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他的一生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他曾不欲授晏殊为进士。这个故事背后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才情横溢,被誉为“词中之龙”。然而,他在科举之路上却遭遇了挫折。据《宋史》记载,晏殊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曾得到寇准的赏识,但寇准却并未将他推荐为进士。 那么,寇准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呢? 一种说法是,寇准认为晏殊的诗词虽然才情出众,但在经世致用方面却有所欠缺。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重视的是实用主义,而晏殊的诗词虽然优美,但在寇准看来,却过于文人化,缺乏实际效用。因此,寇准并未将晏殊推荐为进士。 另一种说法是,寇准与晏殊之间存在个人恩怨。据《宋史》记载,寇准与晏殊的父亲晏幾道有过节。因此,寇准在得知晏殊参加科举后,出于个人恩怨,故意不推荐他为进士。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反映出寇准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人才观。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因个人喜好而影响公正的判断。这种公正无私的精神,正是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重要品质。 至于晏殊,虽然他在科举之路上遭遇了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遭遇挫折,也不能放弃梦想,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的来说,寇准曾不欲授晏殊为进士的故事,既揭示了寇准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人才观,也展现了晏殊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这是一段充满教训和启示的历史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词才华横溢,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的政治生涯也颇具成就,曾任宰相,对国家政治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后世对晏殊的评价如何呢?他又有哪些轶事典故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后世对晏殊的评价。晏殊的诗词才华被后世赞誉为“词中之龙”,他的词风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作如《蝶恋花·春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至今仍被广大读者喜爱。在政治方面,晏殊以其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后世对晏殊的评价是高度的,他被誉为“词坛泰斗”和“政治伟人”。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晏殊的轶事典故。晏殊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生活中有许多轶事典故。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与苏轼的友情。晏殊与苏轼是好友,两人经常一起饮酒作诗,互相切磋诗词技艺。有一次,晏殊邀请苏轼到家中作客,两人饮酒作诗,晏殊见苏轼才情出众,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苏轼。这个故事被称为“晏苏联姻”,成为了文坛的一段佳话。 另一个脍炙人口的轶事是晏殊的“一字千金”。据说,晏殊曾写了一首词,其中有一个字写错了,他将这个错字涂掉后,重新写上正确的字,然后将这首词卖给了一位富商。富商看到这首词后,被其优美的词句和深沉的情感所打动,愿意出高价购买。当他知道这首词中有一个字是晏殊亲自涂改后,更是觉得这是一件无价之宝,于是将价格提高了十倍。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晏殊的诗词才华和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总的来说,晏殊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才华和政治才能都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赞誉。他的生活中充满了轶事典故,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晏殊的人格魅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的诗词作品。晏殊的一生,无论是他的诗词创作,还是他的政治生涯,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在政治上,晏殊是一位有着深厚政治智慧的人。他曾任宰相,对北宋的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政治智慧主要体现在他的政策制定和决策上。他主张“以民为本”,强调政府应该关心民生,改善人民的生活。他的这种政策理念,对北宋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上,晏殊是一位杰出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的词风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作如《蝶恋花·春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至今仍被广大读者喜爱。他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晏殊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使他在政治和文学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政治智慧,使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文学才华,使他的词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的来说,晏殊是一位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着卓越成就的人。他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一生,无论是他的政治生涯,还是他的文学创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成就和作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晏殊,北宋宰相、文学家,他的名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最为人所知的,无疑是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他的词作以其含蓄婉丽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使他在文坛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晏殊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他的父亲晏幾道是北宋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的母亲则是北宋皇帝宋真宗的女儿。然而,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使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打败,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北宋的一位重要宰相。 晏殊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词作上。他的词风含蓄婉丽,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词作如《蝶恋花·春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都是中国古代词坛的经典之作。他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晏殊的词作风格独特,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深深的情感。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他的词作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晏殊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长卷。他以他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为北宋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词作以其含蓄婉丽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使他在文坛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他的一生,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是对美的独特诠释和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个人的出身,最好的夸赞不是”他家里有矿“,而是”他出身书香门第“,在古人眼中文化是需要家传的。当年一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道出了眉山苏家三父子的无限风光。但话说回来,这苏家三父子间虽时常被人放在一起论及,水平上却终究不在一个档次上。 事实上在北宋,甚至放眼文坛,真的谈得上旗鼓相当的父子大概只有晏殊、晏几道父子二人了。先说老爹晏殊。晏殊其人,其实是可以用传奇来形容的,5岁被称神童,14岁获宋真宗亲赐进士。说他志在经略天下,但他一生却写了上万首词,宋词前10的宝座有他一席;说他是天生词手,他却一路官至宰相。 再说儿子晏几道。他是晏殊的第7子,47岁的晏殊老来得子,所谓“父虎无犬子“,晏几道7岁开始写诗,14岁考中进士,一时间他成了长安城里最闪亮的少年。这种风光维持到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后他官途坎坷,但没关系当不了官他就和爹一样做个宋词高手吧。晏几道平生所作存世260首,经典频出,同样跻身顶级词人之列。 晏殊的词含蓄婉丽,晏几道的词清丽直率,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对父子两首经典《蝶恋花》。当晏殊遭遇儿子晏几道,拼的就是功力。 1.先读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北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晏殊的代表之一,也是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列为人生第一境的词。全词用深婉含蓄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一段刻骨的相思。词的上片,主人公在清晨看着兰花饮露,燕子双飞,想起心中的那个他。她怨天上的明月不懂她的苦恨,皎洁的月光到早上才肯穿入朱户。燕子的成双,明月的无恨,再加上“泣“、”恨“的情绪,令这股愁浓到化不开。 词的下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它是婉约词中少有的洒脱之语。女主人公登上高楼远眺,想寄封书信却不知道山高水远该寄向何处。下片的这两句,前一句写实后一句写虚,一虚一实之间词人用洗尽铅华的笔力,道出了主人公无限的相思,令人回味无穷。 2.再读晏几道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同样是相思,晏几道这首词却是全篇不见一个“愁“字,却将离人的愁苦写得淋漓尽致。词的上片由梦境入手,梦中走遍江南,却遇不到心爱的她。心中的万般情丝无处诉说,醒来倍感惆怅。词的下片由梦境回到现实,梦中难寻,于是便想给他寄封信。可惜“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寄了如浮雁沉鱼般,得不到回复和音信。无奈之下,只能将一腔断肠相思付诸于琴弦筝柱。 晏几道这首词从梦及现实,层层递进,读来虽略显平淡,却也不失章法,是难得的佳作。只是与晏殊的名篇放在一起,无论是意境还是笔力上,终究少了几分功力,只能说这两首《蝶恋花》相比,姜还是老的辣。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一、二。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选为升王府僚,后迁太子舍人。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在地方大兴学校,培育人才。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晚年出知陈州、许州、永兴军等地,获封临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历史评价5主要作品6轶事典故7人际关系8影视形象9史料索引 基本资料1 本名:晏殊别名:晏元献、晏同叔字:同叔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抚州临川出生日期:991年逝世日期:1055年2月27日主要作品: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主要成就:宋词婉约派著名词人 为政有方官职: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爵位:临淄公谥号:元献追赠:司空兼侍中 人物生平2 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他从小聪明好学,七岁就能写文章,有“神童”之称。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晏殊的名声后,于景德元年(1004年)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景德二年(1005年),晏殊与进士一千余人一同参加殿试,他神色不惧,很快完成答卷,受到宋真宗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宰相寇准歧视江南人,想打压晏殊,真宗说:“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遐迩?如前代张九龄辈,何尝以僻陋而弃置耶?”(但《湘山野录》记载寇准在应天府时,对晏殊极为赞赏,与该说不同)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为秘书省正字,留在秘阁读书。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得到直史馆陈彭年的称许。景德三年(1006年),晏殊被召试于中书,事后转任太常寺奉礼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真宗东封泰山,晏殊被调为 主要影响3 宋仁宗刚刚即位时,由其嫡母章献明肃太后权掌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单独见太后奏事,一时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见。这一建议,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仁宗景祐年间,西北党项族首领、西平王李元昊称帝反宋,晏殊时以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建议仁宗罢去监军,不以阵图授诸将,使诸将对敌时能随机应变;他还建议整顿财赋制度。这些建议均被仁宗采纳,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晏殊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晏殊任地方官时,极重视书院的发展。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 历史评价4 欧阳修:①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②自少笃学,至其病亟,犹手不释卷。……其为政敏,而务以简便其民。其于家严,子弟之见有时,事寡姊孝谨,未尝为子弟求恩泽。《晏公神道碑》说他“及为相,益务进贤材。当公居相府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宋祁《笔记》载:“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宋史》中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清代学者冯煦说,晏殊与欧阳修二人同受冯延巳的影响,共“开江西一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主要作品5 晏殊部分词作《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晏殊的主要词作有:《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踏莎行·祖席离歌》《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踏莎行·细草愁烟》《清平乐·红笺小字》《踏莎行·碧海无波》《清平乐·金风细细》《踏莎行·小径红稀》《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轶事典故6 晏殊入朝时,正逢承平之际,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宋真宗忽然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何,转天上朝复命,真宗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真宗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真宗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眷宠日深。晏殊性格刚毅直率,生活俭朴。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女婿富弼做枢密副使,他便请求辞去所兼枢密使职务,宋仁宗没有允许,他受到仁宗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 人际关系7 晏殊亲属(部分)关系姓名及生卒年简介高祖父晏墉(835-891)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进士,官终江南西道观察判院,并定居高安。高祖母王氏(839-895)生平不详。曾祖父晏延昌(861-926)举家徙居临川。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曾祖母张氏(861-930)后赠陈国太夫人。祖父晏郜(891-971)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英国公。祖母傅氏(894-963)后赠许国太夫人。父亲晏固(944-1013)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秦国公。母亲吴氏(946-?)封唐国太夫人。弟弟晏颖宋真宗时赐进士出身。元配李氏工部侍郎李虚己之女。继室孟氏屯田员外郎孟虚舟之女,封钜鹿郡夫人。王氏建雄节度使王超之女,封荣国夫人。长子晏居厚官至大理评事,早逝。次子晏承裕曾任尚书屯田员外郎。三子晏宣礼曾任赞善大夫。四子晏崇让曾任著作佐郎。五子晏明远曾任大理评事。六子晏祗德 影视形象8 1989年电视剧《一代名臣范仲淹》:孟元饰演晏殊;2024年电视剧《清平乐》:喻恩泰饰演晏殊。 史料索引9 《文忠集》卷22《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宋史》卷311《晏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