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彝族
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在哪里举行(节日地点攻略)

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在哪里举行(节日地点攻略)

导读: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在哪里举行?下面一起来看看吧。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在哪里举行呢?相关的问题很多人问的,下面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下,有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下面是具体的答复哦。节日地点2023年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暨夏季清凉凉山游系列活动定于7月20日—8月30日在凉山州举行,主会场在西昌市。节日时间2023年7月20日—8月30日。节日介绍凉山时隔8年再次举办全域火把节系列活动。活动将历时40余天,是凉山首次以西昌为核心,覆盖全州全域开展系列文旅惠民活动,也是凉山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的惠民活动。”苏正清介绍,期间,凉山将按照“天天有活动、周周打火把”的安排,让游客既能体验普格、布拖、昭觉等地的原生态火把节的魅力,又能投入西昌等地的城市火把节的狂热,更能感受一年一度“邛海开海节”等活动的热闹,还能参与首次举办的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的系列活动。此外,活动期间,凉山还将推出一系列旅游惠民措施,举办“日都迪萨取火仪式”“彝族传统选美”“大凉山美食大赛”“彝歌会活动”“斗牛、赛马、斗羊民俗活动”“朵洛荷展演”“欢跳达体舞”等“有颜、有声、有味、有趣”的全民参与的文旅活动。

旅游知识 2024-02-09
凉山彝族火把节放假时间2023(放假时间攻略)

凉山彝族火把节放假时间2023(放假时间攻略)

导读:凉山彝族火把节放假时间2023?下面一起来看看吧。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放假时间是什么时候呢?相关的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在问的,下面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下,话说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详情吧。1、放假时间2023年凉山彝族火把节放假时间为2023年8月10日(农历六月二十四)至8月16日放假调休,共7天。8月6日(星期日)、8月19日(星期六)上班。2、节日时间2023年凉山彝族火把节从2023年7月20日至8月30日举行。3、节日介绍凉山州位于四川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传统节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东方情人节”、“东方狂欢节”。据了解本次火把节盛大且隆重,风情浓郁,涉及全州17县市,届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可能会让你眼花缭乱。

旅游知识 2024-02-09
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几月几号(丫髻山风景区门票多少钱及游玩攻略攻略)

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几月几号(丫髻山风景区门票多少钱及游玩攻略攻略)

导读: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几月几号?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几月几号呢?相关的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在问的,下面就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介绍,详细的内容大家一定别错过了,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详情。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从2023年7月20日至8月30日,历时40余天,遍及凉山州17个县(市)。凉山彝族火把节的起源,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要到人间来巡视,于是人们为了欢迎这些神仙,就用火把照亮天空,让神仙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迎接。后来,人们发现用火把可以赶走蚊子、蜘蛛等害虫,于是每年农历的6月24日,人们都会点燃火把,既可以驱蚊除虫,又可以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除了点燃火把之外,凉山彝族火把节还有其他的传统活动。例如摔跤,斗牛和赛马等。在摔跤比赛中,参赛者需要互相搏斗,争夺胜利。斗牛则是一种彝族传统体育活动,参赛者在场地上互相冲撞,争夺胜利。赛马则是骑手们在马背上进行比赛,以最快速度到达终点者为胜。此外,凉山彝族火把节还有选美比赛,这是一个展示彝族青年男女魅力和才华的节日活动。参赛者们会穿上传统的彝族服装,跳起弦子舞等舞蹈,展示自己的美丽和才华。

旅游知识 2024-02-09
四川西昌市属于哪个市

四川西昌市属于哪个市

西昌旅游资源丰富,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四川西昌市属于哪个市。1、西昌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西昌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位于四川西南部,川西高原的安宁河平原腹地,是攀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川滇结合处的重要城市,是四川省打造的攀西城市群中的核心力量。西昌处于东经101°46′—102°25′、北纬27°32′—28°10′之间。3、1978年10月,撤销西昌地区建制,西昌县改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979年,凉山州人民政府由昭觉县迁驻西昌县。1980年1月1日,正式成立西昌市。西昌市、西昌县并存。1986年7月,撤销西昌县建制,并入西昌市。时西昌县所辖区、乡(镇)全归市辖。本知识点介绍到这里,上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四川西昌市属于哪个市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想了解更多知识点,请继续关注趣百科。

旅游知识 2024-01-30
彝族怎么读,白彝族和黑彝族有什么区别

彝族怎么读,白彝族和黑彝族有什么区别

白彝族和黑彝族区别:彝族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怎么读,人口近千万,乃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人用这两种颜色来抽象的区分彝族人的地位。黑彝就是尊贵的奴隶主,而白彝则是为奴隶主劳动的奴隶,其中奴隶主阶层是兹莫和诺合,统称黑彝。奴隶则分为三等,分别是曲诺,阿加和呷西,统称为白彝。黑彝中的兹莫是受到朝廷册封的正式土司家族,是世袭的。而诺合则是彝族人自己的贵族阶层,也是世袭的。不管他们的后代是否富裕,都属于贵族阶层,他们掌控着当地绝大部分的土地和资源,拥有很高权力。白彝中的曲诺,相对于黑彝贵族而言,出身比较低,只能世代臣服于黑彝贵族。

资讯百科 2022-07-15
彝族火把节,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彝族火把节,每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但是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每年的火把节是彝族隆重、盛大、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到时候村村寨寨都庆祝节日,十分热闹。 3、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 4、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 5、人们聚在广场上,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散发一股浓浓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

资讯百科 2022-03-09
彝族火把节是几月几日,2024火把节是几月几日

彝族火把节是几月几日,2024火把节是几月几日

  2024火把节是8月13日,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彝族火把节是几月几日。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    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资讯百科 2021-12-31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基本信息 名称: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网址:www.lsz.gov.cn 分类:政府组织 网站简介 凉山州人民政府默认频道 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lsz.gov.cn)是州委、州政府以及州级各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是凉山州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南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关键词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温馨提示 业百科weixinnc.com为您提供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信息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本站实际控制,在2024.03.31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补充修改内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址导航 2021-07-12
彝族的“老鼠嫁女节”

彝族的“老鼠嫁女节”

彝族的"老鼠嫁女节" 小小鼠辈怎值得彝民们顶礼膜拜呢?这得从彝族祖辈流传下来的关于“人的起源”的神话说起: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仅有伏羲姐妹因进戎芦而幸免于难。可是。当洪水退却后,他们却出不来了马上老鼠啃破戎芦,才将他们放出来,人类因此才得以敷衍生息。 古老的彝族山歌中至今还保留着“子鼠啃破红香木,露出王母绣花鞋”、“盘古出来开天地,伏羲姐妹闹人烟”.....之类的唱词。这大概是由老鼠救人祖先这一传说演化而来的,至今,还有彝民认为老鼠与人分享粮食是应该的,因为是它们使人类获得了新生。 一些地区的彝民甚至以为盖房、起屋后,如果没有老鼠作伴是件憾事。在他们看来。只有老鼠愿来之地才是吉地佳处,人住了才会粮丰财茂,吃穿有余,无灾无难。 更值得玩味的是,彝语中老鼠叫“黑”或“阿黑”,而日子叫“黑妮”,意即“老鼠的日子”。于是不难发现,在彝民敬鼠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原始观念:人类(至少是彝族)的社会生活是从老鼠啃破戎芦放出伏羲姐妹时开始的。如此,则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农历干支年中,十二地支为何以子(鼠)为首了。

风俗习惯 2015-11-20 16:13:09  
彝族少女的成人礼

彝族少女的成人礼

彝族少女的成人礼 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 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 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换裙”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15~17岁之间,多择单岁。 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 由于“换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母亲,她是女儿的贴心人,也最了解女儿的生理状况,在临近换裙前就热心地为女儿准备好了头上戴的花边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服饰品。 “换裙”这天,主人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富户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穷户最少也要杀鸡泡酒,招待亲邻。一大早,男女宾客便纷纷登门,送礼祝贺。 按照当地俗规,举行“换裙”仪式时,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换裙”仪式因地区不同,各有千秋。

风俗习惯 2015-11-11 16:03:31  
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彝族的来历习俗

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彝族的来历习俗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我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彝族的来历习俗 彝族的历史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汉族文献:《路史》卷二注引《通历》:“地皇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学者易谋远《彝族古宇宙论与历法研究》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所编《赊豆榷濮、叙祖白》云:“彝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白天与黑夜,从此对半分。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冬。一年为四季,四季都分明。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都出地皇时。”可见,彝族传说指名道姓地提到了汉族传说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口同声地说“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巧合”来解释,只能解释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经有了。那么根据《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于4500年前。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比如汉族,是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上融合多个民族以后,在汉代的时候成形的。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区,地形闭塞,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汉族少多了,相信她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能够在4500年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彝族的婚礼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洞房里的打斗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第二天早晨,新郎便领着新娘认父母。下午,新郎便约上一个伙伴,跟着新娘回娘家,去认岳父母。如果那个作陪的小伙子是个调皮鬼,当他们到新娘家时,这个小伙子便会抢先进门,甜声甜气地首先叫爹叫妈,接着新郎也叫,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个才是自己的女婿。 彝族的饮食习惯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彝族的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彝族的民族器乐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的规定动作,毕摩用酒或水浇到烧红的烙铁或炭块上,同时念念有词,将需要供奉的祭品或需要解除的东西在升腾的水蒸气中晃一下,有时候是中邪的人从浇过水的烙铁或炭块上跨过,意为消除物或人身上不干净的东西。所念的词非即兴创作,有许多世代相传的手抄文本,视不同用途择而颂之;“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念颂经文的行为。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彝族的服饰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 ·满族 ·回族 ·苗族 ·维吾尔族 ·土家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瑶族 ·朝鲜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东乡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纳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锡伯族 ·柯尔克孜族 ·达斡尔族 ·景颇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温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诺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罗斯族 ·裕固族 ·乌兹别克族 ·门巴族 ·鄂伦春族 ·独龙族 ·塔塔尔族 ·赫哲族 ·珞巴族 ·汉族

风俗习惯 2013-11-09 11:13:3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