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亨
唐玄宗立太子之谜:李瑁与李亨的角逐

唐玄宗立太子之谜:李瑁与李亨的角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而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更是让后人津津乐道。然而,在唐玄宗晚年,关于立太子的问题却引发了一场宫廷风波。本文将以唐玄宗为什么不立李瑁为太子为核心,探讨为何最终选择了李亨为太子的原因。  一、李瑁的身份背景  李瑁,原名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杨贵妃,因此他在宫廷中的地位一直很高。然而,李瑁的性格较为软弱,缺乏果断和魄力,这使得他在政治斗争中处于劣势。  二、李亨的优势  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他的母亲是王皇后。虽然王皇后的地位不如杨贵妃,但李亨的性格却更为果断和有魄力。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很高的才能,因此在唐玄宗心中,李亨更具有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  三、宫廷斗争的影响  在唐玄宗晚年,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杨贵妃的势力逐渐膨胀,使得李瑁的地位更加稳固。然而,这也引起了其他皇子和权臣的警觉。他们纷纷选择支持李亨,以削弱杨贵妃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不得不重新考虑立太子的问题。  四、唐玄宗的选择  经过深思熟虑,唐玄宗最终选择了李亨为太子。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唐玄宗对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视,也表明了他对李亨才能的认可。虽然这一决定引起了杨贵妃的不满,但在唐玄宗的坚决支持下,李亨最终成功继位,成为了一代明君。  总结:唐玄宗不立李瑁为太子,而选择李亨为太子的原因,主要在于李亨的性格和才能更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在宫廷斗争的背景下,唐玄宗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唐朝能够在“开元盛世”之后,依然延续数百年辉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25
张良娣爱李亨吗?他们一起经历了哪些事?

张良娣爱李亨吗?他们一起经历了哪些事?

  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女性的名字被深深地铭刻在了历史的篇章中,她就是唐肃宗的皇后——张良娣。然而,除了她的美貌、才华和智慧外,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那就是张良娣是否爱过李亨。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资料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一些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端倪。有人说,张良娣与李亨之间曾经有过一段深厚的感情,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走到一起。还有人说,张良娣对李亨只是出于政治考虑而与他结婚,并没有真正爱上他。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无法否认张良娣与李亨之间的感情是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曲折和波折,但也充满了真挚和深情。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张良娣能够与李亨建立起这样的关系,已经足以证明她的勇气和智慧。  然而,这段爱情最终还是没有走到最后。在安史之乱后,张良娣被迫离开长安,与唐玄宗一起流亡。在这段时间里,她一直思念着李亨,但却没有机会再见到他。最终,她只能默默地为李亨祈祷,希望他能够在战乱中平安无事。  总的来说,张良娣与李亨之间的感情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虽然他们最终没有在一起,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真挚而深情的。这段爱情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的坚韧和勇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珍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7-11
李亨是明君还是昏君?在位时期表现如何?

李亨是明君还是昏君?在位时期表现如何?

  导语:唐朝历史上,有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李亨。他是唐玄宗的儿子,也是唐肃宗的父亲。然而,他在位期间的表现却让人对他的评价产生了分歧。那么,李亨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呢?本文将基于真实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段:李亨的背景介绍  李亨,原名李俶,是唐玄宗的儿子。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因为才华出众而被唐玄宗看重。在唐玄宗的支持下,他逐渐成为了唐朝政治中的重要人物。  第二段:李亨的政治表现  李亨在位期间,曾经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他推行了“开元之治”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使唐朝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军事建设,加强了边疆防御,保障了国家的安危。  第三段:李亨的争议之处  然而,李亨在位期间也存在一些争议之处。他曾经对一些官员进行过残酷的打压和清洗,导致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反感。此外,他还曾经因为一些私人原因而放弃了一些重要的战争,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第四段: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亨既有明君的表现,也有昏君的缺点。他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也存在一些争议之处,对一些官员进行了残酷的打压和清洗,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归为明君或昏君,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他的政治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7-11
李亨抢走李隆基皇位后 贪恋皇权的李隆基为何没有讨伐

李亨抢走李隆基皇位后 贪恋皇权的李隆基为何没有讨伐

  对李亨和李隆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隆基无疑是中国古代,最留恋皇位的皇帝之一。  李隆基究竟有多么留恋皇位,我们来说几个事实。  其一,李隆基和他父亲李旦抢皇位。本来李旦皇帝当得好好的,但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了起来,争得不可开交。看到李隆基咄咄逼人的气势,李旦干脆把皇位让了出来,给了李隆基。也就是说,李隆基给李旦造成一种感觉,这个皇位,是李隆基发动政变,帮李旦抢回来的。因此,李旦必须尽快把皇位给李隆基。  (李隆基画像)  其二,李隆基和他的哥哥李成器抢皇位。李旦的嫡长子是李成器。本来,李旦如果想传位,就应该传给李成器。虽说李隆基在李旦夺位的过程中有功。但是有功也不应该成为继承皇位的理由啊。否则的话,嫡长子制在古代就失效了。但是李成器及时表示,自己不当皇帝,让李隆基来当皇帝。因此李隆基上台后,把李成器封为“让皇帝”。李成器为什么要及时让位?就是因为他看出李隆基的咄咄逼人,看出他对皇位的渴望。还有,李隆基封李成器为“让皇帝”,一个“让”字,也就给李成器定性了。意思是说,皇位是你让出来的,你别惦记啊。  其三,李隆基和他的太子李瑛抢皇位。由于武惠妃的谗陷,李隆基把李瑛的太子之位给废了。废了就废了,毕竟是自己儿子啊,犯不着让他死啊。当年李承乾确确实实造反了,李世民尚且没杀他呢?而且为了保护他,还坚决不把皇位给李承乾的竞争对手李泰。李隆基为什么后来竟然把李瑛杀掉了呢?可见,他多害怕有人夺他的皇位!  其四,李隆基和他的儿子李瑁抢皇位。武惠妃陷害李瑛,无非就是为了李瑁。当时李林甫也在极力推荐李瑁,还有其他大臣也在推荐。但是李隆基就是不把皇位给他。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看见李瑁有人推荐,害怕推荐人与李瑁合伙,害了他。不仅如此,他还把李瑁的老婆杨玉环抢过来,作为自己老婆,给予李瑁巨大的打击。  (李亨画像)  所以,李隆基承认李亨夺位,并且把玺印主动交给他,显然是不符合他的内心的。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承认李亨,而不是和李亨对着干呢?  其一,没人支持。  李隆基明白,李亨登基,不仅仅是李亨的想法,而是满朝文武,是天下百姓的想法。正是因为在他们的支持他,李亨才能登基成功。  李亨这个人的性格,李隆基再了解不过了。给他十个胆,他也不敢做造反的事情。但如果他被大家拥戴着,逼迫他上位,他也没有办法。  如果李隆基不答应,要和李亨对着干。那就是和满朝文武,和全国人民对着干。没有人再支持他,他能够干什么呢?  (安禄山)  其二,害怕负责。  李隆基当时对形势是比较悲观的。安禄山造反,最后把他逼得往四川逃跑,这一段他是经历过的。他认为唐朝是不太可能打败安禄山的。  如果唐朝最终失败了,安禄山统一了全国。那么,这个责任就得由李亨来负,而不是由他来负。安禄山要处罚,就只会处罚李亨,他的责任就小了。也就是说,李隆基这样做,其实是甩锅。  其三,不愿吃苦。  要带领唐军打败叛军,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别的不说,就是鼓动各地节度使,协调各大臣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让他大伤脑筋了。  李隆基前期把朝廷事务搞得一塌糊涂,就是这件事没有协调好。再让他来做这个工作,他确实觉得有些无能为力,也有些灰心丧气。所以,李亨想干这件事,正好让他干,自己落得清闲,还得了个好名声,他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23
在危急存亡之际,太子李亨为何兵变夺位?-趣历史网

在危急存亡之际,太子李亨为何兵变夺位?-趣历史网

  唐肃宗李亨(711年10月19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为元献皇后杨氏,唐朝第八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载(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叛乱,叛军于次年攻破潼关,危急情况下唐玄宗率领队伍匆忙出逃长安,然而当逃难的队伍行至马嵬驿时,太子李亨不仅与龙武卫大将军陈玄礼却联手发动兵变,之后更是北上灵武自立为帝。那么,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太子李亨为何还要选择造反呢?  由于太子之位屡受冲击,李亨与杨国忠积怨已久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为了扶立寿王李琩(武惠妃之子),在武惠妃和李林甫的合谋下,原太子李瑛被废杀。虽然之后不久武惠妃便去世,但时任宰相的李林甫却依旧极力推荐李琩为新太子,但唐玄宗却属意“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的忠王李亨,为此犹豫一年有余,后在高力士“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的提醒下,这才立李亨为太子。  由于储君之争,李亨与李林甫关系极为紧张,因此自李亨被立为太子时起,宰相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便始终是李亨太子之位的最大威胁。由于担心未来遭到清算,无论是李林甫还是杨国忠,都不愿看到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因此他们始终在轮番冲击李亨的太子之位,意图促使唐玄宗废掉李亨。  虽然唐玄宗对于太子李亨极为放心,但由于唐玄宗后期怠于朝政,再加上对杨贵妃的宠爱,以及对李林甫、杨国忠的宠信,导致李林甫和杨国忠对太子李亨的冲击几乎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在历次冲击之中,尤以天宝五年(746年)最为严重,李亨为求自保,甚至两度被迫离婚。先是皇甫惟明事件,由于与太子李亨交好,时任陇右节度使的皇甫惟明入京时,难免会与太子李亨、御史中丞韦坚(李亨原配韦妃兄弟)有所走动,送上一些礼物,替太子痛斥两句李林甫,结果却被李林甫以“欲共立太子”的名义上报唐玄宗。  唐玄宗虽然相信李亨,但也不愿太子与外臣来往过密,因此只是对韦坚和皇甫惟明予以了惩处。李隆基本不想将太子牵扯进来,谁知却遇到了猪队友,韦坚被贬之后,其弟韦兰和韦芝上疏替兄长鸣冤,甚至还拉来太子作证,结果惹得李隆基大怒,李亨为求自保,不得不以“情义不睦”为由与韦妃离婚。  同年末,李亨杜良娣之父杜有邻又被女婿告发,称其“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该案本是女婿与岳父不和导致的诬陷,但却被李林甫揪住不放,甚至授意柳勣诬告,故意扩大案情,大有借机废掉太子之势。结果,杜有邻、柳勣最终被杖毙,而太子李亨也被迫与杜良娣离婚。  在李林甫不断攻讦李亨时,杨国忠便是李林甫的忠实党羽,曾积极参与陷害太子李亨的活动。虽然后期李林甫与杨国忠不合,但杨国忠也不愿看到太子李亨的势力发挥在那,因此当杨国忠接替李林甫出任宰相后,在清算李林甫党羽的同时,同样将李亨视为死对头。  在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冲击下,李亨这个太子不得不小心翼翼,毕竟太子这个身份太过尴尬了,势力太大会引起皇帝忌惮,有违法之事又随时会有被废的危险,面对冲击他也只能被动小心应付。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的出逃,无疑给了他清算杨国忠的机会。  战乱出逃给了李亨机会,杀死杨国忠后已无法回头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次年六月,潼关告破,京师长安门户大开,唐玄宗眼见长安已经无险可守,连忙带着杨贵妃等后宫嫔妃、皇室成员、宦官是从和官员逃离长安,一路逃往蜀地。  由于时值战乱,又是慌忙出逃,唐玄宗的扈从军队本就不多,而光是殿后的太子李亨所率领的后队人马,便已经多达两千,其中还包括了飞龙禁军,而李亨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则担任着出逃队伍中的“典亲兵扈从”。  此外,禁军将士对于杨国忠的怨言也是由来已久,《册府元龟》中便有““杨国忠专宰朝政,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盛言国忠、虢国夫人罪恶,六军将士皆愿切齿除其党以解国难”,早在叛军攻打潼关时,双方的矛盾便已经难以调和,以致杨国忠“聚族而哭,入而号诉于贵妃”。如今逃亡途中,在饥饿疲劳的刺激之下,禁军哗变更可以说是一触即发。  更为重要的是,蜀地乃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他不仅遥领过剑南节度使,而且无论是前任节度使鲜于仲通,还是时任节度使(副使)崔圆都是杨国忠的嫡系。对于李亨来说,一旦进入蜀地,自己非但没有了除掉杨国忠的机会,自己的处境反而会更加危险。  如此情形之下,太子李亨出于自身考虑,与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联手发动兵变,无疑是个极佳的选择。而一旦选择了走上兵变这条路,其实就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因此在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及其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人后,为了防止日后遭到清算,逼死杨贵妃已经是势在必得。  杀死杨国忠、逼杀杨贵妃,实际上就已经标志着太子李亨与唐玄宗的全面决裂,如此局面下,哪怕李亨想要修复父子关系,跟着唐玄宗继续入蜀,恐怕他麾下的将士们也不会同意,只能与唐玄宗分兵后另寻发展,最终率军北上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并于此自立为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如上所述,虽然目前关于发动“马嵬驿之变”的主谋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子李亨之所以会参与其中,则与其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密不可分,他原本的目的并非推翻唐玄宗的统治,自立为帝不过是兵变之后的自保手段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17
李亨为何不等李隆基传位?真相是什么-趣历史网

李亨为何不等李隆基传位?真相是什么-趣历史网

  李亨为何不等李隆基传位?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中国纪念年的封建帝制发展历程中,太子一直都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存在,作为未来皇位的继承者,他们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就是为了在皇帝突发不测的时候能够有人及时上位稳定社会秩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设立太子是一种防范措施。  但是太子要想上位,只有皇帝去世或者退位才可以,这种制度让很多有野心的太子忍耐不了。李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本来就是太子,为什么还要篡夺李隆基的皇位?  各方势力涌现,维护自身地位  当时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三宫六院,有许多的妃子,他们的孩子自然也不是只有一个,按照规矩,在设立太子的时候用嫡长子继承制。这就决定了在众多的子嗣当中,嫡长子具有一定的优先继承权。这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虽然有些不公平,但这就是制度所决定的。  后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意识到一味地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选择接班人的话可能过于固守陈规,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所以一些皇帝在选择太子的时候还是会更多的考虑接班人的实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到了李隆基的时候更是如此,虽然当初他设立了太子,但是后来察觉到情况不对劲的他直接将对方废除并杀掉,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是过于残忍的一件事情。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需要为天下的平民百姓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江山社稷永世长存。  费除掉自己选择的第一个太子后,为了国家的发展,皇帝还需要重新设立以为太子。在这样的契机下,李亨被父亲看中。他平日里就聪明好学,在文武方面都有一些成就,但是因为种种因素没有被选为太子。  本来他都想好了自己后半辈子就这样碌碌无为的过下去了,但是没有想到在他28岁的时候还能够被任命为太子。当然了,这么大年纪当上太子也并不容易。  当时的朝廷中李林甫、杨国忠两大集团势力正盛,李亨作为刚参与政事的人,和他们两派都没有很深的交情。同时也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所以当时这两方势力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为了稳固住自己的位子,他一直都在努力。  后来一直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相继被杀,李亨在朝中的对手也少了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危险  两派带头人相继去世,朝堂之中别有用心的人更多,生性多疑的他并不相信朝中会有多少大臣相信自己。  所以他经常都处于一种谨慎高度紧绷的状态,为的就是防止一些人在背地里搞小动作撺掇自己的太子之位。毕竟是二十多岁才获得的这份荣耀,他对这个位子看得很重。只有现在守住自己的位子,将来才能够有能力接手国家。  少了主要的竞争对手后,朝堂之上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他作为太子,对自己的敌人根本就不清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就是怕哪天突然被人用计夺走太子之位,到那时候,自己就没有办法继承皇位了。  所以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李亨篡夺了父亲的皇位,这也是为了早点实现自己的梦想,少一些担惊受怕。  皇帝失去号召力,挺身而出  虽然是皇室中人,但是李亨从小就接受教育,他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非常讲究礼节,更不会夺人所爱。之所以会夺取皇位,也是形势所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只好下手夺走了父亲在手中的皇权。  安史之乱后,朝廷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些都和李亨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身为太子,将来的国家大权始终都会落在他的手里。所以当时有不少原先李林甫、杨过纵横集团的人都表示会为他鞍前马后。  但是人心隔肚皮,这些人一面和李亨交好,一面有着自己的盘算。当时太子在朝中的势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有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在28岁才成为太子的人。在他们看来,李亨有很大的可能还会落得像前任太子那样的事情,所以并不看好这些养尊处优的太子们。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室在朝廷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小,一些在地方拥兵自重的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这样一来,朝中的局势就更加不明朗了。作为太子,他遇到的敌人更多了。而此时的李隆基更像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的号召力并不在他手中。  所以为了和其他势力进行对抗,他就不得不先下手为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防止自己的几个兄弟们实力逐渐强大起来,稳固住自己的地位。虽然此刻的李隆基已经逃离皇都,但是作为一国太子,他不能就这样当缩头乌龟。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有了篡位的想法。只有手中有了权利,才能够平定叛乱,稳固局势。但是当时身为太子的他根本没有办法调动军队,唯一能支配军队的皇帝和自己又相隔千里,所以为了不错失良机,也为了及时稳定局势,李亨选择了篡位登基。  担忧命运,寻求自保  作为28岁才被立储的太子,李亨心里也非常担忧,一方面是不清楚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立为太子,另一方面是担忧像他的兄长一样在太子的位置上被处死。虽然他是皇帝的儿子,但是和父亲的关系也并不是非常好,对方心里在想什么他也不清楚。  所以从做上太子的那天起他的心里就始终惶恐不安,就是担心有一天会像自己的哥哥一样被父亲处死。同时他也担忧外部势力会把他从太子的位置上拉下去。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他整日惶恐不安。  后来自立为帝也是自保之策,他要想不被别人杀害,就需要掌握绝对的权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只有当皇帝。但是父亲迟迟都没有退位的想法,他的心里非常焦虑,在安史之乱中这种想法得到催化,最终篡位。  他之所以这么做,有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为了自保,求生欲是人的本能反应。作为太子,他如果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就这样被叛军占领,心里肯定不舒服。而且即便是不反抗,将来叛军获胜,他作为前朝太子,也并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当时的大唐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已经是四分五裂的状态了。当时的李隆基还在位,年纪已经不小了,他也没有更多的精力管理国家事务了,但是还一直抓着权力不放。  这让李亨心里非常痒,身为太子,有一番大抱负却没有地方施展,所以他的心中市场苦闷。后来在马嵬坡的时候,他下定决心自立为帝,带着自己的心腹找到了当时的节度使郭子仪。  之所以在第一时间就找他,是因为这个人手中有军队。当时李亨已经成为了皇帝,他自然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他下定决心要把国土都抢回来。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身为太子的他篡取了皇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09
李亨抢走李隆基皇位后 李隆基为何没有带兵攻打-趣历史网

李亨抢走李隆基皇位后 李隆基为何没有带兵攻打-趣历史网

  对李隆基和李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亨夺了李隆基的皇位,李隆基为什么不举兵讨伐叛乱的李亨?  李隆基无疑是中国古代,最留恋皇位的皇帝之一。  李隆基究竟有多么留恋皇位,我们来说几个事实。  其一,李隆基和他父亲李旦抢皇位。本来李旦皇帝当得好好的,但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了起来,争得不可开交。看到李隆基咄咄逼人的气势,李旦干脆把皇位让了出来,给了李隆基。也就是说,李隆基给李旦造成一种感觉,这个皇位,是李隆基发动政变,帮李旦抢回来的。因此,李旦必须尽快把皇位给李隆基。  (李隆基画像)  其二,李隆基和他的哥哥李成器抢皇位。李旦的嫡长子是李成器。本来,李旦如果想传位,就应该传给李成器。虽说李隆基在李旦夺位的过程中有功。但是有功也不应该成为继承皇位的理由啊。否则的话,嫡长子制在古代就失效了。但是李成器及时表示,自己不当皇帝,让李隆基来当皇帝。因此李隆基上台后,把李成器封为“让皇帝”。李成器为什么要及时让位?就是因为他看出李隆基的咄咄逼人,看出他对皇位的渴望。还有,李隆基封李成器为“让皇帝”,一个“让”字,也就给李成器定性了。意思是说,皇位是你让出来的,你别惦记啊。  其三,李隆基和他的太子李瑛抢皇位。由于武惠妃的谗陷,李隆基把李瑛的太子之位给废了。废了就废了,毕竟是自己儿子啊,犯不着让他死啊。当年李承乾确确实实造反了,李世民尚且没杀他呢?而且为了保护他,还坚决不把皇位给李承乾的竞争对手李泰。李隆基为什么后来竟然把李瑛杀掉了呢?可见,他多害怕有人夺他的皇位!  其四,李隆基和他的儿子李瑁抢皇位。武惠妃陷害李瑛,无非就是为了李瑁。当时李林甫也在极力推荐李瑁,还有其他大臣也在推荐。但是李隆基就是不把皇位给他。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看见李瑁有人推荐,害怕推荐人与李瑁合伙,害了他。不仅如此,他还把李瑁的老婆杨玉环抢过来,作为自己老婆,给予李瑁巨大的打击。  (杨玉环画像)  其五,李隆基和他的儿子李亨抢皇位。李隆基最后终于落实他的儿子李亨当太子。但是李亨当太子,李隆基没有少蹂躏他。本来他的养子王忠嗣是一员猛将,镇守着边关,很早就提出安禄山会造反。但是,由于王忠嗣和李亨关系亲近,李隆基不但不听王忠嗣的,还把他贬谪了。怕的就是害怕李亨联合边将,对他的皇位不利。此后还不断打击李亨,把李亨搞得做事犹豫不决,唯唯诺诺,没有任何决断能力。  从上面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李隆基,对皇位真的是太留恋了!  然而,这样留恋皇位的人,当李亨跑到灵武,登基称帝,并且遥尊他为太上皇的时候,为什么他却什么也没做就同意了,并且还派人把皇帝的玺印,立刻就给李亨送去,表示对这件事的支持呢?难道他不再留恋皇位了吗?  其实,李隆基当时还是很留恋皇位的,这个心,他一直没变。就算他年迈了,但如果让他主动交出皇位,他是绝对不干的。当他逃出长安的时候,曾有过要传位给李亨的想法。但是他最终没有落实。到马嵬坡的时候,他有过这样的表示,依然没有落实。为什么不落实?就是因为他很留恋皇位。  所以,李隆基承认李亨夺位,并且把玺印主动交给他,显然是不符合他的内心的。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承认李亨,而不是和李亨对着干呢?  其一,没人支持。  李隆基明白,李亨登基,不仅仅是李亨的想法,而是满朝文武,是天下百姓的想法。正是因为在他们的支持他,李亨才能登基成功。  李亨这个人的性格,李隆基再了解不过了。给他十个胆,他也不敢做造反的事情。但如果他被大家拥戴着,逼迫他上位,他也没有办法。  如果李隆基不答应,要和李亨对着干。那就是和满朝文武,和全国人民对着干。没有人再支持他,他能够干什么呢?  (安禄山  其二,害怕负责。  李隆基当时对形势是比较悲观的。安禄山造反,最后把他逼得往四川逃跑,这一段他是经历过的。他认为唐朝是不太可能打败安禄山的。  如果唐朝最终失败了,安禄山统一了全国。那么,这个责任就得由李亨来负,而不是由他来负。安禄山要处罚,就只会处罚李亨,他的责任就小了。也就是说,李隆基这样做,其实是甩锅。  其三,不愿吃苦。  要带领唐军打败叛军,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别的不说,就是鼓动各地节度使,协调各大臣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让他大伤脑筋了。  李隆基前期把朝廷事务搞得一塌糊涂,就是这件事没有协调好。再让他来做这个工作,他确实觉得有些无能为力,也有些灰心丧气。所以,李亨想干这件事,正好让他干,自己落得清闲,还得了个好名声,他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12
李亨简介

李亨简介

唐肃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李浚、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李亨初名李嗣升,被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年),更名李浚,徙封忠王。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先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张皇后想废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人。当夜唐肃宗病死,时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为政举措4历史评价5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李亨别称:李嗣升、李浚、李玙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京师长安东宫之别殿出生时间:景云二年(711年)二月二十一日去世时间: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十六日主要成就: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年号:至德、乾元、上元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人物生平2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乙亥,李亨出生在京都长安东宫之别殿,初名李嗣升。其生母元献皇后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今属陕西),为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父杨知庆以祖荫为官。就在李亨出生的前一年(710年)八月,其父李隆基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杨氏怀孕,可是由于此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紧张,他担心太平公主会借题发挥,像隋文帝时太子杨勇、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一样,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李亨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育,杨氏自觉班次在王 为政举措3 五都体制肃宗一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同时,对“三京”体系多次作出调整。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曾改京师为西京,东都为东京,北都为北京,即京兆、河南、太原为“三京”。此三者,或称“京”,或称“都”,地位一仍其旧。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朝廷播迁导致“三京”体系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五京”体系的剧变始于江陵南都之置。上元元年(760年)九月甲午,唐肃宗以荆州为南都,命名为江陵府,官吏的建制如同京兆。蜀郡原来为南京,后又复称为蜀郡。肃宗此举直接将成都由“五京”之一降为一般州郡,取而代之的是荆州江陵府。此时,“五京”系统改由原中、东、西、北“四京”与“南都”组成。玄宗曾经驻跸的成都遭降级的同时,肃宗曾经驻跸的凤翔地位并未动摇,而江陵“南都”异军突起,直接取代成都“南京”。上元二年(761年)九月壬寅,下诏去原来的尊号,称皇帝;改元至德;以建子月为岁首;并且大赦天下。还下诏去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及江陵南都 历史评价4 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壮志难酬,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新唐书》:天宝之乱,大盗遽起,天子出奔。方是时,肃宗以皇太子治兵讨贼,真得其职矣!然以僖宗之时,唐之威德在人,纪纲未坏,孰与天 史籍记载5 《旧唐书·卷十·本纪第十》《新唐书·卷六·本纪第六》《资治通鉴·唐纪·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