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帝位
武则天篡权才登上帝位 武则天退位后为何没有被清算

武则天篡权才登上帝位 武则天退位后为何没有被清算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女皇武则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能够在人才济济的朝堂谋得帝位并在位15年,可以说武则天书写了一个传奇。  但她晚年时期,毅然决定把帝位还给李家。这一举动,也算是她为自己留的后路。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逼退位。此时的她就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手中没有啥权力。  历史上,这种谋权篡位的人,失败后基本都没有啥好下场,为什么武则天退位之后,没有被清算呢?  政绩卓然  其实这主要和武则天当政时的一些卓越贡献,以及李显有很大关系。  武则天虽然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得了李唐的天下,但唐朝并没有在她手上衰败,反而是沿着贞观盛世的路子,继续欣欣向荣地向上生长着。  她在位期间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还是有一定的民心基础。  比如,她改革科举制度,创立武举,打压世家,使得一些真正有本事的寒门学子,也有机会走进朝堂。  在此之前,要想做官基本都是由各大世家进行推荐,然后才可以到朝中做官。没有钱,没有后台的寒门学子根本没机会出头。  这次改革,使得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世家体系彻底瓦解,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栋梁之才。  并且科举制的改革,使得许多寒门弟子有了出头之路,他们更加热爱学习。所以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的文化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政治上,武则天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赏罚分明,很有唐太宗的遗风。  还推行了试官制度,就是相当于现在的试用期制度,试用期内表现良好才能转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官员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  在农业方面,她在全国大力推行“劝农桑,薄赋役”的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减轻农民的赋税。这对百姓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之,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的许多政策,都让唐朝向前发展,得到了百姓和官员的爱戴。这样一个于国于民都有重大贡献的人,即便退位,也不会有人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害她。  主动让位  当然武则天没被清算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是她主动让位给李显的。  古人以孝治天下,她是唐中宗李显的母亲,如果李显不点头,是没人敢出来动她的。  当初立继承人的时候,武则天确实有些犹豫。一边是自己的儿子李显、李旦,一边是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她还存着“李武合流”的幻想,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摇摆不定。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狄仁杰一句话点醒了她,让她不要继续心存幻想,把李家的天下还给李家,这才是正道。  他还对武则天讲:儿子和侄子谁和你亲?如果你儿子即位了,你死之后,还能被供奉在太庙中。但侄子即了位,还能把他姑姑供奉在太庙中吗?  听到这,武则天猛然惊醒,这才决定把皇位传给儿子李显。  也就是说,李显本身和武则天是没有矛盾的。  自己已经被立为皇太子了,即便没有神龙政变,武则天也都七八十岁了,半截身子都埋到黄土里去了,等她死后,自己照样是皇帝。  只不过后来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的时候,自己也只能就着形势登基,不然可能就跟自己老妈一起去上阳宫养老了。从这个层面上看,李显的皇位就是武则天主动给他的。  那自己登基之后,就更没理由去清算武则天了,不然就会落得个不仁不义不孝的骂名。  政治护身符  当然,李显不动武则天,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自己当时虽然当了皇帝,但根基并不稳,朝堂上还有许多虎视眈眈觊觎皇位的人,他需要借助武则天的余热来为自己铺路。  对他有威胁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弟弟李旦,他的身份和自己一样,都是武则天的儿子,还有过六年的皇帝经验。  虽然李旦对皇位不感兴趣,但要是突然有一天感兴趣了,来和自己争一争也未可知。  第二个就是妹妹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就是武则天的浓缩版,不仅有政治手腕,还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发动政变之后,她就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享八千户食邑。  要知道普通亲王不超过一千户,而且她在朝堂上支持者甚多,还有和武则天同样的野心。  面对这样两大强敌,李显哪敢掉以轻心,他就隔三差五地去给老妈请个安啥的,以向世人表明自己是名正言顺地登基的皇帝,不要生出什么非分之想。  除了上面两个,当初参与神龙政变的五位大臣都被封王,手中的权力甚至比他这个皇帝还大。可以说李显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最令人尴尬的是,李显虽然当了皇帝,但和光杆司令差不多,身边只有崔玄暐这一个旧臣,根本不具有震慑力。所以李显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集团,来帮助自己看着当初兵变赶武则天下台的五大臣,和虎视眈眈的弟弟妹妹们。  而武则天背后的武家,正好可以作为拉拢的对象。  一方面,在神龙政变后,武家失势,正憋着一肚子火没处释放,他们的目标正好就是神龙五大臣。  另一方面,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还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两家是亲家的关系。不管是哪一方面,提拔武家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  果然,武三思被提拔为丞相之后,就开始发力,最终神龙五大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彻底为李显扫清了障碍。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武则天得活着,毕竟只有这样武家才能甘愿为李显卖命。  所以武则天没有被清算,不光有个人曾经的政绩,当然也因为她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还有余热尚且发挥。不过那时候的武则天已经八十来岁了,想来也没有被清算的必要。  神龙政变之后第二年,武则天就寿终正寝,享年82岁,一代女皇就此走完了她辉煌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4
刘邦即皇帝位后,为什么定都洛阳而不是关中?-趣历史网

刘邦即皇帝位后,为什么定都洛阳而不是关中?-趣历史网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五年,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击败西楚霸王项羽,随即率领诸侯军以风卷残云之势歼灭项羽残部,在诸侯和大功臣的拥立下,即皇帝位于定陶汜水之阳。刘邦即皇帝位之后,却没有定都他的大本营关中,而是定都在洛阳,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关中离刘邦的故乡丰沛太远了。  刘邦在丰沛起家之前,曾做过沛县的泗水亭长,做亭长时,刘邦就去过咸阳,咸阳就在关中,从丰沛到咸阳,实在是太远了,所以一些年之后,刘邦为沛县送刑徒到关中,刚送到丰邑西边大泽时,就跑了一些人,刘邦计算了一下,照着那样的速度跑下去,不用等到关中,刑徒就跑光了。虽然刘邦后来靠着关中击败项羽,关中也成了刘邦的大本营,但刘邦不是关中人,刘邦部下的将军也大多不是关中人,考虑到大家的思乡之情,刘邦就没把都城定在关中。定都洛阳之后,曾有人建议刘邦迁都关中,刘邦问群臣意见,他的将军大多是函谷关以东的人,将军们都反对迁都关中,这就很明显了,这充分说明,他们跟项羽一样,不想离故乡太远。  其次,刘邦想跟周王室一较高下。  在刘邦把都城定在洛阳之后,一个叫娄敬的小官求见刘邦,刘邦虽是皇帝,但却没什么架子,小官求见,刘邦也见了。娄敬一见到刘邦,就问刘邦,陛下定都洛阳,是想跟周王室“比隆”吗?刘邦没有迟疑,直接给出了肯定回答。听到刘邦的回答,娄敬直言不讳地指出,刘邦得天下和周王室得天下的路径完全不同,周王室是靠着世代积累的恩德和民心,才击败了商纣王,而刘邦主要是靠强大的武力破秦灭楚,一旦刘邦或刘邦后人的武力不再是天下第一,就会有人重复刘邦当年的故事,那时候,洛阳那样的地盘根本不足以守住,而关中易守难攻,即便有人谋反,只要中央决策机构没有失灵,完全可以靠地利、资源、人口优势迅速平叛。刘邦认为娄敬说得对,便打算迁都,后来又征求了张良的意见,终于迁都关中。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6
成功建立明朝,登上帝位,朱元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趣历史网

成功建立明朝,登上帝位,朱元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趣历史网

  朱元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出身最低微的,他是正儿八经的贫农出身,同样身份低微的,还有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他曾做过奴隶,但石勒的父、祖都是匈奴小部落的首领,而朱元璋祖上几代都是目不识丁的贫下中农。  就是这么个贫农家的孩子,靠着在家乡的皇觉寺中当和尚时,学到的极少的文化知识,以及在外游方数年的见识,从一介小兵起家,用了不到十六年时间,就扫平群雄,推翻了强大的元朝在长城内的统治,建立了享国276年(截止崇祯殉国)的大明朝。  关于朱元璋成功的原因,绝大部分应该归功于明朝开国谋臣朱升为朱元璋献上的九字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套战略是朱元璋拿下南京作为起家的根据地后,在强敌环伺下最终站到最后的根本。  但朱元璋的成功,也不仅仅只是依靠这套战略,九字战略只是为达成目标提出了指导性的方针,在实力弱小时,有韬光养晦的意味在里面,但并非禁止有所作为。在坚持不出头的同时,朱元璋也在不断强化根本,简单来说,就是争取民心、拉拢士心。  一:不掠夺、促生产、明军纪、不害民,民心尽归  朱元璋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拿下南京后,借着江南地区盛产粮食的便利,有了“广积粮”的基础,但这个“广积粮”并不是如清朝时的太平天国那样,把所有的物资都清缴交公,再搞统一分配,其实大多数都是上层享用了。朱元璋是有序地进行生产循环,搞可持续的积攒。  根据《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朱元璋在有了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和恢复农业生产,置营田司“以修筑提防、专掌水利”,“分遣儒士者告谕乡邑,劝农桑”,又建民兵制“有事则战、无事则耕”。  朱元璋还多次提醒官吏要“劝民农事,勿夺其时”,种地有功者予以奖励,绝不搞破坏性的、掠夺性的占有。如此潜心发展,在降低农民负担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仅仅数年后,辖下地域的经济力量就得到了快速的增长,能提供充分的物资用以“广积粮”,还不伤本。  在跟百姓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朱元璋也牢记着不要让军队成为害民的根源,《明史》中的一则记载,朱元璋早先还没有成为一方诸侯时,率郭子兴的部下将领攻占和州后,发现将领们抢夺民财及妇女,就曾强硬地用军法警告他们,于是“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  朱元璋麾下大将胡大海(开国功臣,明朝建立前就被叛将杀害,明朝建立后,追赠越国公,谥武庄,在功臣庙的肖像排序中,位列第七,仅次于李善长、徐达等开国六公爵)曾说:“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  胡大海牢记的这句话,其实就是朱元璋严禁和防范军队害民的体现。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名声非常好,在相当一部分地域,只要大旗一亮,即“远近皆趋附之。”朱元璋攻占的地区里面,民心大多衷心依附,“广积民心”的作用可比“广积粮”大得多。  二:建“礼贤馆”招揽读书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也在努力拉拢士心,读书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古代尤其如此,治国是不可能离开他们的。元朝就几乎忽略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元朝建立42年后,才勉强有了第一次科举,下达恢复科举诏令的皇帝还因此获得了“仁宗”的谥号。  元朝不懂士人阶层在辅助统治时的重要性,朱元璋可不傻,至少在明朝建立之前,他对读书人是相当礼遇,且求贤若渴,刚进入南京时,就专门设立了一座“礼贤馆”,凭此大量招揽读书人,并诚心向前来投靠的读书人请教治国、治民之道,给他们的待遇和尊重远远超过元朝。  明朝建立前,朱元璋是足够礼贤下士的,而对元朝失望的江南读书人和士绅们,也积极的回应朱元璋。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浙江人,江南文坛领袖之一的刘基(刘伯温)接受朱元璋的聘用,成为其麾下谋臣,就是江南士绅们完全接纳了朱元璋的体现。  此前,朱元璋麾下的主要谋臣基本全是他的淮西老乡们,如李善长、胡惟庸等,有才但无名,大概只有老迈的朱升曾在元朝考中过进士,略有薄名,影响力无法和刘基相比,刘基来了,号召力是相当大的,自此后,朱元璋就不再缺少帮助他谋划、治民的读书人,在辖下地域乡间的统治,也越发稳固。  综上所述,起初并不强大的朱元璋,攻占了南京这个基本根据地后,在马上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战略的同时,没有忘记夺占天下真正的根本,即民心和士心,积攒实力和后发制人获得的成功,始终是建立在天下人都拥护他的基础上,没有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九字战略形成的积累也只是虚幻出来的实力。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有过无数次农民起义,能最终吃到胜利果实的,只有朱元璋领导的这一次,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领导的起义,其实规模都大到了足够的程度,可他们全部忽视了民和士的利益,没有给予,只有掠夺,故而最后全部是失败,其余农民起义也大多如是。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教授曾评价朱元璋说:“农民、地主和知识分子三方面的合作是他之所以成功的最大原因”,归根结底,其实是我们都熟悉的理念,狠抓统一战线工作嘛,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朱元璋能成功的原因和这些理念大同小异,谁敢小看农民朱元璋?牛人到底是牛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16
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为什么没能即皇帝位?-趣历史网

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为什么没能即皇帝位?-趣历史网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4月16日—1648年4月12日),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继妃乌喇纳喇氏。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皇太极去世后,豪格不是不争,而是争了并没争过。  因为当时多尔衮出奇制胜,将皇太极的小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立为皇帝,这一手段着实出乎豪格意料之内。多尔衮利用了一帮可以拉拢的大臣,由大臣们提出,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不管大和小都可以,所以最后立了豪格的兄弟当皇帝。如此一来,大臣们便无话可说。另外,两个摄政王之中的济尔哈朗,是偏向于豪格一方的,豪格自认为以后还有斡旋的余地,所以只能暂时同意。  就是这个暂时同意,让豪格彻底失去了所有机会。  先来介绍一下豪格的背景。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的母亲是乌拉那拉氏,是皇太极的大福晋。豪格对于满清,是战功卓著的一位人物,并且出身高贵。从很小的时候,豪格就跟着父亲出征。在出征蒙古、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部落的时候。由于立得战功不小,所以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后来在出征扎鲁特部的时候,更是亲手杀了该部落的贝勒,使得年轻的豪格的威名远扬。  天聪元年,豪格也跟随着其父皇太极一起,参与了宁锦大战。在这次战争中,豪格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保证粮食的安全运输。虽然最后,后金军队撤兵,但是豪格的任务完成得还是很不错的。后来在出征固特塔布囊的战役中,豪格表现依然亮眼,并且和济尔哈朗一起打配合,出色得征服了该部落,在并肩战斗得过程中建立了深厚得情谊。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养子,从小就和几个皇子在一起玩耍,尤其和皇太极较好。所以豪格从小开始,就与济尔哈朗关系非同一般,这也为后来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笔。  崇德元年,豪格的父亲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鉴于豪格的表现以及大儿子的身份,豪格被父皇封为和硕肃亲王,之后又掌管户部。但是后来,由于豪格和岳讬在背后偷偷议论皇太极的不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一怒之下将二人的官位降低,后来豪格也就不再掌管户部。  但是豪格此人堪当大用,之后又因为战事被委以重任。在攻打锦州和出兵朝鲜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在出兵朝鲜时屡立战功,豪格和多尔衮二人联手攻克了昌州,又在安州取得了胜利。之后又与前来救援的援兵大战,杀得对方丢盔卸甲。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豪格与多尔衮也是共事多年。两人后来虽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是也是互相了解对方的底细的。  在后来的松锦大战当中,豪格与多尔衮联手进攻明朝的军队。皇太极打算在锦州外面长期围困住明军,于是打算在城外屯田。二人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攻占了明朝的许多城池。在1641年的时候,豪格在松山和杏山屯兵,在攻击明朝援军的过程中屡立奇功,成功地大败洪承畴,将其围困在松山城。之后洪承畴兵败投降,豪格因此也恢复了所有的官职,论功行赏,获得了不少的财宝。  相比豪格,多尔衮其实辈分要更高一辈。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豪格其实应该叫多尔衮一声叔叔。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他的母亲叫阿巴亥,是满泰的女儿。多尔衮的母亲,比努尔哈赤整整小了三十一岁。这才使得多尔衮明明是和皇太极一个辈分,却比豪格还要小三岁。  在努尔哈赤的统领下,后金对明军发动的战争,多数以胜利为主。但是在后金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充满着各种内部矛盾。由于大贝勒代善犯了错误,努尔哈赤废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正是从这时开始,皇太极、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等八个人,共同负责决策国政,这是多尔衮涉足政事的开始。所以在从政时间上看,多尔衮比豪格要早很多。  多尔衮十五岁那年,父皇死去,母亲阿巴亥被迫要陪着努尔哈赤殉葬。这些事情使得年少的多尔衮深受打击,但同时也被迫比同龄的孩子都要更早成熟。在拥护皇太极即位之后,多尔衮掌管了吏部,后来对祖大寿的作战中,多尔衮身先士卒。虽然后金军队伤亡惨重,但是也沉重地打击了明朝的军队。  皇太极对多尔衮还是比较重视的,论功行赏时,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在当时的六位王之中位列第三位。多尔衮掌管六部的过程中,提拔了很多的人才,这也为他积累了不少的政治资本,为他后来监国理政打下了基础。  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然死去。但是在临死之前,皇太极并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一下,清朝内部当时为了谁继承皇位,闹得不可开交。  在这其中,豪格与多尔衮便脱颖而出。两黄旗的大臣支持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豪格作为大儿子屡立战功,且威望颇高。而且本身掌管着户部和正蓝旗,相当于有三旗的势力在支持着豪格。两白旗则是多尔衮坚定的支持者。从支持者的势力来看,两人旗鼓相当。  此时的清朝高层,因为这两人都有坚定的支持者,已经有了分裂的趋势。不管是谁上位,对方都不会服,身后的势力更有可能直接发动叛乱。而且更为微妙的是,两人不管谁上位,反对者都为数众多,很难坐稳皇位。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忽然提出,自己可以不当皇帝,但是豪格同样也不能当皇帝,而是要由皇太极的另外一个儿子福临上位。这样一来,很多坚定站在豪格背后的人,立场就不那么坚定了。对于他们来说,接下来登基的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可以。至于是不是豪格,他们其实未必在意。  所以,这时的豪格,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面对多尔衮提出的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办法,豪格此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同意。如果他不同意,就等于是要掀起清朝内部的内战,等于自取灭亡。而且对于这时的豪格来说,局势还不是特别糟糕,因为他手里还有很大的权力。只要接下来在朝堂党争当中,斗倒了多尔衮,自己彻底把持朝政,还是有很大机会,踢掉自己的弟弟福临,自己再次登基的。  只是豪格万万没想到,他的这次退让,并没有换来日后的成功,反倒是直接让自己万劫不复了。  不久之后,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利用政治手段成功的弹劾济尔哈朗与豪格。利用其战功的漏洞与僭越的罪名,成功的使得豪格下狱。后来豪格直接死于狱中,死因不明。而作为胜利者的多尔衮,却也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位置,终其一生都只是摄政王。而且死后还被顺治给清算,直到乾隆时期才逐渐恢复名誉。  这样看来,多尔衮和豪格的这场斗争,其实是两败俱伤。反倒是原本半点机会都没有的福临,成了最大的赢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6
伫怎么读,道光为何要选择奕伫继承帝位?

伫怎么读,道光为何要选择奕伫继承帝位?

  皇四子奕伫出生时间为丑时,排行第四伫怎么读。他的父亲道光帝有9个儿子,当道光帝65 岁时,也就是道光二十六年,大阿哥奕纬,二阿哥奕纲,三阿哥奕继此时都已死去,皇 四子也就实居皇长子之位。道光考虑到自己年岁已达,身体又不好,立储之事成了当务 之急。要知道,在皇朝政治中,确立皇储,是无可争议的头等大事。  道光的儿子虽然只 有六个,但想要在其中选出一个可以延续大清后世的继任者,并非易事。平常人家有一群孩子,可以把家产分了,哪怕一堆孩子中只有一个争气的,也可以光耀门楣。但皇太 子却不能这么分配,毕竟皇位只有一个。一旦成为了下一位君临天下的帝王,无论是什 么样的人,都无可挽回。  这就需要指定继承人的皇帝有一种非凡的识人能力。当时,道光的五阿哥奕谅已经过继给了醇亲王绵恺为子,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权利。 六阿哥就是后来人称鬼子六的奕沂。这一年,四阿哥奕ei6岁,奕诉15岁,老七、老 八、老九三子均不满10岁,无须考虑在内。所以能够考虑皇太子人选,实际上只有奕伫 和奕诉。  还有一点特殊的地方就是,奕e的母亲在他十岁时就已经去世,一直是由静贵妃, 也就是奕诉的母亲来照顾他,所以奕c视静贵妃如同生母,视奕诉如同胞弟。奕e和奕 沂关系从小就一直都很好,这就更增加了道光选择皇储的困难。奕e和奕i斤,这两个儿子之间到底选择哪个来继承祖宗的江山,道光帝犹豫不定。   他举棋不定,难下决心。兹事体大!那么怎么立的呢?奕和奕诉因为只差一岁,都在上书房读书,但是,却不如奕诉 好,奕沂不仅相貌出众,功课优异,刀枪骑射样样出众,能文能武,道光怎么选择?不 仅是在当时,即便是在今天看来,道光帝确实是立错了储君。诚然,即使是奕样样不如奕圻,只要道光的谕旨一定,那就是铁定的事实,没有 任何回旋和改变的理由,因为道光是皇上,立一个残疾人当储君尽管要考虑诸多因素, 但最终还是按他的意志来定。  也就是会所在封建皇权专制的社会中,立储之事只能出自 圣裁。臣下的建言本已逾规,后宫干政更是不能容许的。若言而不中更有危险。试看古今,多少多少皇子为了大位之争而反目成仇,你死我活。密建制度在一定程 度上避免了众皇子为争夺皇位的纷争,避免了内外大臣互相勾结为拥立所亲近的皇子的 纷争。  到底谁是他们的新主子,在皇帝未死之前是绝对的秘密。因此,皇子欲被选为皇 太子,只能靠自己的表现而贏得父皇的心。

资讯百科 2022-01-1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