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和常遇春,两位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们共同为明朝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谁更厉害呢?这需要从他们的事迹和成就来分析。 首先,从军事角度来看,徐达和常遇春都有着显著的军事才能。徐达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中,担任主力军队的统帅,他的军队屡次取得重大胜利,对明朝的建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赞扬和信任。而常遇春则是明朝初年的另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南征北战中,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的军事才能同样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徐达和常遇春都有着出色的政治智慧。徐达在明朝建立后,被任命为左丞相,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明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常遇春则在明朝建立后,被任命为右丞相,他的政治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在位期间,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明朝的稳定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果从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来看,徐达可能更胜一筹。他在军事上的成就更为突出,他的军队在北伐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对明朝的建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在政治方面,他也有着出色的表现,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明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徐达和常遇春都是明朝开国功臣中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有着显著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但是,从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来看,徐达可能更胜一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常遇春的贡献就不重要,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也是明朝能够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开国六公爵是指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封赏的六位功臣,他们分别是徐达、李景隆、刘伯温、马文升、冯胜和常遇春。然而,这六位功臣中却没有汤和,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讨明开国六公爵为什么没有常遇春为核心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明朝开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在明朝建立之前,中国经历了元朝的统治。元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发动了红巾军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需要依靠一些忠诚的将领和官员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封赏了一些功臣和将领,以表彰他们的贡献。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常遇春在明朝建立中的地位和作用。据历史记载,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初期的重要将领之一,曾参与平定张士诚、陈友谅等叛乱。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被誉为“常胜将军”。此外,常遇春还是一位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曾经建议朱元璋采取一些措施来稳定局势,比如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尽管常遇春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和政治家,但他并不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相反,朱元璋更倾向于重用一些忠诚而低调的将领,如徐达和李景隆等人。这些人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而且在政治上也比较稳健。相比之下,常遇春的性格比较刚烈,有时候会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这让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度降低了不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天赋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人拥有非凡的天赋。例如,大汉将领霍去病在17岁时就带兵攻打匈奴,斩获数万敌人的首级。在漠北决战后,他被封为狼居胥,成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也就是三军总司令。那时他只有22岁,而在这个年纪,我们可能还在上学,大学都还没毕业,而他已经成为了击败匈奴的英雄。可见,霍去病拥有极其卓越的军事天赋。后天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先天的天赋也是不可或缺的。 徐达和常遇春虽然出身平民,但在元朝末年精通兵法并不是多么罕见的事情。兵法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后来在行军打仗时,很多人都把它作为必备之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兵法仅仅在书本中学习对实践毫无用处,只有实践才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再者,当时元朝末年战乱频繁,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锻炼机会。 如果我们看太平天国战争,可以发现石达开、萧朝贵等人从1851年起义开始,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他们的军事指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天赋卓越,加上实践经验以及后天的学习,使得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军事指挥水平不断提升。到1359年与陈友谅大战时,徐达和常遇春已成为当时顶级名将。到了1367年的北伐,经过12至14年的锻炼、学习和实践,徐达、常遇春终于能够熟练地指挥大军北上,一举击败元朝的主力军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常茂(约1356-1391),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子,祖籍安徽省怀远县,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常遇春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爱将之一,在明朝立国过程中战功赫赫,朱元璋便曾说道,“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可惜的是,常遇春在统一天下前夕不幸病逝,常茂正是凭借父功得以受封郑国公,成为明朝开国六国公之一。然而,常遇春勇猛无比、战功赫赫,儿子常茂却完全就是个纨绔子弟,结果最终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常茂生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乃是常遇春的长子,常茂兄弟几人的名字皆为朱元璋所赐,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常遇春的宠信。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年仅四十岁的常遇春于柳河川突然病逝,这一年常茂才刚刚十三岁。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虽然常遇春已经病故,但念其功劳卓著,加封其年仅十五岁的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要知道,明朝开国功臣之中,能够得以封为国公者仅六位,而常茂寸功未立便得以封公,完全凭借的就是父亲的战功。 常茂不仅年少骤贵,而且由于明朝开国功臣多有联姻,常茂的亲戚团体同样十分强大,太子朱标乃是其姐夫,洪武中期以后的大将蓝玉是其亲舅舅,而同为开国六国公之一的宋国公冯胜则是其老丈人。 自常茂出生以来,朱元璋先是忙着和陈友谅、张士诚争夺江南,之后又忙着北伐元朝,常年在外征战的常遇春,根本没有时间管教几个儿子。 如今,常茂年纪轻轻便位居国公,再加上庞大的亲戚集团,在明初可以说根本无人敢惹,如此情形下,导致常茂完全变成了一个纨绔子弟,《明史》便称其“骄稚不习事”。 冯胜作为常茂的老丈人,眼看着自己这位女婿平日里实在不太像话,也曾想过对其予以管教,然而年纪渐长的常茂哪里听得进去,不仅毫无改进,甚至还出处跟老丈人对着干,反而导致两人关系极为紧张。 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了消灭盘踞辽东、拥兵二十余万的元太尉纳哈出,朱元璋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领步骑二十余万出征辽东,而为了让二代将领们加以历练,朱元璋还令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申国公邓镇(邓愈之子)随行。 面对明朝大军,纳哈出自知不敌,再加上部将全国公观童投降,以及降将剌吾的劝说,纳哈出最终选择投降。得知消息后,冯胜便派蓝玉率轻骑前往受降。 蓝玉见到纳哈出后,摆酒设宴招待纳哈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就在宾主尽欢之际,蓝玉脱下衣服给纳哈出穿,蓝玉此举本是好意,却没想到这却是对方的忌讳。纳哈出不好拒绝,只好说喝完酒后再穿,但蓝玉却执意不肯,双方竟然就此僵持了起来。万般无奈之下,纳哈出只好扭头跟左右侍从窃窃私语,询问对策。 当时,常茂亦陪坐在一旁,眼见纳哈出与舅舅僵持在那,然而由于语言不通,根本听不懂纳哈出与属下的对话,正在其心急如焚之际,其麾下一个粗通蒙语的赵姓指挥偷偷靠近,告诉常茂说,“纳哈出这是想要复叛逃跑”。 常茂一听,二话不说便带人扑上去绑缚纳哈出,纳哈出大惊失色,慌忙跑出账外寻找马匹逃跑,常茂见状拔刀便砍,砍伤了纳哈出的臂膀。消息传出,纳哈出部下顿时一片骚动,随时有复叛的可能。 眼见酒宴乱成一团,都督耿忠为免事态扩大,连忙拥着纳哈出去见冯胜。在冯胜的好言劝慰之下,这才稳住了纳哈出,接着又派观童去稳定纳哈出所部,这才有惊无险的完成了招降事宜。 对于常茂的冲动举动,冯胜不敢有所隐瞒,回朝之后便将其所作所为与捷报一起呈了上去,常茂认为冯胜这是有意针对自己,加上当时恰好有人弹劾冯胜不法之事,常茂竟然也上书揭发冯胜不法之事,翁婿两人彻底闹翻。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郑国公常茂坐前惊溃虏众,罪当诛”,朱元璋念在常遇春的功劳上,这才免其死罪,只是将其革除国公爵位,发配广西龙州。而冯胜也被解除兵权,就此闲居凤阳。 即便被罢免发配,常茂却依旧不老实,又在龙州“激变”了当地土官。当初,龙州土官赵贴坚去世,由于其死后无子,照例应当由其侄子赵宗寿承袭其位,且获得朝廷认可。 然而,赵贴坚的妻子黄氏却将女儿嫁给了常茂为妾,借着常茂的权势独揽龙州大大权。虽说妻女继承丈夫的权位,在土官中不是没有,然而此举毕竟有违朝廷诏令,更是激怒了赵宗寿,兵变一触即发。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常茂突然暴毙,之后黄氏和赵宗寿为了争夺权力,相互上书攻讦,更是有人捏造流言,声称常茂乃是诈死,赵宗寿知道实情。朱元璋听后大怒,责令赵宗寿献出常茂赎罪,并命杨文、韩观出兵讨伐龙州。 得知朝廷大军开到,赵宗寿不战而降,之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常茂确实已死,朱元璋这才将军队撤回。 题外话:根据明初焦竑《国朝献征录》的记载,常茂并没有暴毙而亡,而是逃走了,并隐居于广西桂林恭城县的一个村落中,当地常姓村落的百姓便自称是常茂的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常遇春和徐达一样,都是出生于农家,祖祖辈辈种地为生。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常遇春是明朝名将,为朱元璋一统江南,推翻元朝立下巨大功劳,是仅次于徐达的大明第二名将。那为何常遇春不到四十岁就英年早逝了呢 一,投靠朱元璋 常遇春身材高大,擅长骑射,有万夫不当之勇,因此早年做了强盗。至正十五年(1355年),常遇春认为做强盗没有前途,于是投靠朱元璋,恳求担任先锋。朱元璋说:“你是因为活不下去,才找我来混口饭吃,我怎么能留你。”常遇春又多次恳求,说自己能担任好先锋。朱元璋只得说:“那等我渡过长江,再让你担任先锋。” 朱元璋率军南渡长江,结果遭到元军阻拦,一时无法靠岸。这时常遇春驾船前来,朱元璋于是对他说:“现在正是你大显身手的时候,让我看看你能不能胜任先锋一职。”常遇春于是挥戈向元军冲去,趁元军抓住他的戈而跳到岸上,在元军之中左冲右突,杀得元军纷纷溃散。朱元璋趁机派兵登岸,大败元军,攻克采石、太平等地。事后常遇春因功升任总管府都督。 二,征战四方 元将蛮子海牙率水师袭取采石,企图切断朱元璋与大本营和州的联系。朱元璋于是亲自攻打采石,让常遇春多布疑阵以分散元军兵力。常遇春亲自驾着小船在元军战船间左冲右突,将敌军分为两半。朱元璋趁机命部下左右夹击,大败元军。 至正十六年(1356年),常遇春随朱元璋攻打集庆,为破城立下大功。然后常遇春随徐达攻克镇江、围攻常州。徐达在牛塘被吴军围困,常遇春于是前往救援,大败吴军,救出徐达,攻克常州。朱元璋听闻大喜,于是封常遇春为中翼大元帅。之后常遇春又率军连克宁国、池州、婺州、衢州等地,升任佥枢密院事。。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达与常遇春在九华山设伏,大败陈友谅,俘敌三千人。常遇春残暴好杀,竟瞒着徐达在夜晚将大半俘虏杀害,还留了个俘虏让他回去向陈友谅报信,以示挑衅。陈友谅大怒,于是起大兵讨伐朱元璋。双方在龙湾大战,常遇春率伏兵大败汉军。朱元璋于是派兵乘胜追击,攻克江州。吴军趁机攻打长兴,也被常遇春击退。 三,攻灭陈汉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以谋反为由逮捕大将邵荣,假意以邵荣功大,要赦其死罪。常遇春因此撂下狠话,不能与逆臣贼子一起共事。朱元璋于是借机处死邵荣,对常遇春更加器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吴军围攻安丰,刘福通急忙向朱元璋求援。结果援军还没到达,吴军就杀刘福通,夺取安丰。常遇春于是随朱元璋拼死作战,救出了小明王韩林儿。 陈友谅率大军东下,包围洪都。常遇春于是率军沿江而上,与汉军在鄱阳湖大战。汉将张定边发现朱元璋的船在浅滩搁浅,于是亲率战船杀向朱元璋。在此危急时刻,常遇春急忙射箭,重伤张定边,使得朱元璋转危为安。随后朱元璋派兵放火,烧毁汉军大量战船。陈友谅见大势已去,只得率军突围。常遇春于是率军拦截,再次大败汉军,陈友谅也在不久后重伤而亡。朱元璋大喜,重赏常遇春,让他进攻武昌。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亲率大军围攻武昌。陈汉丞相张必先率军从岳阳出发,救援武昌。常遇春于是出其不意,在汉军集结前将张必先擒获。陈友谅之子陈理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自此荆湘之地皆归朱元璋。随后常遇春又率军攻克吉安,包围赣州。熊天瑞死守赣州,朱元璋于是告诫常遇春不要杀降。常遇春便围而不攻六个月。熊天瑞粮尽援绝,于是投降,常遇春克制自己,没有杀降。 四,消灭张吴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常遇春随徐达讨伐张士诚,率军攻克泰州。然后常遇春率水师驻防泰安,切断吴军在长江南北的联系。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封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准备一举消灭张吴。常遇春率军在太湖、毗山、三里桥屡败吴军,逼近湖州。张士诚派兵救援湖州,吴军援军驻扎旧馆,准备在常遇春后方发动攻击。常遇春于是率精兵前往东阡,驻扎在吴军援军后方。 吴军攻打常遇春,他于是拼死奋战,大败吴军。随后常遇春突袭平望的吴军取胜,将其战船全部烧毁,还乘胜追击,大败旧馆的吴军。湖州吴军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然后常遇春包围平江,驻军虎丘。张士诚想率军突围,但被常遇春击败。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常遇春率军攻克平江,俘张士诚。朱元璋大喜,封他为鄂国公。 五,推翻元朝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封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朱元璋亲自告诫常遇春说:“战必胜,攻必取,没有人能比得上你。只是担心你轻敌,好与敌将斗狠,这不是大将所为。”常遇春表示听从,于是率军连克山东、河南多地重镇。 洪武元年(1368年),元军在洛水列阵,阻挡明军。常遇春于是单枪匹马,杀入五万元军阵中,左冲右突。明军趁机发动攻击,大败元军。随后常遇春率军渡过黄河,攻克德州、通州等地,逼近大都。元顺帝弃大都北逃,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随后常遇春又率兵攻克保定、河间、真定等地。 六,横扫北元 徐达、常遇春率大军进攻太原,元将王保保急忙回师救援。常遇春劝徐达说:“我军骑兵已到,但步兵未至,若突然与元军作战,必定伤亡很大。不如趁夜突袭可以成功。”徐达听从。元将豁鼻马向明军表示投降,愿做内应。徐达大喜,于是挑选精兵,趁夜突袭元军大营。王保保只得弃军而逃,明军趁胜攻克太原。常遇春率军追击王保保,连克忻州、大同等地。 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与徐达渡河入秦,攻克凤翔。元将也速进攻通州,朱元璋于是命令常遇春回师救援。常遇春与李文忠一起从北平出发,在锦州、全宁屡败元军,赶走也速。随后常遇春乘胜追击,攻克大兴州、开平,迫使元顺帝逃往和林。常遇春率军追击,俘获大量北元贵族,不久在得胜回师途中病逝。朱元璋十分悲痛,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 六,去世原因 会元将也速攻通州,诏遇春还备,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帅步骑九万,发北平,径会州,败敌将江文清于锦州,败也速于全宁。进攻大兴州,分千骑为八伏。守将夜遁,尽擒之,遂拔开平。元帝北走,追奔数百里。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明史·列传十三) 《明史》记载常遇春是暴病而亡,而常遇春素来身强体健,十分勇猛,因此后人推测常遇春是死于“卸甲风”。卸甲风即古时将军穿着铠甲打仗,因为天气太热,所以身体大量出汗,要脱下盔甲乘凉,结果“邪风”入侵身体,导致气血不通而亡。 常遇春为大明南征北战十五年,经常身先士卒,奋勇杀敌,难免会受伤。但以常遇春的性格,对这些伤口并不在意,而是继续四处征战,导致积劳成疾,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最终在洪武二年(1369年)的战斗中,常遇春因为贪图凉爽,不听军医劝谏,于是脱了盔甲乘凉,导致本已亚健康的身体不堪重负,使得他迅速死去。 总的来说常遇春是明朝第二名将,在消灭陈汉,平定张吴,推翻元朝的战斗中立下巨大功劳。但由于他性格暴躁,轻视疾病,使得身体不堪重负,最终暴病而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开国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其中郑国公常茂只是袭父亲常遇春的爵位罢了,并没有什么实质功绩。常遇春何许人也?朱元璋曾言:“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常茂本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子,为何却被流放龙州? 常茂,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子,凭其父亲常遇春的功绩,被朱元璋允许可袭父亲常遇春的郑国公爵位,一跃成为明朝开国六公之一。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可知,常茂之名还是朱元璋所赐:“妻定远蓝氏,封开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赐名。”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已经位极人臣的国公,却被朱元璋给流放龙州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常茂袭父亲常遇春爵位的时候,才年满十五岁,并且当时的太子朱标还是他的姐夫,大将蓝玉是他的亲舅舅,就连同样是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宋国公冯胜更是其老丈人。所以在这样庞大的关系网之下,明初可以说是没有哪一家的年轻一代敢惹他,就算是比他长一辈的也管不到他,如此便导致常茂变成了一个纨绔子弟。 《明史•常茂传》记载:“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食禄二千石,予世券,骄稚不习事。” 本以为常茂会一直以一个纨绔子弟的形象维持下去,但就在洪武二十年,元太尉纳哈出拥兵二十万驻扎在开元金山,时刻威胁着大明王朝的统治。于是,朱元璋便以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领步骑二十余万出征金山,同时为了锻炼那些二代将领,就下令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申国公邓镇(邓愈之子)随行。 面对明朝大军,纳哈出自知不敌,便选择假意投降,然后寻找机会逃走。常茂本是一个纨绔子弟,不受约束的那种,所以在军营中非常不适,再加上作为顶头上司的老丈人冯胜时不时说其几句训诫之言,导致两人的关系很是紧张。在一次酒宴上,纳哈出用蒙语跟属下说着明人听不懂的话,不巧的是,常茂的亲卫听得懂蒙语,于是在喝了不少酒的常茂耳边小声说:“纳哈出想要复叛逃跑。” 于是常茂就抽刀上前捉拿纳哈出,在纳哈出没有防备之下将其臂膀砍伤,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轩然大波,纳哈出的部下随时可能会发生激变,最后还是在冯胜的劝慰之下,纳哈出及其部将才安稳下来,并真心向明朝投降。 对于常茂的举动,即便是他老丈人的冯胜也不敢隐瞒,就将捷报与长毛的所作所为全部上报给了朱元璋。不过这样一来,却引起了常茂的不满,他认为这是冯胜在针对他,于是也上书揭发冯胜在军营中的不法之事。朱元璋一看,这叫什么事啊,一个是自己的大将冯胜,一个又是被自己视为子侄的常茂,于是便各打五十大板,夺了冯胜的兵权,发配常茂至龙州。《明太祖实录》:“郑国公常茂坐前惊溃虏众,罪当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概述图片来源)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评价4轶事典故5亲属成员6后人纪念7艺术形象8人物争议 基本资料1 本名:常遇春别名:常十万字:伯仁号:燕衡所处时代:元末明初出生地: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出生日期:1330年逝世日期:1369年主要成就:攻破大都,上都之战职业:军事家官职: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太子少保等封爵:鄂国公→开平王(赠)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谥号:忠武 人物生平2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青少年时期,不甘心于老死田间,因而随人习练武术。家贫,无力支付学费,就以多出力干些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到长大成人之后,常遇春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常遇春成长的年代正值元末,阶级矛盾已经激化,盗匪和起义军蜂起。常遇春因不满生活现状,无法忍受饥饿的折磨,就投奔活动于怀远、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刘聚。刘聚见常遇春有勇力,就让他当什夫长,并引为心腹。常遇春跟随刘聚拦路抢掠,入宅为盗。起初颇觉新鲜,既能大碗食肉,又能分得银两。数月之后,常遇春发现刘聚只知打家劫舍、四处抢掠,并没有什么打算或远图,他就萌发出脱离盗群,另寻出路的念头。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常遇春随刘聚在和州抢掠时正巧遇上朱元璋率军攻和州。常遇春早就听人说过朱元璋仗义豪侠,很有作为。他便利用在和州相遇的机会,装成老百姓观察朱元璋的行经。他亲眼目睹了朱元璋平易近人,视 人物评价3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朱元璋对常遇春很爱重。起初,常遇春仅仅是有勇无谋的将领,朱元璋因此常常告诫常遇春”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所破者,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后来,常遇春不断成长,终于成为了智勇双全的将领,为明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朱元璋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朱元璋对常遇春“颁赏赐劳”,特意表彰他“勤劳于外,南平诸郡,兵不失律,民无所扰”的功劳。常遇春对答颇为得体,他说,这是“皇上成算,所至辄克,非臣所能”。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朱元璋还赋诗:“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此后朱元璋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公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朱元璋:①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②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 轶事典故4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四十岁,就病死于柳河川。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们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亲属成员5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曾祖父常四三累赠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中书平章政事,追封开平王,谥号“庄简”。曾祖母张氏追封开平王夫人。祖父常重五累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少保、中书平章政事,追封开平王,谥号“安穆”。祖母陈氏追封开平王夫人。父亲常六六累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靖懿”。母亲高氏追封开平王夫人。——配偶蓝氏明朝开国名将蓝玉之姐,封开平王夫人。子辈长子常茂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郑国公。洪武二十年(1387年)削爵。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去世。次子常升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袭封开国公。卒年不详。三子常森生平不详。长女常氏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册封为皇太子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去世,谥号“敬懿”。建文时追尊为孝康皇后。明成祖夺位后复称敬懿皇太子妃。南明时复称其孝康皇后,《明史》亦称孝康皇后。称常遇春有子三人、女三人,今仅有三子、一女 后人纪念6 常遇春墓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常遇春暴病而故后,朱元璋赐葬钟山。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为常遇春墓亲笔御题“勇动风云”四字。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石兽雕刻工艺精湛,神形兼备。武士双手抚剑,顶盔贯甲,威武雄健。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清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重修时其裔孙所立。常遇春逝世后,中国很多地方怀念他的功绩为他建祠祭祀。常遇春家乡建开平王庙,三层大殿,巍峨壮观。乾隆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由尹继善到怀远常遇春祠堂安位主祭。其奉旨题联一副:“将十万众之威名,常诵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业,永留大地河山。” 艺术形象7 《常遇春传》《常遇春传赞》《倚天屠龙记》《明英烈》《大明英烈传》1998年,电视剧《乞丐皇帝传奇》:丁仰国饰演常遇春;2006年,电视剧《朱元璋》:李海峰、王南皓饰演常遇春;2006年,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张林饰演常遇春;2015年,电视剧《真命天子》:王钧赫饰演常遇春。 人物争议8 民族争议《中国历史常识世界历史常识全知道》《武将故事》人民网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数据库等资料记载为汉族。《军事大辞典》《民族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等资料记载为回族。《论常遇春的信仰与族属问题》认为常遇春不太可能是回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