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特点是乙肝病毒指标为“小三阳”或“小二阳”[HBsAg(乙肝表面抗原)]和抗-[HBc(乙肝核心抗体)],有时甚至仅见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为阳性,但是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测往往为阳性。 此时,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恶化或加重,肝功能反复异常,症状突出。异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e抗原虽为阴性,但是肝组织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呈进行性复制,肝脏有严重而迅速进展的慢性活动性炎症,血清转氨酶水平忽高忽低,波动性很大,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干扰素治疗效果不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乙型肝炎患者中1/3以上的病例属于异型慢性乙型肝炎,现有的肝硬化病例,乙型肝炎“小三阳”患者远远多于“大三阳”患者,提示我国异型慢性乙型肝炎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绝不可小视。 异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识别方法:乙型肝炎患者检查乙肝病毒指标发现为“小三阳”或“小二阳”,切不可误认为一定是病情好转,还需进一步检查肝功能系列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如果肝功能指标异常(转氨酶、胆红素反复升高)、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阳性,就应该诊断为异型慢性乙型肝炎。对于异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张综合治疗、联合用药,一般不主张使用干扰素治疗,因为干扰素对于乙肝病毒变异引起的异型病毒疗效比较差。
急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目前的研究提示,导致隐匿性HBV感染有下列多种可能的原因: (1)HBV基因变异:HBVDNA的变异,尤其是S区及前S区变异可影响HBV蛋白表达而导致HBsAg阴性。 (2)HBV病毒低水平复制,抗原表达量低:隐匿性HBV感染血清中HBVDNA的水平较低,临床常规酶免疫测定试剂灵敏度不能检测出,是临床诊断隐匿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 (3)HBV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不论在急性和慢性HBV感染,HBVDNA都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DNA中,HBVDNA的整合可导致病毒DNA序列重排,进而影响HBsAg表达。 (4)宿主免疫应答异常:有力的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应答是终止HBV持续感染的主要机制,但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状态下,可能无法清除低水平的病毒而出现隐匿性HBV感染。 (5)受其他病毒感染的干扰:HBV与其他嗜肝性病毒重叠感染时,可相互干扰导致HBV复制受限制而呈低水平。 (6)国产试剂的灵敏度和质量问题:在我国HBV血清学标志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可能是诊断隐匿性HBV感染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暂给出了1条解释,即S基因变异可导致隐匿性HBV感染。
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五型论治,无论何型尤其是慢性迁延性肝炎久病必虚,虚是病机的本质。因此用药应注意疏泄不宜过峻,清热不宜过寒,健脾不宜过壅,祛瘀不宜过破,宜平淡、清润,忌猛攻、温燥,组方应兼顾先天肝肾和后天脾胃从而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突显出中医辨证施治的优越性。… (一)肝郁气滞型 以右胁疼痛为主,多为胀痛或串痛,或连右背,或引少腹,或牵胸乳,情绪激动则痛甚,卧则痛减,情绪烦躁或抑郁,胸脘满闷,嗳气,失眠多梦,精神疲惫,口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以弦为主。治宜疏肝解郁。常用药如:柴胡、枳壳、垂盆草、郁金、金铃子、延胡索、陈皮等。慢肝1号方(见秘验方1)为常用方。 (二)湿热未尽型 胸胁胀满,身体困重,口干苦,恶心厌油,手足心热,纳呆,溲赤涩,大便或结或溏,或伴黄疸,舌质红,舌体胖,苔厚或腻,色白或微黄,脉濡数或濡缓。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和中。常用药如:茵陈、桅子、泽泻、茯苓、大黄、金钱草、苍术等。慢肝2号方(见秘验方2)为常用方。 (三)肝郁脾虚型 胁下隐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自汗,纳呆,便溏,溲清而短,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而滑,脉沉缓或细滑。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常用药:党参、白术、香附、仙灵脾、茯苓、柴胡、郁金等。慢肝4号方(见秘验方4)为常用方。 (四)肝肾阴虚型 胁部隐痛,头晕目眩,疲倦乏力,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纳呆,遗精,月经不调,面色晦暗,肝掌或蜘蛛痣,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细弦。治宜滋肝补肾。常用药如:沙参、党参、生地、熟地、女贞子、麦冬、当归、知母、桑寄生等。慢肝3号方(见秘验方3)为常用方。 (五)肝郁血瘀型 胁肋刺痛,胁下癥积,性情急躁,面色晦暗,巩膜晦黄,颊部赤缕,肝掌或蜘蛛痣,腹胀,齿鼻皮肤出血,尿色深黄,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涩或沉涩或细。治宜活血化瘀、益气软坚。常用药:当归、赤芍、丹参、水红花子、龟板、鳖甲、巴戟天、郁金、延胡索、牡蛎等。慢肝5号方(见秘验方5)为常用方。
(1)病毒 感染乙肝病毒后病变反复活动,或重叠丙肝病毒(HCV)、丁肝病毒(HDV)感染,或病毒发生变异会加快向肝硬化发展的进程。 (2)机体 ①年龄:成年人感染急性乙型肝炎90%可治愈,仅5%~10%转为慢性,而婴幼儿有90%将转为慢性乙肝。老年慢性肝炎HBV清除率低,而中青年者HBV清除率高,抗病毒药物应答佳,肝组织学容易改善。②性别:抗HBe血清转换率女性>男性,可能是女性激素的作用。③嗜酒:常作为肝炎炎症活动诱发和加重的因素。④免疫功能状态:长期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利于病毒清除,病程延续。特别是合并一些疾病如肿瘤,白血病等,常可加重肝炎病情。 (3)疾病 ①疾病分型与预后:慢性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可有可无,有症状者症状也可轻可重,组织病理的变化也因人而异。临床根据病情轻重将慢性肝炎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分型与预后关系很大。 轻型慢性肝炎,病变轻,症状较少,组织病理学多属于A亚型和B亚型。轻型慢性肝炎经过治疗后血清ALT渐正常,HBeAg转换成抗HBe,HBV-DNA复制水平降低,这些患者可能最终清除病毒,不直接发展为肝硬化。但也有少数人可长期自觉有不适症状,如乏力,肝区隐痛。一旦出现ALT升高,病情明显加重,提示病变进展。 中型慢性肝炎组织学改变以桥样坏死为特征,伴有血清ALT异常。这类患者可以隐袭起病,病程缓慢进展,也可以反复发作,病变持续活动,部分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重型慢性肝炎长期存在肝炎症状和体征,血清ALT持续升高,组织病理有桥样坏死和融合性坏死,并且有早期肝硬化表现。这类患者病变反复活动,持续加重,5年病死率为30%~50%。 ②病变的活动性与预后:病变的活动性和非活动性对预后的影响很大。活动性的病变肝组织呈融合坏死和桥样坏死,病程进展迅速,病情多恶化。静止的病变常无此病理表现,也极少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但静止病变有少数发生再活动,导致病变加重,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一种常见的疾病,已危害到人们的健康与生命。由于病情的反复发作,疗程长,致使患者生理、心理都受到影响,加上病情的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过通过健康教育,可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1.饮食指导 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如西红柿、柑橘等,以促进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对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有一定作用。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用油煎、炸的方法,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以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又可减轻肝脏的负担。 2.治疗与休息 病情活动期应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可以减轻体力消耗,增加肝脏的血流量,保证肝细胞再生修复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觉疲劳为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3.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绝对禁酒、禁烟。酒精对肝脏而言是一种毒品,它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可加速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导致严重的肝损害和酒精性肝硬化。烟草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有害物质需要在肝脏中分解。因此,吸烟可使肝脏负担加重,影响肝功能。患者应遵医嘱,不可乱用药,以免损害肝功能或加重肝脏负荷。在服药期间不应擅自停药,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了解病情进展,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转氨酶正常后亦要坚持每半年复查一次肝功能。 4.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正确对待疾病,避免忧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严重的情绪紊乱可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应激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加重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过度兴奋、愤怒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肝脏,只有保持愉快的心情,才有利于肝病的康复。
(1)不抽烟、不喝酒。因为抽烟喝酒的人比一般人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4~5倍,同时肝硬化机会也会增加。 (2)避免食入含黄曲霉素来源的食物,如花生制品、臭豆腐、豆腐乳、豆瓣酱等。 (3)多食蔬菜、水果。 (4)不随便食用所谓的“补肝”物品,有时愈补会愈加重病情。 (5)若体力允许,可做适度的运动。 (6)避免使用民间所谓的“治肝草药”,这样会加重病情,增加患肝癌及肝硬化的机会。 (7)少食寒凉食物,如冰类制品等。 (8)不可劳累过度,应在晚上11点前休息。 (9)避免罹患其他肝炎的机会,如丙型肝炎及药物性肝炎等。应该避免打针、输血、针灸、穿耳洞、共用牙刷、共用刮胡刀、服用未知的药物。
(1)临床症状与体征:慢性乙型肝炎可由恶心、乏力、尿黄等表现,查体可发现肝掌、血管痣等慢性体征,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无上述表现。 (2)肝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LT长期正常。 (3)肝组织学检查:慢性乙型肝炎有肝炎病变,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一般无明显异常。
慢性乙肝患者最大的威胁就是肝病的复发,本文就为大家介绍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的依据、原因及预后。 (1)、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依据: ①既往体检曾经发现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为阳性; ②有明确的肝病家族史,其母亲或父亲为乙型肝炎患者; ③查体可能发现肝掌或蜘蛛痣等阳性体征; ④B超等检查,提示慢性肝损害; ⑤肝功能检查提示转氨酶或胆红素急剧升高,肝功能系列中以谷草转氨酶、球蛋白升高更明显; ⑥肝穿刺组织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害; ⑦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免疫球蛋白G(抗-HBcIgG)滴度明显升高(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免疫球蛋白M滴度升高,两者可依此而区分)。 (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原因: ①叠加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如甲型、戊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 ②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彻夜劳累、纵欲狂欢等; ③乙型肝炎病毒变异。 (3)、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预后: ①大部分患者经过正确的治疗和适当的休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甚至彻底治愈; ②极少部分患者会发展为重症肝炎,也称暴发性肝坏死,病情危重,肝细胞广泛坏死,出现昏迷、腹水、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此型肝炎必须争分夺秒救治; ③还有少数患者经历一次肝功能波动,病情巨变后,乙型肝炎病毒得到彻底清除,达到痊愈; ④多数患者经过治疗,病情恢复平稳,再次回到病毒携带状态。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完全不同。急性乙型肝炎一般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发病时病情较重,但是病情一旦痊愈,病毒指标也随之转阴,不留下祸根;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就很难达到病毒彻底清除的境地,往往是暂时的稳定,病毒这个祸根依然保留。
什么是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而慢性乙肝携带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无慢性肝炎症状,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无异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