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翼,字伯起,号灵虚,别署灵墟先生、冷然居士。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弟燕翼、献翼并有才名,时人号为“三张”。嘉靖四十三年(1564)与燕翼皆中举人。为人狂诞,擅作曲。凤翼所著戏曲,有传奇《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灌园记》《扊扅记》、《虎符记》(以上六种,合题《阳春集》)另据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著录,尚有《平播记》、《芦衣记》、《玉燕记》三种,均无传本。诗文有《处实堂集》八卷,及《梦占类考》、《海内名家工画能事》、《文选纂注》、《四书句解》、《瑞兰阁景行录》、《清河逸事》、《自订年谱》、《国朝诗管花集》等;另有《敲月轩词稿》,久已散佚。曾为《水浒传》作序。(概述内图片来源:《吴郡名贤图传赞》)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凤翼别名:灵墟先生、冷然居士国籍:中国出生地: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出生日期:1527年逝世日期:1613年职业:明代官僚代表作品:《红拂记》字:伯起号:灵虚 人物生平2 寄情翰墨戏曲张凤翼罢官后,杜门不出,卖字以自给,耻于以诗文翰墨交结权贵。张喜度曲,自朝至夕,呜呜不离口。他曾与其次子合演《琵琶记》,自饰蔡伯喈,其子饰赵五娘;虽观者填门,而他竟毫不在意。晚年尤好撰乐府新声,颇受人们喜爱。
张凤歧,年仅17岁的他就参加了八路军津浦支队,走上了革命征途。1939年2月至1943年7月,先后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青年干事、指导员、技术书记,抗大一分校学员;1943年7月至1945年11月先后任滨北军分区秘书室、日照县委秘书。1945年11月任赴东北干部队队长,先后任中共九台县委宣传部长、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松江武工队政委、榆南县、九台县公安局长,中共九台县委书记、县长。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个人履历4个人作品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凤歧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省宁津县张户头村出生日期:1921.11.逝世日期:2011.5.11主要成就:年仅17岁参加八路军津浦支队 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指导员 任滨北军分区秘书室 任日照县委秘书代表作品:《吉北的曙光》 人物简介2 男,汉族,1921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宁津县(现已划归山东省)张户头村。 个人履历3 1930年至1937年先后在本村和县城读书;1937年7月,因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中国,辍学回家种地;1938年7月,年仅17岁的他就参加了八路军津浦支队,走上了革命征途。1939年2月至1943年7月,先后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青年干事、指导员、技术书记,抗大一分校学员;1943年7月至1945年11月先后任滨北军分区秘书室、日照县委秘书。1945年11月任赴东北干部队队长,先后任中共九台县委宣传部长、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松江武工队政委、榆南县、九台县公安局长,中共九台县委书记、县长。1952年4月至1977年9月,先后任吉林省委农工部办公室主任、副部长,吉林省农林办公室负责人。1977年9月至1978年5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即被省委派来白城地区任地委书记,并兼任白城地区行政公署专员(省委内定,因此时革命委员会的名义未撤消),白城军分区第一政委。1982年7月离开白城,先后任吉 个人作品4 难忘的岁月——忆解放战争时期在吉北地区的一段工作《吉北的曙光》1990.12祝贺《中共吉林历史概要》和《吉林史人物》出版《吉林日报》1991.6.11回顾往事记忆犹新《九台党史资料》1991.6饮马河农社的今昔《九台党史资料》1992.6我们是老百姓的队伍《历史走向太阳》1992肖华将军与小学生的故事——献给“六·一儿童节”《老年晨报》第二版1996.5.28我的母亲《夕阳红》1998.1我的健身之道《长春日报》1998.1.10军民团结天下无敌——欢庆吉林省解放五十周年《老年晨报》1998.11.3满江青山夕照明《夕阳红》1999.8国庆回眸《夕阳红》1999.10当年我正少年时《夕阳红》2001.7从小支部书记到老支部书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80周年华诞而作《老年晨报》2001.6.26在党的领导下就战无不胜《党建经纬》2001.7不解之缘《永远的广播》2001.9我愿和农民朋友谈些知心
张凤岐(1912-1988)黑龙江省呼兰县铁力人。东北抗日联军军政干部学校毕业,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加入东北抗联军抵抗日本侵略者。1938年2月入党, 1940年11月转战进入苏联,加入苏联红军。曾任苏联红军第88国际旅·排长。1959年哈尔滨狩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10月6日于哈尔滨逝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战斗事迹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凤岐国籍:中国民族:满族出生地:黑龙江省呼兰县出生日期:1912逝世日期:1988年10月6日职业:军人毕业院校:东北抗日联军军政干部学校信仰:解放全中国 人物生平2 1936年参加抗联三军五师二团。1938年2月入党,同年5月任连长,后升职为三师一团团长。1939年11月七十三团团长。1940年3月为三支队分队长,11月转战进入苏联,加入苏联红军。曾任苏联红军第88国际旅·排长。1945年9月兴山(鹤岗)市卫戍副司令,佳木斯卫戍司令部保安科科长等职务。1950年松江省高法院典狱长。1950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印刷厂厂长。1959年哈尔滨狩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10月6日于哈尔滨逝世。 战斗事迹3 漂筏甸子歼灭战1938年8月上旬的一天夜晚,东北抗联第二批西征队伍500多人,牵着30多匹牛马,驮着军用物资,走出富锦东山,来到松花江南岸,隐蔽在树林里。这批队伍由两支队伍组成:一支由6军参谋长冯治刚和2师师长张传福率领的教导队等200人;一支又6军政治部主任率领的3师300人(其中有100骑兵),共有500余人。鬼子封锁江面,炮艇日夜巡逻,戒备森严。天黑以后,趁鬼子的巡逻艇没来之机,骑兵和后勤的驮队顺水斜着泅渡过去了。此时,地方的工作人员带来5条船,其中有两条帆船。天亮时,船快到三江口时,靠上北岸。不料,下船后,遇到了阻击的敌人。上来的是伪军38团,后面还有一队鬼子兵。前面是一片湿地,漂筏甸子。抗联大队人马涉水过去后,钻进树林里,继续北进。政治部主任侯启刚带领张凤歧、老袁等6人组成后卡子队,断后掩护。侯主人先派两个人把他们骑的6匹马牵到背后树林里,打好马桩子,在那照看,打草喂马。随后又派两
张凤(1887~1966),字天方,浙江嘉善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秀才,辛亥革命前夕入光复会,民国6年(1917年)执教于浙江第一师范,深得省教育厅长马叙伦赏识。民国11年公费留学法国。民国13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业余雅好考古,常往克吕尼古物院,同时为卢浮宫博物院考古学生。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创新4著作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凤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嘉善出生日期:1887逝世日期:1966代表作品:《汉晋西陲木简汇编》字:天方 人物简介2 张凤(1887~1966),字天方,浙江嘉善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秀才,辛亥革命前夕入光复会,民国6年(1917年)执教于浙江第一师范,深得省教育厅长马叙伦赏识。民国11年公费留学法国。民国13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业余雅好考古,常往克吕尼古物院,同时为卢浮宫博物院考古学生。协助留法英籍教授、汉学家马伯禄编纂斯坦因所得西域简牍,出版《汉晋西陲木简汇编》。民国15年就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历史系主任、文学院代院长兼图书馆馆长等职。民国24年参与常州淹城和上海金山卫戚家墩古文化遗址考察。民国28年任浙西天目书院院长,并设文物展览室,将从天目山区发掘所得新石器时期及宋代天目窑出土文物陈列。主编《文史半月刊》,民国34年被聘为上海市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委员。解放后历任浙江省考古学会常务委员、省文史馆馆员。他庋藏甚丰,善本古籍之外尚有化石、石器、陶器、瓷器、玉器等。 创新3 1925年,张凤取道苏联,经西伯利亚回国。回国后的张凤,兴趣在字典的编纂。发明了“形数检字法”,即所谓的“面点线”。口诀是“面点线,照数检”。1926年出版《张凤字典》创造本,以后还一再改进,一反当时模仿《康熙字典》的做法,废弃通用的部首,代之以面、线、点的形数检字法。张凤当时曾高喊:“打倒康熙字典!完成字典革命!张凤可杀,方法不朽!”较之王云五先生提出的“四角号码”法,早了近两年,所以王氏的“四角号码”很可能受了他的影响。 著作4 精于甲骨等古文字研究,擅书金文,喜爱篆刻,长于鉴定,编有《天目印谱》,著有《图象文字名读例》、《池上存稿集》、《张凤字典》、《非非室诗集》等。
张凤翙(1881—1958),字翔初,陕西西安人,祖籍河南沁阳,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1904年,被清政府陆军部选派到日本学习军事,先后在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奠定了他后来军旅生涯的基础。1909年毕业回国。1910年任职陕西新军,曾任督练公所委员、三十九混成协司令部参军、参谋兼二标一营管带。1911年武昌首义后,被陕西革命党人推为总指挥。10月22日发动西安起义成功,被推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亲赴战场指挥。12月受命南京临时政府,任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1912年任陕西都督。1914年被袁调入京闲置。1917年曾组织力量反对张勋复辟。1924年驱逐陕西都督刘镇华受阻。抗日战争期间,张凤翙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坚持在大后方支援抗战,积极为抗战出力出资。1940年12月至1945年4月任第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58年因病逝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地方志记述3人物生平4人物轶事5人物作品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凤翙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西安出生日期:1881年2月5日逝世日期:1958年7月29日职业:民主革命家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主要成就:参与创办西北大学 在西安领导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地方志记述2 张凤翙(1881—1958),字翔初。祖籍河南沁阳,其父逃荒到西安,以打铁为生,张生于陕西咸宁菊花园(今属西安市碑林区)。早年在西安读书,并考中秀才,名列咸宁县同榜第一。1902年考入陕西陆军武备学堂,1904年秋被派赴日本入振武学校习兵科,1906年毕业后升入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毕业回西安后在西安府衙作缮写,1910年春被委任为陕西新军督练公所委员。陕西常备军扩编为陆军第三十九混成协后,张晋升为第三十九混成协参军官,旋又改任参谋兼二标一营管带。张与同盟会会员钱鼎、张钫、党自新、郭希仁等友好,人称莫逆。其间,张还与惠春波、康寄遥等人创办了西安菊林小学。 1911年西安起义爆发前夕,张凤翙因懂军事、有威信、在新军中职位较高,被推举为首领。张在10月22日清晨的会议上提出“先发制人”的策略,部署上午11时发动起义。由于指挥得当,当天就占领除“满城”(亦称八旗驻防城)外的西安全城,翌日下午3 人物生平3 张凤翙1909年回到西安,在西安衙门做缮写工作。1910年春被委任陕西省新军督练公所委员。是年冬,升任新军第三十九混成协司令部参军,接着又改任参谋兼二标一营管带。在新军期间,与康寄遥、惠看波等人将西安菊林寺塾改为西安菊林小学,即作为同盟会的联络据点,又为国家培养人才。武昌起义后,1911年10月,他与钱鼎、张钫等发动西安起义,被推为临时总指挥。1911年11月陕西军政府成立,一致推选张凤翙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兼民政长(省长),亲赴战场督导。12月南京临时政府正式任命张凤翙为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1912年8月,北洋政府任命张凤翙为陕西都督。9月,“国民党秦支部”成立,张任支部长。鉴于西北人才缺乏,张凤翙为首的军政当局决定举办西北第一所大学---西北大学。张凤翙认为创办西北大学,“关系于现时建设”、“关系将来之建设”和“关系于外部之防御”。因此他与甘肃、新疆两省商议后,决定全力以赴地创办 人物轶事4 1911年10月西安起义爆发。适陕西同盟会领导人井勿幕在渭北,临事指挥无人,钱鼎、张钫等推举张凤翙为首领。张凤翙此前没有参加革命活动,在日本加入同盟会的第二天,他就将会员证书付之一炬;还拒绝为反清刊物《秦陇》写稿。这次推举他当首领,是因为他懂军事、有威信、在新军中职位较高。他对众人的推举也不推辞,在22日清晨的林家坟会议上当众表示:“大家叫我干,就担当起来。”接着便以首领的身份说:“既已举事,当先发制人,不宜缓至天晚。”遂部署上午11时发动。1911年10月22日,同盟会、新军、哥老会首领30余人在西安西郊林家坟秘密集会,公推张凤翙为首领,利用当日星期天清军各级军官照例休假之机,即刻发动起义。在张风翙的统一指挥下,分路攻占了除满城以外的西安城全部军事要地。当日晚张凤翙召集会议,商定了以“秦陇复汉军”为起义军的名称,刻制了“秦陇复汉军总司令部图记”。由于他指挥得当,当天就占领除满城外的西安全城 人物作品5 屠门大觉梦一场,醒来尤未熟黄粱。三年威信一朝失,自愧不如陆建章。张凤翙诗作(部分):行至灵宝闻义安噩耗赋此吊之(一九一八年)秋雨秋风苦不支,伤心人去未多时。傲霜莫信菊花好,未到重阳已折枝。遗题(一九三四年)邵公席上接群公①,今古无端入望同。尚记甘棠分陕右,侧闻诸葛卧隆中。辚辚驷驖拱三辅,簇簇南金满一宫。总是西陲人物美,高歌犹欲破长风。邵公:邵力子,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水调歌头六十初度二首(一九四〇年)人日年年有,金胜自昔传。皇天胡为生我,龙蛇起陆年。我知辛壬癸甲,是天使困心衡虑。窃学武周贤。庸余不自量,任重责双肩。拔乱功,反正业,久弃捐。匆匆六十,却又说人寿月圆。伫看倭虏猖獗,坐令生民涂炭,此耻何时湔。海鹤思起舞,夜半跃龙泉。我生亦何为,搔首欲问天。眼看玄黄血战,龙正值流年①。我欲屠龙小试。都说蓬壶三岛,虾夷心胆寒。喜狂屐折齿,赋平指顾间。春九十,人六十,夜无眠。且算欢娱,大彩笑掷骰盘园。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