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耷
清代画家朱耷创作的《水木清华图》有哪些艺术价值?-趣历史网

清代画家朱耷创作的《水木清华图》有哪些艺术价值?-趣历史网

  想知道清代画家朱耷创作的《水木清华图》有哪些艺术价值吗?此图画承八大山人一贯画风,构图奇险,画之左边只几片荷叶,大笔重捺,或泼墨大写,衙茎孤傲苍劲,曲折舒张,荷张轻柔婉转。与之相对写一倒悬危石,只略加勾皴,芙蓉凌顶,韵味天成。下方留白,成上实下虚中似无物却有宅漾幽远之意,实在是一幅佳作。  画作内容  此图画巨石悬崖,山石占有画幅的绝大部分,崖石陡峭险峻:山顶处岩石间盛开着朵朵芙蓉花和其他野花,覆盖于山顶上,石旁坡岸近水处,有数茎荷花,亭亭而立,荷花掩映在荷叶间,或隐或现。亦有几枝败荷,凋零摇曳于其间,花叶凋残,与奇石英蓉相辉映:一线彼岸,数点苔藓。  自题:“甲戌之望日为其老年词翁画,八大山人”。  创作背景  八大山人的作品素以简练、狂怪见长,野逸、雄秀,兼而有之。其绘画实践对近现代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水木清华图》即为其大写意花鸟的代表性作品。根据画上自题可知,该画作于甲戌十一月望日,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此时山人已69岁了,正处于画风臻于成熟、绘画创作进入高峰的时期。  艺术鉴赏  构图  此图以奇险见功力,大开大合,于极险中求极稳。纵观此图,全幅重心在右上部,在视觉上产生了极强烈的不稳定感。画面右上以简括的笔墨写兀立的顽石,先以中锋勾出山石轮廓,再用简练的笔法皴出石纹,笔触灵秀生辣。疏落的几丛野菊贴石而生。画面左部以坚挺的中锋浓墨自下而上勾出荷梗、一片小荷叶,顺势折向右方。  荷梗用笔极为传神,通过笔锋的使转,将初生荷梗的生机微妙地再现出来,让人感到其柔嫩的姿态在清风中徐徐展开。另一枝则以淡墨画出,与浓墨荷梗交叉向石头上部挺出,这是一片即将枯败的荷叶,以破笔泼墨将凋乱之势写出,洗练概括,与顽石皴擦笔痕以及菊、荷的淡墨乱叶,一同分割了画面。此处构成了物象最为密集的部分,在视觉上形成向下的千斤重压,对下半部大面积空白起到了震撼的作用。  其上又有一梗托住一盛开的侧面荷花,掩映在枝叶纷披的正面荷叶之中。荷花以极淡的湿笔构成,与右上部下垂的几朵盛开的荷花相呼应。荷花之上又挺出一侧生的荷叶,以四笔浓墨将侧面看到的荷叶再现出来,这一部分与左上部分的物象空间,一上一下,一轻一重,一虚一实,一呼一应。  左下角三四笔轻轻将坡岸写出,由于是横向行笔,这就将荷梗、坡石纵向行笔做了收束,使在视觉上形成的重压获得了承受。坡岸上的竖点不经意间与上半部繁密的物象做了照应,消解了下垂所造成的不稳定感,使整个画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最上部为题款部分,与下部分坡岸遥相呼应,上下气脉贯通。大片的空白由于疏密的安置得当,也变得极为虚灵,让人感到并非虚空一片,若水,若雾,若气,若阳光,若虚空,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又具有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成为心灵的无象之呈现。在这片虚白映衬下,荷叶、菊叶宛若阳光斜射而呈现的透明感也被表现出来。  技法  《水木清华图》用笔泼辣、奔放,墨色酣畅淋漓,虚灵饱满,将肃秋残荷、疏菊顽石风神做了有力地再现。秋清、水清、石清、荷清、菊清,似乎依稀可闻到幽微的清馨,呈现出了水木清华的内在风神。在清风、清水、清石之间,朴茂冷峻的大写意在其中被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30
朱耷简介

朱耷简介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成了亡命之徒,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名字释义4主要成就5作品特点6艺术风格7存世作品8亲属成员9争议10纪念馆11自画像12改名议论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朱耷外文名:Zhu Da别名: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南昌出生日期:1626年逝世日期:1705年职业:画家信仰:道教主要成就: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代表作品:《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双鹰图》《松石图》民系:江右民系享年:79岁 人物生平2 朱耷,(zhūdā)清初画坛“四僧”之一。谱名朱统𨨗,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垔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在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顺治五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 名字释义3 八大山人,俗姓朱,本名朱统𨨗,后名耷。为明江西弋阳荣庄王朱奠壏九世孙。生于明天启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享年八十一岁。幼负性绝慧,早事诸生业。明亡,甫弱冠,佯装喑哑。三十九岁,遯迹江西奉新山耕香院,从颖学弘敏大师学,薙发为僧,释名传綮,曾藏八大人觉经,遂自号八大山人,或谓寓“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又谓其署名,喜以草书连缀笔画,视之,八大二字有似哭字笑字,山人二字有似之字,合而读之,类哭之笑之,皆隐约有玩世之意。其它别号,尚有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驴汉、人屋、刃庵、拾得、何园、洛园、黄竹园、书年、书疾、八还等,不一而足。居山二十年,称宗师,从学者百余人。其后,清廷诏举博学鸿词,临川令胡亦堂闻其名,迎入官舍,心不愿就,佯发狂疾,走还南昌。自是常戴布帽,曳长袍,倘佯市肆间,履穿踵决,拂袖蹁跹,儿童后随哗笑,亦不之顾,与人不言不语。晚 主要成就4 八大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晦涩的痛苦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 作品特点5 艺术特色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 艺术风格6 八大山人在这个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写生画。例如,《西瓜》、《芋头》、《石榴》、《水仙》、《草虫》等等。八大山人这个时期作品的总的特点就是写实。一个小虫,一片叶子,都画得栩栩如生。但是,对情感的表现是不够的。所以,八大山人对这些作品是不满意的。他认为,太过于写实,影响了情感的表现,他为此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八大山人回到了南昌,以后,我们不知道八大山人这时的生活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八大山人疯了,后来经过一年多的调养,才恢复正常,又开始了作书作画的生涯。这时,八大生活发生了转折。表现在:首先,他靠卖画维持生计。其次,他开始使用"八大山人"这个名字,称自己为"驴"或"驴屋"。再次,他不说话了。他大书一个"哑"字贴在门上。最后,他对投靠清朝的官吏更仇视了。八大山人在这个时期绘画的总的特点是对情感十分露骨、率直的表现,过于直 存世作品7 朱耷的画作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朱耷的书画有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不复得见。清八大山人《孤雁》纸本立轴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朱耷部分作品艺术品投资市场拍卖情况:《竹石鸳鸯》,2010,西泠印社拍场,成交价1.187亿。《仿倪云林山水》,2009年成交价8400万元《个山杂画册 亲属成员8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其弟朱道明(牛石慧)(朱道明是道名),也是一位画家。 争议9 也有人说,朱耷不是八大山人,而是朱道朗 纪念馆10 八大山人纪念馆青云谱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园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楮树、罗汉松青叶苍干,繁荫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显得格外静谧。密叶筛过的天光洒在小径上,明暗闪烁,野趣横生。一弯荷池清澈明净,倒映着笼笼修竹,鱼儿嬉戏,花影摇曳。园外清溪蜿蜒,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八大山人纪念馆坐落在历史修久、风景优美的江西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内,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到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东晋年间许逊治水至此,始倡道教“净明派”,并建“太极观”,唐大和五年易名“太乙观”。宋至和二年复易名“天宁观”、至清顺治十八年始定名“青云圃”,后易“圃”为“谱”。谱内屋宇布局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主体,三殿逐次递进,曲廊相通,甚是幽雅。一九五七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五九年辟为八大山人 自画像11 “没毛驴,初生兔。嫠破面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咄I!戊午中秋自题。”康熙13年甲寅(16了4年),八大山人49岁。蒲节后二日,八大山人的好友黄安平为他写像。康熙17年戊午(1678年)中秋,自题《个山小像》,即是上面所引的这首诗,其余还有五题。要了解这组自题《个山小像》诗所表现的情感的深层内涵,需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思考,方可悟出,为什么他大多用禅语曲折地表达他难以明言的神秘情感。《个山小像》完成的前一年,即康熙12年(1673),爆发了“三藩之乱”,直到康熙20年(1681年)才结束为时8年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清廷派大批军队,转战数省镇压。康熙13年(1674年),也即是《个山小像》完成的这一年,耿精忠、尚之信响应吴三桂,纷纷起兵,昊三桂兵入江西,攻袁州。耿精忠玫宁都,不克,8月,兵败于金华、衙州、抚州等地。 改名议论12 解释一八大山人原来叫朱耷,注意看八比朱少了个牛,大比耷少了个耳,牛耳在古代指有权力的人,把牛耳去掉,权力就消失了,从而成了亡命之徒。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