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是朱祐樘的长子,明朝第十位皇帝,年号正德。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位皇帝 ,他博学多才,文武兼修,御驾亲征打败蒙古小王子,但不住皇宫住豹房,广收义子,沉湎酒色,荒唐糗事一箩筐。很难简单地对其进行褒贬。 (一)顽劣好动皇家独子 明武宗是明孝宗的独子(原还有一子夭折),他1岁时就被册立为皇太子,8岁时正式入学读书,接受严格的正统教育。他自幼聪慧,资质不错,学业非常出色,对繁琐的宫廷礼节也十分熟悉,很有天子风范,他的父亲和大臣们都认为将来他会成为一代明君。 让人遗憾的是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没坚持得下来,由于生性好动,慢慢地不安心坐下来读书,而是常爱好去骑射游玩,更喜欢各种新鲜花样的玩法,越刺激越好。此时开始忧心的明孝宗,已经忧心得晚了。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病逝,15岁的明武宗登基,次年改元正德。 当上了皇帝。没有人胆敢来约束自己,明武宗更是彻底放纵了。他身边有个叫刘瑾的宦官,想方设法投其所好,得到了明武宗的宠信。刘瑾后来搜罗了张永、马永成,高凤等7个最会逢迎的太监,被人合称为“八虎”或“八党”,哄得小皇帝由厌烦朝政到完全不理政事,整天四处玩耍寻找新奇刺激。 (二)建造豹房广收义子 因为不愿住在宫中受人约束,明武宗打主意搬出宫去生活,因此他亲自在皇城西北为自己建造一座住宅——豹房。这住宅建造了五年,内有房屋200多间,用了24万两银子。住宅建造好后,他就直接搬进去住,再也不回宫了。这地方不仅仅是他的游乐场所,也成了他生活和处理朝政的行宫。 这住宅构造复杂,形同迷宫一般,里面豢养了大量的猛兽之外,还设立了妓院、校场、佛寺等。人嘛除了僧尼和歌伎,还有他的大量义子。明武宗的怪癖硬的有些怪,那就是自己年龄不大,就喜欢当老爸收干儿子,也就是收义子。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就收了一百多个义子,正德七年(1512年)一次性的将127人改赐朱姓,真是旷古末闻的奇葩事。 按照明太祖制定的规矩,京城守军守京城,边防守军守边疆,两种军队是不能随便互换的。特别是边防守军,承担着拱卫边境的重任,对边疆的情况熟,如果受到削弱,敌人就可能入侵。在义子江彬的鼓动下,明武宗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将边军换进了京,为此设立东、西官厅,由义子江彬和许泰来统率。他还在北方重要的军镇宣府建造了一座镇国府,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他还在来住公文上盖上”威武大将军印“,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就如小孩玩过家家游戏一样,又当皇帝又称臣,自己给自己发饷。 他对常驻边疆特别感兴趣,把豹房里的奇珍异宝、歌伎和僧人全都搬过来了,直到他去世,他也没有回紫禁城去住过。豹房和镇国府成了乐不思蜀的地方。 (三)御驾亲征打败蒙军 明武宗素来尚武好战,虽然行事荒唐,但十分希望能像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一样立下赫赫战功,流芳百世。因此他不惜把自己的行宫设在边远的宣城。 正德十二年(1517年),终于机会来了,蒙古小王子率兵来袭,和明军在应州大战。蒙古军占了上风,把明军一块块地分割包围,打算逐块歼灭。在这紧急关头,明武宗大胆地作了御驾亲征的决定。朝廷的多数大臣都表示反对。 想当年,明英宗率50万大军出征,在土木堡成了蒙古军的俘虏。现在明武宗不自量力,不是去鸡蛋碰石头吗?明武宗力排众议,仅率五六万人就出发了。在征途中,他一改贪玩好耍的本性,与士兵同吃同住,遇事和将领们商量后决策。遇到一次遭遇战,他还冲上前亲手杀死一个敌人。 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很快就扭转了局面,蒙古军退去,明军大胜。明武宗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指挥才能和作战技能令人刮目相看。 明武宗31岁就病死了,要说他生性好动,经常游猎,身体虽不是倍儿棒,但算比较可以的吧。他的死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他在清江(江苏淮安)南巡,钓鱼时不慎落水,受了惊吓,落下了病根,第二年就病死在豹房里了。有史学家考证是他义子江彬害死的,但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孝静毅皇后夏氏是明武宗朱厚照皇后,如果说明朝的皇后中谁最惨,大概就是她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皇后的丈夫是喜欢玩闹和出宫的明武宗,武宗一生没有儿子,皇位只能便宜了旁系,偏偏即位的又是对堂哥极力抹黑的明世宗,自然对她这位嫂子没有好脸色,刚即位就想把夏皇后赶到冷宫居住,并且剥夺夏皇后兄弟的爵位,她就这么孤单的活着直到去世。 明武宗和皇后夏皇后 就连去世后她的葬礼都被嘉靖百般刁难,本来十二个字的谥号也被削减为六个字,对比婆婆张皇后,夏皇后的这辈子过的实在太惨了。 夏皇后的祖上是应天府上元县人,到了永乐年间才迁徙到顺天府大兴县生活,父亲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叫夏儒,母亲也是出生于大家族,但夏儒没有出仕,直到女儿被选入宫中后才封为锦衣卫指挥使,后升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按照惯例,夏皇后被封为皇后,国丈要被封为伯爵的,就这样,本来普通的读书人家夏家一跃成为皇亲国戚。 明朝皇后凤冠 和明武宗母亲张皇后的娘家不同,夏家比较低调,夏儒一生仁厚低调,即便成为外戚,吃穿用度和之前一样,也没有什么仗势欺人的举动,甚至很少出门,兄弟姐妹也异常的低调,夏皇后的长兄夏助封锦衣卫指挥使、夏臣封锦衣卫指挥同知、夏勋尚则没有封官,除此之外,史书对于他们的记载则很少,和张皇后外戚张氏兄弟嚣张跋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夏皇后的品行大概也不会很差,由于这一家子过于低调,关于他们家的史料极少,不然喜欢极力抹黑的嘉靖肯定不会放过。 明武宗倒是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 对于夏皇后而言,自己的丈夫常年在豹房生活或者就是出宫巡游,一生都未到明武宗的宠爱,丈夫不爱,夫妻见面极少,大概能保持着相敬如宾吧,以至于双方许久未见面,明武宗居然发现夏皇后瘦了很多,这是多久未见面才发现的啊。 明武宗三十出头就驾崩了,也没给夏皇后留下一儿半女作为念想,可以说夏皇后后半辈子连个奔头都没有,偏偏即位的是明武宗的堂弟嘉靖帝,嘉靖对于这位嫂子很不待见,嘉靖元年正月的时候以清宁宫火灾为由将夏皇后以及明宪宗的嫔妃们迁去仁寿宫。 仁寿宫是什么地方?那是幽闭废黜之所,当年景泰帝让钱皇后居住的地方,这下子引起杨廷和的不满,直接上揭帖制止: “武宗皇后母仪天下十有六年,皇上在藩邸尝以臣礼事之,况亲受武宗神器之传,恩德甚大,事其后妃,利宜从厚,今康陵(明武宗陵寝)土尚未干,遽忍忘之邪?” 可以说杨廷和已经客气了,就差骂嘉靖帝缺德了,最终这件事被阻止了,但嘉靖帝依旧对夏皇后没有好脸色,让夏皇后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活着。 正德十年,夏儒去世,庆阳伯爵位被嫡子夏臣继承。 嘉靖八年,嘉靖命令夏臣停袭爵位,夏家地产也被分了,夏皇后无权无势,无法帮助娘家。 嘉靖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夏皇后驾崩,结束了自己苦命的一生,但在礼部上丧仪的仪式上,嘉靖帝拒绝以素服冠经带举哀,理由是“嫂叔无服”,但在礼部尚书夏言的建议下说嘉靖帝不穿素服,群臣不敢素服见皇上,最终嘉靖帝才不情不愿的穿上素服。 古人对丧礼极为看重 但这件事还没完,夏皇后毕竟是皇后,要上谥号的,之前的正宫皇后都是十二字,但内阁首辅张璁表示夏皇后是如今皇帝的嫂子,和历代嫡配皇后不一样,只能用两个字和四个字。 这明显不符合礼制,就像皇帝的谥号一样,明朝皇帝都有16个字,景泰帝却只有5个字,相当于贬低一样,因此张璁的提议得到很多大臣的反对,夏皇后并没有什么过错,四个字也太过分了,在怎么样八个字也应该有的,而且其他大臣也说都是皇后,没有什么不同。 大家争论无果,最终还是夏言和稀泥,说不管几个字都于礼无据,还是让皇帝自己决定,嘉靖帝之所以这样,纯粹是小心眼,他才不愿意把嫂子当母亲看待(武宗皇帝亲挈神器授之皇上,名虽兄弟实犹父子,皇后与之齐体,于皇上有母道焉),不然也不会搞出大礼议之争。 对比崇祯帝对自己的嫂子待遇,嘉靖帝真的薄情寡义。 最终嘉靖帝也不想太难看,表示用六个字凑合,最终给夏皇后上“孝静庄惠安肃毅皇后”的谥号。 本来这件事就过去了,但次年,估计嘉靖帝觉得自己是有点缺德,怕史书骂自己,于是改夏皇后谥号为“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十二个字加上明武宗的谥号,最终给了夏皇后还算完美的身后之事。 夏皇后的一生并没有太多的记录,早年被选为皇后,贵为一国之母,但丈夫并不宠爱自己,也没有留下子嗣,继承帝位的是小心眼的嘉靖帝,自己刚死了丈夫就要被赶去冷宫,无儿无女,外戚夏家又是低调一辈子,也没啥待遇,平时奉公守法最后还是被夺取爵位,死后待遇不如之前皇后,可以说这一生实在是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厚照,即明武宗,明朝第十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历史上,明武宗,也就是正德皇帝被认为是昏君,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只怕未必。 我们来看看明武宗被称为昏君的原因,主要是这么几个,第一个是搞出豹房,荒淫无度,第二个是沉迷于玩乐,身在豹房,不理朝政,第三个是任用宦官八虎,比如刘瑾之流;第四个是任用刘彬等武将,第五个是任命自己为大将军,滑天下之大稽。 看上去个个都有点道理,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我们一个个来看。 明武宗搞出豹房这事,看上去蛮荒淫无道的,但是老实说一句,虽然现在我们讲究人人平等,但是封建时代,皇帝修建自己的宫殿,在自己的宫殿和自己的宫女妃子玩乐,说到底都是他自己的事,只要不搞出酒池肉林这种事,或者强抢民女,这基本上都是皇帝的人身自由,许多被认为明君的皇帝都修建过宫殿,广纳嫔妃,只要不过分,比如像南北朝那些皇帝抢属下大臣老婆这种事,我们都还可以理解。话说回来,唐太宗杀了兄长纳其妃子,也没人敢说他不是明君。 实际上民间对正德这事还是挺无所谓的,比如正德和李凤姐的事,一直在民间津津乐道,被认为是美事一桩。 所以第一条实在谈不上昏君。 第二条看上去蛮对,皇帝嘛,不理朝政怎么算皇帝,你看万历不就是不上朝,结果被骂得狗血喷头嘛,但问题在于,正德并不是不理朝政,他对于奏章都是阅览批复,或者由司礼监批复,你可以说他加强了太监的权力,但是不能说他不理朝政。 实际上很多东西是偷换概念,比如正德常在豹房和出边疆打仗,所以很多读书人就说皇帝不理朝政,但是正德人是在豹房,可奏章照样处理,只是奏章不送皇宫送豹房罢了,其实豹房和清代圆明园避暑山庄是一样的性质,皇帝去了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但是奏章一样处理,只是办公地点换了一个罢了。正德人在豹房,不代表他不处理政事。 自然这对于文臣是不爽的,因为离皇帝远了,限制也少了,但这本来就是明武宗的目的之一。 第三条,任用宦官,八虎等人,这不需要否认,这在当时确实也是政治不正确,当时文人是极端反对宦官当权的,认为宦官掌权就是大问题。 但事实是否如此呢?其实宦官当权在古今中外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也出了不少名将名臣,去除少了命根子这点,算是残障人士,其他宦官和普通臣子区别真的不大,有忠心耿耿的,也有贪污腐败的。而且其实各代对于宦官当权还是比较看得开的,比如汉朝,虽然最后宦官和士人闹翻天,但是一开始宦官可没被过度歧视,人家太史公也是宦官一员呢。唐朝更不用说,别说现在一个个说唐朝宦官怎么怎么祸国殃民,但是唐朝的文臣对宦官大多数都是毕恭毕敬,想铲除宦官的反而是少数。现在被吹上天优待文臣的宋朝其实对宦官一样优待,都有宦官封王的。 所以宦官当权真的不是个事,明朝文臣为啥这么当回事呢?一方面是宦官是皇帝用来制衡文臣的,当然这也不稀奇,历代都这样,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一方面,明朝文臣在此时已经完全占据了主流,尤其是武宗老爸明孝宗时代,明朝文臣已经可以称得上独霸了,孝宗晚年想用宦官制衡一下,就被文臣逼回去了。 而武宗居然把宦官拿出来制衡文臣,对于独霸朝堂的文臣们自然是绝对不满意了,所以想尽办法把八虎这些太监搞下台,至于武宗这样试图搞制衡的皇帝,自然也不会给好评价了。 第四条也是基于这点,其实对于皇帝来说,权力制衡是必然的,文臣宦官武将勋贵,谁有独霸的趋势就要提拔其他势力与之制衡,明朝文臣的势力最大,一开始皇帝提拔勋贵,后来宦官,可是土木堡之变勋贵宦官都受到极大打击。 等到了成化帝,重新提拔宦官和新勋贵,试图搞制衡,到了孝宗则又变成了文臣独霸,(这也是成化弘治父子评价完全不同的关键。) 在孝宗时代,文臣甚至可以压制皇权。 到了武宗自然不能忍受这种局面,他一开始提拔太监作为制衡文臣的工具,之后又换成武将,这点在武将这块尤其明显,假如说刘瑾说是坏人也罢了,江彬做了什么比如石亨这样陷害于谦的坏事了吗?没有啊,就是一个基本的武将而已,被武宗提拔起来抗衡文臣,然后被文臣记仇,等正德一死就被抓起来凌迟处死。 这就是文武之争,当然试图用武将制衡文臣的正德又被抹黑了。 第五个就是任命自己为大将军,这看上去很荒诞,问题这一来是皇帝自娱自乐,就像一些皇帝封自己真君,山人一样,二来实际上就是正德利用这个拔高武将地位的一个做法,你想皇帝亲任将军,对于武人是不是一种鼓励。当然,这对于文臣来说自然是坏事,所以要批评了。 说到这里,正德到底是不是昏君大家心里应该有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明武宗朱厚照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朱厚照经常上街强抢民女是真的吗?请听我详细道来。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即位后史书上出现两极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 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好的将领。另一方面说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但武宗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大事上从不怠慢。 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历史学家对此颇有分歧,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武宗只不过只是喜欢玩乐,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禁食猪肉 朱厚照因为自己生肖属猪,曾一度敕令全国禁食猪肉,但他自己仍食用猪肉,“内批仍用豕”;旋即在大学士杨廷和的反对下,降敕废除。 自封朱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来到宣府,并决定在这里营建镇国府。为什么称“镇国府”呢?原来武宗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凡往来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行之,并为自己更名为朱寿,后来又加封自己为“镇国公”,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亘古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自降身份向朝廷称臣的,真是视国事朝政为儿戏。《明史·武宗本纪》说他“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强抢民女 史载,武宗“每夜行,见高屋大房即驰入,或索饮,或搜其妇女,民间苦之”。其侍臣知悉主子怪癖,竟助纣为虐,搜掠良家妇女以充“幸御”,有时竟达“十车”之多。到后来,武宗就连平民寡妇亦不放过,弄得“民间汹汹,有女家,掠寡男配偶,一夕殆尽”。 历史评价 武宗虽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武宗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 史书评价 《明史》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七剑十三侠》,一名《七子十三生》,清朝文学家唐芸洲所作的侠义小说,是晚清侠义小说的代表作品,在当时即被誉为“诚集历来剑侠之大观,稗官之翘楚”,开创了新式武侠的先河。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此书分三集陆续刊行,各六十回,共一百八十回。初集六十回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讲述明正德年间扬州人徐鸣皋巧遇“七子”之一的海鸥子,拜海鸥子为师习学剑艺,得海鸥子真传;后行侠仗聚义,与徐庆、一枝梅、罗季芳等十二人义结金兰,屡惩恶徒而被以宁王为首的官府通缉;终得“七子十三生”的帮助,追随朝廷大员杨一清、王守仁,征剿叛王朱寘鐇、朱宸濠,终于平定叛乱,建立功业。 第一百七十八回 朱宸淳割舌敲牙 明武宗散财发粟 话说焦大鹏、徐寿、伍天熊、王能四人在洪广武家,将宸濠、雷大春二人捉住,等到天明,又将洪广武一齐带了,押往南昌府而来。不一日,到了南昌,由伍天熊先行到王元帅那里报知。王元帅闻报,即命将宸濠、雷大春二人先行寄监,一面去行宫奏报。当下武宗听说逆王与贼将均己就获,龙颜大悦,即传旨命王守仁于次日亲自率同将士,将宸濠押赴便殿;听候亲审。 王守仁遵旨出来,到了衙门,便将洪广武传进,先问他一番。王元帅见洪广武生得一表非俗,心中甚为喜悦,因问他道:“你是祖居德兴县小安山么?”洪广武道:“小人祖居德兴县。”王守仁道:“宁王与贼将雷大春逃遁尔处,尔能不避亲谊,心向朝廷,实可嘉之至。本帅明日当面奏圣上,赏你个一官半爵,以酬其劳。”洪广武道:“小人毫无德能,何敢妄邀上赏!至于好王、贼将,因小人延留因而就获,这不过是遵那‘叛臣贼子,人人可诛’之义,亦臣下所应为之事。何敢以此等细故,上思朝廷恩泽?而况借此博取功名,亦复心有不忍。请元帅原谅,非小人故为矫情,实不敢受朝廷雨露之恩,而甘愿为朝廷一个安分的愚民罢了。”王元帅道:“本帅观尔一表非俗,可为朝廷栋梁之臣。本帅不忍见贤故遗,有负国家尊贤之意。本帅明日定代面奏,且看圣意如何便了。”洪广武此时也不便再说,只得唯唯退下。 到了次日天明,王守仁仍即上朝。武宗升殿之后,各大臣朝参已毕,王守仁便跪奏道:“宁王得以就获,皆民人洪广武之力。臣昨日细察洪广武一表非俗,而且武艺津通,堪为国家栋梁之选,拟请皇恩加奖,以示鼓舞,尚乞圣裁。”武宗道:“据卿所奏的洪广武,朕随后再有旨嘉奖便了。午朝后,卿即押解宸濠在便殿,候朕钦审。”王守仁遵旨,武宗退朝,各官皆散。 到了午后,即由王守仁将宸壕换上刑具,带入行宫。宸濠进了自己的府第,也不免多所感叹,悔也无及,只得在官外候旨。不一刻,值殿官传出旨来,命带宁王听审,王守仁那敢怠慢,即将宁王带赴便殿。王守仁先又向武宗三呼毕,然后跪下奏道:“宁王叛臣,业已带到,请旨示下。”武宗便命带上。王守仁退下金阶,将宁王带上便殿。 宁王在阶下跪倒,也不称臣,也不三呼,只有低头不语。武宗怒问道:“尔受祖宗恩泽、朕又广加恩赐,复尔父的护卫,尔就应该力图报效,以固朕之疆宇,才是人臣之分。尔乃不思报效,反要叛背朝廷,蹂躏生灵百姓。及至王师所指,你尚敢听信妖道邪术,抗拒天兵,夺取城池,劫掠钱粮国课,尔以为有那一班狐群狗党助尔为虐,尔就可以从此得志,纵横衰区,夺取朕之宝位。此等罪恶滔天,不但朕有所不容,即薄海臣民,亦皆切齿痛恨。今你既被获,你尚有何说,你可实实招来。”只见宸濠亦怒口而视道:“昏王!你今虽将我擒住,这也是我误中诡计,为我的臣子所误。虽然如此,我看你亦不久于人世的。你但知朝欢暮乐,宠嬖阉官;巡幸不时,政事不理。可知变起宫墙,祸生时腋?你今日在此,尚不知你回京的时节还有命无命!昏王!昏王!我死不足借,如你这般昏聩,恐将来尚不能如我这样收拾结果呢!我只恨王守仁这匹夫,与孤作对。孤又恨不能于半途将你刺死,不然你何能到此,任你作福作威么!我死之后,陰魂也不容你安富尊荣,总要将今日的仇报复过了,孤方才瞑目。” 武宗被他这一番大骂,天颜不禁,即命左右先将他的舌头割断,牙齿敲下,随后再将他凌迟处死。话犹未毕,早已走过几个力士,即将宸濠翻转身躯,一个按着头,把他仰面朝天;一人将他两只膀臂拘定;又一个人将他的嘴撬开来,拿了一把小尖刀,将他舌头擒住,用刀一割,割了半截;复又取过一个小铁锤,一把小铁錾,就在满嘴里将上下牙齿一阵乱敲,早见那满口的齿牙敲落下来。宸濠至此才算不骂,武宗怒犹未息,即命王守仁率同各将,先将宸濠押赴市曹,凌迟处死。王守仁遵旨,即刻将宸濠押出衙门,一面绑缚起来,一面传齐众将士押赴市曹。遵旨凌迟处死后,王守仁便去覆命。 当下武宗又传出旨来,着令王守仁将宜春王拱-及雷大春二人照例正法外,所有其余三百余口,上自王妃、下自宫女等,着令讯明,分别照例惩办。其实在无辜并未附和者,一概豁免。娄妃着加恩免死。王守仁奉到这道谕旨,也就遵旨先将那宜春王、雷大春二人正法,其余讯得实在附从者,得四十二人,亦即分别照例处死,其余悉予豁免。覆命之后,武宗又命将娄妃好生看待,俟班师时一同带回京师,再行安置。 过了两日,武宗忽然想起,南昌各属在先既遭宸濠苛刻,在后又遇兵灾,因此失产抛田,夫离妻散,老弱转乎沟壑,壮夫逃散四方,荡产倾家,不可胜数。念彼小民,何堪遇此奇难,因思赈济穷黎,惠及民庶。这日早朝与王守仁说:“朕憨南昌所属各州县,自从宸濠起意后,兵戎叠见,民不聊生,朕心甚悯之。卿有何良策赈济穷民,可即奏来,以便朕酌察施行。”王守仁便跪下奏道:“现在圣恩顾惜穷黎,臣甚为斯民感戴。惟兵荒之后,国帑空虚,何有款项施惠穷黎?惟有一法:宁王府内所有查抄的各物,为数甚巨。陛下若欲施惠穷黎,将此项贪婪之物分散百姓,所谓苟敛十民者,仍还至十民间,则百姓不但感戴圣德,而且亦可藉此聊生;再将仓储发给,百姓更加感戴。惟陛下察之。”武宗见奏,当下说道:“卿所见甚合朕意。卿可一面张挂榜文,晓谕百姓,悉令于五日后亲赴南昌府,按名给发;一面将查抄各物,开单呈览。”王守仁又奏道:“臣意以为:先派妥当员弁,先就-城百姓查明户口,按户施发,以冀均平,毫无偏重。外府州县,可即着本地方官,克日清查,造册呈送;再由臣着派委员,分别前往,督同该府州县,按户给发。在官既无中饱之弊,在百姓亦可实惠均沾,不知圣意以为然否?”武宗大喜道:“据卿所奏,实属井井有条,即着卿火速照此办法,使黎民均沾实惠。一经厘定,便即发给,朕好班师。” 王守仁遵旨退下,也回到南昌府,即命伍定谋带同焦大鹏、伍天熊等人,分别在本城城乡内外挨户确查。又即发了文书差往九江、南康、安庆等府,饬令该管知府克日确查;一面将宁王离宫内所有查抄封固各物逐件开单,并将仓储粮米查明实数,奏报上去。 不一日,伍定谋已将南昌一府所有灾黎查明清楚,分别轻重,极贫、次贫两等,造具清册,先行呈送王守仁阅看,复由王守仁进呈御览。武宗览后,即照灾民册上所著的户口,仍旧令王守仁将离宫内所抄各物发出一半,并仓储粮米也发一半,以便按户施发。王守仁遵旨后,即写了数十张榜文,晓谕百姓,限期听候给发。这榜文一出,那城乡内外的百姓,真个欢声雷动,只待给发,共沾圣泽。却好外省各府亦将清册造送前来,王守仁复又奏明武宗,通盘核算,按户均分,将所有金银宝器、仓储粮米一齐发出,分饬员弁施发。那些百姓前来领赈的,扶老携幼,个个欢声雷动,感颂圣明。足足施放了十日,才算将南昌一府给发清楚。又过了有十日光景,方据分委九江、南康、安庆三府的委员来呈报,一律竣事。 王守仁又去覆奏。当下武宗览奏已毕,即命伍定谋仍回吉安府署,并着赏给爵职,伍定谋奉到谕旨,便即进朝谢恩。武宗又嘉奖两句,伍定谋即便仍回吉安去了。这里武宗就预备择日班师,毕竟圣驾何日回京,且听下回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七剑十三侠》,一名《七子十三生》,清朝文学家唐芸洲所作的侠义小说,是晚清侠义小说的代表作品,在当时即被誉为“诚集历来剑侠之大观,稗官之翘楚”,开创了新式武侠的先河。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此书分三集陆续刊行,各六十回,共一百八十回。初集六十回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讲述明正德年间扬州人徐鸣皋巧遇“七子”之一的海鸥子,拜海鸥子为师习学剑艺,得海鸥子真传;后行侠仗聚义,与徐庆、一枝梅、罗季芳等十二人义结金兰,屡惩恶徒而被以宁王为首的官府通缉;终得“七子十三生”的帮助,追随朝廷大员杨一清、王守仁,征剿叛王朱寘鐇、朱宸濠,终于平定叛乱,建立功业。 第一百七十九回 明武宗西山看剑术 众英雄黑店灭强人 话说武宗散赈施惠穷黎之后,便思拟往鄙阳湖一游,借看樵舍火烧贼寨。这日传出旨来,命大小官员随驾前往都阳湖游览。此旨一下,当由地方官雇就大船,以便武宗前往游览。这日武宗率领文武百官、大小将士,出了南昌,乘坐龙舟,前往鄱阳湖而去。 不一日已到。果然天子圣明,百神护驾,是日湖中风平浪静、武宗便令各船在湖面上飞荡一回,又往樵舍观览一番。见樵舍这个地方果然形势极好,而且山色撑空,湖光如练,龙心甚悦。饱览已毕,便舍舟登岸,率同各官,驾幸西山,一尽远眺之乐。各官遵旨,随驾前往。 到了西山,武宗步上峰巅,凭高眺远。正在远观之际,忽见半空中有一队人,个个羽衣翩跹,临风而下。武宗道:“这是何说?难道朕在此山中遇仙不成?”正看之间,已见一队队落下,挨次向武宗面前跪下,口中称道:“臣等乃世外闲民,特来见驾,愿吾皇万岁,万万岁!”武宗惊异不已。只见王守仁向前跪下奏道:“陛下勿疑,这就是臣所奏的七子十二生:玄贞子、一尘子、海鸥子、霓裳子、飞云子、默存子、山中子,凌云生、御风生、云阳生、傀儡生、独孤生、卧云生、罗浮生、一瓢生、梦觉生、漱石生、鹪寄生、河海生、自全生。这七子十三生,皆是有功社稷、定乱匡时的,愿陛下善视之。”武宗闻奏,这才明白,即将七子十三生逐细问明姓氏,七子十三生也就一一奏明。当下武宗道:“朕闻卿等皆善剑术,此时空山无人,可能一逞妙技,与朕一观否?”玄贞子道:“臣等当谨遵圣命。”武宗大喜。 于是七子十三生便站起来。先是玄贞子面向西北,将口一张,只见一道白光从口中飞出,迎风飞舞,犹如一条白练盘绕空中。接着一尘子、海鸥子、霓裳子、飞云子、默存于、山中子、凌云生、御风生、云阳生、傀儡生、独孤生、卧云生、一瓢生、自全生、河海生、漱石生、罗浮生、梦觉生、鹤寄生一齐吐出剑来,在半空中来击。只见那二十日飞鱼盘旋上下,或高或低,或前或后,真如万道长虹,横亘不断。到了酣斗之时,结在一起,真有“-如异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之妙。武宗顾览大喜,正是看得不厌不倦忽见白光一散,顷刻全无。 武宗方在惊讶,又见七子十三生一齐跪下,奏道:“臣等击剑已毕,特来覆命。”武宗也就喜道:“卿等剑术高明,可敬可佩。有此奇术,无怪制敌图功,易如反掌了。宸濠显叛朝廷,妄施妖术,今得以成擒正法,皆卿等相助之力也。俟朕班师后。当再封赏。以酬厥功。”玄贞子道:“臣等野鹤闲云,无意于功名久矣,何敢妄邀恩赏,封号频加?”武宗道:“卿等虽不愿于功名,亲情泉石,朕岂可不加封号,用锡奇功?” 王守仁复又奏道:“臣尚有一事,因军务倥偬,有疏上奏。前者陛下驾幸荆紫关,偶遇刺客,若非玄贞子法师预先送信,使臣饬令焦大鹏赶往救驾,臣固不知前途有此奇凶,即陛下亦不免为其所算。是七子十三生不但有助于国,即以玄贞子一人而论,陛下龙体实为玄贞子预保无虞。愿陛下勿以固辞、便收成命为幸。”武宗道:“原来朕前遇刺客,还是玄贞子卿家暗暗保护!非卿所言,朕岂可知道?别事休论,即以救驾一事,其功即属异常。朕定照卿家所言,俟回朝后,即荣加封号便了。”玄贞子听说,不敢再却,只得率众谢恩毕,因又奏道:“臣等尚有一事未办,暂且乞退。俟圣上班师后,臣等当在午门恭迎圣驾、上沐君恩便了。”武宗道;“卿等何以来去急急?朕颇愿与卿等同行。”玄贞子等齐道:“陛下前途安稳,无事过虑。而且臣等不必同行,随时可以保护。今所以前来者,非为他故,殆欲一仰圣颜、藉申都拥耳。臣就此请辞,当于出月午门候驾便了。”武宗道:“既是卿等有事,朕亦不便强行。到京后,卿等务来受封,幸勿观望,有负朕意。”玄贞子道:“臣等当谨遵圣旨、上沐圣恩便了。”说着,就掉转身来,御风而去。 武亲再一看时,已不见七子十三生的踪迹,不免赞叹不已。当下也就下山,仍回龙舟渡湖,直望南昌,仍就宁王府住下。这日传出旨意,谕令各官及大小三军,于十月十五日由南昌班师。这道旨意传出,随扈诸臣、文武各官、三军将士,皆预备随驾班师,不表。 再说徐鸣皋、一枝梅等四人,自从樵舍奉命前往,各处寻访宸濠、雷大春二人的踪迹,已有多日,并无影响。及至宸濠、雷大春均已就擒伏法之后,这风声传至远近,各处皆知,徐鸣皋等四人也就知道。于是四人会集一处,仍回南昌。 这日徐鸣皋四人走至安徽、江西交界之处,唤作殷家汇。这殷家汇却是个小小村落,并无许多人家居住。此时却已天黑,徐鸣皋瞥见山凹有个客店,他便与一枝梅等说道:“我们何不就在前面那客店住一宿,明日再走呢?”一枝梅等答应,于是四人亘向那客店而来。走进店来,见柜台上坐着一个妇人,约有三十岁上下年纪,生得粗眉大眼,满脸的凶恶之状。只见那妇人问道:“客人敢是投宿么?里面有极洁净的房间,请进去歇罢。”徐鸣皋答应着,走了进去,便向那妇人问道:“房间在那里?烦你带我们前去。”只见那妇人一声应道:“客官且少待,我去唤小二前来伺候。”说着便大声喊道:“王二,你快出来接客,躲在里面干什么?有客人来了!”只听里面答应道:“来了!”说着,又从里间走出一个店伙来。但见那王二生得兔耳鹰腮,满脸不正之状。徐鸣皋正在细看,那王二已走到面前,说道:“就是这四位客人么?”那妇人道:“就是四位,你赶快儿将后进那间单房收拾干净,请这四位客官进去安歇。” 王二答应着,即刻转身进去。不一刻,出来请徐鸣皋等四人到了里面,果然是一个大房间。四人进了房坐下,王二复走出来,打了面水送进去。又问徐鸣皋等道:“你老想当未曾用过晚膳,我们这里有鸡、鱼、肉、蛋、米饭、饽饽皆有,还有自酿的好酒,你老用什么请即吩咐,好使小人去备。”徐鸣皋道;“你只管将现成的送进来便了。”王二答应,转身出去,一会儿送进一盘饽饽、一盘肥鸡、一盘炒蛋、一盘白切肉、两壶酒、四双杯箸,摆在桌上。徐鸣皋当下向王二说道;“你不要在此处伺候了,我们要什么再喊你。”王二答应着,也就走了出去。 这里徐鸣皋向一枝梅等三人说道:“老弟,你看客店如何呢?”一枝梅道:“恐是那一伙。”徐鸣皋道:“我们可要防备些方好。”一枝梅道:“我们还怕不成么!”徐鸣皋道:“怕虽不怕他,恐这酒内有药。我们若被他迷住了,有些不妙。”一枝梅道:“小弟倒有个主意,让我此时出去,且看一看动静如何呢?看他们有什么话讲,再作道理。”徐鸣皋道:“我们且先吃些菜,把这酒摆在一旁。把肚子吃饱了,再去看他动静。如果无事的,我们再来饮酒;若有什么可疑之处,先结果了他店内的人,然后我们再来大吃。”一枝梅等答应。当下便不敢饮酒,将一盘肥鸡、白切肉夹着饽饽,四人狼吞虎咽,吃了一饱。 一枝梅便悄悄出了房门,却不走屋内,反跳上屋面,直至后进,去听消息。穿房越屋,即刻到了后面,伏身屋上,听了一回,并不闻有人说话;复又飞身来到前进,只听那妇人说道;“你去到房里看看,瞧他们吃完了不成?如果要添酒,给他们添上些好的。时候也不早,让他们早些儿睡下,我们还要去干那件事呢!”一枝梅在屋上听得清楚,暗咱说道:“我到要看你干出什么事来。”毕竟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何炅 《看穿》 朱祁镇是个怎样的皇帝, 《正德演义》片尾曲 这首歌的创作者胡彦斌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还没有拿到《正德演义》的剧本。但胡彦斌本能的用唐伯虎的诗句形容明武宗正德,显然是根据历史做出的分析。 史书上的明武宗和真实的明武宗大相径庭,在史书中他是性格乖张,大逆不道的薄德君王,评价极其糟糕,但在真正的历史中。 明武宗算不上彪炳千古的帝王,他的为政举措只能算的上及格,但却是一个令人向往,可亲可爱的君王。 虽然《明史》的真实性和参考价值在今人眼里不断被怀疑,但参考价值还是有保证的。《明史》评价道: 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大体意思是:朱厚照在武功上确实有突出表现,但是因为太贪图玩乐,还任用宵小,导致朝纲紊乱,还好有他爹的遗产和群臣奋力补救,国家才不会亡。假如朱厚照这小子跟他爹一样,明朝早就天下无敌了! 值得注意的事情是,《明史》中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应州大捷中只歼敌一人。而《明实录》记载中伤亡数据是:杀敌16人,自身伤亡500余。其中明武宗亲自杀敌一人。 而《明实录》中又记载,双方十万大军来回激战3天3夜,之后蒙古人就不敢再来犯边了。试想君王御驾亲征,激战3天3夜,结果就杀了16个蒙古兵,流氓痞子聚众斗殴都可能死这么多人!然后蒙古人就不敢再来了,逻辑说得通吗? 虽然也有可能是没有斩首不算级,也有可能是遭遇战太多导致伤亡难以统计。但部分近代学者还是推论,应州大捷中明军至少伤亡敌军过万人。 明武宗也靠着这场大捷,以及对国家边防事业的极度关心,获得了“武”的庙号。但想要靠这个字眼理解这位难得的君王,显然是不可能的。 难以说出曹雪芹在创造贾宝玉人物形象的时候,是否参照了这位同样性格乖张的帝王。不同的是,贾宝玉冲破的是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站在朱厚照对立面的,是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文官集团。 在文官权力独大的政治背景下,明朝中晚期的君王只能有两种办法集中权力,一种是任用中官(宦官),另外一种是想办法避免和群臣直接会面。 在实际虚君制度下的明朝,表现最好的是万历,在千古一相张居正死后,明帝国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万历依靠宦官集团和对帝国财政的极度关心,让小冰河期的明帝国仍然坚挺过来,百姓依然安居乐业(然后后金政权兴起于万历,所以明史中说明亡始亡于万历)。表现最差的就是崇祯,因为他低水平的政治手段,使得和崇祯和整个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失去了掌控帝国的实际权力。 那正德呢?正德的解决办法其实也不外乎以上两点。 一、设立豹房。在朝堂外新建一套办公室,或者是在边关办公。避免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直接对峙,更有利于遥控整个帝国。 二、任用以刘瑾为首的中官制衡文官。但中官的教育水平实在堪忧,刘瑾因为低劣的政治水平被批倒下台。 明朝帝王的种种举动,摆明了是不信任文官集团。因此在文人士大夫的眼里,这样的君主让纲常紊乱(这里的纲常=文官掌握国家权力),是罪大恶极的昏君! 因此,在史书中,正德皇帝被批倒批臭,形象如同地痞流氓一般。豹房成为了淫乐宫,刘瑾等中官成为了奸佞。(实际上确实是,但背后有士人们的政治意图) 所以,应州大捷才被文官可以抹黑成这副德行。 在整个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背景下,正德皇帝对西方世界非常向往,他接见过葡萄牙的冒险者,还学会了葡萄牙语。但这仍然不能改变整个帝国故步自封的结果。 朱厚照在位期间,百姓算不上富足,但也因为良好的政策不至于饿殍满地。刘东阳、杨廷和、杨一清、刘健、谢迁等人被重用,正德朝人才济济。 如果算是为政,正德只能算的上是及格。但因为个人品行的良善开明,让人总有一种错觉:如果正德不是英年早逝,明朝可能会迎来新的改革局面。 也正是如此,正德年间成为了小说穿越者的集中穿越地区,人们也从这些穿越小说中,拼凑出一个可亲可爱的正德皇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