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有鼎
沈有鼎简介

沈有鼎简介

沈有鼎先生(1908年-1989年)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逻辑学界的开拓者、先行者与天才人物。专长数理逻辑和中西逻辑史。他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学贯古今,融会中西,是蜚声中外的大学者。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履历3终身成就4生活往事5《集》6与金岳霖7著述目录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沈有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08年逝世日期:1989年职业:逻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哈佛大学主要成就:中国逻辑学界的开拓者、先行者代表作品:《“墨经”的逻辑学》、《有集类的类悖论》、《两个语义悖论》等 生平履历2 沈有鼎,字公武。逻辑学家。上海市人,祖籍江苏吴县。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取公费留美。1921年至193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谢弗和怀德海指导下从事研究。193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31年至1934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海德堡和弗赖堡大学杰浦斯和海德格尔指导下从事研究。1934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次年任教授,并担负指导研究生工作。1937年至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至1948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作访问研究。回国后先后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1955年后,调任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专长数理逻辑和中西逻辑史。著有《“墨经”的逻辑学》、《有集类的类悖论》、《两个语义悖论》等。 终身成就3 数理逻辑成就沈有鼎是中国早期少数几位数理逻辑学家之一。他对经典命题逻辑、直觉主义命题逻辑、相干命题逻辑、模态命题逻辑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数理逻辑领域里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两个新的逻辑演算系统,构成了两个悖论。1.“初基演算”。初基演算是比Johansson的极小演算更“小”的命题演算。建立初基演算的意义在于,从它出发一方面可以逐步扩展为Johansson极小演算,Heyting的构造性命题演算,再到二值演算;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扩展为Lewis的S4、S5再到二值演算。初基演算是上述两个方面演算的共同基础,建立初基演算可以加深我们对命题演算构成的理解。同时,初基演算还给出了一种简单而严格的命题演算证明的新的系列标记法。2.不依赖量词的部分的纯逻辑演算。所谓“纯逻辑演算”是专指加入了“同一”概念之后的狭谓词演算。纯逻辑演算中不依赖量词的部分是纯逻辑演算中极其微小的部分。这项研究成果从带等词的一阶逻 生活往事4 1928年,罗家伦就任清华校长后,曾以“学术化,民主化,纪律化,军事化”为教育方针,其中“军事化”中重要一项内容即为每天早上六点钟学生即要起来早操,后来缺席人多,“罗家伦下了一个命令,说是早操无故缺席,记小过一次。照校规:三次小过为一次大过,三次大过就开除学籍。”当时沈有鼎为清华学生,“向来生活很随便,他经常不上早操,也不请假,积累下来,被记了八次小过,如果再有一次小过,他就要被开除学籍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早操无形取消了,他才得以幸免,保留学籍,一直到清华毕业”。抗战初期,大学南迁,当钱穆等人在南岳衡山之文学院时,钱穆曾与吴雨生(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共居一室,这四人之所以能凑在一起,钱穆认为是其余三人“平日皆孤僻寡交游,不在诸人择伴中,乃合居一室”,因为还留有一个空床,钱穆先生就住进去。当时的情形,《师友杂忆》曾做如下描述:“室中一长桌,入夜,一多自燃一灯置其座位前。时一多方勤读《诗经》 《集》5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12-1ISBN:7500459084页数:385开本:32开内容简介沈有鼎先生(1908年-1989年)是当代中国逻辑学家、哲学家。他学贯古今,融会中西,是蜚声中外的大学者。本书共选沈先生30篇主要论文,分为:逻辑与数学、中国名辩思想、哲学和其他等部分。论文基本涵盖了先生所研究的领域,成为先生一生科研成果中论文部分的精华。 与金岳霖6 195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逻辑所,金岳霖以沈有鼎在清华无法立足,将他调到自己身边。1956年工资定级时,沈有鼎只到4级,工资比人家低。但沈有鼎似乎没有说话。其实,此时的沈有鼎,又能说什么话呢?金岳霖将沈有鼎带到身边,大约一方面有保护之意,一方面也要借重其天才。金岳霖的留美弟子王浩,在数理逻辑方面独步一方,七十年代以后每次回大陆看老师,金岳霖必然叫上沈有鼎作陪。对现代逻辑的了解不及沈有鼎,金岳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作为学生,沈有鼎在老师金岳霖面前总是毕恭毕敬的,但一旦论及学问,沈就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气概。尤其是,在他所长的数理逻辑方面,这位学生往往是当仁不让的。据说,金岳霖想买一本逻辑新书,沈有鼎说,“这本书你看不懂”,金岳霖果然就放弃了。也是形势比人强。以“沈有鼎悖论”盛名数理逻辑界,在纯数理层面,沈有鼎可以心无旁骛,凌空蹈虚。在现实生活中,这位逻辑天才却无法超 著述目录7 1、《墨经的逻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9月。2、《沈有鼎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3、《逻辑通俗读本》,金岳霖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初版。4、《形式逻辑简明读本》(修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三版。5、OnExpressions(论表达式),《哲学评论》第6卷第1期,1935年3月。张尚水中译,《沈有鼎文集》。6、OnFiniteSystems(论有穷系统),《清华学报》第10卷第2期,1935年4月。张清宇中译,《沈有鼎文集》。7、评《东西乐制之研究》,《清华学报》第11卷第1期,1936年1月。8、周易卦序骨构大意,《北京晨报》“思辨”专刊第36期,1936年5月6日第11版。9、周易卦序分析,《哲学评论》第7卷第1期,1936年9月。10、论自然数,《哲学评论》第7卷第2期,1936年12月。11、中国哲学今后的开展,《哲学评论》第7卷第3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