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盹
春困秋乏夏打盹,如何摆脱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困扰?

春困秋乏夏打盹,如何摆脱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困扰?

由于气候和日常无节制地熬夜、缺少运动、作息不规律的原因春困秋乏夏打盹,人体时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干啥事都没劲。 对于困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调理: 一、多参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补给身体中的氧气!日常可以多做一些轻运动,如瑜伽,散步、慢跑等,排除体内多余的杂志,疏通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 二、饮食原则:少酸多甘,健脾抑肝,提高免疫力 1、饮食原则故要少酸多甘,清淡为主,可多吃新鲜水果、大枣、山药、菠菜、芹菜等, 增强抵抗力,有助于养脾益肝,也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 2、日常也多喝菊花茶:平肝、清火、明目、提神。 三、作息规律:睡前多泡泡脚,祛湿驱寒,疏肝理气困乏是身体需要休息调整的信号,自然要让自己休息好。 晚上早点休息,不要熬夜! 为了更好入睡,可在睡前用热水加以五味子等中药泡脚,并按摩足底涌泉穴, 达到血液循环,舒筋活血,有助于舒肝理气,祛除体内寒湿,增强体质,还能很快地消除一天的疲劳,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晚上睡前1小时泡脚,还有促进睡眠的作用,充足的睡眠,是保障第二天精力充沛抵抗困乏的前提。 经常熬夜玩手机,造成内分泌混乱,褪黑素减缓,也是容易犯困的一个关键哦,所以日常作息要规律,切勿熬夜以免第二天起来,身体越来越困乏,疲惫。

资讯百科 2022-02-10
春困秋乏夏打盹完整诗,春困夏乏秋打盹,那冬天呢?

春困秋乏夏打盹完整诗,春困夏乏秋打盹,那冬天呢?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其实这是人体随季节气候变化自然的一种反应。 有关专家指出,其实春困并不是病,也不是睡眠缺乏,而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气候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季节变化的结果 如何克服春困 春天,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皮肤毛孔舒展,血液供应增多,但供应大脑的氧气却相应减少,于是出现了懒洋洋春困秋乏夏打盹完整诗、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春困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春困现象呢? 第一、注意身体养生。“早卧早起,广步于庭”。做到起居劳作、精神调摄、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精神、情志、气血亦如春天的阳光,舒展畅达,生机勃发。 第二、呼吸新鲜空气。在起居方面,要注意居室空气的流通,这样有利于缓解春困带来的疲惫感。  在活动方面,可去郊外春游,吸收新鲜空气,改善大脑皮质功能,从而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第三、坚持体育锻炼。要做到清晨早起,松解衣扣,放松形体,信步漫行。可选择轻柔舒缓的活动项目,或练嘘字功,或做体操,或慢跑,或打太极拳、活动关节、舒展肢体,使郁滞宣行,气血疏利,阳气生发。   第四、搞好饮食调摄。春天阳气生发,辛苦之品有助于春阳,温食有助于护阳,姜、葱、韭菜宜适度进食,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白菜宜经常食用,至于寒凉、油腻、粘滞之品易伤脾胃阳气,则应尽量少食,否则会加重春困现象。 第五、做到劳逸结合。在劳动之余,要注意适当的休息。  休息时可以听听音乐、聊聊天,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等,在欢愉和谐的氛围中忘却春困。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随着季节变化,人体的生理将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夏天,人体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身体处于过度消耗阶段。  到了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机体进入到一个周期性的修整阶段,水盐代谢逐渐恢复平衡,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得以缓解,消化功能也恢复到常态,此时身体却有一种莫明的疲惫感,这就是秋乏。     虽然经过一段时间后,人体对秋天干燥、多风的气候慢慢适应,秋乏会逐渐消除,但最好还是采取主动调整。  首先要加强体育锻炼,秋季锻炼应循序渐进,否则过度运动反而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其次,要注意饮食营养。另外要做到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 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是什么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指人在春天容易困倦,在秋凉时容易疲乏,在炎热的夏天容易瞌睡,在寒冬的季节又容易贪睡不起。这句话其实是运用“取类比象”的手法,表达了人对睡眠的需求与自然相吻合的内涵,具体是指人对睡眠的生理需求量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比如“夏打盹”指的是人在夏天对睡眠的生理需求量较小,“打盹”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其核心意义是指睡眠时间“短”,“睡不醒的冬三月”则是指人在冬天对睡眠的生理需求量较大,似乎总也“睡不醒”,人在春天和秋天则介于“打盹”与“睡不醒”之间,用“困”和“乏”来表示。  人在不同季节对睡眠需求的差异,从中医的角度讲,是“天人合一”的表现,随着季节更替,阳气和阴气相互转换,夏天阳气最旺,冬天阳气最弱,春秋则介于二者之间。四季中阳气的变化意味着人的阳气的变化,人在阳气较旺时对睡眠的生理需求量较小,在阳气较弱时对睡眠的生理需求量较大,因此便呈现出“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这样的状况。  

资讯百科 2022-02-01
为啥老人看电视总是打盹

为啥老人看电视总是打盹

为啥老人看电视总是打盹 老年人上了年纪,平日里很容易乏困,特别是有一些老年人在看电视其间,还经常的打盹,当我们还在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理解有时候是错误的,经研究表明,老年人看电视打盹,不要忽视,可能是一些身体疾病的症状哦。 1、心脏病的信号 由于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时刻控制着人体的各个器官活动,而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因此,大脑代谢受到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非常大。当中老年人患有心脏病时,心脏向外泵出的血液会减少,大脑就会出现缺血、缺氧现象,从而引起精神不振、爱瞌睡等症状。 2、警惕脑缺氧 一些体型偏胖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状的中老年人,本身大脑耗氧量就多,鼻咽部脂肪堆积,如果看电视时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出现脑供氧不足。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这类患者主要是由甲状腺出了故障,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所致。他们可能还会有懒散、不愿活动、肢体肿胀、记忆力和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情况,也要引起我们重视。 4、警惕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人的脑血管如果发生了硬化,出现脑供血不足,甚至形成血栓造成脑梗塞,就会导致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的现象。久而久之,影响大脑正常功能的发挥,会出现打瞌睡等。这类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合并症状,尤须注意。 此外,爱瞌睡还可能是血脂异常、糖尿并慢性肾炎、慢性肝病等慢性疾病的征兆,一些抑郁症的患者夜间睡不好觉,白天又犯困、打瞌睡,也是常有的现象。因此,如果中老年人在保证夜间正常睡眠的情况下,白天经常出现爱瞌睡现象,应及时到大医院就诊,寻找病因后尽早防治各种相关疾病。 还有,在电视机不关闭情况下入睡,大脑无法进入深度睡眠,血压和心跳不平稳,如果遇到突然声响而惊醒,更容易出现头晕、耳鸣甚至是面色苍白等表现,需要平稳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因此,保证充足有效的睡眠,最好在睡前将电视机关掉,创造一个安宁的睡眠环境。

老人健康 2017-09-22 12:03:26  
春困秋乏夏打盹的科学依据 食补安神饮帮你克服困倦

春困秋乏夏打盹的科学依据 食补安神饮帮你克服困倦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进入春季,许多人易生春困,即使晚上有充足的睡眠,白天仍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然而与此同时,不少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春天也易失眠。春困、秋乏、夏打盹,只是人们生理机能不适应季节性的气候变化而发生的暂时性生理反应。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下面和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困 1、春天温度会越来越高,温度升高后,人体皮肤毛孔舒展,血液供应增多,但供应大脑的氧气却相应减少,于是出现了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的现象。 2、天气变暖,身体的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加大,大脑的供氧量相对减少,加上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这也容易造成人出现困倦的表现。 3、春天日照时间长,冬天养成的生物钟到了春天就无法完全适应,春天比冬天早起大约一小时,睡眠不足,自然也感觉犯困。 二、秋乏 1、秋季与春季不同,是从炎热慢慢变为凉爽,这时机体就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而夏季巨大消耗造成的隐患也就显现了。秋乏其实是对夏季节造成人体超常消耗后,生理功能恢复时的一种“补偿”。 2、秋乏是一个暂时现象,通过调整睡眠、饮食、体育锻炼等,一段时间后可以消失。 三、夏打盹 1、夏季“打盹”,是因为夏日昼短夜长,夏夜燥热难耐,影响了睡眠质量。 2、高温又使人体皮肤血管受热扩张,大量血液流入,这些都可使机体消耗增大,出现疲乏的感觉,产生睡意。 3、很多人夏天夜生活丰富,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容易打盹。 春季失眠高发 “失眠并无季节性,但在春天表现最为严重。近期在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中,三成以上患有睡眠障碍伴抑郁焦虑,比平时多了近一倍。”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明华介绍。 据了解,春天之所以失眠高发,是因为春天阳气生发,也是肝火最为旺盛的时候,如果不注意调摄情志,容易导致肝气郁滞、心烦急躁,出现多梦易醒、入睡困难、头痛头晕,浑身不适等症状。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平时活动较少,如果再遇到一些挫折,更容易出现失眠。 对于失眠的防治,吴明华建议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用药。轻度失眠的患者不妨使用中药,根据身体状态辨证用药,例如对于肝火偏旺的失眠患者,平肝降火、宁心安神的中药可以帮助缓解失眠,同时改善因肝火犯胃引起的胃部不适等症状。如果焦虑、失眠症状较为严重,建议中西医结合,在服用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改善不适症状的同时,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副作用。 如何“赶跑”失眠? 对于失眠的患者,吴明华建议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的生活起居也需要调整。具体建议如下: 1.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即便失眠,白天也尽量不要补觉;2.在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3点之间进行一定的体能锻炼,可以帮助睡眠;3.睡前不看惊险恐怖的电视、小说,不要让情绪过于激动;4.在饮食上,不吃辛辣食物,避免饮茶或咖啡,如今流行的奶茶也多含有咖啡因需尽量避免,如果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建议在中午12点前饮用;5.睡前可以泡个热水澡或是足浴,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既解乏,又有助睡眠;6.保持卧室环境安静和舒适,避光避声,温度适宜,营造良好的入睡环境。 药补不如食补 恰当的食疗方,确有一定的催眠功效,吴明华推荐几种食疗方,大家不妨一试: 远志枣仁粥 材料:远志15克,炒酸枣仁10克,粳米75克。 功效:此粥有宁心安神、健脑益智之功效,可治老年人血虚所致的惊悸、失眠、健忘等症。 甘麦大枣汤 材料:浮小麦60克,甘草20克,大枣15枚(去核)。 功效:此方药虽平凡,但养心安神功效很显著。 百麦安神饮 材料:小麦、百合各25克,莲子肉、首乌藤各15克,大枣2个,甘草6克。 功效:此饮有益气养阴、清热安神之功效。可治神志不宁、心烦易躁、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多汗等症。 桂圆芡实粥 材料:桂圆、芡实各25克,糯米100克,酸枣仁20克,蜂蜜20克。 功效:此粥有健脑益智、益肾固精之功用。可治老年人神经衰弱、智力衰退、肝肾虚亏等症。

健康常识 2019-05-08 12:42:3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