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五代十国是个混乱的时代,这个时期政权更迭十分频繁,而很多君主不是凶残嗜杀、贪财好色,要么就是沉迷享乐,然而在这些皇帝中却有一个另类,他就是后蜀皇帝孟昶。孟昶不仅爱民如子,还勤于国政、任用贤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明君,下场却非常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孟昶的父亲乃是后唐大将孟知祥,孟知祥长期镇守四川,后唐灭亡后,孟知祥就在四川割据称帝,建立了后蜀。孟知祥死后,孟昶继承皇位。孟昶天性宽厚善良,始终把善待百姓、爱惜民力当成基本国策,自登基后就勤政忧劳,后蜀在他治理下国泰民安。 他在位期间,大力整顿吏治,一批暴虐害民的节度使、武将如李仁罕、张业等人被他无情诛杀,身居高位却贪婪无度的大臣赵廷隐、王处回等都被罢免,后蜀朝廷风气为之面目一新。为了随时能倾听底层百姓声音,接受百姓监督,他专门在宫殿大门外设置“匦函”,专门接受百姓上书。 史书记载,孟昶为了不受奸臣蒙蔽,他亲自处理朝政国事,所有判处死刑的案犯和卷宗,他必要亲自复审一次,以免冤枉好人,不忍多开杀戒,但凡有一线之机,他都会予以减刑或者赦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贤明的仁君下场却很惨。 公元965年,北宋已经剿灭了不少小政权,于是开始把下个目标移到后蜀这里,后蜀面对北宋的大军,孟昶也不知所措,这时他手下有位大臣王昭远站出来,表示灭掉北宋大军易如反掌,于是孟昶就让王昭远带军抵御北宋进攻,结果这王昭远乃是无能之辈,很快就败下阵来,自己也成了俘虏,宋军连战连捷,攻克了剑门、夔州等要地,孟昶无奈之下只得投降,同时也代表这后蜀的灭亡。 孟昶本人也被押送到北宋京师,本来赵匡胤也没打算杀他,可惜川蜀之地的老百姓却害了他,原来孟昶在治理后蜀时期,对百姓施行仁政,整顿吏治,劝农兴教,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很好,所以他深得民心,听说他要被押送到北宋京师,老百姓纷纷前来送行,许多人还抱头痛哭。赵匡胤看到这种情况,心想如果孟昶日后造反,川蜀百姓定然会大量响应,于是最终决定除掉孟昶,以除后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汉朝之所以出的明君比较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汉朝属于是立贤不立嫡。 皇帝可以从自己的几个继承人里面,挑一个最合适的继承皇位,而不用受到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而这种制度,也间接导致汉朝一半以上的皇帝,在继承皇位之前,都或多或少吃过苦,见过民间的不容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汉朝能被称之为明君的皇帝,在位时间加在一起,在王朝总时长的比重比较大。这也让大家习惯性认为,汉朝出的明君更多一些。但实际上,如果按数量来计算的话,汉朝其实未必比其他朝代强太多。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盘点一下,汉朝都有哪些皇帝,可以称之为明君。 大家印象里的汉朝,其实可以分成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如果是西汉,西汉一共有15位皇帝。而这十五位皇帝当中,有六个皇帝,算是后世公认的明君。这六个皇帝,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以及汉宣帝刘询。 首先是汉高祖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创者,刘邦一直被后世称为是‘得国最正’的皇帝。从沛县起义到建立大汉王朝,再到最后平定几大异姓诸侯王,刘邦对汉朝的贡献,自然是无人可比的。没有他,就没有汉朝。 所以,在后世史学家的评论当中,刘邦肯定是明君,这是没有争议的。 而刘邦之后,接下来即位的汉惠帝刘盈,虽然在位期间,汉朝也发展得不错。但他的那些政绩,基本上都是他母亲吕雉的意思。再加上汉惠帝本人英年早逝,也没多少自己表现的机会,所以在后世史家眼里,汉惠帝自然就算不上明君了。 而汉惠帝之后,接下来在位的汉文帝刘恒,以及汉景帝刘启,肯定都是明君。因为文帝景帝这父子二人,共同缔造了大名鼎鼎的文景之治。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文景之治都是堪称最美好的一段时间。也正是因为这对父子辛辛苦苦地为汉朝攒家底,所以汉朝后来才能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起大规模的反击战。 汉景帝之后,便是汉武帝刘彻了。历史上向来有秦皇汉武的说法,作为一个能够和秦始皇比肩的超级猛人,汉武帝站在老刘家几位先辈的基础上,对匈奴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战,打出了大汉王朝的锐气,而且还第一次把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西域。这份贡献,自然也是无与伦比的。 汉武帝之后,接下来的情况则是稍微有些复杂。汉武帝去世之后,先是他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但是因为刘弗陵即位的时候年龄比较小,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了,汉朝都是那位大权臣霍光,以及其他几位辅政大臣说了算。而刘弗陵好不容易长大之后,又是英年早逝。 但即便如此,在刘弗陵说了算的那几年里,刘弗陵依然表现得非常优秀。非但如此,他还尽可能地休养生息,弥补汉武帝时期亏损的国力。而刘弗陵去世之后,接下来因为他没有儿子,所以大家就只能挑了一个皇族旁系成员刘贺,继承皇位。 但是这个刘贺却是一个出了名的昏君,刚刚即位,就开始胡作非为。所以刘贺即位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霍光给废了。而刘贺被废之后,霍光又选中了汉武帝的嫡长曾孙刘询继承皇位,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即位之后,同样也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他在位的时期,再加上之前刘弗陵在位的那段时间,后世统称为昭宣之治,也算是一个大治之世。 虽然在昭宣之治期间,夹了一个刘贺。但是因为刘贺在位还不到一个月,还没来得及影响国家,就被废了,所以他基本上没对汉朝产生太多负面的影响。 而汉宣帝之后,接下来汉朝虽然又传了三代人,五位皇帝。但这五位皇帝,就没谁是明君了。 这样算下来,西汉一共有15位皇帝,六个明君。明君在西汉所有皇帝中的占比是40%。不过,整个西汉的国祚是210年,而那六位明君在位的总时长加在一起,则是超过了140年! 也就是说,西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这六位明君在位。所以大家自然会有一种感觉,认为西汉的明君出得比较多。 而接下来的东汉,其实同样也是如此。东汉一共传了八代人,十四个皇帝。而这十四个皇帝当中,只有三个是公认的明君。这三个皇帝,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以及汉章帝刘炟。 刘秀自然不用多说。作为东汉的开创者,刘秀在网络时代一直被大家戏称为位面之子。从一个接近社会底层的刘氏宗亲旁支的后代,到农民起义军将领,再到后来刘秀率兵扫平天下,统一中原,最后又把东汉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没有刘秀,就没有东汉。所以刘秀的明君身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而接下来,刘秀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即位。和刘秀相比,汉明帝以及接下来的汉章帝,或许名气要稍小一些。但是汉明帝和汉章帝这对父子,却共同缔造了历史上著名的‘明章之治’。明章之治或许没有文景之治名气大,但是同样也是古代历史上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汉明帝在位期间,汉朝休养生息,恢复民力,而且还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汉明帝曾经令班超出使西域,让窦固征讨北匈奴,将佛教引入中原。这些政绩,全都深刻的影响力后来历史的发展。 而汉明帝的继任者汉章帝,丝毫不比汉明帝逊色。他在位期间,东汉王朝强化了对西域的控制,继续休养生息。更为难得的是,汉章帝本人还是一个书法大家。后世有名的‘章草’,据说就是源自于汉章帝的笔法。 不过,等到汉章帝去世之后,接下来东汉的十三位皇帝,就没谁是公认的明君了。这十三位皇帝,大多数都是在位时间极短,而且还有婴儿即位后夭折的情况。少数几个在位时间稍长一些的,表现也不太好。要么外戚乱政,要么宦官擅权。不过,这其实也不能全怨他们,这也是和东汉特殊的社会体制有关。 这样算下来,东汉的十四位皇帝里面,只有三位皇帝。明君在皇帝总数中的占比,只有21%,和西汉比起来,自然是低太多了。 但问题是,如果算时长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东汉的三位明君,在位总时长为64年。而东汉王朝的国祚,则是195年。这样算下来,明君在位的年份占比,应该是33%。同时,东汉这个王朝有点特殊。东汉最后的两位皇帝,汉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总共32年。因为《三国演义》太过有名的关系,所以大家习惯性会把这两位皇帝在位的时期,算到三国的历史里面。 所以,如果不算这两位皇帝在位的时间,那么三位明君的在位时长,占剩下总时长的比重,则是接近40%的时间。 如此一来,因为西汉和东汉的几位明君,在位的总时长,占王朝总时长的比重比较大。所以大家才会觉得,汉朝的明君比较多。 但是如果抛开时长的问题,单纯比较皇帝数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汉朝虽然出了不少明君,但是和其他朝代相比,也没那么夸张。 因为汉朝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就跳过历史上的那几个短命王朝,只是和同样长寿的几个大一统王朝做比较。 汉朝之后,另一个长寿的大一统王朝,是唐朝。唐朝有21个皇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宪宗李纯、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这九位皇帝都算是明君。这样算下来,唐朝明君占皇帝的总数的比重,应该是42%。这个比重比西汉还高,比东汉更是高了一倍。 当然,唐朝这几位明君里面,有的是有争议的。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因为没压住自己的两个儿子,导致自己在位末期发生了玄武门事变,所以让后人觉得他有些昏庸。但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李渊本人其实非常有能力。再比如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在位后期有一场安史之乱,但他在位前期,确实把唐朝治理得很好。 而且,唐朝还有一位女皇武则天。如果把武则天也算在唐朝的皇帝里面,那唐朝出明君的比重,就更高了。 再比如明朝,明朝一共有十六个皇帝。这其中能够被公认为是明君的,至少有五位,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而除了这五位之外,像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以及最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三位算不算明君,存在很大的争议。 哪怕不算有争议的那三位,明朝的五位明君,在十六位皇帝里面,占据的比重依然高达30%,远比东汉要高很多。 所以,汉朝出明君的这个感觉,其实是我们的一个错觉。真正的原因在于,汉朝那几位明君在位的时间比较长,昏君在位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才导致大家会觉得,汉朝多出明君,而其他朝代则是昏君更多一些。 如果考虑明君数量比重的话,汉朝其实不比其他大一统朝代高到哪里去。 当然,汉朝能够出多位明君,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回顾汉朝那几位明君,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绝大多数的汉朝明君,早年经历都比较坎坷。他们都曾经深入了解过百姓的疾苦,知道老百姓想要什么,所以他们即位之后,施政的方法才能更切合百姓们的需要。 比如刘邦,刘邦早年就是一个普通的亭长,出身底层。所以,他很清楚老百姓到底想要什么,上位之后自然可以做出一系列让老百姓高兴的事情。再比如汉文帝和汉宣帝,一个早年因为母亲不得宠,早早被踢到边境去做藩王,吃了不少苦。另一个因为出生的时候,爷爷被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全家被杀,所以早年是在汉朝的掖庭长大的,经常出入民间。 还有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早年也是底层出身,而且经历过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自然懂得老百姓的难处。 而除了这几位之外,其他几位明君,基本上也都有明白人在前面引路。比如汉武帝即位初期,他奶奶和他母亲,都对他帮助很大。再比如汉昭帝,也有霍光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猛人帮忙。 说到底,这几位明君能够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早年的经历,都比较坎坷,所以他们能更了解民间的疾苦。而他们能顺利上位,则是因为汉朝长时间喜欢立贤不立嫡。比如汉文帝、汉武帝以及汉昭帝,他们清一色都不是嫡长子。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汉朝的几位明君,在位总时长比较长。而他们在位的时期,国家又长时间处于安定的状态。既没有唐朝那种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没有明朝中后期那种外患频发的问题。 如此一来,大家自然会觉得,汉朝多出明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皇帝是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开创了康乾盛世,不过很多人却对他的母亲不是很了解,历史关于此人的记载也不是很多。那么康熙皇帝的生母是什么人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事情要从顺治十年说起,这一年,有一位女子通过选秀就进入了景仁宫,她就是我们后来都知道的孝康章,也就是佟佳。佟佳的父亲是礼部的官员,佟佳的家族在当时是一个大族,佟佳的祖宗在努尔哈赤当政的时候,就归顺了后金。佟佳一家在朝廷为官多年,因此也是皇上看重的家族。 佟佳当时只是十几岁的时候,身份不是非常的高,但是样貌确实非常的美丽,顺治经常会召唤佟佳来侍寝,没过多久佟佳就怀孕了。然而皇帝在得知此事的时候,却只是把她扔给宫中的侍女们照顾着。有一天怀着身孕的佟佳来到太后的宫中,给太后请安。太后当时看到她的身上有龙盘在身上,十分的亮眼,于是就问,原来佟佳已经怀孕了,太后知道后非常的高兴,于是就说:当时我怀上皇上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佟佳以后也是一个很有福气的人。没有想到太后一语成谶,佟佳真的生下了一个皇帝。 过了不久以后,佟佳在宫中就生下来了一个皇子,因皇子中排名第三,于是的名玄烨。不过,虽然佟佳诞下了皇子,但是顺治皇帝并没有对她变好,反而由于董鄂妃的到来,慢慢的失宠了,因此母子二人的生活也不是很好。 不过,玄烨的生命力也是非常顽强,清朝时期由于天花的泛滥,很多皇子纷纷夭折。玄烨在小的时候也起过痘痘,不过他靠着自己的意志力就生存了下来。顺治在十八年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就去世了,经过大臣们和太后的商量以后,于是就决定让玄烨来继承皇位,这个人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康熙皇帝。 康熙登上皇位后,佟佳就被封为了太后,按理说佟佳的好日子应该来了。可惜佟佳却生病病倒了,康熙皇帝非常着急,甚至有时候还亲自照顾母亲吃药。可惜,佟佳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在康熙成为皇帝的第二年的时候,佟佳没有挺过去,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二十四岁过世的她成了清宫史上最短命的太后。 佟佳因病去世以后,康熙皇帝为母亲改了封号就孝康。回顾这个女人的一生,可以说她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刚入宫就能得到宠爱,自己的儿子也成功当上皇帝,并且自己生病的时候,儿子也是尽心尽力的照顾。不幸的是,佟佳刚生下皇子就因为董鄂妃的到来失宠,自己刚成为太后,还没享福就因病过世,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很多贤明的君主或者开国皇帝都有一个贤明的母亲,例如周朝的周室三母,太姜(周文王姬昌的祖母)、太任(周文王姬昌的母亲)、太姒(周武王姬发之母),他们的贤德一直被后世传送,对周朝的影响颇深。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人虽然没有周室三母那么厉害,但她的后世评价却丝毫不差,她就是南朝齐开国君萧道成的母亲陈道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我们都知道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换相对频繁,因此南齐也是个持续时间很短的王朝,仅23年,但南齐在历史上的地位却不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萧道成自称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的后代,曾刘宋当官,却差点被残暴的后废帝刘昱当成箭靶练习射杀。正是在这等险恶的环境之下,年轻的萧道成就很老成稳重。当然,除了萧道成个人能力之外,他的母亲陈道止也功不可没。 陈道止是世家之后,不过到了她这一代家中并不富裕,反而非常清贫。不过陈道止从小就是个勤快懂事的小姑娘,她经常纺织补贴家用。等到成年时,陈道止嫁给了济南太守萧承之为正妻,萧承之的妾生了两个儿子萧道度和萧道生,后来陈道止也给萧承之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是后来的齐高帝萧道成。 萧道成出生后,有相面的给她家看相,说她有贵子,只可惜她等不到那一天。陈道止听后赶紧问自家有三个儿子会应在哪一个身上。相面的看过三个儿子之后,将手指向了最小的萧道成。成亲之后,萧承之长年在外为官,很少在家,家里的家务和教育子女的任务就都落到了陈道止的身上。 萧承之去世后,陈道止亲自操持家务。当时萧道成兄弟几个都已成人,且在朝中为官,但收入并不理想,家里依然贫穷,入不敷出。即便如此,萧承之的几个儿子都对陈道止极尽孝道。当时萧道生的儿子还很小,到了冬天都没有一件象样的棉衣。萧道成给予母亲的奉膳很丰厚,不过陈道止知道自己的儿子也不宽裕,所以经常把大部分退回,说自己足够了。 陈道止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深深影响了其子孙,后来萧道成取得天下为帝,一直崇尚节俭,反对游宴奢靡之事。这让刚从暴戾奢靡的刘宋生活过来的官员和百姓看到了一股清流。可惜,萧道成逼刘准禅位正式建立南朝齐的时候,陈道止已经过世了,不过陈道止虽然过了一辈子苦日子,但去活到了73岁,这在古代妥妥的是高龄了。 萧道成登基之后,追封母亲陈道止为孝皇后,事实上,在萧道成还未登基之前,曾被刘宋朝廷先后封为齐国公,陈道止也随之追封为齐国太妃。陈道止可能不如历史上其他的哪些辅助皇帝建立功业的太后,但她的贤良、勤劳、节俭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也难怪她教育出的萧道成能成为一代明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昭王被后世认为是一代明君,他在位的时间非常地长,差一点就到六十年了。要知道,那可是战国时期,当时人的寿命,活得长点的也才五十多岁呢。不过他虽然在位这么多年,可是最初的十多年里,大权并没有真正掌握到他的手里,因为他继位之时,年纪幼小,都是他的母亲以及舅舅在处理秦国的大事,故而当范睢去投靠的时候,就直言秦国只知有太后以及穰侯,却不知道有王。 也正是范睢去了之后,昭王才慢慢地收拢了权力,后来甚至把太后给废掉了,又罢免了穰侯的权力,这样一来,他才算是真正地掌控了秦国。此后秦国的各种政策,基本上可以说都是出自他的本意了。像长平之战,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虽然直接的功劳是白起的,可是他这个国君也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的。因为此战历时三年之久,秦国也投入了几十万的人,甚至于到了战争末期,也就是最关键的时候,秦国的粮食都没人收了,青壮劳力都去了战场。 倘若没有昭王站在背后,白起也不可能获得这么多的支持。相比之下,赵国那边,廉颇面对的却是一个狐疑不定赵王,最终他被召了回去。要是秦昭王也像那位赵王一样,在关键时刻把白起给召回去,恐怕就不会获得最终的胜利了。总得来说,一直到这个时候,昭王的决定,大体上都还是非常明智的。 但是接下来的几年,他却做出了一些饱受争议的举动。其中的一个,就是把白起给逼死了。白起是秦国的大功臣,这个上面已经说到了,可是他的死,却是秦昭王一手造成的,正是因为接到了他派有送过去的赐死诏书,白起才会拔剑自杀。杀死功臣,这肯定是国君的一大过错,可是他本来明明是一个贤明之主,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样的事呢?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范睢的挑拨。但是要注意,秦昭王不是一个昏庸的人,他是有自己的决断能力的。否则的话,他也不会成功地夺回大权,把曾经权倾一时的穰侯给干下去。也就是说,杀白起,就是他的本意,他就是想要这么干。虽然范睢确实是有挑拨,但当时主要是秦昭王主动去和范睢讨论这件事,也就是说,秦昭王不主动生出这种想法,给范睢一万个胆,他也不敢直白地去建议国君把白起给赐死啊。 所以说,秦昭王就是真地想要白起死,他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白起已经威胁到他的王权了。因为长平之战后,白起在秦国的国内,威望大涨。后来他更是敢直接拒绝秦昭王给他的命令,昭王请他出征赵国,一连请了几次,他都不为所动,到了最后,索性就称病不出了。这让秦昭王颜面扫地,他作为国君,理应一言九鼎,而白起只不过是一个将领,怎么能如此嚣张呢。除了这一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白起是有军权的,一旦他对国君怀有恨意,那就极有可能起兵造反。相比之下,就算范睢权力再大,也没办法干这种事,最多就是流亡国外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了不起的帝王,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穷苦出身的放牛娃,他开局一个碗,但结局硬是一统天下,结束了元朝的残暴统治,可以说,他的功劳是不小的,但是他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他执政期间,开了5次历史倒车,后果严重。 第一,朱元璋恢复分封制 分封制这个制度已经很久不出现了,上次出现还是在汉朝西晋,分封制的弊端太多,越到后期越会拖累整个国家。但为了子孙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了明朝江山始终姓朱,朱元璋还是制定了分封制。 受到朱元璋分封的子孙们除了政治权力和财政权力外,还有真正的军事权力。后来,燕王朱棣反叛,也正是因为他有实力与朝廷抗衡。 第二,朱元璋恢复了殉葬制度 恢复殉葬制度可以说是老朱最大的污点,要知道,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用陶俑代替殉葬了。结果朱元璋死的时候,整个后宫没有子嗣的女人都得陪着他死,简直就是妥妥的暴君行为! 那些可怜的女人何其无辜,这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时代才被废除。三位历史上公认的明君,朱棣、朱高炽、朱瞻基都在实行殉葬制。 第三,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 说实话,宰相作为政府首脑,在协调君主与大臣的关系,以及处理天下大事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历史那么悠久,基本历朝历代都有宰相。 但老朱为了独揽大权,废除了宰相制度。明显是不合理的,并且,他后期也意识到了没有宰相是真的不行,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皇帝亲自过问,真的是快累死了,最后撑不住了,设立了内阁制,其实就是在变相的行驶宰相的职能。既然如此的话,你当初何必要废呢? 第四,朱元璋开创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由于方国珍、张士诚的余部,在海上形成了一支相当大的力量。为了保全大明山,老朱下令“寸板不许下海”,从此开启了中国几百年的闭关锁国历史。 这个闭关锁国比清朝还狠,清朝至少还开了几个口子,老朱是真的一个不留,后期倭寇猖獗管不住了,才不得已搞了一个隆庆开关。 第五,朱元璋开创了“种姓”的户籍制度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朱元璋是把这句俗语当成信仰了,他把老百姓分为不同的户籍,如民户、军户、匠户、乐户等。种地的子孙也种地,当兵的子孙也当兵,唱戏的子孙也要唱戏,如此僵化,直接把掐断了整个社会的活力。 在老朱眼里,只要人民世世代代像牛马一样干同一份工作,就不会有人出来造反,自己的大明江山就能永远姓朱,不得不说,他的眼界真的不长远。百姓并不是毫无自由意志的傀儡,国家整体变得封闭的话,后世的动荡是无非避免的,他心心念念的明朝还是会走向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金熙宗完颜亶留在史书中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在天眷时期,完颜亶是一副汉家少年子的明君形象,醉心儒家,制定制度金熙宗;在皇统时期,完颜亶却是人见人怕的杀人狂暴君形象,酗酒骄奢,滥杀无辜。如此前后不一的矛盾形象怎么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呢?完颜亶经历了什么?才会有如此转变呢?真的是因为走不出丧子之痛才堕落的?还是被裴满后挟制而内心不平才借酒杀人的? 其实,通过史料分析,他所谓的天眷时期明君形象,只不过是被包装出来的,而皇统时期的昏君模样,才是完颜亶的真实面孔。 童年丧父的完颜亶金熙宗完颜亶(1119-1149),女真名叫合剌,出生在天辅三年(1119)七月初七,是金太祖阿骨打的嫡长孙,父亲是阿骨打的嫡长子完颜宗峻,生母蒲察氏。 金国初建,并没有什么后宫制度,还是延旧例只分正室和次室,差别也不大,自然没那么看重嫡庶,哪个儿子能干哪个地位就高些。 完颜亶的亲祖母圣穆皇后唐括氏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老二宗峻(绳果,?-1124.7)、老五宗朝(乌烈)、老六宗杰(没里野,?-1127.6)。 三兄弟中除了宗峻在灭辽之战中立有功劳,宗朝早亡,宗杰是毫无功劳,再加上唐括氏早亡,可以说,这嫡出三子在太祖阿骨打诸子中毫不出彩,自然得不到什么好的资源,在皇室中的地位远远比不上庶长子宗干。 庶长子宗干(斡干),生母是阿骨打的次室光懿皇后裴满氏,唐括氏早亡后,阿骨打的后宫就以裴满氏为尊,裴满氏为人睿智,对丈夫阿骨打起兵时期的助力很大,宗干也擅长内政,是阿骨打诸子中的领头羊,太宗时期就是宗干带领众兄弟,联合宗翰对抗太宗嫡长子宗磐的,最后还是宗干把完颜亶推上皇位的。 完颜亶的父亲宗峻死的早,在天会二年(1124)七月初七,完颜亶刚满五周岁生日那天,父亲宗峻病故了。从此,在他继位之前,再没有过过生日,还是做了皇帝之后,才把生日改到正月十七,以正月十七为万寿节。 按照女真人的收继婚习俗,完颜亶的生母蒲察氏改嫁给大伯哥宗干,五岁的完颜亶也成了伯父宗干的养子。 虽然宗干对完颜亶很好,亲自教养,为他找师傅教授文化,养父子感情也很不错,但随着生母去世,完颜亶的家庭缺憾始终得不到弥补,不免养成了敏感的性格。 侥幸登基的完颜亶因为阿骨打死的突然,没有确立继承人,从那时候开始,金国皇室就陷入内讧的纷争之中。 为了抵制太祖属意的继承人宗翰,世祖系、太祖系合力把太宗吴乞买推上皇位,确保了世祖系的既得利益。 在太宗时期,太祖系诸子为了对抗崛起的太宗嫡子宗磐,又联手宗翰共同推完颜亶出任谙班勃极烈,把宗磐排除在外。 完颜亶是太祖系的长孙,还是嫡长孙,不论是从年龄还是身份,都是最合适的,因为宗字辈的几个竞争者互不相让,才让完颜亶捡漏登上皇位。 天会十三年(1135)正月,中风的太宗猝死,宗干和宗翰迅速扶持完颜亶继位,是为金熙宗。 完颜亶继位后,就是养父宗干、堂伯父宗翰、宗磐执掌大权,宗干坐视宗磐逼死宗翰,没想到暴躁的宗磐势力大涨,差点把他也一锅端咯!宗磐在熙宗面前都敢向宗干拔刀,其飞扬跋扈严重刺激到敏感的完颜亶,后来,宗干诛杀宗磐,暂时保证了太祖系的利益,由宗干、宗弼兄弟相继辅政。 包装出来的天眷明君天眷时期的完颜亶表现出来的形象是醉心儒家、改革汉制,尊孔养士,重用汉人,废除女真勃极烈旧制,仿照唐宋辽旧制制定各种制度,崇尚儒学,倡导文治,使金国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吏清民简,百姓乐业的,完颜亶俨然一副明君形象矗立在史书之上。 然而,细扒史书就能发现,天眷时期的明君完颜亶,只是养父宗干及其背后的汉儒集团包装出来的提线木偶。这些汉儒是以辽、宋旧人韩昉、张用直等为核心,聚集在宗干和完颜亶周围,推动完颜亶的天眷政治, “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金史》) 天眷时期的完颜亶还年轻,在汉儒们眼中可塑性强,因此,韩昉、张用直、张通古、韩企先们呕心沥血为之劳心劳力,希望重新培养塑造出一个大金国的辽圣宗。 但是,完颜亶并不是辽圣宗,他软弱、平庸,才智平平,只能做一个合格的传声筒,虽然被养父打扮包装成“汉家少年”,但他对天眷新制只是略通皮毛,根本做不到深入了解,更没有领会到政治之道和为君之道的精髓。 皇统暴君的真面目为了检验汉制改革的成果,韩昉等人推动完颜亶在天眷三年(1140)巡幸燕京,四月二十三离开上京,九月初七到达燕京。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完颜亶享受了皇权带来的无上荣光,亲身体验到了帝王的威严,这是在旧制、旧贵族盘根错节的上京城无法享受到的感觉。 真正体验了一把汉家天子威风的完颜亶,权力欲得到恶性膨胀,在这种膨胀中,完颜亶的皇权意识觉醒了,他的愚钝和狭隘在一意孤行诛杀完颜希尹事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天眷三年(1140)九月二十二,在裴满后和宗弼的联合攻讦下,完颜亶下诏诛杀开国功臣完颜希尹,“癸亥,杀左丞相完颜希尹、右丞萧庆及希尹子昭武大将军把搭、符宝郎漫带。”(《金史》) 他的养父宗干劝谏“希尹自太祖朝立功,且援立陛下,亦与有力,愿加圣念。”完颜亶不但不听,甚至对养父“拔刀斥之”。通过希尹被杀,完颜亶开启了他的杀戮之门,通过滥杀来展现他的权威。 皇统元年(1141)五月,宗干去世,开创天眷新制的灵魂核心的离世,使天眷新政这座危楼迅速坍塌,失去了养父的包装和扶持,完颜亶也逐渐暴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因为宗干的死,缺乏独立执政能力的完颜亶无力应付繁杂的局面,在朝堂上,他压制不住崛起的太宗系诸王势力;在后宫,又被聪明能干的妻子裴满后挟制,对这一切都无能改变的完颜亶进而对政事产生厌倦心理,只能通过酗酒来麻醉自己。 是故,朝廷分为帝后两党,政府更迭频频,几乎旬月就换人,因为倦怠朝政,完颜亶大兴土木广建宫殿,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日以继夜的酗酒,想通过醉酒麻痹自己缓解情绪,然而适得其反,饮酒之后情绪并没有得到缓解,他喝醉了就杀人,就不视朝。 疯狂嗜杀的完颜亶皇统四年(1144)八月,完颜亶杀死年仅三岁的独子魏王道济。皇统七年(1147)四月,因为左副点检蒲察阿虎特的儿子尚主,进献礼物,完颜亶赐宴便殿,赐酒给弟弟胙王完颜元,元不能饮了就拒绝,完颜亶大怒,“仗剑逼之”,谁见过皇帝提着剑逼兄弟饮酒的,完颜元跑掉了,完颜亶就命左丞完颜宗宪去追,宗宪就也顺势溜了,久等不见人回转的完颜亶愈发怒盛,当时就剩下老实人户部尚书宗礼没有开溜,完颜亶就命宗礼跪下,亲手杀害无辜的宗礼。 如果说杀别人,或多或少有原因,那三岁孩童道济和宗礼又有什么罪过呢?都成了完颜亶宣示他皇权的牺牲品。 可以说,从皇统四年杀子开始,完颜亶就是在清醒和疯狂之间切换,到了皇统九年疯狂的时间越来越多,他杀大臣,杀得“群臣震恐”,人人上朝之前都要与家人诀别;他杀兄弟子侄,先杀两个亲弟弟,再杀亲堂弟的儿子们;他杀妻妾,先杀皇后,又杀四妃;他“榻上常置佩刀”,近侍们侍奉他都战战兢兢,生怕成为刀下亡魂······ 这样自我毁灭的趋势,在皇统九年(1149)十二月初九夜,随着完颜亶遇弑戛然而止。 猴格说很多人都认为完颜亶前后转变的原因在太子济安夭折、皇后裴满氏掣制他,其实这种看法根本禁不起推敲。 前面已经分析过,完颜亶缺乏独自执政的能力,保姆们一旦撒手,他就像懵懂的小孩子一样举手无措。 况且,他自制力还差,早在皇统元年(1141),夫妻感情良好、养父宗干没死、太子济安未生之时,他就开始嗜酒如命,如果说济安死后他酗酒是借酒消愁,那在这之前呢?所以,只能说是他个人自制力差。 完颜亶没有包装的那样英武聪明,他只是一个性格软弱平庸、自卑敏感、有不良嗜好的年轻人,遇到事除了哭泣就是暴虐杀人,除此,丝毫没有他法。 完颜亶的前后不一,在天眷和皇统两个时代的表现判若两人的原因,和裴满后母子并没有关系,都是完颜亶自己的性格原因造成的。 但完颜亶为何被金国后世统治者美化同情呢?很简单,因为后世皇帝需要否定弑杀他的主谋完颜亮,为了彻底否定完颜亮,才对失败者完颜亶无尽的美化,完颜亶嗜杀的真实面目才在史书中变的若隐若现。 完颜亶后来的一切幸运都是建立在完颜亮的不幸之上。 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金史、金源女真等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