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汉室
刘备真的是汉室宗亲吗?真相是什么?-趣历史网

刘备真的是汉室宗亲吗?真相是什么?-趣历史网

  很多人读《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汉室宗亲态度很怀疑,但奇怪的是,里面的人物,从帝王将相到百姓布衣,似乎都对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深信不疑。这是怎么回事呢?刘备究竟是不是汉室宗亲呢?其实,演义中的“刘皇叔”说法是杜撰的!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是有家谱的,曹操带刘备去见献帝,献帝一听刘备是汉室宗亲让人就把皇家家谱拿出来跟刘备对,最后对上之后发现刘备辈分还更大,所以就叫他“皇叔”了。“皇叔”这个称呼是《三国演义》的说法,正史中是没有的。  章太炎提过,当时曹魏亦或孙吴没人站出来公开否认过刘备的宗亲身份,所以刘备的身份自然是真的无疑。至于刘备具体什么辈分、他是不是汉献帝的“皇叔”,这都是是不知道的,而刘璋更是连准确年龄都不清楚。  汉朝宗正一般都由宗室内可为楷模有美名的人担任,基本上宗正都姓刘,比如刘虞、刘焉,还有刘繇他大伯刘宠,都担任过宗正。换言之,刘备如果是个假货,首先就瞒不过刘璋。而孙权捏着刘璋在手里,以孙权柯基的尿性,至少会在东吴境内散播这一喜讯。  汉献帝时期的宗正是刘艾,这个刘艾曾经还担任过彭城相,是被吕布赶走的。从徐州到许都,他和刘备有不少交集点,老刘的来历,刘艾不会不清楚。在当时根本就没人质疑过刘备的身份,显然是能经受住考验的,否则敌对势力怎么可能不拿来做文章。  那个时代,曹操出身赘宦遗丑都能被戳着脊梁骂,还要被人写到檄文里大书特书,满世界嚷嚷。刘备要是闹出来个冒认宗亲的丑闻,罗侯寇氏岂不是要拿大扫帚把他打出门去,还认个草鞋的干亲。  刘备  基本上刘备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是没有问题的,差别就在于刘备和刘宏的关系到底有多远。和我们福建的宗族一样,想要冒充亲戚的话,基本不可能,大都知根知底。不过,宗族内一般三代近亲论辈分,十代远亲没啥细论的意义了。按照一般郡望说法,同族分支搬到其他郡国就自成一系,这几个都天南海北了,只是刘家情况特殊,是以天下为家,皇帝是嫡系大宗族长。  由此可见,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是不用怀疑的,他的“皇叔”称呼则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是不可信的。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却也并非无稽之谈,至于他的具体辈分,如今我们是无从得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4
关东诸侯会盟讨伐董卓时,汉室宗亲刘表为什么不参与?-趣历史网

关东诸侯会盟讨伐董卓时,汉室宗亲刘表为什么不参与?-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身为汉室宗亲刘表为什么不参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只看《三国演义》,是很难理解刘表为什么不参与讨伐董卓的战争。但是如果看过了史书《三国志》,这个疑惑就会迎刃而解。  关东诸侯会盟讨伐董卓时,刘表还不是荆州的行政长官。他此时还在京城洛阳担任北军中候。  原来荆州的最高长官,也就是荆州刺史是一个叫做王叡的人(二十四孝“卧冰求鲤”主人公王祥的伯父)王叡做荆州刺史时和下属武陵太守曹寅有些不和,同时又有些看上长沙太守孙坚(孙坚是“十常侍”派到长沙做太守,目的是平定长沙的区星叛乱,后来因平叛有功还被封为乌程候)。  当时讨伐董卓的檄文到达荆州后,荆州刺史王叡本来是打算参加会盟的,因王叡和曹寅不和,担心后方不稳,就放出话要杀了曹寅再去会盟。上司放了狠话,曹寅自然非常害怕,他知道王叡和孙坚关系也不太好,就假冒光禄大夫温毅给孙坚发了个檄文,让他去杀王叡。  孙坚也没辨别真假,其实更大的可能就是故意的,想公报私仇,取而代之,毕竟窝在长沙,又得不到上司的欣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于是孙坚拿到檄文就带兵混入襄阳的宜城逼死了自己顶头上司王叡。杀了王叡,孙坚立马就挥师北上,参与讨伐董卓的会盟。  由于是远征,再加上他是孤军,没有后方补给,于是就直扑南阳,让南阳的太守张咨提供粮草,张咨对这个杀死上官的武夫孙坚并未理会。这下惹恼了孙坚。看不起自己的王叡已经死了,你个张咨又算什么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孙坚又将张咨诱杀。  荆州地界一下子死了两个朝廷大员,一时之间弄得荆州各地人人自危。江南地区本来就经常发生叛乱,这次荆州一乱,叛乱又有萌发的苗头。  朝廷接到消息后,必须对荆州做出妥善安排,在用人方面,董卓听从李儒的建议向来喜欢用名人,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只不过董卓军阀作风太明显,很多人并不买他的帐。  比如说蔡邕,董卓三次征招他都不愿意去,最后还是董卓放了狠话才强拉来的,比如说董卓提拔的冀州牧韩馥,后来也在犹犹豫豫中加入了捣董的行列。  这次在选择荆州刺史人选上,依旧走的是选名人的路线。而刘表的口碑很好,在当时的风评中有个“八骏”之称,在加上他本人的能力也很出众,又是汉室宗亲。董卓就让刘表做了荆州刺史。  此时关东诸侯已经形成会盟之势,代表朝廷的董卓不可能给刘表派兵。于是刘表单枪匹马的就去了荆州。  刘表这个人不是徒有虚名,本身是非常有才能的,他秘密潜入襄阳的宜城,拜会了当地的大士族蒯氏兄弟,请他们出山帮忙。  这蒯氏兄弟一个叫做蒯良和一个叫做蒯越,两个人在《三国演义》中也出有现过。  两个人帮助刘表得到荆州士族的支持,其中包括襄阳人蔡瑁,这也是为什么这几个士族大家在荆州有权有势,因为支持过刘表嘛!  刘表问计蒯氏兄弟,这二人建议刘表以德治理荆州,先安抚民心,然后诱杀叛乱的罪魁祸首,宽赦叛乱者的手下,逐渐平定了荆州的祸乱,稳定了荆州的局势。不过呢刘表这种依靠当地大士族平定荆州的方式依赖性太强,这也为以后长子刘琦被排挤埋下了隐患。  荆州安定以后,刘表在襄阳整顿军队,准备也派遣了一支部队北上会盟,参加讨伐董卓的壮举。但是很遗憾的是,关东诸侯并非铁板一块,在董卓迁到长安之后,联军内部也出现了种种矛盾,最后不得不宣告解散。  也就是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关键时刻,正是刘表忙于稳定荆州的时候,当时根本腾不出手来参与会盟。等荆州安定的时候,会盟已经不欢而散。  所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刘表没参与也就不奇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13
诸葛亮不是忠于汉室吗 诸葛亮为何不去辅佐汉献帝-趣历史网

诸葛亮不是忠于汉室吗 诸葛亮为何不去辅佐汉献帝-趣历史网

  对诸葛亮这么忠心为啥不辅佐汉献帝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原因:诸葛亮隆中隐居,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光复汉室,而是为了能够得遇明主。如果他想辅佐汉献帝,不用在隆中待着,直接去找汉献帝就可以了,而且根据当时汉献帝被曹操把持的现状,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一去,肯定就不是辅佐汉献帝了,而是被曹操所用。但是诸葛亮却对此都不感兴趣。  第二个原因:诸葛亮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这个时机就是能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和报复的时机。曹操不能给他这个机会,因为曹操那时候已经是谋士如云,自己去了不过是锦上添花。孙权也不能,因为江东士子自成一派,他去了只能是个外人。而且不论是曹操还是孙权,已经足够强大了,他需要一个不太强大,但是有抱负的领导人,刘备是最佳的人选。  第三个原因:诸葛亮从来都没有想到去光复汉室。隆中对中他就已经给刘备挑明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所以后来诸葛亮帮着刘备,打着光复汉室,除灭曹贼的口号,都是给天下人看的,并不是真心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与正义。竟然从来没有想过光复汉室,诸葛亮又怎么可能去辅佐没有一兵一卒的汉献帝呢?  诸葛亮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忠心不是给汉献帝的,甚至也不是给汉室江山的。他给的是刘备的认可与三顾茅庐的诚意,还有刘备的人才储备不足让诸葛亮有了发挥的空间(曹操跟孙权都曾招揽过诸葛亮,但都被拒绝了)。  不过我们换个方式想想,假如诸葛亮一心忠于汉献帝,他要怎么去辅佐刘协?  首先,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个细节:刘协和诸葛亮是同年出生的。而刘协十五岁的时候,就被曹操挟持了。这造成的结果是,当诸葛亮到了能够出山的年龄的时候,刘协已经被曹操控制了好几年了。  那么,如果诸葛亮非要辅佐刘协,铁了心了要帮刘协光复汉室,他要怎么做呢?  在皇宫大内之地,又在曹操眼皮子底下,大规模征兵是不可能的事。诸葛亮又要怎么做呢?  我的建议是:改造木牛流马,制造出“木兵流卒”。木牛流马结构精巧,能自行行走,还不需要草料,如果能改造成人形,简直是最好的战斗兵器,将其称之为三国时期的高达都不过分。凭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做个小改装也并非难事。而且募兵流卒若是能流传下来,必定能提高古代社会技术水平,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综上,如果诸葛亮真的忠于汉献帝,那么,他只要按照我的建议做,则诛杀曹操,光复汉室,都是小事一桩,也省得跟着刘备被累得半死,还北伐失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31
刘备和刘璋都是汉室宗亲 两人谁的血脉更正统-趣历史网

刘备和刘璋都是汉室宗亲 两人谁的血脉更正统-趣历史网

  汉末三国时代,刘备经过诸葛亮的谋划,夺了荆州,因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故又称“刘皇叔”,而占据益州的刘璋,也是汉朝皇室后裔。  那么,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和刘璋谁的皇室血脉更正统一些呢?刘备和刘璋的祖上是什么关系?  其实,刘备和刘璋的祖上是兄弟,他们都是汉景帝的儿子,只是长幼有序。  先说刘备,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中山靖王是汉景帝第九个儿子。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第六位皇帝,他是汉文帝的长子。汉景帝刘启一共有十四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排名第九。  而排名第十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论起排行来,汉武帝还得喊刘胜一声“九哥”。  再看刘璋,刘璋是刘焉的儿子,刘焉是汉鲁恭王之后。  鲁恭王名叫刘余,是汉景帝第四个儿子。  也就是说,刘余是刘胜、刘彻的“四哥”。  汉景帝的长子是刘荣,本来刘荣被立为“太子”,后来,被废为临江王,而汉武帝刘彻则顺利“捡漏”,最终继承了皇位。  七国之乱之前,汉景帝刘启的弟弟梁王刘武来朝见,汉景帝刘启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家庭宴会”,在宴会上,汉景帝不知道是喝高了,还是脑子进水了,一高兴,酒后戏言说:“我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  当时,窦太后非常高兴,本来她就想让汉景帝传位给弟弟刘武,因为,刘武是窦太后的小儿子。但是,酒宴上,窦婴心眼太直了,立即指出来说,皇位自古以来,都是父传子,哪有传给弟弟的?这不符合礼法。  为此,窦太后非常不高兴,开始记恨窦婴,而梁王刘武则辞谢汉景帝,但刘武有窦太后支持,他对皇位还是有觊觎之心。  平定七国之乱后,刘启立皇长子刘荣为皇太子,因为汉景帝宠爱刘荣的母亲栗姬。然而,长公主刘嫖对汉景帝说,刘荣母亲栗姬,经常让宫女用巫术诅咒皇帝喜爱的妃子,刘启听了很生气,开始厌恶栗姬。  后来,栗姬失宠,汉景帝废了太子刘荣,刘彻的母亲王娡被立为皇后,因此,刘彻也顺理成章地被立为了太子。  汉武帝刘彻和鲁恭王刘余、中山靖王刘胜都是兄弟,因此,刘备和刘璋的皇室血脉轻重是一样的。  顺便说一下,荆州牧刘表,《后汉书》记载,刘表也是鲁恭王之后。  参考资料:《三国志》 《史记》《后汉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3
基地三部曲,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

基地三部曲,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

为了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三国志·曹操传》等相关史料基地三部曲。 通过传记的记载,我认为在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时,曹操还是真的有心匡扶汉室的。 但在联军讨伐失败,各自溃散之后,曹操已经没有了匡扶汉室的心思。 董卓之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任何人已经无力回天啦。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天子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事实上已经开始为自己打天下啦。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01 匡扶汉室 熹平三年(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从此开始,曹操正式踏入仕途。 胸怀大志的曹操,一心想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曹操一到任,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普通百姓,只要犯法,一视同仁。 曹操雷厉风行,果断决绝的工作作风,很快就收到成效,社会治安得到良好的改变。 曹操初露锋芒,展示了很高的政治智慧和施政能力。 但由于汉末时期,政治已经非常腐败,曹操很难有所作为。 针对时弊,曹操屡屡进谏,但不被采纳,对此很感失望。 之后,爆发了黄巾军起义,在镇压起义过程中,曹操立下了大功,得到了朝廷重用。 但是,朝廷卖官鬻爵,荒淫无道,日益加重。地方豪强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社会大动乱的局势已经在所难免。 曹操毕竟资历太浅,在朝廷人微言轻,也就无所作为。 在此期间,一些有野心的人,也知道曹操的能力,都希望拉拢曹操,与之同流合污。 曹操隐居期间,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帝。 王芬等人联络曹操,希望他加入,但遭到曹操拒绝。 董卓控制朝政之后,看到曹操手中有部队,也是实力派人物,也想拉拢他。 但曹操感到董卓倒行逆施,必不长久,就不愿与之合作。由于害怕董卓陷害,就逃离京师。 在这一时期,曹操只是一门心思想做出政绩,成就自己的理想。 面对混乱的局势,仅凭着一腔热血报效朝廷,匡扶社稷,拯救黎民,但没有确定的人生目标。 在逃离京城,返回陈留起兵后,开始联络关东诸侯,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此时的曹操,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十几年的政治历练,使他认识到,只有掌握一只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时候的曹操,应该是还有匡扶汉室的意愿的。 如果说这时的曹操就有了想称王图霸的梦想还不现实,毕竟他还不具备这个实力。 02 “挟天子以令诸侯”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联军征讨董卓。 曹操起兵之时,深知朝廷已经腐烂,匡扶汉室只能寄希望于外臣联盟。 但在关东诸侯到达洛阳周围之后,却各怀鬼胎。几乎都是意在伺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无意顾及朝廷的命运。 此时的曹操,意识到企图依赖外臣匡扶社稷也已经不现实啦。也就彻底失去了匡扶汉室的意愿。 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啦,任何人都无力回天啦。 此后的曹操,也开始了与地方诸侯争权夺利、抢占地盘,发展自己势力的争斗。 王允、吕布联合诛杀了董卓,汉室出现了恢复的一线希望。 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董卓部将李傕、郭祀等人带兵杀入长安,控制了朝廷。 刚刚出现的唯一曙光,随之熄灭啦。 至此,汉家朝廷已经彻底失去了掌控力,中央朝廷已经是形同虚设。 想不到的是,几年后,汉献帝一路艰辛,于建安元年(196年),又回到了洛阳。 此时的献帝,犹如烫手的山药,无人接手。 曹操权衡利弊,接受荀彧等人的建议,力排众议,把献帝奉迎到许都。 这时候的曹操,想得恐怕只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没有匡扶汉室的打算啦。 尊奉天子只是曹操图谋霸业的需要,而曹操所做的一切已经不再是为了汉室。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衣带诏事件败露,被曹操诛杀。此时曹操的心一定是拔凉拔凉的。 加之外部袁绍,刘备,孙策,刘表等都虎视眈眈,即便是铁石心肠,恐怕也彻底失望啦。 作为文学青年的曹操,追求梦想的小船,至少从此时此地就开始起航了吧。

资讯百科 2022-05-24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