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由检
崇祯帝朱由检跟明朝灭亡有关系吗?是推动者还是受害者?

崇祯帝朱由检跟明朝灭亡有关系吗?是推动者还是受害者?

  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矛盾。有人认为他是明朝灭亡的推动者,因为他的统治期间,明朝内外矛盾重重,国势日衰;也有人认为他是无辜的受害者,因为明朝的衰落并非他一人之过,而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崇祯帝究竟是明朝灭亡的推动者,还是无辜的受害者呢?  二、崇祯帝的统治  崇祯帝在位期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内部,农民起义频发,腐败官僚横行;外部,清朝入侵,边疆危机四伏。崇祯帝力图改革,严惩贪官,整顿军队,但效果甚微。他的努力并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三、崇祯帝的无奈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崇祯帝的无奈。他的统治时期,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无法挽回。崇祯帝的改革虽然未能成功,但他并非没有尽力。他在位期间,曾多次下诏求贤,希望能找到能够挽救国家的人才。然而,他的期望并未实现,明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四、崇祯帝的牺牲  崇祯帝在明朝灭亡后,选择了自缢殉国,这足以证明他对明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他的死,是对明朝的最后一份忠诚,也是对自己一生的无奈和悲哀的表达。  五、结论  综上所述,崇祯帝朱由检既是明朝灭亡的推动者,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他是明朝灭亡的推动者,因为他的统治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他也是无辜的受害者,因为明朝的衰落并非他一人之过。崇祯帝的一生,是一部悲剧的历史,他的死,是对明朝的最后一份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2-16
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为何会被朱由检凌迟处死?

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为何会被朱由检凌迟处死?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因受到皇太极的陷害,而被朱由检凌迟处死。  有人说,有明一代最悲剧的英雄不是比肩萧何却被朱元璋赶尽杀绝的李善长,也不是明明一心为国,却卷入皇权斗争而被诬陷至死的于谦,而是明代末期一度左右时局的抗清名将,爱国将领——袁崇焕。甚至还有人说,如果袁崇焕没有被误杀,北京煤山或许就不会多一自缢亡魂。  一、乱局、悲剧与影响  万历四十七年(1619),一个来自广东东莞的读书人高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县知县,但是此人很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老兵更喜欢与其讨论边塞,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入仕后,对自己的军事才能颇为自信的袁崇焕果然迈进了兵部。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前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职。当时山海关正因后金军队的猛攻而形势危急,袁崇焕便孤身前往探查,并在回朝后主动请缨。  往后数年,袁崇焕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不少胜利,在边陲也实实在在做出了不少的成绩,明显地提升了明军抗击后金军队的能力。但在步步高升的同时,他也与魏忠贤交恶。这使得袁崇焕在天启七年(1627)七月愤然辞官,回家务农。  在愤然辞官月余后,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袁崇焕得到了被重新启用的机会,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1928年七月,袁崇焕返回京城。可刚刚回朝,袁崇焕作为抗金最高军事统帅,他当着因战事而满面愁容的崇祯帝许诺:“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整个辽东可收复”。  “五年复辽”,这虽然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却无疑是那个朝政混乱之时代的一个大话。在立下这条军令状之后,袁崇焕日日为此揪心。因为心急,他在这五年里还做出了另一件大错特错之事——诛杀另一抗金大将毛文龙。  因为立下了军令状,崇祯帝在早期几乎是对袁崇焕有求必应。于是当毛文龙站出来阻挠袁崇焕计划的时候,袁崇焕感到恼羞成怒:他不满毛文龙不认同改革军制,不爽毛文龙消耗的军饷太多,还怀疑毛文龙是想谋求私利……最终,袁崇焕列数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并搬出崇祯帝给的“尚方宝剑”,矫诏将毛文龙斩杀。  怒斩毛文龙之后,袁崇焕的结局我们也早就看到了。崇祯二年(1629)冬,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数月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其中一条罪名便是擅杀毛文龙),其家人被流放三千里。  二、崇祯帝、误会与处决  崇祯帝在继位不到三年就处决了袁崇焕这员抗清大将,在继位十七年后自己也无奈地自缢于煤山。因而有人说,如果袁崇焕当初没有被处决,那么他或许能够抵抗住清军的猛攻,至少能让大明和崇祯帝不那么凄惨地收场。  崇祯帝可以不杀袁崇焕吗?至少崇祯帝最开始是不愿意的。前文提到,袁崇焕曾当着崇祯帝的面立下“五年复辽”的军令状。为了袁崇焕的这个许诺,崇祯帝曾几乎对袁崇焕有求必应,给了他极大的权力。可就是在将希望全部托付给袁崇焕之后,崇祯帝发现,袁崇焕的许诺居然是一句戏言。再加上魏忠贤余党的弹劾和皇太极乘机实施的反间计。这让崇祯帝很是愤怒。  随着毛文龙被杀而后金军约十万精兵绕道内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京城(己巳之变),崇祯帝看着千里迢迢赶来救援,自恃有功的袁崇焕,可谓怒火中烧。性格偏执的崇祯帝将刚刚击退清兵的袁崇焕关入大牢,并亲自列数袁崇焕的罪状:“袁崇焕托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率,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等兵临城下时,又偷偷带着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1830年8月16日,袁崇焕被崇祯帝以叛国罪处以凌迟。  虽然后来大家弄清楚了袁崇焕并没有背叛大明,但那也终究是后话。袁崇焕的血肉已经因为崇祯帝的误解和怒气而被众人分食,大明在与清军的对抗中也节节败退。世间只留下一个疑问:如果袁崇焕未死,大明能否因为他而延续国祚?  三、扭转、抗衡与无奈  曾承诺“五年复辽”的袁崇焕能做到延续大明国祚吗?在事实面前,这个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就袁崇焕个人来看,如若他的存在能对大明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他“五年复辽”的雄心壮志就不会因清军逼近崇祯帝的家门口而夭折。如若当时的乱局是五年所能平定的,那么袁崇焕或许也不会急到连另一员抗清大将毛文龙都火急火燎地诛杀。  而从大局来看,大明的覆灭还有着袁崇焕所不能左右的积重难返和天灾人祸。人祸方面,大明封建体制的不断强化,使得其统治理念逐渐趋于保守、黑暗,乃至与现实背道而驰。这不仅恶化了大明与边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耽误了社会民生,致使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走上了与大明为敌的道路。  而在天灾方面,明代中后期气候转冷,跳蚤、老鼠等传播的疾病多次爆发。这给本就不安定的民生雪上加霜,也影响到了朝廷的财政。  天灾、人祸,外族的虎视眈眈、内里的争权夺利、党派之争……袁崇焕虽是曾一改边陲之颓势的军事天才,是曾得到崇祯帝信赖的抗清统帅,但他始终只是一个人。哪怕他真有五年复辽的壮志,哪怕他确实是被崇祯帝冤枉,大明这颗大树要倾倒,也不是一只蚍蜉就可以撑得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13
朱由检简介

朱由检简介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在位),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生于慈庆宫,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年号崇祯。即位之初,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岁。清军入关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追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隆武帝改庙号为威宗。(概述图为漫画家“狐周周”复原的崇祯画像)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为政举措4历史评价5轶事典故6亲属成员7后世纪念8史书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朱由检别名:朱德约、明思宗、崇祯帝字:德约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出生日期:1611年2月6日(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逝世日期:1644年4月25日(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主要成就:修《崇祯历书》,除魏忠贤等逆党,整顿吏治庙号:思宗(怀宗、毅宗、威宗)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陵墓:思陵年号:崇祯性别:男 人物生平2 朱由检因父亲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厌的太子,母亲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并不幸福。五岁时,其母刘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杀,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于1622年被哥哥朱由校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1627年9月19日),明熹宗崩,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廿四日丁巳(1627年10月2日)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次年正月初一癸亥(1628年2月5日),改年号为“崇祯”。崇祯帝即位后,勤于政务。同时大力清除阉党。他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1627年12月18日),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年12月22日),魏忠贤自缢而死,崇祯帝下令磔其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平 为政举措3 智除魏忠贤参见:魏忠贤擅政天启帝临死前叮嘱崇祯帝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当时,魏忠贤以司礼秉笔太监提督东厂。魏忠贤的亲信田尔耕为锦衣卫提督,崔呈秀为兵部尚书。朝廷内外遍布魏忠贤的死党。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不敢公然加害崇祯帝。崇祯帝在入宫当天,一夜未眠,取来宦官身上的佩剑以防身,又牢记皇嫂张皇后的告诫,不吃宫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麦饼。崇祯像天启帝一样,优待魏忠贤和客氏,一面将信王府中的待奉宦官和宫女逐渐带到宫中,以保证自己的安全。魏忠贤始终无法猜透朱由检的心思,于是送一些美女给崇祯帝。崇祯帝不好色,对美色毫无兴趣。但怕引起魏忠贤的疑心,崇祯帝将送来的4名女子全部留下,仔细搜身,发现4名女子的裙带顶端,都系着一颗细小的药丸,宫中称为“迷魂香”,实际上是一种能自然挥发的春药。魏忠贤一计不成,另生一计,就派一个小太监坐在宫中的复壁内,手中持“迷魂香”,使室中自然氤氲着一种奇异的幽香,以 历史评价4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曾经强盛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崇祯帝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崇祯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 轶事典故5 崇祯帝还是一个好学不倦的皇帝,博览群书,举凡《四书》《五经》《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皇祖明训》《帝鉴图说》等典籍几乎朝夕不离手。他还命令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写《正心诚意箴》,制成屏风,分别安放在文华殿、武英殿,以便随时激励自己。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即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十余日,朱由检在皇极殿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崇祯。在选择年号问题上,朱由检颇有斟酌。当时阁臣提供四个年号供他选择,一为“乾圣”,朱由检说“乾为天,圣则安敢当”;二为“兴福”,朱由检说“中兴甚好,亦不敢当”;三为“咸嘉”,朱由检认为“咸旁为戈,今方欲息干戈,勿用”,于是选择崇祯为年号。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天清军内犯,兵部主事沈迅提出了一个荒唐的建议,请求崇祯帝以天下僧人配尼姑,编入里甲,三丁抽一,可得兵数十万。崇祯帝居然认为沈迅的建议十分有理,其言可行,立即将沈迅改任兵科给事中 亲属成员6 高祖父:朱厚熜(明世宗)高祖母:(追尊)孝恪杜皇后曾祖父:朱载坖(明穆宗)曾祖母:孝定太后李氏祖父:朱翊钧(明神宗)祖母:王贵妃(既王恭妃,追封孝靖皇后)父亲:朱常洛(明光宗)嫡母:郭皇后(孝元皇后)养母:李康妃(西李)、李庄妃(东李)生母:刘淑女(追封孝纯皇后)周皇后,1644年明亡之际自尽殉国。袁贵妃,1644年明亡之际自尽却未死。清朝入关后,后由清廷赡养其终身。田贵妃(田秀英),宠妃,1642年病死。与崇祯帝、周皇后葬昌平天寿山思陵。(以上三位详细事迹见各自单独词条)王顺妃,原为选侍,因血崩症病逝,追封为顺妃。王妃(第一)、王妃(第二)(根据《国榷》记载,有两位妃子都姓王,封号不详)刘妃、方妃、沈妃(见于《国榷》)儿子献愍太子朱慈烺,母周皇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日生,1644年李自成封为宋王,李败退时不知所终。怀隐王朱慈烜,母周皇后,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三生,不久薨,崇祯三年追 后世纪念7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尔衮以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大行皇帝的谥号祭葬事宜,李拟上先帝谥号端皇帝,庙号怀宗,并议改葬梓宫,后因已葬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贵妃园,不必改葬,改田贵妃园为思陵。1704年,即明朝亡国六十年时,朝鲜肃宗为报答壬辰战争中向朝鲜派遣援军的明神宗而修建了“大报坛”。到了1749年,朝鲜英祖又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崇祯皇帝的神位。对朝鲜来说,这三位明朝皇帝对朝鲜的恩惠最大。明太祖曾赐予国号“朝鲜”,对朝鲜有“大造之恩”;壬辰战争中明神宗救援朝鲜,有“再造之恩”;1636年末清军侵入朝鲜(即丙子之役),崇祯皇帝对朝鲜有所谓的“东援之恩”——朝鲜向清称臣很久之后,才知道崇祯曾打算在丙子之役时救援朝鲜。朝鲜儒臣宋时烈曾得崇祯皇帝御笔“非礼不动”四字,摩刻于清州华阳洞之山崖,后嘱托其弟子权尚夏建祠于华阳摩崖下,以祭祀明神宗和明毅宗(崇祯帝)两皇帝,权尚夏遂在崇祯皇帝殉社所属干支的 史书记载8 《明史·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庄烈帝一》《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明季北略》《崇祯长编》《崇祯实录》《国榷》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