨企业的惩戒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列入企业黑名单。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也可以改变命运。尽管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大国工匠,但人人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在成就自己精彩人生的同时,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正如一名金牌工匠所说的那样,“让更多年轻人成为优秀工匠,展现中国力量。” 怎样将工匠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在讲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提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一词是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网络热播后推崇开的。 以前很多人认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读习总书记报告后,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字面,工匠精神一词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而延伸到我们的工作中,指我们工作态度的严谨,更耐心、专注并坚持,更专业、敬业的一种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谋取生活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在一个”追求自我享受”年代。部分人没有找准自己工作的价值,出现了一大批不追求工作质量,而只管工程完成,而在此过程中未体现自我的价值、偏离了人生导向,以至出现一批的优秀人才走向了贪图之路。 脱离了这种怪圈的途径是培养单位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部分人对待工作只做领导、上级看得到的部分,以至工作未达到实际效果,导致越来越多督查、越来越多的督查项目,最终导致工作开展为了检查而工作。而打造“工匠精神”的单位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着重自己的章程、制度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最终达到服务人民的目的。 工匠用的工作获利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优势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将工匠精神精神融入到工作每一个细节中,是让每个人找回自己的定位,自我的价值所在,从而发挥出自我的本能,创造自我的最大价值。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深刻领会到,使自己由浮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积极主动工作,真正把热爱单位、热爱工作、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职位是高还是低,工资是高还是低,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