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腊八节要吃什么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句俗话说的好,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意思是过了腊八节很快就会过年了。我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不一样,所以腊八这天吃的食物也不一样,在北方腊八节这天都会吃腊八粥,除了吃腊八粥之外,还会腌腊八蒜。 北方在腊八节这天吃腊八粥是自古以来留下的传统习惯,腊八粥也比较简单好做,那煲粥一般都是用糙米,姜米,高粱,玉米渣以及红豆芸豆,还有荞麦放在一起熬煮,一般需要小火慢煮一个半小时左右,如果时间充足的话也可以多煮一段时间,越是软烂越好吃。 煮腊八粥的时候要一次加足水,可以多加一些水,不要担心水多多加一些水,一直小火慢熬,熬的时间越长越好,吃粥在快要出锅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放上几个红枣桂圆。 腊八蒜也是属于北方的传统美食,到腊八节这天家家都会腌制一些腊八蒜,腌腊八蒜也非常简单,把蒜去皮以后放在干净的玻璃瓶子里面,加上适量的白糖和米醋,放在温暖的地方等蒜变成绿色就可以食用了。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是如何爆发又是如何平定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水浒传》中,宋江在率领水泊梁山的队伍接受朝廷招安后,作为朝廷主力参与了平定方腊起义的战争,在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后,最终平定了方腊起义,方腊本人更是被鲁智深所擒(影视剧中是武松)。 影视剧中“武松单臂擒方腊” 北宋末年,虽然的确爆发过宋江起义,不过其规模相对较小,且并未建立稳定政权,更像是一支流寇,最终于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被海州知州的张叔夜率领的地方军队剿灭。 虽然《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提到起义被平定后,宋江归顺朝廷并参与了平定方腊起义的战争,不过在宋江起义被平定的同时,朝廷面对方腊起义军也是节节取胜,并在同年四月便击败义军擒获了方腊。更何况,从宋江被张叔夜率领一千多人击败的情况来看,他的起义军战斗力实在不怎么样。因此,朝廷根本没有让宋江参与平叛的必要。 那么,方腊起义到底是如何爆发的,又是被谁平定的呢? 方腊本是小富之家,因屡遭盘剥发动起义 北宋末年,百姓生活本就困苦,宋徽宗赵佶又贪图享乐,他不仅喜欢书画,更是喜欢收藏奇花异石,为了满足自己的特殊爱好,宋徽宗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专司收集运送奇花异石,即所谓的“花石纲”。 为了花石纲的搜集运输,朝廷不仅将大量漕船和商船强征来运送花石,导致关系国家民生之重的漕运被挤到了一旁,朱勔等承办官员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听闻何方何处何家有奇石异木,就不惜破屋坏墙,践田毁墓,而借机压榨百姓之举更是层出不穷。 如果说宋徽宗收集的只是一些小型物件,倒也不会产生太为严重的后果,可其搜集着不仅数量极多,而且其中不乏奇山异石,极为耗费民力财力。更为要命的是,搜集和运送所耗费的钱财,朝廷还不出,全由地方买单,最后又转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致使天下萧然,民不聊生。 方腊本是漆园主,由于屡受朝廷造作局官员的压榨,其早已对朝廷满心怨言,如今见朝廷搜集奇花异石又搞的民怨四起,便开始有意利用家财,通过救济的方式结交和拉拢那些贫穷而又无正当职业者,暗中发展势力。 方腊起义的前一年,江南正好大旱,地皮被晒得地裂叶枯,稻谷颗粒不收。老百姓惨到吃树皮草根,可官府却仍然派人上门讨税,甚至为了谷物钱粮,闹出很多人命。朝廷的压榨,彻底激怒了江南百姓,这让已经颇具势力的方腊看到了机会。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初九,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收拢百十号人,杀死帮助官府压榨百姓的保正方有常一家,之后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正式发动起义。 起义之初势如破竹,甚至初步建立政权 起义之后,方腊自称圣公,建元永乐,并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从而初步建立了农民政权。对于已经被朝廷压榨的难以活命的百姓而言,在方腊举起反抗朝廷的大旗后,就犹如在一堆枯草中丢进了一粒小火苗,顿时群起响应。 在方腊的号召下,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便有数万人参加义军,并在息坑打败了地方官员派来围剿的军队,并杀死了宋将蔡遵。 在初具实力后,方腊开始率军主动出击,先是于宣和二年(112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全歼两浙路常驻官兵五千人,杀死兵马都监察颜坦,之后又趁机夺取清溪县,俘获县尉翁开。 十二月初,方腊的义军又攻克睦州,并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不久,起义军又向西攻陷歙州,全歼宋东南第三将“病关索”郭师中部,又东进攻克富阳、新城,起义军开始直接威胁两浙路收复杭州。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起义军攻入杭州,杀死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知州赵霆逃走。积怨已久的百姓,在杭州捕捉官吏,又扒了蔡京父祖坟墓,让其曝尸荒野。 在方腊起义严重打击宋朝统治的同时,苏州石生,湖州归安县陆行儿,婺州兰溪县灵山峒朱言、吴邦,永康县方岩山陈十四,处州缙云县霍成富、陈箍桶等,见势也纷纷率领当地百姓参加起义。而台州仙居县吕师囊,越州剡县裘日新,衢州郑魔王等也领导当地摩尼教起兵响应。 由于宋朝军制,朝廷地方军队战斗力本就不强,而朝廷的精兵又全部集中于西北和华北,再加上军队的腐朽,地方官军的战斗力早已羸弱不堪,结果导致方腊仅用数月,便攻下了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占领了包括今天浙江全境,以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在内的广袤土地,起义军的规模也扩张到了数十万。 朝廷调集军队围剿,方腊最终战败被杀 按照方腊的计划,他本想趁北宋朝廷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控制长江防线,先割据东南,与朝廷划江对峙,然后再循序渐进,用十余年时间推翻北宋王朝。不过,方腊虽然初期进展顺利,但他还是显然低估了朝廷的反应速度。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就在方腊刚刚攻占杭州后不久,得知叛乱的宋徽宗便立即下令停运花石纲,撤销苏杭造作局,罢黜朱勔父子兄弟的官职,同时派童贯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并调集京畿的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十五万,南下镇压起义。 当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方腊仍然忙着四面扩张,在派遣方七佛北伐的同时,方腊亲率主力南下攻占婺、衢两州,义军别部则北上攻克了宣州宁国县,并进围广德军。由于义军没能掌控长江防线,导致童贯率领的官军顺利渡过长江,并很轻松的便灭掉了常州、苏州等地响应方腊的义军。 当时,方七佛正奉命率领义军北伐,在攻占崇德县,进围杭州东北秀州时,迎面撞上了王禀率领的官军东路军,方七佛与之交战,战败后退守杭州。这次作战失利,导致杭州失去北部屏障。不久,宋军又在嘉兴大败起义军,斩首九千余人。 二月,宋军包围杭州,义军因粮尽援绝,苦战后被迫撤出杭州,方腊义军的形势开始急转直下,随后处州也被官军收复,。 三月初,义军反攻杭州失利,宋军趁势反扑,杨可世、刘镇率军收复歙州,王禀则率军收复睦州。 四月,宋军收复衢州,义军将领郑魔王被俘。同月十七日,重镇婺州也被官军收复。十九日,宋将王禀又攻陷清溪县。 至此,起义军曾攻陷的六州五十二县全部被收复,方腊被重新逼回了起义起点帮源峒。 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起义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七万余人被杀,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被俘,在解往汴京后,于同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处死。 关于方腊到底被谁所擒,在《续资治通鉴》中有“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的记载,因此方腊应该是被韩世忠所擒。不过,其功劳却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夺,后因右军都统制杨惟忠禀明朝廷才得以获得封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梁山是从征方腊开始走向历史的分水岭,后面大家都结局不好,几乎所有的梁山好汉都去征讨方腊,唯独这6个聪明人。那么他们分别是谁呢? 招安决议 宋江当上梁山泊的大老板之后,便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对外发动了多起战争,如三打祝家庄、攻打大名府和东昌府等。这些战争下来,为梁山积攒了不少的财富和地盘。 宋江这样做其实并非想要壮大梁山当个“土皇帝”,而是扩大影响力引起朝廷的重视,然后有筹码跟朝廷进行谈判。在宋江的骨子里,虽然落草为寇,但他跟叛军却是有区别的。 他心中依旧拥护着朝廷的统治,想当初他上梁山也是被逼的,不然他不会选择这条路。但是宋江认为,贼寇始终是不上台面的身份,只有得到朝廷的认可才是正确的。 所以他上位后,首先便提出了接受招安的建议。当然梁山好汉中,有支持宋江做法的,也有反对的。不过当宋江下了这个决定之后,就等于把兄弟们都抛弃了。 他又是老大哥,梁山所有人以他为尊,自然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使一部分人不愿意,但也没办法,只能跟着他去招安。这就是宋江心中的一种固执,入朝为官也是他毕生的梦想。 但从后期来看,很多人都怀疑宋江的决定是错误的。如果他没有带大家接受朝廷招安的话,也许这个小团体就不会散。其实对于当时的梁山而言,招不招安梁山都坚持不了多久了。 因为这里面的人各自为营,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团体,他们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听宋江的,但私底下不一定真的服从,所以宋江管理起来也非常的吃力。 与其看着梁山分崩离析,不如接受招安,也未必不是一条好的出路,说不定还能摆脱贼寇的身份,入朝建功立业。然而宋江的想法是好的,但却不现实,宋徽宗可不是傻子。 因为招安是宋徽宗设下的陷阱,当时朝廷曾多次派兵攻打梁山等根据地都不能成功,所以才想到了招安的方式。而且当时宋朝还受到大金的威胁惶惶不可终日。 如此外患的情况下,宋徽宗根本没心思再去管什么梁山泊。招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他只是没想到宋江真的答应了。如此一来,就掉进了他设下的陷阱里。 因为此后宋徽宗便让宋江去攻打方腊,当时这股势力非常庞大,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让宋江去就等于“狗咬狗”,无论双方谁胜谁负,宋徽宗都能坐享其成。 征讨方腊 宋江在接受朝廷的招安之后立马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宋徽宗先是派他前往北上抗辽,然后又去征讨王庆和田虎,这几场战役他们都全胜而归,没有损伤一个人。 之后朝廷才让宋江带人去征讨方腊,因为当时的方腊属于最为棘手的那一个。其实在正史当中,方腊是个狠人,他聚众超过百万人发动起义,占领了浙江、江苏、江西等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在《水浒传》里的方腊势力也非常强大,兵力达到了四万多人。方腊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在起义军中得到广大穷苦百姓的爱戴。其手下也是一批精兵良将。 所以宋江在征讨方腊的时候也是损失惨重,差不多一百人去的,结果只剩下27个回朝。而最后他们之间的结局也都不同,像宋江以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回朝廷复命之后能得到加官进爵,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陷害和毒杀。 不过到死他还在乎自己的忠义名节,于是便骗李逵也喝下毒酒,因为他害怕李逵会造反。之后吴用和花荣也双双自缢于宋江的坟墓前。 而其他梁山好汉,侥幸能活着回来的也都隐居或还乡了,他们得以躲过争权夺利,最终安稳地度过了一生。不过也并非所有在朝的好汉都是凄惨的下场,有几个人就得到了重用。 漏网之鱼 在宋江前往征讨方腊之前,有几个人退出了队伍,一个是公孙胜,还有另外五个人分别为乐和、萧让、金大坚、皇甫端和安道全,那么他们离开的理由是什么呢? 公孙胜自不必说了,他本来对宋江就没什么好感,在他心中大哥永远是晁盖。当年晁盖去世后,他便借故回家看老母亲而一去不复返了。 后来宋江攻打高唐州的时候败在高廉的妖法,才突然想起公孙胜也会布阵。于是便让李逵去把他给请回来,李逵是如何请的呢?他是一点都不客气地绑走了公孙胜的老母亲,以此来威胁他。 公孙胜也是被逼无奈,到来梁山之后,他一切听命于宋江,然而他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在宋江攻打王庆的之后,公孙胜便离开了。因为他想起了师傅“遇汴而还”的叮嘱。 其他人也不是故意不去的,而是朝廷首先将他们给调走了。现在看来,这些人都是有共同特点的,就比如乐和精通很多乐器,刀枪武艺也在行,因此招安之后他就被王都尉给看上了。 萧让有着“圣手书生”的称号,因为他有着绝妙的书法造诣,擅长写苏、黄、米、蔡四种字体。在征方腊之前,他被蔡京留在身边,让他在府中任职,由此他避免了一场灾难。 金大坚绰号“玉臂匠”,是原著里的金石雕刻家,善于镌刻碑文和印章等。在梁山的时候,他就专门负责帮造兵符和印信。招安之后他被皇帝召到御前听用,所以也没去征方腊。 皇甫端是一名兽医,在梁山上帮管理和医治马匹。招安之后他便被宋徽宗留在了京城。安道全也是一名医生,但他医的是人,素有“神医”的称号,在征方腊之前他被皇帝调入宫里任职。 这些人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有专业技能;二是为人善良宽厚。他们这些人中除了公孙胜在梁山名气比较大,其他的出场率并不高。可是他们都兢兢业业,从不滥杀无辜,所以都得到了善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一说原籍歙县(今安徽歙县)。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方腊因不堪花石纲之扰,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群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周边各地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东南震动。起义军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镇压,起义军战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今浙江淳安县有郭沫若题字的方腊洞、方腊塑像等。杭州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不少方腊起义的传说,留存着这些传说的遗迹。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经历3主要成就4历史评价5家族成员6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本名:方腊别称:方十三所处时代:宋徽宗宣和年间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睦州青溪县出生时间:约1078年去世时间:1121年主要成就:发动民变,建立政权 生平经历2 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喜好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浙江青溪县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因而深受剥削压迫之苦,农民无法求生。方腊对宋王朝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遂趁百姓不满之机,暗中把贫困失业的人组织起来。他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群众,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宣和二年(1120年)秋天在帮源起义。参见:方腊起义宣和二年(1120元)十月,方腊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从红巾往上分六等。义军无弓箭、盔甲,只以鬼神那些隐秘难测的事互相煽动,烧房舍,掠金帛子女,诱逼良民加入起义军。人们安于太平,不识兵革,听到金鼓声就束手听命,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义军,在息坑打败并杀死宋将蔡遵。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 主要成就3 七月,大旱,晒得地裂叶枯,遍地焦黄,稻谷颗粒不收。百姓用树皮草根还填不饱肚子,官府却连连上门讨税,把百姓从山地里来的几颗杂粮,也搜括得干净。百姓的肚皮饿得精瘪,可粮食却一车一车把县里的粮库装满满。方腊出了张假告示,拿了这张告示,领着全村的穷人,到县城里去。凭着假的告示和官印,方腊和百姓终于得到了救命的粮食。 历史评价4 蔡东藩:“方腊、宋江,虽皆亡命之徒,而非贪官污吏之有以激之,则必不能为叛逆之举。就令潜图不轨,而附和无人,亦宁能孑身起事?盖自来盗贼蜂起,未有不从官吏所致,苛征横敛,民不聊生,则往往铤而走险,啸聚成群,大则揭竿,小则越货,方腊、宋江,其已事也。惟方腊之为乱大,而宋江之为乱小,方腊之作恶多,而宋江之作恶少,本回分段叙述,于方腊无恕词,于宋江犹有曲笔,而总意则归咎于官吏。” 家族成员5 妻子:邵氏儿子:方书、方亳 后世纪念6 方腊洞,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叶家乡洞源里村西南2.5公里。原名帮源洞,是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失败后避难之所。洞口朝南偏西7度。进深(除去底部二室)总长22.1米,平均高度3米左右,宽度0.7米。从洞口至9米处最狭,仅0.36米。至22.1米处分为两岔,往下垂直3米为第一室,长1.8米,宽0.9米。往南向下7.1米为第二室,长3.4米,宽2.3米。离洞口20米处竖有“方腊洞”一碑,是郭沫若于1964年题写。方腊起义的帮(洞)源村,群山巍峨,山石峥嵘,洞源溪自西北流向东南。方腊洞朝南偏西7度,隔溪与百旗山、擂鼓台等起义遗址遥遥相望,为了纪念历史上这次农民起义,当地群众将帮源洞改名为“方腊洞”。洞前石碑上“方腊洞”三字系郭沫若所书。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俗话说“过完腊八就过年”,所以腊八节之后的年味会越来越浓。说起过节,中国人少不了要美美的大吃一顿了,腊八粥、腊八蒜都是大家熟悉的过腊八节会吃的食物,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方风俗也不尽相同,所以衍生出许多过腊八节时的地方美味: 腊八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的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腊八蒜 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豆 腊八豆是湖南省汉族传统小吃之一,腊八节节日食俗。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 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 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腊八粥来自印度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小贴士:除了腊八节美食外,腊八当天素来有“一年中最冷一天”的说法,事实上,今年的冷空气也“应节报道”,腊八一过,多地将迎来降温,需防寒保暖,做好护理措施,健健康康的过好腊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