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王维与孟浩然被誉为“诗坛双璧”,他们的诗歌作品各具特色,影响深远。那么,王维与孟浩然合称什么?他们的关系好吗?本文将带您了解这两位诗人的故事。 一、王维与孟浩然合称“诗坛双璧”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王维的诗歌以山水画般的意境著称,被誉为“诗佛”;而孟浩然的诗歌则以豪放奔放、气韵生动见长,被誉为“诗狂”。两人在诗歌创作上各有千秋,因此被后人并称为“诗坛双璧”。 二、王维与孟浩然的关系 王维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常好,他们是同时代的诗人,也是好友。据史书记载,两人曾共同游历江南,欣赏美景,吟咏诗篇。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互相切磋诗词技艺,共同进步。王维曾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表达了对好友离别的不舍之情。 三、王维与孟浩然的友谊影响 王维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互相学习、借鉴,使得他们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他们的友谊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学习的榜样,许多诗人都以他们为楷模,追求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艺术境界。 总结:王维与孟浩然被誉为“诗坛双璧”,他们的诗歌作品各具特色,影响深远。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是同时代的好友。他们的友谊对彼此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学习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孟浩然,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孟浩然,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著有《孟浩然集》。其中有名的五言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可谓家喻户晓,广为人知。 孟浩然待人又很热情仗义,不仅是李白崇拜的偶像,与杜甫、王维、王昌龄等等都是私交很好的朋友,还深得张说、张九龄、韩朝宗等朝廷大员欣赏,多次"干谒"他入仕谋职。 然,就是这样一位才学高、名气大且得到贵人提携的大佬级名诗人,却怀才不遇终身未能入仕。这是何故? 真的是他得罪了玄宗皇帝?还是像《红楼梦》中的贾敬那样不屑俗务不愿为官,抑或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运气差,累试不中? 且让在下陪你一起说道说道。 一、"官谜"孟山人 孟浩然,字襄阳,公元689年出生于湖北襄阳,世称"孟山人",也就是没有功名的人,即草民,世称布衣诗人。 故孟浩然一生没有当过官。是孟浩然不愿入仕,还是读不起书或者学习成绩差入不了仕途? 其实,孟浩然并不是读不起书,他的家庭条件不算差,乃襄阳城中较为殷实的书香门第家庭。小时候的孟浩然读书也还可以,他本身又是一个"官谜",渴望着将来可以"货卖帝王家",能施展平生抱负可以建功立业。 然,年轻时候的孟浩然,太贪玩,没把科举考试当回事,一心想着趁青春,先惬意地过一把隐士生活再说。便拉着同乡好友张子容隐居于鹿门山,过着悠然的山居生活,还写下《题鹿门山》一诗。 不觉到了公元712年,24岁的张子容先着急了,便单独下山参加了科举考试,很幸运地一举高中进士。可不慌不忙的孟浩然只作了《送张子容进士举》表示祝贺后,仍沉浸于自得其乐的山水生活,对参加科举考试没作打算。 二、"干谒"未果 就这样,孟浩然又心情愉悦地过了几年幸福无忧的青春时光。 一晃,就到了公元717年,孟浩然已29岁,正好游历于洞庭湖,时逢宰相张说贬任荆州长史,听说孟浩然才气过人,很是看好,有心举荐他入仕。 原本是"官谜"的孟浩然也觉得"玩"得差不多了,亦想着通过"干谒"方式入仕。 一拍即合之下,孟浩然还写下有名的求职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这首诗也得到张说的欣赏,可推荐上去后,并没有得到玄宗皇帝的召见。 不觉又过了7年,到了公元724年,36岁的孟浩然得知玄宗皇帝巡访于洛阳,便只身前往洛阳求仕。又得襄州刺史韩思复、襄阳令卢馔(二人都是他的"忘形之交")的举荐,可还是没有音讯。 孟浩然滞留洛阳三年,一直没收到入仕的消息,只好又辗转于维扬一带,继续过着游侠般的隐居生活。 所幸的是,就在公元726年,他与25岁的李白相遇。李白非常崇拜他,当即写下有名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多年以后,两人在黄鹤楼重逢。李白又为孟浩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望,也算是惺惺相惜之下对他"干谒"未果的补偿吧。 三、累试不中 不过,孟浩然渴望入仕的想法并没有中断,便期盼通过科考之路获取成功。 于是,公元727年,39岁的孟浩然与李白作别后,便奔赴京都长安首次参加会试。据云,这次考试他的状态也还可以,据他自己分析,是可以中举的。 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放榜下来,就是没他的名字。孟浩然第一次科举考试便"意外"地名落孙山。 不甘心失败的孟浩然决心复读,次年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公元728年,孟浩然写下《长安早春》后,又意气风发地迈入二次科考之路。还曾在太学赋诗,传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佳句,一时名动公卿,一座倾服。 只可惜,他第二次考试还是失败,仍旧不明就里地落选。 公元734年,46岁的孟浩然第三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次仍然遗憾,他还是没有科考成功,入仕之门依旧对他紧紧关闭。 四、得罪了玄宗皇帝 不过,孟浩然在孜孜不倦的求仕期间,又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友谊,小12岁的大诗人王维与他交好,甚而相见恨晚,成为"忘年之交"。 那时,王维不过二十来岁,早已高中状元,还被授予管理皇家图书馆的显要职务。 据说也是王维心血来潮,一心想着邀请他的兄长还是草民的孟浩然参观他的办公室,意在鼓励他不要气馁,再接再厉总有成功的时候。 哪知,就在王维热情接待孟浩然之际,玄宗皇帝突然驾临御书苑,想看看朝廷的藏书情况。 王维和孟浩然一下都慌了,毕竟孟浩然还是平头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去皇家图书馆的。王维赶忙要求孟浩然躲到床底下迴避。 谁料,心慌之下的孟浩然却将自己衣袍的一角露在了外面。 玄宗皇帝一眼发现床下有人。王维只得告知实情,忙喊孟浩然出来接驾。玄宗皇帝见是孟浩然,对他的名气也有耳闻,便赦免二人违禁之罪,又令孟浩然背一首所写的大作听听,以便量才录用。 可慌里慌张的孟浩然,在头脑一片空白之下,念了一首很不合适宜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玄宗皇帝一听,不高兴了。这个"才高八斗"的家伙,竟然愤世嫉俗,说朕抛弃他,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也没有找朕,反诬于朕,是何居心?看来此人不堪任用! 玄宗皇帝当即岔气不满拂手而去。孟浩然最后一次宝贵入仕的机会就这样白白丟失,意味着他今生只能望洋兴叹,就此止步于朝堂。 后来的情况果然如此。 虽说也有御史韩朝宗、长史张九龄人等人欣赏其才华,帮他说好话,提携他入仕。 但决心归隐的孟浩然,已失去了入仕的信心,不愿再去争取,便游历于在江浙一带以诗会友,忘我地过着简单的草民生活。 公元740年,好友王昌龄来访。52岁的孟浩然十分高兴,热情地用汉水的特产"查头鳊"接待,一点不顾自己患有背疽不得食用海鲜的禁忌。 就在孟浩然送别王昌龄之后,当夜即病发身亡,只留下让人感慨万千的千古遗憾。 孟浩然短暂而悲怆的人生经历,亦警示世人: 求职需趁早,莫贪玩,莫误大好青春。该打拼的年龄,确要积极上进努力争取,真到人生的暮年,即便渴望功名也不那么现实了。 何况求职之路原本不易?其实一次次失败算不了什么,只要不被自己打败。面对求职之中那些稍纵即逝的宝贵机会,既要高度重视,更要紧紧抓住,切勿机会来了,却毫无准备,显得慌不择路,口不择言,以愤世嫉俗的心态堵塞自己原本美好的前行之路。 事实上,遇上好的机缘,得罪了得罪不起之人,远大的理想抱负必然会戛然而止。 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孟浩然正是因为终身未能入仕,成了古代"学而优则仕"少数没有当上官员的读书人,才有峰回路转成为大唐诗坛有名的"孟襄阳"、"孟山人",才留下那么多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作。 由此而言,草民孟浩然,鲜活的一生仍可歌可泣,亦可"笑傲江湖",足也。 不过,不是每个有才华的人在关闭一扇门后,也能打开另一扇窗。像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比比皆是,还是不误韶华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将夜昊天和佛祖是敌人关系将夜昊天为什么怕夫子。在原著中佛祖涅槃前预见到未来昊天会来人间,就布下这个局骗人们杀掉冥王之女,就是想把昊天杀死在人间。 昊天乃是将夜世界的主神,掌管这方世界,他的神格执掌这个位面,一直以来是无敌的代名词,推动永夜,以永夜来维持世界的运转,就算是夫子也不能够实打实的打败昊天。 《将夜》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一部玄幻小说,作者是猫腻。 扩展资料: 昊天是本书世界构架中的唯一神,居住于光明神国,接收道门信仰,为天下所有人崇拜,为人间本源的力量休整,多次发动永夜。在昊天看来,永夜是世界发展的必要过程,如修枝剪叶。在无数年前接收了道门的信仰之力从虚无中醒来,封闭该世界,成为世界守护神。 将夜柯浩然挑战昊天是哪一集 将夜柯浩然挑战昊天是28集,《将夜》是由金色传媒制作,杨阳执导,陈飞宇、宋伊人、袁冰妍、孟子义、胡军、童瑶、倪大红、金士杰领衔主演,郑少秋、郭品超、安志杰等特别出演,黎明特别友情出演的古装玄幻剧,于2018年10月31日在腾讯视频播出。该剧改编自猫腻所著的同名小说《将夜》,讲述了大唐边军宁缺带着小侍女桑桑来到帝都,为了给自家冤案昭雪,经一番努力考入至高学府书院,步入世间强者行列的故事。2019年1月12日,该剧获得第三届金骨朵网络影视盛典年度IP改编网络剧奖。
李浩然 (1887(丁亥年)~1947(丁亥年))名李寿熙,字伯虞,笔名浩然,陕西咸阳人。民国新闻报总编辑。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浩然别名:李寿熙国籍:中国出生地:陕西咸阳出生日期:1887逝世日期:1947职业:民国《新闻报》总编辑字:伯虞 人物生平2 李浩然(1887~1947)名李寿熙,字伯虞,笔名浩然,陕西咸阳人。。李浩然的为人继承了“忠厚传家”的祖传,认真做事,清白做人,办报的原则是“无党,无派”,客观地报道事实,伸张正义,从不与任何势力打交道。李浩然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小楷,可谓姿态自然,骨格清丽,下笔沉稳,点画含蕴,有赵孟頫之遗风。据李浩然长孙李令言回忆:“每周总有三到五人前来求字,且多为扇面”。近些年的拍卖会上,也常见李浩然的作品。1887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三代均为翰林(父:李岳瑞,祖父:李寅,曾祖父:李善荣)。幼年时与张季鸾同学于关西大儒刘古愚。13岁中秀才,当时与张季鸾同被誉为“陕西才子”。1905年被公派到日本留学(李浩然自称为“游学”),归国后在上海协助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由此步入新闻界。1911年5月,李浩然受聘进入《新闻报》,最先担任日文编辑。1913年开始担任《新闻报》总编辑,直至1941年年底上海租 主要成就3 当时中国三大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其中申报和大公报的主笔都是蒋介石的座上客,进出自由,唯独新闻报主笔李浩然是例外。不光如此,身为主笔的李浩然,还经常在第一线采访。在李浩然和其他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新闻报的日销量居全国之首,达到近二十万份。李浩然除了主持《新闻报》编务外,还每天针对当日发生的时事撰写短评和时论,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古朴清丽、可读性强和感染力大的评论文章。这些时论、短评,在当时有“北张(季鸾)南李(浩然)”之誉。 人物评价4 徐铸成在他的回忆录“报海旧闻”中这样写道:“我曾不只一次听到张(张季鸾)极口称颂李先生,说,‘伯虞先生的道德,文章,是了不起的,是我平生的畏友’”,“新闻报的老人都说,李先生对同事极和蔼,从无疾言厉色,对外很少酬应,无不良嗜好,从不涉足酒楼,妓院,他不和任何恶势力打交道。解放后,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曾努力调查上海流氓资料,发现有不少新闻界中人和所谓‘黄门’(黄金荣)‘杜门’(杜月笙)有或深或浅的联系,而李先生没有一丝一毫的牵连,真不愧是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谦谦君子’”。1947年7月25日,李浩然在搭乘电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去世。于右任书写挽联:“文享两代传当世,祸患弥天哭故人”,程沧波挽联:“特立独行,三十二年一报人,惨目伤心,十二小时成永诀”。于右任为其所书墓碑是:“新闻记者李公浩然之墓。”诚然,“新闻记者”确实是对李浩然一生的最好评注。
居浩然(1917(丁巳年)-1983(癸亥年))湖北广济(今湖北省武穴)人,中国国民党党国元老居正次子,名字是孙中山取的,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女儿居蜜,现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学术研究主任、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3著作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居浩然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17年逝世日期:1983年毕业院校:国立清华代表作品:《十论》、《寸心集》、《战争社会学》、 生平2 1938年10月考入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六期步兵科,后来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地进修。曾任淡江英专(淡江大学前身)校长。1952年3月1日发行《英萃》杂志。1959年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居浩然代表中国社会学社争取加入国际社会学社成为会员,后来成为国际社会学社理事会的理事。夫人是徐萱女士,婚后育有四名儿女,即居文、居玫、居蜜、居美,王小痴说他“一向以惧内名世”。1961年10月1日,《文星》第四十八期刊出居浩然的《徐复观的故事》。1962年文星时期居浩然以连续三篇“科学与民主”、“西化与复古”及“从门捷列夫的周期表算起”,厘清科学、民主、知识等基本观念;痛批立法委员胡秋原不懂普朗克常数的定义与傅立叶的积分公式,还胡扯“量子力学解释有三派”,最后送给胡对联:“不知所云三化论,东拉西扯一团糟”,横批“信口胡言”。整个事件下来,有人拍手叫好,有人认为居欠缺口德,所谓“极 著作3 《十论》、《寸心集》、《战争社会学》、《东西文化及其军事哲学》、《儒家学术的非宗教性》、《派深思的社会体系简介》、《论全球战略计划》、《中国兵书五种》、《论正轨战术》、《论游击战》、《蒋百里论》
浩然(1932.3.25—2008.2.20),本名梁金广,中共党员,中国著名作家。祖籍河北宝坻。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0年到山东昌乐县城关公社东村下放劳动,后担任该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61年调任《红旗》杂志编辑。1964年到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历任中国文化传播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委,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1973年出席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起连续当选为北京市第七、八、九、十和十一届人大代表,1998年推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首批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政府特殊津贴。“写农民,为农民写”是他的创作宗旨。2008年2月20日因冠心病引起心脏衰竭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人物经历4主要作品5晚年生活6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浩然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唐山赵各庄出生日期:1932年3月25日逝世日期:2008年2月20日职业:作家代表作品:《艳阳天》《金光大道》原名:梁金广 人物简介2 浩然,本名梁金广,祖籍宝坻县单家庄。因家庭贫困,父亲早年到唐山赵各庄煤矿当矿工,后举家前往落户。1932年3月他生于河北省开滦赵各庄,生长于矿区的大粪场子,出门就是摊晒或堆积的大粪干儿,弥漫的熏人臭气,也许这些从幼年就植下了浩然原始的泥土情感。父亲去世后,1942年他又随母亲投奔蓟县舅父家,在那儿与姐姐度过苦难的童年。13岁前念过三年小学、半年私塾,受到了中国民间文学和古典小说的熏陶。14岁即参加革命活动,当儿童团长。1946年浩然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只有16岁。1949年调区委做青年团工作,并开始自学文化,立志文学创作,练习写作小戏、诗歌和新闻报导。只读过三年小学的他,边工作边苦读苦写,走自学成才之路。1953年调通县地委党校当教育干事,后参加贯彻农村统购统销政策和农村合作化运动。近8年的基层干部工作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他以“深入一辈子农村,写 人物经历3 1932年3月25日出生。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56年9月调北京俄文《友好报》当记者,同年11月在《北京文艺》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引起文坛注意。1958年出版第一部同名短篇集。此后致力于创作反映北方农村现实生活和农民精神面貌的作品。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调任《红旗》杂志编辑。1962年底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1964年《艳阳天》第一卷出版,同年10月调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成为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1970年底开始创作另一部多卷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这些作品留有当时社会思潮的印记,在当时有较大影响。1973年参加了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1974年为适应政治需要写了中篇小说《西沙儿女》,创作上走了弯路。1977年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委员。1979年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86年冬天为了深入农村生活,曾到河北省燕山脚下一个小 主要作品4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乐土》、《活泉》、《圆梦》、《春歌集》等。 晚年生活5 浓烈的“文学绿化情结”1972年,浩然出版了作品《金光大道》后,名声大振,成为了那个年代里唯一出名的作家。在那样一个文化凋零的年代中,只有《艳阳天》《金光大道》等长篇小说,当年也只有浩然的这些小说可在新华书店里出售。然而根据各种资料和浩然自己的讲述,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农民的淳朴,没有失去做人的本质,更没有利用唾手可得的机会去做更多的“事”。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质朴、单纯、本分的人,他像一位农村的生产队长和村支部书记,经常穿着一件中山装,说话腼腆,没什么架子。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浩然主动隐退,过起了少人关注的晚年生活。1986年秋,浩然从北京市文联宿舍直接搬到了位于北京东部的河北省三河县定居。在深入生活为新时期农村纵情讴歌的同时,致力于培养文学新人。1997年5月,在北京市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浩然当选为北京作协主席,2003年9月后任北京作协名誉主席。晚年的浩然舍弃了京城的安逸与舒适,扎 人物评价6 他热情关心北京市的文学艺术事业,他为发现、扶植、培养文艺人才,繁荣北京市的文学艺术创作,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他在京郊及河北三河县实施“文艺绿化”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京郊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功德无量、意义深远的善举与壮举。他浓烈的“文学绿化情结”和甘当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和学习。“写农民,给农民写”、“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踏实代言人”是他一生的誓言和奋斗目标。有学者评论他的作品“是很形象的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的图画”、“写出了个人和社会的双向的真实”、“是朴实无华的自传体,给人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艺术感受”、“具有史料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价值”。1、同行评价“浩然绝对不是一个逢迎权势的人,而是一个作风严谨、勤奋自律、道德水准高尚的作家。”著名作家祁淑英曾在1999年发表的文章《“浩然”正气笑傲文坛———寻觅浩然足迹》里这样写道。祁淑英听到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诗歌成就4历史评价5史书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孟浩别称:诗星、孟襄阳字号:字浩然 号孟山人所处时代:唐代(盛唐)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湖北襄阳出生时间:689年去世时间:740年主要作品:《孟浩然集》《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主要成就:山水田园诗创作派别: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人物生平2 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唐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唐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唐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容进士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唐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谒张说。登岳阳楼,作《岳阳楼》诗以献。唐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四月赴任。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唐开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病寄张八》。九月九日,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 诗歌成就3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 历史评价4 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解闷十二首》:清诗句句尽堪传。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一味妙悟 史书记载5 《新唐书·孟浩然传》《唐才子传·孟浩然传》
周浩然,原名周世超,即墨县东瓦戈庄(今属瓦戈庄乡)人。父亲周孚先是有名的律师。周浩然烈士作为“左联”在青岛战斗牺牲的第一人,是集作家、诗人、革命者、抗日英雄于一身的20世纪30年代青岛革命文化名人之一。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人物事迹4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周浩然别名:周世超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即墨县东瓦戈庄出生日期:1915逝世日期:1939职业:共产党革命先烈毕业院校:山东大学哲学系信仰:共产党主要成就:即墨县委组织部长性别:男 人物经历2 参加进步学生团体:周世超10岁时,到青岛读书。这期间,他目睹了日本资本家勾结军阀张宗昌屠杀青岛纱厂罢工工人的惨案,悲愤异常。1927年大革命的浪潮波及青岛,群众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军阀”的口号,那慷慨激昂的情绪,声势壮阔的场面,在他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后来,在青岛市立中学国文教员胡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参加了进步学生团体。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为着民众的生活,民族的生存,得向那恶魔,向那暴君去宣战,去勇敢地搏斗,歼灭戕害我们民族的虎狼,铲除暴虐我们民众的敌人。火光烛天是我们的前程,白骨遍地是我们的作为,引昼驱暗是我们的目的,旋转乾坤是我们的最终!”参加青岛“左联”:1932年周浩然初中毕业后,去北平大同中学求学。在这里,他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天天跑到国立北平图书馆饱览群书。他攻读政治,研究经济学,学习哲学,读法律书,自修外语,还从事文学写作。 人物事迹3 周浩然(1915~1939),原名周世超,即墨县东瓦戈庄(今属段泊岚镇)人。周世超10岁时,到青岛读书。在青岛市立中学国文教员胡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参加了进步学生团体。1932年,周浩然初中毕业去北平大同中学求学。在这里,他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天天跑到国立北平图书馆饱览群书。1933年上半年,日军占领榆关,北平形势危急,周浩然由上海辗转返回青岛。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大好河山,他心情十分沉闷。是年夏天,他参加青岛“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负责编辑文艺刊物《汽笛》,先后以觉民、明、心影等笔名发表了《当》、《两种不同的人物》、《又是黄花遍地时节》、《为了这个》、《生活》等几十篇杂文,同时翻译了日本山村雄本的《一日间》。《汽笛》的出版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激怒了国民党青岛当局。1933年秋,汽笛社成员姜宏、于令非遭逮捕,周浩然和于敏道被通缉,《汽笛》文艺社被 后世纪念4 周浩然烈士纪念馆坐落于即墨市刘家庄镇西南1.5公里西尖庄村东侧(烈士殉难处)。纪念馆南北长90米,东西宽80米,建有纪念馆、烈士事迹展厅、纪念碑亭、烈士雕像、烈士经典睿语纪念壁、周浩然烈士牺牲前会议旧址等等。烈士事迹展厅里陈列着周浩然烈士的遗作,文章、诗词、格言、日记等18万余字。展有图片256幅。纪念碑亭由即墨市人民政府投资10万元于2001年建立,碑亭占地面积225平方米,碑高1.8米,碑宽0.6米,材料选用产自浙江的碳黑磨光大理石。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镀金“周浩然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高小岩楷书题写。周浩然雕像采用崂山花岗岩雕刻而成,高3米,宽1.5米,厚1米。雕像落座在崂山红花岗岩基座上,基座四周镶嵌着四幅汉白玉浮雕。在烈士雕像北面建有烈士经典睿语真迹纪念壁,真迹纪念壁成微弧形,环抱周浩然烈士雕像。壁长15米,象征着周浩然烈士1915年出生。中间镶嵌着39块花岗岩磨光石板,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