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安徽六安夏季避暑五日游精品线路详情?下面为大家带来介绍。这个夏天才到就这么热了,很多小伙伴都已经受不了了,所以避暑的好去处应该怎么选呢?话说安徽六安有一份这个五日游精品线路了,大家可以看看,然后走起去避暑了,下面是详细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第一日行程:抵达六安高铁站→游览梦幻海洋大世界→午餐:乡巴佬土菜馆体验六安非遗美食“十大海”→游览皖西大裂谷景区→大别山石窟景区→晚餐:太平桥村(省级特色美食村)→泡温泉、住宿:虚谷温泉度假区第二日行程:早餐→万佛湖风景区(5A)→午餐:万佛湖全鱼宴→万佛山风景区→霍山→晚餐、住宿:大别山庄度假村第三日行程:大别山主峰景区→午餐:大别山庄→燕子河大峡谷景区→晚餐、住宿:天堂寨锦江都城酒店第四日行程:天堂寨风景区(5A)→午餐:品尝特色美食天堂寨吊锅→天水涧漂流→晚餐、住宿:鸿福花园粤海酒店→晚餐后漫步金寨桂花公园,参观网红月亮。第五日行程:金寨县城→梅山水库景区→裕安区独山红军街→午餐:品尝红军街美食或在独山镇上就餐→游览横排头仙境→返程
 
            视频加载中… 现代快报讯(记者 蔡梦莹)拿出手机,点开社交平台上的每日运动排行榜,有人日行两万多,有人躺平一天只走了几十步。最新研究发现,每天走1万步可以降低患痴呆症、心脏病、癌症和死亡的风险,并且较高的步数强度还有可能提供额外的益处。 △相关论文截图 近日,在《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和《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上发表了两项研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南丹麦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随访时长7年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参与研究的78500名成年人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记录身体活动状况。研究者基于这些数据来评估每日步数/步速与疾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 61.1岁(40-79岁),55.3%为女性。研究证实,日行1万步是实现最佳健康效果的理想步数。每天走1万步可以降低患痴呆症、心脏病、癌症和死亡的风险。并且较高的步数强度还有可能提供额外的益处。 研究者还在另一篇论文中关注了步数、步速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关系。根据可穿戴设备上记录的步距和强度指标,研究者将人们在正常生活下的步行分为三类:每分钟小于40步为偶然性步数,每分钟大于等于40步为目的性步数,以及30分钟的峰值步数,即一天中步行速度最快的30分钟内(不一定连续)的平均步数。其中,当每日的偶然性步数达到3677步,目的性步数达到6315步,30分钟的峰值步数达到每分钟112步时,能使罹患全因痴呆的风险降至较低水平。 △相关论文截图 此前,华米科技发布了《2024年中国人健康状况报告》。这是基于旗下智能可穿戴设备采集获得的步数、睡眠、BMI、运动、压力指标等数据进行的分析解读。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日均步行6611步,相较于2020年的6550步有小幅上升,其中男性人群日均步行6980步,女性人群日均步行6014步。日均步行最多的是00后人群,达到了7107步,根据身高测算约相当于每日步行达到5公里。步行最少的是80后,日均步行仅有6299步,约为4.3公里。 “每天走一万步,这个说法靠谱不?”“是早锻炼走一万步好,还是晚锻炼走一万步好?”在社区开展体育健身科普活动时,江苏健身健美项目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陈颖琦常常被问类似的问题。他告诉记者,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进行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指南中称,应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针对每日运动步数提出的建议则是,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 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2~3天。 陈颖琦表示,很多人对于指南中所说的“主动身体活动”在理解上有误区。“并不是说早晚锻炼时的步数才作数。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从你早晨起床到晚上入睡这一段时间内,你的运动步数都可以累计计算在内。工作通勤、上下楼梯、超市采购等等都是主动身体活动。”因此,他建议,早晚锻炼没必要追求绕操场达到一定的步数,同时锻炼时的步频应略快于散步时的步频。同时,他也提醒,完全没必要为了在朋友圈霸榜炫耀,一味追求万步以上的步数。 (编辑 陈海静)
 
            关于“日行灯是鸡肋的发明吗日行灯?”的问题,我认为日行灯不是鸡肋的发明: 日间行车灯的作用是:是使车辆在白天行驶时更容易被人认出来的灯具。它的功效不是为了使驾驶员能看清路面,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有一辆车开过来了。因此这种灯具不是照明灯,而是一种信号灯。固然,加装了白天行驶灯可使汽车看起来更酷、更炫,但白天行驶灯的最大功效,不在于美观,而是提供车辆的被辨识性。 最开始是宝马才有的天使眼,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车给装上了日行灯,我该不该给自己的车加装日行灯? 车上的车灯大致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照明灯,另外一种则是信号灯。日行灯是一种信号灯,而不是部分车主一直以来所认为的照明灯。 1、日间行车灯是指使车辆在白天行驶时更容易被识别的灯具,装在车身前部。也就是说这个灯具不是照明灯,不是为了使驾驶员能看清路面,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有一辆车开过来了,是属于信号灯的范畴。 2、日间行车灯的最大功效,不是在于美观!而是在于提供车辆的被辨识性(to be seen),在国外行车开启头灯,可降低12.4%的车辆意外,同时也可降低26.4%的车祸死亡机率。 3、为提高行车安全性,欧盟规定自2011年起,欧盟境内所有新车必须安装日间行车灯。日间行车灯不同于普通的近光灯,是专门为白天行车照明而设计。 4、使用了LED技术的日间行车灯,节能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能耗仅为普通近光灯的10%。当汽车发动机一启动,日间行车灯则自动开启,以引起路上其他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注意。当夜晚降临,驾驶者手动打开近光灯后,日间行车灯则自动熄灭。 5、轿车、货车以及公共汽车等车辆在安装了日间行车灯后,其可见性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增加了行车的安全性,提高道路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6、所谓日间行车灯是一种特殊的车灯,它在汽车引擎发动时会自动打开,不分白天黑夜。天黑后,司机手动开启普通照明车灯,日间行车灯随之自动关闭。 今天给我自己心目里常见日行灯颜值做个1-5名排行:第一名:沃尔沃雷神之锤 沃尔沃的日行灯可以说是第一个开始真正有名字的,雷神之锤。浓浓的北欧神话风,官方给这个雷神之锤赋予了很多含义,但是我只是单纯的觉得好看。相信这个日行灯一定会吸引不少颜值控去入手一台沃尔沃。 第二名:马自达勺子灯 马自达的勺子灯是车主们很大的追求,据说很多低配的车主们对于没有这个勺子灯有着巨大的怨念,可以说现在马自达的魂动外观设计和这个勺子日行灯契合度非常高,很漂亮。 第三名:雷克萨斯耐克灯 雷车的耐克灯也是属于非常有特色的造型,配上纺锤型的大嘴,有棱有角的设计,让雷车的颜值从以往的中庸衍化到如今的激进。 第四名:野马阿迪达斯灯 野马的阿迪灯我觉得是这代野马最明显的标志了,而且野马日行灯现在几乎都成了汽配城的最爱了,很多其他车型都喜欢改成野马日行灯,可见大家对这个造型还是非常认可的。 第五名:凯迪拉克闪电日行灯 凯迪拉克的日行灯现在有2个造型,一个是泪眼,但是我觉得目前大家对它的接受度还不高,虽然我觉得也挺好看的,不过老款的闪电日行灯也是相当漂亮的,非常简单粗暴的贯穿式设计,夜间的辨识度爆表。 以上就是我对于“日行灯是鸡肋的发明吗?”这个问题的看法,看完你觉得有必要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共同进步。
 
            经常散步或能产生很多健康益处,包括降低心脏病、2型糖尿病和抑郁症的风险等,最重要的是,散步是免费的,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散步,对大多数人而言,将其融入生活更加容易一些;我们经常会听到,1万步是人们每天需要散步的黄金数字,那么我们真的需要日行万步吗?并不一定,这个数字最初是作为营养活动的一部分而流行起来的,当时还受到了一些“批评指责”,但如果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散步更多的话可能更好一些。下面跟随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了解一下吧! 日行万步从何而来? “万步走”的概念最初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提出来的,并没有真正的证据支持这一目标,相反,其却成为了销售计步器的一种营销策略。直到进入21世纪,当2001年这一概念由澳大利亚健康促进的研究人员重新提出并审视时,研究人员才鼓励人们更加活跃。基于一些已经积累的研究证据,包括澳大利亚指导方针在内的全球很多体育锻炼指导方针都推荐人们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这相当于大多数日子里每天进行30分钟多锻炼,半小时的活动量相当于我们以适度的步数走3000-4000步。 在澳大利亚,平均每个成年人每天会走7400步,因此额外再走3000-4000步就能很快达到1万步的目标。 并不能一刀切 当然了,有些人每天积累的步数要少得多,比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上班一族等,而有些人却积累的更多,比如儿童、跑步者和一些蓝领工人等,因此1万步的目标或许并不适合所有人。设定一个较少步数的目标是可以的,只要每天尝试增加3000-4000步,这意味着我们就能够完成每天30分钟的步行。 分析每日步数和健康效益的很多研究主要都是横断面的研究,这意味着其仅仅关注的是一个点/快照,并不是随着时间推移来观察步数的变化如何影响人群机体的健康;因此,我们所说的“反向因果关联”(reverse causality)可能就会发生,因此相比每天更多步数来提高健康效益而言,更加健康也会让我们步行更多。尽管如此,很多研究也发现,更多步数与更好的健康后果直接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即使参与者步行不足1万步,其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善,比如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报告就指出,每天步行超过5000步的人群要比步行不足5000步的人群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低。另一项研究则表明,每天步行5000步的女性过重和高血压的风险会明显降低。 多多益善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走的越多越能改善机体的健康效益,2010年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报告指出,人群每天步行每增加1000步,其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就会降低10%。而2015年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每天增加1000步会降低6%的全因过早死亡风险,每天步行至少1万步的人群其过早死亡的风险会降低46%。 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步数越高的人群,其住院的时间越短;因此步数越多,其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似乎就越大。 更进一步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没有任何公共卫生指南是完全适合每个人的,公共卫生的信息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该低估简单公共健康信息的力量,1万步是一个很容易记住的目标,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衡量和评估其进展,我们可以使用活动跟踪器等一些程序/工具来跟踪每天走路的进度。 通过增加每天的步数来增加机体的活动水平是非常值得的,即使1万步并不是正确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尽可能保持活跃,努力走1万步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正确健步记住5点 合适的运动鞋 一双弹性较好的运动鞋可以缓冲在地上行走对骨骼和膝关节形成的震动,避免因长期走带来的慢性关键损伤。尤其是糖尿病人,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至关重要。 重质量不求数量 健身不能单纯求走路多,拼步数,而应当注重质量,不是数量。最佳方式应是快走30-50分钟,以微微出汗,肌肉轻微酸胀为宜。精神状态好时,可多运动一会儿,状态不佳时,可适当减量,不要“不达目标不罢休”。 保持正确姿势 快走时,眼睛直视正前方,上半身挺直,不要前倾或驼背,肩膀自然放松,收小腹。双手轻轻握拳,手臂弯曲、配合步伐向后摆动。下半身尽可能跨大步伐(但也不用太刻意),感觉臀部的肌肉也被牵动到。踏出时脚跟先着地,再把重心移到脚掌处。 走前做好拉伸 开始运动前最好做伸拉等准备动作,运动过程中应循序渐进,不要突然开始又突然停止,有序增加或减少运动量。尽量不要饭后立即出门锻炼,一般最好隔1小时左右再去运动。 中等强度锻炼 步数的快慢是决定锻炼效果的关键因素。速度太慢很难起到锻炼效果,太快可能会超出身体的负荷,容易造成腿部损伤。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也就是保持中速走路(90~120步/分)。这样步行时,身体会微微出汗,心率也会加快,从而有助于锻炼身体。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愿意抽出时间投入到锻炼中去,时下最流行的方式莫过于走路了,因为它既容易又便捷,不需要准备什么工具,不需要专业场地,还有微信、微博、QQ等一系列的社交产品为你计步,在你的朋友圈展示你的运动成果。有人说日行万步,健康常固。那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够严谨的,要想获得健康,我们除了要走,还要知道怎么走。下面和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一起来看看吧。 不正确的走路姿势对膝关节的影响特别大,会加重膝关节负担,最终会引发膝关节疾病,也会对腰部关节造成负担,有可能会导致腰肌劳损等问题的发生长时间下去会引起腰部疼痛,还会导致关节变形,下面我来具体介绍三种走路姿势更伤害膝关节。 1. 驼背型 这类人不仅背部弯曲,连肩膀和脖子也习惯性地往前伸。现代人由于经常使用电脑,大部分时间身体都向前倾,时间长了,后背的肌肉就会变得僵硬,脊椎的S型随之发生改变。为了支撑沉重的头部重量,脖子及腰部便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容易导致肩膀酸痛、腰痛和大腿肌肉痛。 2. 反腰型 这种走姿乍看之下背脊挺得很直,显得很有精神,但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类人的腰部是朝后方反折的,这多是由于腹肌及背肌力量不平衡所致,常见于腹肌力量较为薄弱的女性。用这种方式走路,腰部容易产生沉重、疲劳感。 3. 螃蟹型 特点是走路时腿朝外弯,常见于腿部肌肉特别粗壮的男性及骨盆松弛的女性。这种走路方式一般与骨骼歪斜有关,时间长了容易导致膝盖和髋关节疼痛。因此,这类人走路时应尽量让脚尖朝前迈出。 以上这三种走路方式对膝关节的影响特别大,会加重膝关节的负担,长时间下去会诱发膝关节炎,甚至还会诱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平时大家在走路的时候要注意调整走路的姿势,良好的走路姿势是很重要的。 怎么走 1、走路要合理安排时间。 每天走一万步,正常的速度来讲一般要1.5小时到2小时之间,对于时间充足的人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时间比较紧张的人来说很难实现,如果时间不充足的话,可以选取分阶段快走的方法进行锻炼,如每天三次10分钟的快走,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充分利用了时间。 2、日行万步要分人而异,量力而行。 日行万步并不是一定要以万步为标准,研究表明正常成年人一天走8000到9000步最为合适,而10000步相对于我们更好记忆,所以会有日行万步的说法。健康的人每天走一万步,能起到不错的锻炼效果,但不宜过度追求万步效果,更不能为了朋友圈比拼疯狂暴走,这样运动过量会给膝盖、脚跟等部位造成很大的压力,与其锻炼收益相比反而得不偿失。而身体欠佳的人更不能盲目追求万步,要量力而行,尤其是患有关节炎症、心脏病的人群更要适度运动。 3、合理安排走路的时间很重要。 走路锻炼的时间也很重要,一般安排在饭后的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为妙。饭前运动的话会影响消化液的产生,不利于我们之后的消化,另外如果是早上不吃早餐就运动的话会引起低血糖的症状,早上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段,所以对于不吃饭就运动来说还是非常危险的。吃完饭就去运动的话,胃里的食物还没有被消化,运动会加大胃的负担,不利于营养的吸收。 4、注意运动节奏。 走路虽然能给我们带来锻炼的效果,但是一定要注意运动的节奏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如果我们只是上下班、买菜路上走一走的话,收益甚微,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我们不妨加快脚步,让速度比平时正常走路稍快一些,这样能加速血液流动刺激全身进入运动状态,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将走路时间提到20分钟以上,时间过短的走路消耗的能量较少,时间足够长才能使机体达到运动心率。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好处无需多言。除了走路,生活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运动,我们可以多尝试几种,多样的锻炼方式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收益。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走路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那么为了健康,一起加油吧!
 
            经常散步或能产生很多健康益处,包括降低心脏病、2型糖尿病和抑郁症的风险等,最重要的是,散步是免费的,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散步,对大多数人而言,将其融入生活更加容易一些;我们经常会听到,1万步是人们每天需要散步的黄金数字,那么我们真的需要日行万步吗?和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一起来看看吧。 日行万步从何而来? “万步走”的概念最初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提出来的,并没有真正的证据支持这一目标,相反,其却成为了销售计步器的一种营销策略。直到进入21世纪,当2001年这一概念由澳大利亚健康促进的研究人员重新提出并审视时,研究人员才鼓励人们更加活跃。基于一些已经积累的研究证据,包括澳大利亚指导方针在内的全球很多体育锻炼指导方针都推荐人们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这相当于大多数日子里每天进行30分钟多锻炼,半小时的活动量相当于我们以适度的步数走3000-4000步。 在澳大利亚,平均每个成年人每天会走7400步,因此额外再走3000-4000步就能很快达到1万步的目标。 并不能一刀切 当然了,有些人每天积累的步数要少得多,比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上班一族等,而有些人却积累的更多,比如儿童、跑步者和一些蓝领工人等,因此1万步的目标或许并不适合所有人。设定一个较少步数的目标是可以的,只要每天尝试增加3000-4000步,这意味着我们就能够完成每天30分钟的步行。 分析每日步数和健康效益的很多研究主要都是横断面的研究,这意味着其仅仅关注的是一个点/快照,并不是随着时间推移来观察步数的变化如何影响人群机体的健康;因此,我们所说的“反向因果关联”(reverse causality)可能就会发生,因此相比每天更多步数来提高健康效益而言,更加健康也会让我们步行更多。尽管如此,很多研究也发现,更多步数与更好的健康后果直接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即使参与者步行不足1万步,其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善,比如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报告就指出,每天步行超过5000步的人群要比步行不足5000步的人群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低。另一项研究则表明,每天步行5000步的女性过重和高血压的风险会明显降低。 多多益善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走的越多越能改善机体的健康效益,2010年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报告指出,人群每天步行每增加1000步,其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就会降低10%。而2015年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每天增加1000步会降低6%的全因过早死亡风险,每天步行至少1万步的人群其过早死亡的风险会降低46%。 2017年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步数越高的人群,其住院的时间越短;因此步数越多,其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似乎就越大。 更进一步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没有任何公共卫生指南是完全适合每个人的,公共卫生的信息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该低估简单公共健康信息的力量,1万步是一个很容易记住的目标,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衡量和评估其进展,我们可以使用活动跟踪器等一些程序/工具来跟踪每天走路的进度。 通过增加每天的步数来增加机体的活动水平是非常值得的,即使1万步并不是正确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尽可能保持活跃,努力走1万步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三种走路姿势更伤害膝关节 1. 驼背型 这类人不仅背部弯曲,连肩膀和脖子也习惯性地往前伸。现代人由于经常使用电脑,大部分时间身体都向前倾,时间长了,后背的肌肉就会变得僵硬,脊椎的S型随之发生改变。为了支撑沉重的头部重量,脖子及腰部便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容易导致肩膀酸痛、腰痛和大腿肌肉痛。 2. 反腰型 这种走姿乍看之下背脊挺得很直,显得很有精神,但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类人的腰部是朝后方反折的,这多是由于腹肌及背肌力量不平衡所致,常见于腹肌力量较为薄弱的女性。用这种方式走路,腰部容易产生沉重、疲劳感。 3. 螃蟹型 特点是走路时腿朝外弯,常见于腿部肌肉特别粗壮的男性及骨盆松弛的女性。这种走路方式一般与骨骼歪斜有关,时间长了容易导致膝盖和髋关节疼痛。因此,这类人走路时应尽量让脚尖朝前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