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贤(1898—1941),字哲生,陕西同官(今属铜川市)人,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抗日英雄。1941年5月9日在中条山战役中壮烈殉国。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介3基本资料4生平概述5血战中条山6战役评价7个人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梁希贤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同官(今属铜川市)出生日期:1898年逝世日期:1941年5月9日职业:国民党将领毕业院校:黄浦军校第五期信仰:三民主义 简介2 梁希贤(1898—1941),字哲生,陕西同官(今属铜川市)人,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抗日英雄。1926年,南下广州,投考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1927年8月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师见习,曾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梁希贤为胡宗南部,担任新编27师副师长,驻守山西中条山附近。并于1938年-1940年间,于中条山与日军数十次中小型战役。1941年5月7日,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5月9日,在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壮烈殉国后,率余部继续坚持台寨村阵地,官兵伤亡殆尽,梁希贤跳黄河自杀,慷慨殉国。 基本资料3 梁希贤男1898年陕西同官(今属铜川市)1941年5月9日中华民国军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于中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 生平概述4 梁希贤烈士,字哲生。陕西省同官县人,1898年生。青年时代,他目睹国家内乱分争,外侮丛生,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立志投身军旅,救国救民,富国强兵。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培养革命武装力量,准备北伐。梁希贤闻听消息,决心奔赴广州参加革命。1925年春,他历尽艰辛,终于来到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年考入黄浦军校第五期学习。1927年夏,梁希贤从军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陆军第22师见习,参加北伐作战。他作战勇敢,完成任务坚决,深为官长所赏识,以战功不断擢升,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7年夏,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梁希贤作为一个爱国军人,满怀对侵略者的仇恨,请求上阵杀敌,以报效国家,为死难的同胞报仇雪恨。他的要求得到批准,随军开赴抗日战场,进入山西与日军作战。转战数年,以战功升任陆军第22师少将副师长。1940年春,任第一战区第八十军新编第二十七师少将副师长 血战中条山5 日军为消灭中条山地区的中国军队,消除对其山西交通线的威胁,从苏北、豫东、赣北、晋西等地抽调主力第2l、第33师团,第9、第16混成旅团,骑兵第4旅团及驻中条山第35、第36、第37、第41师团,共计6个师团和3个旅团兵力共10余万人,另调第3飞行集团主力等航空部队支援作战。在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统一指挥卞,企图以迅速的歼灭战和反复“扫荡”,将中国第1战区部队主力包围歼灭。为确保晋南战略要地,中国军队在中条山驻守第5、第14、第17、第15、第43、第93、第98军及第9、第27、第80军等部队约18万人,由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统辖指挥,对日军作战。5月7日,日军从东、北、西三个方面向中条山区发起进攻。在中条山东侧,日军第35、第2l师团及骑兵第4旅团一部,由泌阳、博爱分两路向孟县、济源的中国守军第9军阵地猛攻,飞机狂轰滥炸。第9军阻击后,于8日夜放弃孟县、济源,撤至黄河北岸封门口既设阵地 战役评价6 从整个战役来看,“中国守军处处被动挨打,毫无积极主动精神可言,有利条件荡然无存,甚至没有还手之力”。道路崎岖,交通困难,兵力机动和补给运输均感不便,各部队均无粮食储备,正式开战仅4日,第14集团军总司令刘茂恩就致电蒋介石,说“大军已绝食3日,四周皆有强敌,官兵空腹血战,状至可悯,若不急筹办法,恐有溃散之虞。”武器装备落后,炮兵极度缺乏,日军拥有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500门,而中国守军平均每师只有1门,根本无力封锁山口道路,更别谈打破日军封锁。日军空军威胁极大,交通线、通讯联络经常被切断,作战第一天,师以上司令部多数被袭击。日军进攻中大量使用毒气弹,使中国守军无法坚守,难以长时间与敌周旋。另外,守军各部队待遇不一致,严重影响了部队团结合作。还有,晋南中条山因为屡挫进犯之敌,每谓中条山有金汤之固,有恃无恐,思想松散,警戒疏忽。据日方统计,中国军队被俘虏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日军仅战死6 个人评价7 抗日英雄梁希贤作为一个爱国军人,满怀对侵略者的仇恨,请求上阵杀敌,以报效国家,为死难的同胞报仇雪恨,随第22师参加抗日战争,率兵转战各地,英勇抗击日寇,屡立战功,升任陆军第22师少将副师长。在抗日战争中,梁希贤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当台砦阵地遭日机狂轰滥炸时,他身先士卒,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枪林弹雨,亲自指挥官兵坚守阵地。在与日军血战中,尽管伤亡惨重,弹尽援绝,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同在台寨阵地壮烈殉国;梁希贤遂率部坚守台寨,仍激励士兵,为保卫祖国山河奋勇杀敌战斗,士兵伤亡殆尽;梁希贤为不被敌人生俘,投黄河殉国,最终与凶残的日寇拼死在战场。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浙江湖州南浔区双林镇人,著名林学家。1913-1916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1923年赴德国塔朗脱高等林业学校(现为德累斯顿大学林学系)研究林产制造化学,1927年回国。林业部部长、研究员。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亲自深入调研,领导制订了建国初期的林业工作方针和建设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了林业行政、科研、教育及生产体系,促进了新中国林业的蓬勃发展。长期从事松树采脂、樟脑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干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创立了中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学科。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历3人物生平4简介5最后时刻6主要论著7社会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梁希别名:曦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浙江湖州南浔出生日期:1883年12月28日逝世日期:1958年12月10日职业:教授毕业院校:东京帝国大学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一任林垦部部长 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 五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政治面貌:九三学社 简历2 1883年12月28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1906-1912年 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官费留日,宣统元年八月(1909)入第八高等学校农科;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 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在浙江湖属军政分府从事新军训练。1913—1916年 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1916年 在奉天安东鸭绿江采木公司任技师。1916-1923年 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1923-1926年 在德国萨克逊森林学院德累斯顿-塔郎脱研究所研究林产化学。1927-1928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森林系主任。1929—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主任。1933-1949年 任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1935年-1941年 中华农学会理事长1947年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理事长。1949年8月-1949年11月,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后,出任南京大学校务员会主席。1949年11月-195 人物生平3 梁希,原名曦,字索五;后改名为希,字叔五(或叔伍),笔名凡僧、一丁、阿五等。1883年12月28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幼年丧父,初在私塾读书,稍后就学于蓉湖书院,自幼勤奋好学,聪颖过人,16岁便考中秀才,有“两浙才子”之称。梁希青年时期追求进步,适值戊戌变法,更加激发他的民主革新思想。189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目击清廷昏庸腐败,在“武备救国”的思想支配下,投笔从戎,进浙杭武备学堂学习西洋军事。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官费留日,宣统元年八月(1909年)入第八高等(名古屋大学旧制)农科。在日本,梁希受章太炎等民主革命家的思想影响,与同乡陈英士(其美),一同加入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的中国同盟会,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经常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上撰写诗文,挞伐腐败辱国的清王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满怀救国热忱回国,投身于革命浪潮,参加了浙江湖属军政分 简介4 梁希把绿化全中国的愿望和科学道理,用形象感人的词句表达出来。他在《让绿荫护夏,红叶迎秋》一文中,歌颂祖国的明天,歌唱为之献身的事业:“绿化,这个词太美了,山青了,水也会绿;水绿了,百川汇流的黄河也有可能渐渐地变成碧海,这样,青山绿水在祖国国土上织成一幅翡翠色的图案。……林业工作是做不完的,绿化要做到栽培农艺化,抚育园艺化;要做到工厂如花园,城市如公园,乡村如林园;绿化,要做到绿荫护夏,红叶迎秋。……这样,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全部都成一个大公园,大家都在自己建设的大公园里工作、学习、锻炼、休息、快乐地生活”。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他深知,要想实现这个远大目标,不是几个人、几十个人能完成的,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因此,要广泛地宣传林业的重要性,要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植树造林运动。他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做林业的宣传普及工作。1950年春,全国开展春季造林运动,他满怀喜悦的心情挥笔撰文:“ 最后时刻5 1946年,梁希为中央大学森林刊物《林钟》写了复刊词,向林人们提出了著名的敲击“林钟”号召:“林人们,提起精神来,鼓起勇气来,挺起胸膛来,举起手,拿起锤子来,打钟,打林钟!”“一击不效再击,再击不效三击,三击不效,十百千万击。少年打钟打到壮,壮年打钟打到老,老年打钟打到死,死了,还要徒子徒孙打下去。林人们!要打得准,打得猛,打得紧!一直打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梁希身体力行,一生为振兴中国林业而不停地敲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1958年3月,梁希因发高烧入北京医院治疗,退烧后不顾体弱有病,仍坚持工作,并为《人民日报》撰写了《让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的文章,这是他最后一篇为林业建设事业而作的论文。9月参加了全国科联和科普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这期间曾两次住院,两次出院。当他第四次住院时,确诊为肺癌,涉及胸膜,超出手术及放射治疗的范围。他身体异常消瘦,体重只有35公斤。10月25日,他还亲自写 主要论著6 1 梁希.民生问题与森林.林学,1929(创刊号).2 梁希.西湖可以无森林乎.中华农学会报,1929(67).3 梁希.两浙看山记.中华农学会报,1931(89).4 梁希.对于浙江旧泉唐属创设林场之管见.中华农学会报,1931(90).5 梁希.日本试行木炭汽车之成绩.中华农学会报,1932(98—99).6 梁希.《中华农学会报·森林专号》弁言.中华农学会报,1934(129—130).7 梁希,王相骥.松脂试验.中华农学会报,1934(129—130).8 梁希.樟脑(樟油)制造器具之商标.中华农学会报,1935(140—141).9 梁希,张楚宝.几种油桐种子之油量分析.农学丛刊,1935(3):1.10 梁希.近世甲醇定量之新方法.林学,1936(6).11 梁希,王相骥.木素定量.中华农学会报,1936(153).12 梁希.造林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广播周报,1939(163) 社会评价7 梁希是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近代林学和林业杰出的开拓者之一。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产化学研究,晚年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并在科学技术界和民主党派中兼任一些领导职务。他的主要业绩是培养了大批林业科技人才,在中国首创了林产制造化学,传播了新的林业科学理论,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绿化全中国的林业建设方向,把中国林业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