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邦几岁当上亭长?——历史名人的早年经历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那么,刘邦几岁当上亭长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他的早年经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亭长的职责和地位。在古代中国,亭长是一个基层官员,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乡村或村庄。他们需要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和规定,同时也需要向上级官员报告工作情况。虽然亭长的职位相对较低,但他们的工作同样重要。 刘邦的早年经历非常传奇。据史书记载,他在年轻时曾经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如放牛、卖草鞋等。后来,他加入了项羽的军队,成为了一名士兵。在战争中,他表现出色,很快就被提拔为军官。 然而,刘邦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军旅生涯。他认为自己有更大的抱负和野心,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统治者。于是,他开始寻找机会脱离项羽的控制,并最终成功地发动了一场起义。 在起义中,刘邦表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他很快就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并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他成功地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并建立了汉朝。 总的来说,刘邦的早年经历非常丰富多彩。虽然他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和士兵,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决心,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洪都之战的指挥官是蓝玉还是朱文正,一直是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根据真实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洪都之战的背景。当时,明朝与蒙古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而洪都是明朝在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之一。为了保卫这个重要城市,明朝派遣了大批军队前往洪都进行防御。然而,由于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士气低落,加上蒙古军队的强大攻势,最终导致了洪都的失陷。 那么,洪都之战的指挥官究竟是蓝玉还是朱文正呢?根据历史记录,洪都之战中的主要将领包括邓愈、赵德胜、朱文正等人。其中,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也是洪都城的守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成功地抵挡住了陈友谅的攻击。因此,有一部分人认为洪都之战的指挥官应该是朱文正。 然而,也有一些历史学家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洪都之战的胜利者应该是蓝玉。蓝玉是明朝的一位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率领部队成功地夺回了洪都城。此外,他还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信任。因此,有一部分人认为洪都之战的指挥官应该是蓝玉。 总之,无论是朱文正还是蓝玉,他们都是在洪都之战中表现出色的重要将领。虽然他们的贡献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为中国历史上的这场著名战役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老子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那么,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函谷关的历史背景。函谷关是连接中原和西北的重要通道,也是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分界线。在古代战争中,攻占函谷关对于战争胜利至关重要。因此,很多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函谷关附近。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老子的生平和思想。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据传说,老子曾经在函谷关附近游历,并在那里写下了《道德经》。后来,当秦国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时,老子选择离开,并在途中写下了《道德经》中的一些章节。据说,这些章节被传颂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总的来说,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和哲学,也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段落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和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清朝时期,也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第一贪案,导致多名官员被查处。那么,这起案件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起清朝第一贪案的史料。 段落二:据历史资料显示,清朝第一贪案发生在19世纪末期。当时,一些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了大量的贪污行为,导致国家财政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了打击这些腐败分子,清朝政府决定成立“清廉委员会”进行调查。最终,这些官员被揭露并遭到了严厉的惩罚,其中包括清朝第一位贪官——李鸿章。 段落三:清朝第一贪案的发生,不仅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起案件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同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反腐斗争事件之一。 段落四:总之,清朝第一贪案是一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案件。它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同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反腐斗争事件之一。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反腐斗争,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总结: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清朝第一贪案是一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案件。它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同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反腐斗争事件之一。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反腐斗争,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政治事件,被称为“骊姬之乱”。这场事件的主要人物之一是骊姬,她曾经是晋献公的妃子和晋文公的妻子。然而,由于她的野心和贪婪,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而在这场事件中,还有一个人也受到了牵连,他就是太子申生。那么,骊姬之乱死的太子是谁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骊姬的背景。骊姬出身于晋国贵族家庭,是一位非常聪明美丽的女子。她是晋献公的妃子,也是晋文公的妻子。据说,她在晋献公去世后,曾经因为与太子申生的关系而被废黜,并被迫流亡。后来,她被晋文公赦免,回到了晋国宫廷。 然而,骊姬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野心和贪婪。她开始勾结权贵,企图夺取皇位。最终,她的阴谋败露,晋献公得知了她的真实面目,决定将她处死。而在这个过程中,太子申生也被牵连进来。 据史书记载,太子申生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曾经多次劝说晋献公不要听信骊姬的谗言。然而,他的劝告并没有得到重视,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在骊姬被处死之后,太子申生也被逼迫自杀。他的死让人们深感痛惜和惋惜,也成为了骊姬之乱中的另一个悲剧人物。 总的来说,骊姬之乱是晋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不仅揭示了一些人的真实面目,也让我们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而在这个事件中受到牵连的人们也让人深感痛惜和惋惜。我们应该从这个事件中吸取教训,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不要被短暂的利益所迷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19世纪中叶进行的一场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旨在摆脱西方列强的压迫,实现现代化。这场变革的背景是日本在19世纪初期遭受了一系列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动荡。 首先,19世纪初期,欧洲列强开始向亚洲扩张势力范围,日本也受到了这种压力。在这个时期,日本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主权和独立性。同时,西方列强通过强制开放通商口岸和传播基督教等手段,逐渐改变了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其次,日本内部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矛盾。封建制度的僵化导致社会不稳定,农民起义频繁发生。此外,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日本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改革和现代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等人。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才能让日本摆脱西方列强的压迫,实现真正的独立和发展。 最终,在这些人的努力下,明治维新于1868年成功爆发。这场变革不仅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亚洲地区的历史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戚继光,明朝著名将领,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抗击日本倭寇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那么,戚继光抗倭是哪一年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在明朝时期,由于东北边疆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经常受到来自日本的侵略和骚扰。为了保卫国土和人民的安全,明朝政府开始加强边防建设,并派遣军队前往边疆地区驻守。而戚继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的。 据历史记载,戚继光第一次参加抗倭战争是在1562年。当时,他被任命为辽东总兵官,负责守卫辽东地区。不久之后,他就率领部队与日本倭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尽管一开始遭遇到了失败和挫折,但戚继光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调整战术,加强军备,最终成功地击退了日本倭寇的进攻。 此后,戚继光又多次参加抗倭战争,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他的名声逐渐传遍了整个中国,成为了抗击日本倭寇的代表人物之一。直到明朝灭亡之前,他一直在边疆地区坚守岗位,保卫着中国的领土和民族尊严。 综上所述,戚继光抗倭的时间是1562年。虽然这个年份可能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些遥远,但它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戚继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戚继光抗倭就是其中一个备受瞩目的事件。那么,戚继光抗倭是哪个皇上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戚继光的背景和历史。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曾经在抗击日本倭寇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勇气、智慧和战术,成为了中国军队对抗外敌的典范之一。因此,他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戚继光抗倭的时间和背景。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也就是16世纪末期。当时,日本倭寇经常从朝鲜半岛和琉球群岛出发,向中国东北地区发起袭击。为了保卫国土和人民安全,明朝政府开始加强边防建设,并派遣军队前往边境驻守。而戚继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任命为辽东总兵官,负责守卫辽东地区。 最后,我们回答问题:戚继光抗倭是哪个皇上?实际上,戚继光抗倭并不是由任何一个特定的皇帝直接领导的。相反,它是明朝政府为了保卫国家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虽然明朝有许多皇帝都曾参与过边防建设和战争指挥,但戚继光抗倭是由整个朝廷和军队共同完成的。 综上所述,戚继光抗倭是明朝时期的一项重要历史事件。虽然它不是由任何一个特定的皇帝直接领导的,但它反映了明朝政府为了保卫国家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今天,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都遭受了惨重的伤亡。那么,雅克萨之战到底是谁赢了呢?这是一个历史和政治问题,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历史背景。当时,清朝政府试图通过加强边疆防御和军事建设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而俄罗斯帝国则试图通过扩张领土和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因此,双方在边境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其次,关于谁赢了这个问题,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在战斗中,清朝军队曾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例如攻占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和堡垒。但是,由于清朝军队的指挥不力、士兵士气低落以及装备不足等原因,最终还是被俄罗斯帝国军队击败了。可以说,雅克萨之战是一场双方都遭受了重大损失的战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很难准确地估算战争中双方的具体胜负情况。此外,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和保存问题,我们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证据来证实某些说法。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客观的态度,尊重历史事实和各方的观点。 综上所述,雅克萨之战没有明确的胜者。双方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了战斗,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我们应该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何进是东汉时期外戚、大臣,灵思皇后之兄。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从事情的本质上来讲,何进此人的死,的确是天下大乱的导火索。但是更准确地来说,是何进不够成熟的政治思想,以及对时局缺少一个清楚的认识,以至于他做了很多的错误决定,才导致自己身死,继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而袁绍以及董卓等人,在这次大乱中又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这几人最终导致朝廷的政局崩塌,最终开启了长达近百年的混战。 先来介绍一下何进的出身,何进的老本行就是一个屠夫。在那个人均教育水平不高的年代,屠夫所代表的含义往往是没什么文化,因此就更谈不上什么政治眼光和格局了。而这种政治眼光的缺失,的确也导致了他悲惨的下场。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何进一家几口人估计也就是一个小老百姓,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屠一下猪狗,然后维持生计。但是不得不说,老天爷真是个奇才,偏偏挑个这么一个屠夫的妹妹进了宫,进了宫不说,还被皇帝封为贵人,汉灵帝非常喜欢这个何贵人,最后一路上升当上了皇后。而何进也正由于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获得了走向政坛的机会。 如果仅凭借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而衣食无忧荣华富贵一生始终是不够稳定的,因此何进急需要在朝廷上做出一番政绩才能够把自己屁股下的位置做牢。何进还真是运气好,这种事情说来就来。 在184年的时候,东汉发生了黄巾军起义。朝廷正需要用人之际,皇帝肯定也需要一个肯为自己卖命还能信得过的人来统领兵马,何进就当仁不让的以外戚的身份,统领了御林军以保护京师的安全。何进被皇帝封为大将军,并且让自己的手下成功打探到黄巾军要谋反的消息。原来是一个叫做马元义的张角部下,打算在雒阳发动叛乱,而何进直接把他扼杀在摇篮里,成功保护了京师的安全,因此也被皇帝封为慎侯。 自己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还不够,何进的弟弟何苗也获得了升迁的机会。在公元187年的时候何苗奉旨平定了位于荥阳的暴动,在成功平定叛乱之后,何苗也得到了加官进爵的机会,被封为车骑将军,同时还被封侯爵。 此时何进家族的势力相当雄厚要兵有兵,宫中还有人吹枕头风,皇甫嵩和卢植等人和何进的关系也非常好。但是权力毕竟是要掌握在皇帝手中才能让皇帝放心,因此战乱一经平定汉灵帝,就希望收回何进等人的兵权。但是何进已经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体验过指哪打哪的何进怎可能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因此在一番折腾后,汉灵帝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皇帝毕竟是皇帝,虽然不能将你的权力收回,但是可以找其他人来制衡你的权力。因此以宦官集团为首的一批势力以及一些士族就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其中这里边就有曹操和袁绍,曹操是典军校尉,袁绍是中军校尉。这里边的领头羊是皇帝非常宠信的大宦官蹇硕,他被任命为上军校尉。 因此,在汉灵帝的刻意安排下,使得宦官蹇硕的权力也非常大,可以起到与何进制衡的作用,在军队权力上蹇硕不仅仅是京城官兵的头,也可以起到领导何进部队的作用。但是何进毕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手下不少人都只认何进,不认蹇硕。因此从这点看来,虽然蹇硕名义上可能比何进权力大,但是蹇硕非常忌惮何进。 外戚与宦官自古就是一对冤家,如果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皇帝进行把控,那么往往会出现整日里双方争吵不休甚至火拼政变的情况。而到了汉灵帝这一朝,在外戚和宦官之间以及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大战一触即发。 蹇硕打算先动手,如果蹇硕不先动手,那么等到灵帝驾崩之后,何进的外甥刘辩当上了皇帝,自己肯定也是离死不远了。横竖都是死,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于是蹇硕以匪患未除为理由,上书汉灵帝,打算将何进派出去领兵打仗。这样朝中何进的势力就会群龙无首,这样等到灵帝驾崩,蹇硕就可以发动政变另立新帝。 何进早就看穿了蹇硕的心思,于是,何进想尽了办法拖延外出的时间。并且以袁绍出兵未回为理由,继续拖延。这一拖延,汉灵帝的身体也是再也支撑不住了,终于在189年灵帝驾崩了。 赵忠,郭胜二人不打算跟着蹇硕继续混了,他们认为和蹇硕为伍很可能落下一个身首异处的结局,加之郭胜对何家还是有恩的,因此二人火速进宫将蹇硕的密谋告诉了何太后与何进。最后在一众外戚的操纵下,刘辩成功上位,而蹇硕也被何进剁成了肉酱。 此时宦官最大的头领死了,何家人就成了最大的掌权者。此时恨宦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何进也恨得牙根直痒痒。因此何进一合计为何不把他们斩尽杀绝呢?此话一出,袁绍是深表同意,并且非常支持何进这么做。 如果何进说杀就杀也就好办了,但是奈何还有一个何太后在上边震着何进。于是何进一拍脑子想出了一个馊主意,打算引入外部势力给何太后和皇帝施加压力以达到杀光宦官的目的。 但是宦官势力盘根错节,毕竟在朝廷内外笼络的势力有几十年了,岂是那么容易就能消灭掉的吗?曹操与陈琳等人主张,想办法杀掉宦官的头领即可,不必引入外部势力来施压,主张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慢慢消灭掉,防止宦官狗急跳墙。 但是关键时刻何进的屠夫头脑占据了上风,不仅不听劝,而且还十分的大意。宦官势力计划在何太后召见何进的时候杀掉何进,何进与何太后也是没想到宦官的胆子竟然这么大,加之自己也是轻敌了。结果狗急跳墙的宦官将何进在宫中诛杀,袁绍等人等了半天不见何进出来,后来看见何进的脑袋咕噜出来了,知道事情不妙,于是冲入宫中看见宦官势力就杀。 至此,外戚与宦官势力几乎是火拼光了,然后董卓奉旨进京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了三国动乱的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朝七国之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发生在西汉王朝汉景帝刘启的时候的“七国之乱”,虽然名义上说是“七国之乱”,但是其实就是西汉王朝的七个分封王的诸侯国所进行地一次大型叛乱。 当时西汉王朝吸取前朝的教训,认为周王朝的灭亡原因是因为到处分封了很多王,哪里都是皇族子弟的后代。 而秦王朝之所以灭亡则是因为太过于专制独权,太过于实行暴政,所以才会导致到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现象。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西汉王朝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郡”和“国”一起存在。即皇族的子弟封为王,而那些不是皇族的有功之臣则封为侯。 01西汉王朝分封的变化 其实在西汉王朝成立的初期,汉高祖刘邦把那些陪他一起打下天下的有功之臣,诸如韩信、彭越、张敖等都封为王。 韩信就被封在太原,当时因为韩信被匈奴汗国的冒顿单于攻打到了城门下,没想到被汉高祖刘邦误会,韩信要叛变。而汉高祖刘邦在大同经历了“白登之围”以后,更加对韩信他们这些有功之臣不放心,于是着手把他们一一进行了处置。 然后,又重新安排了刘姓的子弟成为诸侯王,同时还要自己的大臣们一起向上天发誓,“不姓刘的人如果当了王,那么大家就需要集体攻击他。” 不过,在汉高祖刘邦去世以后,那些王爷们自然而然就对中央政府,产生了二心,有了不听从安排和管理的现象。 特别是在汉高祖刘邦去世以后,汉惠帝刘盈即位,但是汉惠帝刘盈却受自己的母后吕太后操纵朝政。吕太后是一个巨有野心的政治家,西汉王朝在她的统治之下,她把那些刘姓的子孙纷纷进行打压,让吕家的人开始执掌大权。 而一些有志之士,由于在中央政府这里,没有办法得到重视以后,就开始向各地的分封地去寻求发展,一展自己的抱负。 一直等到吕太后去世以后,吕家的后人和刘家的后代,打得不可开交。而当时还在分封国的代王刘恒,在刘姓人和自己身边有志之士的帮助之下,成为新的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即汉文帝。 02汉景帝刘恒即位后,听从晁错的建议,削弱那些诸侯王的势力 在汉文帝刘恒即位后,把当初被吕太后打压的刘姓子孙又恢复了地位,不仅如此,又进行了一些分封。因为很多那些诸侯王们,拥有自己的政府和军队。 不仅如此,还是会有那些有志之士前去投奔,所以那些分封国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一直到了汉景帝刘启的时候,汉武帝刘启的宰相晁错,主张把那些封国的面积缩小,而且把那些诸侯王的权力也减少。 不仅如此,晁错还写了《削藩策》,来叙述那些诸侯王存在的问题。汉景帝刘启十分认同宰相晁错的这个说法,于是速战速决,削弱了三个分封国的实力。 在经历了汉景帝刘启的一系列措施以后,这让其他诸侯国的王们,认为自己可能随时也会被制约。于是,东边的七个分封国家联合起来,一起发生了叛变。 这么一来,西汉王朝差不多半个国家都归他掌管了。而且当时七个诸侯国喊出来口号,“第一个是杀掉晁错,第二个就是要国家把削弱掉的土地归还给他们。”看到这种状况,汉景帝刘启只好答应了他们提出的条件。 一心为了西汉王朝的宰相晁错,却在上朝的路上被街上的武士给腰斩,而且自己的族人还受到了威胁。 03七个诸侯国变本加厉,汉景帝刘启派周亚夫镇压 本来以为事情进行到这步就结束了。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吴王刘濞并不满足于这种现状了,想要自己当皇帝。 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军队已经快到了洛阳,只不过他并不信任自己的手下将领,只相信自己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则派了自己身边的大将周亚夫,周亚夫是一位英勇的将领。 仅两个月时间,周亚夫成功切断了吴楚军队的粮草,所以吴楚两国战败,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战败。另外几个分封国的诸侯王,不是被杀就是自杀,而这场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就此平息。 “七国之乱”最终以汉景帝刘启的胜利而结束,这其实也是西汉王朝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假如这个时候中央政府失败了,那么汉高祖刘邦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西汉王朝的江山,可能又回到了战国时期的局面。 不过,正是因为汉景帝刘启的胜利,才让西汉王朝恢复了正轨。与此同时,汉景帝刘启也顺理成章把那些诸侯国的行政权力和军事大权给收了回来。 所以以后,汉景帝刘启都是分封国相,而国相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派遣的,再也没有出现像“七国之乱”这样的局面。 参考文献:《汉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询,即汉宣帝,他是西汉第十位皇帝,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宣帝在位期间一手缔造“孝宣之治”,从而不仅成为了西汉历史上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后世更是认为其功绩“不负高祖,不输汉武”。然而,就是这位功绩卓著的帝王,即位之前的生活却堪称跌宕起伏,出生便遭遇宫廷政变,导致自幼长于民间,直到十八岁时才被霍光扶上皇位。 襁褓之中遭遇“巫蛊之祸”,家中亲人多受牵连而死 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刘彻曾孙、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刘病已出生。其虽出生于皇室,且是太子刘据之后,然而此时太子刘据的情形却属实有些不妙,皇后卫子夫一系正在遭受巨大的政治变局。 该年正月,皇后卫子夫的外甥公孙敬声被诬告以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且与阳石公主通奸。汉武帝晚年本就疑心较重,加之身体时常不好,便怀疑真的是被人所诅咒,于是将公孙敬声连同丞相公孙贺(公孙敬声之父、皇后卫子夫姐夫)一起下狱,不久后罪名坐实被处以族灭之刑,同年闰四月,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因连坐被杀。 此事导致皇后卫子夫一系在朝中的政治势力损失极为惨重,佞臣江充因与太子刘据有旧怨,便利用汉武帝疾病缠身的机会,言称汉武帝之病正是因巫蛊之术而起,再加上当时京师长安巫蛊之术风气极胜,就连皇宫中的嫔妃采用此术。于是,汉武帝便于同年七月命江充为绣衣使者查办巫蛊之案,“巫蛊之祸”就此爆发。 江充本就是酷吏出身,因此一心想要将此案扩大,便采取刑讯逼供、栽赃陷害等方式,导致从京师长安、三辅地区到各郡、国多达数万人因被举报采用巫蛊之术而被杀。紧接着,江充开始有意将太子拉下水,向汉武帝禀报称“宫中有蛊气,如不除去,陛下的病就不会好转”,从而得到入宫调查的权力。 之后,江充又采取栽赃陷害之法,扬言“在太子宫中搜出的诅咒木人最多,还搜出大量书写有大逆不道之语的丝帛”,太子刘据因无法前往甘泉宫向汉武帝解释,又苦于无法自辩,只得一方面派人告知皇后卫子夫,并调动长乐宫的士兵应变,另一方面则派人捕杀江充等人。皇宫的异变,直接导致长安城中一片混乱,到处传言“太子已反”。汉武帝于是令丞相刘屈氂率兵平叛,双方激战五日,太子刘据兵败,携两幼子逃出长安。 在这场“巫蛊之祸”中,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先后自尽,两个小皇孙也随之遇害,而刘病已的祖母史良娣、父亲刘进、母亲王翁须和姑姑也皆在长安遇害,太子皇孙的姬妾和门客也皆被处死,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刘病已逃过一劫。 出身皇室却自幼长于民间,汉武帝临终之际方被承认 “巫蛊之祸”后,刘病已虽然逃过一劫,却也被投入了监狱。不久,廷尉监邴吉被调入京处理太子刘据案,邴吉查明太子刘据乃是被诬陷而死,因而更加怜悯无辜的刘病已,于是便安排了一间净室,让女囚胡组、郭征卿哺育襁褓中的刘病已。后因刘病已幼年多病,这才被取名“病已”。 有一次,汉武帝病重,望气者称长安监狱有天子气,于是汉武帝派内谒者令郭穰,将长安二十六官狱中人全部处死,然而邴吉却紧闭大门,拒绝郭穰入内,并称,“皇曾孙在此,普通人尚且不能无辜被杀,更何况是皇上的亲曾孙?”天亮之后,郭穰只得返回禀报汉武帝,汉武帝这才知道重孙仍然在世,于是便也未予深究,并下令大赦天下。 汉武帝大赦天下后,邴吉便想趁机将刘病已带出牢笼,于是让守丞谁如写了公文,将刘病已和胡组一起送去,然而京兆尹也不敢接受,便又送了回来。无奈之下,邴吉只好用自己的俸禄,雇佣胡组和郭征卿继续抚养刘病已。 后来,邴吉打听到刘病已祖母史良娣的母亲王媪仍然在世,这才将刘病已送到其家中。王媪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但见刘病已孤苦无依,心中还是十分难过,便亲自抚养起了刘病已。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汉武帝驾崩,临终前留下两道遗诏,一道为顾命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封侯;另一道便是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宫女、低等嫔妃所居之处),并令宗正将刘病已录入皇家宗谱。 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霍光等人受遗诏封侯,刘病已也因遗诏从史家搬出,正式进入掖庭生活。直到此时,刘病已的宗室地位,才从法律层面真正得到承认。 成年后迎娶许平君为妻,汉废帝刘贺被废后即位 刘病已搬到掖庭时虽然年仅六岁,但因掖庭令张贺曾是太子刘据的家吏,因而对刘病已多有照顾,甚至还自掏腰包供刘病已读书。掖庭虽然冷清,但在张贺的悉心照料下,刘病已还是一天天的长大了。 随着刘病已年纪渐长,张贺又为其张罗起了婚事,多次向弟弟张安世称赞刘病已,想要将孙女嫁给刘病已。虽然张安世的小儿子张彭祖与刘病已经常在一起交流经学,关系极为交好,但时任右将军的张安世认为此时汉昭帝在位,不应与刘病已过于交好,张贺这才熄了这个念头。 当时,在掖庭担任暴室啬夫(即主管织作染练的官员)的许广汉,有一女名曰许平君,年约十四五岁。许平君本已许配给了欧阳氏为妻,但出嫁前丈夫却突然离世,其母心中忧虑,便找人替女儿占卜,得知女儿将来会大富大贵,这才放下心来。 张贺得知后,便跑去找许广汉喝酒,酒过三巡后,对其说道,“刘病已乃是皇帝近亲,即使如今地位卑贱,但谁知将来不会飞黄腾达,何不择其为婿”。许广汉想了想,便点头同意了,于是张贺便自掏腰包送上聘礼,为两人定下了婚事。元凤六年(前75年),十六岁的刘病已与十四岁的许平君成婚。 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其死后无子,大将军霍光便迎立了汉昭帝的侄子昌邑王刘贺为帝,然而刘贺即位后却“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在位仅仅二十七天便又被霍光废黜。 当时,太仆杜延年因儿子杜佗与刘病已交情深厚,因此杜延年对刘病已的也算极为了解,便向霍光、张安世表示可立其为帝。杜延年原为霍光属吏,因在霍光与上官桀等人的党争中立下大功,因而深得霍光信任。与此同时,深受霍光重用、已经升任光禄大夫的邴吉也表示,在众多宗室子弟中,以刘病已才学最为出众。 有了两位亲信之人的推荐,霍光便于同年七月上奏请立刘病已,得到了上官太后的首肯,于是宗正刘德便带人到掖庭迎接刘病已,先到宗正府斋戒行礼。七月庚申日(前74年9月10日),刘病已进入未央宫,先被封为阳武侯,接着群臣奉上玺、绶,刘病已正式即位称帝,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 汉宣帝因长于民间,又经常在三辅之地游历,因而深知民间疾苦。因此,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内反对儒术专治,采取“王道、霸道”杂治之法,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则联合乌孙大破匈奴,并平定西羌,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在其治理下,西汉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西汉国力达到鼎盛,史称“孝宣之治”,后世更是认为其功绩“不负高祖,不输汉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彻底灭亡秦国。之后不顾楚怀王熊心“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尊楚王熊心为义帝,和各国诸侯将相自行分封。项羽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呢?是形势所迫,还是有意为之?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推行分封制,或为形势所迫 关于恢复分封制,项羽心中到底是如何想的,到底是不是因为目光短浅而开历史倒车,这个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结合当时的天下形势而言,个人认为,项羽之所以恢复分封制,应该还是有一定形势所迫的原因。 众所周知,秦末天下大乱时,项羽乃是随伯父项梁起兵反秦,在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败亡后,项梁实际上就是楚地的义军领袖,只是为了团结抗秦力量,这才抬出了楚国宗室后裔熊心,立其为楚怀王,实际上军政大权仍掌握在项梁手中。 项梁在“定陶之战”被章邯偷袭杀死后,不甘心做傀儡的楚怀王开始收夺权力,大肆提拔宋义等亲信,纵使项羽战功赫赫,对此也是极为无奈。直到北上救援赵国,项羽杀死宋义,夺取军权,这才掌握了一部分专属于自己的力量,而这支军队才是项羽打赢“巨鹿之战”、迫使诸侯臣服的本钱。 “巨鹿之战”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西入关中,彻底灭亡秦国之后,项羽的处境其实极为尴尬,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刘邦该如何安置。当初“巨鹿之战”前,楚怀王熊心曾与众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显而易见的是,先入关中的是刘邦。如果遵照约定,那么刘邦将被立为王,而他项羽即便拥有了自己的军队,但仍是熊心麾下一员武将而已,这是不甘居于人下的项羽不能接受的;如果不遵守约定,那么便是公然以下犯上,不利于自己的威信。 2.诸侯势力鞭长莫及。即便是项梁在世,他们项氏一族的影响力,其实也仅限于黄河以南,甚至是楚地,就更不用说他项羽了。而在项羽西入关中时,六国故地早已存在一些割据势力,例如赵地的赵王赵歇、燕地的燕王韩广、齐地的齐王田市,即便是已经被章邯击败的魏地,项羽也是鞭长莫及,就更不用说盘踞于赣、湘、桂一带的吴芮了。 3.项羽实力有限。前文说过,项羽是在杀死宋义之后才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军队,而《前汉纪·高祖皇帝纪》中有“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的记载,也就是说“巨鹿之战”时,项羽麾下的军队只有五万,即便加上蒲将军和英布的两万军队,也不过七万而已。 正因如此,虽然项羽西入关中统率着四十万大军,但专属于他自己的军队其实并不算太多,应当不超过十万人,其余皆为诸侯联军。毕竟,楚怀王可不会好心给他派援军,而自巨鹿向西的散兵早已被刘邦犁了一遍,他能收拢的军队并不多。 如此,项羽在无法掌控全局,且势力无法延伸至各地的情况下,采用分封制无疑是符合当时形势的,如此既可以立刘邦为王,自己也有理由建立独立的政权,而各地割据政权的问题也能解决。或许在项羽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重归稳定。 如何进行分封,应是有意为之 虽然采用分封制已经不可避免,但关于具体如何分封,却显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项羽之所以会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其实主要目的其实只有两个,一是确保自己能够名正言顺的独立,二是确保自己有足够实力凌驾于诸侯之上,从而坐稳西楚霸王的位置。 从项羽的这两个目的来分析,他的分封方式便不难理解了: 1.拆分原有诸侯国。如果按照战国时期的列国格局来分封,那么这些诸侯国的实力无疑太强,他根本没有把握凌驾于这些诸侯之上,因此项羽便选择了将原有战国的诸侯国进行拆分,分给不同的诸侯王,例如将燕国一分为二,分封给燕王臧荼和辽东王韩广;又如将齐国一分为三,分封给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胶东王田市;再如将魏国一分为二,分封给西魏王魏豹和殷王司马卬;还有将韩国一分为二,分别封给韩王韩成和河南王申阳;以及将赵国一分为二,分别封给赵王张耳和代王赵歇。 在秦国灭亡时,虽然原六国旧地虽然都有人自立为王,但这些人不过是攻占了几十座城池的割据政权罢了,其实力本就于战国七雄不可同日而语。在项羽看来,虽然相较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自己的分封缩水严重,但却远超他们自己打下的地盘,因此他相信这些人能够接受。 2.分封列国武将。项羽虽有独立军队,但名义上还是楚怀王的部将,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的获得独立,他就必须同时分封其他诸侯王的部将为王,而当时随从自己西入关中者,也的确以各政权将领为主,如此以灭秦功劳为由进行分封,倒也算名正言顺。不过,项羽所谓的“灭秦功劳”,主要是看是否随从自己西入关中,因此陈馀和田荣并不在此列。 于是,项羽一方面将楚怀王熊心奉为义帝,通过将其抬上帝位来让自己获得封王的资格,并大肆分封随从自己入关的将领为王,同时通过以部将取代旧主封号的方式,来让这些诸侯王互相牵制,例如封燕王韩广部将臧荼为燕王,改封韩广为辽东王;又如封齐王田市部将田都为齐王,改封田市为胶东王;再如封赵王赵歇部将张耳为赵王,改封赵歇为代王。 3.防止刘邦做大。虽然项羽在“鸿门宴”没有杀死刘邦,却并不代表他没有看出刘邦的野心,虽然在分封时他故意将刘邦“发配”到了蜀地,但毕竟蜀地距离西楚太远,为了防止其东山再起,项羽决定在秦国故地分封诸侯王,以堵住刘邦北上关中出路。 不过,项羽虽然有意防止刘邦出蜀,但也不想秦地的诸侯王实力太强,毕竟没人想再体会一遍战国时期的那种压制力。于是,项羽将秦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秦国就将章邯、董翳、司马欣为雍王、翟王和塞王。 在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中,只有三人比较特殊,一是九江王英布,英布本是骊山刑徒,秦末时投入吴芮麾下,并成为其女婿,后归入项梁麾下作战,“巨鹿之战”时归入项羽麾下;二是衡山王吴芮,吴芮本是秦朝番县县令,秦末时起兵反秦,横扫赣、湘、桂一带,且深受岭南少数民族支持,乃是绝对的地方实权派;三是临江王共敖,共敖原为楚怀王熊心柱国,后奉命攻打并占领南郡。 如上所述,项羽之所以会在灭秦之后分封天下,其实一定程度是受到当时形势所迫,但在具体分封过程中,之所以会将原有诸侯国拆分,其实是有意为之的。因此,项羽的分封实际上根本谈不上公平,也正因如此,在诸侯各自返回封国后,各地很快便爆发了战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安史之乱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也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看似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但其实却是制度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就算没有安禄山造反,按当时唐朝的制度来说,很快也会有张禄山、王禄山造反。安史之乱爆发的根由,其实并不是因为某一个人,而是因为当时的制度。 要想说清楚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自从中国有军队以来,一直存在两种军制。一种是常备兵制,另一种是非常备兵制。所谓常备兵制,就是让一群人做职业军人,国家拿钱给你发工资。而非常备兵制,则是打仗的时候让你来打仗,不打仗的时候让你回家工作。 这两种制度,各有优劣。 常备兵制,士兵的职业就是打仗,所以在打仗这件事上,往往也就能够更加专业,更具有战斗力。但缺点在于这些士兵需要国家出钱去养,对于国家的财政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而且军队常年成建制的存在,内部难免会出现贪腐、吃空饷等各种问题。最要命的是,领兵的将领手里有了军权,极易产生尾大不掉的现象。 而非常备兵制,同样也是利弊参半。优点在于对国家财政产生的压力比较低,不打仗的时候就自己回家该干嘛干嘛去了,种种地做做生意,还能给国家多创造一些价值。而且非常备兵制,不会出现将领拥兵自重的现象。但缺点在于,非常备兵因为不是专业打仗的,战斗力往往值得商榷。而且从募集到投入作战,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极易错失战斗的良机。 这两种制度,谈不上哪种更好,只能说哪种更合适。 比如说三国时期,曹操就选择了非常备兵制,也就是所谓的屯田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去种地,保证粮食需求。打仗的时候,这些农民直接摇身一变,变成士兵,马上就能开始打仗了。 正是这种制度,曹操麾下地盘的恢复力,变得越来越强。这就使得曹操哪怕失败了,也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终成一代霸主。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一代枭雄宇文泰,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了一部,提出了所谓的府兵制。在这种制度下,兵农合一,军队打仗的时候去打仗,不打仗的时候种地。除此之外,连马匹和武器,都是由士兵自备的。在这种军制下,军队对于国家财政的压力极低,而且能够保证粮食安全。 正是靠着这种制度,宇文泰主导的西魏,才能雄踞关中,称霸一方。 后来,宇文泰死后,他的后人通过篡位的方式,将西魏变成了北周。北周一共延续了24年,期间灭掉了北齐,平定了北方。然后外戚杨坚又通过篡位的方式,将北周改为隋,并在数年之后,南下灭掉了南陈,终于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以来的南北对峙。 在这个过程中,府兵制可以说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正是因为府兵制的推广,导致地方将领没有造反的能力,国家可以用极低的财政开销,来养活一支庞大的军队,实在是好处多多。 后来,隋朝灭亡以后,李渊父子建立了唐朝,也基本沿袭了这套军制。正是凭着这套军制,李渊雄踞关中以后,可以轻易在关中地区,募集到充足的兵员,最终得以横扫天下。 但是。 随着唐朝统一天下,府兵制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了出来。 唐朝初年的时候,唐朝的主要敌人,是中原各大割据势力,比如王世充、窦建德、萧铣等政权。但是,到了贞观年间以后,当国家中原已经被彻底统一,国家内部就基本没有战事了。到了这个阶段以后,唐朝的主要敌人,就变成了周围的外族政权。比如高句丽、突厥、吐蕃等等。 到了这个阶段,府兵制的弊端,就开始凸显出来了。 比如说,李世民要去征讨高句丽。在府兵制的制度下,李世民首先需要从各地征召府兵,然后组成军队,然后再千里迢迢从关中地区,赶到朝鲜半岛。光是这个过程,估计就得好几个月。 如果再加上和高句丽战斗的时间,以及战争结束后大家回家的时间。这一来一回,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早就错过了种地的时间了。等到士兵刚刚回到家,还没休息多久,长安那边就又发来召集令了,要去西域那边打仗。那么没法子,这些人就得重新集结,再往西域那边赶。 大唐子民,不能把时间都花在赶路上啊? 再说,边疆打下来的那些地盘,也需要军队去驻守,不可能一直依靠这些府兵去守。 所以,渐渐地,唐朝的常备军队,开始越来越多。原本最初的府兵制,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走样了。 李世民去世后,其三子李治登基。李治在位期间,唐朝进一步扩张,版图之大达到了巅峰。当时的唐朝,北到贝加尔湖,南到越南河静,东到朝鲜半岛,西到里海。到了这个时候,府兵制基本上已经不管用了。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西域那边出现战事,唐朝从关中或者华中地区募兵,然后大老远地跑到里海那边去打仗,这现实吗?到了这个时候,常备军队在唐朝,就已经相当普及了。 但这样一来,其他问题就又出现了。 首先是军费问题。以前实行府兵制的时候,国家的军费开支极低。但是到了这会儿,因为常备军队越来越多,国家的军费开支也就越来越大。过大的军费开支,会彻底拖垮国家财政,这怎么办? 那就只能减少常备军数量呗。 于是,唐朝开始逐渐减少内部的常备军,将常备军都放到边疆去。反正唐朝内部也没什么战事,维持那么多的常备军也没意义。 而这些边疆的常备军,就成了后来唐玄宗时期军镇的前身。 其次,是募兵问题。当时的唐朝,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唐朝人也是最幸福的人民。但这样一来的话,唐朝人就不爱参军打仗了。与其大老远跑去西域那边当兵,为啥不花点钱了事?反正留在中原的话,赚得更多,肯定能把这笔钱赚回来。 于是,唐朝人越来越不爱当兵了。 唐朝人不爱当兵,但是仗总还是要有人打啊?所以没办法,唐朝就只能开始在边疆募集那些其他民族来参军。对于这些边疆民族来说,当兵是个很好的工作。赚得不少,而且还很有面子。最重要的是,他们原本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无需离开自己的家乡就能直接参军工作。 所以,从李治时代开始,唐朝军队中的边疆民族,占比越来越大,并且逐渐过半。 李治死后,唐朝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权力倾轧,先后经历了李显—李旦—武则天—李显—李重茂—李旦—李隆基这一系列的变化。所以,在这几十年当中,唐朝的高层也没时间去管军制的问题。直到李隆基掌权之后,这个问题才开始被重视起来。 沿着之前解决问题的思路,李隆基设置了十大军镇。这十大军镇,分别部署在唐朝边疆几个最关键的地区,分别为平卢军镇、范阳军镇、河东军镇、岭南军镇、朔方军镇、河西军镇、陇右军镇、剑南军镇,再加上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 这十大军镇,几乎集中了当时唐朝全部的常备军,亦是当时唐朝最为精锐的边军力量。 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应对外敌,有的军镇是合并指挥的。比如河西、陇右两大军镇,往往就是由一人指挥,用以防范吐蕃;而平卢、范阳两大军镇,则同样掌握在一人之手,为了防范朝鲜半岛。 因为当时大量少数民族参军入伍,导致唐朝的很多将军,也都是少数民族。比如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等,就都不是汉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当时唐朝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边军将领如果表现出色的话,可以入朝为相。 如此一来,汉人将领如果特别优秀的话,就可以直接入朝为相。但少数民族的将领,往往不具备为相的才能,所以对中枢的文官们没有威胁。为了杜绝这些边疆将领的威胁,中枢的重臣们,自然更愿意任用少数民族的将领。 军镇手握重兵,边疆军队从将军到士兵,都非汉族,军镇既有军权,又有财权……这些条件加到一起,要是还不出谋反的情况,那才是怪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暖香坞是贾府四姑娘惜春的卧房。 暖香坞的位置。 暖香坞位于大观园,【过了藕香榭,穿入一条夹道,东西两边皆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皆嵌着石头匾。如今进的是西门,向外的匾上凿着“穿云”二字。向里的凿着“度月”两字。来至当中,进了向南的正门,贾母下了轿,惜春已接了出来。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早有几个人打起猩红毡帘,已觉温香拂脸。】 惜春的院子外面是藕香榭,清波风寒;院内红蓼花深;室内是温香拂面;工于绘画的惜春居住在这诗情画意的院落里,也成了一道风景。 这个屋子与她的名字“暖香坞”一样温暖、芳香。连贾母都说“你四妹妹那里暖和”。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冬天到了,贾府正在忙碌过年的事情。小姐们也不能闲着。她们奉命编灯谜,在正月里玩。 芦雪庵联诗的第二天,大雪初霁,李纨等姊妹们踏雪来到暖香坞,看惜春画大观园游乐图的进展。 贾母曾经告诉惜春:“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惜春听了,虽是为难,只得应了。 因为昨天老祖宗提议,让他们编些灯谜,过年的时候玩。于是李纨提议编灯谜。 她首先说了两个自己编的谜底是四书句子的灯谜。“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湘云没猜中,大家也一头雾水。后来还是黛玉说出了谜底,“虽善无征”。大家才恍然大悟,都说正确。 李纨接着又说了自己编的谜语:“一池青草草何名?” 湘云抢答:“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 李纹的谜语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 探春猜中了,是山涛。探春喜爱书法,因此一猜即中,是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山涛。 李绮的灯谜是:萤字,打一个字。 众人猜了半日,都不正确。宝琴猜是“花”字。 李绮笑道:“恰是了。” 众人不解,问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接着,湘云、宝钗、黛玉都说了自己编的谜语。唯独湘云的谜语令大家颇费心思,“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还是宝玉猜了出来。 探春也有了一个,刚要说,被宝琴打断了。宝琴走过来笑道:“我从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如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诗。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姐姐们请猜一猜。” 众人听了,都说:“这倒巧,何不写出来大家一看。” 于是宝琴写出了十首怀古诗。具体内容,各位请看原文,我就不摘录了。 赤壁怀古 其一 交趾怀古 其二 钟山怀古 其三 淮阴怀古 其四 广陵怀古 其五 桃叶渡怀古 其六 青冢怀古 其七 马嵬怀古 其八 蒲东寺怀古 其九 梅花观怀古 其十 这十首灯谜诗是宝琴的代表作,体现了宝琴见多识广,才思敏捷。每一首,不仅是灯谜,而且是一首精彩的诗。 因为宝琴灯谜引发的争论,黛玉、探春和李纨共战宝钗。 众人看了宝琴的灯谜诗,都称奇道妙。 唯独宝钗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据,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宝钗是封建卫道士,自然对于包含《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些描写男女感情的书和戏曲避之不及,如今宝琴写了这方面的内容,宝钗马上出言制止,让她另作两首。 宝钗也是好意,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用这两首诗攻击宝琴,那么宝琴的名声就会受影响。认为宝琴不守妇道,喜欢崔莺莺和杜丽娘这样不守妇道的女子。 黛玉觉得宝琴的诗谜非常好,她性子直率,马上说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 黛玉解释,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但是咱们听过戏,知道这个故事。不会被误会我们偷读禁书。 探春道:“这话正是了。” 李纨也支持黛玉的观点。她说道:“况且他原是走到这个地方的……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宝钗听说,方罢了。 因为宝琴的灯谜引发的一场争论,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性格。宝钗性格保守、做事严谨,不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可以攻击自己的理由。 黛玉直爽,没有那么多的防备心,只要诗词好,就是好诗,不必为了其他人而改变自己。 探春有正义感,谁正确,她就支持谁。 李纨洋洋洒洒说了一大篇,多方周全,最后决定宝琴的诗,留着无妨。 脂砚斋评:【灯谜中生一番讥评,别有清思,迥非凡艳】。 平日,惜春在暖香坞里,或挥笔作画,或欣赏穿云、度月的美景,或来到藕香榭外,欣赏“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今日,暖香坞里,众人齐聚,雅制春灯谜。姑娘们的笑声响彻暖香坞,她们的笑脸温暖了白雪皑皑的冬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郑当时,西汉时期大臣,郑桓公二十二世孙,陈人,荥阳郑氏先祖,任侠善交,在梁、楚扬名。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西汉时期的郑当时,是一个谦恭好学,乐于助人,谨慎小心的人。在汉武帝时期,他最高曾经担任过大司农的职位,大致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部长。所以在汉武帝这个时代,他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最关键的是,他这个名字实在是太有趣了。哪怕他什么都没做过,光是这个名字出现在史书上,都会让人多看两眼。 当然,真正让郑当时名垂青史的,除了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本人是荥阳郑氏的起家始祖。而荥阳郑氏,则是后来绵延千年的大氏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西汉一直到隋唐,这个家族几乎每一代都会有人,深刻参与到所处时代的历史发展。 郑当时的祖上,源自春秋时期的郑桓公,后来郑国国破,郑桓公的后代四处流散,郑当时他们家这一支,也就开始逐渐衰落了。 史记上有关郑当时他们家这一支最近的记载是,郑桓公的后代郑荣,出现在楚汉争霸时期,这个郑荣是一名武将,在楚汉争霸时期效忠于项羽,为人多带有几分愚忠。在项羽战败后,也不肯直呼其名,所以不被刘邦录用,沦为平民。 这个郑荣,就是郑当时他爹。 其实郑荣这么做也是情有可原,因为项羽在打下咸阳大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郑荣的父亲郑昌被项羽封为韩国国君,恢复郑家的身份地位。所以郑荣和其父两代人,都受过项羽的恩惠,项羽并没有亏待过郑君一家。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郑家一直对项羽非常感念,在项羽死后都不愿意直呼其名,哪怕因此事而触怒刘邦。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事,郑家就此家道中落,导致后来郑当时后来的经历。 郑家到了郑当时这一代,虽然有些家道中落,但还是很重视教育。郑当时从小勤奋好学,各处拜访名师大儒,所以长大之后,学了一肚子的学问。 后来,郑当时凭借学识和人品被汉景帝看中,招到太子府中,做了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就是负责监管太子府中的士兵,履行太子的吩咐,是个有点类似于秘书一类的职位。 再后来汉武帝继位,作为太子跟班的郑当时就渐渐得到重用,为了历练郑当时,顺便也了解各诸侯国,汉武帝当时就将郑当时派往各地,从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慢慢的做到九卿中的右内史。 以郑当时的能力,不出意外的话会顺风顺水的一路升官,但是奈何郑当时遇见的君主是汉武帝。 汉武帝不是一般的帝王,他是一位脾气极为暴躁的能折腾的主,汉武帝向来喜欢能够跟随自己步调的臣子,而郑当时更偏向于守成,有点稳中求进的意思。 这样一来,郑当时的风格和汉武帝的风格是完全不一致的。再加上汉武帝很激进,这一点对于郑当时的怯懦性子来讲,无疑是致命的,所以作为臣子郑当时,一定会被汉武帝秒成渣。 果不其然,汉武帝即位后不久,郑当时就遭遇了他人生中的滑铁卢。 公元前131年,将军灌夫醉酒失了分寸,在宴席上大骂田蚡,得罪了田蚡,因此获罪。灌夫是丞相窦婴的好友,所以窦婴极力地为灌夫求情,营救灌夫,为此不惜在朝会上和田蚡争辩起来。但是最后,窦婴还是没有救下灌夫,灌夫还是被处死了。 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灌夫骂座’,是汉武帝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很多影响。 窦婴本来就和田蚡对立,如今好友因田蚡而死,窦婴自然十分愤怒,所以就在朝堂上主动揭发,说田蚡和那位有叛逆之心的淮南王刘安,私底下有很多来往。 虽然这件事是田蚡的短处,但是因为田蚡当时受到窦太后的维护,所以并没有被问罪。反倒是窦婴因此得罪了田蚡,被田蚡怀恨在心。 窦婴的这次报复,非但没有报复到田蚡,还把自己搭进去了。 窦婴见好友灌夫眼看就要被灭族,于是拿出了景帝留给自己的遗诏,营救灌夫,不料景帝给窦婴的遗诏的时候,并没有来得及备份。朝廷的往来书信向来是有备份的,不然会被认为是假的。 所以接下来,窦婴手里的遗诏没有备份的事,就被田蚡拿住把柄,窦婴因此被处以死罪。窦婴在汉武帝即位之初的朝堂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的死,直接导致汉武帝迅速掌权,清除了不少外戚势力,继而得以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 那么,在汉武帝时期这场著名的政治事件当中,郑当时又是怎么搅进去的呢? 因为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而窦婴是太皇太后窦氏的侄子,两方都是皇亲国戚,所以当时汉武帝也不好判定。而且,当时汉武帝也敏锐的察觉到,自己或许可以借助这件事,做一些文章。 说到底,这时候就不是对错的问题了,而是看谁的分量更高一些。 但是汉武帝为此事僵持不下,就询问大臣们的意见,而大臣们都畏惧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两方的威势,不敢说实话,这时候谁说了实话,就是得罪了另一方,谁敢说啊。 所以当时汉武帝问话后,没有人应答,大殿内久久的鸦雀无声。 这时刘彻就怒了,直接拉出来一个倒霉蛋询问,而这个倒霉蛋就是郑当时。 郑当时当然知道谁对谁错,但是不敢吭声。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开口,肯定会引来无穷的麻烦。而汉武帝点到郑当时的名字,估计也是认为,郑当时是自己的心腹,所以才想让郑当时做个代表,先开口引导一下舆论动向。但是没想到,郑当时这时竟然直接哑巴了。 所以汉武帝见到郑当时这个样子就更加暴怒,你平时不是见解很多么,怎么现在不敢说话了,我要你们干什么,简直是废物。 于是接下来,汉武帝大怒之后,将不敢说话的官员全都贬职了。 就是因为这件事,郑当时先是被贬为詹事,后来又被调任为大农令。大农令就是管理国家储备粮食和农事的主管。 郑当时因为怯懦不敢进言,因此从九卿之一被贬为大农令,可谓是跌落云潭,并且因此收获了首鼠两端的千古骂名。不过,客观来说,如果郑当时真的开口了,很容易会卷入更加恐怖的政治漩涡。相对来说,这个被贬黜的结果,已经算是很好了。 后来在郑当时做大农令的时候,因为经手承办运输之事,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账目对不上亏下了很多钱财,郑当时作为主管,要承担管理不当的责任,因此被贬为平民,可谓是一跌到底。 到了这个时候,郑当时算是彻底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了。 但是郑当时的仕途之路并没有因此断绝,不久之后,郑当时就因为学识渊博,被招募到丞相府中做长史。长史这个职位,听起来好像是文官,但其实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长史是军队将领,要随军出征的。 汉武帝听说了郑当时做长史的事,再想想当年郑当时好歹也是自己的跟班,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忽然很心疼郑当时。所以在这之后,汉武帝就重新启用郑当时做汝南郡太守,做个父母官,安享晚年。 这就是郑当时的一生。 郑当时的一生,虽然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事情,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却非常成功。正是因为他的缘故,此后郑家开始逐渐活跃于西汉政坛,并且出了不少高官。经过整个西汉时代的繁衍之后,郑家已经成了全国有名的大家族。历史上传承千年的荥阳郑氏,也由此出现。 另外,因为郑当时之前得势的时候,特别喜欢交际,导致郑家经常高朋满座。而后来郑当时被贬之后,那些昔日的好友则瞬间消失不见。因为这件事,后来司马迁写郑当时的传记的时候,就加上了了一句著名的‘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在后来的历史上,这句话要远比郑当时本人出名得多。尤其是近年来,因为某段相声的推广,导致这句话几乎人尽皆知。反倒是郑当时这个人,后世很少有人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