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哲理智慧。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成语典故“燕然勒石”背后的故事及其寓意。 一、燕然勒石的典故来源 “燕然勒石”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燕然山位于今蒙古国境内,是古代匈奴的领地。公元前1世纪,汉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成功平定了匈奴对西域的侵略,使得丝绸之路重新畅通。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班超在燕然山上刻下了一块巨石,上面刻有“燕然勒石”四个大字,意为“燕然山之石”。 二、燕然勒石的历史背景 燕然勒石发生在东汉时期,那时正值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频繁。汉武帝时期,汉朝为了对抗匈奴,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然而,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势力逐渐恢复,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弱。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东汉政府决定派遣班超出使西域,以巩固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 三、燕然勒石的故事梗概 班超带领使团出使西域,先后征服了鄯善、龟兹等国家,成功阻止了匈奴对西域的侵略。公元91年,班超带领大军攻打匈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班超在燕然山上刻下了一块巨石,上面刻有“燕然勒石”四个大字。这块巨石成为了汉朝与匈奴之间战争的象征,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勇敢和坚韧。 四、燕然勒石的寓意 “燕然勒石”这个成语寓意着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决心和勇气。它告诉我们,只有勇敢面对挑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同时,它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总结:燕然勒石这个成语典故,既展示了汉朝时期的历史风貌,又传递了中华民族勇敢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历史上,北魏虽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但他产生的历史影响,却极为深远。北魏王朝不但促进了民族融合与佛教的传播,同时还孕育出关陇集团这种超级怪物,直接决定了此后数百年的历史走向。 有关北魏王朝的历史,我们还得从汉朝那会儿说起。话说在汉朝的时候,北方生活着一个叫做鲜卑的民族,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在鲜卑族当中,有一个叫做拓跋的部落,常年生活在黑龙江大兴安岭一带。这个拓跋部落,就是北魏政权的源头。 后来,随着汉朝将匈奴打趴下,一部分匈奴选择内迁,彻底臣服于汉朝。另外一部分匈奴,则是选择向西迁移,后来逐渐去了欧洲那边。 匈奴的变化,对于草原来说,自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匈奴离开,北方草原就出现了势力真空。所以在这个时候,鲜卑就开始逐渐迁移,逐渐从大兴安岭地区,扩张到了漠北地区。 此后,在整个东汉时期,鲜卑曾经两次被统一。一次是在东汉后期,当时鲜卑这边有个叫檀石槐的人,基本统一了整个鲜卑。而当时汉朝这边,正是汉桓帝在位的时候。汉桓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内部已经是矛盾重重,所以根本没空去管刚刚壮大起来的鲜卑。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鲜卑顺利发展了起来,成了北方真正的霸主,彻底取代了匈奴。 不过,檀石槐统一鲜卑的时候,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统治体系。当时的鲜卑,只是一个类似部落联盟性质的东西。所以檀石槐死后,鲜卑很快就再次分裂了。 直到四十多年之后,到了东汉末年。随着中原内部彻底分裂,中原统治者再也没精力管草原这边的事情。而当时的鲜卑内部,又恰好出了一个叫轲比能的强人。这个轲比能先是对曹魏政权称臣,然后借着称臣的机会,统一了整个鲜卑,彻底成了曹魏在北方的心腹大患。 巅峰时期的轲比能,麾下有十多万精锐。单论军事力量,说不定比南边蜀国和吴国更强。就连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都曾经联系过他,希望能和他一起联手,南北夹击曹魏。 只可惜,这位轲比能刚刚统一鲜卑,准备南下中原的时候,曹魏这边就抢先下手了。当时曹魏这边正是曹叡在位,北方幽州地区,被一个叫王雄的官员管理。这个王雄见到鲜卑越来越强大,觉得不是个事,所以就派了一个叫韩龙的刺客,直接把轲比能给刺杀了。 轲比能死后,因为他也同样没有建立完整的统治制度,所以他前脚刚被刺杀,后脚鲜卑就再次分裂了。而鲜卑的这才分裂,对中国历史来说,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自此之后,一直到西晋灭亡,鲜卑各部开始南下的时候,鲜卑内部都没能再出现任何一个强人,真正把鲜卑统一起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西晋灭亡之后,鲜卑不是以一个整体南下,而是各部落分别南下,然后各自建立政权的原因。 而轲比能在世的时候,北魏的开创者拓跋家族,当时还只是鲜卑内部的一个普通部落而已,这个部落的名字就叫做拓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拓跋家迎来了建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关键人物。 这个人,叫拓跋力微。 轲比能统一鲜卑的时候,鲜卑其实依然只是一个部落联盟。既然是联盟,那联盟内部,自然就会有很多争斗。大概在公元220年左右,也就是曹丕正式篡汉,三国时代正式开始的那一年,在鲜卑联盟内部,发生了一场不为人知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当中,拓跋部落战败了。而拓跋力微,就是当时拓跋部落的族长。 既然部落战败了,那拓跋力微自然要带着剩余的族人,转移到新的地方。后来,在拓跋力微的带领之下,残存的拓跋部落,就找到一个叫‘没鹿回’的强大部落依附。 说起来,这个‘没鹿回’部落,那也是大有来历的。当年在西汉初期的时候,汉文帝还没登基之前,娶了一个姓窦的姑娘。这个窦姑娘原本只是吕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只不过被赐给了当年尚在潜邸的汉文帝。巧合的是,后来这位窦姑娘,还给汉文帝生了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所以,这位窦姑娘,后来就成了汉景帝他妈,以及汉武帝的奶奶。而这位窦太后上位之后,也没忘了扶持自己的家族。就这样,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汉窦家,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了。 从窦太后开始,此后整个汉朝期间,窦家虽然多次起落,但一直都是汉朝内部的顶级大家族。而到了东汉后期的时候,窦家又出了一位皇后,就是汉桓帝的皇后。而汉桓帝死后,窦家企图发动政变,诛杀宦官,但结果却失败了。 因为这场失败,所以当时很多在边境的窦家人,就全都往北方草原上跑。窦家祖上也是很厉害的将军,东汉最巅峰的战绩‘勒石燕然’,就是窦家人创造的。所以就算是到了草原上,窦家人依然能吃得开。 后来,窦家人逐渐收拢了周围的一些游牧百姓,形成了一个新的部落,这就是‘没鹿回’部落。对于‘没鹿回’这个名字,后世史学家也有推测,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窦家人取得一个谐音,意思就是‘没路回去’的意思。 而到了三国时代,没鹿回部落的族长,是一个叫窦宾的人。在窦宾的领导下,没鹿回部落发展的势头不错。虽然当时只是草原的部落之一,但地盘却不小。就是在这个时候,落败的拓跋力微,率领残余部族,前来投奔窦宾。而当时窦宾第一次见到这个拓跋力微,就认定他绝对不是一般人。所以此后不久,窦宾直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的历史证明,窦宾的眼光确实没看错。但是这件事的结果,他却没能预料到。 在窦宾的帮助下,拓跋力微很快就逐渐带领部落,恢复了一定的实力,很多旧部都纷纷前来投靠。如此,过了二十多年之后,窦宾要去世了。窦宾临死之前,曾经明确留下遗言,让自己的儿子们善待拓跋力微。但窦宾的两个儿子,却担心拓跋力微威胁他们的地位,所以打算直接干掉这个妹夫。 结果,还没等他们下手,拓跋力微就得知了这个消息,然后抢先下手,干掉了窦家人,甚至连他那个姓窦的妻子都杀掉了,然后吞并了整个‘没鹿回’部落。 干掉窦家人这件事,拓跋力微当然做得不太地道。但这件事,却让拓跋部落注入了一半的窦家人的股份。所以,后来北魏的皇族身上,其实是有一半窦家人的血统。 吞并了整个‘没鹿回’部落,此时鲜卑的那位强人轲比能,也早就被刺杀了,鲜卑内部也早就分裂了十多年。所以在这之后,拓跋部落一跃就成了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当时拓跋力微麾下,部众已经达到了三十多万人,光是精锐士兵就能召集十多万。 就在拓跋力微侵吞没鹿回部落的同时,中原那边也发生了一场剧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政变。隐忍多年的司马懿,终于暴起发难,彻底控制了曹魏的大权。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曹魏政权进入了司马家的时代。 曹魏政权的内乱,对于草原上的拓跋部落来说,自然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能继续安心发展了。 此后的几十年里,拓跋部落在拓跋力微的带领下,继续猥琐发育。而中原这边,司马家控制了曹魏之后,又灭掉了蜀国,建立了西晋。据说拓跋力微特别能活,一直活了104岁。拓跋力微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司马炎在位了。而且就在拓跋力微去世两年之后,司马炎便派大军南下,彻底灭了东吴,真正统一了天下。 司马炎在位的时候,晋朝其实还是比较强大的。所以拓跋力微执掌拓跋部的时候,也没想过真正有一天能南下中原。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在拓跋力微去世之后,接下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局面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拓跋力微去世之后,因为他打下的家业实在是太大,所以在他死后,拓跋部落也难免会分裂。不过,在这之后不久,拓跋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却开始崛起了。拓跋猗卢是北魏开国过程当中,第二个重要人物。 简单来说,拓跋猗卢成年之后,继承了拓跋家的一部分地盘,基本上就在今天的山西北部。此后,拓跋猗卢靠着自己的智慧,逐渐统一了其他几个拓跋家的分支,再次统一了整个拓跋部。 就在拓跋猗卢在北方崛起的同时,西晋这边却出了大乱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简单来说,当时西晋内部的几个司马家王爷,为了争夺权力,相互混战,导致西晋国力大跌。如此一来,那些北方游牧势力,自然要纷纷南下中原,抢占地盘了。 首先暴起发难的,是南匈奴的首领,刘渊。 刘渊起兵之后,迅速席卷整个北方。后来刘渊虽然没能彻底灭掉西晋,但他的继承者却直接攻破了洛阳和长安,彻底灭了西晋。有意思的是,刘渊作为一个匈奴首领,他自己却不认为自己是匈奴皇帝,而是自称继承了汉朝皇帝的衣钵,还尊当年蜀国皇帝刘禅为皇兄。 刘渊这边起兵之后,拓跋猗卢也开始扩张。不过当时拓跋猗卢并没有选择直接南下,而是选择协助西晋,先进攻刘渊。拓跋猗卢也不傻,他很清楚,如果刘渊真的崛起了,那下一个倒霉的,绝对是他的拓跋部。所以,对于拓跋家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先帮西晋打压刘渊,然后再趁机发展自身。等到双方两败俱伤之后,拓跋家才趁机南下摘果子。 这个想法,其实不止拓跋猗卢会有。当时鲜卑内部,其他几个势力也有。当时在鲜卑内部,拓跋家无疑是最强大的一个分支。但除了拓跋家之外,其实还有另一个分支也很强,这就是慕容家。 因为这两家都很强,所以在以后的百年里,这两家就开始相爱相杀了。 刘渊崛起之后,还没等他灭了西晋,他本人就死了。但在刘渊去世之前,他已经建立了一个政权,后世史称‘汉赵’。在进攻汉赵的过程当中,拓跋猗卢左右逢源,不断为自身谋取利益。这期间,主要和拓跋猗卢唱对台戏的,是西晋在山西地区的最高官员刘琨。 对于刘琨这个人,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应该都听说过‘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在这个成语故事当中,主角名叫祖逖,后来在西晋灭亡之后,曾多次率军北伐。而那个和祖逖一起大半夜不睡觉,天天摸黑起来练剑的人,就是这个刘琨。 在西晋末年的时候,刘琨已经是山西这边的最高负责人了。可惜司马家实在是不太给力,要不然单凭刘琨在北方的努力,说不定就能扭转乾坤了。 而当时的拓跋猗卢,便是站在刘琨这边,帮刘琨打汉赵政权。因为抗击汉赵政权有功,所以后来,拓跋猗卢还被西晋直接封为代王。连带着整个拓跋部落,也从一个游牧部落,变成了西晋末年的代国。 这个代国,就是北魏的前身。 随着代国出现,西晋灭亡,中原北方彻底分裂,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十六国时代初期,代国已经是北方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了,并且有可能彻底统一北方。但可惜的是,到了拓跋猗卢晚年的时候,因为继承人问题处理不善,拓跋猗卢本人被他儿子给杀了。 而拓跋猗卢被杀之后,代国陷入了长时间的混乱。此后的二十二年里,代国换了八个执政者。如此一来,代国想要对外扩张,自然就很困难了。 就这样,拓跋家错过了第一个统一北方的机会。如果当时没有内乱的话,拓跋家在东晋十六国初期,其实就有可能统一北方了。 直到二十二年之后,拓跋家终于又迎来了一位强人,这个人叫拓跋什翼犍。在打仗方面,拓跋什翼犍其实只能算是二流的本事。所以他在位期间,并没有让代国的地盘大幅扩张。但是因为他早年在后赵政权做过质子,眼界还算比较高。所以他在位期间,对代国内部进行了改革。 经过拓跋什翼犍的改革之后,代国逐渐进入到了奴隶制社会后期,有了完整的统治体系。这对拓跋家后来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到了拓跋什翼犍晚年的时候,前秦开始崛起了。在前秦那位强人苻坚的进攻之下,拓跋什翼犍根本就挡不住,后来代国内部更是后院起火,拓跋什翼犍直接被自己儿子杀了。所以,在这之后不久,代国就被前秦彻底吞并。连带着整个拓跋部,也成了前秦的臣子。 但是,因为前秦吞并代国之后,并没有彻底分化瓦解代国的旧有统治,也没有对拓跋家斩草除根,这就为后来拓跋家复国,埋下了伏笔。 代国被灭十年之后,历史上就发生了那场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结束以后,随着前秦主力被东晋消灭,整个北方彻底分裂。拓跋家当时也趁势而起,准备复国。这时候北魏就迎来了开国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强人,拓跋珪。 拓跋珪是拓跋什翼健的孙子。在前秦崩溃之后,拓跋珪直接召集拓跋家的部众,正式宣布复国。而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拓跋珪将凭借自己超强的军事才能,带领拓跋家横扫北方。 顺便说一句,拓跋珪复国之后,最开始其实这个国家还是叫代国。但是后来,拓跋珪考虑到当年的曹魏政权,在北方更得人心,所以就把国号改成了魏,以此来宣示自己的魏国继承人身份。公元386年四月,随着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北魏正式开国了。 拓跋珪,就是北魏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位皇帝。 北魏开国之后,拓跋珪首先要对付的,就是周围的匈奴部落。因为拓跋家所在的这块区域,原本就是南匈奴的驻地。再加上前秦统治北方的时候,有意将双方混居,企图让他们融合。所以北魏开国之后,拓跋珪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征服周围的几个匈奴部落。 在拓跋珪的快速扩张之下,很快,短短两年之内,拓跋珪就彻底兼并了周围的几个匈奴部落,一家独大。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个被拓跋珪兼并的匈奴部落首领的儿子,趁乱逃走了。这孩子当时只有十岁,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是拓跋珪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 这个孩子,叫赫连勃勃。 吞并了周围几个匈奴部落之后,下一步,拓跋珪开始向北方扩张,击败了草原上新崛起的高车族。击败高车之后,北魏的领土,就包含了一部分草原,可以培养强大的骑兵了。 有了骑兵之后,接下来拓跋珪开始率领北魏精锐南下,和南部的后燕争锋。后燕也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只不过不是拓跋家的,而是鲜卑族另外一个分支,慕容家的政权。当时的后燕,算是北方最强大的一个势力。 但是结果,北魏和后燕开战之后,拓跋珪却凭着自己的智慧,在参合坡一战当中,击败了后燕主力。此战之后,北魏就逐渐成了北方最强大的政权,有资格统一北方了。 此后的两年时间里,经过一番艰苦的作战,北魏逐渐吞并了整个后燕,彻底在北方一家独大。此时的北魏,已经占据了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中部、东部等大片区域。在整个北方,此时只剩下雄踞关中的后秦政权,勉强还能和北魏抗衡。 所以接下来,北魏就开始向关中地区发力,进攻后秦。在这个过程当中,北魏其实也有很多战果。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拓跋珪却被自己的次子给刺杀了。 拓跋珪的死,仿佛形成了一个魔咒。自从拓跋珪开始,后来北魏所有的皇帝,基本上都不太长寿。活得最长的,也就是四十多岁,有几个甚至二十多岁就没了。这和当年拓跋力微活了104岁的长寿相比,实在是很讽刺。 而北魏皇帝的短命特点,也为后来整个北魏时代,埋下了一个大雷。 拓跋珪死后,其长子拓跋嗣即位。拓跋嗣也算是一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内修德政,外拓疆土。为了抵挡北方的柔然,拓跋嗣还在北方设置了六座军镇。 当北魏这边发生动荡的时候,南方其实也发生了很多事情。 就在北魏刚刚吞并后燕之后不久,当时南方还是东晋政权统治,不过却已经到了王朝末期了。当时的东晋内部,因为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期间又有权臣作乱,世家大族割据一方。 在平定农民起义的过程当中,有个出身底层的将领,名叫刘裕,逐渐开始崛起,并且身居高位。经过十多年的征战之后,刘裕爬到了东晋权力金字塔的顶点,开始控制整个东晋。此后,刘裕又率领东晋军队,挥师北伐,消灭了好几个北方政权。 与此同时,北方的后秦政权,也逐渐被胡夏政权取代。这个胡夏政权,就是那位当年逃走的匈奴首领之子,赫连勃勃建立的。 就这样,到了拓跋嗣在位后期的时候,南方的刘裕因为年龄越来越大,短时间内已经无法统一中原,所以就先篡取了东晋的皇位,建立了刘宋政权。公元420年,随着刘裕篡位,刘宋开国,历史正式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刘宋开国之后,没过两年,刘裕就病逝了。而刘裕病逝之后,拓跋嗣则是趁机率兵南下,占领了洛阳地区,将北魏的领土范围进一步南扩。不过,就在这之后不久,拓跋嗣也去世了,死时仅仅32岁。 拓跋嗣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拓跋焘即位。拓跋焘是整个北魏历史上,最会打仗的一个皇帝,战斗力超强,十二岁的时候,就曾经率兵击退过柔然的进攻。拓跋焘即位之后,恰逢胡夏政权的赫连勃勃去世,胡夏政权内乱。拓跋焘趁机率军进攻胡夏,很快就吞并了胡夏,控制了整个关中。 占领关中之后,此时北魏在北方已经是一家独大了。所以,接下来拓跋焘又趁着南方的刘宋政权,正在忙着休养生息的时候,开始彻底扫平北方。此后的几年里,拓跋焘先后灭了北燕和北凉,并且进一步击退了柔然。 到了公元439年的时候,随着北魏吞并北凉,北魏彻底统一了北方。 从拓跋珪复国,一直到拓跋焘统一北方,这期间北魏一共花了三代人五十多年的时间,从复国一直到统一北方。在这半个世纪当中,北魏一直处于上升期。但是接下来,随着北魏彻底统一北方,南方的刘宋政权也逐渐完成了休养生息的任务。所以南北双方的大规模冲突,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当时北魏这边,是最能打得拓跋焘在位。而南朝那边,则同样也是一位明君刘义隆在位。两大政权都处于历史顶点,这场战争注定就很惨烈了。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当中,刘宋政权和北魏三次开战,双方互有胜负,而且全都损失惨重。 最重要的是,谁也无法奈何对方。 虽然拓跋焘军事才能比较强,而且在战争过程当中,还替北魏攻占了一部分地盘。但从整体上来说,双方还是谁也奈何不了谁。而刘义隆三次北伐之后,南北双方都损失惨重,此后就只能逐渐休战了。 所以,到了拓跋焘时代之后,北魏整体就从增量时代,变成了存量时代。 既然对外扩张停止了,那北魏自然就只能对内改革了。 公元452年,拓跋焘因为到了晚年之后,脾气暴躁,搞得国内朝政混乱,最终被刺杀而死。而拓跋焘死后,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北魏先后换了四个皇帝。而且其中三位皇帝,都是少年登基,然后英年早逝。 如此一来,北魏在这二十年当中,成绩自然非常有限。除了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并且大兴佛教之外,几乎没什么可说的。 直到拓跋焘去世二十年之后,北魏又出现了一个重量级皇帝,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拓跋宏,五岁即位。因为是年少即位,而且北魏向来有立子杀母的传统,所以孝文帝即位之后,北魏大权常年掌握在他奶奶冯太后手里。 在北魏历史上,冯太后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执政者。她掌权期间,除了维护国家稳定,继续休养生息之外,还在多个方面,推动胡汉融合。 除此之外,冯太后对中国历史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一个叫‘均田制’的东西。 所谓均田制,就是当时北魏政府,把国内所有无主的土地,都收归国有,然后租给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如此一来,土地兼并的问题,自然就得到了缓和。后来这项制度,先后被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继承,而且成了古代统治者,解决土地矛盾的一个重要思路。 甚至到了现代,这也是我们在土地问题上,最值得借鉴的一项古代制度。 在冯太后的控制下,北魏平稳度过了那段频繁换皇帝的时代。等到孝文帝长大之后,孝文帝又正式亲政,并且在冯太后执政的基础之上,继续推行胡汉融合,而且开始进行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 所谓孝文帝改革,就是把原本北魏的鲜卑制度,改成汉人的制度。如此一来,可以推动北魏内部的胡汉融合,消除胡汉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胡汉矛盾一直是北朝所有政权内部,最头疼的一个问题。 在此之前,整个十六国以及南北朝初期,各大政权想过很多办法,但最后基本都失败了。直到孝文帝这里,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经过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开始逐渐汉化。就连身为皇族的拓跋家,都改汉姓为元。另外,北魏政权还迁都洛阳。到了这个时候,北魏已经彻底汉化,成了一个彻底的中原王朝了。 除此之外,就在孝文帝在位的这段时间里,南朝进行了一次改朝换代。南方的刘宋政权,被权臣萧道成篡取,建立了萧齐政权。因为南方在内乱,没空管北方的事情,所以孝文帝才有精力去推行汉化改革,这也是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孝文帝去世之后,北魏的胡汉矛盾,基本上已经被解决了大半。但一个新的问题,却又开始出现了,这个问题,就是土地兼并问题,以及北魏政府的腐败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北魏建立的时间长了,内部开始出问题了。 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北魏先后换了三位皇帝,分别是孝文帝的儿孙两代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孝文帝儿子那一代人还好,总算能守住孝文帝的改革基业,最多也就是北魏政府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是到了孙子那一代,因为孝文帝的儿子,废除了立子杀母的传统,所以出现了外戚掌权的问题。 当时掌权的,是孝文帝的儿媳妇,胡太后。和当年的冯太后相比,这位胡太后就差了太多了。除了弄权之外,基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后来为了夺权,甚至还把自己的亲儿子给毒死了。 与此同时,北魏因为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个过程当中,北魏中央为了平定农民起义,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实权。如此一来,北魏自然就出现了地方将领势大,中央逐渐衰落的现象了。 如此,到了公元523年,因为种种原因,当年北魏设置在北方的六座军镇,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军镇士兵起义。这场起义,直接动摇了北魏的统治基础。和之前的农民起义不同,这次起义的,都是北魏最精锐的士兵。 所以,这场‘六镇起义’,直接导致北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失效了。在镇压六镇起义的过程当中,地方权臣尔朱荣趁势崛起,开始把持大权。此后,尔朱荣听说那位胡太后,把自己亲儿子毒死了,直接打着替皇帝报仇的名义,带兵杀入京城。此后,尔朱荣直接把洛阳这边的北魏鲜卑贵族,全都杀绝了,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结束后,尔朱荣因为反对声音太大,无法自立为帝,所以就拥立了另一位元家后裔元子攸为帝,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元子攸又不甘心被尔朱荣挟持,所以后来,元子攸直接找了个机会,在皇宫内刺杀了尔朱荣。 尔朱荣虽然被杀,但尔朱家的势力还在,得知尔朱荣被杀之后,尔朱家的余部,直接进攻洛阳,干掉了元子攸。而元子攸被杀之后,尔朱家的暴行,瞬间引起了众怒。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尔朱荣昔日的老部下高欢,趁势起兵,灭了尔朱家。 但是灭了尔朱家之后,高欢又控制了北魏的中枢大权,拥立元修为皇帝。此时的北魏,已经完全落入了高欢的控制,而元修被拥立之后,又不甘心被高欢控制。但是有之前刺杀尔朱荣的事情在,元修也没办法刺杀高欢。 所以接下来,历史上就出现了非常奇葩的一幕,身为皇帝的元修,竟然直接逃走了。 元修被高欢拥立之后,在整个北魏内部找了一圈,发现了一个叫宇文泰的将军。当年为了镇压六镇起义,北魏中央给了地方将领实权。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尔朱荣趁势崛起之外,还有一个叫贺拔岳的将领,负责带兵征讨关中。 在征讨关中的过程当中,贺拔岳逐渐崛起,并且团结了身边的年轻将领,以及关中地区的很多老牌世家,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关陇集团的最初原型。 不过,就在贺拔岳崛起之后不久,贺拔岳就意外被刺杀了。而贺拔岳死后,关陇集团又推举内部最有势力的宇文泰,做了新的首领。所以,此时的宇文泰,已经在关中地区相对独立,实力极强。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元修趁着高欢身在太原地区的时候,直接带着文武百官,从洛阳逃往关中地区。 随着元修逃往关中,高欢再次拥立元善见作为新的皇帝。而关中那边,元修到了关中地区之后才发现,原来宇文泰也不是什么好人,同样也是一个大权臣。所以后来,宇文泰干脆直接毒死了元修,改立元宝炬为皇帝。 就这样,北魏彻底分裂了,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此后的二十年里,东魏和西魏双方,各自宣称自己才是北魏正统,相互征战,但是却谁都奈何不了对方。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东魏一直都是高欢把持,而西魏一直都是宇文泰把持了。 直到二十年之后,随着高欢和宇文泰去世,他们的子侄辈,直接篡取了皇位。东魏变成了北齐,西魏变成了北周。到了这个时候,元家或者说拓跋家做皇帝的历史,就彻底结束了。 但实际上,从公元534年,元修逃离洛阳,北魏彻底分裂的那时候开始,北魏就已经彻底没有了。这之后的历史,其实是东魏和西魏的历史。 这就是历史真实的北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蓝花楹又名紫云木,它是一种观赏价值非常高的落叶乔木,其植株高达、花姿优美,观赏价值非常高,很多花友将蓝花楹制作成盆栽放在家中养护。为了对蓝花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蓝花楹花语以及养护技巧。 蓝花楹花语介绍 蓝花楹的花语是什么,蓝花楹代表着宁静深远,应为蓝花楹的植株高达,高度能达到15m,紫色的花朵给予我们的视觉体验极佳。蓝花楹长作为园林、道路的梅花,植株开花时落英缤纷,让道路显得格外宁静深远。 另外蓝花楹有着忧郁绝望的意思,紫色的花朵代表着忧郁,让人绝望,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当蓝花楹绽放的时候,给予我们痛彻心扉的感觉,在绝望中等待爱情是注定没有结果的,即使这样也要强忍着痛坚持下去。 蓝花楹的养殖技巧 1,光照充足 蓝花楹喜光照充足的环境,养殖蓝花楹盆栽的过程中,建议将它放在采光较好的地方养护,这样更有利于植株的生长以及开花。另外,夏季光照较强,为了避免强光对植株造成伤害,此时应当做好遮阴措施,让其处于半阴的环境中生长。 2,保温措施 蓝花楹喜温暖的环境,其耐寒性较差,为了避免植株受冻,冬季必须将蓝花楹搬入室内进行保暖,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0℃左右,植株就能顺利越冬了。另外,夏季养殖蓝花楹需要做好遮阴措施,同时加强通风,控制温度不超过33℃。 3,肥水得当 养殖蓝花楹离不开合理的浇水以及施肥,其浇水要点在于见干见湿,根据土壤的干湿度进行浇水,春夏秋三季可保持土壤湿润,冬季保持土壤偏干燥。蓝花楹施肥要掌握薄肥多施的原则,生长季节20天追施一次稀薄的液肥,花期前后追施磷钾肥,保证植株的生长。 neiye_fyshang();
老师是那么幸苦耐人寻味造句,那么无私,那么慈爱,那么体贴。 母亲总是那么疼我,那么爱护我,那么关心我,那么对我好。 同学们总是那么帮助我,那么关心我,那么了解我,那么和我说笑。 母爱,那么伟大,那么神圣,那么温柔,那么耐人寻味。 春天来了,一切都开始苏醒,阳光是那么地和煦,空气是那么地温润、天是那么地蔚蓝、草是那么地绿。 我的母亲是最爱微笑的,她的微笑是那么地美丽,那么地灿烂,那么地甜蜜,那么地温馨! 或许雪是那么难遇一回,今日的雪是那么洁白,今天的雪是那么大,今天的雪是那么不停地下着。楼上楼下全是一白,楼上楼下为一通。雪是那么美,有着规则的形状但切有着不规则的美丽。 我的妈妈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勤劳,那么的温柔,那么的善良。 草原那么宽、那么广、那么无边无际、那么和谐安逸,我怎么能不喜欢呢? 我们的祖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繁荣那么的昌盛那么的伟大。 这些回忆,那么清晰,那么美丽,那么甜美,那么美好! 天是那么蓝,地是那么广,草是那么绿,牛是那么壮。 校园是那么幽静,那么美好,那么让人心驰神往,那么让人流连忘返。 意味深远耐人寻味的是组词? 耐人寻味。九,也是别具匠心和耐人寻味的,旁睨竹树云石,不冷不热、这部电视剧情节庞杂多变。七、这部电视剧情节复杂多变、他走时丢下了一句话。五,但也总会有高潮的喜悦、看了这部小说。八。十三。二,俯听泉、这篇散文虽然篇幅很短,婉转西流的汨罗江和江边那一缕亘古不变的。十五一。十一,就像人生一样有低谷,读起来耐人寻味。六,蕴意耐人寻味。四、人生就像一首耐人寻味的歌、老教授讲话含蓄幽默,休会着豪情不尽的生涯,自辰及酉。十二。十四、这个故事的结尾留下了一个悬念,也有高潮部分。十、这部电影教育意义深刻,真是耐人寻味、这本书非常有教育意义,有低潮部分。三,耐人寻味,这个小区中心的环境设计,但揭示出的道理却耐人寻味、杯酒过汨罗这个耐人寻味的已然离我们远去,可以探寻的足迹唯有盘中微微泛黄的粽叶,很多地方都耐人寻味、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蕴意耐人寻味、仰观山、另外、咀嚼着一些耐人寻味的话,耐人寻味,真是令人耐人寻味啊,耐人寻味
儿童少年时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时注意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对于当时的体质增强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一生的健康水平也影响深远。下面跟随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了解一下吧! 儿童少年的骨骼肌肉处在迅速生长阶段,科学地体育锻炼,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对骨骼的血液供应,使孩子的骨骼获得更多养料,加上运动时跑跳等活动对骨骼有一定的机械刺激作用,能促使骨骼长得更长和坚固。 心脏的生长发育有两个高峰:从出生至五岁是心脏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青春发育期是心脏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在这两个高峰阶段,心脏生长发育特别快,如果在这两个高峰期注意科学锻炼身体,成年后心脏功能将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从小锻炼,还对儿童少年的消化吸收和呼吸功能都有良好影响,能促进对食物营养的消化吸收,为生长发育旺盛的身体提供足够的原料;呼吸功能的增强使身体吸氧能力改善,让新陈代谢得到更多氧气,使生长发育达到更高水平。 从小锻炼,还对儿童少年的消化吸收和呼吸功能都有良好影响,能促进作用。可见孩子们从小注意锻炼身体,无论对孩子的健康及智力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为此,孩子从小就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收到“从小锻炼,受益无穷”的效果。 3岁以后的孩子,其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发育都日趋成熟,孩子的体格锻炼应该采取综合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室外走、跳、跑、攀登等体育运动,做儿童健身操或运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既可以利用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流等自然条件,又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孩子的室外进行步行、跑、跳等运动,应该选择没有汽车、摩托车的空旷而安全的场地,学校的操场或校园最为适合。平常孩子锻炼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晚饭之后,进行这些运动的时候,孩子不仅没有大人带领,最好还有年龄相仿的孩子一块进行锻炼,这样的孩子会觉得更有趣,否则,孩子可以能在室外玩一两个小时,带孩子到室外锻炼时,记住给孩子穿适合于运动的衣服,不要穿得太厚,不然容易出汗,孩子会感到不舒服,严重的还会 感冒。 居住在人口稠密找室外运动场地困难的城市中心,我们除多带孩子进行郊游之外,还应尽量设法利用现有的室内环境,与孩子做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游戏,不然孩子不仅得不到身体锻炼,而且还可能因过剩精力得不到发泄,专与我们作对。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再用糖果糕点一哄,孩子就很容易长成 肥胖儿。 夏天孩子穿得少,活动灵便,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孩子放暑假期间,我们最好多带孩子到安全的游戏场地游泳,这既可以消暑纳凉,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同时,游泳还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它和孩子喜欢玩水的天性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